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 HBO 出品的《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怎麼樣?
特別是黑法妖那段
巴黎燈紅酒綠、奢靡繁華,他們笑話殖民地來的亞當斯不解風情,亞當斯如此回應:
這是我極喜歡的Mini美劇,貼一篇自己以前寫的劇評——也是我自覺比較得意的一篇文章呢。(後面會補點圖)
人類群星閃耀時
——評《約翰·亞當斯》
Trust No Man Living With Power To Endanger The Public Liberty.
任何人都不應該有足夠權力威脅到公眾的自由。
——約翰?亞當斯
HBO的又一部巨作,製作精美,演員的表現幾乎無可挑剔。
雖然沒有《兄弟連》式的大場面,但《約翰?亞當斯》有種內在的激動人心之處。
如果對美國那些民主和自由的先驅者感興趣;如果對人類如何追求自身的發展、解放感興趣;如果對處於時代洪流中的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物感興趣;這是一部你不能錯過的劇集。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電視台:HBO
首播:2008年3月16日
獲獎:
艾美獎23項提名,13項獲獎——
電影/迷你劇類藝術指導;電影/迷你劇類選角;攝影;服裝;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迷你劇集;化妝;音效剪輯;音效合成;最佳特效;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
金球獎——
最佳電視電影/迷你劇集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約翰?亞當斯,約翰是最大眾的名,亞當斯則是基督教中世間第一人的姓氏——這種組合似乎正是這位美國先賢既平凡又與眾不同一生的寫照。從名氣上說,約翰?亞當斯遠比不上喬治?華盛頓、本傑明?富蘭克林或者托馬斯?傑弗遜幾位。但我想,HBO選擇拍攝一部以約翰?亞當斯為主角的電視劇,恰恰是非常高明的:他的生活與親人,他的成功和失敗,他的主張與觀念,都比那幾位頂尖的名人更值得玩味。從約翰?亞當斯的故事中,我們能看到歷史忽略了什麼,錯過了什麼,他為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更客觀更冷靜的角度。
在推薦之前,我要先提醒一下,《約翰?亞當斯》不是一部很「好看」的劇集,沒有什麼熱鬧火爆的大場面,沒有緊張懸疑的情節,沒有香艷華麗的鏡頭。七集八個多小時,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種耐心的考驗。我能向你保證的是,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電視劇——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比《兄連》、《西部風雲》都更加優秀。
總統班底
13項艾美大獎,4項金球重要電視劇獎。《約翰?亞當斯》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如HBO以往的大作。這個電視劇的班底實在是非常強大,非常豪華的:HBO領銜製作;BBC台給予了幫助;背後有湯姆?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兩位大腕的支持(漢克斯是執行製片,他的玩石公司也是劇集的製作方);導演湯姆?霍普是個英國人,他的上一部電視電影《朗福德》也曾拿到了金球獎,他還導演過深受好評的電視劇《伊麗莎白女王》。本劇表現出的濃濃的英國經典歷史劇味道應該歸功於他,此外,本劇沒有像《兄弟連》或者《西部風雲》那樣採取多人分別執導的方式,完全由湯姆?霍普一人導演,使劇集更像一部大電影,風格完備統一;編劇之一的柯特?艾利斯曾參與過《西部風雲》。而演員陣容更不用說了,保羅?吉亞瑪提和勞拉?林尼都是美國當今最優秀的中年演員,兩人以前很少參與電視劇,在本劇集里都是大放光彩;除了兩位主角,劇集中還有大量英國優秀演員,例如老戲骨湯姆?威爾金森、史蒂芬?迪爾蘭、盧夫斯?塞維爾、新銳演員塞繆爾?巴奈特,以及加拿大極富才華的女演員薩拉?波莉等等。這個陣容班底令劇集幾乎沒有短腿的地方,每個角色,不管大小都相當恰當。
