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1000部以上,是種什麼體驗?


坦率地說,在豆瓣上標記了500左右的電影時候,非常崇拜那些人觀影量能上1000。那時候豆瓣上觀影量1000以上的人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一些相關從業者或者學者。

後來等我自己觀影量到1000的時候,已經不在意觀影量了。原因在於,第一,不太願意隨便看電影了,不然不如不看。當然優秀的院線電影還是不落下,第二,發現不少人看了3000+的影片後,觀點依然偏激,審美依然缺乏理性。所以觀影量不是決定因素。第三,對於學習電影來說(不包括學習影史,主要是指電影製作),反覆觀看優秀的電影比量重要多了。《八部半》看了五遍,每看一遍都能學習到新的東西。第四,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要把許多時間花在讀書上。文學、歷史、藝術和電影專業書籍都很重要。
以上。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簡單的說說我自己大概是個什麼樣子。

首先,1000部左右的觀影量,真的不算多。 由於1000以上包含的區間太大了,如果是5000至10000部的話,那就太厲害了。先不說觀看的影片質量,就單憑藉觀影時長,10000部影片需要的時間也著實夠驚人了。簡單的說,如果一天看一部,那麼10000部≈27年(每天都觀看一部);5000部的話請自行對摺;10000以上的大神,請自行疊加。

需要和大家說明的是:觀看100部佳片和觀看1000部爛片的區間感受差距是不能進行數據量化的。電影工業走到這個世紀,也演化出各式各樣的類型。比如:今年在北美上映的以第一視角拍攝的影片《硬核亨利》算是形式上的創新了。縱觀大眾,也許人們對於「好電影」的衡量標準並沒有一個絕對的閾值,但沒有明碼標準不表示沒有底限。我依舊提倡:寧缺毋濫是真理。

但很重要的一點。當一個人觀看量達到1000左右的時候,我不敢說所有人,但這些人基本上都在無形或有形中培養了比較好的觀影習慣。畢竟1000部電影的累計,很難在電影類型上趨於單一化了。由此推斷,當觀影數量達到四位數後,可以接受的電影類型寬域將逐步遞增;但隨著觀看的類型以及電影數量多了,尤其質量優秀的片子看得越多,那麼後期達到心理預期的佳片數量將逐步遞減。就目前我自己的情況是:在體驗到任意一種自己未能遇到過的新鮮的電影敘事形式,我自己通常會不辭吝嗇得給出好評。

而且,從個人的經驗說一下:想要入門觀影的朋友,觀看好萊塢的經典佳片,是培養觀影素質的不二法門,因為它們可以幫助你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畢竟好萊塢很擅長把講故事清楚,也很擅長把故事講完整;它講故事的模式並不區分觀眾可以對影片解讀到什麼程度,只要你智商正常,你就能看得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好萊塢經典電影的故事飽和度很高。通俗一點說:就是整場故事從頭到尾,它可以講得滴水不漏。所以除了促成超高的完成度之外,也不斷的加強、細化觀眾對整個故事的理解,這其中包含了影片本身或者本身之外要傳達的東西。

但對於四位數以後的觀眾而言,大部分好萊塢出品影片即便優秀,恐怕也很難達到心中佳片的預期了。畢竟好萊塢流行的固有模式,雖然十分成熟 ,但成熟很可能意味著衰變,或者給人故步自封的感受。在面對口味刁鑽的影迷心中,好萊塢電影的成熟工業恐怕早已不能滿足他們了。
隨著影片越看越多,你吸收的故事模式也不斷增加,以至於在看到同類型影片時,你很難再有什麼新鮮出挑的體驗。當然,也有可能是由於在好萊塢打拚的電影人們會受控於好萊塢的運作模式,導致出來的影片被好萊塢模式所同類化。所以,除了好萊塢,不甘心的觀眾會把目光投放到歐洲電影,亞洲電影,甚至非主流國家的電影中去。和不同國家之間散發出的文化氣質不同一樣,不同國家之間的電影也帶著不同文化的氣質。在這些多變的新鮮血液中,有不少影迷會如獲至寶。

