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西周分封制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
一、確立了中國版圖的1.0版本
首先,必須先從「中國」講起,周以前,也就是殷商,那時候還沒「中」國,或曰還沒有形成最初的「中國」,因為即使算上考古界不承認的夏朝,那麼,在周以前的中國是不包括中原西部的,也就是不包括陝西、山西,應該也不包括山東。當然了中原地區有分廣義與狹義,夏商兩朝是符合狹義(即河南省)的定義的。
但是,不管如何,中原地區的上行定義是黃河中下游地帶,那就是說,還是得包括河南與河北、山東與江蘇北部、安徽北部、陝西與山西(延伸概念,還應該包括甘肅與清河)。
總而言之,就是通俗說的古華夏東、西兩大集團的統一,這兩大族群在考古上,又恰巧能對應東部的龍山文化與西部的仰韶文化之中華文明的兩大源流。
因此,「中國」的版圖1.0定義,理應是廣義的中原地區。
而周王朝,就用分封製做到了夏商沒做到的事。
約3056年前,周滅商功成,但此時的天下並不固定,史書上說隨同周人伐商的有,「800諸侯」,具體是哪八百也不可考,而且也無法得知周人如何招倈了那麼多人,但據理推算,這些諸侯縱使不全是方國,或有大量是部落/部族。
但是,我相信應該包括了含今天中國大陸上所有省份的族群,除了東北、南部(福建與兩廣)外,其他地域的方國/部落應該都來了,因為連古巴蜀也派兵參加了——《牧誓》稱武王伐紂時有「庸、蜀、羌、茅、微、纑、彭、濮」參戰。
雖然周人伐紂的主力,但是平心而論,周代商初期,連殷商的殘餘勢力周人都沒能力消滅。《竹書紀年》載:「立受子祿父,是為武庚」——武王伐紂後,仍立紂王之子武庚為殷王,仍舊管理原殷商的核心區域(鄭洛一帶),只是周人也同時開始營建「雒邑」(洛陽),謀劃著徹底剷除殷商勢力。
但即便如此,周人還是無法立刻集權,在這種情形下,分封制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那「800諸侯」不僅其國或其族均維持不變,而且還跟對了新的主子,既然不影響他們原來的利益,又還有新的好處(有新的土地),那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分封制首先是確定了這些諸侯接受了周王室作為天下共主的事實,如此,「中國1.0」的概念與版圖就得以實現。
周王朝的疆土不僅囊括了原夏商的版圖,還把自己佔據的陝西與山西都算了進去,同時擴充到南部有安徽全境、湖北全境、湖南一大半;東部則有江蘇全境、浙江全境與江西北部;向西也已經去到了甘肅,如姬姓密國就在甘肅靈台——這就是答主前面說的「大中原地區」!
當然了,具體到某個地方還是有不服周的方國的,這些方國有原殷商方國,也有既不服商又不服周方的蠻夷之國,如江蘇的徐夷、安徽的淮夷等。
但是,這些小國在往後的「周公東征」與周王朝分封的封國諸侯的攻滅下,逐一消失,周王朝基本上還是統一了這些地方。
而西部,巴蜀則名義上歸屬於西周。
難能可貴的是,東北方向也有拓土,如《竹書紀年》:
「(武王)十五年,肅慎氏來賓」。
《後漢書·東夷傳序》:
「康王之時,肅慎復至」——「復至」,說明此前已歸順。
《左傳·昭公元年~三十二年》又載:
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
從周人自述的「東南西北土」可看出,不管周王朝有沒有具體對這四方的方國涉入管理,但至少,可肯定都接受了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身份。
這就是分封制帶來的第一個「紅利」。
二、裂土封侯與等級治理武王伐紂的第二年,在豐鎬舉辦「成周大會」(《逸周書·王會》),會議上大封諸侯,共裂土71國——《荀子·儒效篇》載: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其中,周文王諸子16國、武王諸子4國、周公直系的6國,另有周太公直系的若干封國,但查實具體,卻發現與荀子記述的有出入,下面單獨將姬姓封國羅列一下:
魯、燕、吳、蔡、曹、衛、晉、鄭、魏、韓、極、滕、郕、郜、茅、密、共、凡、東虢、西虢、北虢、息、潘、滑、邘、蔣、祭、沈、胙、雍、管、韋、荀、虞、賈、霍、耿、楊、韓、隨、聃、邢、酆、劉、榮、甘、樊、王叔、原、召、單、詹、鞏、毛、畢、應、周國(周公獨有)。