真情實境
劇集在製作上也非常豪華,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劇組在匈牙利的很多地方進行了110多天的拍攝取景(想想《羅馬》都沒有這麼好的待遇);而在服裝、化妝、特效等方面也是製作非常嚴謹,力求符合歷史的真實。更值得稱讚的是,這個劇沒有濫用當前的特效/CG技術,僅僅在必要時才會採用它,幾乎讓你覺察不出來——華盛頓就職一段,為了表現出那段場面,實際演員只有80多位,每拍攝幾秒,這些綠幕前的演員們就要交換位置和手上拿的各種旗幟、酒杯等道具,而且要離開剛才站的地方30英尺之外,後期加工後就形成了成千上萬群眾的景象。
就說服裝吧,從1790年代到1820年代,服裝也在不斷變化,為忠實歷史,服裝師們在工作的地方貼上了一張圖表,來顯示背心、衣領、帽子、裙撐、裙角、假髮等等的發展變化。布置片場時,你經常聽到他們去糾正某件東西的擺位:「不不,年代錯了。」有很多細節也許觀眾根本注意不到,比如說劇中女性角色的裙撐有些是用枕頭來代替的,因為在當時美國物質匱乏的情況下就是這樣的。
化妝方面,本劇也非常令人可信。為了表現真實,在華盛頓就職典禮那場戲中,所有演員都要在牙齒上塗一種粘性塗料,以避免現代人那種整潔漂白過的牙齒暴露在鏡頭中——相應地,工人階級的角色得到了比工商人士更多的鏡頭,以展示他們難看的笑容。另外你還可以注意到一個處理得非常好的細節:隨著約翰?亞當斯和阿比蓋爾的衰老,他們的老年斑是慢慢增多的(不像有些電影電視劇里人物好像忽然就老了);更細緻的是,他們的牙齒也顯得越來越發污變黑,不會讓觀眾看到行將就木的老人還滿口好牙。
劇集的攝影也相當值得稱道,它吸取當前流行的DV拍攝風格,不再是那種用斯坦尼康拍出的穩定傳統的鏡頭,而是大量使用了「荷蘭攝角」(Dutch Angles)——就是那種角度傾斜的鏡頭,以前的影片中多半用來表現內心的緊張、恐懼、不安等情緒,最著名的就是影片《第三個人》。整個劇的攝影風格都追求寫實、客觀、自然,突出人物的情緒變化。外景和法國宮廷等場面又非常漂亮明亮,如果你注意看下亞當斯在荷蘭和法國兩地時那種攝影風格的不同,很容易就會體會到劇集在這方面的用心。
風雲人物
這種人物傳記類劇集,演員的表現比《兄弟連》或者《西部風雲》之類劇都更為關鍵。如果你是那種喜歡看錶演的觀眾,這個劇一定會讓你大飽眼福。
約翰?亞當斯(保羅?吉亞瑪提飾演)
保羅?吉亞瑪提扮演的圓胖先生約翰?亞當斯似乎不好去歸結為形似還是神似——因為他像是在創造了一個約翰?亞當斯:這個人充滿理想主義,熱心、偏執、自尊又渴望被承認、充滿正義感、易怒、喜歡發表言論甚至有些嘮叨……他的語氣、動作都能讓你忘掉這是一個現代演員扮演的角色,而投入到保羅帶來的人物內心中去。
保羅?吉亞瑪提的表演讓這個亞當斯在八個多小時的劇集中慢慢豐滿成長,而不是從出場就一成不變。我們能看到他從最初為英國士兵打官司開始所懷有的理想主義,中間在經歷了很多事情後愈發謹慎地對待「自由、民主」這些字眼。我們看到了亞當斯經常處於焦慮、不安甚至深深懷疑和失望之中——這個角色遠遠不是一般傳記影視里那個「英雄」、「偉人」所能概括的。在保羅?吉亞瑪提的演繹下,亞當斯對妻子的依賴甚至依戀,對兒子的正統甚至陳腐的說教和管束(現實有時就是那麼複雜,稱不上一個完美父親的亞當斯卻培養出了一個成為了第六任美國總統的兒子);對女婿的苛刻和薄情(其實是太過公正);對重病女兒的深情……無不讓角色顯得豐滿真實。當你看到亞當斯與兒子斷絕關係時那種涕淚橫流又怒不可遏的表情,臨死前衰退昏聵最終口水自流的細節,你會覺得保羅?吉亞瑪提演得實在過癮實在有力——當然,也有人認為保羅詮釋得過於用力,但我還是以為,這樣的角色就應該這樣去處理。
亞當斯這個形象,在美國建國的歷程中起到了一種潤滑油般的效果,他不是華盛頓那樣的統帥,不是富蘭克林那樣的學者,不是漢密爾頓那樣的專業精英,但是他的思考、他的謹慎成了歷史的穩定劑。劇集中的幾段戲很好地表現了亞當斯的歷史價值:
當他代表正陷入苦戰的美國來到法國尋求幫助時,看到的卻是一個傲慢、自以為是的大國表現出的優越感(對比今日美國,很有諷刺性不是么)。在法國人的宴會上,被認為是粗鄙土氣的亞當斯對這些塗脂抹粉吃吃喝喝的貴族們說:「我必須去學習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們就有自由去學習數學和哲學;我的兒子們需要去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博物學、造船學、航海、貿易以及農業,這樣才能使他們的孩子們有權利去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針織和制陶。」美國人的務實精神從當時的亞當斯身上就可窺見一斑。
