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倫理是如何制定的?如何權衡不同環境中的文化差異造成的影響?

本題已加入圓桌 ? 困境中的心理諮詢 2 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劉柯 ~

具體的諮詢倫理是如何制定出來的,我想這是一個伴隨著諮詢行業發展和社會的改變在不斷補充和修改的複雜過程。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來和大家討論一下,諮詢倫理道德的使命到底是什麼,以及它該如何落地(也就是題目中所講的如何去權衡文化環境的問題)。

想要談論這部分內容的原因是,人的倫理道德這個問題太複雜太難了!無論倫理道德標準制定得如何詳細,它們都無法涵蓋和明確指導所有諮詢工作中需要進行倫理道德抉擇的點,更多的時候還是需要諮詢師自己去理解和作出選擇,所以需要大家不斷探究倫理道德規範存在的本身的目的,可能才能真正在實操中心裡有點數。

諮詢倫理道德存在的原因是什麼?我想應該是維護心理諮詢這個人類服務行業造福人的本質的。美國心理諮詢協會職業道德規範(ACA Code of Ethics)里描述的諮詢師的職業核心價值是:

1. 促進人類在自身生涯中的長足發展

2. 尊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運用多元化的方式促進人們在自身文化環境重的價值、尊嚴、潛力和獨特性。

3. 促進社會公正

4. 保護諮詢師-來訪者關係的正直性和完善性

5. 以勝任和道德的方式執業

諮詢倫理存在的意義,是守衛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和諮詢這項服務保持促進和保護人的尊嚴和多樣性的本質而存在的。心理諮詢是個」人類服務」行業。它的本質是希望去全方位地幫助人服務人,幫助減輕人的痛苦增加人的幸福。所以,在一個人本主義,或者人文主義的背景下,道德這個東西,或者說評判一件事情應當如何的道德標準應該是什麼呢?

是人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和痛苦。

倫理道德並不應該是看上去那麼架空的、難以理解的一個東西,它真實的樣子應當就是去關懷人的感受的、隨著時空環境文化的變化去適應人的需要的、能被大家所接受的一種共識。

如果一個倫理道德標準看上去是架空的、脫離了人的福祉和感受的,那它就是假的。如果一個自稱倫理道德標準的東西維護的是一個空洞的概念,那它就是偽善的。

比如上一次的美聯航事件,引發的討論各種各樣,很多討論都的重點都變成了一個國家的形象、一個公司的利益、一個工會的行為等等。不是說這些人創造的概念不重要,只是一個國家、一個公司或者是一個工會,都沒有感受痛苦或幸福的能力,能感受到痛苦和幸福的,只有活生生的人。

所以在心理諮詢的工作中,倫理道德要求我們去關注個體本身獨一無二的感受。當一個心理諮詢師遇到了任何一位受到此事件困擾的人(可能是經歷巨大創傷的受害者本人,可能是受到震驚的此場景的目擊者,可能是陷入自責和矛盾的某位涉事管理者,等等),這位諮詢師所需要秉持的理念都應當是,無論這件事情發生的背景是什麼,都要以打開的態度去理解這個人的痛苦,並盡自己努力最大限度地去幫助這個人獲得他自己最認可的幸福。

說到底,ACA Code of Ethics經年累月出來9個section幾百條的倫理細則,就是為了在現實層面上最大程度地實現這個目的而已。

當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大家對幸福和痛苦的認同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所有的關係都是跨文化關係」,很多情況是,你們也許來自同一個種族同一個國家甚至同一個社區,但是你們的文化背景仍然是很不同的。所以心理諮詢倫理在考慮文化差異這部分時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怎樣讓從業者意識到去尊重差異和不同文化的重要性。這也是ACA諮詢倫理準則里很強調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部分呢?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由於人和人之間文化差異導致的難以互相理解和接納已經導致了太多傷痛,種族衝突、宗教傾軋等問題引起的身心傷害從古至今都是這個世界持續面對的矛盾,很多人需要心理諮詢的幫助本來就是因為這些不理解和不接納而受到了傷害,所以心理諮詢師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去理解共情這些部分的內容,避免任何的二次傷害。

當然,跨文化的理解這部分對諮詢師來說不僅僅是倫理道德層面上的問題,也是一種很重要職業能力(Multicultural Competence),所以在任何標準的諮詢師教育項目中,不僅倫理道德課程中會強調跨文化理解這部分,也會有專門的跨文化能力的課程幫助諮詢師在意識上和諮詢技能上提高這方面的水平。

所以,在權衡不同的文化環境的差異的時候,我想各大協會所考量最多的還是「運用多元化的方式促進人們在自身文化環境重的價值、尊嚴、潛力和獨特性」這一原則,秉持著人本主義的態度,謹記「所有諮詢關係都是跨文化關係」的信條,最大程度地尊重每個人獨特的文化背景。


Reference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2014). ACA Code of Ethics. Alexandria, VA: Author.


