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居正為什麼對萬曆在生活上這麼嚴格,自己的出行非常奢侈呢?


這個問題,由於通俗歷史作品(比如《明朝那些事兒》)和影視作品搞得比較亂,很明顯缺乏史學的專業訓練,所以還是有必要說一說。其實重點不在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希望廣大讀者對歷史通俗作品要有謹慎的態度,不能隨便相信。當然啦,即使對我說的,也不一定相信,還要經過自己的認真考察。

張居正不僅是萬曆小皇帝的老師,也是他父親隆慶皇帝做太子時的老師,對小孩子要講一些做人的準則,屬於大道理那種,是他的責任,至於成年人以後許多複雜的事情,這個時候即使講也未必聽得懂。這裡不是為張居正開脫,想想今天就明白了。當了那麼大的官,自然有許多人趕著來拍馬屁,比如張居正死後被人罵得最多的,是他回老家的時候,地方官爭相討好他,這個後來都被歸罪於張居正,實在有點冤枉他。

「張居正奉旨歸葬,所經由藩臬守巡迓而跪者十之五六,居正意未慊,檄使持庭參吏部尚書禮。至是無不長跪者,台使越界趨迎畢,卽身為前驅,約束吏卒」。就是說的這段。該文也說到大家經常說的張居正的車馬多麼豪華,吃的東西多麼講究,這個當然不會完全是捕風捉影,因為張居正畢竟到了那麼高的地位。但是否有誇大之辭,還是有可能的。因為這出自名人的筆記,焦竑的《玉堂叢語》卷八。大家知道文人的筆記有許多是道聽途說,不是實錄。而我們遍檢在朝堂之上彈劾張居正的奏章,幾乎很少有人把他生活腐化當作主要罪狀的。

那麼,在朝堂上言官們批評張居正什麼呢?我們舉幾條史料看看:

「萬曆丙子某月,御史劉台疏劾大學士張居正罪狀。一謂傾謀逐去髙拱;一謂私許成國公朱希忠身後?典;一謂援引張四維入閣,張瀚入吏部;一謂創為隨事考成之法,欲以總攬威權,及因御史俞一貫不聽指授,借回道考察之例,謫調南京;一謂遼王獲罪遷發,居正有力;一謂居正諸子夤縁科第;一謂湖廣鄉里親戚及官於湖廣;但為居正所私厚者,無不拔置要路;一謂排抑言官;一謂於原籍大起私第,騷動一方;一謂黃州生員之事,以私意擬?重處;一謂居正之貪不在文官,而在武臣,不在腹里,而在邉鄙」(王樵《方麓集》卷七)。

「蓋自張居正以權開禍,而繼者遂嚙指相戒」(沈國元《兩朝從信録》卷十七)。

基本上意思就是張居正做事情,都是利用手中權力,任意妄為。只有一條模糊地暗示他接受鎮守邊疆的武將的賄賂。就是民間流傳的戚繼光給他獻壯陽葯這類無聊的事情。

萬曆時期在張居正之後的閣臣王錫爵曾經感慨說:「已讀九卿潘季馴等疏,則又嘆曰:誤矣,奈何反追為張居正訟?已趨召至中途,讀孫、蔡二御史疏,則又嘆曰:誤矣,奈何以小矇盡污人生平大節!」(《王文肅公文集》卷三)這是說,他看到潘季馴為張居正開脫的奏章,感嘆他不明白這是皇帝要搞他,說這些話沒用;看到兩個御史攻擊張居正的奏章,則感嘆為什麼要用這些小毛病來詆毀張居正的大節。

大家都知道,張居正在位期間搞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這必然要得罪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很多時候他自己也說,在朝廷上大家都反對他,全靠他用權力硬壓下去,才得以推行。所以最討厭他的就是那些言官,認為他不能接受反對意見,何況後面還有人唆使。包括當時流傳甚廣的海瑞批評張居正的奏章,經查是偽造的,是有人利用海瑞的名望來詆毀張居正,印這些小冊子是為了賺錢。(「蕪湖革退生員王律偽造海瑞指斥張居正奏稿,糾串農民曽昂刋刻售賣,射利事發」。萬曆十一年五月初二日孫惟誠《忌諱冒昧上言干瀆天威無任戰兢隕越俟命之至邪臣獻媚乞賜重究以雪寃憤疏》)。很多材料,這裡不能一一列舉。

我這裡當然不是說張居正生活多麼簡樸,多麼兩袖清風,但是不是是個生活作風極其腐化的人?恐怕沒有太多證據。至於要把一個人整倒,經常在生活作風和貪污上做文章,是最容易引起老百姓共鳴的做法,這一點,我想大家已經見得太多了吧?


