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喀蒙古和漠南蒙古哪個更「純正」?

聽聞「黃金家族」後裔以漠南居多,而「喀爾喀蒙古」的維基百科卻介紹道「 喀爾喀蒙古是由世代居住在蒙古本部的蒙古人演變而來,幾乎包含了所有的蒙古部落。」
我想知道原來蒙古部落(鐵木真之前的狹義蒙古)究竟在鐵木真之後如何演進,此處「純正」是以成吉思汗統一大漠之前的蒙古部族為參照。


事實上,喀爾喀蒙古四部之中,有三部來源於達延汗的兒子格哷森札札賚爾琿。他被分封的部族,首號喀爾喀。格哷森札札賚爾琿是達延汗的王妃蘇密爾哈屯的兒子,而漠南蒙古的貴族基本都是滿都海哈屯的兒子。
達延汗是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在他很牛的老婆滿都海的幫助下統一了蒙古。基本上所有的後代都屬於黃金家族,按照你的說法,應該是一樣純正的。因為都是孛兒只斤氏,清代叫博爾濟吉特氏。
但是喀爾喀的車臣汗不是達延汗系的。

達延汗 巴圖孟克的兒子
圖魯博羅特(察哈爾部的始祖,滿都海哈屯所生)內蒙
烏魯斯博羅特(濟農,死後無嗣,滿都海哈屯所生)沒有分封,濟農是蒙語副汗的意思,早死
巴爾斯博羅特(濟農部、土默特部的始祖,滿都海哈屯所生) 內蒙
阿爾蘇博羅特(多倫土默特部的始祖,滿都海哈屯所生)內蒙
阿爾楚博羅特(扎魯特、巴林部的始祖,滿都海哈屯所生)內蒙
斡齊爾博羅特(克什克騰的始祖,滿都海哈屯所生)內蒙
阿爾博羅特(掌浩齊特部,後部歸圖魯博羅特之孫庫登汗,滿都海哈屯所生)內蒙
鄂不錫袞青台吉(掌阿蘇特部、永謝布部,後歸土默特部,古實哈屯所生)內蒙
格哷森札札賚爾(喀爾喀部的始祖,蘇密爾哈屯所生)外蒙
格哷圖台吉(古實哈屯所生)
格哷博羅特(掌敖漢部、奈曼部,後部歸圖魯博羅特曾孫岱青杜勒、額森偉征諾顏,蘇密爾哈屯所生)內蒙

嗯,既然問題是喀爾喀,附上為了興趣畫的一副喀爾喀四部世系圖。=-=


又不是馬還分純血不純血?別搞這套好不好?不好意思,我是個雜交水稻,不懂藍血貴族的故事。


作者:zhen-liang
鏈接:為什麼在人屬下面,除了現代人種以外種的都滅絕了? - zhen-liang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蒙古部落本來是藍色眼睛的人種,和女奴隸生的太多人種變色成為漢人了

