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里,古代豪傑喝酒都會點熟牛肉,這是為什麼?


既然是小說,刻畫人物形象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好酒配牛肉,幾乎成了武俠小說里的大俠套餐。

為什麼單單選擇牛肉而不是什麼豬肉、狗肉、雞肉、魚肉呢?

其一,歷史上的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耕牛對於國家的興衰十分重要。簡單來講,耕牛幾乎直接影響了當時的GDP,牛的地位自然與眾不同。甚至在很多朝代,私自宰牛吃牛肉都會受到嚴厲的刑罰。

而英雄好漢多是義薄雲天,天不怕地不怕。選擇吃牛肉,更能體現他們的豪情。


無論是越喝酒越厲害的蕭峰,還是憨直的郭靖,亦或是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他們的出場幾乎都離不開酒水和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符合大眾在潛意識裡對於豪傑的想像。(骨子裡敢於反抗,行事中豪氣干雲)

其二,熟牛肉很貴啊。大俠豪傑都是視錢財如糞土、一擲千金的主兒。一壇陳年女兒紅再切三斤熟牛肉,這個標準套餐是相當的豪華啊。普通百姓幾乎是不可能享用的起,而大俠們都是義字當頭,重情義輕財錦,這種套餐更符合他們的身份 。

其三,豪傑大俠們神勇無比,自然需要消費能量高,營養價值高的牛肉。中醫認為: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的功能。(正如我們想像有錢人家頓頓吃燕窩、魚翅一般)如果讓大俠們拿著筷子挑揀魚刺,或者正襟危坐,端著小碗往嘴裡送米飯,你還會看下去嗎?

總得來說,武俠小說中的大俠套餐,主要是為了從側面刻畫人物形象。本來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只是被我們普遍認可,也就成為了一種潛意識裡的文化符號 。

以至於我們只要看到「一壇好酒,再切幾斤熟牛肉」腦子裡的第一反應就是武俠和江湖。


另外,現實生活中,牛肉確實營養豐富,適合食用。

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和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為寒冬補益佳品。


武俠小說中喝酒都點熟牛肉多是受《水滸傳》影響。水滸傳中一干好漢們吃酒的標配幾乎就是「切二斤熟牛肉」。

據統計,《水滸傳》中,涉及屠宰、吃肉的場景多達134處,明確指出吃的是牛肉的就達到了48處。

這在宋代真實社會場景中有些誇張。

宋初雖然地方官員曾搞過「牛肉稅」,默許你殺牛吃肉,但得交稅。但到了宋仁宗時期就下令停止了牛肉稅。

牛肉民間肯定吃,但不會那麼公開隨便。估計那時吃牛肉和現在吃穿山甲一樣得偷偷摸摸。

《水滸傳》寫的是造反,和政府作對,朝廷禁止殺牛,好漢們偏偏就吃牛肉,以此來襯托好漢們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所以,書中的吃牛肉,其實是造反精神的一種象徵。也正因如此,梁山好漢們不管是喝酒還是聚會,都少不了大口吃牛肉的情景。

明、清成書的其他古典小說、通俗演義或話本中,明確指出吃的只是牛肉的都很少。比如,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這是與《水滸傳》關係頗深的一部小說)中,只有一處提到吃的是牛肉;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中,關於吃食的描寫則沒有一處說是牛肉。

另外牛也是勇力和力量的象徵,吃牛肉長力氣恐怕也是牛肉成為大俠吃酒套餐的原因之一。

後來成書的武俠小說中也多採用了吃牛肉這一說法。

可以想下俠客們到了酒店,一聲打兩角酒,來二斤牛肉。聽著就豪氣。就像說趙子龍自報家門一樣,如果出口是:俺乃石家莊趙子龍。估計對手會笑噴。

大俠如到了一家酒店裡,大叫一聲:來兩角酒,切二斤豬肉,多麼不搭調。

補充下:

中國是傳統的農耕社會,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朝廷都禁止無故殺牛。

西周時就有「諸侯無故不殺牛」的規定。

在漢朝殺牛要償命,即使你是牛的主人。

在唐朝牛主人擅自殺牛,判徒刑一年。

宋代法律就嚴禁屠殺耕牛,即便因特殊情況要殺,也得向政府報告原因,由政府統一來殺,私自殺牛問題很嚴重。

北宋初年的《宋刑統》中,有「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的法條。也就是殺政府養的牛或者別人家牛的,徒刑(即將罪犯監禁於特定場所,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刑罰)一年半,殺自家牛的徒刑一年。