我自己覺得:好萊塢電影不擅長留白,或者說好萊塢電影不喜歡留白。好萊塢最喜歡的「留白」是在影片結尾給觀眾一個開放式結局。比起這些,它更喜歡把故事說透。這是它的優點,但缺點是: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將影響觀眾的觀影模式,同時扼殺觀眾的想像力。比如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影院里的觀眾90%以上的觀眾都難以消化,因為該片儘可能地隱舍了可傳達的語言信息以及人物之間直接與間接的互動。極少的台詞和極簡的人物互動則意味著傳播人物以及人物關係的信息變得極其模糊,似乎提取影片核心內容變得舉步維艱。於是大家只能在角色對話的隻言片語和其他極其有限的線索里去摸索揣測。這麼大手筆的「留白」,觀眾們恐怕觀看到除了開始的「刺客聶隱娘」五個大字 ,美妙的風景,和幾個演員的名字之外,腦袋裡剩下的只有莫名其妙。對於影片可以輸出什麼卻知之甚少。

但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同別的藝術形式一樣,重要的不僅僅是它本身表現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影片之外它傳達了什麼訊息。想要更多得獲得影片之外表達的訊息,形成獨立思考以及想像能力則變得至關重要。因為任何藝術創作的根源都來自於想像力。

為此,獻上《超脫》里的一句話:

所以,作為一個四位數影迷,為了維持這種思考,我希望自己可以漸漸將重心放到更小眾的冷門電影,去感受不同類型,不同文化的氣息。最後,簡單的說一下我的總結,那就是:
1.片子越看越多,五星越來越難給出手;
2.優秀電影的標準不斷在浮動;
3.不輕易迷信豆瓣上8.0+的熱門影片分數;
4.豆瓣上冷門獨立且7.0分左右的非好萊塢電影,質量都趕超上面一條;
5.取消雙標,保持理性的主觀;按類型給電影做權衡;
6.不過分崇尚好萊塢和奧斯卡;
7.以學童走步的初學姿態,去感受其他國家的電影文化;
8.歐洲電影和歐洲電影節是開啟新世界大門的好途徑;
9.小語種電影的翻譯大神們,誠心感謝你們對影片進行的翻譯和傳播;(世界有你們更精彩。)
10.戛納電影節又來了,一大波優秀影片襲來,我還在默默等片源。


大學的時候一天1.2到1.5部。上班之後一天0.4到0.6部。1000部絕對有餘。
你的口味會變得刁鑽
不要和朋友討論電影
不要看他們推薦的「好看的電影」
-------------我是分割線-------------
第一次過百,好激動!


對於一般人來說,看過一千部電影,很容易產生「我很NB」的幻覺。

對於我來說,我在銀幕上體驗了虛幻的另一半人生,在現實中同樣也失去了許多


正式看電影始於2002年,至今沒間斷,幾乎每天都看。閱片量目前肯定在3000以上,過沒過4000不敢說,具體沒統計過,體驗如下:

1、能讓我從心裡發自肺腑喜歡的電影越來越少,有時幾個月碰不上一部,一年看下來絕對超不過5部。但覺得還不錯的電影還是很多的。
2、總是覺得生命太短,想看的電影太多,看不過來。不明白為什麼會有「片荒」這個詞。
3、身邊的人(普通人,非高階影迷)無論說什麼電影,基本都不覺得新鮮,即使有沒看過的,名字也一定知道。
4、看電影時總會有如果我是導演就如何如何安排情節的想法。
5、越來越明白看電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有很多眾口一辭的好評電影自己就是不喜歡,大家都不待見而我偏偏喜歡的也不在少數。判斷一部電影好壞完全依據個人狀況,無所謂對錯,無關水平。
6、最最想說的其實是這個:
最怕別人讓我推薦電影,尤其是這麼問的:「最近有什麼好電影?」真心答不出來。您就這麼隨口一問,我也不知道你想看哪類的,看過哪部,怎麼答?更別提人口味不同了。
如果換個方式問,可能就會好回答多了,比如:「我最近看了某某電影,特別喜歡,有沒有類似的推薦?」或者某某導演、某某演員的好片推薦之類的。