  • 張居正奉行的是威權政治,典型的以法治國。儀仗與排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 張居正治國,目標是富國強兵,核心是績效考核。有三大重點。
  • 第一是考成法,和現在世界500強使用的平衡計分卡KPI績效考核方式幾乎一樣。但是張居正的執行程度,比世界500強更加深刻和徹底。張居正根本就沒有為廉政放在考核範圍內。他最討厭的就是自命清高,為官清廉但是卻毫無政績的官員。
  • 第二是稅務改革。首先丈量土地,然後基於土地數據,執行一條鞭法(即攤丁入畝),簡化了收稅流程和收稅項目。稅賦制度的執行程度,是張居正績效考核的核心標準。只有能給大明朝掙到錢的官員才是好官!而不是那些沽名釣譽,自命清高之輩。他寧願用一年能賺了1000萬貪污500萬的壞蛋,也不願意用一年賺100萬從不貪污的好人!
  • 第三強兵。任用戚繼光、李成梁,建立長城防線,防禦蒙古,女真諸族。戚繼光李成梁,作戰勇猛,但是人品不行。他們對張居正、太監馮保都進行過大量行賄,張居正回家探親時,戚繼光嚴重違紀,派遣火槍營做護衛。但是,張居正只看軍功,不論其他。
  • 張居正這個人,生活作風問題本來就疑點重重。他和李太后的關係不清不楚,他和太監馮保搞政治聯盟,打擊反抗勢力,貪污受賄屢見不鮮(假如張居正治國失敗,那麼這一段就叫:與太監勾結,狼狽為奸,把持朝政。歷史只會偏袒成功者。??????)。
  • 萬曆皇帝一直對這個「毫無仁義」的張居正懷恨在心,張居正死後,萬曆對其掘墳抄家。
  • 歷史上任何一個改革者,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張居正沒被凌遲處死,已經相當不錯了。

謝邀。張居正處處教萬曆皇帝節儉,事實上張居正自己私生活卻很奢侈。只能說明,張居正是個言行不一的人。

當然,這並不是代表我鄙視、看輕張首輔,我反而覺得他更真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聖賢也不可能做到完人。

張居正其人,因其巨大的歷史貢獻,被後世贊為「宰相之傑」,居功甚偉,無限風光。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改革,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續,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是「萬曆中興」貢獻最大的人物。

萬曆初期,國庫財富創造了明朝歷史中的最高紀錄,存糧可用十年,存銀共計一千萬兩。國泰民安,軍事稱霸,這都是張居正的功勞!非常厲害!如果沒有張居正,後面的「萬曆三大征」也不可能有!當然了,萬曆三大征也敗光了張居正時期所有的積蓄!

題主提到的張居正的轎子都有40多平方米,一室一廳一衛,2個僕人,30多個抬轎的,場面及其豪華氣派,蓋過皇帝的威風。這件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在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有提到。

那時張居正作為首輔,奉旨離京為老父親辦理喪事。張大人此行,可謂極其風光體面,極其耀武揚威,可不簡單是轎子大,抬轎子的人多。除了肅靜迴避的儀仗隊,隨從的侍衛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委派。

張居正轎子復原圖

張居正從北京至老家江陵,一千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為了使這頂巨無霸式的大轎暢行無阻,有的路要拓寬,有的橋要加固,勞師動眾,驚擾官民。夠威風吧?衣錦還鄉!

張居正是個強人,強人的缺點,在得意時常常想不到不得意時,這也註定了他以後的悲劇!他死後被人彈劾,其中有一條,就是說他「歸喪沿途,五步鑿一井,十步蓋一廬。」極其奢侈!雖然這是政敵誇大其詞的落井下石,但也從側面說明,張居正本人奢侈,也比較好大喜功!

