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未來?
父母眼界廣闊,孩子接收到的視界自然也很寬廣,不過有沒有很好的未來,這個應該是因人而異了。
身邊有一對熟悉的夫妻,農村來到城市打拚的人,沒有什麼文化,開著一個食雜店。他們靠這個店,養活一家人不但沒有任何的問題,活得比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某些人更滋潤許多。
他們有一兒一女,因為看店的收入很不錯,偶爾忙不過來時,會讓上學的女兒幫著收款,女兒不是把貨單丟了,就是出去玩得忘記收錢,因為她意不在此,不喜歡做這些事。
他們的店,只有幾個平米,擺放了貨物,吃飯都站著吃,孩子寫作業就是一個小小的裝貨款的柜子。就是這樣的條件,也沒有請家教,女兒的學習成績都非常好,排名從來沒有落後過前三名。
高中三年級,就被提前錄取,不需要通過高考,就可以進入排名靠前的幾所大學,人家不願意,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考取自己喜歡上的學校。
不出所料,她如願以償的進入了理想的大學,並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以交換生的身份去舊金山大學進修。如果當初她聽從父母的安排,就近入學,也許就是另一個模樣。
所以父母眼界高,不一定孩子就高,主要在於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他想要成功,自會努力。
決定孩子未來高度的,從來就不是眼前的經濟條件,而是父母的眼界。
真正的好父母,不會被眼前的窮困與阻礙蒙蔽了雙眼,更不會讓當下的一點點困難,阻擋了孩子向前走的步伐。
只要他們發現孩子的能力,就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鼓勵他、支持他,哪怕再苦再難,也要讓他堅持下去。
1.眼界越開闊的父母,越注重孩子的教育投資
他們更願意花心思在孩子的擇校,居家環境方面去考慮。盡量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積極的教育氛圍。
有的人卻會把「沒錢」當作借口,把自己對教育的忽略搪塞過去。有人也會說能畢業就行,「詩和遠方」的生活我們消費不起就算了。這比貧窮更可怕!這思想上的「貧窮」只會讓你「認命」。孩子還沒有踏出去,去看看自己理想的樣子,和世界廣闊天地,就已經在跨出家門前喪失了風骨和志氣。然而這本身和金錢,並沒有太大關係。
2.眼界越開闊的父母,越注重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個積極的家庭氛圍,能促進孩子不斷地向上努力。他們不會讓自己與社會脫軌,與學習脫離。或許他們喜歡讀讀書、看看報。偶爾談論時事,時常聊聊古論今。閑暇之餘還不斷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練就一手好書法,或是嘗試一個新的運動。
就算生活清貧,孩子的生活沉浸在充滿正能量的環境里。在耳濡目染中,他自然擁有向上的能力,風雨無阻的膽識。他會從父母身上看到生活的動力,去努力接近他的夢想和他想要的生活。
3、父母的眼界,不僅決定了孩子的成長環境,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們的思想。
家長們無一例外,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有所考慮和期望,期望孩子成績出眾、事業有成。但比很多家長恨鐵不成鋼的埋怨來說,更可怕的是——狹隘的眼界。當他們覺得孩子的期待與現實相距較遠時,往往將孩子孩子對未來的期待,完全否定。面對學習上經常困難的孩子,這些家長自己都會放棄,「你沒有學習的天賦,還是去好好賺錢吧」。就像井裡的青蛙,跳不出去,就不想再跳了。
而有眼界的家長永遠對孩子保持長遠期待,他們不糾結於孩子期末試卷上不小心漏掉的幾分,也不會早早放棄孩子學習的潛力。他們看的距離會更遠,他們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永遠保持著對未來的期待和信心。
父母的眼界,不僅決定了孩子的成長環境,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孩子自己的生活和未來也會因此得到尊重,氣魄和眼界自然被培養起來。他的眼界會決定他能走多遠,他會明白自己需要學習什麼,需要做出什麼努力。
父母眼界高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只能是佔了一部分比例。
孩子的未來由家庭環境的影響,學校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目中的夢想。
我家住在農村,表弟的表哥父母都是農民,俗氣得很,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七歲那年,五歲的弟弟吃罷午飯,說「媽,有人叫我。」就跑了,父親跟在後面攆,跑到堰邊撲通一聲跳到水裡了。
他父親跳下水去撈就沒找到,回家喊人下水也沒找到,第二天才飄起來。
後來,這對夫妻再也沒有生育過。我表弟的表哥就跟我們一個學校的,清華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現在自己開公司。
據說,他是我們市裡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現在每年過年回來,我們在我表弟家吃飯都能遇到他的父母。
他父母每次吃飯就拿個Ipad找出照片炫耀,那口氣和神態看的人很討厭。排客人座位時候非得坐上座,貌似只有這樣才能顯得自己被人尊重一樣(農村裡一些德高望重的客人才會被安排上席)。
