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外歷史上有沒有權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還不讓BOSS猜疑的人?


外國歷史上有沒有我不清楚,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過一個權傾朝野,將唐帝國硬生生的從崩潰邊緣拉回來,又不被猜忌的人,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武狀元郭子儀。

郭子儀的生平是極賦傳奇色彩的,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伍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擊敗了史思明和安祿山,平定安史之亂,並官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他雖然曾兩次被解除兵權,但是依然在朝中做官,每次國家遇到危險時又重新披掛上陣,擊敗入侵者,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他一生經歷了七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而有四個朝代郭子儀都在為將,雖然兩次被解除兵權,但是又兩次重新掌握兵權,每一次都是力挽狂瀾,救唐朝於傾覆之間。

為什麼說他是一個不讓猜忌的人呢,有一個故事特別的有意思。郭子儀的第六個兒子叫郭曖,唐代宗的駙馬,娶昇平公主,有一次郭曖因為公主給郭子儀祝壽不願下拜而與公主吵架,並扇了公主一個耳光。郭曖說:皇帝有什麼了不起的,我父親只是不想做天子。就這樣把公主罵回了皇宮,唐代宗聽到公主的哭訴後對公主說:郭子儀如果要當皇帝,天下豈是我家所有。然後皇帝安慰了一下公主,就叫公主回家去。郭子儀知道後,氣得將郭曖囚禁起來,等著皇帝來治罪。之後郭子儀自縛兒子去皇宮請罪,唐代宗說: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小兩口在私房吵架,咱們當親家的,怎能當真。事情就這麼過去了。這在任何朝代都是殺頭的大罪,而且郭子儀又是大權在握的人,從他兒子口中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皇帝居然只是不痛不癢的說了幾句,而且寵幸不減,這多麼難得啊。

一個能權傾朝野幾十年,兩次解除兵權又兩次重新啟用,而且官越做越大,最終能被皇帝尊為「尚父」,封太師,還能得善終,可以說是極其難得的。

為什麼他能做到不被皇帝猜忌呢,我認為和他的為人處事很有關係,他能文能武,但是很低調,不巴結,不結黨,對於一次相州兵敗,自己主動上書要求處分,解除兵權,可見他為人正直,讓皇帝也看不出一點有反叛的跡象。當然除了這些應該還有很多,但是在唐朝中後期,可以說郭子儀在那樣的亂世,經常有人叛亂又經常被少數民族入侵的時代里,皇帝不疑心,太難了。

當然歷史上還有一些這樣的人,比如說諸葛亮,又比如說姜子牙等等,都能算是這樣的人吧。


看到了很多人的答案,各種古代的名臣,名相都有很多人贊語,認為他們才是忠心耿耿,主不疑的典範,但是一路看下來,卻有些不同的意見,想要談談。

外國的歷史不太熟略,就單說說中國古代吧!我認為題主給出的這個問題,涉及三個條件,權傾朝野,忠心耿耿但是不讓主上猜忌的人,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人是不存在的(以我目前對中國古代歷史的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有一對矛盾是自始至終而存在的,相信熟知歷史的人都應該了解,那就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這一對矛盾長期存在,從最初的獨相到群相,甚至到朱元璋的時候便廢棄了丞相,便可以看出這一對矛盾的尖銳性。

很多人的答案無非是諸葛亮,郭子儀,霍光,周公等幾人,而其他的答案都稱不上權傾朝野吧,權傾朝野那得有能夠廢立君主的能力和實力才算得上。所以那些說王猛,和珅這類人就算不上了,而且就算和珅,嘉慶就不說了,就算是乾隆,也要有在朝堂上牽制他的人存在的,例如阿桂和福康安,不要提什麼劉墉和紀曉嵐,那是演義的結果而已。

諸葛亮,蜀漢後主的「相父」,蜀漢的實際當家人,相信這麼說沒有人不同意,劉備時期,諸葛亮不受重用,主要負責後勤和糧草,而參與策劃謀略的,劉備相信的就是龐統和法正而已,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看似備受重用,卻也被劉備給架住了,單單那句君可自取的話,諸葛亮便不可妄動(實際上諸葛亮沒有那個心思),更何況還有一個李嚴這個安排呢?這個安排能說得上劉備對諸葛亮沒有猜疑嗎?諸葛亮死後,劉禪這個被稱為扶不起的劉阿斗,卻做出了一項重大的決策,廢除丞相,軍權和行政權都分開了,而且長期不為他的相父建廟,怎麼說也提不上主不疑呀!

