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會有練肌肉這一概念嗎?
是這樣的。外婆說我老是去健身,在她看來每個人的能量都是守恆的,如果我的能量用來健身那麼我就沒能量去做其他事情了。然後我突然想起黃帝內經里說了秋三月,養收之道也;冬三月,養藏之道也。書籍記載里不同季節應做不同事,那麼古人們那麼養生,他們也有會練肌肉這個概念么?如果有的話,他們會選擇在春夏這個季節么?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增肌訓練指南 ,更多「增肌」討論歡迎關注。
古人練專項(各種門派的功夫)叫做「練功」,練肌肉叫做「打熬筋骨」
你可以和你外婆說那些健美先生大力士也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出來的,能量守恆是整個宇宙,有人菜鳥就有人大神,我多拿點沒事,反正有大把人拿著能量不用也浪費了,黃帝內經那個說法換成健身定律就是,秋冬你就該增肌,春夏趕緊甩肉出腹肌。
貼一個我之前的答案,無恥的用老帖賺新粉,咩哈哈~~
中國的肌肉男去哪了?
看慣好萊塢大片的人都知道,但凡商業大片,沒有猛男胸肌腹肌二頭肌的片子,都不好意思做海報,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充斥著爆炸火光激浪荷爾蒙肉體的電影票房一路高歌,觀眾看的心潮澎湃,片商數錢數的手腳發軟,妥妥的你情我願的好生意。
可稍微留點心啊,就能發現,這銀幕上的大塊頭,都是金髮碧眼高鼻樑,不是一口美音就是一口倫敦腔。
不論什麼時候都是白人先生緊繃著二頭肌,挺起飽滿的胸膛拯救了人類拯救了地球拯救了觀眾的心,卻沒人見過黑髮黃皮膚的中國人也挺起胸膛做同樣的英雄呢?
要回答這問題,咱們就得往回擼一擼,凡事總有個歷史緣由,中國人也不是從來都瘦弱。
這幾十年,中國人的審美標準變化非常大,我還依稀記得小時候民眾普遍崇拜硬漢,那時還唇紅齒白的唐國強大帥哥還因為膚白細嫩而苦於無法出演影視劇主角,一轉眼20年過去了,細皮嫩肉身骨軟的小鮮肉一邊賣萌一邊成為了少女偶像,大有和女明星搶飯碗的架勢。
如果再往過去看一看,毛澤東時代的國人甚至有些矯枉過正,不僅崇拜強有力的雄性形象,連女性的形象也一併像雄性靠攏。
瞧這臂圍,隨便秒殺練好幾年的健美選手……
事實上這種審美在我看來是扭曲的,只是為了達到某種意識形態的傳播,它並不是真正順應市場和自然文化下產生的。
所以為了考證中國到底有沒有過肌肉審美,咱們就得徹底回到古代,從古時的武人中尋找答案。
首先我們來看一幅畫,這是南宋的宮廷畫師劉松年留下的珍貴作品,《中興四將圖》。
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南宋的四位將領,分別為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旁邊站立持武器的是他們的馬仔。其他人不知道沒關係,戰神岳飛恐怕無人不知,那岳飛大神應該很是英武神威把。
這就是岳飛大神……
我勒個……這個眼神猥瑣,白白胖胖的傢伙就是戰神岳飛??這不是岳雲鵬嘛!?
來你們再感受一下
我靠我已經凌亂了……就當沒看到沒看到……=o=b
咱們回過頭看看比南宋早個一千年的古希臘時期的雕像。
這雕塑我們都熟悉,著名的擲鐵餅者。
嘖嘖嘖,這身材,這體態,終於給我洗了洗眼睛……
可為毛近千年後的南宋,這舉世聞名的武將卻是個白胖子?
這一定是巧合,劉松年肯定畫畫的時候顏料飛進眼睛生瘡了!!
但接下來這幅畫徹底給我洗了三觀。
這是明代宮廷畫《關羽擒將圖》
……
我徹底無語了,華夏武聖關二爺居然也是個圓面白胖子!?
