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滅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人們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the triumph of barbarism and religion」 (蠻族宗教的勝利)。蠻族指的是外族人和異邦人(和我們稱非漢族作「夷狄」帶有不屑成分在內不同,羅馬所稱的蠻族並非都是落後的,比如波斯的文明程度就堪與之媲美乃或更優);宗教則是指基督教。

這二者確是羅馬衰亡十分重要的外力,但稱其為根本,究竟不太準確。

基督教在西元313年方被立為國教,此前雖在帝國境內傳布,卻並沒有多少影響力。須知羅馬素有多神教傳統,他們不僅喜愛本鄉本土的宗教儀式,也認同他人對世界上不同宗教有絕對的信仰。羅馬軍團在圍攻敵人城市時,會向敵人的神祇許願,請求城市的保護神放棄對該城市的保護,條件是攻克後將這些神明迎進羅馬的神廟(如在DF 中Gibbon提到的在共和國時期,把醫藥之神Aesculapius和自然女神Cybele迎進國門)。再看在後來帝國時期,那些帝王乃甚至是女眷都可列入神廟(如Caligula),其多神教之傳承可見一斑。

同樣,蠻族對帝國的威脅也是在四世紀後期才對羅馬構成的。378年,哥德人在Adrianople 擊Valens後方才在帝國立足。406年,勃艮第人等渡過萊茵河,阿爾卑斯山以北作蠻族之刀俎魚,此後羅馬帝國開始走向真正的衰亡。羅馬自建城伊始,就是通過不斷的征戰逐漸走向強大的,蠻族的威脅對他們而言,尤其在帝國前期,實在不為驕傲的羅馬人所在意。

羅馬人在征服異邦時,並不是純粹靠蠻力去攻城拔寨的。他們會聰明的先找到敵人內部的矛盾,然後加以激化,由內及外的獲得勝利(Machiavelli,Il Principe)。出乎爾者,反乎爾也。歷史總是喜歡捉弄,羅馬帝國衰亡的根本原因,也確然不是因為外力,而是「自作孽,不可活」。

Gibbon 因為對Republicanism(共和主義)的推崇,把羅馬衰亡的內部原因簡單的歸為Augustan Settlement(奧古斯都體制)。這也是他難得為後人所責備的一點,太善於道德式的抒情,而往往忽略了嚴密的分析。一個時代的體制畢竟不會逾越那個時代太多。人類好逸惡勞的性格,在開疆闢土接近尾聲時,必然會開始顯露出來。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共和國基本奠定了帝國後來的疆域(西元一世紀這百年間,只多征服了不列顛而已)。Augustus 取得內戰勝利後,逐漸加強集權,立羅馬帝國,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無可厚非。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羅馬的帝制有哪些漏洞,造成了其後來的衰亡。

首先要提的,就是帝國的核心,皇帝。帝制有一個特點,就是其興衰榮辱,與皇帝的性格、作為有極為密切的聯繫。作為帝國的最高權力中心,皇帝的產生、培養,是極為嚴肅而重要的。中國有嫡長子制度,確保一般情況下皇帝的產生沒有疑議;更有架構龐大而有序的儒家理論,對皇帝進行教育和約束;甚至對皇帝無道而舉兵起義都有理論指導(如孟子的「誅一夫也」)。而羅馬人卻沒有重視這一點,選繼任皇帝全憑個人喜好,完全沒有規則的存在(Hadrian 收養的Aelius Verus,是因為容貌俊美而被Hadrian 的男寵所推薦的。後來這位準皇帝早歿,Hadrian 悲痛之餘,欽定Verus 的兒子為下下任皇帝,中間先立Antoninus Pius為凱撒,要他保證能立Verus 之子為繼承者。幸而他的後兩任繼承者都十分出色,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提一句,Verus 之子就是Marcus Aurelius,《沉思錄Τ? ε?? ?αυτ?ν》的作者),以致演變到後來,混亂不堪,誰有本事誰就可以當皇帝。

誰最有本事?當然就是軍團。所謂槍杆子里出政權。Augustus 立帝國後,惜乎沒有陸生教他「居馬上得之(天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相反卻建立禁衛軍(Praetorian Guards),以「隨時保護皇帝,未下元老院,或在第一時間撲滅叛亂」並賦予禁衛軍極多的特權。這種重武輕文的制度,在能夠掌握軍隊的強權人物,如Severus 手裡,或許還不會生出太致命的弊病。但是對於一般的繼任者而言,卻是個不小的威脅(會產生兩種相反的極端情況:要麼似Caracalla ,模仿士兵的穿著習慣,和他們打成一片,從而掌握軍隊、欺壓民眾;要麼如Alexander ,勤政愛民,卻因優柔沒魄力,無法掌握軍隊,最後為之所弒)。由於羅馬帝國對皇帝合理性定義的不清晰,使得這些離皇廷最近,很容易就弒君而立新帝的禁衛軍們,無形中操控著國家大柄。甚至上演競拍賣帝位的千古鬧劇(Pertinax 遇害後,Didius Julianus 競得了帝位)。

羅馬帝國軍團的弊病此外還有兩個:一個涉及人口,一個涉及經濟。前者指的是,羅馬人口逐漸減少,受教育的羅馬人往往看不起軍隊工作而不願入伍,使得軍隊只得對外徵收蠻族入伍。這些蠻族許多並沒受過教育,純粹是為了利益而打仗,造成對帝制的玩弄;後者指的是,皇帝們為了討好禁衛軍,便不斷的給其加薪,到了Caracalla 時期,其薪資幾乎為初建時的兩倍,而且其規模也從原先的一萬人增加至一萬五。如此一來,軍費開支極大,給財政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關於人口和經濟,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的譯者席代岳先生,有一段很精彩的簡論:

