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郭沫若的人品真的差嗎?

有沒有具體的事件說明?


1916年8月的東京,天氣潮熱,工廠的煙囪正開著被稱為20世紀工業化名花的黑色牡丹,供奉日本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正在如火如荼地興建之中,大多數的日本人正沉浸在明治維新所帶來的強國之夢裡。

1924年前後與安娜及孩子們
8月的一個上午,離明治神宮不遠處,位於東京京橋區一家名叫聖路加病院的教會醫院裡,來了一位行色匆匆的中國男青年,他進入醫院大門後,徑直向放射科走去,他來這裡的目的是為了給不久前去世的友人料理後事,並取回寄存的X光片。他匆匆穿過醫院的走廊,在一個接近拐角的地方,遇見了一位年輕的女護士。這位女護士見到他後,用日本女性慣有的禮節,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並主動介紹了自己,說自己叫佐藤富子。當這位中國男青年說明來意後,佐藤富子的眼裡竟然閃出了同情的淚花,她主動提出等她找出X光片後,再給這個中國人郵寄過去,這樣他就不必為此而等待了。
這位年輕的中國人就是日後中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創造社的開創者之一,郭沫若。而此時,他還只是一個醫科的留學生。這位名叫佐藤富子的日本女子在4個月後成了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並改名叫郭安娜。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四川樂山沙灣鎮的一個大戶人家裡,原名郭開貞。因為家境富裕,他從4歲起就進入家塾接受傳統教育,1912年進入成都高等學校理科,1914年7月,他通過努力,考取官費留學日本,進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學預科學習。預科畢業後轉入了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繼續攻讀醫科。來到岡山後,郭沫若以自己故鄉的兩條河名「沫水」、「若水」,把自己的原名開貞改為沫若,以寄託思鄉之情。在日本留學期間,因為自己國家的貧弱,郭沫若時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視。
(郭沫若紀念館副館長)蔡震:當時的中華帝國呈現一個這個日趨沒落的這樣一種趨勢,所以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生活在日本的這個環境裡面,他們時時處處都會感覺到有一種受歧視,這樣一種切身的感受,所以這個,郭沫若有一句話就是講,說,「我們在日本,讀的是西洋書,受的是東洋氣」。
在日本受歧視的這段經歷,深深地刺痛了敏感的郭沫若,並激發了他日後強烈的救國熱情。1919年,他在日本秘密與同學夏禹鼎、余霖等人成立了「夏社」,編寫揭露日本擴張行徑的文章,並向國內散發。因此夏社遭到了日本警方的查封。
而這一天,在東京聖路加病院的走廊里,眼前的這位護士小姐,不僅沒有歧視作為中國人的郭沫若,而且還對郭沫若好友的去世表示出關切和同情,這讓原本孤獨的郭沫若很受觸動,同時也激蕩起了郭沫若壓抑已久的情感火花。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郭志鴻:因為我父親嘛,離開家鄉,留學日本,到了異國,這個時候呢,應該說是感到很寂寞很孤獨,那麼呢,那個時候父親(和母親)呢,就是初次相見嘛,是吧,那個時候,父親呢就是看到我母親呢,就是一見鍾情。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安娜的這個體態呢,是在日本女子裡邊應該說是相當高,也比較豐滿。她是一米六七左右,日本女人一般都比較矮,所以他心裡邊突突直跳。
關於和安娜的第一次相識,郭沫若在後來寫給田漢的信中曾作過這樣的描述:「我最初見了我安娜的時候,我覺得她眉目之間,有種不可思議的潔光。」
一個星期之後,在位於千里之外的岡山,郭沫若收到了安娜如約寄來的X光片,與X光片一同寄來的,還有一封安娜用英文寫成的親筆長信,信中安娜用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安慰郭沫若。