就我個人而言,有五個體驗:
1.電影真的很多,哪怕是有些名氣的電影。以前以為看個500部就能看完中外知名電影,現在已經看了好幾個500部卻發現還有很多知名電影沒看
2.眼光苛刻了。修改一部分早期已閱電影的評分,原來打五星的降為四星,原來打四星的降為三星
3.人骨子裡感興趣的題材只有食、性、暴力、死亡,沒有別的
4.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時間久了,有些電影你只能記得個別角色、個別台詞、部分鏡頭和閱片感受,但是你如果看完就寫上幾十個字,記憶就會牢固很多。所以,我的所有閱片都有短評或者叫觀後感
5.英語水平提高了,也許提高不多,但確實提高了


電影愛好者,閱片量沒詳細統計過,約3600——4000部左右,個人收藏電影共計2416部(DVD約1600,藍光約800),喜歡電影25年。
任何事物都是有著正反兩面的雙刃劍,閱影量也一樣,電影看得多其實並非都是好的體驗。

如果說看過這些電影有什麼體驗,我個人的感覺大概是:
1、當別人有無數經典電影可以選擇時,你卻常常為尋找沒看過的好電影苦惱或因為無片可看而後悔以前不該把電影看得那麼多,應該細水長流才明智。
2、40%觀影時間都是在觀看已經看過數次的老電影,50%的時間在感謝這個世界上除了電影還有小說、劇集和動漫,10%的時間竊喜找到了沒看過的好電影和終於等到了上映的新電影。
3、多年來身邊各種各樣的朋友要你推薦電影或羅列最佳榜單的問題越來越讓你感覺到頭疼,並且你一直覺得度娘和電影網站這類工具肯定比你推薦羅列得會更好。
4、眼界有一半因為電影而打開,知識有一半因為電影而觸及。
5、因為電影你會認識很多本無緣相識或無緣深交的朋友,但也會因為電影不時感到孤獨。
6、你會從生活中的很愛聊電影,變得漸漸比較少聊電影,最後更多的時候只跟極少數真正懂電影的朋友聊電影,其他的時候,無論你聽到關於電影的何種言論,無論是對是錯,你往往都是沉默佩服或者呵呵一笑。
7、漸漸你開始擁有細緻的觀察力和非凡的洞察力,時常能夠看到別人一時注意不到的細節,很容易聽出他人言語之外的含義,也往往能夠敏銳地察覺出環境氣氛的微妙變化。

8、對世界的接納度會比其他人大很多,因為在電影的世界裡體驗過各種千奇百怪的事物,讓你漸漸相信每件稀奇的事情背後都有息息相關的緣由,每個奇特的人背後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因此現實生活雖然往往比電影世界更令人驚訝和匪夷所思,但只要並非出發點或動機是邪惡黑暗、居心不良的,任何人、任何事都能漸漸被你所接納理解與包容。
9、你會或多或少因為電影染上一些收藏癖,也因此總是會感覺某樣東西不夠用,這個東西可能是電腦的儲存空間,可能是移動硬碟,也可能是家裡的儲物櫃。
10、如果你家裡有個生活精緻,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女票、老婆或者...老媽,那麼你一定少不了因為看電影時間過多而被對方埋怨,又或者因為電影佔用了家裡太多空間而頻頻惹對方生氣...

比如像我這樣,家裡已經放不下了,所以把其中一些影片碟片搬到自己的秘密基地里來了。不然因為家裡存放的電影就已經差點被殺掉的我,被家人又發現這些悄悄隱藏的藏品的話,再被殺十次都不夠...
o(╥﹏╥)o

而當你想用Excel統計一部分碟片的電影信息時,就是這個樣子,然後你得有心理準備,至少要用一個小時才能把它們物歸原樣...

總而言之,就是痛並快樂著... 當然,快樂遠遠>痛楚...