心理諮詢的倫理守則實際上是整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步制定出來的。而我國的心理諮詢倫理守則,即中國心理學 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 ,是從2005年開始北京大學錢銘怡教授在北大開設《心理諮詢倫理》研究生專業課,然後在此基礎上,參閱了世界各國的心理學倫理守則,集合全國專家之力,其中貢獻較大的包括北京師範大學的侯志瑾教授,蘇州廣濟醫院的李鳴醫生,深圳南山醫院的陳向一醫生等,歷經2006年1月北京大學,2006年5月杭州會議,最終於2007年1月在北京會議定稿,並發表在中國心理學會的會刊《心理學報》上,成為行業諮詢管理的第一個正式的文件和規定。實施10年以來已經對行業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據該倫理守則,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倫理分委會已經處理了多起倫理投訴案例,包括華人世界第一起不當性關係案。目前行業發展迅速,心理諮詢和治療行業在習總書記在全國衛生大會上講話精神指引下,已經迎來了行業發展的春天。對進一步規範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而網路諮詢的興起,諮詢行業與各種媒體的合作也提出了新的課題。此外,文化因素對諮詢的巨大影響也在凸顯,例如在中國關係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處理遠比西方複雜多樣多重關係問題,禮物的問題也使得中國的心理諮詢倫理守則必須從本民族文化特點出發加以修正。因此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國心理學 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 第二版的修訂工作,預計可能會在2017年6月29-7月2日的第五屆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會員大會上發布徵求意見稿,然後定稿後報中國心理學會批准。


人是個很複雜的系統,完全遵照諮詢倫理不一定是解決問題的最短最快的路徑,但是一定是對來訪者來說最負責最穩妥的路徑。
怎麼建立的其他的專業從業者說的很明白了,我就補充一些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諮詢師也是普通人,他對來訪者的把握來自多個方面:
一. 自於來訪者自身的表達。如果要得到來訪者全方位,不失真的表達,這個要看諮詢師的能力;
二. 對來訪者表達的信息中隱含要素的靈敏感應。這個一是看諮詢師的共情能力,二是多年諮詢經驗的積累;
三. 對收集的信息的處理,以及應對方式的設計。這個也是看諮詢師的相關知識水平的雄厚,還有多年從業經驗的積累;
…………
說了這麼多,還先不考慮諮詢倫理,能不能幫助到來訪者,都要看諮詢師本身的實力。但是實力這麼強勁的諮詢師畢竟不是多數。雖然我不是心理行業從業人員,也不是心理科班人員,但是我覺得負責的諮詢師對自己能否對來訪者產生內科手術一樣的治療效果,恐怕是沒有那麼自信的。
所以在從業的道路上,由於諮詢師不足以到達「上帝」(全能者)的那種水平,所以有很多雷區。譬如說諮詢理念不夠先進造成的操作失當,譬如說諮詢倫理裡邊處理不好倫理問題對來訪者產生重大傷害等等,讓前面的人愈發清楚,人是個很複雜的系統:
你不能保證你的某些手段能夠將來訪者引到你希望他到達的位置,而是只能每次將來訪者的系統向更良好的系統的方向上去牽引。而一些觸犯諮詢倫理的例子,很多是想急於求成,採用的手法會引起來訪者過分激烈的反應,而這樣的反應需要水平極其高深的諮詢師才能處理(有些直接落到了諮詢師都沒法處理的地步),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這樣的經驗事例被其他諮詢師、哲學家、心理學家等等研究考量,發掘出這些錯誤的操作上是觸犯了什麼樣的倫理,然後逐漸把這些雷區標定。意義是在於,諮詢師不追求快准狠,而是追求穩健負責可持續。這也是江湖術士般的不應該有從業資格的「諮詢師」和科班的有責任心的諮詢師的一個明顯的差別。

而文化差異的影響就相對簡單了,人和社會都是複雜的,但是不同的社會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徵。在A社會裡適應的人,在B社會不一定適應。諮詢首先是為了保證你在你所在的外部環境下,能活下去、能適應,然後才是那些更進一步的東西(我對自己這個說法沒什麼把握)。所以不同文化中諮詢要達到的目標是有差別的。