霍光,就更加談不上主不疑了?他本人就實行過廢立君主的行為,昌邑王劉賀這個做了不到一個月的皇帝,能有歷史上說的那麼不堪嗎?要是這麼不堪,霍光他們怎麼會迎立劉賀來做皇帝呢?而後的宣帝劉洵來自於民間,沒有根基的皇帝,娶了霍光的女兒,最後又立為皇后,同時霍光死後,馬上剷除了霍氏家族,就連麒麟閣的功臣,霍光排在了第一位,但是連名字都沒有,這些說明了什麼,這就說明了他是受到君主的懷疑的。

郭子儀,這個再造唐朝的功臣,就在歷次與敵軍打仗的時候,軍中的宦官監軍就在他的身邊,說明皇帝對他是不信任的,而且他也數次被誣陷而被解除軍職,這些都說明了君主對他是有猜疑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醉打金枝的事情,想想就連他的兒子都能說出他爹不想當皇帝的事情,天下人怎麼想,他的政敵怎麼看,皇帝怎麼想?只不過是郭子儀懂得政治,懂得避嫌,懂得自污,不執掌軍權的時候,私下不與老部下往來,要不然真的不好說他的結局,同樣是再造唐朝的李光弼,他的下場就是很好的對比了。

周公,被稱為聖人,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但是依然會恐懼流言,而且周公坐鎮洛陽,而成王坐鎮鎬京,一個君主還得總是聽到叔叔的告誡,所以君主的心思就連晚年的周公聽到流言也會恐懼,這個不無道理,只是周公成為了政治符號,被認為抬高到一定的高度而已。

所以,能夠權傾朝野的人物,要想君主不懷疑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更多的是君主能夠掌控朝臣,只不過是他們的手段是否高明而已。


我說一個人,絕對符合權傾朝野、忠心耿耿的條件。這個人就是東晉的王導,和司馬家族,「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導。

地位超然

王導,東晉的開國元勛。西晉末年,天下大亂,西晉被後漢所滅,亂世之中,皇帝並沒有安排及繼承皇位的人。司馬睿作為皇族,坐鎮江南,在天下大亂之際,想有一番作為。但是奈何司馬睿當時名聲不顯,南方的豪族根本瞧不上他。這時候,與司馬睿相熟的王導就決心擁戴司馬睿繼位。

王導、王敦兩兄弟在江南本來就有盛名,故意安排司馬睿出行,風風光光的、給足了司馬睿面子。江南這些名士一看,覺得司馬睿一定不簡單,逐漸有了歸附之心,後來,司馬睿順利登基,在南方,成立東晉王朝。

司馬睿登基之日,手拉王導,讓他坐到龍椅上,對王導說,能有今天,都是依賴你的功勞,課件王導在當時的地位,民間也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忠心耿耿

後來,王導兄弟王敦謀反,帶兵攻入都成建康,王導表示反對,王敦被迫退出建康。王導竭力維持司馬家的天下,王導、王敦兩兄弟一文一武,掌握天下實權,即使後來兄弟王敦帶兵攻入都城,王導都堅持擁護司馬家,最終穩定了南方。王導死後,東晉朝廷以很高規格厚葬。

