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一下打坐的一些事情?
我第一次接觸打坐是在龍泉寺做義工時,當時有一個基礎的講座,慢慢的對打坐也產生了一些興趣,只是一直沒有老師教授。
現在的情況是,我感覺打坐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每當我身體燥熱的時候,我只要打坐幾分鐘,就能安靜下來,而且燥熱感全部消失,坐完很安靜很沉穩的感覺。
我在打坐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問題的,想請教一下前輩們。
第一,我打坐時用丹田呼吸感覺很費力,我幾乎無法用小腹吸氣吐氣,我目前的狀態就只能吸一點點呼一點點。我該怎麼辦?
第二,因為第一點的難過,我發現我如果不在乎呼吸的話,也能靜下來,並且會更舒服,有的時候會感覺自己身體不存在了,只是我不知道我是怎麼呼吸的。這樣做對不對?
呼吸分兩種: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 胸式呼吸是肺臟的橫向擴張,然後引起胸腔擴張。呼吸的過程中腹部基本不動。
- 腹式呼吸是肺臟的縱向擴張,然後擠壓膈肌,然後把腹腔的內臟向外擠壓,所以吸氣的時候是鼓肚子的。
基本上所有的成年女性都是胸式呼吸,以及婚後的男性也都是胸式呼吸。而未婚男性多是腹式呼吸。這和女性本身特點以及婚後的氣脈變化有關。這裡不贅述。
胸式呼吸只能交換肺臟里75%到80%部分的氣體,換言之長期胸式呼吸的人,肺臟里有一部分氣體是從來不出去的。有點像一個死水塘。最後肺臟出問題的都來自於這裡。
而腹式呼吸是肺臟內氣體的完全交換。所以無論是佛法的數息,還是密宗的寶瓶氣,還是道教的吐納,還是外道的氣功,都是這個原理。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關注呼吸,把呼吸的問題解決了,就解決了生命的問題。
所以,修行佛法,修道,學會用肚子呼吸,是必要的。
很多人說自己修鍊了多久多久,一看肩膀就知道白做錯了幾十年的功夫,經常也為此慨嘆和惋惜。
學了幾十年佛法,連呼吸的問題都沒解決而妄談別的,就像26個字母都沒學齊全就討論 My Heart Will Go On一樣。
第一、「我打坐時用丹田呼吸感覺很費力,我幾乎無法用小腹吸氣吐氣,我目前的狀態就只能吸一點點呼一點點。我該怎麼辦?」
常人的呼吸習慣,是胸腔用力然後把肺臟拉開,然後配合用鼻子把氣吸進來的方式。又費力又不討好。要修正只有一個辦法,慢慢練習,慢慢改。這很難,這是和自己生理本能的習慣做對抗。但是只要戰勝過來,起碼多活20年。
打坐時候,我們的呼吸按照粗重分成三個級別:
第一個是風,我們常人的呼吸都是風,呼呼的。
第二個級別是氣,開始綿長,柔軟。
第三個級別是息。觀察剛生下來的小嬰兒,他們的呼吸就是息。肚子一鼓一鼓的。呼吸又長又軟。
打坐時候的呼吸如果不到「息」,都無法入定。所以先從降伏自己粗笨的呼吸開始下手。
- 觀察常人的呼吸,都是胸腔用力,鼻子用力,兩個配合。一個負責擴張,一個負責吸進來。
- 而符合標準修行的呼吸,是胸腔和鼻子都不用力。用腹肌呼吸,輕輕的鬆弛腹肌,氣體自然從鼻子里進來。鼻子千萬不要用力,就讓氣這麼自然的隨著肚子一「松」而進來。久而久之,會發現呼吸慢慢變細,變長,然後感覺到吸進來的氣順著中脈直接到海底輪,也就是所謂的丹田。丹田就在臍輪和海底輪之間,然後感覺從鼻子開始直到丹田進來的來的空氣是清涼的,能到這一步,恭喜,這是加行位的暖相。
其中主要的,千萬不要鼻尖用力,也不要眉心用力,更不要胸腔用力,否則會高血壓。一定不用任何地方用力。說起來簡單,其實就這麼三個字「不用力」我看到很多人20年也修不到。
