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的炒麵到底是什麼食物?
在不少有關朝鮮戰爭的文獻中都能看到「炒麵」這種食物,常常描述志願軍在冰天雪地里以炒麵為食戰鬥好幾天。那麼如題,炒麵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和現在的炒麵有什麼區別嗎?
大部分南方朋友平時不以面類為主食,所以可能不是太容易想像當年志願軍的炒麵是一種什麼東西。甚至有不少人誤以為炒麵其實指的是現在夜市小吃攤上的炒麵條,其實炒麵的「面」,指的是「麵粉」而非「麵條」。當然,這個有地域因素,並沒有對錯可言。朝鮮戰爭時期的炒麵,就是指的上個世紀在中國北方鄉村很普遍的炒制麵粉。
生在北方的我,炒麵是我兒時的一種記憶。每次吃到,大抵都是回老家,在外公或者奶奶家吃到。小學時的老家,條件非常差,是那種北方到處可見的普通鄉村。村民以種玉米和小麥為生,園子里是夯土的地面,廁所是露天的旱廁,雨水和廁所的髒水從大門一側開挖的溝渠流出院子,流上門前的村路,沒準有時候還倒灌進對門的院子里。這就是我對我爺爺家最直觀的印象。
爹媽剛參加工作,自己還喂不飽自己,就更談不上養我,在工作生活不能相顧的日子裡,就把我送到鄉下老家交給姥爺姥姥。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第一次嘗到了六十年前朝鮮半島上志願軍吃的那種炒麵,當然,已經是多次改良過的版本了。
它大概就是長這個樣子。(從網上找到的最符合我記憶的圖)
就是看起來很粗糙的高粱面和小麥面的混合物,興許還混合著一些其他粗糧麵粉。看起來跟土差不多,估計倒在地上,沒見過的人肯定分不出這是食物還是普通的土。沒錯……我們北方人,就是這麼的土。這種炒麵非常干,因為是被炒熟過的,所以可以長時間儲存。正常吃的時候需要混合入開水,然後用筷子朝著一個方向不停攪動,手法類似於「和麵筋」。而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很多時候是在急行軍時進食,所以自然做不到沖水攪拌,只能幹吃。「一把雪,一把炒麵」,反映了志願軍在急行軍下突擊進食的緊迫,可以想像那是一種什麼體驗。
攪拌好的炒麵。(有的朋友指出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吃法,有的地方加少量水攥成小團團吃)
攪拌完成後,看起來就是這種半固體一樣的東西。說實話,按照當時志願軍的炒麵配製方法和五十年代原始的磨面技術,其顏色遠不會這麼鮮亮,肯定會摻雜很多雜糧和粗糧乃至處理不幹凈的糠皮,石磨磨出的麵粉也不夠乾淨,興許還帶土。所以六十年前志願軍吃的炒麵,顏色要比這個黑的多。
嘗起來,有一種糧食和土地的純粹感,口感遠談不上好。但是飽腹感卻很強,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何選用這種東西作為軍糧。少量的炒麵沖水攪拌,吃下後就可以有效壓制飢餓感。而其粉末狀的物理特性,也可以靈活的放進各種攜帶用具里,非常適合輕步兵作戰的志願軍攜帶。我個人吃的時候加了不少糖在裡面,不然那種高粱面特有的澀和清苦,實在難以支撐我吃完這麼一大碗。糖,這種我們今天看來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東西,在七十年代都不是便宜貨,五十年代的朝戰時期,更是毫無可能大規模配發部隊的。
根據現存文字的記載,志願軍當時的炒麵,是混合了食鹽而不是糖的。這是因為考慮到人體新陳代謝和流汗所帶來的鹽分損失,為了照顧人體需要而犧牲了味道。不過,這種初級原始的東西,又真正能照顧多少人體對微量元素的需要,我想大家也心知肚明。維生素?油脂?礦物質?微量元素?統統可以視為沒有,唯一有的,就是那略顯虛無的飽腹感以及不算高的熱量。炒麵,實在只能算是對志願軍身體需要的最低限的支持了。在後勤水平低下的五十年代,能穩定向前線供應炒麵這種東西,已經算得上巨大的進步了。