我覺得很多答主把這件事浪漫化崇高化了。

讀研期間我看了七八百部電影,一千來集電視連續劇。
後果就是畢業後找不上工作,人生急轉直下,走了很多彎路,還經常被曾經看不上的傻逼欺負。

另外一個壞結果是:電影給了我好品味,拉高了我對生活的期望,卻沒能同時給我爭取/應付這種生活的能力。
所以悲慘了:你見過好東西,你知道什麼是值得過的有趣的人生,但你就是沒有辦法改變你自己操蛋的生活。

這體驗大致就好像,手槍打多了你覺得這樣很嗨可突然一天有妹子躺在你面前你卻發現咦怎麼他媽的硬不起來。
這實在是太糟糕了


看電影1000部,不難,對於一個愛看電影的人來說一點也不難,但要想想看電影的意義,和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

電影是造夢,也是生活,看了很多電影,無形之中我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文,我知道了人的掙扎,知道了他人的無奈,我感受所有情緒,也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激情。

而後我的三觀變得很柔軟,我的立場變得不那麼堅定,我遇事不再只看表面。因為我看待事物有了更多角度,我知道生活如電影般存在反轉,我知道我可能一葉障目,因此我不放棄希望,不放棄自己。

我也知道了愛情存在遺憾,可是人生無悔那該多無趣啊。我也懂得了性取向是流動的,我接受了曾經所不能接受的事,我跳出周圍的環境重新審視我以前的視角,感嘆我以前真是個傻瓜,沒有懂得生命的含義,太過計較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得失。

我從不批判任何一個電影角色,而是試圖了解他們的動機,他們的背景,他們所處的時代,電影讓我感受生活,也多了一分平靜。非善即惡的臉譜化角色是無趣也缺少真實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真的那麼重要嗎?

前兩周我剛開通自己的公眾號時,發了一篇文章,關注我的一個人說:「癲爺,感覺你好客觀,一定經歷過大風大浪。」我這時才真切體會到電影塑人的含義。我感覺到自由,也希望大家都能從我推薦的電影中獲得一份觀點,與我交流,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刻。

要知道事物是沒有真相的,有的只是觀點。

我也不得不說一句,犀利吐槽電影那樣的公眾號不是在與讀者交流,而是打著電影的旗號充當一個當代人精神發泄的出口,這對讀者有用,可是缺點也更明顯,引導讀者去狹隘的審視事物,違背了電影的初衷。

看電影如果不能做到客觀,不管你看了多少電影,你也無法從中得到更多,你只看到你想看的,只相信你想相信的,你早已用自己的三觀給所謂的「旁門左道」判了死刑,你以為你知道了真相。


1、我在豆瓣標記「看過」的大概1300多部,但標記「想看」的則有2000多部,更別說那些5000+、10000+的大神了。所以首先1000+真不算個很高的標準,一想起還有好多牛逼片子都沒看就覺得活著真好。

2、能看出很多套路來,再看類型片兒的時候台詞能上句接下句,越到結尾越想著「快反轉快反轉」,有角色立了flag就默默在心裡給他上柱香然後等著看他喜聞樂見地領盒飯…

比如知乎上就答過這樣的題:http://zhihu.com/question/39718474/answer/88476725

3、裝逼模式中有了旁徵博引這個技能包,詩詞歌賦歷史文學沒那麼多藏貨,就拿橋段台詞角色鏡頭補起來。引申到知乎,腦海里往往也能閃現一些鏡頭足以答題

比如http://zhihu.com/question/29359120/answer/44406433
再比如http://zhihu.com/question/28959484/answer/43396838
又比如http://zhihu.com/question/31461386/answer/52140949
還比如http://zhihu.com/question/37496011/answer/84613162

4、那些能夠留在心裡的好電影,是一筆精神財富或者說像你的好朋友一樣,可以隨時陪伴著你,有一種「生命真的被拓寬了呢」的幻覺,帶著這種幻覺活著,挺好。

比如答過這樣的題http://zhihu.com/question/23585520/answer/76608886


5、有豐富的獨自看片經驗,更容易與自己獨處,擁抱和享受孤單。我相信1000+的同類們這方面都一樣。不論是深夜對著電腦屏幕、大白天拉上窗帘開大音響、還是在一對對兒情侶中間排隊進出影院,要不是對電影的真愛,誰tm能扛得住這樣光天化日之下被群虐啊


目前應該在三千左右的閱片量吧,基本每天都會看電影,多的時候一天看四五部也是有的,畢竟是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吧。
看了這麼多片子下來最大的體驗就是兩點
1別人問你最喜歡的十部電影的時候,真心需要想很久很久,然後說,這個我說不上來。
2別人讓你給推薦點好看的片子的時候,真心回答不了。