姬姓封國共有57國。大多數位於周王朝的「宗周」豐鎬與「成周」洛陽附近,但是也有被封得很遠,負責開疆拓土的,如圖:
答主按:今天的課本與大多數人都認為周王朝分封諸侯時,將所有姬姓子弟分封在「王畿」附近,將其他諸侯遠徙,這是不對的。其實,周王朝早期的開拓進取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被分封到燕遼、荊楚(曾國、隨國)、吳越的姬姓子弟都做了相當的工作,起到了維護「邊陲」的作用。
除了姬姓子弟封國外,其他的主要封國有:齊、楚、許、秦、莒、紀、邾、宋、杞、陳、祝、薊——其中,宋、杞、陳祝、薊分別為殷商、夏、舜、黃帝、堯之後。
祝、薊為「二王」——不必對周王室行臣禮,基本上是完全獨立。
陳、杞、宋為「三恪」——亦不必行臣禮,但原則上應該服周王室為天子,因為在「成周大會上」,「殷公」(宋王)與「夏公」均有出席,並且立於周武王、周公之下,皆手執芴二南面——這就說明是行臣禮。
此是為上古禮法「二王三恪」,相傳是出自黃帝時代制訂的,原則是「興滅國,絕繼世」,就是滅了人家的國後,不能滅人的族。
台下各諸侯也一一排位,這套等級分封制度,為確立國家秩序與穩固政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無規則不成方圓,今人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當時周王朝這套等級森嚴的制度,並進而鄙嗤之,這是純粹脫離了歷史背景的看法,是不可取的。
三、分封制產生了宗親社會,加強了統治基礎正如上文所說,由於周天子大封姬姓諸侯,使天下產生了「家天下」的格局,在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之前,宗親關係為加強統治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在生產力尚未明顯進步之前,各國的「自掃門前雪」又為建設國家、發展農業與經濟以及人口增長起到了快速推進的作用——就好比現在的人打遊戲機一樣,開局就一堆「熟手」,分到各地,那麼打怪升級就容易多了。
如果認為周初時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中央集權,那同樣是脫離歷史眼光去看待的,以青銅器與文字為例,春秋之前這兩樣東西都少之又少,而且工藝還一般般,這個時候就想直管無疑就是又傻又天真——不要再輕易把古人想像成傻子。
四、宗親文化產生了早期儒家《周禮》促使了文化統一前面說過,由於姬姓子弟的封國有內(王畿)有外(邊陲),而且又佔了諸侯國的70%以上,神人周公制訂了中國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周禮》,在遍布全國的姬姓子弟中推廣執行,其他諸侯國自然也不能獨外。
《周禮》是儒家思想的源頭,眾所周知,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孔子就是周公與《周禮》的超級鐵粉,官都不做,要周遊列國去實踐他的「克己復禮」的理想。無論是《國語》《論語》還是《春秋》中,孔子都無時無刻不表露出對《周禮》那種強調親人要互相尊重,講老幼尊卑,講禮義廉恥的理念痴迷不已——孔子對周公絕對是真愛!
孔子的想法是好的,他是真心希望各國止干戈為玉帛,回到周初時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那個年代,大家都相敬如賓,相親相愛,天下太平。
然而,分封制的弊端與致命弱點就在於土地兼并,周王室已經也是被這個所累,春秋之交,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已經達到了100多個,屬於王室直管的疆域越來越小。而其他諸侯國中,尤其是周初時期那些非姬姓大國的疆域卻越來越大,周王室逐漸衰落——「懿王之時,王室遂衰」(《史記·周本紀》)。
但是,即便分封制有這樣的弱點,也不能否認分封制在西周時期通過等級分封與宗親維繫帶來的文化上的統一 ——世界上沒有任何統一能比文化一統穩固!!
