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崇禎亡國前不學習宋徽宗把皇位傳給兒子?


1644年,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初一,大明帝國的首都北京城颳起了沙塵暴,「大風震屋,飛沙咫尺不見,日無光」。十多天來,京城老百姓私下都在紛紛傳說李自成的賊兵已經到達山西境內,距離北京城只有一步之遙。自然界的災變無疑是流言最好的發酵劑,所謂「風從乾起,主暴兵破城,臣民無福」,所有人都把這一切看成了改朝換代的預兆。

同一天,六百公里以外的西安卻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李自成正式即位稱王,國號大順,同時改年號為永昌元年,並向崇禎皇帝發去最後通牒:號稱自己將親率大軍在三月初十抵達北京城。

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憂心如焚,寢食不安的崇禎看到通牒後,對著大臣們說出了那段歷史上有名的話來: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面目見於地下?

大明崇禎皇帝

此時此刻,擺在崇禎面前只有兩條路:出征、南遷。

出征肯定是條死胡同,十七年來,流寇越剿越多,明軍能征善戰的將領卻一個接一個凋零,曹文詔、盧象升、孫傳庭戰死,洪承疇投降後金;手頭已經沒有堪以作戰的軍隊。

此時此刻,唯一的出路就是南遷南京,放棄北中國,明朝政權初始定都南京,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南京的首都身份依然保留,同時還保留了一套完整的中央機構: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北京相同。

而且李自成、張獻忠流寇到處燒殺,滿清多次入關搶掠,大半個中國均遭塗炭,唯獨江南因為長江天險而得以保存。即使失去北方,只要守住南京依然可以保留隔江而治的局面。歷史上,東晉南渡,南宋偏安,政權無一例外的又維持了上百年之久。可以說,長江是中華文明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地理因素,陪都南京是明成祖朱棣為後世子孫留下的一個重要退路。

正月初三,崇禎秘密召見太子宮中的左中允李明睿秘密商議南遷一事,兩人就此事談了整整一天,並且制定了詳細的出行方案。不久,駙馬都尉鞏永固同樣提議南遷,認為坐困北京「無益也」。可惜的是,崇禎不願意背上放棄祖宗陵寢的罵名,始終優柔寡斷,缺乏乾綱獨斷魄力和氣勢,期望朝廷大臣有人出面提議,偏偏大臣們出於自己的私心,紛紛反對當時唯一的生路——南遷南京。

李明睿等人眼看勸崇禎南遷不成,又私下和左都御史李邦華商量第二方案:請求太子監軍往南京,意思就是派太子去南京成立第二政府。崇禎皇帝一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十七歲的太子朱慈烺、十三歲的定王朱慈炯、十一歲的永王朱慈炤。明朝後期,皇帝短命,天啟皇帝十六歲繼位,崇禎本人十七歲繼位,李明睿的解決方案可說是大明王朝東山再起的最後一線希望。

歷史上,安史之亂後,唐明皇倉皇逃奔四川,太子李亨中途前往寧武繼位,隨後任命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平叛,最後唐朝又得以中興。如果唐明皇李隆基死守長安的話,中國歷史肯定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可惜的是,崇禎皇帝再一次放棄了大明王朝續命的可能。閣臣說,「太子監軍,古來嘗有,亦是萬世之計。」崇禎反駁說,「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孩子家,做得甚事?」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李闖的兵鋒距離北京越來越近,崇禎卻始終拿不定南遷或者太子監軍南京的主意。三月初一,距離李闖破城只有半個月不到,陳州生員張攀再次向崇禎提議請太子監國南京。結果再次被批評,「朕方責諸臣以大義,而使太子出,是倡逃也,其謂社稷何?」意思就是,我剛剛命令大臣們盡忠盡責,卻讓太子南遷,這是提倡大家逃命,置社稷於何地?