羅馬帝國的經濟和人口問題也是衰亡的主要因素: 人口遞減在於節育和殺嬰,以及因戰爭和瘟疫使死亡率過高,人力供應不足致使蠻族大量遷入居住,影響整個政治和社會結構。經濟的衰退在於農業因水土流失和奴隸制度而破產,大莊園無法支持,致使穀物短缺;奢侈生活方式導致貴金屬流向東方,造成貨幣的貶值;資本因重稅成為公用,生產能力嚴重下降;軍餉、救濟金以及龐大政府的開支,加上皇帝和宮廷費用的上升;等到經濟能力無法負擔文明社會,整個帝國就徹底崩潰。

作個總結:羅馬帝國衰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不成熟的帝制以及軍團制度;直接原因,在於基督教及蠻族的興起;重要的推動衰亡的因素,在於人口生育和傳統奴隸制經濟模式無法適應時代的新要求。

羅馬帝國的衰亡,在Gibbon看來,是「既簡單又明顯」。在他看來,這個帝國走向衰亡是勢所必然。反倒是,它「能存在如此長久,才令人感到驚訝」——席代岳

以上。

文末感慨一下,其實不惟羅馬帝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王朝的興衰,其原因也都是「既簡單又明顯」。可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千百年來,誰又能走出這個輪迴呢?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首先羅馬帝國滅亡是要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淪陷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殉國才能算滅國
所以之前幾位說的什麼匈人啊 僱傭兵啊應該都只能算西羅馬滅亡的原因 而且也不是主要原因

很多人將西羅的滅亡歸因於蠻族入侵。其實羅馬在其幾百年的擴張過程中 一直和各種敵人作戰 攻入過羅馬的高盧勇士,希臘裝備的皮洛士大軍,地中海的霸主迦太基海軍,戰神漢尼拔的遠征軍,北非沙漠的怒米迪亞騎手,馬其頓人的亞歷山大方陣,東方的巨無霸塞留古帝國,擅長騎射的帕提亞人,即使是上帝之鞭匈人之王阿提拉也在沙隆之戰中被羅馬人殺的丟盔棄甲。
換句話說什麼蠻族沒見過,之前只有他打別人的份 為什麼後期西羅馬帝國會被蠻族滅國。

羅馬人其實並不是擅長做戰的民族,甚至於說武運也很差的民族。立國之初羅馬就被高盧人攻入幾乎滅國,和皮洛士一戰死於戰象腳下無數,和迦太基人作戰 海軍三次因為海難颶風全軍覆沒。與戰神漢尼拔作戰 連敗三場 坎尼一戰八個羅馬軍團被全殲 ,之後條頓辛布理人入侵 阿勞西奧戰役 十六個羅馬軍團 半數以上男子戰死 ,這些隨便放任何國家都是滅頂之災。
可是羅馬人的韌性是很強的。羅馬的農人都視國家為自己最高榮耀,願意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而獻身。海軍艦隊三次覆滅 三次重建 甚至是全國自發捐款重建。戰神漢尼拔在羅馬馳騁十年卻不能迫使羅馬屈服。條頓辛布理人被馬略改革後的新式軍團擊敗,條頓還有殘餘,辛布理人完全滅族。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忍受犧牲卻永不言敗的羅馬公民的基礎上的,而公民不再為羅馬獻身之時便是西羅馬滅亡之日。

隨著羅馬的不斷擴張,原先希臘城邦式的共和國管理方式已經無法適應那麼廣闊的土地的管理。

所以先是寡頭 馬略與蘇拉,凱撒龐培克拉蘇三巨頭,最後屋大維擊敗安東尼 帝業終成。

隨著權力的集中,財富也不斷往小部分權貴手中聚集。而戰爭又給羅馬軍事權貴帶來了大量的奴隸,原先希臘式的自耕農體系完全不能對抗大量奴隸耕種的權貴莊園,自耕農很快淪落成了無地者。帝國初期,隨著不斷的掠奪戰爭,民眾還能從不斷的征服中獲得物質利益。當帝國進入中期,擴張趨緩就再也沒有了為國戰鬥的理由,於是乎早年的英氣漸落,羅馬城腐化墮落 昔日榮光不復。公民成了城市的寄生毒瘤,公民權變成了一個金錢和選票交換的籌碼。帝國中後期公民根本不願意寧願依託於各級權貴而不願意去過刀頭舔血的日子。軍團有名無實,連兵源都成了大問題,只能去善戰的日耳曼人中去招募。最後日耳曼禁衛軍都能左右皇帝的人選 甚至皇帝的生殺大權,而西羅馬那時起就已經名存實亡,苟延殘喘了。


