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孔鏡是怎麼切除突出的腰椎間盤的?
椎間孔鏡手術是當前最先進的脊柱微創手術,號稱「終極技術」。
對椎間盤脫出、大部分遊離及鈣化,部分椎間孔、椎管狹窄等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並且創口小,只有不到8mm,對脊柱的骨骼及韌帶損傷極小,絕大部分情況下幾乎沒有損傷,不會影響脊柱的穩定性。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患者歡迎,成為脊柱手術的技術熱點及方向,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它的適應症範圍還會進一步的擴大,將會解決更多的問題。
但是,對於廣大的普通人來說,我們還是要對這種微創手術進行客觀的了解與認識,才可以進行正確的選擇與應用。
(一)
椎間孔鏡屬於內窺鏡技術在脊柱領域的應用,1999年由美國 Anthony Yeung 教授首創,2002 年德國脊柱外科學會主席 Thomas Hoog Land(湯姆·胡蘭德)教授在前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其創新性的Thessys手術技術和相關的改進器械得到了國際脊柱領域專家的廣泛認同,在已經有超過千例手術的成功經驗後才開始向全世界推廣,2007年才進入中國。
經過近十年的推廣應用,椎間孔鏡設備和技術已經大大普及。國內的此類器械以德國進口的為主,有Joimax、Maxmore、Think等5、6種品牌,也有國產品牌的器械。
那麼,椎間孔鏡技術有什麼特別之處,先進在什麼地方?我們先來了解下它的基本情況:
椎間孔鏡技術是將一個配備有燈光、成像及工作通道的孔鏡系統,經病人身體側方或者側後經椎間孔放置於突出的椎間盤部位,在內窺鏡直視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突出的髓核、受壓的神經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組織,然後使用各類抓鉗經孔徑的工作通道摘除突出髓核組織、絞除部分增生的上關節突骨質、切除部分增厚的黃韌帶,擴大狹窄的神經根管,從而直接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同時可對病變部位進行持續灌洗消炎,運用射頻電極修補纖維環,消融神經致敏組織,阻斷環狀(竇椎)神經分支,解除患者軟組織的疼痛。
如下圖所示,是椎間孔鏡的工作通道、主鏡、髓核鉗的前端,是手術器械的直接工作的部分。
工作套管外徑7.5mm,內徑6.3mm,手術第一個階段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步驟,及適當的路徑,把工作套管的斜口,精確的放置到椎間盤髓核突出的部位。然後椎間孔鏡主鏡就可以通過工作套管方便的到達需要手術的病變部位。這一步很關鍵,一般來講,能夠正確地將工作套管放置到最適合手術的位置,手術就算成功了50%。
手術時一般患者趴著或者側卧,穿刺、放置工作通道時要結合透視成像的C型臂來進行,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步驟來保證穿刺及放置工作套管的精確性。這時,大夫的手要暴露在X射線下,會受到一定的射線輻射。
椎間孔鏡主鏡的前端,有的是斜的,有的是直的。前端面有工作通道,一般直徑是3.7mm,有兩個小孔是灌注通道,還有一個小圓,集成了燈光源和攝像頭。灌注通道分別是生理鹽水的進出口,灌注的生理鹽水可以沖洗掉出血和手術中一些小的碎片組織,同時讓光源及攝像頭表面保持乾淨,使視野圖像清晰。髓核鉗可以從工作通道到達椎間盤突出的部位,把突出的髓核取出去。
取完以後,將低溫消融的雙極射頻電極,從工作通道伸到椎間盤纖維環破口處,將破損的纖維環修復,如下圖所示。
最後一般經過臭氧消毒處理,取出器械,縫合傷口,一般就縫一針,貼個創可貼,手術就完成了。
椎間孔鏡手術,依據特定設計的穿刺路徑,避開椎骨,達到椎間孔的安全三角區,使用了C型臂透視下的精確穿刺定位,逐層擴張的多級工作套管,可以把穿刺針的穿刺路徑逐步擴張,直到能把7.5mm直徑的工作套管放置到手術目標位置。
椎間孔鏡主鏡設計精巧,集成了灌注孔、照明、攝像、工作通道等功能,結合髓核鉗、雙極射頻消融系統、臭氧發生器及注射系統,精準地完成了椎間盤等相關手術,達到了手術過程對椎骨、韌帶、肌肉等損傷最小的的目標。
一套椎間孔鏡手術系統,包括:燈光系統,攝像系統,灌注系統,雙極射頻系統,臭氧系統,手術器械等。
(二)
任何手術過程都會有風險及併發症,椎間孔鏡手術也不例外。它常見的併發症有以下3個方面:
1、術中併發症:
出血、損傷神經、撕裂硬膜、手術節段錯誤、器械斷裂;
2、術後併發症:
神經損傷、感染、突出物摘除殘留、髓核再突出、椎管內血腫、腰大肌血腫、終板炎、術後腰椎不穩、術後腰背痛、肌筋膜炎;