作為首輔,執政近15年,張居正確實做出了政績,為世公認。可他沒有想過,強人再強,不可能永遠如日中天!君為臣綱,大臣搶了天子的風頭,秋後算賬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你說張大人自己沒有意識到,這麼高調、張狂,不會招人非議嗎?張大人本是想有所收斂的,這麼一抬32人的大轎子,是由真定起駕,而並非北京城!說明他內心是有顧忌的。

這麼大一頂轎子,皇帝不知情?誰隱瞞了呢?是錦衣衛主管,大太監馮保,也是張居正的鐵哥們!所以,這樣一來,內閣首輔兼皇帝老師的張大人,更有點肆無忌憚,有恃無恐,這也預示了他的悲慘結局。

你說,張居正真的那麼可惡,那麼奢侈,那麼斂財嗎?作為天子之下第一人,內閣首輔,改革重臣,宰相之傑,他死後被抄家,僅搜出黃金萬餘兩,白銀十萬餘兩,不足大太監馮保的十分之一!

水至清則無魚,生活在明朝中後期,張居正也不能免俗地做個純粹的清官,他也拉幫結派、貪污受賄,生活奢侈,妻妾成群。

可我認為憑張首輔的功績,一切都在可承受範圍內。而僅因為他曾對皇帝太過嚴格,他死後就要被萬曆皇帝清算、抄家、削勛,甚至要鞭屍,萬曆皇帝已經不能用,變態來形容了!

對於萬曆,我只想說,「明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

對於張居正,我只想說,利國利民不利官,矯國矯君不矯己。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任何時候都沒有錯!


帝王,作為一個國家的符號化的象徵,必須具有除了專一以外的其他一切美德,雖然這樣的帝王只存在於理想之中。而大臣這種道德上的負擔少一點。更何況以明代官員那坑爹的基本工資水平,貪污腐化簡直成了默認必修課,老張也是見怪不怪了。張居正雖然與心學有淵源,但別忘了他在打擊心學門人的時候也是絲毫不手軟,對於心學的態度,他是比較實用主義的,並不可能因為心學的玄妙理論而轉變自己的實際行動。但是,張居正從內心深處同時還是有理想主義的成分的,而之前的隆慶和嘉靖與他理想中的君王都相去甚遠,於是,當他看見一個靈魂白板的朱翊鈞時,一個構思完美的「帝王養成計劃」在他心中醞釀……他以理想主義的態度對朱翊鈞,而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對自己,才造就了這麼一個自相矛盾的狀態。

自己在外頭貪污腐化,而勸君王節儉,在明代早有先例,大臣自己胡搞而勸諫君王節儉其實比較常見啦,張居正的前前任首輔徐階就是這麼乾的,自家在江南當大地主,兼并良田萬頃,同時還各種勸諫嘉靖少花錢……所以,張居正只不過是循著徐階的路子走而已,心理上沒啥壓力。

而且,張居正在歸葬途中乘坐的豪華大轎子,其實也不是他自個兒的主意,而是真定知府錢普為了拍馬屁而搞的,張居正呢也就樂享其成,沒有拒絕,終歸是意志不堅定啊。同理,張居正的其他種種奢侈舉動,有一多半都是地方上下級官員逢迎拍馬的產物,張居正是被動接受,而非主動去搞——雖然說被動接受也不太應該。

張居正得勢的時候,其他人是這樣的拍馬屁,而他失勢之後,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落井下石,順著萬曆的意思,給他整黑材料,所以,張居正的種種「奢靡」罪狀,其實也不完全是真實的,有演繹和誇大的成分。

值得嘆息的是萬曆和張居正這對君臣的關係,想當年啊,萬曆還是個小正太的時候,也曾對張居正說過:「先帝雅好珠玉,朕思此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好之何用?」這樣充滿大道理的話。誰能想到,長大之後的他會變成那樣好聚斂的白胖子呢……


先講個故事:昔,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掃六合,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人或以為張居正晚年之奢靡是其污點,我看不然,以太岳之明,豈不知奢靡之禍耶?