這需要實際的功夫和長久的練習。其中不乏有些人說這兒麻了那兒跳了,這裡暖了那裡冷了。說是氣脈通了,開悟了。其實,都是中邪入魔了。一看手心就知道呼吸都不對,開悟可能只是開誤了……
第二、「因為第一點的難過,我發現我如果不在乎呼吸的話,也能靜下來,並且會更舒服,有的時候會感覺自己身體不存在了,只是我不知道我是怎麼呼吸的。這樣做對不對?」
不通過呼吸所得到的靜,其實是自己的意識去意識到自己在靜,這其實並不靜,往往這種情況更容易落入昏沉和掉舉。您所謂的身體不存在,其實遠不到輕安。這種情況就我所見到的來講,目前都是散亂,散亂到了連自己的身體都不關注,散亂到別的地方去,但是妄想又太細密,散亂的意識又沒法捕捉。就變成了該關注的忘了去關注,不該關注的又關注不到。最後好像一片空靈,其實是極細密的散亂和掉舉。以及隨之而後可能產生的細微的昏沉。這都很危險……
有人會說,那我不修呼吸法門,我修耳根圓通,那我不從關注呼吸上入定。其實,入定的方法千差萬別,但是達到的入定狀態是相同的,換言之,入了定,修呼吸法門的,耳根也圓通;修耳根圓通法門的,呼吸也得止息。這是相通的。
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只要修對了,那一切都是對的;如果修錯了,就所有的都錯了……
希望可以幫到您。有啥問題歡迎繼續指教。
感恩!
末學不知您打坐何為?
您若只是想要有輕鬆放鬆的感覺,或偶爾的達到初禪、二禪的禪悅法喜,唯一需練習的:讓自己在輕鬆愉悅的狀態,練習專註,能輕鬆愉悅的專註於任何一件事或物,一段很長的期間,您就可能達到心一境性,而達到禪的狀態。
末學以下說的,是由達到禪的狀態之後,繼續往下修,修到心不隨境轉的自在生活。
(引用題主的一和二:)
第一, 若以末學所學法門,靜坐時,自然呼吸就好,末學學禪修六年不曾在圃團上練習靜坐,靜坐時都是坐在椅子上。(當時末學看到許多師兄跑去跟師父請教,盤腿如何盤,腳痛如何解決,末學由於是道場的初學者,不敢把內心的話告訴老參們,那跟練習覺觀五蘊沒關悉。)
第二,若以末學所學法門,練習覺觀五蘊,"覺"是一直在練習的,初學的人若感覺身體不存在(放空嗎?),自己是在練習甚麼呢?不練習"覺",是很可惜的。
禪修,初學者練習念住時,不須知道您是怎麼呼吸的,而需要的是念住所緣。
請看這篇及相關的連結:
打坐時怎麼能專註一點進入冥想狀態? - 自在之路的回答
修行能修到禪悅法喜,是值得讚嘆的,但若能由覺觀的練習,而達到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更是真正值得的,對自己及社會是有益的。所以,若有能合於修習究竟法的機緣的師兄,請直接修習究竟法,別走冤妄路。(這方法是很單純的,一點都不複雜,問題只是,以前被忽略了(不流行),現在只要大家都練習,就會是又單純,又容易了解的方法,需要慢慢長時間才能見成效,人的覺性與肌肉的發達性有點類似,都需要很長時間,而覺性需要更長的期間練習才會有些許進步。)
感恩!祝福!
時須菩提。即為童子。說如是偈
一切有為法 動性皆無常
如彼幻泡炎 雖見不可得
速疾生滅法 唯智者乃知
觸受是苦擔 愚痴者隨著
有為逼迫苦 一切悉無我
更無一知識 令脫於苦者
如信菩提道 親近修一相
謂離諸法想 不凈及無我
一切行相應 無實無性相
諸法無命養 無人無作者
汝舍魔諂意 發覺生凈信
諸識依本起 如電依虛空
觸受思無我 觀察無有實
愚痴凡夫聚 此陰恆流轉
凈心分別生 作者不可得
真際寂滅空 能離一切邊
此法無無明 故說菩提行
如彼大船師 普運到菩提
第一,我打坐時用丹田呼吸感覺很費力,我幾乎無法用小腹吸氣吐氣,我目前的狀態就只能吸一點點呼一點點。我該怎麼辦?