到了南宋,刑罰更重,「諸故殺官私馬牛徒三年」。即便是致傷致殘,只要影響了正常使用,一律按殺死罪對待。殺死自家養的牛,則要勞動改造一年半,比北宋多上了半年。

元朝則要杖責一百。

明代明文規定宰殺耕牛犯法。

所以大俠們吃牛肉的幾率不會高。


這是因為作者也喜歡吃牛肉,解放後生產隊的牛死了,不敢吃,埋了,晚上又偷偷扒出來,剝皮後把五臟埋了,在比較背的地方煮了,就放點鹽,花椒,八角,然後讓生產隊上的壯勞力分吃,那是爺爺那一輩人一生少有的奢侈生活,古代豪傑大部分都是窮苦人出身,掙到了大錢,最嚮往的生活就是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牛肉也照顧到了不吃豬肉的民族習俗,那些英雄豪傑飯量大,一隻雞子根本不夠吃,我有時候都可以吃兩隻燒雞,我父親都四五十歲的時候還可以吃四斤熟肉,大俠們吃三斤其實不多,我們那裡有一個人一次可以吃十幾斤,作者可能根本就是在描繪一個生動的畫面,三斤牛肉,三斤酒,我們這裡的幾個抗日回來的老兵說,當上戰場的時候隨便吃,有的一次就下肚五六斤牛肉,吃饅頭一頓就是二十個半斤一個的饅頭,當然,吃一頓可以好幾頓不吃,只要有水,就可以堅持兩天不餓,大俠們也是風餐露宿,一次大碗吃牛肉,大碗喝酒,或許就是最後一次,當然看上去很奢侈的生活,並不是天天這樣。有一次一個回民營長參加棗宜會戰,路過一個集市是豬肉包子,路過一個集市是豬肉包子,他問勤務兵,有沒有牛肉包子,勤務兵領會了營長的意思,對賣包子的說,有牛肉包子嗎?那個賣包子的說沒有,勤務兵又問到底有沒有牛肉包子,再沒有牛肉包子,就把包子攤子砸了,你賣的包子到底是不是牛肉包子,賣包子的說,我們這裡的都是牛肉包子,營長下令,買包子開飯,營長本人吃了三籠包子,所以,牛肉是每個民族都可以吃的,作者最好的選擇就是讓大俠吃牛肉,客觀地講,實際是有什麼吃什麼,這才是大俠的真實選擇,大俠標配,牛肉,是作者替大俠們量身定做的。


在古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造反精神的表現,喝酒不用講禮制,下層階級吃上層階級才能吃的食物,寓意在吃喝上不僅平等分配,而且奪取財富分配話語權。

另外,酒食相配,熟牛肉在烹制的過程中已經加了多種佐料草藥鹵料,味道鮮美,而且快速加工,一熱一切即可裝盤,不用性子急的英雄們久等。你溫一壺客家老酒,或者斟上一杯醬香型白酒,無論是釀造酒還是蒸餾酒,與牛肉特別是醬牛肉切片相配,可謂是絕配。


武俠小說里,古代豪傑喝酒都會點熟牛肉,這是有很有趣的社會原因的。

牛肉自古以來就被華夏民族認為是高貴的肉類。古代祭祀需要「三牲」代表三種最高貴的動物,三牲有多種組合:馬、牛、羊,豬、牛、羊,鹿、牛、羊等,但無論那種,基本都有牛的存在。

《禮記·王制》有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牛肉被看做是最高貴的肉類。只有諸侯在特定的場合才能殺牛。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牛是一種最貴重的牲畜,地位遠超豬、羊、驢等牲畜,只有用於馱運和戰鬥的馬可以於他相提並論,自古以來,牛肉就是中原常見的肉類中最貴的。

像武俠小說里那樣隨處一家酒店就能吃到牛肉,絕對是虛構的。

作為地位如此高的牲畜,在中國飼養起來反而十分困難,中原地區人口稠密,很難找到夠多的牧草供牛食用。因此,大多數耕牛都是多戶並用,而政府也多次下達過保護耕牛的命令。比如早在漢代,《漢律》上就規定「不得屠殺少齒」,意思就是說只能等到牛老了之後才能宰殺。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將牛列為特等保護動物,唐宋五代十國法律不管牛老弱病殘都在禁殺之列,只有自然死亡的牛才能殺來吃。 元代有「老病不任用者」,明清有「老病不堪為用」。即便是老了、病了,牛主人也不能說殺就殺,宰殺過程還要按照法定標準,經過官方機構審批。想吃到牛肉,你要等到一頭牛老掉或是生重病,同時還要跑不同的部門蓋章才行。

想要吃小牛肉?別做夢了。自古以來偷殺牛的懲罰都十分嚴重,在那個年代,牛的地位甚至比平民百姓還要高。漢代「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也就是說,私殺牛吃肉是要殺頭的。漢代之後,雖然沒有那麼嚴酷的法律了,但和有錢就能隨便殺的豬羊相比,殺牛還是要吃牢飯的。