首先要說明一個基本的現實。
我們一般認為/以為的那個【古羅馬】,其實早就死了,早在476年奧多亞克廢掉羅慕路斯以及480年尼波斯去世之前就徹底的死了。
從經濟上來說,【古羅馬】在三世紀就死了。
在政治與體制上來說【古羅馬】在君士坦丁手裡就徹底終結了。
在宗教上來說【古羅馬】的傳統拉丁與希臘諸神信仰在二世紀中後期就沒幾個羅馬人信了。
在道德體系上【古羅馬】差不多也在三世紀末期死了。
在審美趣味與建築藝術方面【古羅馬】在四世紀差不多開始死,五六世紀死透。
就軍事上來說【古羅馬】也死於君士坦丁之手。
就……【情懷】來說?好吧,比如說什麼【羅馬精神】【公民精神】【尚武精神】什麼的一些亂七八糟的玩意……算了,還是不說了,怎麼說呢……實在是不知道如何開口………畢竟這些在羅馬人之間嘴裡就已經死了無數回了,至少在西塞羅那個時期,這些【羅馬精神/公民精神/尚武精神/共和精神xxxxx】就已經死了不下百遍了,當然,是羅馬人自己嘴裡吐出來的。
————————————那麼,題主所說的「古羅馬」為什麼會滅亡,這個我個人姑且。
是否理解為「西帝國為何滅亡?」
我就回答一下「西帝國為何滅亡」吧。
西帝國的崩潰與解體是各種偶然因素,不可控因素以及不可逆情況一起綜合發生導致的。
君士坦丁改革後的羅馬你可以理解為一個經歷了一場超級大病的病人,然後在一個手段粗暴但是非常快刀斬亂麻的醫生的全面大開刀下,雖然整個身子在開刀之後還是相當虛弱,但是身體各個方面都已經開始復甦。只是在這個中間期,羅馬這個病人,還是相當的脆弱。
而尤里安的倒行逆施與社會大迫害,導致羅馬這個剛剛經歷了全面大開刀的病人陷入了傷口複發的情況,甚至還在不斷惡化,而狄奧多西對東部進行了第二二次手術(改革),成功的阻止並挽回了東部的羅馬社會。但是西部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
狄奧多西大帝的過早去世,導致西部的爛攤子沒有在有效的時間內得到解決,而霍諾留的過於年幼又導致了西帝國過早的陷入臣強主弱的局面,斯提里科挾持霍諾留又逼反了阿拉里克,兩者的大內戰以及這場十三年的內戰導致的一系列併發症徹底摧毀了西帝國的國家。
本身西部的底子就遠遠不如東部,而在霍諾留成功誅殺了斯提里科之後,霍諾留也沒有成功奪取對斯提里科麾下軍隊的控制權,導致了二次反叛,塔拉戈西班牙,不列顛,高盧盡數叛亂或丟失。
而斯提里科在大內戰期間由於調走了萊茵河的邊防軍,導致在406年,汪達爾人在沒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就輕鬆跨越了羅馬在萊茵河的邊防要塞群挺進羅馬境內。
斯提里科放棄不列顛撤走不列顛所有軍隊的行為也導致不列顛軍隊與地方被逼反。
不列顛先後發動兩次叛亂脫離拉文納朝廷控制,而最後一次也是最著名一次,聲勢最浩大一次也就是君士坦丁三世叛亂。君士坦丁三世的叛軍一路攻陷高盧各地,最後甚至定都高盧南部阿爾勒,迫使霍諾留暫時承認其為合法共治皇帝。
也是這場超級大內戰,導致原本就搖搖欲墜的西帝國秩序徹底崩潰,地方野戰軍伯爵徹底的軍閥化,邊防軍開始自動瓦解。要知道在395年,日耳曼尼亞公爵下轄著近五千的邊防軍,而到了42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三位數。邊防軍體系的自動瓦解也導致蠻族可以非常輕鬆地直接跨過邊境進入羅馬本土,地方野戰軍伯爵的軍閥化導致他們很多時候對於蠻族入侵帝國反而樂見其成甚至主動的引狼入室。
比如北非野戰軍伯爵卜尼法斯就是典型,邀請汪達爾人渡海來到北非幫自己打內戰,最後玩脫的典型。
我們一般人認為的羅馬岳飛埃提烏斯,也是做過帶路黨的。
埃提烏斯為了與卜尼法斯爭奪朝廷的控制權,在義大利大打出手,最後卜尼法斯在里米尼擊潰了埃提烏斯,埃提烏斯逃亡到達爾馬提亞然後蟄伏到卜尼法斯傷重去世,再主動邀請匈人軍隊,自己做帶路人,帶著數萬匈人軍隊肆虐北意,逼迫普拉蒂亞皇太后恢復埃提烏斯一切軍政權力並加銜為最高的軍事長官。成為實際上的活曹操。
而在沙隆之戰後,埃提烏斯對於阿提拉對義大利的入侵也是態度曖昧,沒有做任何的救援與反應。
那麼,西帝國真的是不是所說的軍隊打不了仗?被蠻族所滅呢?埃提烏斯的軍隊對蠻族的戰績也是相當斐然,直到馬約里安時期。
西帝國依然有財力與實力組建大規模野戰軍與重建大艦隊,對於各路羅馬軍閥與蠻族發動大規模攻勢作戰,埃提烏斯滅亡第一勃艮第,擊潰西哥特,解圍阿爾勒,沙隆之戰擊敗了阿提拉。
馬約里安更是收復大陸上幾乎所有的羅馬領土,準備收復阿菲利加的艦隊在卡塔赫納被汪達爾艦隊突襲下失敗後才作罷。
但是,軍政上的衝突,地方上羅馬社會與羅馬國家聯繫的逐漸瓦解,不斷叛亂內戰引狼入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羅馬軍閥們。導致西帝國這些自我救亡的努力最終一一化為泡影。
軍事實權軍閥與皇帝朝廷的衝突導致斯提里科挾持霍諾留和後來霍諾留誅殺斯提里科,以及埃提烏斯與瓦倫丁尼安三世的雙雙被殺。
而軍事實權人物之間的劇烈矛盾導致馬約里安被李希摩爾所殺害。
西帝國在軍事上的努力,非但沒有起到對於國家與社會的矛盾緩和,反而消耗了自身最後的一絲精力,在西帝國國家續航力徹底結束之前,這個國家機器,就自我的解體了。
西帝國的覆滅,並不是簡單的一句「軍隊蠻族化」或者所謂的「生育問題」就可以欽點的。要知道西部羅馬人的數量始終遠遠高於進入羅馬境內的蠻族人。西帝國的問題在於他是一個既不古典,也不中古,更不君士坦丁體制的一個怪胎。
西帝國的君士坦丁體制被破壞但是沒有重建,斯提里科-阿拉里克大內戰徹底導致中央對地方開始失控,軍隊開始軍閥化,西部的文官過於弱勢,甚至連管理義大利地區都需要依賴軍頭們的幫助。在軍閥不斷內戰,權臣不斷挾持控朝廷,引狼入室,互相攻伐,蠻族不斷入侵的情況下,西帝國能挺如此之久,我個人認為這已經是一個奇蹟,雖然西帝國的國家續航力還沒徹底耗完。


