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在危難中創立,偏安江南,為何軍事比北宋強得多?


金朝滅亡北宋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而蒙古軍隊滅亡南宋則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權在軍事上為何要強於北宋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南宋有天險可守

北宋時期,燕雲十六州一直在遼朝的統治之下,宋朝北部的疆域無險可守,一馬平川,北宋只得在宋遼邊境開挖人工水渠,鼓勵民眾修水田,並種植榆樹,藉此來抵擋騎兵的進攻,然而這樣的防禦工事對騎兵的阻礙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與依山而建的長城,根本無法比擬。

而且北宋的都城開封就在黃河邊上,四周也無險可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南下中原,幾天的時間即可到達開封。

南宋則不一樣,南宋有秦嶺、淮河、長江這樣的天險可守,南宋的都城在臨安府(今杭州市),隔著長江、錢塘江,有屏障,比較安全。

(使用弓箭作戰的蒙古騎兵)

第二:北宋承平日久而南宋在戰爭中立國

宋遼澶淵之盟結束以後,北宋承平日久,期間雖然與西夏發生過數次戰爭,但是戰爭規模不大,總體來說,在澶淵之盟結束以後至靖康之變之前,北宋處於一段比較長的和平時期,宋遼邊境甚至出現了「戴白之人,不識干戈」的現象,北宋軍隊戰鬥力的下降是可想而知的。而南宋則是在戰爭中立國,在與金朝的戰爭中,軍隊的戰鬥力得到提高,也湧現出了諸如岳飛、韓世忠這樣的大將。

(宋高宗畫像)

第三:南宋水軍戰鬥力比較強

蒙古軍隊在短時間內之所以未能滅亡南宋,主要是因為沒有強大的水軍,無法攻克長江中上游的襄陽、合州等地。南宋由於偏安江南,所以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水上部隊,水軍的強大,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擋了蒙古軍隊的進攻。


宋朝有著經濟的發達,文化的繁榮;但也有著軍事上的屢戰屢敗,外交上的喪權辱國,最終卻存在了三個多世紀,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奇特的例子。

北宋時期,中國彷彿進入現代,物質文化蓬勃發展,在外弱形象下,有一種務實的氣質;南宋則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宋帝國還有不少善政,沒有女禍,沒有外戚、宦官專權,沒有宗室叛亂,沒有藩鎮之禍,在內政上,其他朝代均不如宋朝。歷代人看宋史,幾乎都為其武力衰弱及對外屈辱而長嘆。商業繁榮、稅收豐厚的宋王朝對北愈戰愈弱、向南愈逃愈遠,最後一個皇帝被逼到廣東跳海。男子打仗窩囊,劇作者便編出《楊門女將》以找回點感覺。若認真考證,宋朝恰是開始倡導女子纏小腳的時代,三寸金蓮的婦人何能上陣?居於《百家姓》之首的趙氏皇室治軍之策大錯,實為敗國弱兵之罪魁!

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的軍閥混戰,不失為一大歷史貢獻。不過當時的上層人物多留戀於勾欄瓦舍和青樓楚館。

遇到外侵,高官中為數不多抗爭者如李綱、岳飛等又遭排斥陷害,張邦昌、秦檜一類賣國奸賊卻在朝得道。宋廷一味想苟安,導致軍隊建設只重消極防禦而不思主動進攻。北宋、南宋在三百年間一直不努力建設能與北方游牧民族爭鋒的騎兵,只以步兵修城挖壕並興辦江湖水師,剛發明的火器也被那些只知詩文的官員忽視,積弱之勢便不可扭轉

回溯北宋初建之時,朝廷直轄的禁軍數量只有19萬人,尚能兩度主動攻遼,雖未獲勝還形成了僵持。此後幾十年間禁軍增加到82萬人,加地方廂軍,總兵力達125萬(軍隊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僅次於明代),戰鬥力反而日益下降。出現這一當時人稱「冗兵」的現象,除了宋廷要防範內部反叛外,重要原因是想以數量優勢彌補質量差距。宋代雖有遠超過前朝的財政收入,且多用於養兵、養官,卻因兵額增長太快和官員中飽私囊而總感軍費不足,便允許軍隊經商。此風一長,軍隊訓練廢弛,平日多從事「綱運」(即官府長途販運)雜役,士兵織毛緞還成了官員的財源。這種武藝荒疏的軍隊,對西北小邦西夏也屢戰屢敗,為此宋廷又要增兵,經費不足又讓各軍擴大經商,結果兵越多國力軍力卻越衰……形成了惡性循環。