蒙元政權除了掠奪財富以外,相互間為了爭奪財物有相當頻繁的內戰。為了填補內戰造成的人口損失,他們把大批的漢族百姓驅趕成奴隸。在元代初期,這種驅趕平民為奴隸的現象極為普遍。史書不乏記載他們驅趕成千上萬的蒙古部落去西征,再驅趕大批漢族百姓到草原作為奴隸,有記載的就不下數十萬人。很難判斷,後來草原蒙古部落的人民是否是蒙古帝國初期部落的後代,還是當初被驅趕的漢族百姓後代,因為不知道有多少奴隸能夠在那種情況下活下去。不過按照一般的規律,離白種人文明地區近的游牧民族常常會從黃種人變成白種人。離黃種人文明地區近的部落則相反。這正是因為頻繁大量地掠奪人口的緣故。
一個山海經考證帖子說古代蒙古是白色人種,古代壁畫有這個題材,陸地的高加索白人打擊渡海侵略襲擊的蒙古黃色人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鐵木真)的直系祖先多本-磨根(Dobun Mergen)曾在森林裡要了別人一塊肉,回家途中,見到一個另外部落的人快要餓死,提出把他的親生兒子賣給多本-磨根,來換這塊肉。多本-磨根於是給了他肉,把少年領回家做奴隸。可見當時游牧民族常常饑寒交迫,為了一口飯把兒子賣掉。多本-磨根死後,此少年奴隸和他的妻子又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之一就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的直系祖先。
  多本-磨根的妻子共有五個孩子。她們媽媽死時,最小的孩子伯東查(Bodoncha)是成吉思汗的直系祖先)年幼,其它四個哥哥立刻分了她留下的牲畜和食物。不留給年幼的伯東查任何東西。柏東查饑寒交迫,被一群善良的牧民救起,給他食物,過幾年後,伯東查遇見了他的哥哥,教唆他們把這群牧民抓過來作為奴隸,從此生活狀況好轉。蒙古貴族後代非常欣賞恩將仇報的行為。這些「光榮」事迹是用來給蒙古貴族作教材,教他們後代如何反客為主用,才傳頌給後代的。草原也許不乏善良的牧民,但是那些奴隸主貴族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和文明社會無惡不做的土匪強盜並無分別。
  在當時的草原社會,可以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三種人。平民的蒙古語就是黑頭髮,很可能是華夏遷移過去的黃種人。他們從事游牧和手段低下的生產。貴族實際上就是草原的暴力掠奪和壓迫者。有跡象表面,起初這些貴族可能是身高馬大、身體強壯金髮碧眼的白種人(成吉思汗的部落名字就是藍眼睛,其東胡演變成室韋以後,最大的部落稱為黃頭女真),他們幾乎不從事任何生產。生存主要依靠暴力掠奪他人財富,綁架劫掠他人成為為自己生產。被他們綁架劫掠而來的人就是奴隸。雖然不是每個草原的居民都是邪惡和殘暴,但是草原是被這些用暴力屠殺掠奪和奴役他人的集團控制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乎所有的平民牧民都被綁架而成為奴隸。而貴族之間為了爭奪奴隸、牧場驅趕奴隸相互殘殺。因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具備文明社會的尊嚴意識,除了屠殺與被屠殺、奴役和被奴役以外,不知道人類還有其它的生活和和平相處的方式。
  由於草原社會持續不斷的自相殘殺,人口的存活率很低。而每個部落人口的多少,是部落能否在殘酷環境下生存的關鍵。游牧民族經常把掠奪文明地區掠奪來的婦女和兒童,作為他們人口來源,補償在戰爭中的死亡。無論是在中國、波斯、阿拉伯和歐洲,都不乏游牧民族殺掉超過車輪高的男子,綁架女子和不記事的兒童的記載。長期以來,這種屠殺和掠奪使得草原原來的白種貴族漸漸消失,白種人奴隸主逐漸被黃種人奴隸主所代替。