這種規定不是古代才有,直到不久前,還有類似的規定。1955年國務院還專門發布了相關指示「禁止任何機關和農民私自宰殺耕牛」「情節嚴重者,還應給予必要的懲罰」。一直到1979年2月份才放鬆了規定。

那麼這些大俠們為何會吃牛肉下酒的原因也就十分明顯了。吃最高貴(也是最貴)的肉,才能體現他們義薄雲天、豪氣干雲的氣魄,這是用來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小側面、小細節。

古代四大名著,就按照《水滸》、《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來算,一個是講造反的,一個是講戰爭的,一個是講造反者受招安的,一個是講豪門興衰的。至少三個都是有關造反的故事。造反,自然要和政府對著干,所以這三個故事裡(好吧西遊記吃素不管他)吃牛肉的情節就很多,尤其是完全將造反的水滸,裡面的大俠好像根本不吃豬肉一樣,頓頓都是「一壺酒,二斤熟牛肉」。

相反,講豪門興衰的紅樓夢就很少提到牛肉,紅樓里提到最多的肉類是鴨肉,粗略估計頻率是牛肉的10倍以上。這就是因為紅樓不是在和政府對這干(其實本質上還是在和政府對著干,結果胳膊沒幹過大腿)。

西遊記講的雖然是和尚的故事,裡面沒有肉類什麼事,但孫悟空被如來佛祖鎮壓之前的結拜兄弟「七大聖」中,牛魔王「平天大聖」是大哥來的!他的其他兄弟有蛟、鵬、獅駝、獼猴、禺狨和孫猴子,一個個來頭都不小。但偏偏牛魔王是老大哥,之後還有大量戲份,更別說各路神仙的坐騎里也有好幾個牛,戲份也不少。可見在吳承恩的那個年代,牛算是十分高貴的動物。

最後說兩句和題目範圍無關的。

牛吃草,所以古人認為牛肉比較乾淨,而豬由於雜食性,且有拱地的習性,所以一般認為是「臟肉」,這種區別也是牛肉高貴的原因之一。

牛肉相比於同時期的其他肉類,烹調難度更低、肉質更鮮美、更好吃。相比之下,古代直到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後,人們才發現豬肉這種煮不好就又干又硬的肉原來能夠這麼好吃!而羊肉腥膻味難以祛除,蘇東坡本人更有「十年京國厭肥羜」的詩句鄙視羊肉的膻味,而他身為罪官,要接受監管,自然也沒機會吃牛肉,怪不得他後來就發明了東坡肉!



店小二,燙一壺酒,再切2斤熟牛肉。

話說豹子頭林沖發配到草料場,只有一間破舊的草房,怎能預寒,林沖提了槍帶了酒葫蘆到小店吃酒,燙了一壺酒,切了2斤熟牛肉。

天也不早了,吃喝的也差不多了,林沖讓店小二包了牛肉,酒葫蘆裝滿了酒,提了槍回了草料場,草料場的破草房以被大雪壓塌。

不寫看官也知道。

林沖逼上梁山。

喝著小酒,吃著牛肉這都是梁山賊口的行為,貧民是吃不上的。

不過現代人也好這一口


在重農抑商的中國古代,牛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是嚴禁宰殺的。明代公案小說《包公案》就曾經描寫過一樁殺牛案。說兩戶鄰家有怨,其中甲戶偷偷把乙戶的牛的舌頭割了,乙戶告包公調查,包公讓他宰牛賣肉。於是甲戶就抓住乙私自殺牛的罪過,將其告官。包公就此推理是甲割的牛舌。說明古代有這樣的罪名。

但是大家看《水滸傳》之類的小說,經常看到林沖包幾斤熟牛肉喝酒吃,武松吃熟牛肉等等,書中描寫在店裡要熟牛肉就酒喝的情結不下百處。這明顯和古代律法中禁止殺牛的法規相違背,這是為什麼呢?

個人認為,這些江湖人士是與官府作對的,吃著律法禁止的肉食能體現出他們的反抗精神。就像現在網路小說寫的黑道,動輒就刀槍相見,法律禁止攜槍,但是小說里的人可以有,不正顯示小說里的人不是正道的人物嗎?

其次,水滸傳寫於明朝,雖然寫的是宋朝,但是其實是明朝社會的反映。小說是明清之際流行的,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這個時期,沒有太嚴厲的律法規定牛肉不允許販賣的。明代農民被剝削很厲害,稅收也很沉重。這也是明末農民起義頻發的原因。反而商業方面沒有商業稅。因為江南商人在朝中有代理人——標榜正氣的東林黨人。商業限制性法規少了,以往違禁的商品也就可以買賣了,牛肉就是這樣。


「小二,給爺撿好的牛肉上二斤,好酒一壺。」這幾乎是武俠小說里,最為常見的台詞,但凡有武功的大俠,到了飯館必然會點一份上好的牛肉,再來他幾斤上好酒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把那種洒脫的俠士風采展現的是淋漓精緻。那麼為什麼?他們不來點其他肉呢?

