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3這個系統將來會向哪個方向發展,如何發展?
現在是一六年八月底,m43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更新下帶著自己的天生缺陷(或優點)找到可靠的目標用戶群,將來會走什麼樣的路線?怎麼走?
M43 比較傳統品牌的 135 ,最大的特點是兩個:
1 小底
2 開放
弄清楚這兩個地方,也就可以看清 m43 的方向。
1 小底
小底其實是相對而言的。對 135 全副, m43 劣勢,但是對手機和卡片相機(是的,說攝影手機今天已經絕對不可忽視), m43 優勢不小。
實際上我覺得 APS C 有點不夠狠,和全副差距太小,鏡頭另起爐灶不合算。 Nikon CX 又太接近 1/1.17 的卡片機尺寸。
M43 算是兩個品類中間比較恰當的折中。
底片面積一半意味著不同的畫質,機身大小,和鏡頭群。 M43 底片的位置,決定了他可以提供輕量級的機身,規格超越 135 全副的鏡頭規格(比如可以做光圈為 2 的恆定光圈變焦頭)。
機身+鏡頭+配件(閃燈腳架)的組合解決方案,重量上針對 135 會有巨大優勢。野外或者水下攝影,其實 M43 應該努力拿下。當年尼康佳能,也是分別拿下了新聞和體育這兩個專業領域才站住腳跟的。
2 開放
那麼這裡就必須談一談開放。
實際上今天所有做個人影像解決方案的公司,都應該看看 gopro 。
以傳統的專業性而言,他就是個笑話。但是以整合跨界科技,給用戶最簡單的解決方案而言,他則是個神話。
而 M43 的開放性其實可以讓眾多有志於跨界整合不同領域的科技,為用戶提供最簡單解決方案的小 startups 有新的機會。
她們可以直接得到一套畫質不錯,鏡頭群還可以的完備標準。那麼到底是拿來做什麼,就不一定了。
航拍?
旅拍?
甚至各種車載機載水下攝像?
高精度監視器?
全新的可換鏡頭個人拍照攝像一體系統?
總之一切需要中等畫質,靈活鏡頭配置的領域,都可以嘗試。
這就是 M43 的本質。高危險鏡頭的拍攝
反正3~5K摔壞了也不心疼
以前是用5D2在高危險鏡頭裡使用,現在都用EM5了
不過這個應用很小眾
我覺得可能還是會用外形吸引人
增加視頻拍攝的能力
例如1080p或4K的HDMI clean輸出
增加棚內的拍攝力
合成高像素+聯機拍攝
這本身就是玩具機器
就是瞎B玩啦
如果一款這麼小底的相機和與之匹配的鏡頭隨便就買到八九千甚至上萬。這不是逼著大家去買索尼的A7系列嗎?
M43畫幅的未來就是穩紮穩打走低端,小巧,爭取把卡片機的市場搶過來。僅此而已,不要幻想這個系統會統治世界什麼的了,能不死就很不錯了。
關於M43的優勢和發展方向,樓上的楠總概括的比較全面了。
我就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在早期膠片時代,135應該算是小畫幅,在135之前,還有各種中畫幅大畫幅。
當時的相機又大又重,還必須有沉重的三腳架,談不上便攜易用。
而Oskar Barnack為了自己攜帶方便,設計製造了現在算是徠卡相機的原型機。
之後逐步發展,135這種當時的小畫幅取代中大畫幅成為了主流。
要知道135畫幅的畫質遠不如中大畫幅。
能成為主流的主要原因就是135畫幅做到了小型化。
現在的半幅和M43不也是如此?