答:靜坐時的呼吸狀態你不要去調控它。
靜坐時,當下是什麼樣的身心狀態,自然也會有什麼樣的呼吸狀態來相對應。絲毫不可以勉強。也就是說,出現什麼樣呼吸的狀態,我們不要管它。
丹田呼吸,並非是用小腹去呼吸,而是你呼吸起伏的點移在下腹部了。
一般人,因為坐姿不正和心不寧靜,所以他們呼吸出出進進,感覺到好像只是在喉嚨哪裡,但是,你只要端容正坐,你呼吸起伏的點自然會出現在下腹部。
所以,打坐,只要把握一個「靜」,呼吸如何,你不必去管它。人體自有其規律,打坐要取法自然,不可以有絲毫的人為。
第二,因為第一點的難過,我發現我如果不在乎呼吸的話,也能靜下來,並且會更舒服,有的時候會感覺自己身體不存在了,只是我不知道我是怎麼呼吸的。這樣做對不對?
答:「我如果不在乎呼吸的話,也能靜下來,並且會更舒服」,你這樣坐完全正確。
打坐大部分人有個錯誤的做法,很多人可能接受過一些禪修啊,呼吸法門啊的先入為主的知識,或者是聽多了一些佛家道家的術語,那麼他們在打坐時,往往把自己的心念專註在呼吸上,說是培養自己明明了了的覺照的能力。這是一個錯誤。這樣的方法和打坐的原理恰恰背道而馳。
特別是現在的「禪修」,好多師傅都在教所謂的專註呼吸。這種方法不知變通,是會有弊病的。有一些道家門派,初步入手也把意守的點放在人中穴外的一個地方,所謂鼻外虛空,這也是存在弊病的。
打坐應該心念歇止,是放下,是休息。而不是把心提起來。
如何做到心念的歇止,南懷瑾先生說,你打坐剛坐下的前三秒,那個狀態就是。我有個比喻,就像電風扇,怎麼樣把轉動的風扇停下來?很簡單,拔掉插頭就好了。我們打坐,一上座,就歇止,豈不是很容易?
做到了這個「歇止」,把心念最深處的那個「緊張」給鬆懈了,你不自己起念動機心干擾自己的「歇止」狀態了,呼吸狀態和你的心就自然配合,自然結合。慢慢地,自然也就進入「息」的境界了。這就是心息相依的道理。是心放下了,休息了,歇止了,心息兩者自己依。可不是我們提起專註的心念去幫它們依啊。那麼道家把這種狀態叫神氣合一。老子也說了:摶氣至柔,能如嬰兒乎?要心歇止休息清虛寧靜,如同嬰兒無知無識,才能夠摶氣至柔啊!
如果打坐時還在管這管那,干這干那,這哪裡是打坐啊!
打坐簡要
並不是非要學佛了才可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而且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習武靜功的修習方法,即閉著眼睛盤足而坐。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打坐的基本內容有三: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也是學習正宗武術的三個基本條件,否則,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禪。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為臣卒。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臣民則效指揮如意之勢。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便是這個意思。有些人練習技擊,平時一切本極從容,一旦倉猝應變,立感受氣息上浮,手忙腳亂,雖技擊工深,終難收效於頃刻。此即心動氣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為動,技擊自達神化之境。數息本是道家修養法,佛門亦然。初學技擊者,必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拋卻萬念,靜聽氣息之出入,默記其數,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記數太多,以免神昏心亂。比數息進一步的是聽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掌緣五指之尖,靜心聽之,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數息和聽息練到一定火候,則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致辭喘促,下實則上輕。生死之關,為眾生之大關鍵。武功經絕是與克敵制勝聯繫在一起的,質而言之,即曰「殺人之術」。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關,則臨敵時毫無畏怯,即使敵人筋力勝過自己,也能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勝券。
3姿勢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有人因為暫時不能打跏呋坐,在單盤的時候,下邊這條腿放得很靠里,上面這條腿放上去後,膝蓋是懸空的,其實這不是一個正規的姿勢,因為上面的腿懸空,容易在盤腿時下盤不穩。首先要注意,整個人的身體就跟六和塔一樣,是穩穩噹噹,由下往上是一層一層的,這是非常關鍵的。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係。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坐到某一階段時,因為氣到臀部沉不下去了,無形中腦神經緊張起來,心裡就坐不住了。如果氣從臀部通到大腿、膝蓋,一節一節通下來,要經歷過痛、癢、麻、脹、冷、熱、最後等氣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體的兩足,好像人蔘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蔘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髮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內經》中提到,嬰兒的氣是在兩腿。人到了中年,兩腿的力量就減弱了,腿的活動也無形中減少了,喜歡坐在沙發上,常常休息自己的兩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設想,坐在沙發還不夠,兩條腿還要翹在桌子上才行,因為人體是從腳下面開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漸進行的,由腳開始而上行。
2、脊直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然後包腿,包腰,包自己後面的風池穴。天冷的時候,有些人還需要包頭。上體自然正直,不前俯後仰,百會穴與會陰穴成垂直一線,但務必放鬆自然,須知松則氣順,經脈舒暢;僵則氣滯,有礙氣血流通。只有全身內外放鬆,才能給入靜創造條件。屁股的姿勢是微微往後外翹的,從側面看,整個脊柱是在類似於屁股跟腿的中間的位置,坐著就像座塔,非常勻稱。有的人喜歡在打坐的時候,靠著後牆,這樣身體往後仰,就沒有辦法像塔一樣。 身體坐的姿勢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傾直,也就是說尾骨是懸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處就在人身多直立, 筆直經緯與天地共振, 經脈有規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亂。所以不能為畜類把脈, 因為其橫生脈亂。身軀筆直不傾斜, 則督脈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脈左右逢源, 箍束橫固, 平定十方, 穩穩有度。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禪的人在禪坐時,雙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後擺,肩腋是內空的。從外看,肩是一條平行線;從後看,肩是圓的。