接下來我發現,不止是岳飛關二爺,中國古代的畫師在描繪武將從前面二位爺開始,唐代李勣、明代戚繼光、鄭成功,直到清將多鐸、兆惠,看上去都是一個模子:圓臉、白皙、微胖,毫無肌肉線條……
唐代李勣
明代鄭成功
滿清第一悍將多鐸
不止將軍,古代的皇帝,文人大臣,只要畫出來的要麼是白胖白胖,要麼就是弱不禁風。
看來真相只有一個……
中國從古至今真的沒流行過肌肉男啊!!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文人文化,重文輕武,就算是非常尚武的漢唐兩朝,戰功赫赫的武將也從未踏入過主流社會。
中國曆來主流審美都是白面書生,比如古代美男潘安宋玉之輩,都是面若冠玉手無縛雞之力的小白臉。
其實吧,說到肌肉男,古代還是有的,畢竟客觀存在的不可能抹殺,只是存在方式有點崎嶇,所有的肌肉男形象都是妖魔鬼怪……
這是古人畫鍾馗捉鬼圖,身後舉旗的小弟都是肌肉男啊。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古人的觀念里,滿身肌肉的人不是沒文化的武夫便是出賣勞力的下等人,怎麼能輪得到上流社會的人來讚美他們呢?
鍾馗這個鎮邪抓鬼的大俠一臉橫肉就算了,連他抓的妖怪都是滿身肌肉面目猙獰,同樣的,寺廟裡的泥塑小鬼,也一樣肌肉虯結。
說到這裡,為毛西方人就那麼崇拜肌肉男?
這是因為他們祖先就崇拜肌肉男啊,西方文明從文化和意識形態都起源於古希臘文明,從雕像就可以發現,所有的男性神祗,比如宙斯,阿波羅,波塞冬等都擁有健美的身軀,即使那些女神,雅典娜,維納斯一個個也都是體態優美,健康。
阿波羅和波塞冬。
啊!!對不起,不是這個雅典娜!!
這才是雅典娜的真身。
希臘人的審美一直延續下來,經過古羅馬,中世紀斷代,後來十字軍東征重新發現,文藝復興時期重現光芒直到現代,然後由19世紀的德國人尤金山道發展出了現代健美,從此擁有了極致科學的現代健美體系。
事實上中國古代將武將都畫成白胖子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代人物畫都是文人畫風,講究傳神而不是寫實,如果畫一個將軍,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表現出「神」,而且古代儒將很吃香,有文化的總比沒文化的強,正所謂是詢詢如書生,所以畫出來的武將,一個個都神情泰然,寬袍大袖,要是手裡捧本唐詩三百首那就更好了,哪裡會畫一個怒目而視全副武裝的形象,這讓皇帝看到了,不出兩集就以謀反罪拖出去滿門抄斬了。
打不打的了仗不重要,重點是學習文化知識啊
而且西方大部分的雕塑都描寫的是神話故事,出於審美需求,人物個個都面容英俊,身形健美,體態修長,畢竟那都是神仙,得往美了刻畫。
而東方這邊就不同了,現實中的武人毫無疑問肯定是滿身肌肉,不然靠什麼掄起刀斧上陣殺敵。
但肌肉好看並不等於戰鬥力強,身材健美是無法殺敵的。八塊腹肌和虎背熊腰在戰場上哪個有用不言而喻。
古代對將領和士兵的要求是什麼?技藝高,氣力足,大凡古代名將都少不了弓馬嫻熟,臂力超群。
比如西楚霸王,力能扛鼎,更早一些的夏商周時期,就有不亞於項羽的猛人。
夏桀能鉤鎖鐵,手能搏熊虎。殷紂能倒曳九牛,扶梁換柱。
唐將李嗣業,能用一把陌刀砍得對方人馬俱碎。明將劉珽,能使鑌鐵刀一百二十斤,馬上轉輪如飛。