很重要的PS:我不是一個心理行業的從業者,頂多只能算曾經對心理諮詢有過興趣。這個只是作為一個圈外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能夠為看客提供思考樣本和邏輯工具。怕你們不看所以放最後面……希望你們看完吧。


這真是個好問題。

諮詢倫理是基於經驗,觀察,積累,檢驗所制定的。

它幫助我們知道到底是真的在來訪者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是讓這份工作更好,還是只是提供不同 。

有很多時候我們借著參考資料,摸著拐杖工具前行,資料是否恰當,拐杖何時放掉,往往都基於設置的參考。


這些是設置重要的地方。

很多事情如果放入歷史的長遠視角來看,是很有意思的。
任何事情會存在,會被強調都有其特殊的情境和意義會被凸現出來,突顯,被注視思考和整理出來。


「1981年,美國心理學會做出了十項道德要求,
(1)責任感。心理心理師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時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以社會和集體為重,當工作出現問題時勇於承擔責任。
(2)資格界限明確。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和高水平的技能,但活動不能超出自己的知識範圍和技能範圍,做自己分內的事。
(3)符合道德規範和法律標準。在做任何一項心理學工作時,研究者都要按照相應的社會法律要求辦事,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的要求。
(4)與公眾輿論一致。與前一條相似,研究者的行為不能違背公眾輿論。
(5)機密性。心理諮詢很重要的就是保護來訪者的隱私,不可以將來訪者的心理傾訴告訴別人。
(6)保護來訪者的利益。對來訪者注意分寸,不可利用職務之便與來訪者發生性關係,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也是不道德的。
(7)職業關係。心理學工作者與來訪者之間僅存在工作關係,不存在任何其他關係。
(8)掌握一定的測驗技術。
(9)在用人當被試時應尊重其人格。
(10)在特殊情況下應用動物當被試。

APA也制定了總則,強調了心理心理師的正直和誠實,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注重的時關注他人的權利、尊嚴和幸福,本著科學的態度承擔社會責任。任何與現病人和前病人的性行為,都違反倫理。

美國精神分析師協會最嚴的規定是不可與來訪者發生性關係,也不可以與他們的父母或者監護人發生關係,法律會追究責任,精神分析不把身體接觸看作是治療技術,可能會危害之後的分析治療。心理心理師是通過提供專業的服務為了能使病人更健康,而與病人發生性關係是剝削病人以滿足自己,可能會給病人帶來更大的創傷。而心理心理師協會比較松,諮詢結束五年後可以發展為親密關係。

歐美的心理諮詢對保密和親密關係的規定最為嚴格,保密性原則,不經過當事人同意不可以將當事人姓名以及諮詢的具體細節透露出去,保護了當事人的隱私以及合法權益,但是當來訪者的行為傷害到自己和他人時,諮詢者可以不受機密性原則的限制。比如來訪者要自殺或者製造暴亂,這時候要冷請處理,對來訪者進行勸導,如果勸導不成功可以通知來訪者監護人和警察,避免發生傷亡事故。

中國心理學會指定的心理諮詢倫理守則中有五個原則:
善行,責任,誠信,公正,尊重。
1.專業關係
心理師應尊重尋求專業服務者,按照專業的倫理規範與尋求專業服務者建立良好的專業工作關係,這種工作關係應以促進尋求服務者的成長和發展,從而增進其自身的利益和福祉為目的。心理師不可以因為自身的原因歧視來訪者,而且不能替她做決定,引導疏通,讓其獨立思考並防止依賴關係的產生,更不可以與當前來訪者發生任何形式的親密接觸,三年後可以考慮關係不存在剝削的可能並且有書面記錄才可以發展親密關係。心理師要真正切實的考慮來訪者,如果自己有事就合理安排見面時間,如果覺得自己不適合繼續治療要為來訪者安排合適的心理師。
2.隱私權與保密性
心理師有責任保護尋求專業服務者的隱私權,同時認識到隱私權在內容和範圍上受到國家法律和專業倫理規範的保護和約束。心理師在任何治療開始的時候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並且在討論時引用的案例要隱去個人信息,不經當事人同意不可以錄音錄像,檔案保密只有經過授權的心理師才可以接觸,但是以下情況不遵守保密原則,來訪者有自殺或者他殺傾向時,有致命傳染病時,收到侵犯或者虐待,這時候心理師就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勸導或者報警。
3.職業責任
心理師在進行諮詢治療之前介紹自己一定要尊重事實,客觀的介紹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可以編造來欺騙來訪者甚至來獲取某種利益,因為自身的生理心理原因不能繼續治療時應該尋求督導的幫助不能耽誤了來訪者的治療。
4.心理測量與評估
心理師應該受到專業的知識技能的培訓,了解心理測量與評估的意義和作用,用專業的評估技術、訪談或其他測量工具進行心理測量,不向非專業人員透露測驗的內容,並有義務向當事人解釋測驗的結果,並且確保測驗的完整以及真實性。
5.教學、培訓和督導心理師應努力發展有意義的和值得尊重的專業關係,對教學、培訓和督導持真誠、認真、負責的態度。心理師如果從事教學的任務時,應該促進學生的專業知識的能力的提升,並且告知應該負的倫理責任,應該充分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制定合理的措施以及訓練計劃。
6.研究和發表
心理師如果以人為研究對象時,應該尊重人的合法權益,尊重被研究者的個人意願,包括拒絕和退出研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採用欺騙的手段進行研究,研究結束後要進行適當的處理還原被試,撰寫研究報告時不可以竊取別人的研究成果,將自己的研究做真實客觀的闡釋,不得使用虛假的信息,並且註明引用的文獻。」
(源自:https://wapwenku.baidu.com/view/58ae15f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5.html?pn=3pu=usm@0,sz@224_220,ta@iphone___3_534)