對於好多回複電影看的再多,閱讀量大又怎樣和生活現狀扯上關係的。
個人看法如下:

首先欣賞電影不等價於成功,如果看電影的數量能決定未來生活質量的高低,那失敗的門檻也太高了。
其次電影有很多種類,但是人的活法只有一種。單純拿電影數量的堆疊跟生活狀況進行比較是非常不理智的,電影是人類想像力的衍生,是對藝術、歷史和抽象概念的呈現,好的電影能不斷刷新自己的三觀卻不能直接帶給你財富,更不能直接改變自己的生活。
然後電影是精神層次的東西,過分依賴物質,崇尚物質本沒錯。物質豐富,精神空虛貌似合理,但是物質缺乏,精神豐富 不合理 對於畸形的價值觀的過分依賴才是自己無形的致命傷。
最後,如果想爭取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那麼就少點悲觀,否定自己的過去對於你過值得過的有趣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

我覺得電影,尤其是每一部用心製作的電影都有它的價值,每一次電影的觀摩帶給自己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思考 每一次思考就是自己的蛻變,文化這種東西,電影 不能說量變產生質變 放下浮躁的社會下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
娜塔麗?波特曼在哈佛的演講上曾說過:
我很早就學到我的價值應該來自電影拍攝過程的體驗,來自觸碰人心的可能,而不是我們行業最首要的榮譽:商業和影評方面的成功 而且最初的反響可能會錯誤預測了你的作品最終的價值。於是我開始只挑那些我熱愛的事情來做,只選那些我知道能汲取到有意義經驗的工作。

同樣對於觀影的我們,對電影的理解能有自己的思考將會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聽多了話粗理不粗的話,人云亦云,我希望的是大家能夠靜下心來,獨立思考,就像每一部經得起推敲的電影一樣,沉澱自己。
選擇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永遠不會錯,總有偏執與完美主義者。用商業和現實去定位和對比本身就是本末倒置,不要過早的否定自己的過去和當下。把實用主義加在電影之上,無異於扼殺大部分電影的生命力。

每一部用心製作的電影都是值得尊重和驕傲的藝術!


總覺得真正喜歡看電影的人是孤僻的。
200部的時候,好想給別人推薦些好電影;
500部的時候,不知道該給什麼電影打五星;
1000部的時候,電影是我和這個世界傾訴的最好的對象。
只是不知道要看多少部才會發現,電影終究比不上生活。


豆瓣標記過的有1400?
還有很多懶得去標記了
大概應該在2000部左右

看到一千部的時候基本把各種類型的優秀類型片看遍了,很難再對普通電影提起興趣了。

有一段時間迷戀各種小眾片,很多不會公映,僅限於小電影節,或者小圈子流傳,看到了很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但根本不會流傳。

再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不在看電影,因為覺得了無新意。

直到轉行到電影行業,自己拍過片子後。

對電影生產的各個細節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之後。再看電影有了很多樂趣和視角。

有時候只是為了看一部片子的攝影,看攝影師如何安排,如何取捨鏡頭,如何用光,用了什麼牛逼的技術,在用什器材

有時候只是為了看導演的牛逼,看他怎麼進行場面調度,怎麼發掘演員的潛力,如何剪輯

有時候看到好的電影,會仔細思考編劇是如何創作,如何講故事

等等等,當用了內行人的眼光再去看電影,每一處的細節都值得玩味和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再來看電影,腦子裡完全是在還原電影的製作過程,然後不停的學習與思考??就覺得時光飛快,完全不夠用??

但其實我只是製片人而已??


