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義,舉例子?
12-23
何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何應用。
上兵伐謀:美國在打阿富汗的時候,中國一直道義支持,背地裡經常性在邊境地區丟失前蘇聯的庫存裝備,後來蘇聯的沒了,改56式了。美國建議中國也參與,中國說大哥你來吧,我不行我打不過,我告訴你在哪。
其次伐交:俄國和歐盟討論克里米亞問題,最後俄國迫使歐盟默認克里米亞是俄國的
其下伐兵:參照美蘇軍備競賽。
再下伐城:阿富汗埋葬了多少個帝國了?
這是個費效比的問題。
攻城,是耗費人力物力最多的一種佔領方式,常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通過決戰擊潰敵方意志的方式屬於消耗性的佔領方式,常言道:「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通過外交方式獲得領土,一般需要展示實力、耗費金錢等外交手段,比如美國購買的國土。
通過謀略的方式獲得國土,屬於空手套白狼。
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講的是國家之間的對抗,最高等級的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抗,這個戰略上面的對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而是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在內的綜合國力的對抗,哪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綜合國力提升得快,這個國家在對抗中就會佔有優勢地位,其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崛起。其次伐交,指的是國家對抗次一等的是外交方面的對抗,也就是指不戰而屈人之兵,能不通過武力就能讓別的國家乖乖地在某方面做出退讓,最典型的例子中國通過一系列的貿易戰,迫使一些國家放棄不利於中國的行動。其次伐兵,指的是國家對抗再次一等的就是軍事層面上的對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其下攻城,說的就是國家對抗方面最差的就是攻城略地了。為什麼說伐謀是最好,伐交次之,伐兵再次之,攻城最次呢?因為伐謀帶來的好處最大,代價最小;伐交帶來的成果就比伐謀小,代價也更高,操作不當的話會引發戰爭;伐兵的成本更加大了,危險也很大,這種情況下的國際關係就處於戰爭的前夜,隨時都可能引發戰爭;攻城略地無疑是危險最高,成本最大,收益最小的一種情況,最可怕的情形就是陷入持久戰中,這樣就有亡國之危了。
拿大學泡妹子舉例:
上兵伐陌謀:報志願的時候,在城市、學校的選擇上兼顧泡妹子的需求,贏在規劃層面。
其次伐交:口才好的,參加演講比賽;體育好的,參加全校比賽;讓全校妹子認識你,然後在撲來的妹子中選擇自己喜歡的。
其次伐兵:靠追、送花、各種努力付出贏得妹子。
其下攻城:那麼多單身的妹子你不喜歡,偏去搶人家的女朋友。各種撕逼、打架。
經濟,政治,戰爭三者都是敵對雙方為了保有或擴大現存利益而進行鬥爭的手段,戰爭是最後的手段,也是代價最大成本最高的手段。
戰爭一旦開始,雙方就要徵集士兵,以及運輸,醫務,後勤人員,未直接參戰國民則需要負擔這些人的糧食和軍需供應,於國於民都來說是莫大的負擔。特別是雙方陷入長久僵持,幾乎所有國內資源都會被投入戰爭以搏取最後的勝利。
我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本質上就是一場經濟戰,把日本拖入戰爭泥潭,靠拼國力,拼消耗,取得最後的勝利。代價何其巨大歷史課本講的夠多了。而我們的目的僅僅是主權完整,民族獨立,拒絕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假設當時國際環境允許,利用外交手段以一定的利益換取大國的支持,使日本不敢輕舉妄動,是不是代價小多了?此即其次伐交。再假如我大清出現個牛掰人物把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搞成了,我大清陸軍海軍皆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那時日本連進軍中國的想法都不會有。發奮圖強,積蓄實力,防患於未然,這就是上兵伐謀。不僅代價最小而且獲益最多,何樂而不為呢么。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的延續。戰爭的目的是達成戰略目標,實現國家利益,而不是單純為了獲取表面的勝利。這方面日本是最好的反面教材,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日本人一直在勝利,結果呢?一輸到底,值得深思呀
看大家幾個回答,都沒有舉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
我推薦一個《倚天屠龍記》
代表人物:
boss.趙敏.
boss.成昆
終極boss.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各個都知道了吧,上兵伐謀,贏的是朱元璋。
推薦:馬景濤版《倚天屠龍記》最後幾集,朱元璋直接玩轉各路英雄。
《動員一切力量,殲滅可能向石家莊進犯之敵》------毛澤東。
一篇雄文,嚇退十萬大軍。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三體》獲得雨果獎後,部分人以政治觀點的角度來評價劉慈欣及其作品?
※為什麼美國要求孔子學院中國教師限期離境、拒提供續簽?
※如何評價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
※「演員在德國扮成希特勒大受歡迎」說明了什麼?
※你心中的外蒙古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