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有哪些主觀性錯誤?



《明朝那些事兒》有哪些主觀性錯誤呢?數不勝數,一言難盡。

本來嘛,治史者最忌在敘史中滲雜入太多私人情感和動輒抒發個人主觀意見。

這方面,太史公司馬遷起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可不是?太史公對秦始皇沒有好感,就繪聲繪色地八卦了一通秦始皇的私生子身份;太史公喜愛項羽,就聲情並茂地誇大和渲染了項羽的奮鬥史,使《項羽本紀》成為其「最得意之文」。

《明朝那些事兒》並非一本正經的歷史書;《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也並非專業的史學家,作者寫這本書,自己也坦言,是「以心述史」,根據自己的感覺得解讀歷史,用自己的理解來描述歷史人物的心理。

既然初衷如此,就不妨把太史公那一套主觀性述史的手段發揚光大,甚至推向極致。

主觀性述史,如果靠譜的話也還說得過去;如果是錯誤的,就會誤導讀者,危害極大。

《明朝那些事兒》為了「以心述史」,為了吸引讀者,運用了大量主觀性的敘述,篇幅巨大,因此武斷難免,錯誤難免,自以為是難免。

下面簡單舉兩個例子。

一、清太祖努爾哈赤死亡之謎。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怎麼死的,這個在史學界是有爭議的。

爭議的根源,是天啟六年正月的寧遠之戰結束後,袁崇煥給薊遼經略高第打了份報告,說自己「用大炮打死無數」來犯之敵。山海關主事陳祖苞覺得這個報告太籠統,就另起了一份奏報,發回朝廷,上面稱:「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高第隨後認為,應該強調和突出這個「酋子」的身份,於是又追加了個摺子,說「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擡去,放聲大哭。」

寧遠大戰時,陳祖苞和高第身居山海關,離前線有七百多里距離,他們寫的東西,只能根據袁崇煥的報告進行具體和細化的,但他們居然加入了想像和推測。

然而,就是這種想像和推測,有人腦洞大開,斷定這被「炮斃一大頭目」就是努爾哈赤。依據是,天啟六年八月,努爾哈赤掛了。

從天啟六年正月到八月,時間長達大半年,竟然得出努爾哈赤死於袁崇煥炮下的結論,不能不讓人佩服!

但是,為了襯托袁崇煥的偉大,必須如此。

具體解釋是,努爾哈赤遭受了炮傷,再兼失敗後惱羞成怒,身心雙層痛苦交織在一起,患上了不治之症,苟延殘息了八個月,一命歸陰。

《明朝那些事兒》把袁崇煥定性為一個大英雄,因此極力支持這種想法。

作者是怎麼將這種推測進化為事實的呢?

首先,引用了《春坡堂日月錄》里「紅夷大炮者,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數十尺,斷無生理「一語,以描述袁崇煥炮火之犀利。

接著,別開生面地拋出了一道數學應用題,說十門大炮每炮每天轟二十炮,以兩天計算,至少四百炮,「每炮所中,糜爛數十尺」,然後臉不紅、心不跳地給出結論:「後金軍傷亡的人數,大致在四千人以上!」

可惜的是,沒有任何史料表明寧遠大戰中金軍傷亡人數是四千人以上的!

明朝方面,高第上報給天啟帝的戰果是:「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

後金方面,《滿文老檔》上記錄是:「傷亡五百餘人。」

從明、金雙方記錄的數字來看,彼此的記錄都是相當靠譜的。畢竟,明朝收割的首級為二百六十九人,再加上受傷的二百餘,可不就是「五百餘人」?

這先暫且不主,繼續看《明朝那些事兒》是怎麼坐實「努爾哈赤斃命於袁崇煥炮火」這一說法的。

其描寫努爾哈赤死亡的文字,異常有趣:「漫天的炮火轟鳴聲中,有一炮射向了城下,伴隨著一片驚叫和哀嚎,命中了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到底是誰,至今不得要領,但可以肯定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一個不重要的人,不會坐在黃帳子里(並及黃龍幕),也不會讓大家如此悲痛(嚎哭奔去)。對於此人身份,有多種說法,明朝這邊,說是努爾哈赤,清朝那邊,是壓根不提,這也不奇怪,如果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在一座孤城面前,對陣一個無名小卒,被一顆無名炮彈重傷,實在太不體面,換我,我也不說。」