三十歲那年搬新屋,盤點後確認家藏9xx部片子,甚為得意,常於生活圈中各種花式炫耀,十分囂張,不時肆意點評朋友的觀影心得。
當時的鄰居是個小胖妞,叫杜如風,常來我家搗亂,從不對我的電影收藏有感,後來才知道她的父親叫杜惠東,是嘉禾電影老臣子,所以,她是在電影院長大的。。。有一天她咬著豬扒飯說,阿姐我一個禮拜睇十部,一年五百幾,看了十多年,你,收皮啦。。
我那天很傷心。。。

後來有機會和杜老先生吃飯,他說以他的個人認知判定,華人中觀影量最大的是邵爵士,四十五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最少三部。四萬部,洒洒水。。

我"碰"的一聲。。兩膝落地。

粗糙地借用宮二的台詞裝個逼吧。

數百到千來部,見自己。
數千部,見天地。
萬部以上,見眾生。


感受就是你有超過一千的閱片量又怎麼樣,你沒法靠這個裝逼。你會發現你看的大部分電影都忘了,看了和沒看差不多。年幼時看的和那些真正好的電影還是會記得一些的。


謝邀。

我和電影的緣分,始於2004年。我的大學生涯是相當糟糕的回憶,而學校圖書館五樓只要3塊錢就能看2片的電影放映廳是我為數不多的驚喜之一。只要3塊錢就可看2片,每周末5個場次10部電影。起初我和所有人一樣,在這裡花3塊錢看大片,比如那時剛上映《無極》,以及後來的《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神話》什麼的。逐漸的我發現這裡是打發乏味的上海西南某高校生活的好去處,我在這裡第一次看了許多從小久仰大名的片子,從近20年的《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英國病人》、《燃情歲月》,到更加久遠的《美國往事》、《教父》、《賓虛》、《亂世佳人》…… 有時候還有三集連放,比如《虎膽龍威》1-3、《碟中諜》1-3、《無間道》1-3我都是坐在這個放映廳里一氣呵成的。每逢周末我就端坐在第一排的正中央,放映員叔叔不久就認識我了。可以說我的電影口味是被他啟蒙的,也就是好萊塢傳統經典口味。


每每在那兩三小時間,我忘卻了世間的一切,忘卻了自己是誰,我在倫敦行刑台上的「FREEDOM!!!」聲中頭皮發麻,我在納粹集中營里目睹爸爸跟兒子最後一次捉迷藏而流淚,我在蒙大拿的壯麗山河間為三兄弟的傳奇而陶醉,我被白瑞德和斯嘉麗那洞悉對方的對視所征服。電影帶我逃離這乏味窒息的世界,給我一個個現實中毫無可能擁有神奇體驗。

這樣神奇體驗自然不能隨電影的結束而永遠消失,我想把它們記錄下來。自打下這決心開始,到現在10年了,800多部電影800多篇,沒有例外。這也是我所謂「影評」的由來,應該叫觀後感更為準確。早期的很粗糙,後來的像樣點,不求專業,對得起自己便行。


後來一個熟識的朋友家裡是電影製片廠的,她帶我進入了普通影迷的領域,諸如《天使愛美麗》和《海上鋼琴師》這種。我逐漸認識到電影不僅僅是一種通過帶精彩畫面講故事的娛樂手段,它還可以刻畫一個人物,描繪一個時代,展現一種情懷。偶然間電影泰斗塔可夫斯基的一句話戳中了我:「電影,就是雕刻時光。」雖然看老塔的電影對我仍然不啻為一種折磨,但這句高度凝練又充滿詩意的話的確最符合我所要讚美的電影的魔力。


每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大家關注的是獲獎者揭曉的那一刻,而更令我激動的可能是得獎者的感言。雖然大部分都是看來甚是乏味各種thank you,但我明白,這一刻不是屬於電視機前的觀眾的,而是屬於這個獲獎者一個人的。無論是最耀眼的影帝影后還是音效剪輯n人組中沒有發言的一員,站在這個舞台上,握著小金人朝全世界致意,這是自己熱愛的事業的巔峰時刻。我總感到熱血澎湃,我深深的羨慕他們每一個人。

肥嘟嘟看電影--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不矯情,孤獨的人才會喜歡電影 my ass。喜歡看電影怎麼就孤獨了,平民娛樂而已沒必要用來標榜自己。
不想主動找朋友討論電影,
別人找我推薦電影我說不上來,
別人安利我電影都是看過了,
瞧不起一切營銷號的榜單,
喜歡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電影,
看的越多越覺得看的太少了,
沒有女孩子因為我看電影多喜歡我,
對人不對事的時候拿出些春典砸人腦袋上很爽