完全贊同@觀星者的答案,非常詳細了,所以只在他的基礎上做一些補充。
其他答案,包括第一名的,很明顯對羅馬史一無所知,或者是百度水平就來草率回答。
羅馬軍隊早期明顯很不會打仗,維愛時期他們才考慮建立軍隊管理體系,皮洛斯時期他們才跟希臘人學會怎麼建立營地,薩莫奈時期才有了戰術編組。羅馬共和時期敗多勝少,強大的敵人無一例外是被磨死的,這不僅僅要求國家願意打,也要求公民願意做長期的巨大的犧牲,直到對手受不了認輸為止。羅馬的公民精神有多強呢,舉2個例子,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艦隊4次全軍覆沒國家無錢,羅馬公民募捐了200艘5層槳戰船,相當於公民捐款捐出了世界級海軍。在第一次與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間與高盧軍隊在山南作戰時久不能勝,執政官在戰場上以自己性命祭神求勝,求死而得死後羅馬軍雞血衝鋒,硬是把包圍圈給消滅了。
這種例子在共和時期比比皆是,所以羅馬影響力擴張最迅猛的時期恰恰是總是打敗仗的時候。由於羅馬對私產的保護和自耕農經濟,保家衛國是實實在在的保衛家人財產,而市民組成的森圖裡亞大會也做到了「人民為國家而戰,因為國家為人民而戰」,乃至於皮洛斯接二連三讓羅馬軍隊一敗塗地之後羅馬人仍在廣場集會踴躍參軍,直到以巨大傷亡把希臘軍隊硬生生磨出了義大利。
至經濟發展消滅了傳統市民階層,羅馬軍隊儘管職業化了,但是精神徹底喪失,軍隊一經戰敗戰略就跟著調整,條頓森林堡戰役損失了18000人(占義大利總公民數的1/600)就放棄了攻勢,直到西羅馬在多瑙河防線崩潰,想當年特拉西美諾,坎尼,山南高盧羅馬公民軍損失不下50000人(占當時羅馬公民的1/7)羅馬都沒有低頭,全國上下都抱著老阿庇烏的「敵人不低頭就沒有和談」的國策繼續往戰場填人。所以失去市民階層才是羅馬滅亡真正的原因。
另外我不認為羅馬滅亡了,美國作為正牌繼承人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登機長途飛行,不說了。


看到這個問題,丟下了課本來回答一下自己學習和思考的結果。

目前歷史學界關於羅馬帝國的衰亡有三個主要的學說,其一是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矛盾的加劇導致了羅馬的衰亡,其二是羅馬和被征服民族矛盾的加劇導致了帝國的覆滅,這兩個學說比較古老,而在20世紀後產生的新的學派認為是羅馬帝國後期沒有保護開始讓其繁榮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反而去壓榨他們,最後導致了其滅亡,在此之前各路人馬也有各種自己的假說,連孟德斯鳩都跑來湊了個熱鬧寫了一本羅馬盛衰原因論表示三權分立大法好獨裁沒有好下場......

上述這些看法當然是有各自的可取之處了,連孟德斯鳩那掛羊頭賣狗肉的書里我也找到了不少值得銘記的觀點,但我認為經濟學角度的更加深刻,其它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可是它們都可以從經濟角度上被加以詮釋。

先來看看共和國滅亡的原因吧,關於這一點歷史界的分歧就明顯少於上面, @肖弘揚就已經在他的答案里做出解釋。

古羅馬從共和制轉變到帝制的原因有哪些? - 歐洲歷史

我讀過的書基本上都認為共和國的衰亡不是因為別的原因,正是第二次布匿戰爭後羅馬帝國開始的大規模擴張從內部瓦解了羅馬的體制,大量從外來的資本摧毀了羅馬內部原先的經濟體系,不少人抓住了機會成為了上流人士,而很多人,比如老兵卻被遺忘落魄成為靠著羅馬免費糧食救濟的流浪漢,行省總督不受監督大肆斂財壓榨當地自由民,與此同時海盜盛行,或為謀生,或為反抗羅馬當局,陰雲之下,羅馬元老之中有些人對此無能為力,有些人對此視而不見。接著,就是由馬略開始的長達百年的動蕩。

為什麼要說這些?因為我認為,羅馬帝國的偉大和衰亡從這一刻開始就已經被註定了。

馬略軍改的歷史作用一般沒什麼爭議——讓羅馬的兵員和訓練得到了國家層面上的保證,但是也為軍事獨裁以及軍閥割據創造了可能。
隨著格拉古改革的失敗,羅馬人又一次失去了方向,在亂世中馬略和蘇拉開始進行了爭奪權力的鬥爭,用剩下的精力把入侵的蠻族當做經驗值來提升自己聲望。當曾經拯救羅馬的馬略失敗後,對羅馬來說一個擁有深遠意義的名詞出現了——「蘇拉獨裁」,自羅馬王政終結的一刻已經過去了500年,而這次以獨裁者自居在羅馬大肆處決反對者的竟然是蘇拉。在蘇拉的軍團面前,任何法律都沒有約束力,儘管蘇拉被一些人認為是以獨裁者身份擁護共和制,可是第一位靠著軍團坐上獨裁官位置的蘇拉在共和國的毀滅進程中難逃其咎。
接下來的50年里英傑,機會主義者,野心家,理想主義者一個個的湧現,這段歷史上閃耀著凱撒,龐培,西塞羅,加圖,安東尼,屋大維這樣的名字,前三頭同盟,內戰,凱撒遇刺,後三頭同盟,阿克提烏姆戰役,帝國誕生。
回到之前的問題,毀滅共和國的是過度擴張帶來的經濟問題,我們的影帝奧古斯都的確用全新的元首制解決了這個問題,把過半行省的財政問題進行親自的監管,把國庫和皇帝的私有資產畫上了等號,採用了新的土地劃分制度等等。在保護了對國家經濟極其重要的保護了商人,地主和市民階級的利益的情況下,帝國在奧古斯都在任期間給後世留下的是一副全面繁榮的畫面。

