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放下分別心真的可以達到心靈的平和嗎?
若真能放下分別心,您認為還有平和或不平和嗎?
萬法心生,被自己想法或思維牽著走的人,在末學所學法門,被稱作在練習"迷"。
五蘊,色受想行識,若能過著純五蘊生活的人,沒執著於五蘊的方式過生活,生活是自在無煩惱(無分別心)的。
五取蘊,執著於五蘊,被色受想行識牽著走,在面對解決檢討改進時,都可能被(分別心)牽著走,所以,被稱作練習"迷"。
學習佛法,之所以會漸沒分別心,是因為了解被五蘊牽著走的方式面對解決時的副作用及能覺觀到自己被五蘊牽著走時所導致的副作用。
達到無分別心時,任何因緣、境界或情境,都是如實知如實見,有此能力的人,了知因緣境界的輾轉,因為他的無分別,自然的沒被牽著走,該解決的就會去解決,整個生活的過程,五蘊,色受想行識,正常的運作,但沒被牽著走,所以,生活中沒有五取蘊的展現,過著無貪無嗔無癡的生活方式。
分別心,平常人都會有。
別太在意(您目前的"依舊討厭那些人"),在意就可能被牽著走了(等幾年的覺觀練習後,自己若漸知如何能無分別心,您會漸具有中性的能力,在純五蘊中是中性運作的,而自然的漸沒有痛苦"煩惱")。
生活,練習讓自己習慣於有意義的事件上,如練習覺觀,失念時,回到所緣就好。
原來都是落入分別心,練習念住所緣,讓自己漸能念住所緣,而漸不落入分別心,就只是那麼簡單,剛開始練習時,做不到的話,是事實。
提醒自己多練習念住,發覺失念了,就回到所緣,就只是那麼單純,一直失念,就一直回到所緣就好。
進步快的話,是因緣,進步若慢,也是因緣。
這世上都是因緣所生法,目前能力在哪就在哪,被牽著走時,就在練習迷,如此而已。
去抱怨,去掉悔,在佛教來說,都是惡習。
會張揚的人,會歧視他人的人,就如題主說自己以前有類似的遭遇很介意一樣,他們會變成如此的被題主不齒,也是有因有緣的。
養成張揚或歧視他人的習性,他承擔的已經夠可憐了,有可能諸事都不順。
末學所學法門,充實自己,讓自己漸因緣俱足,能勘任用,有機會時,就能發揮,自利利人。
對於別人的因緣不俱足,由於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如何選擇,而且他自己也承擔選擇後的後果(自己的習性),末學所學法門,只在順著因緣的狀態,適時適機的幫別人充實因緣,若自己能力不足時,只能在儘力充實自己:如溝通等的能力,而不是將別人的不幸(如壞習氣)用來懲罰自己。
只有面對解決檢討改進,能把握住的當下把握住,已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學佛是單純的,自己將來個性及習性,也會漸改進,每一秒能提醒自己時就提醒自己,輕鬆的積極面對解決檢討改進,如此而已。
所以,能做到的,輕鬆的儘力做。
沒法做到的,時時輕鬆的充實因緣,改天就可能會做的到,如此而已。
節錄自這篇:
四念處禪修心得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 - 禪修交流 (提問、討論) - 禪心論壇 (香港正信佛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
我們的任何一個身口意,展現後,自己都在累積,也意謂著我們在承擔自己做過的身口意(一般稱作"業")。
不論自己想不想要承擔,這累積,就在承擔。
承擔的相續性是有差別的:
會被牽著走的人,可能在現世輪迴中,無數次的承擔。
不會被牽著走的話,承擔完就不再承擔了。
"
時時覺觀自己的身口意是重要的:
被牽著走"迷"的身口意之累積是不值得的。
練習覺觀,剛開始進步很慢,或說幾乎沒進度,但別忽略練習覺觀的能力若一旦熟練,這能力會跟著您一輩子。
若能熟練覺觀自己五蘊(四念處)的能力,就可開始練習出世間法,漸漸的就漸能了解如何做就漸能真無分別心,時時都是平和的,若對練習出世間法有興趣,這篇有較詳細的敘述:
自在之路:止觀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祝福!
