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諸葛亮,劉備坐鎮中央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劉備夷陵慘敗,原因有兩點。一是分兵連營,二是舍水就陸。
一、分兵連營這種愚蠢的布陣方式,顯然不是劉備這個久經沙場的老兵革所能犯的錯誤。隔壁的曹丕知道劉備的布陣後,也譏笑道,哪有這麼打仗的?劉備打了一輩子仗,就這種水平?
夷陵地形險峻狹長,山川相連相依,劉備分兵據守,化整為零,極大的縮小了兵力優勢。
二、即便劉備蠢到連營據守了,但陸遜還是怕劉備的,因為劉備還有水軍,如果劉備水陸並進,陸遜也難以招架。但不知何故,劉備竟然讓水軍上岸作戰了!這下陸遜就全無所慮了,命令將士帶夠火把,水陸並進,一路燒了過去,劉備的連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潰敗。
那麼換作諸葛亮,他能夠阻止劉備犯下這兩點重大失誤么?答案是不能。
因為劉備初期進軍順利,再加上對面是個不出名的小將陸遜,劉備只會按他的計劃執行,根本停不下來,誰勸也不能。
諸葛亮是吳蜀聯盟的堅定執行者,但奇怪的是,劉備伐吳,諸葛亮卻一言不發。諸葛亮是不想說么?不是的,其實諸葛亮說了也沒用。因為諸葛亮說,當時能勸阻劉備的只有法正,也就是說,當時的劉備只認同法正。可惜法正已經死了。
於是劉備兵敗,諸葛亮臨危受命,成為託孤大臣。
謝謝邀請,本人恰恰對蜀漢歷史非常感興趣。
首先說明,這個假設不可能成立。諸葛亮是被後代神話了的一個人物,在《三國演義》裡邊更是描寫成無所不能的大神。其實,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一直不受劉備重用。在劉備眼裡,年輕儒雅的諸葛亮是他留給兒子的肱骨之臣。
《隆中對》無論從地緣政治、軍事戰略還是文學優美方面,都是歷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中學課本應該入選,孩子應該背誦。劉備非常認可《隆中對》的戰略,也是依照《隆中對》的戰略,佔領荊州,奪取益州。以四川、漢中為基礎,消滅東吳,再與曹魏逐鹿中原。
公元219年,關羽被殺,全軍覆沒,荊州丟失。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同年號稱為關羽報仇,劉備親率四萬水軍,順江而下,進攻東吳。猇亭一戰,陸遜全殲蜀軍,劉備在少數衛隊拚死保護下,逃回白帝城。至此,蜀漢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擴張。雖然孫權到公元229年才稱帝,但是,「夷陵之戰」一舉建立了三國鼎力的局面。如果官渡之戰是曹操的建國之戰,赤壁之戰是劉備的建國之戰,那麼夷陵之戰就是孫權的建國之戰。
自諸葛亮向劉備獻《隆中對》之後,孔明一直默默無聞。諸葛亮去東吳和孫權和談,沒直接參加赤壁之戰。跟隨劉備參加奪取西川的謀士是法正和龐統,諸葛亮也沒參加攻佔漢中的戰役。關羽鎮守荊州,張飛虎踞閬中,魏延扼守漢中,這一切統統與諸葛亮無關。是諸葛亮命苦,還是劉備有眼無珠?
諸葛亮是的謙謙君子,有學問,很敬業,不苟言笑。在和平年代可能更有作為,但在三國那個亂世,一代梟雄劉備更需要更喜歡龐統和法正這樣不循規蹈矩、有奇謀的軍師,而諸葛亮只能作為劉備的後方大管家,安排生產、收取租稅、治安管理、供應軍糧的行政和後勤工作。
所以劉備不可能認命諸葛亮作為進攻東吳的統帥,而劉備坐鎮中央,提供後勤和增援。那個時代,最有統帥能力、最能打的是劉備,根本輪不到諸葛亮。
夷陵戰敗,劉備託孤白帝城。軍事方面的託孤大臣是李岩,內政託孤大臣才是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在魏延和趙雲的幫助下,藉助平定「南中擾亂」,諸葛亮徹底孤立了李岩,在蜀漢成為曹操一樣的權臣,可能之前被壓抑得太久,諸葛亮隨後大權獨攬,不自量力,六出祁山,窮兵黷武,最終葬送了蜀漢政權,那是後話。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不對之處請指正。
我對三國沒有過具體研究。個人認為,劉備不一定會敗這麼慘,但一定不會勝。荊州已失,關張已死,只要這場戰役沒有取得能改變天下大勢的勝利,那麼打完後會發現失去的比得到的多。(當然,還要取決於劉備當時的心態,我後面會解釋)
夷陵之戰只是這場戰役的一部分,核心原因是荊州。荊州劉備奪得回嗎?寧願撕破臉皮都要奪回的荊州,孫權肯定不會還回去,哪怕後面打起來孫權也只是求和談判,而不是明確答覆割地賠款。那麼,打肯定是要打,怎麼打就是個技術活了。