所以王導就是那種權傾朝野、但忠心耿耿的名臣。


屈指一算,一共一個半。怎麼講呢?和珅和中堂算半個,諸葛孔明丞相算一個。

和珅為什麼算半個?因為他身跨兩朝,但前恭後倨。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嘉慶朝他只活了十多天就撒手人寰,下去陪太上皇去了。不管怎樣,畢竟乾隆朝的時候,和珅的確做到了標題中的三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呼風喚雨,權傾朝野。而且忠心耿耿,大老闆恩寵無比,信任有加……

諸葛亮,絕對算一個,權相之最,沒有之一。當然不是用斂財或賣官鬻爵來衡量,而是通過其對權力的絕對控制度,前後兩朝皇帝的信任,託孤,相父……子孫的恩萌榮寵,歷史的評價等等來考量。

奈何,天妒英才,壽數不長。雖然五十多歲在古代也不算短命了。正如司馬懿所說,這也是諸葛亮事必躬親,抓大不放小的必然結果,但也正是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權力慾望不僅相當大,而且極度不信任別人。法正死後,諸葛亮在蜀中大權獨攬,軍政財權盡入囊中,阿斗也唯唯諾諾,畢恭畢敬,稱為相父並以子侄輩禮節侍奉孔明。甚至到了兒子孫子輩,諸葛家族也完全控制著蜀漢的命門。最後,鄧艾大軍兵臨城下,諸葛一家盡忠職守,死而後已,壯志未酬,常使英雄淚滿襟……

本來,一代名相張居正也可以考慮一下。但首先,皇帝後期還是有疑心,直接導致張相之下場不算好。而且,大太監馮保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穆宗駕崩時成為顧命大臣,分去了張居正的很大一部分權力。甚至張居正還需要靠著太后和馮保的支持才能順利推行「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復甦。

至於歷朝歷代的其他的宰相丞相,或者無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實的各個朝代的風雲人物,如曹操,脫脫帖木兒,李善長,管仲,李斯,楊國忠,寇準,阿桂,蔡京,包括弧稱十朝元老不倒翁的馮道,要麼沒有做到權傾朝野,一言九鼎;要麼就是狼子野心;要麼就是皇帝從來不放心,找機會就被弄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權傾朝野不難,忠心耿耿的也有不少,但不被猜疑的就難了,作為統治者,第一要務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被別人佔了。所以統治者都奉行一條原則,不相信表象【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任何人都不可信,要假定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頂替自己,唯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讓手下的人有代替自己的實力。在國家內外壓力都不高的情況下都是這麼做的。一旦壓力過高,過分限制手下人就會導致沒人給你承擔大事。所以放權幾乎是被迫的選擇。比如南宋初期的宋高宗趙構,接手北宋的爛攤子,全國上下一拼混亂,各方勢力紛紛佔山頭搞獨立,外邊還有大金國強敵壓境。宋高宗這時候如果對手下的人在限制,基本是不可能的,於是他不得不放開手腳,任有本事的人施展才華,不但不會去限制,還會積極鼓勵,比如岳飛,十幾年時間從普通士兵成為開府儀同三司的高級官員,可勁的鼓勵,可勁的培養。甚至可以不受限制的發展個人勢力,部隊不叫趙家軍,而是岳家軍。可是一旦內亂平定,外患不足以亡國,第一件事該幹什麼不用別人教都知道怎麼做。所以完全信任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宋高宗絕不是個例。

細想想,差不多接近這幾條的也只有王猛了,苻堅可以說對王猛是完全信任的,王猛說一不二,權力也很大,王猛還真是忠心耿耿,不過苻堅為人不夠果斷,王蒙的一些建議苻堅沒有照單全收,比如除掉慕容垂,王猛極力勸苻堅除掉慕容垂,【「慕容垂,燕之戚屬,世雄東夏,寬仁惠下,恩結士庶,燕、趙之間咸有奉戴之意。觀其才略,權智無方,兼其諸子明毅有干藝,人之傑也。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不如除之。】可苻堅不聽,王蒙甚至想不通過苻堅幹掉慕容垂,可惜在關鍵時刻功敗垂成,最後有養虎為患,王猛死後,苻堅失去了最重要的戰略決策者,淝水之戰一敗塗地不算,最後兒子苻丕被慕容垂所滅。

王猛算得上忠心耿耿,苻堅對他也是信任有加,但王猛最終沒有達到權傾朝野的程度,否則就不會在除掉慕容垂這件事上掣肘。這個也很矛盾,苻堅的信任是以尊重和信任為基礎的,如果王猛一意孤行,不聽苻堅的,自作主張除掉慕容垂,苻堅以後還會那麼信任王猛嗎?