看到時間嗎,是1981,從人類年限來劃分,這個才剛步入中年。

今天我朋友圈看到很有意思的話「從生物學角度講,中年危機指的是:在智人漫長的進化歷史中,中年智人這時候基本上已經都死了。現在醫療條件好了,智人的(男性)還活的好好的但突然不知道該幹什麼…就是所謂中年危機啦」
(咳,跑題了)


如果我們觀察歷史上的被公認和學習,留有印跡的,犯錯的其實不少,比如榮格、費倫奇、華生等。無知容易導致錯誤,就好像不知道帶避育套錯誤懷孕;沒有從依戀理論、分離個體化等動力性理解愛恨情仇就可能不小心把情慾化(防禦)當做愛。

遵守倫理守則保護的不只是來訪者,更是保護心理諮詢師和這份心理諮詢的工作純粹和有效。彼此清晰和可操作,可衡量。

如何權衡不同環境中的文化差異造成的影響

在不同的環境文化背景下是有影響。比如,我記得2007年吧,曾經有某地文化來訪者因為心理諮詢師沒有倒水上茶而不滿這個事情在教學中探討。(好像也是這一年徐老師做了監獄案例報告,我從那時候開始粉他的。)
但是其實在分析中,來訪者要求喝水和自己帶水帶咖啡是很有意義,值得探討的,而且會有所發現的。


場地和聲音
這個我以前注意,我看到別的心理諮詢師也在意,也有來訪者提出。

我想截圖,也是朋友圈:照片是美國的別墅,單獨一棟帶很大草坪的 「朋友說在美國住這種房子,實在太孤獨了,一棟房子就一家人。#請讓我孤獨致死#」
哈哈哈哈哈,我當時看到覺得很歡樂,但是我自己一個人是很害怕也無法忍受住那樣的房子,我寧可住別墅格局的小區房子,也害怕住連體排屋,儘管公寓其實也就樓上樓下周圍都有人。
這點在我看來是很有區別的。

關於諮詢室的安靜程度。南希在書中說到類似雜音是對來訪者的侵犯,但是我會理解那是因為西方中產即使要僕人也是安靜的僕人,額外的聲音變成侵犯而不是理所當然自己不受打攪的事情。
國人在國外旅遊被說喧嘩糟糕,是因為聽到喧嘩的人不習慣受到侵擾。而安靜和聲音本身就是一個相對去適應和平衡的。
相對來說歐美的人生活在相對大和安靜的空間中,要找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而我們國人一直大部份時間是在喧噪中成長,在很多外界聲音中找到屬於自己當下的聲音。

諮詢室的象徵意味,豪華?清爽?舒適?
Freud的諮詢室在他那些中產富豪的來訪者看來絕對比較屬於能享受這個即使以後不那麼有錢也可以生活的感覺。
他早期還叫老婆給沒吃飯的來訪者做個三明治吃。
JSB的諮詢室空曠舒適。
Yalom的自家書房好多書很溫馨。
有些場地的諮詢從一開始的簡單清爽到越來越舒適。
……
我有一個諮詢室在走道的盡頭的房間,黑黑的近乎沒人的十幾米。有來訪者描述好像過產道,又害怕又好像有什麼出來。