首先,不得不打。
第一:大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個天下都是大漢的,雖然大漢名存實亡,但是民心所向。劉備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怎麼能讓大漢的領土被亂臣賊子佔領。心向大漢的人可都看著呢。
第二:誓言。桃園結義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同小可。兄弟都被人砍死了還能無動於衷么,想不打都難了。
第三:地位,現在的劉備可是皇帝。而且關羽的地位可以說相當於異姓王和大將軍了。這種情況還不出兵,估計下面的人武將都要鬧事了。想想你為人家拼死拼活的賣命,成了左膀右臂。結果死了上級屁反應都沒有,誰受得了?蜈蚣的臂膀那樣可有可無么?要知道劉備的名言可是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啊。
第四,聯盟破裂,肯定得加派防守啊,加上其他地方的防禦不能抽太多,兵力是一個問題,而且戰線太長,不易打持久戰。而且前面三個原因也表明了不得不打。但是北方還有個魏國在看戲啊,而且奪荊州可是魏吳聯手啊。從歷史角度來講魏國是竊國賊,和代表漢室的蜀國是死敵啊,到時候魏國趁火打劫肯定蜀國。
因此,此戰必須打,但是劉備夷陵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火燒連營,當時劉備身邊還跟著個馬良啊,最起來也是個二級謀士吧,問題給劉備講清楚了,奈何劉備不聽。如果換成劉備坐鎮中央,別說諸葛亮指揮了,統帥也不會犯這麼白痴的錯誤,更別說將帥身邊都還會有謀士策劃。沒有火燒連營導致的全線崩潰,那麼是一場持久戰。劉備不敢死磕,是在打不下來也只能撤回。終歸是敗了,但是沒有這麼慘。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江山,軍事才能至少也是一流的,為什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
我認為是人性問題,劉備自己根本不想贏這場戰役(雖然這個回答比較毀三觀)
觀點1:劉備的身世,中山靖王之後,落魄到買草鞋為生,推恩令的出台導致無權無勢的皇室後裔越來越多,再加上當時社會動亂,像劉備這樣身份和現實慘狀的皇室後裔一抓一大把。古代的身份識別技術遠不比現在,只要一個有心刻意收集某一個落魄後裔的信息。甚至殺了他再假扮他的身份都行。當時的漢朝情況也只能通過族譜確認有沒有這個人,想調查都沒戲。
如果劉備真是皇族,那麼劉氏祖訓,異性不可封王,可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哪怕他成了蜀皇,而且關張絕對是異姓王的地位。
2:心性,個人認為,劉備是個虛偽的偽君子。當了皇帝不願和別人共享江山。而且功高蓋主啊,結義的名分,再加上整個關羽集團的兵權全在荊州,可以說關羽再軍事上的地位僅次於劉備了,再加上關羽那高傲的性格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整個一定時炸彈啊,要是在荊州鬧獨立,劉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估計早把他當眼中釘了。說不定敗走麥城都還有劉備的小動作。
3:權衡。在認為劉備虛偽的基礎上。知道荊州丟了肯定拿不回,但是還是要打。荊州和關羽集團都沒了,蜀國元氣大傷,但是剩下的地方都是川蜀啊,易守難攻,就算打不出去,還是守得住啊,因此打一架說不定還能撈點好處,萬一又把荊州搶回來了呢?畢竟孫權也不是傻子,不會和劉備死磕,打著打著就會和劉備談判和好來防禦曹操。結果主力還沒開拔,張飛又被宰了,打過去後黃忠又死了,這下五虎將一下子死了三個,再打下去就太划不來了,到時候魏國打過來就麻煩了。但是現在直接撤走就顯得太慫了。就不聽大家勸阻,就擺個大漏洞連營,暗示吳國過來意思意思,然後我就退走。結果沒想到陸遜想藉此成名,結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劉備氣憤加悔恨,結果一病不起,就在白帝城掛了。
因此我感覺提問應該改成劉備聽從勸阻,沒有犯這樣低級錯誤的連營,那麼會敗的這麼慘嗎?而不是換成諸葛亮,其實諸葛亮根本沒有那麼厲害,只是被後人神話了而已,讓他和劉備軍事對拼,諸葛亮還不一定打的贏劉備,畢竟劉備是一路南征北戰歸來的。
不會敗得那麼慘!
諸葛亮用兵無大敗過,很有可能是持久戰或無功而返!