這樣,謝謝大家回復,其實是這樣的我對大家的回復完全沒有興趣,我寫的也沒什麼乾貨就是上課聽不進去發發牢騷想到哪說到哪而已。我覺得看過1000電影真的不算什麼啊就像把「看電影」當做特長的人很可憐
大家都是看過或者自以為看過不少電影的人了,冷靜,鱉矯情,不要試圖在這裡尋找某種意義上的存在感

啊大家如果想交朋友沒事聊一聊的話可以通過微博找我或者直接知乎私信,peace


謝邀. :p

老Y剛看完羅導的新片《你丫猜我是不是鬼》,關掉了播放器,點上一桿煙放空了一會兒,默默點開自己的豆瓣電影,也不留短評了,標了個記,看著『已看過的電影』後面幾千的數字,又陷入了沉思。

老Y已經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養成看完一部電影就上豆瓣標記一下的習慣了,多數時候他就留句短評,少數時候也寫寫長一點的感想;老Y也不記得,是啥時候標記的數字從個位變成百位,最後漫不經心地過了千。

老Y和電影的淵源,還得往前說起。那時候老Y還穿著運動校服,做著全國中學生第二套廣播體操,對電影並無什麼興趣。有個周末老Y閑來無事可做,隨便下了個《剪刀手肖申克》來看,一直自覺做人蛋定的老Y,竟然看哭了,而且並不是因為那天的夕陽特別刺眼,老Y突然覺得電影是有力量的,於是慢慢開始入了電影的坑。《劉德華的救贖》什麼的,都是後來補的了。

據說每個影迷都有一份不可告人的癖好或者強迫症。 老Y當時在中學的時候,因為學業原因沒時間看電影,有時候就只能看看預告片。奇特的是,在老Y的爭取下,當時英語老師為了輕鬆課堂,允許老Y在每節英語課開始的時候給同學們放部分吧來鐘的英語電影預告片,那成了老Y多年來幹得最盡職盡責的事了。老Y的強迫症就從那時候開始發展,一開始是預告片必須要最大體量的mov格式,即使面對學校慢得如拉牛筋屎的小水管寬頻,播放器還只用QuickTime。這也成了後來老Y越發嚴重的強迫症的開端,後來我所知道的老Y,連WEB-DL這種片源都不屑一顧,內封了字幕的更不要,音軌怎麼也是dtsma,即使老Y知道,在他的破機器小屏幕上,這些追求並沒有什麼卵用。然而強迫症和信仰,不就是去做外人看起來沒用的事么?

老Y的觀影量在大學的時候出現了井噴期。剛開始是喜歡演員,就看到一個喜歡的演員就把ta演的片全找來看完,後來發現同樣的演員片子有好有差,就成了迷導演,看到喜歡的就順藤摸瓜把導演的所有其他作品都找來看。這樣慢慢過了幾年,加上看了些影史類的書和影評雜誌,似乎心裡也有了點關於電影世界的框架。

有次周三下午的宏觀經濟課,老Y在宿舍窩著看《海上電影院》入了神沒有去。最後老師點名清人並把缺席的人告訴了輔導員。輔導員跟老Y打來電話說,聽說老Y你今天下午沒去上課啊?是不是生病了?老Y很利落地回答說,沒生病好著呢,在宿舍看電影,看了部好片子,真不錯啊,感覺今天天氣都好了很多。電話那頭面對突如其來的真誠懵逼了5秒鐘,剋制地說老Y你這樣翹課對你評獎學金不利啊,入黨一事可能也不好辦了啊。老Y樂呵呵地說,獎學金就讓給其他更有需要的同學吧,入黨的話,對這個黨也不太了解先緩緩唄,對了,有部片叫《天堂鋼琴師》挺不錯的輔導員你看過沒?電話那頭又沉默了5秒,然後掛了。在老Y印象中,那是輔導員最後一次跟他說話。

老Y漸漸覺得電影成了自己無趣生活的一部分。他開始熟知所在的城市哪些影院屏幕燈點得更亮,哪些影院摳門到捨不得開大音量。哪家影院的哪個廳屏幕最大,哪家用的是金屬幕,雙機3D......那時候全城只有一家影院有IMAX廳,老Y每次要轉3路公交,站兩個多小時,結果那個廳右後側音響還有沙沙聲,也不妨礙老Y儀式感滿滿的享受光影。