另外還有哪些,CAPA最早做視頻分析的時候有被問及是否影響分析的在場等。
我個人感受的情感和身體的潛意識還是在的,可以工作,但是有些來訪者更需要面對面的陪伴,有些不那麼需要。


還有性關係上,國內其實性教育是有點有些地方滯後的,狹義和廣義性行為,意圖和傷害,容易混淆,當然,這也和自體感、主體感不那麼明確也有關係。


還有很多類似論文題主可以翻來看看或者寫寫。


我覺得肯定是吃過虧的人制定的…跨文化的部分就我目前的經驗來說,美國的心理諮詢倫理守則基本大部分都適用於中國……


如果說法律是國家的底線保障,那麼倫理守則就是行業對於職業發展的把控和思考,但是落實到個人,倫理是很靈活的東西,是個人職業觀和價值觀的整合。
一般行業雖然有倫理但是都是不太提及的,可能很多從業者都沒有這樣的概念,不知道也並不怎麼影響工作。
但是落到諮詢行業,就不得不說倫理了,諮詢師是和人打交道的,而且往往是人比較脆弱的時候,所以說倫理就很重要了。
不然保不了自由的諮詢師人不做人,屈從動物性做了動物做的事,你做動物也就算了,還害了想做人的人就不好了。這點用在諮詢里尤其重要。

就像@徐凱文老師說的,現存的倫理其實就是基於老一輩的經驗積累的。可以說是行業內最有聲望的一幫人制定的遊戲規則。
既然是經驗,肯定是基於臨床經驗的,基於對於行業更加規範化的思考,這一點不管是什麼行業都是如此,總歸倫理都是一種更加細緻的權衡。
對於老一輩我都是心存敬仰的,我相信她們制定的規則都是很全面和系統的。

但是落到實際里就要原模原樣的執行嗎?
這個就不一定了。
倫理問題有時候本來就不是完全一邊倒的。
諮詢師的個人倫理,主要就看從業者個人的價值觀,行業基本規範和法律的綜合考評。
舉個簡單的例子,A是母親帶來諮詢的,但是在過程中表露了性行為的經歷,而且也不想要告訴母親。
可能出於為來訪者考慮,就需要隱瞞來訪者的隱私,而如果這就是家庭矛盾的來源呢?或者A未滿16周歲呢?
所以說倫理是個灰色地帶,很難說依靠守則解決,更重要的還是培養過程中倫理觀念的逐漸建立。

在國內現在的諮詢圈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的,從諮詢師證的角度看我國諮詢師占人口比例以接近美國水平,但是由於考試水分問題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具備基本的倫理素養的。
而諮詢的特殊性就恰恰是個人倫理特別重要。
但是卻很缺。
一方面考試本身就不考察倫理,另一方面也缺乏相關的培訓,光靠一個倫理守則其實很明確的執行。

關於文化的問題,自己也都是一些思考,不妨也就順便說說。
我們現在的諮詢理論,技術大部分都是從西方
學來的,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有水土不服的地方,更不用說倫理了。
《鄉土中國》里講到差序格局,雖然現在文化融合越來越厲害,但是根本的東西,我認為是群體無意識的部分是很難改變的。在強調集體的社會裡,強調關係的社會裡,你一定要把來訪者的自我充分釋放,找回自我其實是很不合時宜的。因為你可能可以變,但是周圍的世界是不可能一夜之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
所以諮詢中的倫理也是要建立在來訪者所處的環境和文化框架底下的。
還是放到家庭的格局裡,你說孩子的隱私需要保密,但是周圍的父母也需要有對孩子情況大致的了解,你不可能完全保密,但是也不應該全盤告知。

倫理的問題確實是很複雜,作為在校學生,一方面感嘆執業面臨的諸多問題,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說很難有什麼具體的辦法。只能多做積累,把自己的事做對了,太多的東西也難以兼顧,畢竟諮詢師也是一個職業,不是個人的全部。


倫理是一種地域性文化價值體現,表達的是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約束人的個人行為,促進區域化和諧,保證區域化整體利益。權衡影響的話,就得深度了解當地歷史,平衡價值與利益的分配。


推薦閱讀:

當我們為來訪者做心理諮詢時,你希望來訪者怎麼稱呼你?
離異的心理諮詢師會受到歧視嗎?
心理諮詢師會為來訪者犧牲自己嗎?
上班有一種恐懼感,進辦公室就想掉眼淚,也知道一份工作沒什麼大不了,可就是控制不了這種情緒,怎麼辦?
考了心理諮詢師二級證書, 離可以做諮詢還差多遠?

TAG:心理學 | 文化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