講真,雖然很多朋友用油茶麵來舉例子。確實油茶麵跟炒麵在物理性質上非常相似,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兩個東西問味道實在差太多。這種炒麵的味道,遠遠比不上油茶麵,而考慮到所用糧食的純度,當年志願軍的炒麵,也遠不會有我所吃的這種一樣帶有一種淡淡的香味。我所嘗到的一絲清苦,在當年的炒麵里,應該是主要的味道。油茶麵里含有的是小麥粉,食用油,白砂糖和芝麻,這些在炒麵里是沒有的。而高粱面那種澀和苦,卻是油茶麵所也不具有的。
考慮到戰爭時期,炒麵的製作是分配各黨政軍民階層的任務,所以每個批次的炒麵色彩和口感都會不同。而在現存的照片中,我用來攪拌的小筷子,也變成了大鏟子。
這是如今年輕人心裡的「炒麵」
現在,由於物質的極大豐富,炒麵這種東西在城市裡已經快要銷聲匿跡了,只有北方一些農村還能見到。年輕一代人心裡的「炒麵」一詞,早已被夜市小吃小攤上的那種鐵板上吱吱啦啦的「炒麵(條)」所代替。而吃慣了大魚大肉的朋友,偶爾嘗嘗這種原始的食糧,也不失為一種「憶苦思甜」吧。
炒麵,就是把麵粉直接炒熟,不必揉和或發酵,不用蒸煮可以直接干吃或直接熱水沖泡,現在叫油茶麵,加了糖鹽花生芝麻改良過。
------------------------------------------
補充下哈?
我爺爺就是志願軍老兵,偵查排長,駐地在臨津江以南,離38線很近,平時就吃炒麵高粱,如果突然有一天下午給排里每人發了半斤白面半斤豬肉半斤白菜,叫戰士自己包包子,那就是晚上有九死一生玩命的活兒,吃的就是上路飯,能活著回來的都是英雄。我爺前任排長被炮彈炸了,連屍首都找不到,只找到半截衣袖綉著名字,後來我爺也受了傷,被人打掃戰場發現還有氣,抬回來的。老人家常說:現在的日子都是拿血換的,好好過比什麼都強,年輕氣盛總想和敵人比劃比劃,真打起來才知道什麼叫戰爭,什麼叫死什麼叫傷……
跑題了?呵呵?
2015-9-26
去年的回答,沒想到又能被這麼多知友認可,後面還跑題了,說到炒麵,還有許多朝鮮戰爭的小細節,老爺子不太喜歡講,都是我小時候死纏爛打問出來的,就著炒麵和大家分享一下,送佛送到西,跑題跑到底:
肉包子,老爺子命大,吃了兩三次,當然物資匱乏的時候上路飯也拿炒麵對付了,他說那是他一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包子,吃的時候大家都不說話,只是默默的拚命塞。
老爺子的遺物我只留了這個缸子和一塊八幾年買的手錶,老爺子有時會把這個缸子拿出來看看,但從來不去碰勳章,或許在他心裡這個當年隨身的吃炒麵的缸子比勳章重要吧,後來勳章被我大爺拿去了,我只要這缸子。
過了鴨綠江,人全都裝進大悶罐,就是兵臨城下開頭那種,不分晝夜一路飛馳南下,朝鮮多山,鐵路沿線每個山頭都有哨卡,發現有敵機飛過,就打信號彈,北方的山頭看到信號彈就繼續打,就用傳遞烽火這樣原始的方法做防空預警,火車司機只要看到信號彈就馬上停在就近的山洞裡,據說有一列火車在山洞裡躲了兩天,想像一下,春運弱爆了。
地上的鋼筆不能撿!不能撿!不能撿!遍地詭雷,只要是看到稀奇古怪很精緻的小玩意十有八九是詭雷。
發下軍服第一件事就是綉名字,褲腿、褲腰、衣襟、領子、袖口,不論內衣外衣全綉上,作用等同美軍狗牌,中槍還好,偏偏美軍喜歡玩火力準備、區域覆蓋、警戒炮擊,說白了就是,進攻前把目標地用重炮轟一遍,發現哪個地方有敵人把那一片用重炮轟一遍,懷疑哪個地方有敵人或者害怕哪個地方被滲透就用重炮轟一遍,所以在朝鮮的志願軍墓好多都是衣冠冢。
老爺子在朝鮮基本啥槍都使過,自己的彈藥打完一輪就留著,先撿敵屍的槍,有時戰事緊,就趁停火空檔撿一堆槍壓滿子彈,面前擺一排,或者身上背個三四把,打完就扔,再抄一把繼續打,比換彈夾省事,還省我方彈藥,我小時候因為他說扔了一把左輪心疼了好幾天。
朝鮮戰爭中的炒麵到底是什麼食物?
