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東陵,清西陵幾乎都開放,而明十三陵卻只開放定陵和長陵?
這個應該和國家文物保護政策有關,清東陵和清西陵在解放前幾乎被盜掘一空,這個陵區建築也是損毀嚴重,根據國家政策,這些被盜掘的墳墓需要挖掘整理,損壞部分要進行修復,經過挖掘整理過的陵墓,地宮都被打開了,整個陵墓的構造情況清晰,反映的歷史面貌完整,具有較高的觀賞性,這些陵墓對外開放,有助於大家了解歷史,同時也能通過門票收入籌集到資金進行修復和保護。
明十三陵除了萬曆皇帝的定陵被錯誤挖掘,其他陵墓保存完好,沒有被破壞,根據國家文物保護的原則,此類陵墓應該原址保護,盡量保持其原始風貌和格局,如果對外開放,因為沒有挖掘,歷史信息大部分隱藏於地下,歷史信息較少,不具觀賞價值,貿然開放,還可能造成文物的損壞和格局改變,不利有文物歷史信息的保存。出於保護的需要,不對外開放是明智的選擇。
清東陵之所以幾乎都開放了,因為有一個比較殘酷的歷史事實,清東陵的陵墓幾乎都被盜墓光顧過,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民國初年的清東陵大盜孫殿英,他直接帶著軍隊,以演戲為名,一舉到挖了慈禧、乾隆、康熙等人的陵墓,後來屢有盜墓賊光顧清東陵,清東陵的陵墓基本被盜墓賊給挖完了。到了建國後,考古學家對清東陵被盜的陵墓驚醒了搶救性的挖掘,待他們挖掘完後,進行了保護,然後對遊客開放參觀。
而明十三陵在歷史上基本沒有遭到破壞,所以根據陵墓保護的政策,對於歷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不主動開掘。除非已經被盜墓分子非法盜挖的陵墓,政府相關文物部門才會有限度的保護性挖掘開發,也就是開放。在明十三陵中唯一例外的明萬曆皇帝的定陵在沒有被破壞的情況下,與1956年進行挖掘,但出土的文物,因為條件有限,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從此以後國家決定歷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不主動開掘,待條件允許了再挖掘。因為定陵的挖掘,使得定陵得以開放;長陵:由於其是地面建築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陵,建築最早、面積最大、規模最宏偉、工藝用料最考究、原建築保護最完整,有很大的歷史價值,故而開放其地面宮殿群。其他的陵墓因為處在保護中,因而沒有對外開放。
十三陵的歷史,完全可與故宮媲美,因為它們都是因為明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時同步規劃營建的!自從永樂七年(1409)五月開始,就修造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由於明定陵發掘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鄭振鐸等考古學家上書,國家終於痛定思痛作出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的規定。這份報告很快得到周恩來的批准,國務院迅速下發了「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墓發掘」的文件。一場劫難才沒有降臨。此後,不主動挖掘帝王陵成為一項中央政策延續至今。
目前,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雖然只有三座陵墓可供參觀,但遊人可著實不少!根據國家文物管理規定,其他陵,由於還沒有挖掘,還不具備參觀遊覽條件,所以暫時未開放。
國父曾經說,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清朝就是這個韃虜。
所以清朝滅亡後,大小摸金校尉,甚至有軍級別的軍閥,敢於打著漢人的旗號,要做「出氣的英雄」。孫殿英把慈禧嘴裡的夜明珠送給蔣介石,宋慶齡把這顆價值連城的東西鑲嵌在她的鞋上面。
不說清東陵的命運,就是清朝的百萬皇族,也全部改了姓氏求生存,一些格格入了青樓,一些王爺去拉黃包車。好不凄慘!
而明朝帝陵,清作為新朝人,自然做好了姿態,沒有破壞;而明朝是滅了元朝,恢復漢人衣冠。打戰不和親,君王死社稷的。贏得的是後世人的敬仰。
這份敬仰,不是那麼容易滅失的。
謝邀。明朝十三陵只開放了三座(長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昭陵是明穆宗朱載垕的墓地,定陵是執政48年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的陵墓)這三座陵墓最具代表性。剩餘的的十座陵墓(德陵.裕陵.永陵.茂陵.康陵.泰陵.慶陵.景陵.獻陵.還有崇禎的思陵)由於破壞嚴重,正在維修基本的工體工程,一旦全部修繕完畢,是否開放?何時開放?這也是讓外界非常關心的一件事情。明十三陵景區和其他景區不同的是,這些文化遺產沒有被當地政府承包或租賃給私人個體。所以,十三陵景區不會為門票而開門,主要是不可再生的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地貌原因,會因遊客的劇增遭到破壞,為滿足人們對明陵的神秘好奇感,才開放了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陵墓。就是清陵也沒有全部開放,這即是保護世界遺產實行的措施,也是利用更多的時間充分研究,拿出最好的方案對遊客開放,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你可以做出水晶泥或者鼻涕泥嗎?怎麼做?
※農民工上班時間能規定每天八個小時嗎?
※南潯古鎮好玩么?
※哪個年齡段的女人好追?怎麼追?
※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在吧唧嘴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