枿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能吧。隨便說點兒。
眼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一波一波、一團一團的樣子,處於瞬息萬變的生滅中
比如看見自己在生氣,我看見了「自己」心裏面的十萬種情緒,比如恐懼、內疚、疑惑、憤怒、被愛、執著、甚至有點淡淡的......愉快(??)
吃一種小時候開始就覺得口味怪異的食品,會感覺到酸、澀、苦、咸......再定睛一嘗,甚至有點淡淡的甜、干、粗糙......(??)
有的時候腰疼都能疼出一萬種滋味,其實也就是想要放下了
不執取疼痛
不忽略其他的感受
我就靜靜看著...
有時候會發笑:p
----------------------------------------
稍等
如果是上面這種「觀」法
那麼當我們觀一朵花
我們觀到的就有花瓣、花蕊、花萼、花托、花冠
花的顏色、香味、形狀、有時候搖擺的動態與飄來的氣息
然後觀到了它在還沒有成為一朵花的時候
它是花骨朵兒、是幼芽、是小種子、是......(?)
又觀到了當它有了一朵花的全部特點
人們對它的喜愛、讚美、妒它的顏色、哀它的花期、摘取它時心裡的百般痛癢、花兒離枝後帶來的一團團因果、花兒自然落地化為虛無......
其實也是化為了萬物
正如我們看事物,彷彿都有分別
但是在仔細觀看,不因為自己內心的喜怒和執著而刻意逃避一些感受的時候
就能知道一切事物都有無窮中感受蘊含其中
我們只是因為無明,執取兩三種卻以為是全部
這就很悲哀了
然後就平和了
事情本來就簡單嘛
我說一點個人經驗,眼觀別人是非,實際是在和別人的是非心心相印,別人錯沒錯倒不一定,反而是我們心裡的是非在不停折磨著我們,或者說心理創傷後的應激反應。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必有過,
但自卻非心,掃除煩惱破。——《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大師這個偈子說的很好,不是因為別人的過錯使我們痛苦,而是因為看到別人過錯,才是導致我內心痛苦的根源。六祖這個偈子我真正受益,是我痛下決心,對著我覺得那個全是過錯的人在筆記本上寫下了懺悔的話,神奇的是,從此我的修行竟然也開始進步神速。
六祖大師和神會禪師的對話也提到過不見他人是非的重要性,六祖說:「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做到不見他人是非,我們也要常觀自己過愆,我個人經驗,常觀自己過愆,對修行不跑偏也很有幫助。
至於分別心,如果是卧輪禪師的
『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是不究竟的,好醜美惡不知道,這和木石有什麼區別。看慧能大師如何破這種言論的。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善惡當然要知道,說淺一點,即是祖師大德們說的」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我個人經驗,即是善境不耽著,逆境不求離。不管是多美好的或者是多痛苦的境界,都不過是有生有滅有來有去的生滅法,都是無常非永恆存在的,迷惑顛倒的我們卻常常把這無常當做是常,遇到好的境界抓住不放,遇到壞的境界就想趕緊離開,於是我們凡夫只能被境界轉。金剛經怎麼說的來著,若能轉境,即同如來。這大概就是凡夫與如來的差別吧。
至於深一點,就是有為法與無為法了,這裡暫時也不必講,能講的出來的,也就成了有為法。
常觀己過,勿念他非。
順境不耽著,逆境不求離。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後面四句偈子來自《西方確指》)
一個人特別累的時候不會對任何人升起喜歡和厭惡的分別,因為他疲憊不堪。
一個人吃飽了睡足了閑的沒事,看誰都能指點一番。
所以分別心,適合人的狀態有關,絕不是用主觀思維意識能放下的。
禪師說得對,人沒有絕對的好壞。你先不要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看看自己,你能說自己絕對是一個好人嗎?
物質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才是絕對的。事物總是在矛盾衝突中發展……這些老掉牙的觀念你的課本上應該還有。但跟你的心靈有什麼關係?