宋朝允許軍隊經商,又導致軍營社會化,一些將領還與士紳乃至黑惡勢力相勾結並參與非法經營,如《水滸傳》中描寫的張團練、張都監都是開辦「快活林」酒家的惡霸蔣門神的入股分贓同夥和庇護者。駐軍與當地經濟利益盤根錯節,又會造成上級調度不靈,朝廷遇危機時調兵敕命一下,馬上官兵怨憤、家屬哭鬧。金兵進犯開封時招喚救兵的「金牌」道道,各地勤王兵卻來之甚少,徽宗、欽宗二帝被俘的「靖康之恥」就勢不可免。

對宋朝軍隊的積弊,當年宰相王安石一度也試圖剷除。他主持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減兵並營」,6年內曾裁軍36萬人,並實行「保馬法」以發展養馬,準備日後以精兵勁騎恢復失地。然而王安石的新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不出幾年便被廢止,宋軍數額再度膨脹,腐敗則愈演愈烈。

南宋時所剩人口疆土只及北宋的一半,常備軍卻維持在70萬人以上,戰鬥力更為低下,最後為經濟和文化水平都很落後的游牧民族所征服。從歷史長河中看,宋代軍隊走向腐朽,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喪失了進取精神而走向衰敗的體現。這一悲劇證明,富國並不等於能強兵。宋代經濟的畸形繁榮和詩詞創作雖為古代社會之最,卻因軍隊腐敗而亡,這就只能讓觀此慘狀怒髮衝冠的有識者「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了

但是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兩宋始終沒有處理好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係,再加上多數時間沒有統一,因此歷史地位並不是特別高,這並不公平。


宋軍事體系遠強於北宋,顛峰時期的蒙古軍隊如果遇到的是宋太祖或蕭太后時期的宋遼軍隊一樣能輕鬆橫掃.

顛峰時期的蒙古軍隊是指13世紀二三十年代,第一代整編化的蒙古正規軍剛剛經過成吉思汗時代長達十數年的高頻度戰爭鍛煉(在東西方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少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連續重創三個擁兵數十萬又有著補充機制的帝國,獲得這麼大的戰績與鍛煉),還沒有像第二次西征遠征歐洲時的蒙古軍隊那樣因為戰爭壓力的減少和入主中原而帶來戰鬥力的明顯滑坡---這種現象在阿骨打至宋金戰爭時期的金國軍隊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而13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蒙古這段時間顯然沒有上個世紀的金國那麼大的戰爭壓力,讓它到了企圖割讓河南陝西以求和的地步.

先看北宋的兵種軍制:「北宋以十人為數,槍手二、弩手六、弓手二」

「諸處馬軍每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八十餘人並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七十餘人並系弩手」

可見:居然有弩手比例達到步兵的四分之三,而無弓手的時候.如有弓手,投射兵的比例佔了軍隊的80%,但弓手只佔20%

眾所周知:弩的特性是比火槍更容易訓練和形成臨戰戰鬥力.然而進一步提高戰鬥力的空間通常較小.大部分為弩兵,少部分為弓兵只能說明一點:戰鬥力超過弩的弓手只能有少數人做到.

A:那麼是不是北宋前期的弩水平很高,以至於取代了大部分其他兵種?顯然不是.北宋前期的單兵多用普通踏張弩,像冷兵器吧扶搖蒼穹網友這種弓弩愛好者,也只能做到挽200磅(一石五斗)的踏張弩至70厘米左右的拉距.就算古代弩拉距長一些,除了射速之外的其他性能也不會明顯強於現代的追月225A之類的普通重型狩獵弩.

而南宋時期廣泛使用神臂弩和克敵弩,拉力可以達到二石五斗,拉距58厘米左右,能以強弓或踏張弩的射速射出類似腰開弩初動能的箭支.

B:是不是弓弩僅僅是北宋前期軍隊的一種補充,主要還是靠近戰格鬥?也未必如此: 《武經總要》「凡教為陣,少者在前,長者在後,……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

"相對弓弩訓練,從目前所見文獻分析,其他武器只是在弓弩訓練之餘才給予練習,而且這部分內容文獻記載比較簡單,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頒布「教法格」,「步射執弓、發矢、運手、舉足、移步及馬射,馬上使蕃槍,馬上野戰格鬥,步用標排,皆有法,凡千餘言,使人人誦之。」但是語焉不詳,無法探知其細。可能都是一些普通的擊刺練習,這也應該與陣法訓練融合在一起,需要在戰陣內發揮各自威力。"《西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三期

因此,不論在平時的訓練上,還是在陣法的人員安排上,顯然更加側重為遠程射擊服務而不是近戰肉博.