但是,帝國衰亡的命運正如之前所述,已經註定了。

奧古斯都的功績配得上他神的稱號,但是在他去世之後,直到葦斯巴薌靠著軍團(沒錯,又是軍團)即位之前,羅馬在昏君或者暴君統治下的100年間,後世混亂圖景已經在這裡被預示出來了。
元首制的核心就是元首,但是元首胡作非為不夠格當元首怎麼辦?能制衡元首的只有軍隊,可是反方面看,卻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制約軍隊。以前共和國的軍隊都是生產者,這些公民是羅馬的戰士也是羅馬的財富,像這樣擁有財產的公民怎麼可能會做傷害自己階級的事情呢?而現在的羅馬軍團和禁衛軍,在驍勇善戰的同時卻獨立於羅馬的經濟生活之外,靠著掠奪和對金錢的貪婪他們才為羅馬征戰,業已經忘卻了先輩為羅馬而戰的血性和犧牲精神。對著帝國價值理念的不理解,他們只聽命於自己的將領......一切的一切為軍閥割據和軍隊立帝埋下了伏筆。

要說之前,由於羅馬不完善的繼承系統和元首權威的問題導致的混亂局限於義大利的話,四帝之爭標識著有又一個弊端的出現——軍團在擁立皇帝方面的決定性作用。目前,元首看似是帝國最強大的存在,但是軍團已經成為了可以控制這個存在的關鍵了,只是這時軍團尚未意識到而已。

四帝之爭的結果是葦斯巴薌大帝的即位,這位老人修復了前幾任不稱職皇帝對帝國的創傷,忽略他那不成器的長子之外,這段時期及其之後的4位皇帝的時代就是羅馬鼎盛的五賢帝時期。奧古斯都理想中的元首制究竟有多大力量在這裡得到了驗證。

再之後就是兩百年的浩劫。
在此期間即位的皇帝幾乎都是被弒一個下場,紫袍加身已經成了死刑的同義詞——軍團在禁衛軍那次兜售帝位的鬧劇後已經學會了把皇帝當做自己利益的代言人的做法。在此期間,有卡拉卡拉這樣興風起浪最後軍團都看不下去弒之另立的例子,也有亞歷山大這樣想要恢復羅馬榮光影響到了軍團的利益最後被殺的,也有馬克西米安這樣最後敗給元老院和市民的的奇葩。這個過程貫穿了羅馬從一個強國變成一個蠻族人都藐視的帝國的過程。軍團確保了自己的利益之後好吃懶做,奪權後又長久沐浴在和平之中,戰鬥力直線下降,戰術優勢被犧牲,訓練和蠻族無異。而後期的皇帝為了解決邊防的問題,竟然讓蠻族加入軍團。曾經橫掃世界的軍團成為了一群對內逞強對外服軟的烏合之眾。

這就是羅馬滅亡的一個因素 @漠駱 解釋的「軍閥割據」說。可以說這是羅馬衰亡直接的原因。帝國繼位程序的混亂和不規範,軍隊權力的掌控共同導致了這個問題。但我認為根本的原因還是馬略把軍團獨立出了國家經濟體系之外導致了軍團失去了自我約束造成的。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羅馬擴張的停滯,羅馬的經濟有一個稱號就是「戰爭經濟」。這種以戰養戰的的方針在帝國初期契合了農民土地問題的解決的方案。同時,羅馬軍團不只是戰士,也相當於探索者和建設者。羅馬軍隊達到過的最遠距離就是羅馬人世界的盡頭,同時軍隊到哪裡軍團的路就會鋪到哪裡。商業和貿易以及地主就會到哪裡為帝國生產財富。然而當圖拉真去世後,帝國再也沒有擴張過,沒有源源不斷的財富湧入,帝國的財富出現總體上呈現靜態而部分上像寡頭集中的趨勢。帝國初期的皇帝或多或少或無意或有意都避免了這種現象而帝國後期的君主卻反其道而行之,曾經構成帝國經濟骨幹的小資產者,商人和耕農漸漸被壓榨乾並瓦解,帝國的經濟大廈開始從根基潰爛,最後轟然倒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統治能力接近飽和的帝國的擴張的停止是必然的,過度擴張的後果拜占庭已經告訴了我們。因此在擴張停滯後沒有及時內部改革的羅馬的崩潰就成為了必然的命運。

這是 @觀星者的觀點,可以說是《羅馬政治經濟史》的簡要轉述。

至此,做一做總結,羅馬的衰亡其實就是經濟的問題:經濟上的問題毀滅了共和國,共和國末期帝國早期的偉人們通過新的政體暫時改善了局面,但是卻沒能改變羅馬經濟的本質,帝國後期的混亂大體就來源於這個原因,以前被征服民族在彙集西方世界資源的羅馬帝國的土地上享受著羅馬先進文明和都會化的好處,奴隸在財富豐富夠用的情況下也享受著法律保護,過的比同期天朝的生產者還好。然而在羅馬經濟崩潰和常年的混亂之後,人民生活水準下降,稅收和強制義務增多,經濟的壓力又被轉嫁到了「不會反抗」的奴隸身上,於此什麼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爆發。帝國安全的保衛者因為脫離了國家經濟體系而成為了規則之外的Bug,和免罪體質者一樣把帝國攪得天翻地覆,直至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當然他們從來不會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問題提出一點建議,付出一點行動。所以,我才覺得毀滅羅馬的是經濟上的問題。

除此之外的各種流派比如天主教導致羅馬衰亡的說法,我倒覺得應該反過來是羅馬的衰亡導致了天主教的流行。而喝含鉛的水導致羅馬衰亡......我懷疑這是不是食品安全業為自己做的招牌,黑死病都沒毀掉法妖呢你幾個弱智和畸形兒能毀掉一個三洲帝國???還有孟德斯鳩,他「獨裁」導致滅亡的見地如上所述已經是不正確的,改成「獨裁不能讓羅馬不滅亡」倒是一個不錯的看法。儘管他也正確指出了羅馬共和國擴張導致的問題和羅馬軍隊權力的問題,但是這些觀點也都不新鮮了。