你的心靈也是事物的一種啊。心靈的靜止(平和)也是相對的啊,運動才是絕對的啊。心靈也是在矛盾衝突中成長的啊。
完全的平靜只是理論上的理想狀態啊。為什麼有這麼個理想狀態?因為這樣的狀態可以免除內在的干擾,以便如實地觀察這世界與你自己啊。
所以這裡事實上蘊含著兩種能力(需求):抗干擾能力:情緒波動狀態下如實觀照內外的能力;恢復力:從劇烈波動狀態恢復成相對平靜,從相對平靜無限趨近與絕對平靜狀態的能力。
……
上面的狀態(大概?)已經屬於比較高端的狀態了。
在此之前,無自製的情緒化狀態可能造成的影響包括:影響你的言行,言行反過來影響別人的反應,別人的反應反過來又影響你……如此循環。
儒家認為這樣的言行如果是惡性的,你的人生就會陷入惡循環,所以要「發乎情,止乎禮。」
佛家認為這樣的循環無論善惡,最後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要想求得最後的解脫,第一步就要從言行的影響循環中解脫出來,於是有了「戒」。
道家(養生家?)認為這樣的循環無論善惡,無論結果好壞,都是在浪費你有限的時間與精氣神。或者,至少大部分言行,乃至心靈的情緒波動,都是浪費時間與生命(精氣神)……
這一切當然也可以認為都源於分別心。當修行/入定到極深層次後,(或許)分別心本身對定境的影響也會變得無法忽略不計,到時自需斷掉分別心。但在此之前,我們或許需要分別心帶來的分辨力分辨一些東西的真偽與影響——但這在修習佛道時,或許真的並非必要條件,修習佛道的(核心)方法,在且僅在於如實地觀察而已。
如果你想修習佛道成佛,斷掉分別心或許確是一條可行的終南捷徑呢!
但若不是想成佛,還想好好做人,感受人生百味,那麼,這條捷徑的代價恐怕不是你想付出的。何況捷徑都會特別陡,哪裡是人想走就能走?
還是想想怎麼(是否)約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抵抗力與恢復力,節約自己的時間與生命……什麼的比較靠譜。
……
括弧里打「是否",是有原因的,因為有的人,根本不想解脫,不想成佛。也許也並不介意陷入一定程度的所謂的「惡性循環」。像這種人,碰到不爽的當然就是懟回去啊!難道憋在心裡傷害自己的心靈嗎?如果一定要受傷,與其心靈受傷,或許肉身(一定程度的)受傷是更好的選擇吧!(比如用佛家的話說人放下分別心是可以達到心靈的平和的,這是針對心理健康的人說的。但對你不適合,因為你過去的遭遇,已經在你心理留下了陰影,你的心靈在這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已經產生病變。這需要你到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治療。
你不學佛,讓你修禪放下,你是放不下的,因為你根本就不信。還是看醫生去吧。
你去分析一下他們產生這種心態的原因,然後再分析一下你憎惡的原因分別心不是放得下,而是修出來的。要見道位才能生起根本無分別智。要世俗之人「放下」無分別,就如啪啪啪的時候叫早泄的男方慢一點才射那樣,是一種逆天而行的事情。
放下分別心的要求太高了,拿來做煩惱的調伏,沒有個禪修的基礎和功夫,很難得力。不如從減少我執開始,你的煩惱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所有人都有的自我我執,要把這個執著放輕點,不要把自我看得太重,多把自我放低些,多去做義工服務他人社會,會減輕很多煩惱。另一個就是過去遭歧視的經歷,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就讓它過去,不要被它抓住,成為它的囚徒,要讓自己活在當下,讓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金剛經有云,過去心不可得嘛。不要活在過去的印記與束縛中,牢記輪迴因果,隨緣不要惱緣,才能了緣還果。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留下的這四個字?
※有哪些讓人開悟的佛言禪語?
※為什麼有人說禪茶在中國基本沒有傳承?
※有人真的經歷過頓悟的瞬間嗎,並且從此改變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的?
※如何閉關?需要做哪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