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代明君李隆基,為何甘願將皇位拱手相讓?


唐玄宗李隆基並不是心甘情願讓出皇位的,但他在皇位之上已經坐了幾十年,對這個位置其實並沒有多少留戀。

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唐玄宗冊立三兒子、忠王李亨為皇太子。李亨性情仁愛孝順,聰敏好學,文才不錯。此前,他的二哥、皇太子李瑛一家的下場,讓李亨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大意。所以,儘管李林甫和楊國忠一直想陷害他,都沒有得逞。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反叛,一路殺向長安,很快攻陷東都洛陽。唐玄宗下令由皇太子監國,自己要親率各路軍馬征討安祿山。

楊國忠和楊氏姐妹哭成一團,進宮去找楊貴妃。楊貴妃跑到唐玄宗面前,口中銜土,讓皇上把她處死。唐玄宗看得心酸,只好收起遜位的念頭,改由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領二十萬大軍鎮守潼關。

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陷落,唐玄宗下詔親征,帶著皇子、楊貴妃和楊國忠等親信逃往蜀中。

走到馬嵬坡時,大將陳玄禮秘密與皇太子商議之後,鼓動軍士嘩變,將楊國忠父子殺死,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父老百姓攔住唐玄宗,請他留下來率眾抵抗叛賊。唐玄宗留下皇太子與百姓周旋,自己脫身而去。幾千民眾轉而請求皇太子留下來,皇太子不忍心、也不敢離開父皇,流著眼淚對眾人解釋。

關鍵時刻,李亨的兒子李倓、太監李輔國拉住他的馬,勸他不要拘泥於一時的兒女之情,應該奔向西北,召集守邊的將士,與賊兵周旋,等到收復江山之後,再迎請皇帝歸來。

唐玄宗等不來兒子李亨,心中不是滋味,但眼前的局面脫離了他的掌控,只能接受現實,撥出兩千將士給皇太子,叮囑大家好好輔佐皇太子,保護社稷宗廟。又把皇太子的妻妾送過去,並想立刻傳位給皇太子。

皇太子不肯接受,面向西南號啕大哭,然後在眾人的催促下上馬,奔向蒼茫大漠。

天寶十五年七月,皇太子李亨成為天下兵馬元帥,統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七月甲子日,在裴冕等人的勸請之下,李亨在靈武繼位,就是唐肅宗。

唐肅宗遙尊父皇李隆基為「上皇天帝」,同時大赦天下,改元至德。消息傳到蜀中,唐玄宗只能接受既成事實,派遣韋見素、房琯等人前往靈武,給兒子送上皇帝冊。

至德二年十二月,太上皇李隆基返回到長安,住進興慶宮。唐肅宗經常通過夾城前往興慶宮,問候父親的起居。

第二年,唐肅宗給父親獻上尊號:太上至道聖皇天帝。寶應元年四月,李隆基死在神龍殿,終年七十八歲。不久唐肅宗李亨也死在長生殿,終年五十二歲。


一代明君李隆基,為何甘願將皇位拱手相讓

李隆基的皇位,就不存在「拱手相讓」這一說法,唐肅宗李亨能夠取代他,並坐穩皇位,不過是形格勢禁而已。在中國歷史上,純粹出於自願不想當皇帝的還是偶爾出現,如明熹宗朱由校,痴迷於木匠工藝置天下於不顧,但李隆基卻是決不願意放棄皇位的。


熊與龢說,「巍冠攢疊碧雪花,坐閱山中幾歲華。莫把金丹輕點化,正愁生死困安家」,唐玄宗作為開元盛世的締造者,就算對太平公主之流亦興斬草除根之舉,年少時甚至以皇室身份斥責武家人,可見其權欲旺盛。蘇轍在其《欒城後集》中提到「唐玄宗、憲宗,皆中興之主也。玄宗繼中、睿之亂,政紊於內,而外無藩鎮分裂之患,約己任賢,而貞觀之治可復也。憲宗承代、德之弊,政僨於朝,而畿甸之外皆為畔國,將以求治,則其勢尤難……」這樣的君王,可以讓出帝位?

李隆基年少便深為權勢的熏陶,他出生時,武則天雖把持朝政,卻尚未稱帝,在廢除唐中宗後,以豫王李旦稱唐睿宗,卻只能偏居於別殿而不涉朝政。其年武則天六十來歲,在擊頗揚州徐敬業反叛後,唐室政治形勢極為嚴峻,更是大興冤獄,唐宗室及朝臣受害都不計其數,「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李隆基五歲時,其父李旦被武則天廢除,居於東宮。周天授二年(公元691),李隆基七歲,可建置官屬,同年,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范雲仙因拜謁李旦被武則天斬首,引發武則天的警惕,遂使李隆基兄弟及章懷太子李賢的兒子三人皆入閣(即廢置官屬),「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武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李隆基生母竇妃受戶婢團兒誣陷行巫蠱之法,死在深宮,李旦也身陷其中無能自拔。武則天使來俊臣嚴查此事,在酷吏的步步緊逼之下,幸得太常工人安金藏以剖腹來證皇嗣不反,這才使得李旦等人免於禍亂。

張柬之一眾人等發動「神龍政變」將武則天攆下台後,李隆基於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自潞州返回長安,暗結義勇之士,於萬騎中悄然發展勢力——他終於從懵懵懂懂的旁觀政變發展至自己下場與各路政客扳手腕的地步。


李顯懦弱無能,唐朝漸漸淪落於韋皇后及安樂公主的掌控之中,恢復唐制的宰相張柬之等功臣被逐走,太子李重俊身死,韋後更欲效法武則天再登帝位。唐隆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主導了「唐隆政變」,韋氏高於馬鞭者悉斬之,睿宗李旦再登帝位。