看,似乎說得很隱晦,實際上卻說得非常明解:努爾哈赤就是死於袁崇煥的炮下。

可惜的是,從相關史料來看,從天啟六年正月到八月這長達大半年的時間裡,努爾哈赤大部分時間是非常健康的,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期間,他曾率軍血屠覺華島、整頓軍馬準備遠征蒙古(因為東江毛文龍的搗亂,沒能成行)。

二、詭辯袁崇煥與後金的勾結問題。

袁崇煥的罪狀,是經過了漫長十個多月的審訊,最終由崇禎帝御平台,召輔臣並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記注官,吏科等科、河南等道掌印官及總協、錦衣衛堂上等官判定的,共有十大罪:付託不效、專恃欺隱、市米資盜、謀款誘敵、斬帥踐約、縱敵長驅、頓兵不戰、遣散援兵、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這其中,最為致命的當是「謀款誘敵」,性質就是通番賣國、叛逆造反。

「己巳之變」期間,民間就「喧傳袁崇煥挾奴講款」,廷臣對袁崇煥的彈劾是「督師賣奸不肯力戰」。

《明朝那些事兒》卻偷換了概念,說民間都造謠「袁崇煥是跟皇太極勾結的叛徒」,朝廷上對袁崇煥的彈劾是「督師要叛變後金」。然後活潑幽默地自我辯論,說:雖說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類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實上,也都並非什麼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個地區總兵,而且就這麼個小人物,努爾哈赤同志都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的(額駙) 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才算把他套住……按照這個標準,如果要買通明代最高地方官,總管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薊州五個巡撫的袁崇煥,估計他就算把女兒、孫女全部打包送過去,估計也是白搭。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只要袁崇煥智商正常,是不會當叛徒的。

精彩,實在精彩。這一段偷換了的概念的精彩自我辯論,讓人情不自禁地要鼓掌。

不過,所有正經史書上的記載、以及研究這段歷史的史家學者,根本沒有誰過說袁崇煥過要放棄自己身為大明督師的立場,象李永芳、范文程等人一樣逃跑叛變到後金的陣營里。

大臣指控袁崇煥,是說他「以五年滅奴欺皇上」、「密謀款敵」,「以脅城下之盟」。

事實就是如此,袁崇煥先前在崇禎帝跟前拍著胸脯、放豪言,說是要「五年平遼」。但到了遼東任上,感覺得根本辦不到,為了五年後對自己的承諾交差,不得不動歪腦筋,妄圖通過議和談判來收復部分遼東失地。

《石匱書後集》因此明確記,袁崇煥是「殺毛文龍以為信物,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滅寇之局」。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也稱「(袁崇煥)無以塞五年平遼之命,乃復為講款計。」


當年明月在這本書里評價朱棣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公認的偉大皇帝,我並不認同。

當年明月情不自禁就走向了帝王英雄主義的亢奮大道上,而不是去全面揭示帝王的種種面相。

↑朱棣是一個善於偽裝的凶暴之徒

比如對朱棣的描寫和評價,在烘托「天子守國門」的英雄情懷下,《明朝那些事兒》對朱棣的挖掘並不全面,尤其對朱棣英明神武背後的人性黑暗面,挖掘的不夠。

而這些陰暗面,值得每個讀歷史的人知曉,了解。

如果說朱棣報復性的殘忍折磨殺害反對派,是出於政治需要,尚可以理解,但對反對派無辜的家屬和奴僕的戕害,就實在過分了。

當年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殺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全部的兒子,但對他們的其他家屬還算是優容的,李世民甚至娶了弟媳婦,把李元吉的妃子納為己有了,以前看歷史看到這一段,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對比朱棣的做法,李世民簡直是菩薩。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引用一段張宏傑先生在《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里關於朱棣的一個小故事,作為補充。

「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月十一,教坊司的官員在皇宮右順門門口稟奏:齊泰的一個姐姐,兩個外甥媳婦,加上黃子澄的妹妹,四個婦人,平均每天被二十條漢子輪jian,年紀小的都懷有了身孕,除夕夜的時候生了個龜兒子,又有個三歲的女兒。朱棣聽後,依由之,說道,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的樹兒」,史料引自《奉天刑賞錄》。