就連至聖先師孔子,也是個大力士。《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記載了,孔子之勁,能招國門之關。大概意思就是孔子能用手握住門栓,把城門舉起來。
這些古書記載的多少都有點吹牛逼的嫌疑,但也看得出來古人的確不乏力大如牛技藝非凡的猛人。
而力氣巨大的人一般都不是身材修長健美的,你只要隨便搜一搜大力士就能看得出來,現代大力士運動選手都長啥樣。
古代戰場殘酷無比,刀斧相搏血肉橫飛,誰會和你比自己的二頭肌更大或者胸肌更健美?身材好看有毛用,掄起大刀一下砍死才是正經事。
再回頭看看畫像里那些白胖白胖的武人,也許寬大的衣服里藏著的就是虎背熊腰的身軀。
古代也沒有健身房,因此古人修鍊力氣,主要都靠一些自製的工具,比如石球,石鎖等等
明清兩代的武將考試,有一個重要科目就是:提綴石。
據《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記載: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各以三號,二號,關號分等級試之……綴石必去地二尺,上膝或上胸。
這大概意思就是分各個級別的石鎖,考試時必須能從地上提起來,高度起碼得和膝蓋高,更猛的可以高到胸口。
把二百斤的石鎖從地上拔起提到膝蓋或胸口高,沒有個五年十年的修鍊,一般人是根本無法做到,你若不是膀大腰圓的體格,想都別想。
因此,並不是中國古代沒有肌肉男,而是因為文化和審美的原因,肌肉男要麼奮戰於沙場不為普通人所知,要麼就為了迎合主流文化穿上官服馴服於權力之下。
中國的神話傳說也鮮有能像古希臘文明那種敢於脫衣服露肉的神明。即使是西方也在千年中世紀將衣服裹得緊緊的,唯一敢於露出肌肉的也只是曇花一現的北歐文化。(以後將會單獨講一講北歐海盜們的肌肉文化)。
中國千年來都因帝權的恐懼,過度打壓尚武的精神與強壯的身體,即使進入了現代社會,人們還是不自覺的去歧視和誤解擁有強壯身軀的人,以為瘦弱,順從即是美。
現代中國的GDP高的不得了,普通人中有運動習慣的人卻大都是不健康的人群和老人,意識到自己身體不行了,有了病,才去健身。即使是賽場觀眾席里搖旗吶喊的體育迷,有多少會有鍛煉身體的習慣呢?捨得花錢讓孩子上補習班,學藝術的家長,有多少會讓孩子學點體育呢?
即使是我們這一代人,恐怕體育老師叫什麼都沒人想的起來,全都是被上了主課。高考後的學子,哪個不是瘦弱或肥胖,鼻樑上架著眼鏡。自小沒有培養起運動的習慣,恐怕一生都很難擁有,富貴病也許就會悄然出現。
強壯的身體和審美都需要鍛煉和培養,任何強大的國家和民族,都是擁有身體健壯,精神文明的國民。
所以身處現代文明,你可以選擇將自己裹起來,也能脫去衣服露出自己苦心修鍊的健美身材,不管如何選擇,積極的去鍛煉身體,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都是必須的,有句話講的好: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其精神隨之。
http://weixin.qq.com/r/lEgmPofEZdoarcNd9x2G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完我的八卦,請刷刷關注我的公眾號吧,還有其他健身文章可以瀏覽,姿勢奇特,角度刁鑽,么么噠。或是關注我的微薄:喵之李艾藍,直接點進我的主頁也有微薄鏈接,謝謝啦~
謝邀。
難道不知道蘭州軍區比武我第一么?
