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先輩誰的功勞大?


在秦滅六國之前,秦國的歷代君王都十分英明,為秦王政最終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基礎。要說起來,如下三位秦王的功勞為最大:

1、秦襄公給秦國爭得爵位

秦國的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冊封秦地時,沒有獲得爵位,秦國只是附屬國。到了第四代秦仲時,因西戎反叛周王室,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被西戎所殺。

秦仲死後留下5個兒子,長子是秦庄公。周宣王詔五兄弟,給他們士兵7000人再去征伐西戎,最終擊敗西戎。

秦庄公有3個兒子,長子是秦世父。秦世父說:「西戎人殺死我祖父,我不殺死戎王絕不歸家。」就率兵攻打西戎,並把太子之位讓給弟弟秦襄公。庄公在位44年後死了,秦襄公即位。

周幽王廢太子,改褒姒之子後,犬戎和申侯伐周,周幽王被殺。秦襄公率兵勤王立下戰功,後周平王遷都洛邑,秦襄公率兵護送。因此周平王冊封秦襄公為「公」侯,賜他岐以西土地,秦正式立國,與中原諸侯國並列。

2、秦穆公兼并12國開土千里,稱霸西戎

秦穆公是秦立國後第9代君王。即位後用5張黑羊皮贖買70多歲的百里傒,任命他為「五羖大夫」,起用蹇叔為上大夫,秦國的國政為之一變。後逢晉國大旱,來秦國求借糧食,在百里傒力主下借給晉國糧食。隨後等到秦國鬧饑荒,向晉求借糧食,晉惠公夷吾卻採納大臣虢射的意見,舉兵攻打秦國。

秦穆公親自率兵迎戰,兩軍戰於韓地。激戰中,秦穆公被晉軍所圍並負傷。史載,這時晉軍背後突然殺出300多名「岐山野人」,就是生活在岐山腳上的鄉野農民。這些人的戰鬥力極其強悍,晉軍受到衝擊,秦穆公得以脫身,並活捉晉惠公。

300多名「岐山野人」是怎麼回事?原來,秦穆公之前曾丟失駿馬,經查是岐山下居住的農民把馬抓住並吃掉了,官吏準備依法處置。秦穆公說:「怎能因畜牲而殺人。我聽說,吃馬肉不喝酒,會對身體有害。」不僅沒抓這些人,還賜酒給他們喝。此時,這些人得知秦穆公被困,都拚死一戰,報答當初偷吃駿馬被赦免賜酒的恩德。

因周天子求情,秦穆公的夫人也是晉國人,所以秦穆公便與晉惠公盟誓,將其釋放。後來,秦穆公結好晉公子重耳,派人送重耳返回晉國即位,成就了「秦晉之好」的佳話。

等到晉文公(重耳)死後,秦穆公派百里傒之子孟明視、蹇叔之子西乞術、白乙丙率兵偷襲鄭國。百里傒、蹇叔苦勸無果。軍隊開到滑邑時,鄭國商人弦高帶12頭牛到周地去販賣,碰上秦軍就獻牛說:「聽說秦國要征討鄭國,鄭君正加強守備,讓我用12頭牛來犒賞秦軍。」秦軍認為鄭國已有準備就回軍,順路滅了滑邑。

剛即位的晉襄公聽後大怒,穿上喪服率兵在殽山截擊秦軍,秦軍大敗,秦國三將軍被俘。後因晉文公的夫人(秦國人)求情放回。數年後秦穆公又派孟明視伐晉,戰事不利而撤兵。又過數年,秦穆公再次派孟明視伐晉,渡過黃河時,把渡船燒掉,以示死戰的決心,終於打敗晉軍,算是對殽之戰的復仇。

在不斷對晉國用兵的同時,秦穆公還採納內史廖、戎王大臣由余的計策討伐戎王,兼并12個國家,開拓上千里的土地,稱霸於西戎。

3、秦孝公任用衛鞅變法,傲立於東國六國

秦孝公是秦國的第25任君王,他即位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但當時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韓哀侯、趙成侯等君王在位,淮水和泗水間有小國十多個,楚、魏與秦接界。魏築有長城,沿洛水北上,占上郡。楚從漢中往南佔有巴郡、黔中郡。秦國處雍州,不參加中原會盟,被視為夷戎之國。

秦孝公於是下招才令,稱「賓客群臣有能進獻奇計使秦國強大者,將封以高官,分給土地。」衛鞅聽說此令西來秦國,勸說秦孝公變法,整飭刑罰,提倡致力農業,嚴明賞罰,鼓勵力戰效死,3年後秦國大治,衛鞅被任命為左庶長。

