某醫生大V在微博三天收入趕得上在三甲醫院一年的收入,治病救人不如自媒體收入高,這事你怎麼看?


正規行醫與醫療問答收入的巨大反差,揭示了醫療的核心問題,那就是醫療是公益性的,藥品有限價,挂號費有規定,並不是按需分配的市場經濟。

醫療事業的公益性已經深入人心,其副作用就是讓公眾藐視了醫療的價值,認為醫療的低價格是理所應當的。

找足療小妹捏個腳花100塊錢覺得值,去醫院找本科畢業的護士打針輸液護理花20塊錢都嫌貴。看直播時給那些胡扯淡的主播打賞100塊錢不心疼,去醫院裡聽那些資深的醫療專家,給你講病情,30塊錢的挂號費都覺得虧了。

醫療資源是非常緊俏的高價值產品,我有個網友朋友是北大口腔醫院的牙醫,他的挂號費十幾塊錢,在黃牛那裡炒到了300多。他曾經開玩笑的說想當炒自己號的黃牛。

知識問答給醫療的價值找到了一個市場化的出口,例如微博上有個醫生的ID是@成都下水道 ,他在微博上回答關於男性生殖和性方面的問題,他的回答不僅專業而且詼諧有趣,引來了大量網友的圍觀。

圍觀一個問題只需要花一塊錢,由於圍觀的人數眾多,他每個月問答收入高達6、7萬塊,這就實現了年入幾十萬,比正常的醫生工資水平高的多。

這錢掙得很乾凈,體現了醫學的真正價值,很令我羨慕。

在最近的微博2017影響力峰會上,變現成為了一個重要話題,醫療知識是公眾最關注的,醫學知識的變現相對容易。

其它多數專業的變現能力很差,並不是因為這些專業不重要,而是民眾不關心。例如我是通信專業的,也在微博峰會的科學論壇上獲了獎,我的通信科普印象力還不小,但很少網友會為信號咋調製的這類知識而付錢。

對於醫學科普強大的變現能力,我是羨慕嫉妒但沒有恨,這事談不上什麼不公平。


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全國有多少個三甲醫院?

按照衛生部的數據,是793個。

每個三甲醫院有多少個醫生?

好幾百人吧。

那麼怎麼著三甲醫院的醫生也有十萬人以上吧。

但微博上像該醫生這樣三天收入趕得上在三甲醫院一年收入的大V有幾個呢?

估計扳起指頭都可以數得清楚。

也就是說,在微博上,他是大V,是頭部用戶,但在醫院,他可能就是一個普通醫生,那頭部用戶和一個撲通醫生的收入去比,沒有什麼可比性。

我知道,你想說的是他在微博上創造的價值,可能還沒有他當醫生治病救人的價值大,憑什麼有那麼高的收入?

可是這世上的事不是按照我們的理解來運行的。

用戶及價值。

咪蒙一條廣告的收費是幾十上百萬,你覺得她產生的價值有一個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價值大嗎,並沒有,但她有傳播力、有用戶,有噱頭,所以就有收入。

沒有絕對的公平,也沒有絕對的道理。

更何況,那鳳毛麟角的頭部用戶去和普羅大眾相比,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再者,大V們的這個收入並不是穩定的,如果微博不給他導流,或者是廣告商換個人投,他就什麼都沒有,就好比咪蒙被禁言的那一段時間裡,收入就為0。

或許,我說這些會讓你好受一些吧。

最後,一個醫生要想成為一個大V,他的付出也是不小的,你看咪蒙(原諒我一直用她舉例)為了寫作沒有時間鍛煉於是成為一個胖子,這個成長和蛻變歷程都是需要付出的,你怎麼知道他這個收入平台有沒有提成,團隊有沒有分配收益。

所以,我們往往只看到一個噱頭和表面,深究一下,就瞭然了。


首先,該醫生已經成為大V了,說明他在微博上,還是得到了廣大網友和平台的認可的。要知道,大V也不是想當就能當的,微博上有大把的人炫技搞怪想紅都紅不了,可見,沒有點真本事還真是不行的。

而在醫學方面,這位醫生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開拓出了一種新的模式。不用翻這位醫生的微博筆者也能猜到,這位醫生在微博上應該做的是醫學知識科普。

自從國家開始提出並推廣科學普及工作以來,有大量擁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投入到了科學普及的工作中,以前那些專業的、封閉的知識,現在我們非專業的人也可以了解,科學不再是一個小眾的東西,而成為了大眾的、共享的知識。

