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到飢餓時,身體會先消耗蛋白質還是脂肪?

當身體的葡萄糖消耗一大部分,人體感覺到飢餓,如果沒有馬上進食,那麼人體會先消耗蛋白質還是脂肪?中學生物書上說的消耗順序是葡萄糖、脂肪、蛋白質。但有人提出人體在那時會選擇先消耗需要熱量較多的蛋白質,而脂肪因為耗能少所以不會比蛋白質先被消耗。
有哪位大神可以具體講講其中的原理嗎?到底是先蛋白質再脂肪還是先脂肪再蛋白質?


脂肪,這是毫無疑問的。先說一點,身體內的能源物質可以互相轉換,只要參與供能最後都要進入三羧酸循環。

脂肪於人體的主要作用就是「供能」和「儲存能量」,而蛋白質主要是用來幹嘛的?組成身體器官以及參與體內各種調節。

注意,我說的是主要功能,並不是唯一功能。當然脂肪也能參加身體調節,蛋白質也能參與供能過程。

所以人在剛剛感到飢餓的時候,身體是會優先消耗脂肪的(除非你是在極端飢餓的情況下,能源物質消耗殆盡才會選擇破壞組織來使蛋白質參與能量供應過程。)

先簡要說一下身體內的飢餓是怎麼產生的(為了便於理解,我說得比較簡略,有問題的歡迎前來探討。)

1. 糖

注意,雖然這個問題在討論蛋白質和脂肪誰先被消耗,但是這都繞不開ATP。ATP是身體唯一能直接動用的能量通貨,無論是什麼能量物質參與供能,其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產生ATP。

其中,糖是最容易通過無氧分解和有氧氧化產生ATP的能源物質。所以糖一般作為"啟動能量",來啟動脂肪動員的過程(脂肪動員需要能量),並且身體中的糖主要為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

糖原:糖原貯藏於肝細胞及肌細胞中,其形狀為大小不等的顆粒,實質為多糖,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以糖苷鍵組成的聚合體。

一般在糖充足的時候,身體都會優先動員血糖。想想自己在上高中的時候,是不是在第二、三節課的時候就覺得餓了,如果那個時候沒有吃東西,過一會兒又不覺得餓了。

其實剛開始覺得餓的時候,是因為血糖「用完了」,而過了一會,身體就會調動肝糖原分解來補充血糖,所以你又不覺得餓了。

2 .糖原貯備耗竭了之後呢?

當你在用糖供能的時候,有一部分糖產生的能量用於脂肪動員(即為產生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的過程)。所以在之後的供能中,脂肪參與供能的的比例開始升高,直到以脂肪供能為主。

而由於脂肪供能較慢,所以只能支持中低強度的運動,如馬拉松,越野跑等。

3 .那蛋白質什麼時候供能呢?

當你身體在極端缺乏能源物質的時候。比如你只攝入蛋白質,比如極端飢餓,比如長時間運動沒有補劑的時候。

這個時候身體可能會選擇分解蛋白質參與供能。

4 .有時候感覺餓了並不是真的餓了

飢餓讓我們找食物吃,乾渴讓我們找喝,大概很少有人會懷疑自己的饑渴感會產生錯誤,尤其是不會搞錯渴和餓的區別。也許在非常缺少食物和飲水的時候,我們可以比較確定的分辨渴還是餓,但在平時,很多人卻可能在經常犯錯。最經常犯的錯誤是把身體缺水的信號當成了飢餓,多吃了很多東西。

因此,在減肥過程中,如果你剛吃東西沒多久就感到餓了,可以試試喝一杯水(注意 是水,不是飲料。)再等個15分鐘,再看看你還餓不餓。


人的能量來源,先是糖類,然後是脂肪,最後是蛋白質。據說開始消耗蛋白質的時候,就離羽化成仙不遠了。
可是我也不知道羽化成仙什麼樣。
畢竟還在消耗糖類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吃東西了。
這是摸著自己的小肚腩寫的回答。。。。。。


脂肪不會因為飢餓加速分解(除非餓了很長時間大概得1天吧),脂肪分解的過程很平均,就算運動也沒大用,一個小時有氧運動,後半個小時才比前半個小時多消耗幾克到十幾克的脂肪,飢餓時人首先想到的就進食補充能量,如果沒有進食才會調動糖原進行補充。
飢餓減脂這事是最不能幹的,身體缺乏碳水化合物對人危害遠遠大於多那點脂肪的危害,關鍵是從長期看飢餓減脂會讓人發胖,身體缺糖會讓基礎代謝降低,會降低20%-30%,這是什麼概念呢,一個基礎代謝1500卡的成年人,降低30%基礎代謝就是450卡,快相當於一頓正餐的能量了,也就是說等減肥成功後你每天要少吃一頓飯才能維持體重,這怎麼可能!然後就陷入了減肥~反彈後更胖的怪圈。
從食物入手減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少吃多餐。正餐減少碳水攝入,然後在餐後2-3個小時補充碳水。
這是為什麼呢?人攝入碳水後會讓血糖升高,然後身體分泌胰島素,把多餘的血糖轉化為糖原和脂肪儲存,一次進食過多碳水會刺激身體大量分泌胰島素,不但把碳水轉化為脂肪,還會讓人產生飢餓感,讓人食慾大開。減少正餐碳水攝入不刺激身體大量分泌胰島素,等攝入的碳水消耗後再補充碳水,碳水攝入一定要足夠,低碳高脂高蛋白雖然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但對心血管負擔會很大得不償失,減肥是為了身體健康不能因為減肥損害身體,切記。
順便說一句運動後進食的事,運動後一定要儘快補充碳水化合物,這時候的碳水不會轉化為脂肪,會補充給肌肉,運動前後進食會幫助肌肉恢復,增加肌肉含量,起到增肌減脂的作用。


