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近代為什麼沒有被普遍推廣?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往往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稱「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一稱「客觀唯心主義」)。

陽明心學引領了明朝中後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政治改革運動,可惜,清朝統治者把王陽明心學當做異端學說來打擊,心學傳承被打破。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衡陽辦團練鎮壓太平天國之際,曾經探訪王夫之舊居,被檢舉,差點丟官罷職。實際上,王夫之並不能算是王陽明的傳承人,明末清初王陽明的主要傳承人是李贄、黃宗羲等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清朝對王陽明的學問是很防範的。

蔣介石——王陽明的粉絲

近代日本朝鮮和中國革命黨人有很多把王陽明當做偶像的,只能說陽明心學是一種很實用的哲學理論,是很好的成功學。

到現代,我們有了更好的馬克思主義,王陽明當然是次要的了。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心學絕不可以被推廣!雖然我很景仰陽明公,也正在學習心學,但真心不覺得心學被推廣反而有益。因為心學這門學問很簡單,卻不容易。故若有人經過初淺接觸心學,學得個皮毛卻又以為自己透徹了,時常表現個自命不凡的樣子,然後出去外面又亂嚷嚷自己是心學傳人,這樣你不嫌丟臉陽明公都嫌。

其次,陽明公和心學一旦被推廣開來,不免會被有心人所利用,硬生生把這學派給轉換成一個黨派,又召集一個個心學「門人」。到時打著心既理的名義和口號辦壞事,到時心學的意義就被扭曲了,更會威脅到國家和百姓。另外,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罵朱熹呢?就是因為當時明朝以程朱理學作為官方的學派,故明士子尊理學為絕對標準,甚至當時人敢非孔孟而莫敢非程朱,以至於造成明代的儒學腐朽變質,心學的出現並非偶然。但其實我們回頭想去,程朱理學的理念未必是錯的,「存天理,滅人慾」是對的,但喊著「存天理,滅人慾」後面卻是藏污納垢就錯了。現在人人說理學害了儒學和中國,非也,制度也。所以現在推廣心學一旦控制不好,不但陽明公蒙黑,世道也難免混亂。

最後,國家不宣傳心學也是有原因的。畢竟現在主流是馬克思的客觀辯證唯物主義,而心學這種「主觀唯心主義」是不會被官方推開滴。但說心學是絕對的唯心主義就有些偏頗了。「唯物」和「唯心」從來就不是相對的,而是相生的。我自己理解為客觀就是「道」,而主觀就是「理」 。「道」是不變的,「理」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所以心學的思想是時刻「存天理,滅人慾」,卻也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做到與時俱進。是故心學也可理解為「唯物」與「唯心」的結合。

最後我要說的是,各位心學的學生也不要擔心心學會被邊緣化,心學不是沒被打壓過。但陽明公一直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循他的教誨,守好本心,做好本分,也不必執著地為陽明先生討個「神主牌」。秉之守之便是最好的傳承了。

創建於2017.10.20

編輯


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是構成儒學最主要的兩個部分,互為表裡,互為補充。雖然它們與孔子的儒學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也是儒家經過兩千多年發展而形成的學術思想成果。

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興起,知識分子們全面反思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認為文化的落後,是中國落後的最根本的原因。於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儒家學說做為佔主導地位的統治學說,很自然的成為文化批判的靶子。當孔家店被徹底砸爛的時候,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陽明心學通通無法置身事外,隨之一起被打倒了。這就是陽明新學在近代沒有被推廣的原因。

陽明心學,是從南宋陸九淵一派傳承下來,到明朝後期陽明先生手上集大成。心學一派,在陽明之後,確實很紅火了一的時間,但卻始終局限在學術的層面上,而沒有成為官方學說,清朝時期,官方科舉的教材與答案,是以理學為標準的,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答案的。一種學問,如果沒有現實的用處,不能用他做為進入體制內的敲門磚,學習的人自點就少了。除非真正對學問感興趣的人。

心學做為一種理論體系,其邏輯上的嚴密性,以及體系的架構上,可能不如理學精密,嚴謹,儒家的體系建構,都是從《大學》的三綱八目和中庸之道展開的。修身的途徑,大學上說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的理學也是按這樣的路徑展開的。而心學的路徑卻與之不同,陽明的四句偈是: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去惡從善是格物。

理學的路徑是格物才能致知,有實踐出真知之意,接觸了事物之後,才能認識它。而去善從惡是格物,說的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說,知和做是同時發生的。

評判理學和心學孰對孰錯,誰是誰非是沒有意義的。它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其主要差別表現在理學強調個人對社會集體的服從,所謂存天理,天人慾。而心學卻體現出對個體意識的尊重。理學的缺點是壓抑了個體意識,而心學會造成自我的放縱。

從理學和心學的這些特點,就能看出大清王朝為什麼以理學為統治思想,而不是以心學。每個統治者都希望百姓們有服從的意識,而決不希望他們個性張揚的。

王陽明之後的李贄,是晚明心學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思想家。他提出了童心說。宣傳個性主義。他在那個時候就提出女人上學,支持女人改嫁等問題了。想想看,這些問題都是在二十世紀才得到解決的。而他在三百多年前就提出來,其驚世駭俗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其行不通,的結果也是必然的,於是他只能在監獄裡,用剃刀結束自己的生命。