當亞當斯做總統時,法國剛爆發了大革命,親法的傑弗遜等人鼓動民眾支持法國,與英國開戰。然而亞當斯卻冒著失去下屆總統的風險,斷然拒絕了這個看起來非常「革命」非常「正義」的議案。歷史上的亞當斯在傑弗遜對路易十六被砍頭表示支持的時候,曾對一名英國記者說:人類最終會發現,假如大多數人失去控制,他們和不受約束的暴君一樣會變得專制殘暴。
整個劇集都貫穿了這種審慎的反思態度,我們看到亞當斯夫婦自己跑到了正在建設中的白宮,默默在其中穿行,亞當斯並不因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締造者、總統而感到欣喜,他說過:「我請求上帝賜福於這所房子,以及此後的入住者。但願從此只有誠實和英明的人,才得以住在這個屋頂下,管理國家。」只有這種思想的人,才會在在離任之後一個人和普通老百姓一起做馬車離開還沒完工的白宮。這個場景幾乎可以成為整個劇集精神的註腳。
幾乎所有美國的創建者,都有種自省和回歸淳樸生活的傾向,無論華盛頓、傑弗遜還是亞當斯都是如此。他們始終清醒,不迷戀權力,卻渴望回到自己的「和平之地」。老年亞當斯內心中全都是一個世紀老人最純粹的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最後一集里,垂垂老矣的亞當斯和他的兒子在自己的田野間漫步,他充滿感情的說:
「我曾經見過一位法國皇后,戴著價值1800萬里弗的鑽石。但我要說,她美麗端莊的容貌加上熠熠生輝的珠寶,對我的影響力還不如一棵小灌木,就像這棵。我媽媽常說我總是不太熱心於這個塵世。現在我發現,即使看一個小小的事物我也能神遊太虛。」
「常常喜樂」(Rejoice evermore)亞當斯自言自語道。
「什麼意思,父親?」
「這是聖保羅的名言,你個傻瓜」
「常常喜樂,常常喜樂。真希望它發乎我心,訴之於口啊。我現在渾身都有種衝動,想跪在這裡膜拜。如果我的膝蓋還可以彎曲的話。」
Rejoice evermore,也可以叫「凡事感恩」,一種永遠懷著敬畏、恭謹的態度,這正是亞當斯以及那些美國國父們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阿比蓋爾?亞當斯(勞拉?林尼飾演)
勞拉?林尼演繹的阿比蓋爾顧盼之際都是戲卻不顯得搶眼(勞拉?林尼的表演如此細膩而且自然,本劇堪稱她演藝生涯中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了。),她的隱忍、耐心、寬容,她那種從一個理智的婦女和家庭出發的眼光,都對亞當斯影響至深。但劇集並沒有把她描寫成完人:當好不容易回到家的亞當斯說他還要被派去法國時,阿比蓋爾相當激動,但勞拉?林尼在這裡沒有把她處理成一個怨婦,她先是表達對丈夫的不滿,但當亞當斯聲明他不走了時,卻又說「愛情要付出代價」「如果我是個男人,我也會共赴國難,因為那是所有榮耀的所在」,更要求丈夫把年僅十幾歲的兒子帶上,讓他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經歷歷練——這是何等的睿智和境界。
還有一處另我感觸至深:有一場戲,是某人來告知亞當斯第一屆總統競選的情況,說很多人都在推舉亞當斯,現在有大法官什麼什麼的位置可選擇。亞當斯先是表示自己不想為官(也有對競爭不到總統的些許失望吧),一直沒有發言的阿比蓋爾來了一句「至少是副總統」——並不讓人感到突兀或者功利,反而覺得非常真實非常正常。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妻子,這個答覆里既包含了要求對丈夫功績的肯定,又敦促了亞當斯繼續為國家出力。
阿比蓋爾?納比?亞當斯(薩拉?波利飾演)
納比這個角色的戲份不多,但她得癌症需要做乳房手術一段,薩拉?波利的表演仍然顯得很精彩。事實上,飾演亞當斯兒子女兒的幾位年輕演員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喬治?華盛頓(大衛?摩斯飾演)
大衛?摩斯最為我們熟悉的角色大概是《勇創奪命島》里跟隨著將軍的副官了。他也是那種始終演配角的甘草演員。本劇中的華盛頓多半都是些側影,大衛?摩斯的表演恰如其分,很能鎮得住氣氛,雖然他在形象上並不非常接近華盛頓,但當你看到他在費城會議上發言,絕對符合華盛頓那種謹嚴、恭敬、大度的氣概。
本傑明?富蘭克林(湯姆?威爾金森飾演)