3、神經損傷:
臨床表現:感覺遲鈍或者痛覺過敏,下肢肌力下降,反射減弱。
當然,醫護人員會對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教育及練習,提前預防術中併發症,並且在術後對患者進行康復教育讓患者積極配合,進行及時合理的康復治療來預防、減少及處理各種併發症。
隨著椎間孔鏡手術的廣泛的應用,臨床中積累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器械的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椎間孔鏡手術的適應症範圍也越來越擴大,能夠解決的問題也將越來越多。
現在椎間孔鏡比較成熟的手術適應症有以下4種:
1、腰椎間盤突出癥狀嚴重,腿痛重於腰痛,經6個月嚴格的保守治療無效或已造成急性神經功能障礙者,包括旁中央型、外側型的脫出、遊離的椎間盤,最佳適應症為單節段的外側型突出;
2、中央型椎間盤突出合併馬尾神經損害,如大小便功能障礙,CT顯示椎間盤或後縱韌帶無明顯鈣化者;
3、反覆發作,病程時間長、突出物有鈣化的、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的椎間盤突出;
4 、患者要求接受椎間孔鏡手術並願意承擔穿刺失敗需轉行的開放手術風險者。
(三)
一方面,
由於椎間孔鏡手術的技術學習曲線陡峭,難以學習及掌握,對於醫生的技術要求比較高,所以各醫院雖然手術的設備及器械都是差不多的,但技術水平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對於進行椎管狹窄、骨質增生、多節段手術等難度較高的手術,建議選技術過硬的醫生。國內公認的技術專家有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骨科周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張西峰教授等、山東省立醫院疼痛科宋文閣、陝西楊凌區示範醫院疼痛科衛凌等等。
椎間孔鏡手術的特點決定了其很受病人的歡迎,技術好的手術專家,手術排的很滿,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非常的辛苦。有的醫生長期勞累身體健康往往受到影響,甚至有的專家勞累過度累出問題突發心臟病。因為立人醫學認識幾個專家,知道這個情況,希望病人看病時要相互的理解。
另一方面,
椎間孔鏡手術也經常作為一種新技術的服務手段成為醫院廣告宣傳亮點,以民營醫院為主。現實中有個別醫院往往有擴大適應症範圍的情況,經常也會以下3種情況的患者劃入手術的範疇:
1、把影像上突出或者脫出癥狀並不嚴重;
2、癥狀嚴重不會造成神經損傷的情況;
3、還沒有經過6個月的嚴格非手術治療的患者(現實中還有些醫院對於手術前的保守治療時間要求在3個月,有的甚至是6到8周,而不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6個月)。
立人醫學之前也發表過一篇《想要治好椎間盤突出,你必須先知道這些》,明確說過對於脫出及遊離的椎間盤突出,有相當一部分人體可以吸收的。
所以,
立人醫學建議:得了椎間盤突出,先進行正規的非手術治療2-6個月,如果沒有效果的話,再考慮做椎間孔鏡手術,這樣比較保險也不會後悔。
椎間孔鏡手術完成後,病人的癥狀一般會迅速消除,但手術只是去掉了對神經的壓迫,腰椎的基本情況並沒有改變,比如腰肌勞損、腰椎曲度變直等,很容易複發,所以一定要注意術後的休息、康復,甚至要進行相應的物理治療,而真正的康復。
立人醫學,倡導與踐行脊柱家庭物理康復,致力於幫助更多的腰頸椎病患者,通過自我保守治療,實現在家康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腰頸椎康復方面的文章和案例,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立人脊柱家庭康復】(ID:jizhujiakang)
確切的說不是切除,而是拔除,通過管路中的微型鉗將病變組織拽出來,因為腰間盤本身屬於結締組織,有一定韌性和彈性所以拔出一部分後需要用磨頭來修復組織以及退化骨骼面。
我給你個手術視頻看看,你就知道了,整個過程都有。
http://www.beishealthcare.com/?p=316
主要這個是新技術,很多人沒做過,不知道和普通手術區別多大
推薦閱讀:
※怎麼判斷腰椎間盤突出是好轉了,還是嚴重了?
※運動員腰間盤突出是必須放棄職業生涯了嘛?
※23歲運動受傷,腰間盤突出,腰椎管稍狹、含核磁共振成像,壓迫神經腿後側疼如何恢復?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在健身房不能做什麼鍛煉?
※腰椎間盤突出能痊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