但是,表弟的表哥人還是挺謙遜的。因此可以說父母的眼界只能是孩子成功的一部分而已,並不是全部。
有一位年輕的媽媽請教一個老師:「我的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
老師問:「您複印過文件嗎?如果複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改複印件還是改原件?」父母是原件,家庭是複印機,孩子是複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更是孩子的未來。
舉個例子,一個媽媽上自己的班,下班和同事逛商場,孩子交由老人帶!等孩子該上一年級了,學習跟不上。媽媽這才著急,後悔自己多年沒給孩子一個最簡單的陪伴。
還有一位媽媽,從不注重跟孩子閱讀,只看孩子在幼兒園成績。每次一說買書,她就覺得不如買玩具,還能玩幾天。買琛書翻兩頁就沒了!孩子在中班剛學寫1,寫的不好,媽媽大發雷霆,怪孩子這麼簡單的數字都寫不好。
試想,一位根本就不懂育兒的媽媽,讓孩子完全隨波逐流,相當於把孩子最珍貴的3周之前的時間浪費了。並且這個階段不可逆轉,是孩子智商情商的基礎點。有的媽媽會通過最簡單的方式,閱讀。使自己進步,在讀書過程中參與各種活動,認識結交新的朋友,才會讓自己視野更加開闊,孩子才會有所改變,有所收穫。
生命是有多種可能的,我們不應該限制每一種可能。格格育兒日記認為,如果父母的眼界大一些,更大一些,就可以為孩子的選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舉一個我自己孩子身上的例子吧。
比如說在陪伴孩子學琴成長的這五年里,我帶她每年都看很多場音樂會。
在她6歲時,我帶她去看過歌劇。一個6歲的孩子聽歌劇肯定是聽不太懂的,那是義大利語,我們大人都聽不懂。但是她能夠聽的出裡面的情感表達,跟著情節的起伏,她也落淚了。
所以音樂的感覺是共通的。音樂是世界性的語言。如果我們只是局限於鋼琴這種音樂表現形式,只限制於看鋼琴的音樂會,就不能體會到音樂的多樣性了。
當然還會有很多其它的方面的例子,格局和背景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你的眼界,因為你見的世面是不一樣的。
大家看到我這個文章,有什麼感想,歡迎下方留言。
我是格格巫育兒日記,喜歡的話點個贊,關注一下更好哦!
在《論語》中,說到「君子不器」,家長的眼界決定了孩子在未來是什麼樣的「器」或者「不器 」。
一味追求成績,追求高分,為學校的評價為目的的養育,父母的眼界就是眼前可見的分數。那麼孩子的未來可能會是某一方面的「器」,也可能僅僅成為考試模式的「器」。就是說孩子習慣了灌輸的東西,習慣了外界的評價,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
也許這個「器」有大有小,就是我們常人眼中的工作或者收入的高低,但是屬於他內心的自發的辛福感,誰會關心呢?
如果能夠在當前的體制教育中,著眼於培養孩子的思維,從閱讀中、從動手能力上,發展孩子的思維,打好思維的格局,建立良好的三觀,就是說,以「不器 」為目標,並不以一種固定的模式去塑造他,而是讓他自己去尋找發現自己的未來。將會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有一個更開放的姿態。
也許孩子並不能馬上顯示出優勢,但是這樣的孩子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重要的是,他會堅持內心的行走,擁有自內而發的動力,隨著內心的成熟,屬於他的未來會越來越開闊。
父母的眼界肯定影響孩子,農村孩子如果不能繼續讀書的,父母就讓他們去工廠掙點錢然後回家修房子,於是他們的孩子只能在工廠碌碌一生。如果能繼續讀書到大學的,父母也僅僅只是鼓勵孩子當公務員當老師,或者找個穩定工作好好上班。除此之外,別無其它,父母再也教不了更高層次的東西。孩子如果想創業,想尋求更大的發展就很難,思維局限,沒有資源,沒有人脈,沒有背景,連起碼的方向感都沒有,從何做起?
人的認識決定行動。認識從哪裡來?從實踐中來。父母是孩子從小最重要的「實踐環境」,父母的眼界,對孩子看問題的角度深度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直接進入孩子的潛意識,「孟母三遷」就是講的這個意思。
但這種影響,不一定是一對一的「決定」關係,只能說,對大部分家庭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孩子後天的努力和社會環境,也會有很大的作用。
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平台,讓孩子以此為起點起飛,父母以身作則不玩手機多看書,心胸開闊,有禮貌平等的對待別人,培養孩子高尚情操,孩子就是成不了國家棟樑,最起碼會對家庭負責任。反之亦然,有的家長教育孩子處處佔便宜,自己家的孩子受欺負一定還回去,吃好穿好,就是忽視品德的養成,早晚會自受其害,他會和任何人計較,包括父母。
有時也不一定,我有個熟人他是老大,他爸是個上夜班的工人,他媽是一單位飯堂職工。他自己讀完大學出來工作,協助供弟弟妹妹上完大學還繼續讀研究生,當弟弟妹妹都成材了,已是多年後他自己也去考取了研究生。說她會教仔是真,但你能說與他父母的眼界有多大的關連?
推薦閱讀:
※兒童繪本太貴了,怎樣在保證閱讀量的前提下降低費用?
※該怎樣擺脫父母,改變在親戚或外人中的弱勢形象?
※如何看教育專家尹建莉批龍應台:在兒童教育上,一些廢話誤導了家長?
※想殺人怎麼克制?
※7歲琴童,每天只有上午去學校上課,下午回家,作業量也很少,自由時間較多,請問如何安排練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