雖然古人不特意去看肌肉塊,但武舉考試肯定是要比壯的。考核中有開弓、舞刀、掇石三項。開弓分8力、10力、12力。舞刀必須貼前胸和後背耍出花,刀有80斤,100斤,120斤三檔。掇石就是搬石頭,至少離地一尺,必須過膝,有200斤,250斤,300斤三檔。分別為三號、二號、頭號,比的就是力量。
《黃帝內經》這本書一直在我書架顯要的位置:
題主說看《黃帝內經》,讀四季之道,裡面說不同季節要做不同的事,春季發陳,適合披髮緩形,所以就不去運動,不去鍛煉。這就是典型的讀死書,死讀書。所謂的春季發陳之氣,就是春氣,榮發萬物。即便你是一個遲鈍的人,在春天的時候也能嗅到這股欣欣向榮的味道。這個時候,你會很想很想出去踏春。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俗稱旅行。
把另一個答案搬一下
蒙古人練肌肉的方法基本就是1、搬石頭爬山;2、套馬、和牛摔跤;3、弓箭。這些摔跤手的力量訓練也差不多,健身房器械雖然也會用,但只起輔助作用。
至於說漢人「打熬筋骨」的訓練方式,推薦一部老電影《武林志》,裡邊有描述,具體的有1、俯卧撐;2、拋石鎖;3、負重踩八卦步;4、抓拋小水缸以鍛煉握力。此外古書里記載的還有:1、負重跑;2、大槍對戳;3、舞春秋大刀;4、摔跤練得小棒子、解繩疙瘩等等,練肌肉的方式是很多的,以上是常用的幾種。
P.S.搬石頭爬山絕對是效率超高的訓練方式之一,握力,臂力,腰腹和大腿一塊鍛煉。古代武將練功偏專項,實用為主就是揮擊,春秋戰國乃至漢末三國大部分都採取這樣的方法,關羽的大刀本就是訓練用的兵器。這種一頭沉的兵器揮起來不光啟動力量要求大、慣性更是可怕,這就需要武者的抗扭轉力,腰要粗。現代也可以採取這種方法,許多地方還有練慣用的關刀,現代重型錘、棒鈴也基本遵循此道。一般人10公斤揮擊基本就穩不住了,15公斤可以飛,我見過最厲害的大力士也不能保證30公斤,你們肯定奇怪,我聽過民間牛人隨隨便便就耍個百斤啊,很簡單,抓刀頭唄、有的花刀末端還有配重,這都是為了數字好看催牛b,真到了戰場,您要抓刀頭肯定砍不著人,還是前面一刀頭後面一配重好看,您一出馬對面武將就直接樂噴了,沒準兒饒你一命。
謝邀。
有啊。
只是古人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解剖學,未必知道肌肉細胞之類,但古人知道,皮膚下肉中的力量才最關鍵。
古代人認為人體有筋,其實筋該是肌肉、肌腱、韌帶什麼的,也包括滑囊和神經吧。
有個詞,叫「筋骨」,其實就可以指代肌肉、肌腱、韌帶這些了。
所以練筋骨,就可以粗略看做練肌肉發力。
比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聖人都知道,筋骨是要勞一勞的。
比如:「吾聞公子慶忌,筋骨如鐵,萬夫莫當,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曾。」
——《東周列國志》。
說一個人勇猛,那就是筋骨剛硬。就像我們如今說誰誰肌肉強健似的。
《水滸傳》有所謂不好女色,打熬筋骨。這就是在練肌肉呢。
各色口訣,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這個筋骨皮,骨頭能怎麼練?皮除了磨出老繭怕也沒啥好練的吧?就是筋,就是肌肉。
中國古代誇男人身材,有兩種。一種蜂腰猿臂,一般形容帥哥,細腰長胳膊。
一種就是虎背熊腰,那都是猛士。要練到虎背,起碼背肌是有得看,雖然熊腰也意味著體脂率不低。
只要考慮到古人沒有現代意義的解剖學,將他們所謂的「筋骨」理解成「肌肉力量」,自然就明白了。就像古人不知道思維是大腦的事,一提到思考,就是「一心想著」。
但古人什麼舉石鎖之類,是肯練肌肉的。
雖然他們練的時候不知道那是肌肉,真當是筋和骨頭呢。
多說一句。
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的解剖學,有些身體原理的論述,肯定是望文生義搞一套形而上出來的,不能全聽。
但許多醫學知識,確實是「依照對象歸納原理,再反過來應用到現象上」,雖然理論未必正確,對現象的歸納(即案例)是足夠多的,所以在許多方面,值得借鑒。
但民間有許多野醫偏方胡說八道,則有巫術色彩;我認識許多老人家,不怎麼認字,只是道聽途說;如果非得把他們許多以訛傳訛的說法,歸咎到古代醫學上,其實古代醫學也很冤枉……
中國人的鍛煉實踐裡面,肌肉線條並不是很受重視。
武將都是力量舉的好手,古代一斤接近600克,你考個武舉人,是要雙手提起300斤的石塊,而且要靠腰腹力量翻動。類似於現在大力士比賽的抱石球。
舞動大刀,大刀重要相當於現在的杠鈴,得舞起來風雨不透。你讓現在健身房卧推100公斤的,拿60公斤杠鈴舞個花看看。
人的核心力量是腰腹和大腿的力量,所以你看古代塑像,武將都是膀大腰圓的類型。