而在科普工作中,醫學知識的科普是最受歡迎的,因為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溫飽問題解決了,大家就開始關心身體、食物的健康性,所以對於一些醫學方面的知識,大家都非常的關注。

像這位大V這樣在互聯網上進行醫學知識普及和解答,其實是有好有壞的。比如好處就是,當我們去看醫生的時候,有些話醫生是不會說的很明確的,除了醫學本身的不確定性之外,因為是一對一的關係,醫生們說話還是要比較慎重的,最常見的就是,當患者詢問治療或者吃藥有什麼禁忌的時候,醫生總會說飲食上要忌辛辣,這其實是一個普適性的規則,也有可能你的病並不需要忌辛辣,但醫生還是會說,諸如此類的情況吧,一些在一對一的情況下不方便說的話,在互聯網上向大眾進行科學普及的時候,是可以適當地說的。

至於這種醫學科普壞處,與上面相對的,因為不是一對一,有時候他們說出的東西可能就沒有那麼嚴謹了,而且這種在互聯網上的科普,准入門檻很低,誰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候也會出現錯誤信息的傳播,以至於這兩年在科普領域又單獨分出一個闢謠的模塊,就是對一些錯誤的、虛假的消息進行糾正。

總的來說,科普是一件好事,至於題主說的收益的問題,筆者覺得是這樣一個道理,在每一個新興事物興起的過程中,第一個嘗試而且成功的人,是勇士,並且會收到較高的回報,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來分蛋糕。但是呢,高收益同時也代表著高風險,只不過是我們沒有看到或者沒有想到而已。每一行都有佼佼者,我們應該以平常心看待,並從中接受啟發。光在這裡議論是沒用的,不如自己趕緊也去發發微博,說不定啥時候也成大V了呢?


第一醫學知識屬於硬科學,這個領域除了專家大多數人不懂,畢竟人命關天,如果給了病人錯誤的建議,後果很嚴重。

而其他領域比如財經、股票、文學、歷史、寫作等人文科學領域,只要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不少人能談得頭頭是道。並且這些領域即使說錯了,後果也不像醫學領域那麼嚴重。

第二醫學關乎人類的健康,健康問題人人都關注。 有人不關注歷史,有人不關注投資,有人不關注文學,這些都不是人人必須關注的領域。 健康醫學就成為了一個受眾面很廣的領域。

第三中國的優質醫療資源、優質醫生屬於稀缺資源。 尤其是三甲醫院的知名醫生,更是優質稀缺的醫療資源。 我們平時去大醫院看名醫需要掛專家號,通常頗費周折。有些專家號都被黃牛倒賣,普通人為此經常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去醫院之後還要排隊,醫院的醫生護士接待大量病人,有時服務態度也不好。病人付了高昂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卻沒有獲得好的就醫體驗。

第四互聯網平台為優質醫生和關心健康的大眾提供了一個平台,醫生與個人在這個平台上比較平等,醫生可以給提問的個人快捷專業的答案。其給出的回答因為在開放的互聯網平台,也受到其他同行的監督,因此錯誤或不專業的解答不太可能。而個人呢,一個人提問,很多關心同類問題的互聯網用戶可以花一元圍觀,這相當於眾籌獲得三甲醫院醫生的專業服務啊。眾籌降低了每個人的花費,並且醫生的優質專業服務業服務到了更多的人群。

可見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好處,三甲醫院的醫生通過互聯網變現也算是正當收入。但是畢竟醫院和社會對於優質醫療資源也付出了很多的培養成本,因此醫生最好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通過自媒體向大眾服務。或者醫院也可以考慮成立自媒體服務部門,給醫院創收,也降低普通人的就醫成本。


存在就是合理的!

首先,三甲醫院醫生一年收入不定,一個是同一個醫生每年收入並不相同,再有不同科室級別醫生收入不同。

其次,大V收入並不穩定,但一般會比一個醫生的收入高。

同時,醫生是一個穩定的職業,全國很多,每月收入差不多。

網路大V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的,他需要努力付出,日常堅持,有時候還要有機遇,更重要的是一個靈活的頭腦。全國醫生大V屈指可數,這個是很少的頭部用戶。

基本還是遵循付出才有收穫原則的,並且同時並不是努力就有結果的行業。


人家靠知識和能力賺錢,你來討論公平?

既然你要答案:公平!


微博紅人@成都下水道,曾經曬過微博收入的截屏,一般每個月七八萬,靠的是知識付費、廣告等。

他是一個優秀的男科醫生,也是一個優秀的科普者。

ps:與該醫生無任何利益關係,純舉例!