朝鮮戰爭,四野戰軍4個軍1950年10月18日夜間秘密入朝,為了不驚動美國領導的『聯軍』白天藏在山溝里,夜間調動部隊包圍聯軍的先頭部隊。10月25日戰鬥打響。國防部知道,這些軍隊進了山溝,為了不暴露目標,不準做飯 吃什麼?所以把玉米、麥子炒熟 磨成面,裝進士兵的乾糧袋 帶進朝鮮。吃時 用水一拌就可以。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士兵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毛澤東知道在朝鮮打仗的士兵們生活很苦,就給負責前線供應的高崗下了"讓志願軍吃好面"的命令。結果,高崗把毛澤東用湖南話下達的命令聽成了"讓志願軍吃炒麵",於是,志願軍就整天吃炒麵了。
炒麵維繫著中同十兵生命的最低需求,但同時,因為它缺乏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而導致士兵們患上了維生素缺乏症,最普遍的癥狀是嘴角潰爛,所以官兵們又說,把這東西掛在樹上,"美國的飛機都不炸"。
由於中國軍隊後勤裝備的限制,由於美軍飛機的不間斷轟炸,中國軍隊白天不敢生火做飯,而炒熟的面經過長時間運輸卻不會變質,士兵攜帶方面,食用簡單,同時能夠大批量供應,因此,炒麵無意中成為中國軍隊在巨大規模的戰爭中所發明的一種野戰口糧。
炒麵的成分是70%小麥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後加入0.5%的食鹽所製成。
在第一次戰役剛結束的時候,東北軍區後勤部根據前線的要求,提出了"以炒麵為主,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並且將炒麵的樣品送到了志願軍前線指揮部。彭德懷嘗了炒麵的樣品之後說:"送來的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如果讓前線的每一名志願軍官兵都吃上炒麵,所需要的炒麵量是驚人的。即使按照每人每月規定數量的三分之一供應,其數字也已經達到1482萬斤,而中國的整個東北地區盡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供應出1000萬斤。東北人民政府為此專門下發了《關於執行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規定》把製作炒麵的任務向黨、政、軍、民各階層層層分配,各單位每天製作炒麵的任務不低於13.8萬斤。
時值第二次戰役即將開始,11月明日,中共東北局又召開了一個專門會議,參加的人員包括東北地區的黨、政、軍各方面的負責人,中國總理周恩來特地從北京趕來,會議的名稱定為:炒麵煮肉會議。
"炒麵煮肉會議"部署了在一個月之內製作650萬斤炒麵和52萬斤熟肉的任務。
在1950年初冬的瑞雪中,中國出現了一個奇特的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做炒麵,晝夜不息,炒麵特有的香味飄散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新聞媒體特別喜歡這種熱鬧,特地刊出了中國總理等中央領導人和北京市的機關幹部、人民群眾一起炒麵的消息,這個消息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為在朝鮮作戰的官兵解決後勤供應的範疇,相信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人看到這個消息後,應該知道這件事中沒有任何幽默的成份。
-----轉自《朝鮮戰爭》王樹增
這是我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拍到的炒麵的照片