馬上對戰,衝擊的時候,兵器長,沉重,沒有力量是玩不了的。遠程弓箭對決,有多大力氣開多硬的弓箭,射多遠的箭,都是力量對決。
你看看現在的大力士比賽,也沒有幾個線條漂亮身材好的。
反而古代對士兵要求能跑(沒有馬),要蘿蔔腿,大腿粗,小腿細,類似於現在對運動員的要求。
古代士兵的肌肉線條會比武將好。
中國武術講究整力,什麼六合,合起來都是為了發整力。一塊二頭肌你練得在強,也比不上對方大腿小腿腰腹手臂力量全用上。
西方人以前用體操練兵,也是這個道理,肌肉線條是練整體自然每個部位都鍛煉到了,自然出來線條了。而且不是現在健身,一塊肌肉連續反覆練,然後恢復,就是為了增加體積,出線條。謝邀,那我就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變化的規律,而中國的古代哲學強調的是順應(當然要強調是,順應不等於盲從)
秋天少動,冬天休養,並不是單純的因為吃不飽的被動措施,而是主動的順應。秋天萬物凋零,冬天大雪封藏,人如果在這個是時候過度的活動,強調運動就很容易生病,或者使整個身體機能不協調。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白天、晚上都可以睡覺,但基本上都是晚上睡覺時的效果和感覺會好的多。這就是順應。
秋冬的到底該不該運動?該,因為人始終都是動靜結合的產物,完全的動或者不動都不是正確的。但是應該以靜養為主,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節奏。有的人可以冬天動的很厲害,但是不一定就有問題,因為他春夏動的更厲害,而且自己可以適應,長期下來也不會有什麼傷痛的積累。而有的人,即使是春夏多動,秋冬少動也會有不適,那是因為機械的奉行這條原則的運動強度對於他來說過強了,或者過少了。因此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限度,自己的運動量,運動節律,運動方式等等。而是不是合適,最笨的方法就是讓時間告訴你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有傷痛,是不是有不適。不過要是等一切都顯現出來了,那後果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次要隨時調整,要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態,是不是生病及時調整。
而鍛煉肌肉的問題,有,但不是最重要的。中國對於身材的描寫,往往也就是一句」虎背狼腰「或者」虎背熊腰「之類的,不會去強調有幾塊腹肌,胸肌多大。而是更多的去強調順應,感覺哪個動作用的多,就多練一下,不會為了所謂的身材而做所謂的「針對性」聯繫。畢竟身體是用的,而不是單純的用來欣賞的。
相較於鍛煉肌肉,更成系統的顯然是「導引」,字面的意思就是「導氣和,引體柔」。強調全身功能的協調,身體的柔韌性(換句話就是,抗損傷性和可持續性)。至於肌肉的強度,一是因為古代本身就運動的比較多,不用過多的強調;二是,只要上面兩點都做到了,能存到意識里,那達到適合的體格強度完全是水道渠成的事情,而且代價最小。
總而言之,鍛不鍛煉肌肉是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的問題。但是不要單純的追求好看,有沒有傷痛,年老了會怎麼樣,吃飯香不香,睡覺好不好也要考慮,不要過力,而要量力而行。《內經》之類的書不是告訴你要不要練肌肉,而是告訴你不管幹什麼,怎樣才能持續,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和結果。
因為沒什麼思路的整理,隨便說的,就湊合著看吧既然你提到《黃帝內經》,那麼在四氣調神大論的春三月里,有一句話,叫做披髮緩形。緩形,舒緩身形,就是一種練功方法。
而且,我不同意古代沒有肌肉的概念。古代醫學有說法,肌表,脾主肌肉,肌里膜外,等等,都是關於肌肉的表述。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裡的「功」就是練筋肉,比如龍爪伏虎功(好像是這個名字),就是45度推牆俯卧撐
能量守恆的意思是你吃多少干多少,吃多了干少了會胖。古代練家子的石鎖博物館都能見到。古代夸人也是力能扛鼎
據說在知乎,搞一堆圖,把一堆看似有丁點關聯的事情說的非常有關聯,顯得邏輯性很吊,然後就很容易得高分。
先不說有沒有練肌肉一說,就肌肉二字麻煩你們認真一點好么?→_→
都在那舉《內經》的例子,麻煩看下上古天真論,男子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筋是筋,肝主筋;
骨是骨,腎主骨;
肌肉是肌肉,脾主肌肉,
這幾個貨能一樣么???