  蒙古高原地區是世界上產馬最多的地區,這些馬被游牧民族用來相互殘殺。大量的馬匹踐踏草原,破壞了生存環境,使得每一塊有草地的地方,成為不同部落之間的必爭之地。據《元史-本紀》記載,成吉思汗(鐵木真)的直系遠祖母莫拿倫有七個兒子,有一天,有一群小孩在她的領地上挖草根充饑。莫拿倫害怕自己的草場被破壞,就命令用車撞死撞傷這些小孩,結果與小孩所屬部落發生戰鬥,寡不敵眾,莫拿倫和在家的六個兒子以及部落全部被殺。只有一些殘弱婦女和小嬰兒海都僥倖逃脫(海都後來成為蒙古部落第一個汗)。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人們心裡已經沒有任何善良和同情,為了爭奪一點草根就可以屠殺兒童。
  游牧民族這種為爭奪食物鬥爭的行為代代相傳,到了成吉思汗(鐵木真)這代也不例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三世祖先拿不勒已經稱汗,地位非常高,部眾很多,可親屬照樣食物不充足。在鐵木真10歲時,父親被仇人殺死,失去了家裡強壯的男人,部落因此不再給她媽媽肉吃,引起了她媽媽和俺巴孩的兩個老婆的爭吵。結果,他們部落拋棄成吉思汗的媽媽和她6個年幼的孩子,有一個老人勸說他們不要這樣,因此被人用長矛戳死。這是在當時野蠻殘忍草原社會常見的現象。
  成吉思汗(鐵木真)一家老弱被拋棄後,更是饑寒交迫。成吉思汗(鐵木真)自己為了搶一條魚,把自己的親兄弟殺死。成吉思汗(鐵木真)一家是草原上的貴族,地位非常高,貴族都是如此,更何況普通百姓。這種生存手段低下的環境,培養了蒙古貴族野蠻殘忍成為風俗和本性。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母親和一個部落男子成親,路過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的地方,被也速該發現後,立刻找他的兩個兄弟去殺那個男子,準備綁架和強姦新娘。男子見勢不妙,乘馬逃去,也速該三兄弟追了7個山崗,追不上才罷休,回來把哭哭啼啼的婦女抓到帳篷里強姦,後來生了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殺人強姦的犯罪行為,被社會主流鄙視。但在游牧民族社會,非常普遍,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這種風俗,被今天中國的某些學者美化成「搶婚」一詞。後來成吉思汗自己的老婆也被搶婚。這種相互兇殺不止,比我們現代社會的犯罪團伙,有過之而不不及。也超過了古代社會游牧民族的殘暴程度。
  當時游牧民族殘害親骨肉兄弟的事件,不僅在成吉思汗部落如此,其它的游牧民族部落也很常見。《元史》記載,蒙古地區最大部落之一克烈部部長忽兒札胡思杯祿死去後,汪罕(ong khan,又叫脫里)為了爭奪王位,立刻殺死了他弟弟昆弟。汪罕的叔叔又立刻組織了一批人殺他,造成汪罕和成吉思汗家族聯盟,(這是成吉思汗從一貧如洗到發跡的最重要支柱)。
  除了牲畜、武器,游牧民族很少有其它財產。成吉思汗本人在娶老婆時對方陪嫁了一個貂皮。被視為及其珍貴之物。他自己捨不得用,把他用來巴結當時蒙古地區勢力最大的首領之一汪汗(ong khan,又叫脫里)。王汗也把他當作價值連城的禮物。為此,答應帶本部兵馬,幫助成吉思汗打仗殺人。可見當時游牧民族的貧困程度。
  從上述現像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一個社會成長的成吉思汗等蒙古貴族,把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作為生活的準則。在他們眼裡,其他的同胞都不是人,而是相互的獵物。殺一個人比殺一頭羊要容易的多。當對手強大時,如果不能殺掉對手,就用最謙卑順服的態度巴結,騙取對方的信任,然後找機會再幹掉他們。在他們眼裡恩將仇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用來教育後代的各種事迹,無一不是欺騙和暴力屠殺的組合。這實際上就是成吉思漢(鐵木真)白手起家,從一個白丁開始巴結權貴,到借用漢人的物質資源稱王稱霸,最後侵入文明地區,成為屠殺奴役世界各國人民的屠夫的訣竅。這也可以解釋蒙古帝國後來為什麼給世界各國造成了空前絕後、慘無人寰的巨大災難。