小型化依然是相機發展的主要趨勢。
而M43的優勢就是小型化。
由於物理原因,135再小也很難小下去了。
不可否認,M43有各種缺點。
但未來是什麼樣子,還很難說。
更何況,以很多人的技術而言還輪不到拼畫幅。
當我已經不再在意虛化,厭倦了全幅單反龐大的體積,m43給我準備了不錯的體積和完備的鏡頭群,簡直是福利。
i這是個謎
現在m43鏡頭群已經出得差不多了 各規格都有至少一款產品了,像標頭焦段已經有了五個頭(松下25 1.7 奧巴25 1.8 松徠25 1.4 福倫達25 0.95 Kowa 25 1.8)奧巴還打算出25 f1.0 pro呢
無反第一鏡頭群無誤
機身方面真不知道能開啥腦洞了,新一代的機身已經不像ep5/gx7剛出時的提升那麼明顯。松下視頻實力和奧巴五軸防抖都不再是唯一的特點。
最近看到美拍也打算出一個自拍M43相機...一下子震驚了……難道這就是新方向
不過我是不懷疑M43的生存能力的 畢竟這套系統依然比任何一套無反均衡。
隨便發幾張 不說看不出是奧林巴斯出的片兒吧
看最近奧林巴斯的機身和鏡頭髮布路線。未來我認為m43的一個大方向是定位體育以及生態攝影,微距。現在em1 + 300
pro已經可以實現手持打鳥了,而且em1有景深合成功能,對於微距來說十分有利。現在就看em1-2出來追焦性能有多大提升了。另外,m43跟c幅差距真不大。
逐漸會被淘汰的系列。
十多年前,數碼全副對於攝影愛好者還有點高不可攀,現在入門價格大降,消費水平大增,我對手頭稍微寬裕點的人都會建議直接上全幅,否則再次升級器材只是時間金錢的損耗。全幅機身至少玩五年,鏡頭還能一直留下去,何樂而不為。
五年甚至更短時間之後,我相信數碼中畫幅也會在普通愛好者中間越來越普遍,賓得富士已經出手了,三大能坐得住嗎?而小畫幅會越來越被手機所替代,主打m43的品牌的光學部門要麼被迫轉型,要麼被更大的公司收購。「m43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更新下帶著自己的天生缺陷(或優點)找到可靠的目標用戶群,將來會走什麼樣的路線?怎麼走?」
這是題目。
一、技術沒有改變多少
二、用戶群很不明確
三、每一個系統的天生優勢和缺陷都很固定
四、怎麼走奧林巴斯和松下已經告訴你了
當時剛推出的時候,走的是小型化的路子,可現在你看看一個個鏡頭都比機身大了……
松下系的GH系列之前幾代就在強調視頻拍攝功能吧,這確實是個給高端機定位的不錯的點
回頭再看看奧巴,專業機的價格,玩具的性能……
在現在有富士和sony都在做微型化的同時,我覺得像松下lx100這樣的機器才是m43正確的出路,比其他便攜機強一些,又比可換鏡頭的機器小一些
m43將來應該要重點發展視頻功能。
性能均衡,價格便宜。入門跟退燒首選,就這樣了。
自從M43系統開放以後,隱約覺得有變成相機界安卓的潛力,現在已經陸續看到好幾家相機廠商進場,比如柯達、大疆、z camera、美圖還有最新的小蟻……
其實m43很尷尬。一方面,畫質上比C副差;另一方面,在便捷性和價格上又比不過一英寸。
我覺得大疆的那些m43航拍機倒是一個發展方向,但其實嚴格地說apsc畫幅在有了QX1那樣的產品以後,挑戰下航拍機的體積,也不是很難。
m43簡單說就兩個字, 雞肋。
所以個人並不看好m43。
m43在低端市場不會被取代的,2000-3000元市場會很有競爭力,吸引那些只用套機追求便攜的玩家。
高端m43的未來關鍵看感測器技術,現在看來前提渺茫。
現在m43在畫質上與同價位aps-c機器差距不小,這點是無法彌補的缺憾,不用講太多。高端m43的賣點在於小機身加上強大的機身性能。過去apsc系統的無反相機的對焦性能都不及m43旗艦,加上還有奧林巴斯殺手級的防抖和松下領先的視頻技術,m43在和別家廠商的差異化競爭中吃到很多甜頭。但是,索尼開始在感測器技術上領先,推出了一系列性能出色的感測器,索尼和富士的無反相機畫質上開始明顯超越m43,m43的兩千萬像素感測器比原來的1600萬像素感測器的提升非常有限,m43這是底小的必然劣勢。然而索尼和富士在無反領域真正威脅到m43要歸功於機身性能的提升,a6500/6300和xt2的單點對焦已經和m43旗艦之一gx8持平,而連續對焦更是把m43吊著打。再加上索尼和富士的鏡頭群也配齊了焦段,a6500機身有堪比奧巴的防抖和持平松下的4k,m43的高端旗艦肯定會越來越難賣。
在無反領域,感測器性能不光決定著畫質和高感,更決定了對焦和視頻能力。m43該怎麼走高端路線呢?索尼剛剛發布的rx100v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答案:小底要通過比大底更先進的cmos技術來和大底抗衡!用背照式技術提升畫質和高感,用堆棧式技術提升視頻和連拍……想想看要是rx100v的感光元件做成m43規格,再加100個相位對焦點覆蓋整個感光元件,然後放在em1mark2上,畫面簡直不能更美。這才是無反相機的未來!然而能做到這一點的目前來看只有索尼,奧林巴斯和索尼關係就算曖昧,也不大可能搞到這種感測器,只能望洋興嘆。
綜上,m43在低端市場不會沒落,旗艦的未來比較渺茫,在拿不到最先進感測器技術的情況下很難和apsc競爭。M43成功點在於M不在43,能看懂這一段話你就明白M43以後的發展方向了。
很多人貌似認為M43的鏡頭可以佔到體積優勢,那也只是因為姿勢水平不夠帶來的錯覺罷了。推薦閱讀:
TAG:攝影器材 | 松下Panasonic | 微單相機 | 奧林巴斯 | M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