心學與理學還有一個差別就是,理學常會顯得僵硬與死板,而心學常表現出靈活與變通。在社會局烈動蕩的的代,理學在政治家身上體現出理想的堅定與目標的執著,比如曾國藩。而心學能體現現出方法的靈活,與戰術的靈活變通。身處亂世的蔣介石就是既推崇曾國藩,也推崇王陽明。

既使是心學沒有隨儒學一起被打倒,放到今天,恐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了。一種社會哲學,必須是要與時俱進的,當社會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這些思想必然要補充新內容,發展新理論,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我想,隨著這些年來傳統文化的強勁復甦,陽明心學也一定會有所發展,渙發出新的生命力!


王陽明沒有生在現代,故缺少了科學這一門知識,而當今世界是以科學物質為基礎理論推動世界的發展,若將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加入科學這一門,則會於事業之成功有極大幫助,王陽明的學說適用事業管理或創造性的人,但在大範圍建立秩序上不佔優勢,他只是一種成功學,而不是治國學,即在有大範圍秩序的提供下完成小範圍的某些結果,因此不具備全面推廣的可能,也不會全面推廣,因為缺少了科學的加入,並不能真正使社會進入現代化。


王陽明的學說在明末就沒落了,萬曆年間心學曾流行於士大夫之間,甚至有官員上書建議為王陽明立祠。心學的流行造成參與者良莠不齊,出現了只會坐而論道不願經世濟用夸夸其談的士大夫風氣,從而催生出心學對立面提倡學習經世實用的東林學派,東林學派對心學浮誇清談的針砭使東林名聲大噪。從某種角度來說,王門心學讓東林積攢了很高的聲望,為明末的黨爭創造了客觀條件。溝口雄三的《中國前近代思想發展史》里有具體解說。


說點個人見解,我以為目前中國同時存在三種價值觀體系,第一曰良知,良心,是心學的主要倡導者和繼承者。第二曰面子。第三曰無恥,厚黑學。至於主流價值觀宣傳的唯物主義,我個人認為多數可以劃分到第三類裡面,少數劃分到第二類。

這三方實力目前第三類猖獗。是大環境,是天時。所以心學目前先天環境不好,難以普遍推廣。

但是求仁得仁,個人選好一個價值觀,就認真貫徹就好。沒必要讓全宇宙都一致。


推廣這個詞是很可怕的! 不管推廣什麼,實際都隱含強迫接受的意願,因為這個世界上不論好壞都沒有絕對的東西,而人的接受能力層次也是參差不齊的,你認為好的,別人不一定認為好,知識、文化這類精神層面的東西,更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實踐才能真正獲得,陽明公「知行合一」正說明了這一點,這個不是推廣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所能實現的。

個人認為,文化、哲學這類高層次的東西,認知及接受都需要相當的知識積累,應當是放在那,就象超市一樣,一樣樣貨物、一排排貨架,分門別類,各取所需,買者口口相傳,需者按圖索驥,這樣才能供需相符。推廣類似於商家吹噓叫賣,消費者被誘惑,買一堆,結果買回去,發現不是自己要的。同樣,文化叫賣現在也是一種時髦。肆意消費都是一種浪費!


時代早己進入多元化軌道,變軌就是倒退!尤如IS,任何一種理論都應與時俱進,否則,就會邊緣化!因此普世價值是有生命力的,因為它在成長,永遠未依附於任何理論,它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揚棄的載體!因此,宣傳王陽明,卻無法推廣心學!


先說先生的心學,滿世界天天嚷嚷著,心學心學,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又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心學,實際上心學屬於儒家範疇,理學的分支,為了和程朱理學區分開來,才叫了陸王心學。心學的理論基礎也是四書五經和孟子性善論,脫離了以上基礎不要瞎喊著什麼心學。

心學的目的也是存天理去去人慾,經世致用,內聖外王,這給朱熹沒啥區別。只是兩種理論的側重點不通,也就是尊德行和道問學的本末之爭。行吧,先說這點吧


王陽明心學,有緣者會修到,當我心中種種困惑得不到解決而迷茫,艱難的追尋中,找到了心學。心學書很多,百花爭鳴最好,不需要大力推廣。因為心學把握不好會變成枯禪,對於唯唯物主義論者,卡耐基。人性的弱點還好些。因為中華典籍不象西方著作,論據論點條理化。只是點到為止。因此必須有待於專家系統化解讀,才能更大範圍的普及,只是傳習錄的大師淺表者眾。

唯心學說,與?主流唯物主義相悖,不宜在教材中推廣,因此受眾面小。

只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弘揚傳統文化,心學就會傳得更多,足己。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看待做月子的問題,到底是落後無科學的習俗,還是說有一定道理的?
金庸筆下大俠蕭峰排多少位?
新零售時代下,如何破解「馬歇爾衝突困境」?
李清照有哪些有名的詩詞呢?
土豪收藏的石頭你們見過嗎?

TAG:王陽明 | 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