  早在蒙古崛起之前的公元12世紀中後期,中國北方地區就已經被野蠻的女真金國征服。金國女真人部分接受了華夏文明的管理方法,北方漸漸從女真人的破壞劫掠中恢復過來。而北方講突厥蒙古語的民族紛紛南下搶劫。為了防止野蠻人的侵襲,金朝政權繼承了華夏以夷治夷的方針,以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為代價,扶持一個蒙古部落,打擊另外一個蒙古部落。當被扶持的蒙古部落強大以後,就欺壓其它草原部落,還用華夏物質資源掠奪中原。女真就會把物質支持轉移到被欺壓的部落。這種遊戲從遼代就開始,金朝延續使用。翹翹板的兩端是草原上因為利益連接起來的各種形形色色的部落聯盟,包括相互有血海深仇的突厥語克烈和蒙古韃靼。
  鐵木真(成吉思汗)本是貴族的後代,年幼喪父,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失去了父親的奴隸和多數,只剩下九匹馬和幾個身強力壯的弟弟做幫手。艱苦的生活使他學會見風使舵的手段。他利用自己父親和克烈頭領王汗的友誼,拜王汗為養父。在自己的老婆和後母被蔑爾乞部落綁架強姦以後,又通告王汗的關係,找到一個勢力強大的草原貴族扎木合作為靠山,拜為兄弟(安達),聯合偷襲了蔑爾乞,把老婆搶了回來。鐵木真成為扎木合的部下。
  鐵木真兩年以後第一次玩樂恩將仇報的遊戲,從扎木合處糾集一些部下劫走奴隸,背叛了扎不合,建立自己的勢力,在王汗的鼓勵下稱汗,並因爭奪馬匹殺死了扎木合的弟弟。扎木合因此組織了大軍征討,儘管大多數歷史記載已經被篡改,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知道,鐵木真慘敗而逃,投奔到自己的養父王汗手下當一個打手,默默無聞地幹了二十多年。他和親屬一起把父親的一些舊有的奴隸,加入到王汗的部落陣營中,增強了王汗在草原相互殘殺中的實力,並幫助突厥語族的王汗殺剿蒙古語族的各部落。取得了王汗的信任。在服侍王汗期間,鐵木真一方面成為王汗的得力助手,一方面小心翼翼利用王汗的權勢,暗中培養自己的私人勢力。
  此時被金國扶持強大的韃韃部落,去金國境內的漢族地區掠奪財富,金國決定改變支持的對象,派完顏丞相找到克烈部落頭領王汗,封他為王(王汗名字從此而來)。同時冊封鐵木真為金朝節度使,並準備冊封他為招討使。這以後過程的記載雖然被蒙元史官刪去,但是我們可以從古代慣例知道,中原政權為了國防,在這種情況下向成吉思汗(鐵木真)提供了大量的物質援助,這成為成吉思汗(鐵木真)發家的資本。 同時,鐵木真(成吉思汗)結識了一些金朝的官員為內應。從他們那裡知道,女真政權的腐敗墮落,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從中原獲得物質和武器的支持,為稱霸中國做準備。雖然具體記錄被蒙元政權刪去,這些事情卻仍然可以在《元史》中通常未被注意的地方可以看出痕迹。
  在金國政權利用中原占絕對優勢的武器和物質優勢,擊敗了韃靼部落以後,王汗和鐵木真開始落井下石,從背後襲擊韃靼殘餘。徹底地消滅了韃靼部落。蒙古部按照慣例對韃靼民族實行了種族滅絕,把所有超過車輪高的男子殺掉。女子則被分配給眾人成為性奴隸。此時,成吉思汗巧妙地利用王汗的勢力,殺害了自己的堂兄弟。清除了和自己爭奪對奴隸控制權的競爭對手。又藉助王汗的勢力消滅了自己的世仇蔑爾乞部落。
  此時,王汗老邁。繼承權力成為問題,鐵木真試圖以乾兒子的身份搶奪王汗權力,和王汗之子發生衝突。王汗站在他親子一邊。造成了雙方分裂。鐵木真率領蒙古語族的部下出走。被王汗和其子追殺。損兵折將後,狼狽逃走。沒有糧食,被迫殺馬充饑,飲髒水解渴。完全失去了草原稱霸的實力。
  在此期間,儘管文字記載被蒙元刪除,但我們可以從別處知道,鐵木真仍然是金朝的屬臣。不斷去金朝進貢,見過金朝的永濟王。在古代這類所謂的進貢,都會有大量的物質回報。包括紡織品、糧食和武器,成為鐵木真招兵買馬的資本。我們也知道,歷史上游牧民族騙取中原過多物質資源的方法,就是鼓勵其它的游牧民族進攻中原,使得中原感到危機。所以鐵木真被王汗擊敗逃走一年以後,忽然有眾多的兵源財產,我們可以推測,他暗中聯繫金朝政府獲得物質資源,是最主要的實力來源。很可能,他自己也去過中原,晉見金政府官員,商討如何對付他以前的乾爹王汗。
  在此時,王汗在草原稱霸,不可一世。他和金國政府反目成仇,率領重兵進攻金朝邊界。被當時還很強大的金朝打擊,慘敗而歸。此時,成吉思汗在背後突襲克烈,害死了王汗和他的兒子。掌握了王汗的全部人馬,成為草原最大的軍閥。
  緊接著,鐵木真(成吉思汗)利用金朝提供的資源,消滅了乃蠻和扎木合的勢力。得到了回紇的歸順,並突襲和滅亡了喀喇契丹。鐵木真拆散被征服的部落,分給自己的親信做奴隸,並自稱成吉思合汗,建立了一個統一而可怕的蒙古帝國。這種游牧民族聯合的巨大規模空前絕後。
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帝國的血腥野蠻崛起,蒙古對中國和世界的征服與大屠殺