夷陵之戰怎樣能勝?毛澤東評點《陸遜傳》 「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軍事家毛澤東曾點評次此戰劉備遠道伐吳,糧草輜重是最大的問題,不能長久。並建議分兵直出湘水以西,跟陸遜打運動戰分散陸遜兵力再找機會一一破之!
陸遜善忍有將帥之才。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陸遜善忍與司馬懿性格有較大相似,若與諸葛亮相抗,其智謀可能略遜於孔明,但其堅韌抗拒不戰,孔明亦不能速勝,所以最後解決可能是持久戰或糧草用盡、無功而返!
我很崇敬諸葛亮,我覺得諸葛亮是一個完人,我還寫過還原真實的諸葛亮八篇文章,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提這個問題的人完全忽略了劉備的能力,以為劉備,只會哭,我相信他看三國志不多,看三國演義可能比較多,所以才有這樣的問題!
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是沒有指揮帶兵打仗的經驗,劉備去世後三年諸葛亮才第一次用兵,平定了南方。
劉備的領兵的經驗是非常厲害的,劉備跟諸葛亮的分工基本上諸葛亮管內政,劉備管打仗。
劉備很厲害,孫權聽到劉備在白帝城,嚇得急忙派人來求和,你想一想看,打贏的一方嚇得連忙向劉備求和,可以看到劉備是多麼厲害。
很難說,諸葛亮領兵打仗就會贏,說不定也會敗給陸遜。因為劉備其實水平是很厲害的。
哈哈,我做了好多廣告,好像流量沒有提升。
夷陵之戰不是劉備發動不是劉備發動的,說三遍!
夷陵之戰屬於劉備攻吳戰役的一場戰爭,但其實是陸遜發動的。陸遜覺得在蜀吳邊界山區作戰沒有優勢,主動退讓到夷陵一帶跟蜀軍決戰。可以說戰爭地點是陸遜提供的。
陸遜火燒蜀軍連營,也是陸遜選的時間與作戰方式。劉備一開始就陷入陸遜的套路中。
但如果換一個統帥,諸葛亮可能不會輕易陷入陸遜的陷阱。優秀的統帥都不會放棄戰爭的主動權,加上諸葛亮本身比較謹慎,陸遜的退讓不會不令諸葛感到懷疑。諸葛亮應該會避免夷陵之戰的發生。選擇另一處與陸遜決戰
我認為,劉備本人的軍事才能遠在孔明之上,實際上正史中孔明只是個後勤人物,並不以軍事指揮見長!這也是正史中孔明沒有參與主要軍事行動的原因。孔明本默默無聞,是劉備託孤之後才進入朝政中樞,其5伐曹魏皆殺羽而歸就說明,他的軍事才能有限,恰恰是阿斗高膽遠注,多次勸孔明勿要用兵,注意休養生息!孔明之後,沒有了老臣的束縛,阿斗運籌帷握,多以重創曹魏,這些正史上都有記載!孔明的才能是後世南宋神化的,這點《百家講壇》專門說過!
首先諸葛亮比劉備能打,會打,這是小說杜撰的,但是夷陵之戰的結果羅貫中無法杜撰,畢竟是歷史題材,劉備確實敗了,後來死了。。。所以正好,給人留下劉備剛愎自用導致慘敗的結局。實際上劉備是三國時期的梟雄,其在軍事作戰上的能耐不亞於曹操,只是他起點太低所以大器晚成,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比劉備出眾,但是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政務能力才是劉備集團所缺少的,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其實更像管仲。
謝謝官邀。夷陵之戰作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在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後面發生,是蜀漢國勢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三國鼎立的局面成型。劉備作為夷陵之戰的發動者,是可能讓諸葛亮帶兵出戰的,事實上劉備的征戰能力是比諸葛亮強的。夷陵之戰的落敗劉備要負主要責任,他一意孤行,不聽大臣勸諫,在此戰後第二年,他便去世,扶不起的阿斗繼位,蜀國的飄搖命運開始,諸葛亮在這時才逐漸掌握權利。
應該不會敗得更慘,只是假設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可能贏。因為夷陵的時期諸葛亮可以說根本就不熟悉作為統帥的軍務工作,在夷陵之前諸葛亮唯一的帶兵經驗就是率軍入川,而且這支部隊在名義上是以張飛為統帥以期震懾蜀將。為什麼我說應該不會敗的更慘呢?因為考慮諸葛亮本人的性格,諸葛亮處事一般會考慮得比較周全。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A國軍隊經常可以穿過旁邊的B國領土去不接壤的C國打仗?
※苗沛霖身為叛徒人品存疑,為何能寫出「我自橫刀向天笑」這種詩句?
※古人能聽懂現代人說的話嗎?
※為什麼古代女人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坐牢?
※為何都說魯班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