4、手結定印於臍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於臍下。
5、頭中正
頭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點點,後腦稍微向後收放,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頭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條中空的直線,這時候最容易昏沉。人生於天地之間,本身是天地之間一靈物。由於這個中線的歪斜,天地這股正氣,就落不到你身上。
6、雙眼微閉
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遠的距離,這是最標準的。如果看得太遠的話,就有點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話,就有點低頭了,所以說一米遠的距離是最合適的,你要感覺到這個鼻子和這個肚臍形成一條線。
普通人打坐起來,開眼也好、閉眼也好,都很低視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對。下沉一片無明中,而且心思更亂。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樣,就是後腦的視覺神經跟著向下拉,影響了大腦,反是不得安詳、不得清凈。所以開眼也好、閉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視,閉著眼皮沒有關係,眼珠子也是平視。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來,然後眼皮閉上,眼珠子擺正,不低下來,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還是向前面看,然後不看了。
看世界上任何的東西,要輕鬆不要嚴重,尤其眼睛要會看東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風景,把那個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錯了。像杭州風景那麼美,你出去看風景啊,叫風景跑到你眼睛裡頭來,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裡頭來,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裡頭來,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沒有用處,你也沒有好處。打坐時,閉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
7、舌舔上齶
舌頭前半部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在修道被稱為「搭橋」。搭什麼橋?人身有365個大穴,對應地球公轉太陽一周。地球公轉太陽一周是365天,易數以9為最大,以9歸真,所以人身每個穴位應填滿9口真氣。一天十二時辰,一時辰六刻鐘,每刻鐘二十分鐘,即每二十分鐘為一座。人坐禪時,六根清靜,心志既不散亂也不昏沉時,每一刻鐘能化一口真氣。當真氣化生時,由督脈上行百會再下行到口腔時,會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這口津液渡咽下去,勝過服一支人蔘,補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臟六腑,推動百脈千經。
這是我們做功夫到一種境界的時候,從頭頂起,從腦下垂體下來的一種甘味的液體,從頭頂下來,也就是俗稱的「甘露灌頂」,呂純陽詩中有「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表達這個境界。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伸直舌頭,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這樣引吞,可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說明你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沒有,說明散亂或者昏沉,沒有多大效果。比如人的思想散亂一天,一天口都是乾的。人睡覺睡一天,口也是乾的。只有心既不散亂又不昏沉時,真氣元氣才能化生。初坐禪時,未入真定前,如果心處於不散亂又不昏沉時,一刻鐘能化滿滿一口玉液。
注意事項和建議: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六根都會漏。為什麼強調修行人上來第一步,就要關閉六根呢? 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裡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裡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
在道家的《陰符經》上,有一重要口訣——「禽之制在氣」。就是說練者妄念紛紛,思想不能專一,是因為你的氣在散亂,氣亂則心亂。所以修習禪定主張先練氣,修習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調順了,心自然就不會再散亂。社會上許多人練多年,還是身體經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體內的氣息調順不好的緣故。道家還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氣的重要性,任何人無論體格多健壯,體內的氣息若不調順,即是大病來臨。可以說,在身心的配合下,氣息能夠發生萬種變化。
第一種:由一數至十,再由十倒數至一,如此反覆,做到呼吸時只有數字沒有其他雜念。(1、2、3......10、9、8 ......2、1......)。
第二種:由一、二......按次計數下去,數到最後,這中間並沒有雜念妄想,數字並沒有差錯,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有一點必須注意:心不要跟著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吸出到體外,只應在鼻端這一帶區域覺知呼吸。
數的過程呼吸對於風大的感受分別為風→氣→息三個層次。開始時,呼吸粗,稱之為風,靜定後,呼吸較細,稱之為氣。再進一步,身心寧靜,只有感覺自己內在呼吸,卻聽不到呼吸聲音,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數了,即進入隨。 靜坐數息時,呼吸自然,身體要放軟,耳朵迴轉聽自己呼吸。如在鬧處修,聽不到呼吸聲,便用感覺來聽。
5、日中一食可以輔助打坐入定。過了中午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吃了食物會使人陰氣加重,早晨是天食,中午是佛食,晚上是鬼食。過午還食會使胃和大小腸內堆積垃圾,所以,過午不食,是清腸的最好方法,因小腸和心互為表裡,腸清則心清。吃飯過飽或過了中午還吃飯,會使經脈不通,經脈不通,則身疲睏乏、心地閉塞,心地閉塞,則道業荒廢。若5-7點吃晚飯,則使腎經不通,無法後轉上升起命門火,形成污穢之精,助長愛欲,接著7-9點使藏第八識之心包經不通,無法清除心臟周圍邪氣。久之,正居其內的心不能主神明,大腦思維被心包內之邪氣所控制,接著9-11點三焦百脈不通,11-凌晨3點膽肝負擔重,解毒換血功能下降,嚴重時影響睡眠。到了第二天凌晨寅時,陽氣不易升起,到了卯時,腸道淤積的濁物難以排除,在體內形成毒素,進入血液和臟腑百骸,到了辰時巳時的最佳吸收營養階段不思飲食,形成惡性循環,到了午時心負擔重,陰陽相交不利。
6、打坐會走火入魔嗎?有些人怕坐禪時走火入魔,呵呵,說句實在的,一般人還沒有資格達到那個可以使你走火入魔的境界。我們最多出現幻覺使你神情恍惚(好比睡眠做夢),這些都是小兒科,不要把它當回事。