今天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大多都呈現出明顯的黃種人特徵。而這大多數人也以古代華夏文明創始者的傳人自居。
事實上,有大量的考古發現和以DNA檢測結果為依據的體質人類學以及比較語言學上的證據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證明這個歷史事實的主要證據有以下這些: 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甘肅,內蒙,新疆等地出土的大量具有高加索人種(白種人)特徵的古人類遺骨,乾屍,以及雕像文物等;古文獻中關於古代華夏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中具有高加索人種(白種人)成分的大量記載;古漢語中與英語等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語言同源的大量原始辭彙。等等。
在詳細闡述這些證據之前,首先我們來大致了解一下種族和語族這兩個概念,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通常我們都簡單地把人種分為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不過這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並不準確。而且按照皮膚顏色把人分類也不太科學,因為膚色受外界影響很大,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人種特徵。通常應該按照眼睛顏色,毛髮顏色,毛髮形狀,鼻形,眼形,頭形指數,等等區分。
照此大概可將人種分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蒙古利亞人種(黃種人),尼格羅人種(黑種人),俾格米人種(小黑人)等幾大類,其他一些過渡種族和混和種族以及難以歸類的不重要的種族這裡不再贅述。
人類的語言,則大概可分為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閃米特語系,含米特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等幾大類。(美洲印地安語和非洲黑人班圖語等除外)
而按照語言將人分類,就可以將人類分為印歐語系民族(廣義的雅利安人),閃米特語系民族(包括猶太人,阿拉伯人,古巴比倫人,古亞述人,腓尼基人等),含米特語系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北非柏柏爾人),漢藏語系民族,阿爾泰語系民族(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女真]三大語族)等幾大類。
這種按照語言分類的語族並不等同於按照體征分類的種族,但是兩者(種族譜系樹與語言譜系樹)大體上是吻合的。所以本文中可視為等同。不過印歐語系民族與閃米特語系民族同屬於高加索人種,所以本文將屬於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民族作為廣義上的雅利安人單獨歸類。
然後我們來看看具體的證據:
(一)。山東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和中國古生物分子遺傳學研究所,通過對山東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臨淄古墓群中古人類遺骨中提取的DNA樣本所做的檢測,研究表明,儒家的發源地--山東,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春秋戰國晚期,當地人的人種特徵都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進而可推知:儒家的創始者--孔子,毫無疑問也是屬於高加索人種的成分。
一直到了隋唐時期,山東當地人的人種特徵才開始轉變為高加索人種與蒙古尼亞人種的混合成分,近似於今天新疆中亞的黃白混血種人;然後到了明清時期,山東當地人的人種特徵才開始轉變為較純粹的蒙古利亞人種。