答主可以想想鬧饑荒的人喔
人先變瘦,然後變胖。
其實不是變胖,是水腫了。
變瘦是主要消耗了脂肪。
等到開始消耗蛋白質,基本也就是半個死人了。
蛋白質是大分子物質,對於維持細胞內滲透壓有著重要作用,蛋白質被消耗了,體內滲透壓變小,組織液滲出細胞,人就變腫了。


高中時候我們問過生物老師如此問題,老師答曰:如果你開始消耗大量蛋白質,差不多快死了。


記得是生物學專業的題目……氮會先升高後降低……也就是說糖原沒有以後會先分解蛋白質然後轉為分解脂肪……
以下為百度……由於肝糖原明顯減少,血糖降低,引起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升糖素分泌增加,以致加強分解代謝,促進糖異生作用,以保證葡萄糖的供給,首先是大腦的需要。在整個飢餓進程中,人體的生理保護作用十分突出,即加強肌肉等次要部分的分解,保證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等重要器官的營養需要。飢餓過程在胰島素減少、胰升糖素增加等激素調節下的代謝特點主要有:①肌肉分解加強,釋放出的大部分氨基酸轉變為丙氨酸及谷氨醯胺。②糖異生作用加強。丙氨酸在肝臟中受胰升糖素的調節,顯著加速糖異生作用。肌肉形成的谷氨醯胺被腸粘膜攝取,轉變成丙氨酸,經門靜脈入肝,是糖異生的又一來源。可見飢餓過程糖異生主要在肝內進行(約佔異生糖的80%,其餘20%在腎皮質進行)。③脂肪分解加速,血漿中甘油與脂肪酸含量上升,結果仍是糖異生加強。因為甘油可直接生成糖,而脂肪酸既可提供糖異生的能量,又可生成乙醯輔酶 A而促進氨基酸、丙酮酸、乳酸等的糖異生作用。由脂肪分解的脂肪酸,約有1/4在肝中轉變為酮體,因而飢餓時血漿酮體可增高几百倍。脂肪酸和酮體成為心肌、腎皮質和骨骼肌的能源,一部分酮體也可被大腦利用。④組織利用葡萄糖減少,原因是組織氧化和利用脂肪酸及酮體加強,生理意義在於減少來源已受限制的葡葡糖,而轉向動用脂庫脂肪,因為人體儲備的脂肪按等熱價計,遠比儲備的糖原為多。由此可見,飢餓時糖異生加強,利用葡萄糖減少,有利於維持血糖水平,這對維護大腦、中樞神經的功能極為有利。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心肌利用營養物質的適應性極強,所以在飢餓期心肌及時轉向利用血中濃度很高的酮體,從而有效地進行自身生理性保護。在飢餓過程中,由於生化代謝的激烈變化,人體必然產生體脂消耗和肌肉分解而引起消瘦、乏力,生理上必需的熱能主要來自脂肪(佔80%以上)和蛋白質分解,血中酮體上升,可能發生酮症及酸中毒。對飢餓病人補充葡萄糖是「雪中送炭」,不但能防止酮症及酸中毒,而且每100g葡萄糖即可節約肌肉蛋白質50g ,免遭作為燃料分解。
  飢餓過程持續進行,進入長期飢餓狀態,人體除具有上述生化代謝的某些特點之外,還產生下列一些變化:①脂肪動員和酮體生成與利用進一步加強,減少蛋白質分解,維持血糖水平。②飢餓初期的負氮平衡有所緩解,尿氮量降至比較穩定的低水平。③酮體利用增強,尤其是大腦。④腎臟的糖異生作用顯著加強,幾乎與肝臟相等,腎攝取肌肉釋出的谷氨醯胺增加,谷氨醯胺脫下的醯胺氮與氨基氮,以氨的形式促進氫離子排出,改善酮症和酸中毒。


人體在各種運動狀態下的消耗比例,飢餓狀態類似於最後一個,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之後


當糖消耗一部分 感到飢餓 不應該先消耗的是肝糖原嗎?


當然是先消耗脂肪。

因為脂肪就是體內的「能量貯存」。

當發生了消耗蛋白質時,就表示體內的儲備「已經耗盡」。


當然是先脂肪了,我記得以前老師說過:先消耗脂肪,再是糖分,最後才是蛋白質,當蛋白質消耗完了,你的生命也跟著完了。


這是根據時長按比例消耗的


脂肪其實是很難消耗的,


有人節食減肥
減肥是消耗脂肪
即節食(飢餓)消耗脂肪
(蛋白質是構築細胞的重要材料,消耗蛋白質生存時,死神的鐮刀都已經貼脖子上了吖)
括弧那段是生物老師講的,我覺得身體的遺傳信息應該是生存至上吖,不應該首先消耗蛋白質的……

有錯誤的地方,歡迎大佬來糾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吃肥肉?

TAG:食物 | 減肥 | 蛋白質 | 脂肪 | 減肥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