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將領和儒學宗師,王陽明是如何調和殘暴手段和善良心靈的矛盾?

戰爭的手段是絕對殘暴的,不管是對敵人還是自己,而史書記載陽明甚至有過斬殺己方逃兵的行為,所以當他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是如何說服自己,這是存天理滅人慾呢?
我想問的是,即使目的正義,殘暴的手段不會違背內心的善意嗎?若違背了,就是不誠實,這不是違背了儒者的根本嗎?


儒家的善也不是給所有人的,不管是哪一家的學說,包括西方和印度的,都是在弱勢時說下連你的敵人都要愛,可有哪一家有話語權時會這麼說?任何一個學說都是針對人類的某一群體,是群體就有組織,有組織就要有策略、方式方法、紀律、利益分配機制、磋商機制等等,能夠傳播開來的起碼也要和這些的基本原則相兼容吧?!
違背自己組織的利益就一定要進行處罰,這放到哪也都是基本的原則,如果陽明連這個都看不透,還算什麼大儒?!難不成你就認為儒者就是一群書獃子,也只有不諳世事的人完全不了解社會是如何運行的人才會有這種矛盾,儒者是以仁心善年家國清華背負對吾土吾民的深厚情感來積極進取,相比其它家他更重視家國責任、更是組織的積極維護者,有人造反當然要滅掉,有人逃跑當然要嚴懲。
儒家的出發點還是人性,從人性出發、從人性著手才是陽明事功的基礎。


先上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又被稱為心學四決。
在陽明子的心中心體是無善無惡的,只有當用心看待世界的時候發現:咦?怎麼有的地方氣機順暢,有的地方阻塞不通呢?然後就分了善惡,這是意動。再認真辨別辨別善惡到底在何處,最終為善去惡。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陽明子和孔子老人家的想法在這裡是一樣一樣的,對於世界的惡要堅決除之。
逃兵是什麼?不義啊!不義之人斬殺之。陽明子的敵人是什麼?是亂臣,大逆啊!大逆之人斬殺之。
上面大概能解決題主的問題了,下面再從更高逼格的地方說說陽明子的行為。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答顧東橋書》
這段話是陽明子心中的聖人觀:以萬物為體,視天下人物內外遠近,皆全之養之教之。這才是真正的大胸襟啊。囊括天下而欲養之。看到這裡應該有發現不對了,惡人也是人,就不全之養之教之,要斬殺之?那我們繼續往下看:
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譬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以濟一身之用。——《答顧東橋書》
看到沒,雖然物我無間,無人己之分,但是有手足之分啊,有目耳之分啊(這篇文章里其實還不是說的很明確,在另一篇文章里說的非常明確,不過一下子找不到),言下之意就是還有人是汗毛,還有人是指甲……聖心難測啊。然後再看裡面的句子怎麼說的: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要精神流貫,志氣通達的地方才是物我無間,那不通達的地方就不是啊,開始說了氣機不順的地方是惡,斬殺之。所以聖人對於敵人的斬殺之,對於部隊里需要明軍紀的斬殺之,對於戰爭時牽連的犧牲百姓,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一般情況下陽明子對於萬物是「全之養之教之」,不過殺起人來絕不手軟。
最後再看一個: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間,曰:「此等善惡皆以軀殼起念,便會錯。」侃未達。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曰:「然則無善無惡乎?」曰:「無善無惡理之靜,有善有惡氣之動。不動以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曰:「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曰:「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黃侃)曰:「草既非惡,即草不宜去矣。」曰:「如此卻是佛老意見。草若有礙,何妨汝去。」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惡。」曰:「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謂之不作者,只是好惡一循於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曰:「去草如何是一循於理,不著意思?」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曰:「然則善惡全不在物?」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伯生曰:「先生雲草有妨礙,理亦宜去,緣何又是軀殼起念?」曰:「此須汝心自體當,汝要去草是什麼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什麼心?
這段話可以完滿回答題主的問題,如果嫌麻煩,題主直接看加粗部分也可以體會體會。
最後用馬一浮先生的話收個尾: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似有多餘,不過確是那個逼格的心境)


知和行的統一,光心靈善良不殺人就能打勝仗了嗎,比如關於帶兵打仗的道理(知的一種)就必須也得由帶兵打仗進行實踐,而他之前也參加過剿匪帶過兵,上過山也下過鄉,以他這麼聰明的人自然不會學那些腐儒有固定的行事準則什麼「殺人事小,失節事大」什麼的,相對於他們又有另一套自己認為正確的準則(當然有些並不衝突),經厲帶兵打仗後對帶兵打仗的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也就是行),將其運用到戰爭中不過就是知行合一而已,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王老爺子也是想打勝仗的,打了敗仗寧王還能多活幾天吃幾天牢飯,自己敗了沒準當場就讓寧王給宰了,就算自己逃回朝廷,估計也不好受,然而戰場上一副肯得基老爺爺的笑臉是沒有用的,帶兵打仗就得有帶兵打仗的手段和經驗,手段和經驗必須靠「行(也就是實踐)」來解決,所以王老爺子深切理解到這一點,殺逃兵一系列行為也不過是將理論應用於實踐而已,這也是一種治軍的手段,樹立威信的手段,出於打勝仗來講,並沒有什麼可為可不為的,況且儒家也從來沒有說過不殺逃兵啊,對於什麼朝代來講逃兵都不是什麼正面的形象,況且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不立刻整治軍紀往往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能不殺人我估計王老爺子也不會殺,王老爺子因為自己是哲學家創立心學才名流千古,並不是殺人犯,況且殺過人的哲學家也不一定不是一個好的哲學家。


並不追求至善,而是本相。


使吾為劊子手,吾亦不離法場而證菩薩。


聖人以天下萬物為一體,但是你割草為家禽這是一個理,你殺豬祭祀也是理,你有一碗飯,救親人不救路人也是一個理。這裡懂了吧


還是對善的理解問題 善有層次分別的 善需要智慧去支撐 善也是有立場位置的講究的 具體的行為還要在具體的環境里看是不是善


人生在世,焉能無罪?王陽明非是無罪,而是擔罪。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可以平定暴力,正是止戈為武。仁善的定義絕對不是仁善的行為,而仁善的內心,也不是全部體現在仁善的行為。


蛇蠍纏身應還招,我佛慈悲亦懲惡。。一個道理


儒學=善良心靈=不殺人。這太樸素了吧。儒家又不是佛教。
孔子也殺過人的。

另外題主你最後說「這不是違背了儒者的根本嗎?」,你指的「根本」是什麼?
不要太想當然的給別人的理念添加自己定義的屬性。


推薦閱讀:

古詩詞的配樂還有存世的嗎?應該是怎樣的?
為什麼中國文化中沒有類似「超級英雄」這樣的概念?
如何理解推背圖六十卦序?
你最喜歡的一句古詩文名句是什麼?

TAG:中國文化 | 儒學 | 王陽明王守仁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