這個研究結果曾經在2000年「21世紀中國考古學和世界考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公布過,2002年的《齊魯晚報》《山東商報》也曾有過報道。

(二)。從殷墟遺址,中國地區最早的文明--商文明的遺迹中發掘出來的遺骨中,有高加索人種的遺骨。(關於文明的定義等問題請參考《所謂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無稽之談》等文章)
同時也有蒙古利亞人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人)的遺骨,一般都來自於殉葬坑和祭祀坑,應該是戰俘或者奴隸。
(三)。中國古代史書上記載的周邊民族--西戎,北狄,南蠻,東夷,都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的成分,並且直接構成了商,周,等中國地區早期文明的人種來源。比如商文明的兩個來源之一就是東夷--也就是上文第一條所提到的當時山東各部落和民族。東夷應該是一個遊獵部落。(《說文》:夷從大從弓,意即弓箭手。)
而生活在山東的東夷,既然是高加索人種的成分,來源於東夷的商,當然也毫無疑問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的成分的,並且也被考古發現所證實。兩者關係非常密切,而孔子也是商的遺民後裔。
郭沫若也曾考證過,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東夷人,體貌特徵為鬍鬚體毛較濃密,鷹鉤鼻,這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成分;北狄中也含有濃須,藍眼,高鼻的高加索人種成分(《中國史篇》)。
另外,東夷可能也含有部分通古斯人(屬蒙古利亞人種)的成分。
(注意:古史上所說的戎,狄,蠻,夷,是與西,北,南,東四個方位嚴格對應的。)
(四)。中國地區的第二個文明--周,也是來源於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成分的西戎(說吐火羅語--屬印歐語系)。周人始祖名為棄,號為后稷,其母為姜嫄,系出自羌人部落(姜,羌同源),而羌人為西戎的一支。周人直到滅商入主中原之後才開始「貶戎狄之俗」逐漸擺脫游牧文化的影響。(《說文》:羌從羊,意即牧羊人。)
不僅西周墓葬中發現有很多高加索人種特徵的顱骨,而且,1976年在甘肅靈台白草坡一座西周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尊青銅鼓上的人頭像具有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1980年陝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出土的蚌雕人頭像,雕像高鼻、狹面、深目,也具有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其中一個頭頂上還刻有一個「╋」字(「巫」字),這個符號來源於公元前5500年前的西亞哈拉夫文化。
(五)。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堯,舜,禹等人,並不是實有其人,只是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才陸續由方士文人根據神話傳說虛構出來的人物,但是其所對應的考古年代上相應的氏族部落,如堯,舜,禹所對應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後氏,據中國學者考證,都是使用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的民族,而使用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的各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高加索人種。
關於此問題可參考余太山等人的相關著作,如《塞種史研究》及《說大夏的遷徙——兼考允姓之戎》《有虞氏的遷徙——兼說陶唐氏的若干問題》等論文。
來源於西北的北狄的,傳說中的黃帝部落,也是一個說吐火羅語的印歐語系氏族。姜姓的炎帝部落也是源於印歐語系的羌人(姜,羌同源。)
周滅商之後,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諸侯國,其中最大最長久的是中山國,而這個「中山人」據史書上的記載就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
「夏」是夏後氏的自稱,「大夏」與「吐火羅」對音近似,據王國維,顧頡剛考證,來源於印歐語系。周滅商之後,因為周與來源於東夷的商不是同一民族,而與夏後氏同為西戎系統,於是以傳說中的夏的繼承者自居,也稱自己為「有夏」,稱其同盟部落為「諸夏」;而「華」本也是周人的自稱,於是此後生活在中原一帶的人就自稱「華夏」,與此區別於其原來的本家--西戎,北狄,南蠻,東夷,這就是漢人的前身--華夏族名稱的來源。
周谷城先生也說過:「夏,商,周並不是三個相續的朝代,而是三個不同的部落或民族」(《中國通史》)。