李旦其人稍顯懦弱,終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爭端激化。李隆基得其父讓位後,以「先天政變」弄死了太平公主,終於將唐朝大權抓在了自己手中。

李隆基經歷的勾心鬥角難數,一生在權力的角逐中打滾,若真是甘於平淡之人,如何會迎這許多血戰而上?李亨作為其子,若非對這個老爹有嫌隙,如何會任由手下宦官對其一再欺侮?所以,所謂拱手相讓是不存在的。

作者:古今事

轉載請說明出處

侵權必究。


我的天哪,李隆基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讓皇位呀!他相當於是被唐肅宗先斬後奏逼宮。

唐肅宗能夠登基和他身邊的宦官李輔國有極大的關係。舊唐書是這樣記載的:

輔國獻計太子,請分 玄宗麾下兵,北趨朔方,以圖興復。輔國從至靈武,勸太子即帝位,以系人心。肅 宗即位,擢為太子家令,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以心腹委之。仍賜名護國,四方奏 事,御前符印軍號,一以委之。

這也開了唐代重用宦官的惡例。自李輔國開始,宦官掌禁軍成為定製。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李亨在李輔國的鼓動下於靈武即位,遙尊李隆基位太上皇。李隆基能咋辦,大部分軍隊都被唐肅宗帶走去平叛亂。等安史之亂平定後,李隆基回到長安也只能接受這個既定事實,畢竟安史之亂因他而起,要回皇位也不太實際,而且自己也是個老人家了,只能認命咯。


其實不能算是拱手相讓,而是水到渠成。當時的李隆基已經被嚇破了膽,而且年事已高還在拚命的逃跑,一路西逃的李隆基也不知道要逃到什麼時候,甚至不知道大唐江山還保不保得住,這個時候各地的節度使仍然擁兵自重,有很多都在觀望,如果大唐中央政府滅亡了,他們可以自立為王,各自為政,大唐將提前進入「五代十國」,此時肅宗的繼位可以說是順應形勢的發展,讓各地豪強明白大唐中央仍然還在,你們仍然有君主,安祿山仍然是叛軍。所以有了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等各路人馬共同平叛,平定天下後的肅宗也很忌憚他爸爸李隆基,所以李隆基晚年因為自己昏庸的寵幸楊貴妃、楊國忠以及安祿山而自食其果


當時的情況,安祿山的軍隊兵臨長安城下,李隆基嚇得屁滾尿流,那時的玄宗由於之前的荒淫奢靡,早已經不復明君風采,面對叛軍,只有倉皇出逃。在馬嵬坡這個地方,被攆得如同喪家之犬的王公貴族,群臣百官,終於能夠緩一口氣,他們把這種狼狽化成仇恨,矛頭直指楊國忠和楊貴妃兄妹,而他們的帶頭大哥,除了皇帝,就是太子李亨了,結果一場嘩變,楊國忠兄妹死,太子與皇帝分道揚鑣,李亨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威信,國家在危難之際也需要一個新君來重振皇家氣象,在這種情況下,李亨登基為帝,已是大勢所向。所以,與其說李隆基拱手相讓皇位,我覺得是時事所迫好一點。


唐明皇是多情的皇帝,寵愛貴妃楊玉環,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看後宮三千粉黛無顏色,對楊玉環百依百順,當時楊玉環家族在朝庭很有勢力,引起很多大臣及太子對楊家的不滿,在大唐天寶十四年,楊玉環乾兒子安祿山策劃,發動了安史之亂,企圖奪取大唐江山,叛軍勢大,一路攻向長安,唐明皇攜楊玉環出長安避難,走到馬嵬坡時,軍隊不肯前進,威逼皇帝處死禍國秧民的楊氏兄妹,當時形勢危急,不順從軍隊的要求,軍隊可能嘩變,叛亂。皇帝沒有辦法,只好下令處死了楊貴妃,當時皇帝是萬般無奈,傷心欲絕,楊貴妃死後,唐明皇神思恍惚,終日思念,無心國事,只夢想尋仙訪道,能再和楊玉環相見團圓,於是把國事皇位讓給太子。李白的長恨歌,描述了唐明皇當時的心境。


不存在相讓的事,事情發展非李隆基所能掌握了,不得不讓賢,李隆基這個人有點垃圾,玩兒媳婦(楊玉環)玩的這麼嗨,不把江山搞垮才怪,還有他的爺爺李治玩自己的小媽(武則天),玩也就罷了,還冊封了皇后,最後把江山都拱手讓人,這大唐的李家人,真的不咋地。


當時北方的軍隊必須有人鎮守,可皇帝都跑成都了,再不去個人北方的軍隊就沒人管了 說不定哪天就反叛了,沒辦法太子只好去了。 可到了地方發現名不正言不順啊,你不是皇帝 我幹嘛聽你的啊,這下太子形勢所迫只好繼位皇帝! 軍隊一下子有了奔頭,打贏了有軍功!李隆基一看 只能承認 在不承認也沒辦法啊,軍隊都沒人搭理自己了!


大概是戰亂緣故,肅宗登基後好久,玄宗才知道,然後才頒詔給肅宗,承認他的地位,自己當太上皇。

初期玄宗、肅宗實際上在河南、東南的布局都有很多明爭暗鬥,

肅宗最後贏得勝利,玄宗晚年應該也蠻慘的,兩人倒是同一年掛了


推薦閱讀:

李隆基登基後,他的哥哥睿宗的長子李憲下場如何?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秦皇漢武、隋文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大帝誰對中國貢獻最大?
玄武門之變,李淵的皇權是如何被兒子架空的?
玄武門之變時,唐高祖李淵為何控制不住局勢的發展?

TAG:唐朝 | 唐玄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