南宋時期,雖然有了更為優秀的弩箭,但弩兵所佔比例卻相比北宋時期下降了:至南宋時,軍兵皆著重甲,以岳飛軍為例,三萬人中,戰兵約兩萬餘。「四分槍手,三分弓手,三分弩手」。騎兵以弓箭為重,弓馬嫻熟者另配小槍。在其他的一些記載上,長槍兵,弓兵,弩兵在南宋野戰部隊中也大致相當,各佔三分之一.

可見:宋代後期因為軍隊訓練水平和戰鬥力的提高,在擁有了神臂弩等優良弩箭的前提下弩兵所佔比例減少了.南宋弓手考核與訓練的一些記載:

淳熙間,詔中垛簾弓箭手一石二鬥力十箭,弩手四石力八箭,依格進兩秩,各賜錢百緡;弓箭手一石力十箭以上,弩手三石力八箭,各進兩秩。詔中外諸軍賞格亦如之。

紹熙二年,樞密院言:「殿、步司諸軍弓箭手,帶甲六十步射,一石二鬥力,箭十二,六箭中垛為本等。弩手,帶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為本等。

可見,南宋中期,儘管宋金戰爭已經高一段落,但因為軍事對峙關係部隊訓練水平還是有很大提升.以155磅的強弓連發10至12箭,這是當代包括深河在內的一些弓弩愛好者網友也難以做到的.

而且在兵種協同上也大為強化了: 南宋初年吳璘創製出一種有些類似古代歐洲羅馬軍隊方陣的陣列,即「疊陣」。根據兵器射程遠近,決定各兵種在戰陣中位置的先後,打破了以往機械排序方式,將槍、弓、弩、神臂弓梯次配置,分番迭次地打擊敵人,疊陣可以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各自發揮不同軍械和兵種的威力,並且在實戰中效果明顯,給予金軍大量殺傷,取得多次勝利。此陣可以重複形成連續不斷的攻擊,雷雨一樣的勁弩令敵人在距離己方較遠處已經傷亡慘重,近戰用長槍又可以揚長避短,有利於步兵攻擊騎兵,免使部隊陷入肉搏戰中。

而魏勝的「如意戰法」,則力圖將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相結合,遠戰以弓弩和火器攻擊為主,近戰用刀斧槍等兵器,可以說是適應兩宋時代軍事技術發展新形勢下產生的新訓練方法。《西北大學學報》

我們再參考:<<宋元戰爭史>>中,13世紀二三十年代蒙古軍隊猖狂的強行借道宋境伐金的一些衝突:當年曾重創金軍主力的川陝險關仙人關,殺金坪等關口在蒙古軍隊的攻擊下輕易的就被攻佔了,7萬多野戰兵力防禦的川北關隘在強弓勁弩的防禦下,在主要文武官員以

文天祥式的死節抵抗下很輕鬆的被正面攻陷.突入宋境的蒙古軍隊居然把敵境當成自己的後方,橫穿四川湖北的崇山峻岭並攻州克縣之後緊接著從宋境攻入金國境內又連敗金軍.

再參考端平入洛之前南宋後期軍隊相比北宋末年的表現:三峰山之戰後窮圖末路的金軍仍然擁有二十餘萬兵力,並企圖效仿蒙古人主動向宋境進攻,不過在宋軍的反攻之下金軍在野戰中被數量更少的宋軍輕易擊敗,和當年宋金聯合滅遼之役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勢力偏安南方大多能夠成功,如三國,東晉,南唐,南宋等,等到近代火器普及後,南方就很難對抗北方了。

古代中國宋代以前是自西向東統一中國,宋代以後基本是以北掃南,部分原因在於騎兵和鐵質兵器。北方和西北產馬,唐代以前中原王朝儘管缺乏馬,但是鐵質兵器質量還不錯,漢代的環首刀和唐代單位橫刀和陌刀都是百鍊鋼打造的,但是到了宋,兵器採用鑄鐵,質量嚴重下降,在寒冷環境下易脆,易斷裂,加上缺乏馬匹,自然打不過用百鍊鋼的契丹和女真人了。

但是到了南方由於天氣潮濕,河道縱橫,騎兵機動能力下降,鐵制兵器很容易生鏽而無法使用,所以北方的優勢被抵消了。

隨著火器的出現,北方才能打破僵局再次形成戰略優勢。南宋軍隊戰鬥力不見得比北宋強多少,開禧北伐和熙寧北伐就看得出來,只是可以依靠南方的地理環境優勢多防守一陣子罷了,如果蒙古人沒有拿到阿拉伯人提供的襄陽炮(大型投石機),元軍恐怕很難攻破襄陽,消滅南宋。所以科技進步是打破歷史規律的重要因素。