湯姆?威爾金森也是老戲骨了,他演繹的富蘭克林可不是我們小時教科書里那個放著風箏研究雷電的科學家形象,反而一幅老奸巨滑、老於世故的樣子。他在法國跟著法國人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一付玩物喪志樣子,與公爵夫人那段風流艷情故事更頗有喜劇效果。但我們一點不覺得這個人物被貶低了——歷史就是這樣複雜,既有亞當斯那樣正統的堅持原則的紳士,也有富蘭克林這樣聰明富於機變的老牌政治家。
托馬斯?傑弗遜(史蒂芬?迪爾蘭飾演)
傑弗遜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具有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人氣質。25歲那年,這個自己家奴隸就極多的莊園主提出了解放奴隸的議案,在當時算是相當前衛的思想了。當然,他最出名的還是作為《獨立宣言》的唯一主筆——如同劇集中描寫的,富蘭克林和亞當斯只做了很小的修飾改動。年輕時的傑弗遜激進浪漫,他那句著名的「自由之樹必須時時用愛國者和暴君的鮮血來灌溉,方能得到新生。」就是在寫給亞當斯夫人的信中。晚年時他也承認這有些過於激進了。史蒂芬?迪爾蘭演繹的傑弗遜有點憂鬱沉默的氣質,似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傑弗遜和亞當斯半個多世紀的恩恩怨怨在劇中得到了相當多的表現,這兩個全都出於公心,沒什麼私仇的人物於當下美國的黨爭現實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盧夫斯?塞維爾飾演)
大概因為歷史上漢密爾頓對亞當斯的肆意攻擊,他成了劇中唯一的「反派」角色。當然,劇集並沒有賦予漢密爾頓惡人嘴臉,他只是與亞當斯太過不同而已。歷史上的漢密爾頓個子不高,但相貌英俊,不僅雄心勃勃,而且才華橫溢、能文能武,擅長音樂和繪畫。他出身底層,在華盛頓手下做過侍衛官,當過律師。主張實行中央集權的國家主義路線。劇集中,他任財政部長時和約翰?亞當斯沒少吵架,實際這是劇集為了突出亞當斯的一種取捨(倒也不算歪曲)——漢密爾頓當時為美國爭取來了第一座國家銀行,這件事對恢復、發展當時的美國經濟居功至偉。當然,他寫文章確實很犀利甚至刻薄,那本50多頁的小冊子對亞當斯極盡攻擊之能事。
歷史與虛構
本劇中很多平民的衣服都曾用在英國歷史劇中,好多褲子里都縫著BBC的標記。
影片結尾處,約翰?亞當斯臨死前說出了那句廣為流傳的遺言:幸好傑弗遜還活著。根據史實,傑弗遜雖然比亞當斯早離去了幾個小時,但亞當斯根本沒有得到這個消息——影片在這一段鏡頭在病卧的傑弗遜、亞當斯以及7月4日國慶的畫面之間平行切換,讓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歷史宿命感:這些人的一生,連同死亡都是傳奇!
劇集的片頭來自富蘭克林自繪一幅漫畫:一條蛇被分成很多節,每一節代表一個殖民地,畫的底下寫著「Join or Die」。這是1754年當時還是殖民地的軍官華盛頓和法國發生武裝衝突的七年戰爭爆發時,富蘭克林在自己的公報上用來號召各殖民地合則共榮,分則各亡的漫畫。這也是美洲出現的第一幅漫畫。(原來還是漫畫界的前輩……)
第三集的標題別惹我(Don』t Tread on Me)是18世紀一些地方和群眾寫在當時美國國旗上的文字,但並非官方的正式樣式。
在群眾歡迎亞當斯回家的一段戲中,為了真實起見,片場堆積了兩卡車的牡蠣殼,還有很多真正的大魚乾。
勞拉?林尼在劇中穿的一件青綠與白色相間條紋的睡袍是克爾斯滕?鄧斯特在《瑪麗皇后》中穿過的。
在亞當斯的女兒納比做手術時,阿比蓋爾對不安的亞當斯說:「看在上帝的面上,約翰,坐下。」這是關於《獨立宣言》的音樂劇《1776》中一首歌中的經典句子。
七集標題加入或滅亡(Join or Die)
獨立(Independence)
別惹我(Don』t Tread on Me)
重聚(Reunion)
聯合或滅亡(Unite or Die)
不必要的戰爭(Unnecessary War)
和平之地(Peacefield)
搜索到了這個問題,攢著一篇流傳不廣的文章,分享給題主,應該可以回答前半個問題。
出處已不明,如有冒犯,請私信刪除。
……………………賣萌分割線……………………
This is history as I have never seen before. This is the best love story I have watched in a long, long time.