↑黃子澄一家遭遇堪稱悲慘至絕

而在此之前,朱棣早就把黃子澄一家搞得家破人亡,黃家老小六十五口幾乎盡數被斬首,僥倖的婦女就是上述悲慘的經歷,妻族外親三百八十名親戚全部發配邊疆。

所以,在任何回答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帝王的問題里,我從來都不會把朱棣放進這個行列,雖然他開疆拓土,文治武功都是頂級表現。

但從最基本的人性來說,朱棣是一個善於包裝自己的惡魔,英偉的身影下,藏著無數無辜人的血淚,而這一切,本來可以避免,試問,饒恕那些無辜者,對他的統治能動搖分毫嗎?就算斬草除根,給個痛快也是人道啊。可是,他卻非要這麼殘忍暴虐。

看來,朱棣確實讀懂了帝王權術的精髓——令人畏懼要比受人愛戴更安全。但人家李世民怎麼就能夠收住心裡的惡魔呢。


當年明月太吹捧孫承宗了,貶低熊廷弼,我覺得過於主觀了。

簡單的來說,就是面對後金在東北的崛起,孫承宗,袁崇煥二人主張寸土必爭,修關寧防線。

熊廷弼主張放棄東北,退守山海關。

當年明月認為,孫袁二人收復國土,寸土必爭是正確的。熊廷弼放棄國土,死不足惜。

在這裡,我不以為然。孫袁二人,看似保全了國土,但是,關寧軍每年大筆軍費,修關寧防線又消耗了大量錢財,導致明朝國庫入不敷出,國內饑荒,也無力賑災。導致流寇四起,最終李自成攻陷北京。

熊廷弼放棄東北,退守山海關。看似撤退,實則以退為守。我認為熊廷弼的戰略思想正確的原因如下。

一,極大縮短了明軍防線,補給也容易送達。

二,山海關自古以來從沒有從關外被突破,自明朝滅亡,山海關也沒有被清軍攻破。

三,死守山海關,節省軍費,可以省下大筆銀兩賑災,緩解國內矛盾。

四,和關外毛文龍配合,明軍利用海軍優勢,騷擾清軍後方。

五,適逢當時氣候不佳,東北地區無糧無草,拖也能拖死清朝。

我個人感覺。孫承宗雖然思想是好的,但思路不對,沒有正確認識到明朝當時的財政狀況,和實力。思路是有問題的,他的做法可以說是明朝滅亡的加速器。

袁崇煥的做法更為激進,誅殺毛文龍,實屬不該。他的做法,我覺得是明朝滅亡的毒藥。

但是,孫袁二人作為武將,收復疆土,維護國家安全,不能說做錯了。只能說,他們是好將軍,但不是一個戰略家。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空閑時在天涯社區煮酒論史論壇發表的作品(後來在新浪博客連載),一開始帖子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他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這部作品的語言幽默風趣,以網路化的語言講述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因此無論當時在論壇上還是出版以後都大受歡迎。但同時也飽受爭議,無論是06年引爆全球華人最大的歷史論壇的「當年明月門」 ,其中對歷史觀點的爭論,對網路管理的思考,還是今天的網路上對書中觀點的爭議,都沒有停止過。這是自然的,因為作者的初衷只是想把他讀的歷史,了解的歷史寫得很好看,這是屬於他心中的歷史,而他的立足點是正史史料,不曾想成為了引爆點。石悅開創了一種他自己都無法界定的歷史體裁,不同於史記、教科書、戲說,他的應該是趣味歷史,讀書札記,而他的觀點,他所做的事 應該正如他最後舉的徐霞客的例子,人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的。

一方面,當年明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個活在紙上的古代人物,把歷史故事寫活了,這對明朝歷史普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種純粹草根白話寫史的方法也被後來人運用,像《唐朝那些事兒》、《宋朝那些事兒》、《三國那些事兒》等等都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好像一夜間都找到了出書的方向,當然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當年明月的觀點主觀化是很自然,因為歷史在客觀記錄本身就或多或少受人為主觀化的影響。而一開始這只是一個帖子,觀點一疏忽就會錯誤多,十多年了吵了不知多少。除了當年明月自己承認假想的建文帝生死之謎外,像一開始作者說元朝規定百姓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名字,只能用父母年齡相加或出生日期,其實用數字命名只是代號,是民間習俗,元朝沒這種規定。比如王華直接揍了11歲的王陽明,因為他不好好讀書,而有做聖賢的理想。五年級的小學生誇口,不至於被打吧,《王陽明全集》中龍山公王華是聞之笑曰:「汝欲做聖賢耶!」,只是當作小孩子開玩笑。再比如對明英宗的人品說得超白,像是形勢所逼做出一系列決定,不是好皇帝但是好人。這麼個經歷複雜的皇帝帝王心術,政治手段被簡單忽略了,只是說他善於交朋友。雖然明英宗在廢除人殉葬,復辟後任用賢臣上可圈可點,但是忽視了廠衛制在他手上發揚光大,殺于謙是因名不正言不順 ,暗示兒子為于謙平反就純屬於YY了。明憲宗朱見深寵幸萬貴妃的故事大寫特寫,對荊襄流民安置等善舉一筆帶過。