(六)。與我們通常想像的不一樣的是:在公元前三世紀以前,即匈奴開始向西遷徙之前,整個歐亞大陸上,不僅歐洲,中亞,伊朗,印度河恆河流域,西域(新疆),阿爾泰地區,而且通過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肅,陝西,乃至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高原的整個範圍,都是被屬於高加索人種的使用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的廣義上的雅利安人佔據著的。這一點已經被大量的考古發現所證實。 古史記載的生活在中國西部包括西域以及甘肅陝西及河套地區的月氏,烏孫,樓蘭,龜茲,犬戎,獫狁,羌(羌方,羌戎,姜戎),人方,鬼方等,都是說吐火羅語或者東伊朗語的印歐語系各民族。在四川,山東等地也有印歐語系的高加索人種分布。
中國中西部及河套地區說吐火羅語的印歐語系各民族來到中國的時間相當之早,因為吐火羅語屬印歐語系中的centum語組(與日爾曼語相同),即印歐語系中較為原始的顎音類語言;而西域中亞一帶說東伊朗語的塞人,則是屬於印歐語系中的satem語組,即印歐語系中後期成熟的絲音類語言,很顯然吐火羅人來到中國的時候是在其途經的中亞印歐語系各民族的絲音類語言還未分化出來之前,由此可知這個時間大概在公元前4300年前印歐語系民族的第一次大遷徙的時候。通過對新疆出土的大量高加索人種古人類乾屍的DNA檢測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而那時候,中國地區的早期文明還未出現,屬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各民族已經來到了中國腹地,包括早期的吐火羅語各族以及後期的東伊朗語各族,並逐步帶來了中東西亞先進的生產技術,小麥,大麥,及馴養牛馬,車輪,兩輪戰車,青銅冶煉術,及後來的冶鐵術等等技術,而且受中東的楔形文字影響發展出了早期的甲骨文,直接創造了中國地區的早期文明--商,周。
(七)。從文化上來說,從商周青銅器上的雙馬族徽,到新疆天山和內蒙古陰山古代岩畫上的雙馬神像,以及中國北方草原和農牧交界地帶的雙馬紋藝術品,與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共有的多神教神祗之一:雙馬神偶像,在文化上是一脈相承的。毫無疑問地都是來源於印歐語系各民族。
另外,商人是政教不分的,有很強烈的宗教性。這一點正是古代印歐語系的雅利安民族各分支共同的特徵。
來自羌戎的周人,信仰陰陽,與印歐語系民族最早的宗教--祆教很相似。岑仲緬先生認為周人是祆教徒,《易經》也來源於祆教。
楚人苗人的祖先--南蠻,也是深受印歐語系民族的影響,甚至也可能含有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民族的成分。楚人的神話系統與雅利安人的神話系統很接近。
吐火羅人的一支,羌人,在文化上繼承了很多印歐語系民族的風俗,例如火葬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先秦時期的文獻如《墨子》《列子》等都提到,氐人羌人是實行火葬的,火葬就是源自印歐語系民族,例如印度-雅利安人就在相當長的時期一直實行火葬,而伊朗-雅利安人在祆教流傳前也是實行火葬的。
與羌人並稱的,後來南遷的氐人,也混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種成分,其與月氏人一樣都將其國王稱為「詔」,其與百越諸族融合的西南後裔白蠻、烏蠻等族建立的政權也稱作「六詔」,其後建立暹羅的泰人也稱其王為「詔」。
根據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彝族中有一支部族有高加索人種的特徵,而彝族正是氐人的後裔,而且今天的彝族仍保留著火葬的習俗。
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在文化上對早期華夏文明的影響還大量表現在語言方面。祁連山的「祁連」這個名字就來自於印歐語言,意為「神聖的」。佛教經典最初也全是經過印歐語系的吐火羅語譯成漢語的。 漢代設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其中武威,張掖,敦煌的得名都與吐火羅語有關;「張掖」為「昭武」的同名異譯,昭武城曾經是吐火羅人的一支月氏人的活動中心,後來西遷至中亞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至唐朝時仍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根本;「敦煌」則與「吐火羅」或「大夏」一名有關;而武威的原名或者另一名「姑臧」也出自吐火羅語;「姑臧」與「高昌」同源,也是吐火羅人的活動區域,而高昌的原住民車師同樓蘭、龜茲、焉耆一樣都為吐火羅人的一支。