安娜1895年出生在日本仙台,父親佐藤右衛門在參加了中日和日俄兩次戰爭後,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信奉基督教,併當了一名牧師。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郭志鴻:我母親呢是,家族呢,她本姓是佐藤姓,她們家族呢,是仙台地區的有歷史的大家族吧,比較奇特的背景,一個是武士家庭。因為明治維新以後呢,很早開始接受這個西方的先進的思想,我的姥爺也是在這種影響之下,也當了牧師,是這樣的家庭。所以我母親呢,很小就受到這個影響,她也受過洗禮,也算是基督徒吧。
安娜21歲那年,母親佐藤初沒跟女兒商量便給她訂了親,安娜知道後,離家出走,來到了位於京橋區的東京聖路加病院,做了一名護士。令安娜始料未及的卻是,在這所教會醫院裡,她開始了自己浪漫卻又苦澀的異國情緣。
安娜寄來的長信讓郭沫若的內心激動不已,在反覆看了這封英文長信後,郭沫若立即提筆回信,並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 郭志鴻:父親吧,還是跟日本人不一樣,日本人是不會這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特別是那個時候,日本青年不會是這樣的性格的,沒有,不會有這樣的性格的,一見鍾情,去給她寫情書,這種事情好像是在日本來說不可能的。但是我父親的性格特別與眾不同吧,是特別浪漫的性格。
郭沫若在給安娜的第一封信中寫道:「我在醫院大門口看見您的時候,我立刻產生了就好像是看到(了)聖母瑪利亞那樣的心情,您的臉放出佛光,您的眼睛會說話,您的口好像櫻桃一樣,我愛上了您!」——郭沫若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郭沫若這個人有這麼一個特點,他是一個五四式的青年,五四那種狂飆突進的精神,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那種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在郭沫若的身上表達是很突出的。
在日本留學期間,郭沫若雖然學的是醫科,卻大量接觸了海涅、歌德、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同時又認真閱讀了王陽明、莊子的著作,以及印度哲學和斯賓諾莎的作品,形成了泛神論的世界觀,同時也開始了詩歌的創作。由於對安娜的一見鍾情,更加激發了郭沫若內心的詩情。《新月與白雲》就是那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白雲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得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樣的焦心?」
帶著浪漫主義詩人的氣質,郭沫若給安娜回信里大膽的愛情表白,讓安娜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郭志鴻:(我母親)覺得這個青年挺特別的,是這樣的,開始就是說半真半假吧,跟他開始書信來往,是這樣的,他的愛情生活,愛情,就開始滋長吧。
岡山與東京相隔千里,但在短短的4個月時間裡,安娜和郭沫若連續通信40多次,最密集的時候,一個星期就有5次通信。這些寫成情書形式的書信,成了郭沫若大膽追求安娜的最好方式,但兩人始終以兄妹相稱。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郭志鴻:男人跟女人不同,男人對女人的,(對)女性的一見鍾情呢,他是很,一下火就燒起來了,而我母親呢,畢竟是,她是那種封建家庭出來的女人,是吧,對我父親的感情呢,通過幾個月的書信來往,逐漸的升級,父親逐漸超越了兄妹,而是對這個,對女性的那個渴求,追求,這種狀態呢,母親就是隨他的意願吧,是這樣。肯定是我父親主動的,主動進攻。
1916年10月20日的深夜,郭沫若又收到了一封安娜的來信,連同書信,還寄來了安娜親手縫製的和服。這時的安娜已經完全接受了郭沫若的愛情。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她不知道郭沫若的身高多少,體重多少,腰圍多少,所以她是琢磨著去做的,做了以後呢給郭沫若拿去。
郭沫若後來以安娜的書信作為底本,創作了小說《落葉》。這些信件也被寫到了小說里。從這些書信中可以看到當時安娜對郭沫若的痴情。