三月初七,天津巡撫馮元颺心急如火,派兒子馮愷章前往北京,想請崇禎從天津自海路南下。無奈,崇禎一方面說要「天子死社稷」,一方面又拒絕太子南遷南京的提議。馮愷章在北京彷徨無措,也沒有人引薦給崇禎,七天之後,在絕望中痛哭返回天津。

三月十七日,李闖大軍抵達北京,十九日,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絕望之中,崇禎與親信太監王承恩在景山上吊自盡。

崇禎皇帝殉國處

在崇禎自殺前的一天晚上,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勛戚周奎、田弘遇家中避難。隨後,持刀砍向兩個女兒,十五歲的長平公主和六歲的昭仁公主,長平公主被砍傷左肩右臂後昏死過去,昭仁公主則被當場刺死。

城破之後,太子、永王、定王相繼被李自成俘虜,三個月後又被迫隨李自成大軍出征山海關,兵敗之後,三人一起消失在茫茫亂軍之中,此後生死成為明末歷史上一大謎團。

滿清入關時總數只有二十萬人不到,最後十二萬留守北京,僅僅依靠區區八萬人就征服了一個人口上億的大國。回到崇禎自殺殉國時,他也許想不到滿清會成為最後的贏家,但正是因為他拒絕了南遷的建議,既不遣太子去南京,他本人也不離京。這讓滿清政府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從而依靠明朝幾乎全部漢族官吏去征服並統治南方。

此外,崇禎放棄太子南遷的決定還導致南明政權始終缺乏一個能夠團結統一所有派系力量的人物,中國人自古講究名正言順,正是因為始終缺乏一個嫡系的繼承人,南明政權有一半以上的精力是和自己人在內戰。

1644年,歷史原本可以有另外一個走向。

這也正是明代滅亡以後,後人提到南遷一事無一不感慨唏噓,扼腕嘆息的原因之所在。


崇禎亡國前不是應該把皇位傳給兒子,把皇位傳給兒子幾人都死在北京有什麼用?他應該趁早派遣幾個大臣把三個兒子護送到南京去,然後自己再找棵樹弔死以謝天下,這才是他最應該做的事。這樣一來就給大明王朝留下了復興的希望,何況江南半壁河山並未殘破,魚米之鄉、財賦重地,人口密集、心向大明,南京有一套完整現成的留守政府,只要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殉難,南京方面立刻可以擁立皇太子稱帝,重定年號繼續奮鬥,不至於陷入群龍無首,各自擁立不同藩王的混亂迷茫之中,崇禎一脈是毫無爭議最正統的皇位繼承人,可以整合南方所有忠於明朝的各派力量共同對付流寇和滿清,最起碼不能再把有限的人力、財力、精力浪費在擁立誰為新君的內訌爭鬥中。何況南方還有數十萬明朝的軍隊,不過這數十萬軍隊實在不敢恭維,忠勇敢戰的精兵猛將少,貪生怕死、擁兵自重、賣國投敵的多。從崇禎皇室的角度來講,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和機會你都應該努力奮鬥到底吧?而不是逃避放棄。


傳給兒子那是不負責的表現啊,闖王入京,女真扣關,全是崇禎時期惹下的亂子,崇禎自殺時,只有一個太監陪他,為什麼,沒有人會相信他了,沒有人願意跟隨他了,人心散了不好帶了,他就算能逃出去還有誰認他呢?他活著,明朝就得不到任何人的寬恕和接納,只有死亡,才能保證他作為皇帝最後的尊嚴也只有他死了,明朝其餘皇室才會得到他人的諒解,一句話,不死不足以平天下。崇禎就算活著,天下也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首先崇禎比宋徽宗好的不是太多,一個奢侈無度,一個連衣服都要穿補丁,一個要童貫北伐,惹來了女真,自己馬上把自己防著的太子強迫送上位,自己找個借口跑去南方祈福,一個自己要自己的三個兒子隱姓埋名好好活下去,自己來處理一切,一個皇帝把自己喜愛的女人女兒處死,然後自殺,一個皇帝為了活命,把自己的女人女兒兒子送給女真,一個連父親都當不好的人,崇禎為什麼要學他。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歷史對慈禧的記載很多,卻對慈安的記載甚少呢?
以色列放言: 不用核武器,也可完勝中東地區任何國家,你怎麼看?
你知道米脂鐵水打花嗎?
一代才女上官婉兒最後為何會死於李隆基之手?
武松真的打死了一隻老虎嗎,《水滸傳》中所描述到底真不真實?

TAG:宋徽宗 | 崇禎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