按《說文》解,肌者,肉也;
按徐文兵老師的說法,肌是肌肉發力的樣子,肉是肌肉放鬆的樣子,皮是表皮,而膚是皮下脂肪;
關於肉,也就是肌,也可以稱肌肉,我是比較贊同徐老師的說法的。
古人練拳,有句話叫「寧練筋長三分,不練肉厚一寸」,這裡的肉難道是肥肉么?明顯是肌肉啊!
所以,古人必然也有練肌肉的方法,要不肉怎麼能厚呢?方法無非和現在一樣,藉助自體重和重物,只不過看起來沒有那麼「精緻」罷了。
另外,題主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陽在這裡可以簡單解釋成功能和氣力,你說這時候該不該練一練呢?
手機碼字,排版不好,對不住各位了~
ps:在下很欽佩漲工資的文筆,也喜歡他的小短文,但是對於漲工資胡謅中醫沒有解剖學和不知為知之的做法實感失望,唉,就這些吧。反對 @張佳瑋 的答案
筋就是筋,肌肉就是肌肉。中醫說「肝主筋,脾主肌」,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古人雖然解剖學不發達,但是肉都見過,不可能分不清。
筋現在主要指肌腱,韌帶和筋膜。我們都知道肌腱的力量和爆發力要比肌肉強得多,而且消耗體力少。所以古人在鍛煉時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內家拳的練法,也就是所謂的「松」,這裡的「松」不能理解為「懈」,目的是放鬆肌肉,感受筋的存在,孤立地鍛煉筋;另一種是外家的練法,不分那麼細,相關動力鏈上的肌肉和筋一起鍛煉,常用大重量的器械做舉重和全身性爆發力練習,比如石鎖,石擔,舞大刀,抖大桿,刁球等練法。現代搏擊,舉重等體育運動都是這種思路。因為在舉大重量時,比如1RM,肌肉會和筋一起使勁發力,從而一起得到鍛煉;在舉輕和中重量時,如12RM,肌肉發力更多,肌腱發力少,肌肉比肌腱生長快得多,長此以往,肌腱發力會越來越少,主要發力全靠肌肉,力量也就小的多。
對於健身,很不幸,至少國人都是停留在很膚淺的認識上,接受到的大部分都是健美練法的知識。對於搏擊等體育運動的針對性技術訓練一無所知,還很可笑地「肌肉至上」,以為自己胸肌練出個C罩就可以暴打看似瘦弱的拳擊運動員。相反,現代搏擊有很多返璞歸真的練法,如甩繩,掄大鎚等。況且搏擊有重量級劃分,哪敢胡亂去增肌,更沒空去管什麼肌肉分離雕琢。當然,為了增強肌肉耐力,肌肉訓練也是不能少的,但只是一個組成部分。
過去沒有人刻意地追求肌肉發達,只有追求更大的爆發力和力量,發達的肌肉只是副產品。而健美是從19世紀才開始發展的,鼻祖尤金山道就是一個體脂較低,身材不錯的大力士(其實傳統大力士減脂後就是這種身材),符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由此催生了現代健美行業,但是很快它就變成了一種畸形的審美,並且不斷灌輸人們「肌肉大、倒三角就是美,就是強大」的審美觀(然而還是有很多人並不買賬)。圍繞健美行業的生命科學發展突飛猛進,知道了用中等重量是使肌肉膨脹的最好方法,從此也與力量無關。更有甚者為了膨脹的肌肉去注射會讓自己蛋蛋萎縮的類固醇,和健康理念背道而馳,這不就是「病梅效應」嗎ヾ( ̄0 ̄; )ノ