安娜在1916年9月17日的一封回信中寫到:「我所思慕的哥哥:每天每天我都在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的現狀是怎麼樣……」
9天後,安娜在另一封回信中又寫到:「哥哥:除你而外我是不能再愛別人,我這個肉體,我這個靈魂,除你而外是不許為任何人所有。」
安娜的愛,激發了郭沫若極大的詩情,郭沫若在日留學時期創作的詩歌很多都與安娜有關。詩歌《死的誘惑》便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窗外的青青海水,/不住聲地向我叫號。/她向我叫到:/沫若,你別用心焦!/你快來入我的懷兒,/我好替你除卻許多煩惱。」
5年後,郭沫若將自己在日本期間創作的詩歌集結成冊,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女神》。
因為這本詩集,郭沫若被人稱為中國新詩的奠基者之一。
就在《女神》出版的同一時期,郭沫若與郁達夫、成仿吾等人在上海組織創辦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並出版了《創造季刊》和《創造周報》。
郭沫若的詩,按照日本文藝評論家初川白村的話說,具有近代難得的民主氣息。同樣,他的詩歌也打動著這位日本少女的芳心。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郭志鴻:我父親的個性呢,還是很有魅力的吧,很善於表達感情,很善於這個表述,是這樣的有詩人般的氣息,這恐怕是生來就有這種氣息,所以這個還是對年輕的女性、姑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岡山的秋天在紅葉的映襯下顯得有些凄美。面對安娜純潔的感情,郭沫若卻又猶豫了起來,因為此時的郭沫若在四川老家已經有了一個妻子了。
(郭沫若與於立群之女) 郭平英:按照傳統的理念吧,他的父母親就在辛亥革命發生的第二年,覺得也正是社會變革最動蕩的時候,希望這個郭沫若早一點成家,給他物色了一個女子。那個時候,那種婚姻吧,大家也都知道,叫做隔著口袋買貓,不知道揭開蓋頭這個女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郭沫若自己講的,掀開蓋頭一看,一個朝天的猩猩鼻孔,就是張瓊華長得不好看,猩猩鼻孔,朝天的猩猩鼻孔,這是第一。第二,一看,那個新娘子從轎子一下轎,一看是個小腳。這兩大缺陷使郭沫若非常的不滿意。
這一封建的包辦婚姻,被郭沫若稱為「結婚受難記」,他後來把這段經歷寫在了自己的的作品《黑貓》當中:真是俗話說得好:「隔著口袋買貓兒,交訂要白的,拿回家來才是黑的。」
這裡的黑貓,指的就是郭沫若自己的第一個妻子張瓊華,這位包辦的原配夫人因此也被人稱作「黑貓夫人」。
面對自己與安娜的愛情,郭沫若曾經自責地說道:「我的童貞早是自行破壞了的。」(《三葉集》)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郭沫若是很坦率的人,他在給安娜作為異國兄妹通信、談話的時候他就很坦率地說他是結過婚的人,而安娜是個處女,這個他也沒有任何的隱瞞。而安娜也正是因為這樣他,郭沫若如此坦率地告訴給她,他第一次婚姻的不幸,所以安娜對他的第一次不幸的婚姻是抱著同情的態度。我想這也是安娜之所以和,願意和郭沫若接近的一個原因。
郭沫若在國內飽受包辦婚姻之苦,而現在又獨身在異鄉備受他邦的欺辱之痛,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一名虔誠的日本基督徒女子的尊重、同情與愛憐。用郭沫若自己的話來說,猶如在苦難中遇著了聖母瑪利亞。
1916年12月的一天,郭沫若再一次出現在了東京的聖路加病院里,這一次,他要和安娜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郭沫若從岡山六高又跑到東京來,來的目的就是要當面向安娜,向佐藤富子表示愛意,而且要動員這個佐藤富子把醫院的工作辭掉,跟他一起到岡山去,就是同居,這對安娜可能還是比較突然的。
醫院的工作十分忙碌,安娜對工作又素來盡職盡責,往往忙得沒有片刻的閑暇,有時甚至幾個晚上不能睡覺。郭沫若的出現給她帶來了快樂,但是聽到郭沫若的請求,安娜卻一時間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她面對的是一個外國人,而且是一個中國人。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允許日本人和歐本(洲)人戀愛結婚,但是不贊成,不同意,不準日本人和中國人結婚,因為(日本人覺得)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支那,支那人。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郭志鴻:按照我們來說,支那好像是輕蔑,特別是當時軍國主義作風,當時的支那人就等於是支那狗了。