(中間是炒麵,左邊是炒米,右邊是壓縮餅乾)
哎炒麵我小時候常吃哎,就是麵粉用大火炒一下,炒成黑色不要炒糊,吃的時候用開水沖開,放糖,黏黏糊的好像黑芝麻糊。
小時候吃過,加了糖的,吃多了會很噎,無法想像不加糖的怎麼吃。。
上周五我媽媽炒的,還剩這些了,題主可以自己做著 吃,其實就是玉米磨成麵粉,然後在鍋里文火干炒玉米面。注意不要炒糊喲。 吃法嘛就是開水泡,上面很多朋友提醒了要加糖的,加開水的時候要慢慢邊攪拌邊加水(? ??ω??)??相信自己應評論區朋友的建議,補充兩張開水泡的炒麵的照片,就是碗里的那兩張。
應該都有印象。電影裡面戰士都斜挎一個圓筒型的布包,鼓鼓的,從肩膀到肋下繞一圈。
肯定不是彈藥了,當時個人攜帶哪有那麼多彈藥。
是跟蘇軍學來的乾糧袋。裡面放著乾糧,和水杯等生活用品。
裡面的乾糧,就是炒麵了。
家裡就傳下來這個製作方法,小麥粉加一些粗糧小火炒制,等顏色變暗,有香味即可。只要別受潮,放上一年兩年的沒問題。
吃的時候可以放少許水捏成飯糰,也可以加適量水調成糊狀,還可以加大量水做成麵湯喝。
方便速食,易儲存便於攜帶,能量密度高,不用生火,拿來做軍糧簡直完美。
就是前線的戰士一直吃這個缺少維生素導致爛嘴角,也是不容易。
大家可以回家試試,麵粉小火炒制,不停翻炒小心糊,等顏色變暗拿出來過一遍篩子。吃的時候拿熱水沖成糊狀加點糖,原滋原味的麥香,不比什麼黑芝麻糊難喝。
我家就經常炒一點放著,半夜餓了就泡一杯,比速食麵方便多了,還健康。
炒豆子作乾糧,在四野是有傳統的,出國打仗當然要吃好一點,所以改以麥子為主要成分。磨成粉體積可以變小。
澱粉在植物體內以澱粉粒的形態儲存,經加熱破壞才能被人體消化,所以生食穀物、麵粉、馬鈴薯地瓜等塊莖是不能起到補充熱量的作用。
志願軍帶炒麵,相當於帶即食乾糧。59年西藏平叛的時候,解放軍對叛軍糌粑(青稞炒麵)+酥油+肉乾的乾糧組合評價很高,熱量足食用方便,打仗水平組織水平高低不論,騎馬帶足了這三樣,與解放軍周旋個把月都沒壓力有什麼網店出售的
我小時候父母雙職工,寒假的時候,我媽給我炒麵中午泡水吃,用豬油加糖加花生芝麻炒,我往往干吃,覺得用唾沫慢慢泡著吃更好吃。
為什麼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來的是……
彭叔,我餓了。
西北地方,區分「炒麵」和「熟面」 。
炒麵幾乎等同於藏族的糌粑,把小麥或大麥,加其他雜糧如繩麻籽等,炒熟後,用石磨磨細,吃時加水,攪拌成鬆軟狀態,用手捏成形狀食用。 裡面還可以放糖、酥油等輔料。
熟面則是將已經磨好的細白面,直接入鍋炒,小火不停攪拌直到面略發黃髮黑變熟,待冷卻後可以儲存較長時間。 吃的時候,直接用開水沖泡,干稀隨意。有點類似北京的茶湯,因為麵粉不怎麼溶水,需要不停攪拌,結果也就是 @Wei William 答案中那種效果,還是可能會有小白疙瘩。
熟面在我們那裡吃時加鹽,進餐效果類似喝漿糊,確實能頂餓,也有炒過後特有的面香,但只是作為不得已時的乾糧。 我記得的時候,奶奶偶爾做幾斤,也就是回憶下那種味道了。
本題之中的「炒麵」,應是我們所說「熟面」。
如果你看過歷史書說是用一個細長條形的袋子裝起來,然後就冰吃,那就應該能想到了。應該是炒熟的麵粉。
炒麵難道不是小麥和大豆炒熟以後,按比例混合然後磨成粉么。為什麼一群人的回答都是直接炒麵粉呢?
上海本地人叫做炒麥粉
就知道這會有人說蛋炒飯。
前輩們,兄弟們。
俺們那旮瘩,只要入冬就做炒麵呀!由於只吃兩頓飯,所以餓的時候就吃炒麵。
感謝黨國。讓我們吃上了3頓飯。
推薦閱讀:
※治療前列腺炎有哪些誤區?
※哪個牌子的魚缸比較好?
※快四十歲的女人現在學什麼手藝好?
※如果tfboys其中一個成員邀請你進行視頻聊天,那麼第一句話你最想對他說什麼呢?
※在現實生活中,坂田銀時一樣的人會有怎樣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