據考證,鮮卑人中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獨孤氏諸部中具有高加索人種成份的應該就是慕容部。
唐朝時在西北有一支被唐王朝皇室認做是本家的民族:黠嘎斯(吉爾吉斯)人,又稱為堅昆,因其曾建立古堅昆國。其人種特徵就是:赤發,白面,綠瞳,也是高加索人種特徵。
這進而可推知,唐朝李氏皇室的來源也可能是含有高加索人種成分的。事實上,隋唐兩代皇室,楊氏,李氏皆為鮮卑血統,楊李二家是表親,楊氏,李氏與宇文氏,獨孤氏家族世為婚姻,宇文氏,獨孤氏都是鮮卑姓。唐高祖李淵本姓大野,是鮮卑姓,母親獨孤氏。李淵李世民都是鮮卑血統。李世民祖母,母親都是鮮卑人,李世民身上至少有四分之三是鮮卑人血統。
此外,象什麼長孫,令狐,尉遲,都是胡人姓氏。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與《舊唐書》《新唐書》的《室韋傳》都記載室韋諸部中有「黃頭室韋」,也稱「黃頭部」,而室韋即是蒙古諸部的前身。
成吉思汗和他父親也速該也是藍眼睛,他們的氏族名「勃兒只斤」就是「藍眼睛」的意思(一說灰眼睛)。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有一部女真人「多黃髮,鬢皆黃,目睛綠者,謂之『黃頭女真』」;《松漠紀聞》「黃頭女真」條稱其「髭發皆黃,目睛多綠」;《契丹國志》卷《諸蕃國雜記》「黃頭女真」條記載其相貌特徵是「髭發皆黃,目睛多綠」,這顯然是高加索人種特徵。
《新唐書》卷110《李多祚傳》記載「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長,號『黃頭都督』,後入中國,世系湮遠」,說明唐代靺鞨人中也有黃髮碧眼的部族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史思明等人及其部族也是來源於高加索人種成分,《舊唐書》稱安史叛軍為「羯賊」,羯即「五胡亂華」時的羯族,史書記載即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成分。
來自於貝加爾湖以北的丁零-鐵勒諸部,據考證原本也是屬於高加索人種,或者可能是塞種人-蒙古人混血。
原本就生活在蒙古高原和東北亞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又分為突厥,蒙古,通古斯三個語族),雖然各自都含有一定的高加索人種成分,但是仍是以蒙古利亞人種為主。但是其中生活在西部的突厥語族,因為與當地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各族融合混血程度最深,其融入的的高加索人種成分也越來越加深,中世紀向西遷徙之後,最西邊遠至歐亞交界處的突厥人的一支(土耳其),已經完全轉變為高加索人種成分。
突厥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阿氏那部落很可能就是突厥化的塞種人(屬高加索人種)。
而生活在中部和南部的突厥人,如歷史上的克烈部和乃蠻部,也是信仰景教(基督教的一支)的以高加索人種為主的。他們佔據了整個蒙古高原面積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另外的三分之一才是生活在大興安嶺和貝加爾湖之間的蒙古人,後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的戰爭幾乎消滅了一半的突厥部落,才使得蒙古高原上蒙古利亞人種的成分又佔了上風。而成吉思汗本人也含有四分之一的突厥血統,前面也提過,他本人可能也是藍眼睛的高加索人種成分。 而中國地區早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據學者研究,是屬於古突厥民族的文化,在華北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文物,據分析具有明顯的古突厥族文化特徵,古突厥文化特徵為:
一。陶器上畫有魚紋或人身魚紋;
二。殺馬祭天;
三。彩文陶器;
仰韶文化與此完全吻合,所以其根源應在中亞一帶,而不是中國地區。


是不是如果喀爾喀蒙古更純正題主就不承認內蒙蒙古族了?你這問題有幾把價值?土生土長的蒙古人都不興血統論,你還在叫囂個毛?

硬要回答,喀爾喀是達延汗庶出,都是成吉思汗後人。


「黃金家族後裔以漠南居多」 這個結論來自哪兒,能告知下么?
黃金家族漠南沒有,可能以前有,10年wg後也消失了。
有貴族,但是10年wg後也沒什麼區別了,祭拜成吉思汗陵的時候和普通民眾儀式和讚詞略不同。
清朝康熙擁立三權在halh mongol,互相牽制,不成力量。新疆的galdan boshogt成為政教合一的khan建立新的王朝一路打到北部,希望和halh三個turiin haan一起從北攻下康熙,也因為他們三個被康熙的「誰和我合作,我就幫誰成為halh mongol頭王」誘惑,沒有幫助galdan boshogt,之後mongol還是一盤散沙。

halh mongol,更多是一種地域的稱呼,按mongol內部亞民族稱呼,也是更多以你出生的地方,而不是什麼血統,就像我是呼倫貝爾蒙古族,鄂爾多斯蒙古族,赤峰蒙古一樣。

黃金家族蒙古國可能有,中東確認有,中東的後裔可能保留勢力的更多。


推薦閱讀:

內蒙古蒙古族人對於外蒙古如何看待?與南北韓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比,蒙古人是怎樣的?
到最後陸遊的後人(從南宋到當代)是否曾經在家祭時「告訴」他,九州已同?
甲骨文羌方的地望究竟何在?
楚國、吳國、越國是否屬於諸夏?
為什麼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會看不起印度這個國家?

TAG:歷史 | 民族 | 游牧民族 | 蒙古國家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