安娜沒有立即答覆郭沫若,她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親,卻遭到父親佐藤右衛門的強烈反對。
但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安娜最終作出了自己的決定。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 郭志鴻:我母親就去了,去了,這個到岡山他身邊去了以後,他們就是超越了一般兄妹的這個界限,從此他們就共同生活。
安娜接受了郭沫若的求愛,但卻招來了嚴厲的處罰,她的這一決定至死也沒有得到家人的諒解。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安娜大膽地和一個中國留學生結婚,而且還不是正式結婚,就是同居,在他們家庭裡邊,那是受到叫破門的處分。
破門意味著安娜被永遠地逐出了家門。
安娜後來在給郭沫若的信中曾經這樣寫到:「哥哥,我把父親丟了,母親丟了,國家也丟了,雖說都是自己造下的命運,啊,哥哥,但這是怎樣悲慘的戀愛!是怎樣悲慘的緣分喲!」
郭沫若離開東京後不久,安娜便辭去了醫院的工作,來到岡山與郭沫若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一年,郭沫若24歲,安娜21歲。
由於當時的日本人反對與中國人結婚,為了掩人耳目,郭沫若和安娜,繼續以兄妹相稱,郭沫若根據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為心愛的人起了一個美麗的中文名字:安娜。佐藤富子從此改名叫郭安娜,這個名字一直伴隨著她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郭沫若異國婚姻始末》作者)桑逢康:當時日本給中國有規定,凡是考取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有中國政府發給官費,實際上就相當於(現在)我們的獎學金一樣,官費吧,不多,一開始三十多塊錢,以後又長到四、五十,郭沫若和安娜婚後的生活,就是靠這些郭沫若的留學的官費來維持的。
愛情的滋潤進一步觸動了郭沫若內在的詩情,他把安娜比作古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在獻給安娜的詩歌《venus》里,郭沫若寫道:「我把你這張愛嘴,比成一個酒杯,喝不盡的葡萄美酒,會使我時常沉醉。」(《venus》)
(郭沫若與安娜之子 )郭志鴻:在當中有些詩句可以看出來,好像是《爐中炭火》(《爐中煤》)當中說的,啊,年輕的女郎,為你燃燒。這種詩句顯然是說我母親的。
1917年3月,與郭沫若同居沒多久的安娜考取了東京都市谷女子醫學校,她不得不離開剛剛築起的愛巢,離開心愛的人去東京求學。在一個初春的月夜,郭沫若送別安娜後,獨自徘徊在旭川橋上,抬頭仰望高掛天上的一彎殘月,想著遠去的愛人,備感惆悵。
但是這種惆悵沒有多久便結束了。安娜入學一個月後,便察覺自己懷了孕,於是她中斷了學業,跟著郭沫若再次回到了岡山,繼續浪漫的愛情生活。
1921年—1927年間,郭沫若多次回國,從事創造社的創辦工作,並參加了北伐戰爭,後因發表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被通輯,被迫流亡日本,期間與安娜生育5個子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拋婦別雛」,回國積極組織抗日救亡的文化運動,安娜攜子準備來中國,但卻遭到日本政府和軍方的重重阻撓。
1948年,在兩人被迫分離11年後,安娜來到中國尋找郭沫若,但此時的郭沫若已經和青年電影演員於立群結婚。
1949年,安娜加入中國國籍。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1994年8月,安娜在上海病逝,享年101歲。(文/http://CCTV.COM)
江戶時代的三大御家騷動
加賀騷動,黑田騷動和伊達騷動