有時候老Y摸著自己幾個T的裝滿電影的移動硬碟也想,自己花費這麼多時間,是不是有點太揮霍青春了?畢竟看了這麼多電影,懂了這麼多道理,自己的生活也沒見得好多少?電影里的人相愛老去,拯救世界,自己卻還是依然單身一人,每天隱沒入人群就沒了蹤影。

但是老Y不後悔,因為看著電影的老Y,打心裡是高興的。他還記大學期間,每次暑假或者過年回到家,一家人團聚的每個晚上,他都會拿出移動硬碟,選幾部好看的電影一家人一起看。老Y的爸爸躺在沙發上,媽媽在一旁做著瑜伽,老Y有時候跟他爸擠同一個沙發上。一家人一起享受這兩三個小時的時光,跟著電影的奇觀一起驚嘆,跟著電影的感情一起嘆息,跟著電影的情色鏡頭一起尷尬,老Y他爸通常會把腳一伸擋住老Y的眼睛,打著哈哈說嘖嘖這電影真是莫名堂,然後等第二天老Y媽不在的時候跟老Y討論昨天的性感鏡頭打光機位真牛逼。這就是這個家庭的固定曲目,通常看完片後老Y爸媽也會評價一下老Y的選片水平,普遍是好評,讓老Y覺得也是很欣慰。

來到外地陌生城市上班的老Y,電影也是他難得的慰藉,似乎進了電影院,就感到安寧。老Y以很迅速的速度熟悉了新城市的電影院,找到自己覺得最舒服的那家,和最舒服的那個廳的那個位置。有時候期待已久的片子上了,老Y也會提前買好幾個最好的位置,組織幾個朋友一起吃著爆米花看一場片。

我問老Y,看上千部電影有什麼體驗。老Y說沒什麼體驗啊,又不是我拍了上千部電影,始終就是個消費者,你不要說得看幾千部電影很難似的,我現在可是嚴格限制自己一年的觀影量,省點時間,多去產出一些東西才是正事。電影看多了,好處就是爛片不用看就知道爛,也懶得花時間去看了;對於好片變得越來越敏感,即使有的乍一看覺得差要死故事都講不好,回味起來也能覺得真是牛逼,導演會玩。難得出一部有新意的,製作良心的片,能看看著開心地笑出聲來。

最後跟老Y告別前,我問最近有沒啥片子推薦一下撒。老Y說你知不知道羅宏鎮最近有個《哭聲》,我問老Y好看么? 老Y想想了,沒說話,就笑了笑......

http://weixin.qq.com/r/z0WUjAfEM1pMrUPv9xDd (二維碼自動識別)


考導演研究生那幾年,每天逼著自己一天最少三部電影然後寫一些小總結。所以算下來已經遠不止一千部電影了。
很多朋友說自己也看過一千部。但我想說好萊塢的電影基本是只能算十部,真正要看上真正意義上的一千部電影,是要把全世界所有流派電影都看過並且能知其一二,才算是能知道從電影誕生到現在究竟經歷過什麼。
電影雖然是通俗藝術,但是電影和繪畫一樣經過很多流派。比如電影有法國左岸派,道格馬9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或者上升到哲學的英格馬伯格曼等等。
如果能把每個流派的電影選上10部,然後加起來看上一千部,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就是你只要看過一部新電影,你都能從你閱歷的電影中迅速定位這部電影應有的位置和評價,歸類並作多維度解析。壞事就是你的口味會變刁,就好比你品嘗過世界各地美食,或許就會對一道平常菜提不起胃口。從那時起,你對新電影會開始或多或少沒有了當初那種興奮感。


推薦閱讀:

美版《無間道》與《功夫熊貓》在 IMDb.com評級為什麼顯示 banned ?
豆瓣都有哪些高分爛片?
电影《燃情岁月》在豆瓣和IMDb上的评分为什么相差那么多?
《戰狼2》在海外上映的評價怎麼樣?
想把IMDB TOP250看完,但是不敢看異形和異形2,很糾結,怎麼辦?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IMDb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