此後,秦人聞戰則高興的直跳,因為戰爭就意味著封爵,意味著獎賞……於是,一支虎狼之師天下無敵:與魏戰於元里,獲勝;衛鞅封為大良造,率兵與魏國戰安邑,獲勝;秦國建咸陽城,遷都;規劃田畝,設置阡陌,領土擴大到洛水以東;周天子承認秦國為霸主,諸侯來賀;衛鞅攻打魏,俘虜魏公子卬,衛鞅封侯,號「商君」;與魏戰於雁門,俘虜魏將魏錯……

後人談到秦國一統時,常稱秦王政是在六世基礎上成就了偉大事業,至於六世從何算起,目前還有爭議。但是,細讀秦史後發現,秦歷代君王均無昏君,都是英明君主。


秦盡七世之功,而成天下一統的霸業。

七世,缺一不可。各有千秋。

秦之霸業始於秦獻公嬴師隰,其整合秦公室五世之亂,終使秦國在繼承順序上不再同室操戈,穩定秦公室的統治秩序,功不可沒。

秦獻公嬴師隰

為霸業打下堅實基礎的則是秦孝公嬴渠梁。力排眾議,任用商鞅變法,使秦擁有會戰諸侯的實力。


秦孝公嬴渠梁

發展期,則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時期。在此,我想為秦武王嬴盪正名。其英年早逝,有吞吐天下,牽撅九鼎的能力,奈何斷絕臏骨,從而有了昭襄王之後繼父兄之業,繼續向東推進,會獵列國的偉業。

秦惠文王嬴駟

秦武王嬴盪


秦昭襄王嬴稷

成熟期,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此二王統治時長共計3年零3天。繼庄襄王崩逝後,千古一帝,華夏祖龍秦始皇帝嬴政13歲繼承王位,文治武功亘絕古今,是封建制度的奠基人,其後繼王朝皆尊之為「祖龍」。

秦孝文王嬴柱

秦莊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帝嬴政

赳赳老秦,七世而成中華不世之功。


秦國能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大一統的王朝,跟他歷代先祖勵精圖治、發奮圖強有關。嬴家以強國為鴻志,代代相繼,最終走向皇權之巔。但是,始皇帝之前,對秦朝統一功勞最著非秦昭襄王莫屬,幾點因素:

1.秦昭襄王之前,歷任國君不斷推動秦國綜合國力增長,這的確是貢獻,但算不上什麼功勞。對一國之主來說,這就是他們的本職工作,生而有責罷了,干不好愧對列祖列宗。

2.為什麼是秦滅六國?這不是天命,而是歷史的必然,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秦昭襄王之前,歷任國君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國家戰略不過是諸侯霸主而已。只有秦昭襄王先稱西帝,後滅周天子,徹底將國家戰略升級為統一天下、取天子而代之,這才是劃時代的偉大。

3.諸侯國的弊端就是分封制,天子封諸侯,諸侯封權貴,權利下放,政令不暢。趙魏齊楚都是強國,但天下皆聞四公子賢名,而不知有王。王權受權貴制肘,內政且不振,何論天下爭霸。秦昭襄王之前的國君只能帶領國家富強,卻沒有能力解決權貴制約王權的體制問題。秦昭襄王用權臣,廢宣太后、逐穰侯,打擊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把外戚集團和權貴集團一掃而空,實現中央集權,王權鼎盛才使秦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4.秦昭襄王最英明的就是打擊完權貴,死前又把自己親手扶持和倚重的范睢、白起解權,避免權臣功高震主,繼任可以放手施為。

國家權力的集中、軍隊實力的強橫、內外政權的穩固,秦昭襄王已經作了他可以做的一切,眼前事,身後事都已安排妥當,秦國只需再遇明君,帝業可成。

秦昭襄王執政55年,成就始皇帝千古一帝,功莫大焉。


知道秦國歷史上有個秦文公嗎? 秦文公,秦襄公之子建立新都,文公元年(前765),文公住在西垂宮。三年(前763),秦文公從西垂宮帶著七百名兵卒到東邊去打獵,經甘肅的天水、麥積山、吳砦至甘、陝交壤的陝西鳳閣嶺、晁峪、甘峪、硤石,四年(前762),他們到達汧、渭兩河的交會之處,(今陝西寶雞、眉縣附近),文公說:"從前,周朝把這裡賜給我的祖先秦嬴做封邑,後來我們終於成了諸侯。"於是占卜這裡是否適宜居住,占卜的結果說吉利,就在這裡營造起城邑。十年(前756),開始建造祭天地的鄜(fū,夫)畤,用牛羊豬三種牲畜舉行祭祀。十三年(前753),開始設立史官記載大事,百姓大多受到教化。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於是文公就收集周朝的遺民歸為己有,地盤擴展到岐山,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十九年(前747),得到一塊名叫"陳寶"的異石。二十年(前746),開始設立誅滅三族的刑罰。二十七年(前739),砍伐南山的大梓樹,梓樹中竄出一頭大青牛逃進了豐水。四十八年(前718),文公的太子去世,賜謚號為竫(jìng,靜)公。竫公的長子立為太子,他是文公的孫子。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 秦文公,秦襄公之子,前761年秦文公從西垂宮率700人"東獵",建立新都,前753年初設史官記事,前750年收編歧山的周朝遺民,領地擴展到岐山。 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年),原本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的秦文公長子去世(賜謚號為竫公,史稱秦靜公),不得已改立長孫(秦靜公長子)嬴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 前715年,秦文公卒。