這些錢是人家靠多年的積累,多年的臨床經驗,乾乾淨淨賺的,你為何討論公平?

那你應該問問為什麼三甲醫院正常工資收入那麼低?

有人問,實際上會低嗎?其實大部分真的不高。。


要不是有限制,醫生群體的收入絕對會排在社會前三,就像美國一樣——後果就是,大多數人看不起病。

醫療,就是與死神搏鬥,拿技術延長你的生命,就應該值錢。


知識付費時代,有牛掰醫生通過知識發財,是社會之幸。然而,君不見騙人庸醫仍然堂而皇之到處講座,君不見騙人假藥拖延病情年賺數億,這個時候,你為什麼不討論公平?

你被醫生從死神那裡拉過來的時候,死神問你,公平嗎?

呵呵噠。

歡迎關注財富精算師!


——題主把重鎚落在了公平二字?

——三甲醫院醫生工資水平千差萬別,基本可以按照醫生職稱分為4個等級: 初級職稱(醫士、醫師、住院醫師),屌絲中的戰鬥機,工資又低又沒地位,4000左右; 中級職稱(主治醫師),可以出門診,破萬沒問題;副高級職稱(副主任醫師),熬到這差不多40歲,獎金不少;高級職稱(主任醫師),無法估計。不知這位大V的級別如何?

——微博三天收入能趕上一年收入,本人十分羨慕,也表示十分佩服。他的收入皆為勞動所得,合理,智力勞動也可以掙錢的。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很多以互聯網為平台的新興行業,比如淘寶店主,微商,微博大咖,直播主播等。還出現了很多靠筆杆子、嘴皮子掙錢的節目,比如奇葩說、《好好說話》《我是演說家》等。


——互聯網改變了現有空間的屬性,讓空間可以創造性重組。現在是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自媒體時代,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說出來,讓全世界聽見。靠內容掙錢,靠自己的知識掙錢,十分公平。


我怎麼看,我只知道,做自媒體做好了,那是真賺錢,其餘,我啥也不看。就算你看了,你又能改變什麼呢?你能讓那個醫生不寫微博了嗎?他不會。你能讓他辭掉工作嗎?你沒這個能力。既然這些都辦不到,咱們還是來點對自己有用的吧,那就是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多賺點錢。

就像我現在,我看書,不是為了積累知識,而是為了賺錢,把好的知識分享給那些願意付費的朋友,僅此而已。人家這個醫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個人打造成了一個互聯網的品牌,那人家賺錢也是理所應當的。21世紀,大家記住:在小的個體,也是獨立的品牌。


需要從營銷的角度看問題吧!我相信,每個大V都相當於一個團隊,團隊作戰當然比個人單打獨鬥的效果好很多,另外就是流量的問題!應該是從眾心理吧,大家都很關注大V,他的流量自然越來越高!再者,就是價值問題!大V需要體現價值,不管是他自身的名氣、聲望,還是自媒體的內容,總之,迎合了受眾的需求!

所以說,大V不是那麼好當的,背後一定是個人的奮鬥和努力!


我覺得很好呀,說明知識變現的時代來了。記得屠呦呦獲獎的時候,很多人說,科學家一輩子的收入,沒有明星片酬高。這種在網路上靠自己能力獲得高收入的。不正說明了時代在進步,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嗎?

三天收入抵一年,說明這個醫生很有才華或者特殊之處,他的能力或者機遇讓他獲得了這麼多財富,不管怎麼樣,都是好事。

今年年初,微博問答上,有人花10000元問王思聰,怎樣鑒定綠茶婊?觀看答案可以分成5毛錢。最後,這個提問的,獲得了將近10w元分成,我覺得確實值得研究和學習。

羅振宇的羅輯思維上線得到。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開了《經濟學通識》課程,一年將近2000w收入,我相信這個收入比他教授的工資高,這就能夠鼓勵越來越多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收入,類似於我們兼職,或者外快。

時代總是在向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能夠賺取財富,同樣,我們也能通過自己的技能,獲得相應的領域經驗,傳播經驗來獲取財富。

這個時代,最不缺得就是有才華的窮人。做好自己的領域和本領,相信財富和才能是匹配的。加油。


推薦閱讀:

如何靠拍視頻獲得報酬?
這個月申請了百家號,可是沒有轉正,怎麼會有近四百塊的收入?
原創自媒體五個月還不如寫雜誌一篇收入高,該放棄嗎?
台灣媒體都很閉塞嗎?
新京報是怎樣一個媒體?

TAG:社會 | 微博 | 互聯網 | 醫患關係 | 科技 | 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