最後再分享一個流傳千年的看法——

當增援軍團發現一處被掠奪的村莊時,發現離其最近的一處羅馬營寨空無一人,因為羅馬士兵早就聞訊逃跑了。

「士兵要求,能不能減少訓練,軍官同意了。士兵又要求,能不能不穿戴讓他們費力的盔甲,軍官同意了。士兵再次要求可不可以不戴頭盔,軍官默許了。當蠻族入侵時,這些士兵們就丟下武器逃跑了。」——孟德斯鳩《羅馬帝國盛衰原因論》

這個歐洲民間傳統的看法就是羅馬自滿於自己的成就,變得懶惰,驕奢淫逸,放棄了曾讓他們強大的制度和習俗,最後遭到了神罰——不管這是被他們拋棄的諸民族的眾神的懲罰還是上帝派來的阿提拉。這個觀點沒有任何唯物的解釋,同時羅馬就是沒有改變才衰亡的.......但是有些地方卻讓人無法反駁,看看羅馬人在共和國時期的韌性和不屈到帝國中期的貪婪和狂妄乃至最後對蠻族的驚恐,羅馬人的墮落會不會是必然的?這也是我認為對任何一個發展中的文明來說永遠不會過時的警示,也是《羅馬帝國衰亡史》之中讓吉本為其惋惜到無以復加的一點。

羅馬正是因為上面這些原因而衰亡,但是讓羅馬偉大的也正是這些因素。羅馬為人類傳播和創造了偉大的財富,在完成了歷史任務之後湮滅在歷史的流沙河之中,曾經造就它的反過來毀滅了它。羅馬本可以完全規避這些問題,偏居一隅不求擴張,運氣好還可以一直作為一個文明的小共和國存在到今日,可是如此還會有人歌頌羅馬嗎?文藝復興的火種還會存在嗎?我們今天的生活還會是這個樣子嗎?
羅馬衰亡這段歷史的壯烈就是如此,不是生存下來的才高尚,消逝的就不值一提。有些人死了卻活著,有些人活著卻死了,畏首畏尾的猶大可以活下去,而普羅米修斯卻會被銘記。

對,這句話就是對一些身處「世界上唯一存留的文明古國」而心存傲慢的人說的。Senior does not mean everything, you stand here may be just because you are a coward.


西羅馬的覆滅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是一場悲劇,然而對於整個歷史來說未嘗不是一場幸事,因為西歐世界久違的封建制度借日耳曼之手又重新復活了。西羅馬的覆滅是必然的,因為帝國實在太龐大了,一如遠在東方的中國。在日耳曼摧毀西羅馬之前,西羅馬內部就腐朽墮落了。啟蒙時代的哲人在反思帝國敗亡原因時,往往將罪責歸於基督教。一如五四運動的哲人,視儒學為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就像吉本在《羅馬帝國興亡史》里,將基督教視為羅馬帝國朽壞的罪魁禍首。然而一如程朱理學是東方帝國政治失敗的結果而非原因,鄙夷塵世嚮往天國的基督教的出現乃至興盛與其說是帝國崩潰的原因,不如說是結果。

現代學者威爾·杜蘭特在《世界文明史:凱撒與基督》里指出:「基督教的成長,與其說是羅馬帝國衰頹的原因,勿寧說是羅馬帝國衰頹所造成的結果。在基督出現之前,舊的宗教已告瓦解……帝國征服希臘,是道德倫喪之始,至尼祿王時代已敗壞到了極點,而基督教對羅馬帝國倫理道德的重整,頗有裨益……人們對國家漸漸失去信心,並非由於基督教促使其如此,而是因為羅馬帝國為了保全財富而不恤貧窮,為了捕獲奴隸而去打仗,為了奢侈的享受而儘力課稅,不可能把人民從飢餓、疾病、侵擾及貧困中解救出來。……羅馬帝國的滅亡既非由於蠻族之入侵,更非緣於基督教之興起;事實上,在蠻族入侵,基督教興盛之際,羅馬帝國已只剩下一個空殼子了。」

而究其原因,在於大一統的迷思。大一統是帝國出現的動力,也是帝國失敗的原因。孟德斯鳩在《羅馬盛衰原因論》意識到過度擴張才是共和國變成羅馬帝國的原因,也是帝國衰亡的原因。當軍事擴張到一定程度以後,限於古代落後的交通條件,帝國龐大的疆域實在難以被有效治理,這也是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成東西羅馬的原因。但即便僅是西羅馬,對於當時的統治技術來說也是難以承受的重荷,皇帝陛下又選擇了訴諸中央集權,於是他就只能仰仗食利尋租的官僚集團以飲鴆止渴,而臃腫龐大的官僚主義不僅是低效率的代名詞,更是腐敗的淵藪。這在起初或許並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是整個社會的墮落和腐朽,勤儉樸素的風氣被浮誇奢靡的新風尚取代,原本剛強雄健的羅馬人放棄了立國之初的樸實傳統,在縱慾和享樂當中不可自拔,末人的泛濫伴隨的是整個社會生育率的下降——這是迷戀科層制的大一統吏治社會必然命運。西羅馬如是,東羅馬如是,奧斯曼如是,俄羅斯如是,中華帝國亦如是,凡帝國末季殆無例外。