所謂伊達騷動,是與「加賀騷動」「黑田騷動」並列的日本三大御家騷動之一。
迄今的解釋是,仙台藩家老·原田甲斐和藩祖·伊達政宗的末子一?関藩主·伊達兵部二人,在背後操縱年幼的藩主,打算把藩政據為己有而圖謀所引起的。
為了加以阻止,伊達藩重臣·伊達安芸一派對幕府提出訴訟。
並且,在審定之日,原田甲斐卑怯地揮刀斬向伊達安芸,整體演變為了激烈的武鬥場面,相關者全部喪命。
伊達氏為日本武士名家,藤原氏山陰流之後。自鎌倉時代起至江戶時代為東北地方重要大名,至今在當地仍享負盛名。
之後江戶時代的伊達政宗一直為仙台藩而努力,奠定仙台藩在幕府的地位。元和二年(1616年)二月二十二日伊達政宗往駿府探望病危的德川家康,獲德川家康託付後事。此後伊達政宗一直是德川秀忠及其長子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上京的先鋒。藩國方面,改善北上、迫、江合三川的河道工程;幕府方面積極與幕府加強關係,元和三年(1617年)十二月十三日伊達忠宗與德川秀忠養女振姬結婚。寬永九年(1632年)一月伊達政宗更率先贊同新上任將軍德川家光的演說,鞏固德川家光的權力。最終踏入江戶時代時,伊達氏變為仙台藩,石高數約為六十二萬石,在外樣大名(非德川氏本身親屬或部將)中,僅次於加賀的前田氏及薩摩的島津氏之後。伊達政宗死後到第四代伊達綱村時,幾因伊達騷動而被處分,之後直到幕末仙台藩一直相安無事。
天文十七年(1548),在天文之亂剛剛平息後,留守景宗建立了記錄家臣姓名及其知行貫高的帳簿《留守分限帳》,分為記錄重臣和譜代的《御館之人數》、記錄塩灶神社神官的《宮人之人數》和記錄在村地侍的《里之人數》三冊,收錄了家臣151人,總貫高1427貫950文,其中還不包括留守氏的直轄領。以此《分限帳》為基準制定對家臣的軍役賦課。在《分限帳》中,佐藤氏知行為259貫,為留守氏家臣團中的最高知行,而位居第二的高橋右衛門尉的知行只有81貫800文,與佐藤氏的差距極大。因佐藤氏是自留守氏家祖伊澤家景以來的老臣,擔任留守氏的執事,被稱為「御父」(《奧州余目記錄》),可見其地位之重。在《宮人之人數》中,記載了如新大夫、安大夫等塩灶神社神官之名,再加上留守氏本是該神社的神官,所以可以說其他神官也是留守氏家臣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伊達氏的著名歷史學者小林清治指出,留守景宗在伊達天文之亂後制定《留守分限帳》是為了重新梳理並確定家臣的知行關係,並與伊達氏採用基本相同的賦課換算基準,可見其受到伊達氏的影響之強。
天文二十三年(1554),留守景宗歿,其子顯宗繼承了當主之位。但因為顯宗能力有限,無法很好的統御家臣,因此在永祿十年(1567)收伊達晴宗之子政景為養子,試圖藉助伊達氏的力量維持留守氏家中的穩定,相當於把家臣統御的這個包袱扔給了政景。而最先發起反抗的就是留守氏的一族村岡氏。永祿十二年(1569),村岡氏在村岡城籠城,公然與留守政景對立。政景出兵攻落了村岡城,並將本城遷移至此,改名利府城。次年,余目氏被改易。余目氏的家祖是留守氏第三代當主留守家廣的次子家政,被鎌倉幕府任命為地頭,曾有著與留守氏本家相匹敵的實力。本文多處所引用的《奧州余目記錄》就是余目氏站在親大崎氏的立場上所作成的古記錄,因此對於伊達氏的勢力在留守氏家內滲透,親大崎氏的余目氏必定持反對態度,所以留守政景在坐穩當主之位後將其改易也實屬正常。元龜三年(1572),留守政景終於對歷來被尊為「御父」的佐藤氏下手。在此前奉納給塩灶神社的願文中政景起誓:「兩年間禁絕女色」、「一日、七日參詣時奉納神馬」、「若能擊敗敵人,將奉納太刀」等(《塩灶神社文書》),誓詞里所稱的敵人自是指佐藤氏。後佐藤氏的駒犬城被攻落,政景成功流放了佐藤氏。
至此,留守政景相繼消滅了留守氏的譜代重臣和一族等反對勢力,對於家臣的統御日趨安穩,當然這也肯定離不開政景的實家伊達氏的支援。留守氏也由獨立勢力逐漸轉變為伊達氏的一門大名了。

早已成為伊達氏一門大名的留守政景也因未能直接謁見秀吉而被改易,成為了伊達氏的家臣。
支配中奧幾百年的大崎、葛西、留守諸家因為豐臣秀吉的奧羽仕置而滅亡,他們的地盤大部分成為了伊達氏和的領地,大部分家臣也成為了伊達氏的家臣而迎來了新的歷史時代。


原作者 佐藤貴浩
原文出自《東北中世史4·伊達氏與戰國爭亂》第三章(吉川弘文館、2015)
不懂戰國 編譯


一句話:民國多混蛋,現代多無恥!


推薦閱讀:

郭沫若是否真的寫過「斯大林是我爸爸」這樣的詩?有原詩出處嗎?
郭沫若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余秋雨能否與郭沫若相提並論?

TAG:郭沫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