John Adams by Paul Giamatti
Abigail Adams by Laura Linney
John Adams
這部劇很符合CAVA君所說的「醜化歷史劇」的潮流,追求恢復古代的真實面貌:髒兮兮的環境,瘟疫流行,破破爛爛,胼手胝足的勞動。在「John Adams」裡面,不僅致力於真實還原客觀環境了,更重要的是它把難以掌握的、被反覆歪曲的、毫不光鮮毫不美妙的精神現實重現出來。
歷史傳記,尤其是所謂偉人的傳記,我一般不怎麼愛看,因為大家描述真人的手法,特別類似於童話/民間傳說,喜歡遵守既定的套路和規則。好人對壞人,朋友對敵人,正確對錯誤,戰爭對和平,失敗對成功,我們看待偉人的一生(或許非偉人也一樣),總是著眼於他的各項豐功偉績,或者重大失誤,punctuated with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他怎樣扭轉乾坤,左右了歷史進程等等。也許在某些時候,偉人經受了挫折,但是他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東山再起,終於贏得更大的勝利,在一片金光中,肩負眾人敬仰的目光,騎著高頭大馬走向遠方,名垂青史。
因為太過習慣了這些套路,看這部戲時常常覺得腳下虛浮,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因為它完全不理睬觀眾的期望。John Adams 以波士頓城中的名嘴律師起家,在一場動亂後,替廣受民眾唾棄的英國軍人成功地進行了法庭辯護。這第一件大事奠定了他一生政途的基調----總是堅定地站在自認為合理合法合乎道德準則的位置上,哪怕跟群眾/暴民/同黨/多數人的感情立場背道而馳,哪怕自己得罪天下人,也要哇啦哇啦地說出不順耳的真心話。
頭兩集敘述John Adams 怎樣參與殖民地議會,舌戰群儒,說服了一盤散沙的眾代表/特派員答應投票支持宣布獨立,脫離英國國王,建立一個沒有國王的新政權。其實那時候很多州都害怕而且反對獨立,紐約可是投了棄權票的哦。是他提名從未真正打過仗的 George Washington 做大陸軍 (the Continental Army) 的總統帥,是他說服 Thomas Jefferson 操刀撰寫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並且跟 Benjamin Franklin 一同參與修改定稿。他又在大陸軍缺錢缺裝備的時候四處奔波,誓把革命干到底。
看到這裡我還以為下一部是如何苦盡甘來,寫他在革命成功時如何意氣風發呢。錯!Adams 在獨立戰爭時被派到法國去搞外交,幫助 Franklin 解開路易十六的錢包,跟新生的美國結盟合力對付英國的喬治三世。跟八面玲瓏的F 老頭相比,他就是個土包子,偏偏還是個大嘴巴的土包子,在繁文縟節的法國宮廷處處碰壁,不僅壞事,而且招來老F 的反感。Franklin 寫信回國,把 Adams 外交無用幫倒忙的事兒都捅給了國會,讓國會把他調走到荷蘭替美國借錢打仗。結果他到荷蘭也成效甚微,還得了熱病,幾乎一事無成,又離家千里,總之十分的失敗。直到1781年美國打勝了,跟英國簽下合約正式分離,他才又出了下風頭,到英國見了國王一面。基本上這一段就沒使上什麼力。
回到家裡,本想退休務農,有人來勸他出山競選總統,結果George Washington 全票當選,他當上副總統。那時候根本沒有全民選舉,而是各地派出代表組成 electoral college,由他們來選總統。美國從一開頭就是共和制,精英制,少數人的民主,而不是純民主純大選。得票第二多的當副總。
作為副總統,其實沒有什麼實權,就是在國會投票平局時,投一個tiebreak的票而已,無所事事使不上力,讓他繼續苦悶。倒是樹了不少政敵,得罪了不少人。
美國本身的命運也不是象童話那樣happily ever after,革命成功,憲法立了以後萬事大吉,反而新政權矛盾重重風雨飄搖,隨時都有可能 fall apart。George Washington 幹了八年兩任,受不了撂下挑子,回 Mount Vernon 去做他的農夫了。
這時候 Adams 跟老朋友 Thomas Jefferson 已經產生了激烈的政治矛盾。法國大革命鬧得轟轟烈烈,路易十六被砍了腦袋,英國趕緊跟其他保皇勢力去鎮壓,法國上來找美國還它的六月債了。我剛幫了你打英國,現在你也幫我啊。美國民眾和政治家分成親英派和親法派。Adams 屬於的黨派 Federalists 裡面親英派特別多,他不得不得罪(例如Alexander Hamilton)自己人拚命保持脆弱的中立地位,因為他堅信美國實力尚弱,一打仗就完了。同時又跟 Jefferson 鬧翻,因為 Jefferson 骨子裡是個激進革命黨,恨不得自己跑到法國幫他們建立共和國。
結果拿破崙上台,跟美國講和,中立地位保住了,代價是 Adams 丟了連任選舉。Jefferson 當選。但他上台後也並沒有搞革命。
有一段戲,Jefferson 寫獨立宣言時,Adams 提了一些意見,Jefferson 問,你為什麼不自己寫,而特地請我寫呢?Adams 答道,第一我忙死了,沒時間寫,第二,我過去看到你的文章,你的筆可比我的強多了,第三,你在眾代表中十分受人尊重和欽佩. You are respected and admired. I am not.