姬姓子弟布滿天下,確保了早期其他諸侯沒有能力挑戰周王室,而《周禮》正是利用了這個「和平空窗期」實現了華夏成熟文明的塑造,當存萬世首功!
1、周人做了大量統一思想的工作,如對三皇五帝的整理與傳承,使天下人都認同了同一個族的幾位祖先,確立了堅固的民族概念,如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大量的「言必稱黃帝」正是「」《周禮》革命」成功的最佳證明。
2、而對商夏虞舜堯及炎黃時代的思想進行了繼承與改造,又幫助周室天下諸侯加強了對「國家」的認識和認知,從而又確立了國家的概念。
3、周公猶如穿越般的前衛思想,創造了華夏民族文化識別的最關鍵之舉措,即「華夷之辨」!周公通過華夷之辨,不僅使華夏族獲得了佔據中國大陸最好的農耕地帶的正當權利——內諸夏而外夷狄。
更因此,使得華夏族獲得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與空間,為華夏族保持血統純粹與人口迅速壯大製造了無比有利的條件。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華夏族,即漢人能成為主體民族,就是在周公的「華夷之辨」思想下締造的,周公首先創立了當時最先進的《周禮》文化,使華夏族獲得了文化上的制高點,佔據了話語主導權,在這個基礎上再祭出「華夷之辨」,用儒家思想的「德政」與「仁治」從精神上折服了非華夏族,使他們樂於生活在中原之外,並自覺擔任「拱衛」。有些,則很快就加入了「華夏」,所謂「入華夏則華夏之」,如晉國的狄人,燕國的胡人,江淮的「夷人」。
華夏文明的包容性之始,肇於周公!!
總結:
華夏族與中國的定型者,毫無疑問就是周王朝。
其中,分封制當然功不可沒。
西周分封制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延續到整個封建時代。
西周分封制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有效的維護了邦國的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和中華民族主體疆域的形成,使得周朝在中國歷史上享國最久,達到800年。而且西周分封制往往與宗法制相聯繫,後來雖然分封制基本上被廢除,但是這種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關係,卻在整個封建時代的國家和家庭關係中被延續下來。
西周分封制,基本上奠定了後世中國的地域文化,西周和東周時期著名的分封國有秦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晉國、齊國、燕國、吳國、越國等,以至於後世很多國家,除了後唐、後漢之外,大多以後周、後燕、後秦、後趙、後晉、楚國等命名。近代以來劃分省區,很多省的簡稱就是西周時的古稱。
除了分封制之外,周代制度在方方面面都對後世產生影響。最典型就是禮樂制度,這種制度從周公開始,傳到孔子,經過儒家推廣,對後世影響深遠,尤其是其中的禮制與法家思想合流產生禮法這一中國獨特的司法倫理實踐。還有仁與義的思想,經過孔子和孟子的傳衍,成為中國古代最核心的倫理思想,還有關於周朝制度的文獻《周六官》,就是王莽改制和宇文泰改制的重要依據。連孔子都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可見周朝的制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影響。
⑴它總結了歷史經驗,把建立地方政權與鞏固自己統治有機結合起來,周王朝在
分封諸侯
的過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對整個領土進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定,使
周天子
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⑶分封制促進了諸侯國社會歷史的迅速發展,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奴隸制經濟有了繁榮的基礎。
我覺得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在那個時代,地廣人希,分封制讓各諸侯在其封地上自由發展,拓地開荒,繁衍生息,當時民風都很淳樸,換成現在就不行,人們在消耗很多不可再生資源,所以說要地大,才能物博,土地永遠是最好的東西
分封制所確立的關係,影響幾千年民族家國的源泉,九州華夏開疆列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賓,莫非王臣之觀念形成的前因是分封,加強團結統一文明,亦民族家國魂在,脈脈枂聯,長城永固,不敗於世界民族之林,唯我中華,
推薦閱讀:
※王凱的演技號稱「一人千面」,這一點在《國家寶藏》中是否又得到了驗證?
※女真和蒙古誰才是東亞古代第一戰鬥民族??
※鳩摩智與東方不敗誰更厲害?
※契丹民族現在是不是已經消失了?
※「秀才軍閥」吳佩孚是如何投筆從戎,成為直系軍閥的頭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