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加上武俠小說與民俗神話等的傳說,恐怕「靜坐」會「走火入魔」。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說到靜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時也正好暴露人類智能的大弱點。一個人的生命需要休息,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也是無可否認的真理。
但是一個人開始練習從坐著的姿態取得休息,便會引起很多大驚小怪的說法,所謂「那是修道啦!打坐啦!灰心厭世啦!走火入魔啦!」等等似是而非的觀念。
其實睡眠休息的狀態是卧倒的姿態;靜坐休息的練習,只是坐著的姿態,和睡倒已。 其所以加上這些許許多多的名詞和觀念,都是人們傳聞失實,或者以訛傳訛的零碎知識,無形之中湊合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懼作祟而已,它與靜坐的本身又有什麼關係呢。[1]
4打坐方法
心地法門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鐘10至12次。念的時候,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裡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裡發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象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法修壞了,有念頭了?」
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麼辦呢?怎麼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裡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裡,嘴裡念咒或佛號,腦子裡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裡不戀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串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裡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縱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製法。念頭來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咒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所相對,都是妄心。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待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假如我們真的持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切相對的虛幻的東西就都脫落化為烏有了。這時身、心和世界就統統空掉了,虛空也粉碎了,而真實不虛的天真本性才會全體顯露出來。
經過灌頂修法,有一個拉肚子的過程,不要怕,這是法的力量發生作用的緣故。這個法有極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穢、垢染、習障都從大便排掉,換一換肚皮,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時間後,看禪宗的東西,有點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定力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見到」當然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地法眼親證本性,本性是沒有相的,眼睛只能見有相的東西,那時候你人也沒有了,還有什麼眼睛?還有什麼看見?法身雖無相可見,但不是斷滅空,它是真實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舉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顯現、變幻的。比如電,眼不能見,但離開它,世界就不能運轉。又如「海水中鹽味」,人能看見海水,海水裡的鹽味卻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
我們用功到緣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時到神知,心領神會而見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見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成功了,不是的,沒有成功,還差得遠哩。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僅是法身邊事,不相干,生死猶不能了,還須努力向前,除盡惡習才是了手時。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只是初悟,破本參,才跨過第一道門坎,妄習猶在,生死不能了。須勤於保護,歷境練心,把多生歷劫執著的妄習消滅光,真正做到與《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應,處順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惱,絲毫無動於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還動什麼?真見性的人只有這個覺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還須更向上,覺性與不可得也不住才為真了。若見境生心,隨念而轉,就不是見性開悟的人。羅漢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動念上劃分的。初果羅漢在山林里,清凈無染,但是,到城市裡就不免眼花繚亂思念紛起了,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對境生心,迷於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對幻境惑當真實,產生佔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現象出現,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醜惡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還有,當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的時候要起一些變化:如身體沒有了,或手腳和頭沒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氣要斷了、頭要爆炸了,也毋須驚怖,這是身心將脫落的前奏。一害怕,一驚覺,即前功盡棄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時一下子大爆炸,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銷殞,虛空也粉碎,本性即現前。不過你不能著相求這個爆炸,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連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這個好處,常常得佛菩薩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聲引起內心的爆炸,但是千萬不能求,想它什麼時間來,更不能將心等它或迎它來。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須置之不理。《金剛經》的警句須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一理睬執著它,就有著魔之虞。