他很有自知之明。他脾氣頗暴躁,口沒遮攔,明明站的地方是對的,但只會靠熱血和原則靠辯論戰勝對方而不會靠巧言令色和幕後交易買通別人。這樣的人,能做一任總統,也就是碰上了革命開國那幾年而已,等到政治系統一成熟,絕無存活道理。
話說回來,Jefferson 這樣的人,換到了今天也絕無政治成功的可能。他是個罕見的內向型政治家,靠筆而非靠嘴贏得人心和愛戴。他根本不怎麼信上帝,公開說新約里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瞎編的,還特地在 Virginia 活動,起草了政治宗教分離的法律,並推動了憲法修正案里的宗教自由條款。如果讓今天的廣大美國人民聽說他這麼駭人聽聞的反基督教的言行,肯定被塗上"atheist" 標籤永世不得翻身。
(美國人民普遍視無神論者如洪水猛獸,認為他們比穆斯林更恐怖。如果不是1776年的美國有這麼一批不怎麼原旨主義的 Free Masons 和深受 Quaker 影響的人建國立憲, 有Jefferson 這樣的人參與,現在的處境大概比沙烏地阿拉伯好不了多少。原旨的新教徒搞起大清洗排除異己的狂熱,可以直追西班牙的天主教庭。)
劇中的幾個主要 Founding Fathers ,都是當時自由思想強烈的精英派,那時候情勢急迫,說獨立就獨立,說打就打,說干就幹了,就那麼一群人在夜裡摸黑著修樓砌磚,也不知道天亮後樓會不會轟地一下塌了,只是覺得這樓非造不可,先搭起來以後再慢慢地修補和加固。後來,至少沒有離開倒下來,卻也歪了又歪,補了又補,並非早先那批人所能料到,而後人修樓的也未必眼前亮了多少。差別在於,第一批蓋樓的人數少,自身利益也有限得很,後人則不同,指手劃腳的,邊砌邊拆的,都多了太多。
寫得好,拍得好,在於它並沒有鸚鵡學舌一樣重複主流教科書:靠了 Founding Fathers 超人的遠見和智慧,憲法和政府機制是天下無雙的完美髮明,從此抵禦風風雨雨百毒不侵,保證後代的幸福生活。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即使是一開始建立的憲法和政府也不得不與時俱進,不停地修補和改善。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也有很多窩裡斗和掙扎。而且,歷史也沒有定論這就一定是最好最正確的標準答案。也可能有比美國憲法和制度更好的alternative history,但既然已經走上了這條路,就只好一直走下去。
至少,那些 Founding Fathers 絕大多數都堅信憲法中的原則和理想,宣誓捍衛憲法的精神。聯想到現在的大領導,做主人(the "Decider"),唯一的使命就是盡量擴大自己的權力,把憲法撕得粉粉碎。恐怕古人在墳墓里都恨不得要跳出來吧?×××××××××××××××××××××××××××××××××××××××
政治人物的傳記還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生硬地把偉人的私人生活東灌一點西灌一點穿插在各大紀事之中,好像湯里的幾滴油,明晃晃地浮在上面。好像偉人只生存在重大歷史事件中,而在私人生活里只是個過客,而私人生活對於偉人,似乎也只是個點綴。
John Adams 此劇(我想應該是原著的好處)特別特別高明的地方,就是把這個完整的人畫給你看,他是這麼一個人,所以他在政治里,在公眾面前,在朋友和敵人(或者朋友兼敵人)身旁,跟他在家裡,卧室里,兒女前,都是同一個人,他的個性和原則和脾氣和理想和優缺點,在各種環境內展現出來,內在的人性不變。一個人不可能在外面是個欺人太甚的asshole,到家裡卻純情忠貞,平等待人。John Adams 的道德準則,固執脾氣,對政治的熱情,說話直率的脾氣,決定了他於公於私的行為和處境。在政治上惹麻煩,在外國得罪人,在黨內孤立,在家裡也跟二兒子和女婿產生矛盾,都是同一個人干出來的事。當二兒子酗酒墮落時,他又氣又傷心,跑去教訓兒子,跟他吵架,但終歸說不出「你回家來吧,我原諒你」的這種話。
內在一致不等於簡單不等於one note,一個人物寫得真實可信,需要表現他的個性中矛盾的地方。John Adams 生性固執己見,原則很強,倒不太複雜。Thomas Jefferson 卻是個極度矛盾的人,所以他時刻有搶戲的危險。不知為什麼,此劇找了英國演員Stephen Dillane 演 Jefferson,比畫像里的Jefferson 帥了很多,好象故意要跟 Adams 形成對比似的。Jefferson by Stephen Dillane
Thomas Jefferson