總之,這本書主線無錯,細節方面推敲起來錯誤會很多,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應該在開闢了閱讀歷史的一條新路,與吳晗的《明史簡述》、《中國歷史小叢書》不同,是為《唐朝穿越指南》這類書的寫法指明方向。


最大的主觀性錯誤自然是黑了張璁

不知道張璁是誰不要緊

獨蹲池邊似虎形,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吾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

這首詩是不是有些耳熟,是明朝張璁寫的……

附: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大毛

作於1910年秋


開國大佬都抄他的,你覺得他真像明朝那些事說的那麼不堪(怒`Д′怒)

第二個被黑的自然是萬貴妃了,一代賢妃被黑成那樣,( ?_?)?⌒●~*

第三自然是木匠皇帝,不過木匠皇帝不怪明朝那些事兒,因為朱由校被黑是從清修的《明史》開始的,然後明朝那些事兒直接借鑒明史,畢竟肉粥皇帝都識字??,朱由校不識字可真是槽點滿滿


你說的有道理,明月說的也能解釋得通。炮轟努爾哈赤這事,除非你拿出至少兩處相對權威的史實記載努爾哈赤在別的地方與炮轟沒關係,才能證明。明月也查過很多史料,確實沒有任何地方直接明確記載轟傷努爾哈赤。你反駁但是你完全沒提努爾哈赤怎麼死的,好端端的還在打仗突然死了?你這些觀點如何讓讀者信服你而不是明月?第二點,袁崇煥的死因。你是說,袁崇煥答應崇禎5年平遼,結果崇禎看他做不到,所以在清兵大兵壓境這麼危機時刻將袁崇煥扣押、審訊、最終處死?臨陣扣押主帥這麼大的事,是因為崇禎覺得袁崇煥兌現不了承諾立刻決定的?況且當時還沒到5年?你質疑了明月,但給出的理由不足以打動讀者。你是職業的,但不能證明看的比明月多,悟的比明月多。期待你回復,拿出更好的說法有理有據證明。


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君主專制走向巔峰的開始,但是當年明月那龜兒子居然說明朝出現君主立憲的苗頭了,話說明月知不知道啥是君主立憲?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是皇帝集中權力,但是到了明月嘴巴里,內閣成了限制皇帝的工具了。


歷史大部分是猜的,剩下的都是偏見。高曉松引用某歷史學家的語錄。主觀錯誤不錯誤這個說法不好吧,主觀只會有爭議,當年明月基本敘事都是以結果倒推的。明朝兩百多年書生誤國這是真的吧,皇帝高度集權,朝廷政爭激烈,最後內亂外擾,結果就是自毀長城,最後一個明朝的合法繼承人還橫死昆明街頭,我經常從那路過。


歷史這個東西,恰如一張張整了容的臉,一代代修來改去,真實的面目早已不知。今人信息時代編記錄的事兒都不可信,古人道聽途說的幾筆你就當真,更可笑的是專家推論,世事無常,哪有理可循,改粉飾的粉飾,該罵街的罵街,你認為的就是你認為的,足矣。


並沒有多少主觀錯誤,我覺得在敘述上或者是闡述上是沒有問題的,包括一些猜測和推理也是有依據的,所謂主觀內容是作者的一些個人抒情段落,比如他會對自己喜歡的人物抒發一些個人感情和做一些評論,這部分本身就是主觀內容談不上對錯,理解有問題。


推薦閱讀:

林則徐在逝世之前,指天大呼三聲「星斗南」,是什麼意思?
征東元帥薛仁貴能在隋唐十八好漢中排第幾?
唐王朝為何安史之亂後還能存在那麼久?
勞燕分飛是什麼意思?
岳家軍余部投降金國的說法有沒有歷史依據?

TAG:明朝 | 明朝那些事兒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