而陪伴縱慾與享樂的,則是心靈上的空虛,整個社會呼喚著能夠填補心靈枯寂的學說出現,基督教就是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亦可說天命所歸。基督教的前身猶太教原本只是地中海東岸黎凡特世界一個閃族小國以色列的部族宗教,在黎凡特世界幾千年孕育出來的宗教之林中並不起眼。然而卻在亞歷山大打通東地中海商路帶來的希臘化時代,與強勢的希臘哲學相結合,孕育出了基督教。彼時這個猶太教異端教派在黎凡特世界也不過是小小的一粒塵埃,但他放棄了猶太教只有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的狹隘,許諾只要成為基督徒,那麼不分民族、性別、年齡、貧富都能得救,真正成為一個普世的宗教。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在接連戰勝黎凡特世界各種古老宗教後統治了羅馬人的心靈。

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只拜上帝不拜君王不拜他神的傳統,因而在傳教之初接連遭到將皇帝進行神化的帝國政府的打壓。但在一個腐敗奢靡的吏治社會裡,許諾給予信徒心靈慰藉的宗教是不可能被禁絕的,只會隨著社會的墮落而蓬勃壯大,帝國後期羅馬人尤西比烏創作的《基督教會史》如實地記錄了在皇帝間歇性地打壓之下,卻是基督教的狂熱殉道者數量爆炸性地增長。最後的結果,是腐朽的帝國向生機勃勃的基督教屈服,在皇帝君士坦丁治下,基督教合法化並成為國教,一切希臘異教統統被禁絕。之後就算有所反覆,基督教在羅馬人心靈的統治地位也已經不可動搖。而在君士坦丁死後不到六十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彼此分治。

與羅馬一起衰落的,則是希臘文化。許多人以為古典文明的衰落源自蠻族入侵,然而在蠻族摧毀帝國之前,古典文明在帝國境內便已苟延殘喘。傳統希臘羅馬神話的多神信仰仍然存活了一個多世紀,但和一神教的基督教衝突日增,亞歷山大城在宗主教利羅治下,驅逐了猶太教人、焚燒了亞歷山大圖書館,自稱信奉基督的暴徒更是殺害了希臘哲學家希帕提婭,這進一步標誌著古典哲學輝煌的時期告一段落,代之而起的是基督教神學的時代。可另一方面,基督教對延緩羅馬帝國的崩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異教自殺習俗的摒棄和對當時縱慾風俗的否定,使得在根基已被暴亂、內戰與腐敗動搖的帝國有起死回生之相。彼時羅馬帝國彷彿迴光返照,儘管他的衰落其實在所難免。

而對基督教來說,雖然自君士坦丁以後,羅馬帝國拜倒在上帝的十字架下。但在一個大一統帝國里,君王的權力必然會高於教會,雖然將皇帝等同於在世神明的多神教傳統已被基督教擊敗,然而皇帝依然被神話,進而威脅教會與基督徒的自由,就像日後東正教淪為拜占庭皇帝和沙皇掌下的玩偶。幸運的是游牧民族從東方而來,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此後日耳曼蠻族的野性與基督教的靈性相結合,誕下了現代西歐社會的前身。而西羅馬這個罹患癌症,垂死的帝國轟然倒下,在廢墟與灰燼之中誕生的是人類文明走出吏治帝國,開啟新道路的曙光。


怎麼定義「古羅馬」啊?

要是戴克里先的之前的羅馬,那是不是亡,而是蛻化了。實際上羅馬從殖民帝國到封建帝國蛻化的時間不是太早,而是太晚了。

要是說羅馬帝國在西歐的政權,這個是從尤利安開始長時間的內亂與積弱的結果,沒什麼必然不必然。

如果是「羅馬」這個概念,那我可以說奧斯曼滅亡前夕這個概念才崩塌掉。

如果是羅馬帝國背後的文明,那更沒什麼好說的。漢語拼音是用什麼字母打出來的?


請點開看大圖

=============================
應知友之邀,放出個人讀書筆記的完整版


曾經輝煌一時的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滅亡的?有些史學家認為社會的淫風、羅馬人的縱慾使得人口減少是古羅馬帝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達臨:《世界性史圖鑑: 性的社會史》,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季朋(Edward Gibbon)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中認為,羅馬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和婚姻的衰敗。

  羅馬不但有妓女節,還有同性戀節日,同性戀被當作一種婚姻形式受到保護。淫蕩的民風導致古羅馬人的生育率下降:

  1、由於奴隸從事生產,自由民基本脫離體力勞動,享受奴隸的勞動成果,生孩子沒有利益,生孩子的付出與個人利益脫鉤,衝擊和破壞了以生殖為首要目的的性觀念。

  2、女奴大量湧入和公共娼妓制的興盛,直接衝擊和破壞了一夫一妻制婚姻。[ 潘綏銘:《神秘的聖火――性的社會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無效性生活(不生育孩子的性生活)增加,有效性生活(夫妻之間的性生活)減少。

  3、由於羅馬後期同性戀和嫖妓成風,貪圖享受,迴避家庭責任,不生不育。羅馬帝國並且掌握了避孕術,如藥劑、栓劑和陰道塞。

  4、性病引起不育不孕。

  5、洗熱水澡過度也影響到男性精子的生成和活力。

  6、古羅馬人從送水的鉛管、杯子、烹調用的坩堝、女性化妝品的白鉛及酒中吸收微量的鉛,久而久之導致了慢性鉛中毒症,造成了男子不育和女子不孕。

  歷史學家杜蘭(Will Durant,1885—1981)說娼妓在古羅馬是如此地普遍,以致某些時候政客的選舉必須透過「妓院老闆行會」來收集選票。他說:「姦淫普遍猖狂到一個程度,導致性行為若非是為了政治上的目的,根本就引起不了大眾的注意。而實際上每個小康家庭的女人都至少都有過一次離婚的記錄」,「娼妓猖獗,同性戀因著與希臘人及亞洲人接觸而受到更大的鼓舞。許多有錢人為求得一名男性的歡心而不惜付出一台侖的價錢,加圖(Cato)抱怨說一名漂亮的男孩遠比一座農場的價值還高」,「羅馬人就像希臘人一樣,始終十分縱容男人去嫖妓,認為這些職業是合法並且是有限止的......老塞尼加認為羅馬女人中充斥著姦淫的行為。」[ Will Durant,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Caesar and Christ,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44.]