這裡,有很多原因的。

1.軍隊放權。南宋四大軍鎮,實際上是兵歸將有,而且權力非常大,不太受中央指揮節制。北宋則是兵歸兵部,將歸樞密院指揮,分離嚴重。

2.軍隊指揮官變了。以前都是文官挂帥,宦官監軍。南宋則是武將領軍指揮,作戰指揮能力完全不同。

3.北宋在與契丹,西夏簽訂合約後,半個世紀沒有打打仗了,軍隊訓練很差,實戰作戰能力低下。後期缺乏優秀的將領。

南宋則是常年在戰,基本上每一個皇帝手上,都會有大仗。因此軍隊相對來說,訓練常備化,實戰能力強。名將不斷出現。

4.北宋開封地區,無險可守,利於少數民族的騎兵作戰。江南則依山傍水,利於步兵,水軍,這是北方民族的短板。

5.南宋已經退無可退,知恥而後勇。南宋因為有北宋的教訓,提振了民族的血性,都想著報靖康之恥。所以從朝野,民間,歷代都會重視軍備,民間提倡尚武精神。這是北宋奢靡的風氣所不能比的。

這就是為什麼,南宋要打五十年,而北宋兩年就滅了的原因。


面對北方侵略南宋比北宋堅持了更長的時間,不是因為南宋的軍隊比北宋強,而是南宋有很多比北宋多的地理優勢。

一、天險。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的屏障,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一直到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

北宋時期北方邊境一馬平川,全是平原最適合游牧民族作戰,北宋軍隊只能據城死守。

而南宋地處長江以南,北方邊境在秦嶺淮河一線,山高林密江河湖水密布,不利於騎兵作戰,反而利於步兵防守。

二、南宋水軍強於游牧民族。南船北馬這是古話,游牧民族由於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不善於造船,更不善於水戰,而想徹底滅亡南宋必須過長江。蒙古南侵初期不重視水軍,多次折戟長江北岸,到忽必烈掌權時大力重用漢族大將發展水軍,採用南宋降將劉整建議,先拔襄陽,浮漢水入長江,進取南宋的戰略才度過了南宋長江防線。

三、有了北宋的教訓南宋君臣不犯傻了。北宋面對金人的進攻很快被滅和宋欽宗犯傻相信金國,自己主動投降很有關係。面對大兵壓境宋欽宗不想著抵抗反而自己去了金營求和被扣押,為滿足金軍要求壓榨開封城中民眾錢財,軍心民心盡喪,可以說是宋欽宗自己作死。而南宋君臣知道靖康之恥是怎麼發生的,所以南宋朝中主和派雖多,但從沒人放棄過加強長江防務。像奸臣賈似道賣國討好忽必烈,但當蒙古進攻襄陽的時候,也是組織糧草兵員支持襄陽軍民抵抗,才有了蒙古和南宋之間6年的攻防戰。


原因很簡單,就是江南水鄉地區,不適合大規模騎兵作戰,蒙古和金的優勢兵種施展不開。而蒙古和金一開始又沒有水軍,到了水網地區被水軍切成一塊一塊的,然後被殲滅。而陝西和四川也不多說了,雖然沒有切成一塊一塊的,但正面強攻要塞和關卡,沒有迂迴,難度有多大?所以並不是軍事多強,而是佔了地利的光。


北宋抵抗的主要力量是北方人,抗擊打能力差,南宋主要是南方人為主,南方人天生抗擊打的能力和抵抗決心要遠勝北方人,因此南宋能長久堅持。關於南北方人的抵抗能力差異,在抗日戰爭中也同樣如此!


北宋重文輕武,蔑視武將,與遼朝在澶淵之盟後幾乎沒有大的爭戰,與西夏倒是有一些戰爭,湧現出象狄青之流的名將,但不得重用。南宋則是金國隨伺在側,時有吞併江南之意,故不得懈怠,中興四將甚至虞允文孟珙之輩均是殺出來的將領。


古代打仗比的是誰野蠻,誰打仗打得多,與國力關係不大,西晉時候晉國沒有匈奴野蠻,一觸即潰、匈奴沒有鮮卑野蠻,一觸即潰,北宋人過的安逸,不野蠻,南宋被傷害變野蠻了,金國入主中原後野蠻程度降低了


推薦閱讀:

南宋中興之將韓世忠,是如何抓住方臘的?
宋理宗時昭勛閣二十四功臣的二十四位兩宋將相的入選標準有哪些?
南宋聯合蒙古滅金是不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傳播成吉思汗攻打歐洲、中東和中國,還屠殺幾千萬漢人的謠言?
有沒有哪個宋末人物活到了明初的?

TAG:宋朝 | 南宋 | 北宋 | 中國古代史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