二果羅漢,前念才動,後念就覺。雖然能不住相而於覺後歸家穩坐,但是念有起滅,還是有生有滅。所以還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後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開本來之人並不是大事完結,還要好好地勤除習氣,進入三果羅漢達遇事不動心的階段,更向上進入無為之境,達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為。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為,入八地才是無為。七地雖然已證到無為了,但是還有個無為在,還有個無為的影子,還是不幹凈。到八地,無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對境心一點都不動,平時如還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當中,若著境,更不行。一切時、一切處心空如洗,能夠隨緣起用,不執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開悟。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時用功。時時看著自己,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起了看不見,跑了一大段才覺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禪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頭跑,就是生死;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時了,也就證明你將來生死不能了。假如我們能做到前念起,後念覺,不跟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還有生死在,不過在生死當頭能夠自己作主,要到哪裡就到哪裡,不受業障牽連,隨業受報了。
功夫程度:
念起不隨
能做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親證無為
一切事情儘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要儘管應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麼好的,沒有什麼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到達平等無為之境。做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當中得自在,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變短為長,到達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至少能顯現三十多個意生身。
微細流注消滅
微細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作意在八識田裡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薩綞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流注都消滅光後,能顯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這時候才真到家,不是一開悟就好了,差得遠,所以,還要好好的用功。
沒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講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我們修法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不是為了自了。
大家務必好好用功,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閑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就可以放野馬,亂來了。還須於行、住、坐、卧處時時不忘觀照,才能與大道相應。
5六個要點
一切放下
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學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業,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如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個死人一樣才行。
心念耳聞
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係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念起即覺
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按時上座
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下座觀照
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卧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心量廣大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決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首先佛教的打坐有一個基本定義就是心一境性,將心集中到一個對象上來,也就是所緣。來對治心的雜亂,進一步達到對治貪嗔痴的效果。所緣現在比較流行和方便的就是數息和念佛法門。你說的呼吸方法其實不是佛教所特別重視的。具體的方法比較複雜 請參看土豆中道佛學會如源師父在成佛之道的相關開示。
請問你打坐採取的是安那般那數息法門嗎,如果是這個法門,可參考南懷瑾先生的開示。個人的一點經驗:我剛開始也採用這個法門,可是怪我自己孽障太重,一直不太順利,觀呼吸可是越觀越不自在。後來採取的是印光大師的念佛方法,口微動,耳聽,如果感覺妄念還重,就在加上數數,從一到十。 另外再說一點,打坐坐得好會有氣機發動。如果氣機沒有發動,感覺很安靜啊什麼的都是沒有用的,都是枯坐。需要努力修行才是。
腹式呼吸用的是橫隔的肌肉,肋骨不動。多練練,習慣就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每次靜坐的時候都心猿意馬,較難意守丹田,請問有什麼好辦法嗎?
※懷孕期間可以打坐嗎?
※如何解決打坐引起的精神問題?
※靜坐、冥想、打坐都是一樣的嗎?
※打坐的觀想和呼吸細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