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生母即是政治才華過人的著名的宣太后,秦惠文王之子,秦始皇是他的曾孫,秦始皇名義上是他的後代,正所謂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江山代有才人出,那麼同樣作為秦國的功臣,他們兩位誰的功勞更大一點呢?

秦昭襄王在位時,其母宣太后執政,一個政治才能卓越的母親,掩蓋了秦昭襄王自身的光環,世人對他了解甚少,其實秦昭襄王也是個善用謀略,政治才能過人的明君。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六年,在位時間如此之久,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並非常見,五十六年里他知人善用,唯能人用,任用白起,范雎等謀略過人的文臣武將,並聽取范雎的意見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在與各國的作戰中拔得頭籌,一度使秦國國力鼎盛,疆域遼闊,開創了秦國昌盛局面,同時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王權,削弱分封勢力,鞏固了統治。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秦昭襄王與秦始皇誰的功勞更大,這在今天無從得知了,但秦始皇是站在秦昭襄王的巨人的肩膀之上,他所取得的卓越戰績也是建立在秦昭襄王建立的鼎盛的秦國的基礎之上的。


1.秦孝公,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排第一。

2.秦昭王,開疆拓土,佔領四川,湖北,陝西,河南一部分。這個主,是秦始皇前,佔地最多的王。

3.秦惠王,這個主是秦孝公的兒子,繼承了變法精神。

4.秦穆公,襄公,拓展版圖,守住了家業,晉級西部諸侯一強。


如果要選一個的話我相信很多人會選秦昭王,秦昭王時期啟用魏冉,白起,長平之戰活埋趙軍40萬人,伊闕一戰大敗韓魏,斬殺近30萬,把六國吊起來打,如果不是年紀太大,估計不到秦始皇時期就可以統一中國,但秦國如果沒有嬴渠梁,衛央的變法,秦國還是六國墊底的存在,變法後國富民強,軍隊的獎罰制度讓士兵士氣高漲,戰鬥力很強,可以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昭王時期基本上已經要統一了,歲月無情失去了機會,把機會留給了秦始皇。也不能說其餘的秦王沒貢獻,統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奮六世之餘烈才完成統一大業,選一個人我會選秦孝公嬴渠梁,兩個人的話選秦孝公和秦昭王。


誰的功勞大,不同的標準,答案也不一樣。非子獲取秦附庸,算是秦開國之人,沒有他,後面的人都是白搭,秦孝公,秦昭王,秦始皇還會有嗎?

秦襄公,抓住機會立功,成為秦國的建國者。非子是秦號建立者,襄公則是秦國家實體建立者。

秦獻公,一改秦穆公死後秦國國力衰退趨勢,兩次大戰讓秦國反客為主。沒有他,哪有商鞅21年變法的和平環境


我覺得是秦昭襄王,在位56年,把大兒子熬死了。昭襄王時期,秦國已佔壓倒優勢了,他的歷史使命是繼續東進,摧垮六國的主力,為最後統一奠定基礎。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為相,後用范睢為相,重用白起,白起不負重託,伊闕一戰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長平之戰活埋45萬。秦國統一一共殺了100多萬,白起一個人殺了90多萬。昭襄王連續不斷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國的主力軍,為最後秦王嬴政

統一天下

奠定了基礎


既然題主有此一問,那就單選。

秦國真正的轉折點應該是秦孝公變法圖強,秦國奠定強國基礎,秦國只需要不自亂陣角,統一基本上就是板上釘釘得事!

按現代觀點,孝公乃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強秦的創始人,必須最重要。

現代創業者其實也是規則制定的優劣決定勝敗,歡迎來辯,謝謝觀看。


推薦閱讀:

周世宗柴榮號稱五代第一明君,為何沒有能阻止趙匡胤陳橋兵變?
二戰期間匈牙利為什麼站隊納粹德國?
假如日本沉沒於太平洋,中國應不應該接收日本難民?

TAG:秦始皇 | 秦孝公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