當是時,張居正位居宰輔,權掌中樞,執天下之大柄,如果不圖享樂,像曹操或者楊堅那樣玩弄權謀,從明代的政治體制看,其結局是否會更好些呢?後人又會怎麼看呢?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說張居正奢侈的人,基本上都會拿你說的這件事做文章,張居正確實奢侈了一回,但是這件事是有背景的,不是張居正自己要搞這麼大的場面,是太后為了照顧張居正特意安排的,張居正只是沒有拒絕而已。當時的情況是,在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改革剛搞出來點名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兒,他父親去世了,在此之前,張居正已經很多年沒有回過老家了,按照儒家的祖宗禮法,父母去世了要回家守孝三年,於是張居正向萬曆皇帝還有太后請求回家守孝,當時萬曆還小,萬曆他媽也就是太后不肯放張居正走,他娘倆非常信任也非常依賴張居正,朝中幾乎所有大事兒都靠張居正撐著,這就讓張居正很為難,然而讓人特別生氣的是,朝中對於要不要讓張居正回家守孝產生了特別大的爭議,背地裡說什麼的都有,甚至有些話讓張居正特別寒心,你想啊,張居正再厲害,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本來老父親去世對他打擊就挺大的,現在因為這件事大家又在背後亂搞,換誰誰都受不了,他一心為國,還遭這等非議,就是從那以後,張居正的性情發生了一些改變,做事的風格跟以往也不太一樣了,可能是張居正自己覺得委屈了吧,當太后批准他回家辦喪事的時候,張居正沒有拒絕太后給他的特權,也就是你說的坐轎子的這個事兒!


以張居正的英明,不在其他方面奢侈,而出行在大庭廣眾時做很大的排場,奢華甚至超過皇帝,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向老百姓,特別是向在改革中受損受壓的既得利益集團宣示:他的權威比皇帝還大,改革不容阻擋。從他死後利益集團的反撲,也證明了他高調出行是有針對性的。最近出現了一些錯誤的歷史觀,故意攪亂老百姓的價值觀。不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正面人物吹毛吹疵,求全備則;對反面人物則是垃圾堆里撿寶貝。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反面的人物也會有一些優點。但要堅持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哲學觀。主客上是否維護群眾和國家利益,是否推動社會歷史進步是判斷歷史人物的根本標準。


謝邀!

先一句總評:溫柔鄉,英雄冢!


對於張居正的生活作風,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前半生和奢侈並不太搭,但是當他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他的生活作風慢慢的就腐化了,以至於對他之前的成績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大多數人對張居正的生活作風並不反感,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力挽狂瀾於為難之間,為大明王朝續命,古往今來,能有如此成績者寥寥無幾,張居正有享受的資格!

現在我們再來談一談他對萬曆,其實張居正對皇權的畏懼感沒有那麼強烈,對於萬曆他也有點看孩子的感覺,他認為自己做出了那麼好的成績,我享受一下,怎麼不行,這跟唐玄宗很像。對萬曆呢,他覺得你是皇帝啊,怎麼能貪圖享受,必須保持節儉,勵精圖治,給我做事的後盾。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居正其實也是有缺點的,雖然他跟心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他也迫害過同為心學傳人但有「異端」思想的何心隱。我認為是他的個性和地位導致了他後來的腐化,也是有點可惜。

以上為本人拙見,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這是一種手段,知道王安石么?王安石就是一個石頭,結果他的改革根本推行不下去,張居正用這種方式來推行改革而已,說他奢侈是因為後人黑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張居正最後抄家不過二十多萬白銀,這是一個首輔,二十多萬能叫奢侈么?


張居正是改革家,明代又是言論很寬鬆,黨爭很激烈的時代,他要想自己的改革措施貫徹落實下去,首先一定要立威,各種排場也是彰顯張先生在本朝說一不二皇帝都要敬他三分的崇高地位,保證行政效率。他又是皇帝的師傅,皇帝天生自帶威嚴BUFF加成,排場什麼的簡化一點影響不了什麼,反而能樹立勤政愛民的形象,所以他以一個聖人明君的要求去要求萬曆,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君主。兩點並不矛盾,張先生是猛人,但是猛人存在感太強,萬曆想要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就必須推倒這座大山。類似於,秦惠文王即位後必須要剷除商鞅,雖然他打心裡認可變法是為了富國強兵,但是商鞅不除國人只知有商君不知有秦王。


推薦閱讀:

張居正和王陽明誰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李自成和明朝打戰,失敗百次能崛起百次,為何一次就被清朝滅亡?
張居正與李太后真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朱元璋一百多萬子孫,為何會被李自成和清朝屠殺殆盡?
東林黨之於王守仁,更多的是對心學的繼承還是變異?

TAG:明朝 | 張居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