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美利達新發的"世界上最輕的量產車"?
搞噱頭我沒啥意見,但是搞完之後美利達能不能花點心思把自己的瑞可多減減肥?雖然氣動車都是偏重,但是只有美利達被叫成坦克達。
真的最輕...嗎?也要4.6kg了呢...
十年前CANYON還弄出了3.7kg的公路車呢!
(圖來自biketo)
連坐墊都是一體式的呢!十年前的公路車哦!
然而現在美利達那輛,就是拿頂級爬坡架跟超輕零件組起來的罷了
然並卵啊,美利達就是搞個噱頭出來,這車重各種比賽都會被禁的,UCI限制6.8kg。
其實各個廠商都要搞點噱頭出來裝個b,炫耀技術實力。
車輕固然好,但是前提不能過多損失剛性或者其他性能。
小夥伴的s-works stumpjumper 都能裝出7.xkg的車,照樣硬,因為車架牛逼呀。但是好像用的是硬叉,犧牲越野性能呀。
公路車輕了,必然低框呀,巡航破風能力下降,也就能爬坡了,可是這重量的,車架,五通,頭管,後叉,輪組的剛性足夠應付大力爬坡嗎?
謝邀。
之前trek也搞過這樣的噱頭,emonda slr10,
然而似乎並沒有人認為那是噱頭。雖然那也一樣是超輕件堆出來的
硬要說的話cervelo rca似乎也可以算上。
對比一下,美利達出了超輕斯特拉之後噴的人似乎多了不少。
嗯,我假裝並不知道為什麼原因的樣子。
好歹也都是能上wt級別比賽的大廠,也都有各自的技術和實力,偶爾搞點這類的東西引人注意就和贊助幾個車隊一樣稀鬆平常
廠家又不用真靠這超輕車賺錢,反正又沒幾個人買。造出來看看就好。就跟之前那全定製的2.7千克的超輕車(不是量產),指望著那些配件的原產商真的量產這麼個東西出來可能嗎?並不。
說到底了這基本就可以理解為一個廠家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造出來的玩具,說到底展覽作用大於實戰意義。
再說也沒必要因為哪個廠家發展低端產品線就認為他們的高端產品線一樣不行。。本身就是兩個層級的東西,低端自然有低端的性價比,高端自然有高端應該有的技術。
某S,某P,某T,以及某C牌和某電子產品牌發展低端產品線的時候也似乎沒人說過什麼的樣子(手動斜眼)
廠商需要推廣營銷,當然要製造看點。用噱頭來形容似乎有點極端了,不過一堆輕量件裝出這個重量來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昨天剛看過國內廠商 swfit M碼整車四點幾千克重量的帖子,一車的AX,在這個螺絲都能用碳做的年代,只要你有錢,肯花時間去淘那些輕量件,這個重量沒啥好大驚小怪的
謝邀 這種噱頭是「最」容易被超越的,儘管它也並沒有真正領先其他。
Canyon十多年前就出過重量類似的車,當然,那個不是量產的。最近十年碳纖維工業進步很大,重量在不斷刷新。這是產業的進步,不是科技的進步。但是對消費者是很好的,可以用相同的錢買到更輕更好的車。
真不知道一味的在輕量上追求極致有什麼卵用?這些都是美國佬玩剩下的把戲。UCI的限定是低於6.8KG的不能參賽。
坦克達造出最輕量坦克
然並卵,美利達蘭波車隊用的都是CF4級別的車架,並沒有用這款超輕車架,一方面是UCI限重沒必要,另一方面應該也是處於性能的考量,超輕的CF5剛性方面可能不如CF4。我一直認為在車架上死摳那幾十克100克沒有什麼意義,就像TREK宣傳emonda讓5KG以下的量產自行車成為可能,你要是給我emonda slr10上的那些配件,我用一個900克的公模也紛紛鍾給你裝一台5KG以內的車出來
坦克達的廣告策略實在不敢恭維
各種第一第一第一
真是夠了
我發現每個愛裝逼的自行車廠都有一款世界最輕的自行車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山地車3000以下不建議組裝?
※為什麼早期的公路車賽 是個人英雄時代?
※公路車減重一公斤和人減重一公斤在騎行過程中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請列舉摺疊車車架牌子和型號?(關鍵詞:優雅、便捷)
※為什麼說騎車到拉薩可以凈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