首先,我們得從牛代表什麼說起,牛在生活中一直是力量的象徵,我們在費勁力氣干一件事時,會對別人怎麼說,是不是會說是「我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了這項工作」,牛與虎是力量的象徵。所以,古代俠客們感覺吃牛肉能增加自己的力量。

還有,從古代祭祀說起。祭祀的最高規格為「太牢」,就是用「牛,羊,豬」三畜祭祀上蒼,是皇帝祭祀上天是用的。如果沒有牛的話,那隻能叫「少牢」,規格要低一些的,是是士大夫們祭祀時用的。既然牛是祭祀上蒼的最高牲畜,大俠們為了彰顯地位,那必須得吃牛肉才行。



圖片源自網路

謝邀,很多人都認為武俠小說是受水滸傳影響,有人專門統計了粱山好漢一共點了多少次熟牛肉,可見當時是個普遍現象。為什麼這麼普遍呢?有人分析那時牛肉金貴,點牛肉顯得有面,豪氣,大俠就是揮金如土。那麼水滸傳為什麼不說吃鮑魚,偏要說吃牛肉呢?其實,水滸傳里反映了當時商旅道上,路邊店的實際情況,最常見的就是牛肉,外加時蔬,其它的,木有。為什麼呢?

1,胡漢雜居。至南北朝以至唐宋北方都是胡漢雜居,而胡人不吃豬肉,所以牛肉成為一種胡漢都能接受的比較普遍的肉食。譬如《新唐書》載,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是吃牛肉脹死的。

"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牛炙,大概是牛肉乾,說不定是烤牛排,加上白酒,餓了上十天的老人,一頓猛吃,真的能要命。

2,貨源充足。孔子的時代一般人是吃不到牛肉的,只有士大夫以上的人過年節才配享用,因為牛是耕種的重要工具。唐宋不一樣,唐朝的勢力己擴張到中亞,貿易十分暢通,牛羊成群的買。北宋澶淵之盟中,大遼的主要要求就是開放通商口岸,馬是戰備物質,象現在美國的F35,想要都不賣給你,牛羊,你不要也得買。

3,客店稀少,主要在通商要道。古代農耕社會,一般人很少去餐館吃飯,投店的主要是商人和遊俠,再加上趕考的書生。而漢人重農輕商,商人中多數是胡人。所以常備牛肉是客店的主打菜。

4,易於保存,隨時取用。古代的客店,很少有今天農家樂翻檯子的景象,路遠客稀,不知什麼時候會闖進一波客人,拍著桌子要吃的,古代沒有冰箱,熟牛肉易於保存,加熱一切,即可上菜。有人會問那為什麼不是羊肉呢?一因羊肉有羶味,漢人不習慣,二因羊肉骨多肉少,加工食用麻煩。三因羊肉水份多於牛肉,不便保存。所以熟牛肉是客店的首選。

5,扛餓,長力氣。旅途上,吃了上頓,不知下家客店在哪裡,所以吃東西,要能扛餓,保證筋腳有力,熟牛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武俠小說多反映的是宋金遼元那個時代的北方生活,在吃牛肉這點上比武功靠譜,豪俠們的豪不在熟牛肉,而在吃的量上,一次吃熟牛肉三五斤是什麼概念,普通人早就跪了。


這個主要就體現在《水滸傳》上,裡面的人一進店就是喊「幾斤酒,再來幾斤熟牛肉」,還一定得是牛肉,其他肉不行,而且一定要論斤。

受其影響,金庸筆下最大的兩個大俠,郭靖和喬峰,都是牛肉達人。古龍也是牛肉迷,在小說里介紹過一道菜「蚝油牛肉」,而且規定炒這道菜只能炒七下。陸小鳳還有一個女朋友就叫做「牛肉湯」。梁羽生寫的大俠南霽雲,也是一進酒店就喊:「打五斤好酒,切三斤牛肉來!」

為什麼這些大俠們都喜歡吃牛肉呢?

聽過一種說法:吃牛肉顯得叛逆。因為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朝廷往往禁止宰牛。所以當時吃牛肉有叛逆、藐視王法的意思,跟今天搞一點大麻差不多。武松、魯智深們吃牛肉,是為了「酷」。

還有一種說法是,牛很貴重,在古代是最高級的祭品,叫做「太牢」,是三牲之首,只有皇帝才配使用。江湖上英雄好漢們吃牛肉,會顯得有面子。


推薦閱讀:

為韓信的軍事才能如此出眾?
沙漠之狐隆美爾為什麼要自殺?
為什麼崇禎亡國前不學習宋徽宗把皇位傳給兒子?
為什麼歷史對慈禧的記載很多,卻對慈安的記載甚少呢?

TAG:武俠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