這裡讓我非常喜歡非常欣慰的寫人手法,在於並不人為抬高主角,也決不會為了抬高主角而故意踩低主角周圍的人,尤其是敵人和競爭對手。Jefferson 跟 Adams 做人做事都是鮮明對比。Jefferson 來自南方世家,養尊處優,家裡大莊園僱傭奴隸無數,學識深廣,會很多種語言。所以他到了法國後如魚得水,很習慣很快樂。而 Adams 是北方中產階層,自己務農,也把土地出租給佃戶。Adams 夫妻都十分痛恨黑奴制度,認為有違天理,一直鼓吹廢除奴隸制。Jefferson 卻很矛盾,他一方面十分激進,認為黑奴制度是錯的,一方面卻又至死都沒有解放自家的黑奴----一說是因為他負債纍纍,無以為繼,不得不留著莊園上的人手(他的確一生缺錢,死後庄子里的黑奴全部被賣掉抵債)。我又覺得也許跟他的出身有關,習慣了被黑奴纏繞左右的生活,即使在理智上知道不對,卻沒有直覺的反感。Adams 家庭(相對)幸福,而Jefferson 卻運氣很不好,兒女和太太都很早就夭折和去世了。Adams 是外向的,善辯的,管不住大嘴的人,而 Jefferson 卻是內向的,愛寫的,城府頗深的人。
二人先在革命中建立友誼,後來掌政是因為政見分歧而交惡,退休以後兩個小老頭又和好如初了,南北書信頻繁,留下他們對政治和哲學和一切話題的討論。很有意思的是,激進的 Jefferson 對「貴族」 觀念,對高尚的人性和fraternity 之類的理想存有幻想,而 Adams 卻認為法律和制度需要多考慮和監督人性黑暗面。晚年時他們變成了最親密的筆友,尤其是Abigail 去世後,兩人無所不談。最後死在同一天----1826年7月4日,獨立宣言正式發布的50年紀念。John Adams 的最後一句話就是"Thomas Jefferson survives..." 他不知道老朋友已經早他幾小時死掉了。
劇中的 Jefferson 很有光彩,很吸引人,卻並沒有掩蓋 John Adams (至少對我來說沒有)。××××××××××××××××××××××××××××××××××××××××××
John Abigail Adams,一場五十四年的戀愛。
都說畫鬼容易畫人難。年紀越長,見得越多,能忍受的的浪漫文藝作品就越少,因為到處都是神乎其神的橋段,欲仙欲死的激情,萬里挑一的美貌,跟大活人有什麼關係呢?我要看外星人情節,不如直接去找科幻好了。難道真實的人生里沒有好看的感人的戀愛嗎?我不信,每天有那麼多人墮入情網,卿卿我我,吵吵鬧鬧的,難道一上銀幕都是千篇一律的老俗套?看一眼就知道結尾。
最精彩最難料最不俗的故事,總是真的。
Abigail Smith 是牧師的女兒,19 歲嫁給大她10 歲的John Adams。她跟他在這個婚姻里,精神上是完全平等的。她並沒有受過特殊高級的教育,也不會七國語言琴棋書畫,但她的正大光明的智慧和堅強自信的性格,讓他信賴和依靠,她是他的夥伴和戰友。
獨立之前 John Adams 作為麻省代表到費城遊說獨立,然後打仗,然後被派到歐洲搞外交。聚少離多,他們之間通過大量信件,都被保留下來,成了他們愛情的見證。也是給我們的見證:平等而又深情的夫妻之愛是存在的。
John Adams 十分依賴太座的見解和判斷,什麼工作內外的心思都倒給她,問她的意見。而她比他明智,看人准,但跟他一樣的率直和忠實。
劇中最精彩的台詞都被演 Abigail 的Laura Linney 說去了,轉述不能得其真髓,還是得自己去看上下文。John Adams 吐苦水,說跟英國打仗已不可避免,但費城大家還在扯皮,Abigail 說我真想跑去揍他們一頓,不讓女人參與這些事關戰爭與和平的決定,但是"Do we not live the war?" 後來她留守在家獨自拉扯大幾個兒女,丈夫和大兒子John Qunicy 在歐洲搞外交,女兒問:為什麼都是男人在外面闖蕩干大事,而我們女人只能在家等他們回來?她答:"Because we let them."
導演 Tom Hooper (英國人)明顯是鐵杆的「還原派」,不僅致力於表現環境的髒亂泥濘,夏天的汗冬天的煤,簡陋破爛的(未建成的)白宮,法國貴婦的狗和臉上的白粉,治療乳腺癌的手術。。。而且讓古人怎麼難看怎麼來,John Adams 假髮下面的禿頭,Abigail 從來不上make-up,人人到老都塗黑牙齒(我私下以為,如果可能他會讓演員把牙齒都拔光了演老年),手上畫滿老年斑。習慣了光鮮華麗的古裝戲的觀眾大概會被嚇著,但這才是真實的生活狀態,細節的真實時刻提醒觀眾設身處地想像這些熟悉的名字,忘記教科書,把他們當成活生生的人看待。
在這裡說Paul Giamatti 和 Laura Linney 演得多好多好,肯定大家會假設是我個人偏見的溢美之詞,所以還是請自己去看看吧,你決不會後悔。
一開始讓我很不習慣的是, Giamatti 演的 Adams 十分不討人喜歡,即使有少數慷慨激昂的片段,多的是碰壁和爭吵和有心無力的鬱悶情節,而且很多麻煩簡直是自找的,讓人不能放手去喜歡他。這跟 Giamatti 平時的形象和過去的角色頗有不同。直到最後一集,跟化了老裝的 Linney 打情罵俏,忽然擠了擠眼,嫣然一笑,哇,突然又回到了平時charming 的模樣!