咳咳,扯遠了。有人問是外家的好還是內家的好。我想說還是too naive 其實本來就沒什麼差距,只是思路不一樣,但是很難兼容,如果你想兩者融合,最後就會發現是在浪費時間,兜了個圈子,還不如開始就練一種。前者出效果快,但是肌肉會因為長時間不練和年齡而消退,體能下降得快;後者出效果太慢,讓你懷疑人生,年齡大了體能下降慢些。但是打沒練過的年輕人都不成問題。練外家易受傷是個偽命題,這還得看訓練方法,只要當心點,老了身體也能很硬朗。
至於什麼一力降十會的,那必然是基於兩者都有專業的格鬥水平才能說的,否則力大也是被專業的吊打。
中國古時屬於農耕社會,需要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
而國外有些是游牧民族,有些是狩獵民族,需要的是瞬間制服的力量……
只要這一點搞清楚,基本上大部分人就明白些了。
你讓肌肉男去耕幾畝地試試?種出來的莊稼都不夠他自己吃的……
或讓枯瘦男制服一匹馬或一頭牛?還不得丟半條命了……
一般按人種來說,這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近代來講,蒙古族還保留著舊時的生活方式,所以各個膀大腰圓,都是摔跤好手,而中原地區,因為土地肥沃 ,四季明顯,久居的人民慢慢的就趨於中庸,而南方地區的人則因為長年濕暖,雨水充沛,飲食變化大,體質變化更大!
這樣就一清二楚了!中國人練氣不練形,練形往往是西方人
圖中物體叫石鎖,是古人鍛煉身體用的,據說還有相對應的石鎖功,玩好了,石鎖伴隨身體動作上下翻飛看著也是很牛逼的,對身體各方面都有好處。
致於古人說的收養之道,私以為是因為在古代食物沒那麼豐富,而我國又是農業大國得看天吃飯,那麼在冬天萬物凋敝前不收養一把貼點秋膘…可怎麼過冬啊…
古人有練肌肉的概念,但是沒有「肌肉」的概念。
比如《水滸傳》里寫晁蓋:「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所謂打熬筋骨,應該就是練肌肉吧。
再說我最愛的《金瓶梅》。
說話中間,武大下樓買酒菜去了,丟下婦人,獨自在樓上陪武松坐地。看了武松身材凜凜,相貌堂堂,又想他打死了那大蟲,畢竟有千百斤氣力。口中不說,心下思量道:「一母所生的兄弟,怎生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奴那世里遭瘟撞著他來!如今看起武松這般人壯健,何不叫他搬來我家住?想這段姻緣卻在這裡了。」
身材威風凜凜的武二郎要是沒有一身好肌肉能烘動我老嫂子的春心 嗎?
突然想到了我看的書上的古代經絡循行圖……各個都是袒胸露乳的胖子吶!也許是中國人和西方人一直以來的審美不同吧。
希臘羅馬有健身風俗,人人都喜歡健美的男子,這些眾人皆知的不必多說。
中國古代的情況有點特殊,中國古代剛強尚武的時候欣賞的不是肌肉,而是···又白又胖皮膚光滑的壯漢,漢代形容說像「白瓠」,瓠是這樣的:
可以想像漢代的美男子是什麼樣了吧,光滑白凈的圓胖子···
明朝的水滸說的更口語化,「一身雪一樣的白肉」,嗯,古代中國人喜歡白是跑不了的。
推薦閱讀:
※《讓子彈飛》中「我見過土匪,沒見過練塊兒的土匪」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所有人都笑了?
※胸肌上方肌肉如何練習才能飽滿?
※你健身的理由,和堅持下去的理由是什麼?
※胸部,背部,二頭肌,三頭肌,肩部,腿以怎樣的順序鍛煉最為合理?
※背兩邊高低不同,左側肌肉發緊,請專家幫我看下是否有脊柱側彎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