歷史上劉備諸葛亮被後人傳為佳話,但實際上有一對君臣卻被歷史忽略,他就是前秦皇帝符堅與他的宰相王猛。個人認為,君臣關係再好,君亦君,臣亦臣,。而符堅對王猛的信任,完全達到可以任由其制定國策,而自己完全同意。甚至後來王猛病重,身為皇帝的符堅竟然親自為其祈福。可見二人關係早已超越君臣。後人只知道符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90萬大軍覆沒的淝水之戰,卻無人知道他和王猛是如何把前秦建立成一統北方的強大帝國。只可惜王猛早逝,否則前秦完全有一統天下的能力,所以我個人認為應該是王猛。


郭子儀,就是醉打金枝的里的郭子儀,安史之亂後收復大片領土,加進太尉,尊為尚父,風光一時無二,二復京師,抵禦吐蕃,幾乎是當時最大的兵權掌握者

但是他為人低調,記得好像有個人嫉妒他,掘了他家祖墳,皇帝聽了大驚失色,因為當時郭子儀還在外拼殺,後來郭子儀回京師哭訴這件事但沒有責怪這位官員,而是自己為錯,功高不震主,你看他之後的封號和尊號就知道了

相比於武安君白起,楚王韓信來確實要好太多,一般到這個地步,要不然就像前者被皇帝殺,要不然就像隋文帝楊堅那樣,自立,手握這麼多兵權,皇帝不疑的估計只有郭子儀,其實漢武帝時的衛青也是和郭子儀一樣,但是這個人還是被皇帝疑心,所以才會有霍去病啊,但是郭子儀真正是做到了主用之不疑!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應首推周公和霍光二人。但周公是七年執政,七年後歸政成王。而霍光的確是權傾朝野,他可以讓昌邑王劉賀做皇帝,二十七天後又把他廢了;也會讓漢宣帝與其同車時如芒在背。但其確實忠心耿耿的輔佐漢室,漢朝的昭宣中興霍光功不可沒。


日本所有的征夷大將軍都是,因為他們天皇被架空根本沒有權利也不擔心會被殺害。還有英國君主立憲制以後的首相。中國可以說很少,有三國時的諸葛亮,商鞅在孝公時期可以算一個。齊王的管仲。魏國司馬懿,清朝和珅應該不算,他並沒有權傾朝野,政治對手有劉墉,軍事對手有阿桂,和珅只是財富第一而已。應該就這幾個了。


第一反應是唐朝郭子儀,就是在安史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朔方節度使。他在安史之亂中率軍平定戰亂,收復長安,被封為汾陽王,尊稱「尚父」。

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諸葛孔明,不說太多了,他的事大家都清楚啊。

還有西周的周公姬旦,在周武王駕崩之後,衷心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管蔡之亂,曾經兩度在武王和成王生病的時候向上天禱告要「以身相代」來求得他們的平安,在成王長大後歸政。被封為魯國國君。

另外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也可以算一個,不過那是演義中,正史怎麼樣不是很了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李牧一戰大破10萬匈奴,令其十多年不敢侵犯邊境?
如何評價張佳瑋入駐荔枝 FM,開設個人播客?
霍光為什麼不反,就因為一個忠字嗎?還是霍光覺得時機未不成熟?
武大郎和西門慶第一次正式會面是怎樣的情景?
樓蘭古城是怎樣的?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