這時我可明白了為什麼前面幾集讓我感到有些彆扭,Giamatti 自己的純真可愛氣質在劇中被他刻意壓住了,因為跟 John Adams 的性格不吻合,就不去施展平時的自身魅力。這唯一的真情流露,或許是他不小心泄露出來的真面目吧?××××××××××××××××××××××××××××××××××××××××××
人生究竟是屢敗屢戰,還是屢戰屢敗?就算當過了美國總統,John Adams 的一生歷史其實跟其他人也都差不多,跌倒,爬起來,跌倒,再爬起來,間或有些短暫的風光日子,終究還是掙扎和憂患多,無憂無慮少。做了這許多事,經歷了這些傷心事,犯了這麼多的錯,我想,他後悔嗎?
我覺得不會。這部電視劇(想必原著傳記更是如此)徹底拒絕按照我們習慣的理念來講故事,主角不是跟周圍「壞人」戰鬥的「好人」,也沒有苦盡甘來,「失敗是成功之母」,王子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留下豐功偉績供後人瞻仰。因為現實全不是那麼回事,大多數的事情,介乎好壞對錯之間,身在當時就更加無法預料後果,只有憑著自己的熱血和良心悶頭去干,也許是錯了,但當時難道會有上帝的聲音從天而降:「住手,你正在鑄成大錯」?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不可能預料「最佳方案」,即使儘力,也未必能好心好報。唯一能肯定的是,前路會有高峰也會有低谷,不管多幸運多智慧多美貌多麼「天之驕子」或者準備多充分,誰都免不了,碰上了只有一步步自己拿腳走過去,也別期望啥時候能跨過一個 finish line,如果領先別人還有鮮花掌聲和獎勵,從此高枕無憂。世界上偏沒有完勝這回事,大家的 finish line 都是一樣的。
每個人的歷史都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所以我們都需要家人朋友,甚至諍友,環繞四周。沒有人是孤島,我們的人生,必須依靠著與他人的連接紐帶,才能算真正的存在。
看完非常常震撼,第一集就描述獨立戰爭時期前的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殖民地矛盾的激化,波士頓傾茶、萊剋星頓,雖然都是一筆帶過,但是那種每個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令人感動。當然還有約翰和妻子的愛情,每一次寫信都是以my friend 開頭,這是我非常嚮往的一種婚姻關係,兩個人之間有共同的志向,互相理解和尊重,在學識和眼界上基本是在同一個高度的,伴侶是最好的朋友,同愛情相比,友情更能長久。還有Adams和Thomas的相愛相殺,年輕的傑斐遜真的好帥啊,憂鬱傲嬌的思想者。
總之,是值得看好多遍的劇
劇中很多小細節都是確有其事的,比如法國有的地方流行用弗蘭克林博士的頭像作為裝飾,和他在浴室里下棋的趣味,華盛頓就職宣誓聲音小到聽不見,以及他的牙齒問題,亞當斯遺言:「傑斐孫還活著」,傑斐孫的蓄奴行為等,非常有意思。
美國先賢的精神,值得我們國人學習!
剛看完第一集。感想很雜,隨便挑幾點記錄一下。
1)律師果然還是非常有趣的職業
記得有一幕非常有感觸。第一集john adams為boston massacre里的英國士兵打辯護,對方律師和john認識是同事。這場trial john勝訴了,對方律師敗訴。他們幾個認識的有才律師之前經常私下聚,之後就出現對方律師和john還是一如既往的談論當下政治局勢發展。好喜歡這樣的relationship
第二個原因就是john本身為unpopular side辯護的行為(雖然不排除有個人動機在裡面,但是這無可厚非嘛)。不多說
(正臉對方律師,側臉john adams)
2)john和妻子abigail的關係
john在準備辯護陳詞的時候幾次詢問abigail的意見,abigail的意見確實非常在理,然後john最終在自己原稿和她的意見中權衡做出了最佳效果。從細節中也能感覺到abi很聰明。感覺兩個人都聰明能幹,share相似的價值觀動力,互相理解,互相支持,john敗訴了abi無言安慰,john勝訴了abi能感同身受為他高興,簡直不要太healthy( ????? )雖說abigail如果不是全職主婦的話感覺更好,但是考慮到當時1770年,自己絕對是做不到abi那麼厲害的。
補一張在微笑中知曉一切的abigail
劇中還有很多點,不過沒啥時間就不多吐槽了( ????? )
ps:剛瞟了一眼問題描述,忽然想到之前身邊流行過的一句話:我要好好學理工,這樣我孩子就能學藝術了這句話莫不是個不褪色的名言吧loll
答主提到的這句話確有其事
留個百度雲下載 看了才好評
推薦閱讀:
※如何在四個月內自學sat2美國歷史並考到750+?
※美國一些主要的城市是如何命名的?
※為什麼中國人拍電影愛往回穿越,而外國人愛往未來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