  由於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上層自由民人數不斷減少。據記載,古羅馬特洛伊貴族35名結了婚的王爺,半數以上沒有生育;其餘的王妃雖然有喜,活著生下的只是少數幾個低能兒,皇室幾乎沒有嫡生的子女。[ 《鉛與古羅馬宮廷災難之謎》,《 現代社會中的化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北匈奴被中國打敗後,逃往歐洲,一路攻擊沿途的日耳曼人蠻族(包括西哥特人),日耳曼人蜂擁逃向西方,以期在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定居於羅馬帝國內部和周圍的日耳曼人生育率很高,人口眾多,作為羅馬帝國的僱傭軍,逐步取得了軍隊的支配權,變成羅馬人不可扼制的力量。

  公元408年,哥特人在阿拉里克帶領下佔領了羅馬的港口,控制了羅馬的糧食來源。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三天三夜的洗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殿化為一片焦土,羅馬皇帝成為蠻族的傀儡。476年西羅馬帝國徹底崩潰。
出處:易富賢《大國空巢》


大多數答案都是從政治原因討論羅馬的衰亡,鄙人不大同意

大概有這麼一些 1,社會階級矛盾論 2,民族矛盾論 3,軍改、羅馬公民等政策失誤論 3,宗教影響論 等等

其實都不能解釋羅馬帝國像青煙一樣消失的原因,對比同時期的漢朝以及之後生生不息的中華王朝,這些問題出現的不會比羅馬帝國少,腦殘政策更是一大堆,宗教問題也出現過很多次,為何中國朝代不斷改變,遭遇一些挫折但是始終保持了大體的疆域和文化的傳承呢?

其實原因只能歸結為文化原因,羅馬文明不能說不璀璨,但是文明不等於文化,羅馬的文化幾個特徵導致了整個帝國始終是個政治體而並非文化體,雖然帝國的統治者意識到這個問題,試圖藉助宗教解決但是反而被奪去了主導權。(並非說羅馬沒文化,但是在疆域內並未統一)

那麼有哪幾點看出羅馬整體是政治體而非文化體呢?
1,語言文字,這點非常重要,羅馬始終沒有統一文字,這就導致了各文化間溝通成本高,流通主要在上層,廣大人民的認同度很低。
2,民族性,主體民族人口較少,實際上不明確,所謂羅馬公民包容性太強,導致後期人人都是公民,羅馬城的羅馬公民外的羅馬公民通常既是羅馬公民又是某個民族的人。於是羅馬公民變成榮譽,實際上沒有吸納融合別的民族,反而肢解了自己的主體民族。這直接導致帝國瓦解之後連個偏安小國都沒留下(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哪怕是很小的國家,能保持獨立的,基本歷史上都牛逼過,羅馬非常例外)
3,權利結構和制度性,即使在帝國時期,羅馬的中央集權也是非常弱的,地方統治基本藉助地方貴族,就政權合理性角度,國家幾乎不承擔被征服地普通民眾的民生責任,國民向心力非常低。
4,階層流動,實際上階層流動主要依賴軍功,和中國科舉制相比過度尚武,而武夫遠比秀才難駕馭的多,國家的人才主流流向危險的武夫而非文士,後果自然是割據、內戰、政變不斷,分裂思潮似乎一刻不停纏繞著帝國。

羅馬帝國雖仍然是綿延最長的帝國之一,不過在整個帝國而言,特別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卻始終不是一個人民從心底認可和歸屬的文化體,所以最後滅亡的乾乾淨淨,消失在歷史中。直到文藝復興才再次顯露出其光華,並影響至今,但畢竟不再是原來那個帝國。


你們的歷史觀都被高中教科書扭曲了
凡事先問"根本是什麼"就是典型的歷史決定論邏輯, 也就是冥冥中有一個因子, 決定了(主導了)歷史的進程. 在馬克思那是經濟, 在法西斯那是民族(自然意義上的), 在黑格爾那是民族意志, 在柏拉圖那是理念的衰敗

任何你以為的歷史邏輯, 都是馬後炮, 只是你依據已知線索人為整理出來的所謂規律, 但你不了解的歷史片段呢?
歷史是經驗的, "既然是經驗的那麼就是可以是這樣也可以是那樣的" 康德
歷史是無數巧合結合的結果, 並沒有什麼本質


歷史學家都力圖確定一個唯一的,簡單的原因,這個原因將解釋崩潰的全部過程,而真正的問題將顯示出紮根於羅馬社會的無數有關衰亡的原因是怎樣相互作用的,以導致古典文明的最終垮台。
「我們對羅馬帝國維持得這麼長久感到相當驚奇,而不是調查它為什麼會被毀滅」——吉本。
——摘自布萊恩.蒂爾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
————————正文分割線————————
羅馬為何滅亡已經被很多歷史學家討論過了,對於前幾名的答案,我認同,但並不認為是根本原因,羅馬滅亡是一系列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並且很多是紮根於制度中的先天缺陷。我試著拋磚引玉的解答下。
羅馬的建立來自於他的軍隊,在羅馬初期,士兵主要來源於義大利,士兵可以在軍隊中獲得財富,地位,足夠使士兵在服役結束後過體面的生活。而到了二世紀後期,義大利人開始不願過艱苦的軍隊生活,軍隊開始從邊疆省份中招募,而到了三世紀中期,羅馬化了的當地人也召不足數,軍隊開始由蠻族組成,他們對於羅馬皇帝的忠誠幾乎為零,他們的忠誠開始集中在羅馬的指揮官上。
而羅馬政體存在一個嚴重缺陷——缺乏立憲機構,不能確保皇帝駕崩時權力的順利交割。羅馬既不是世襲的君主政體,也不是靠選舉產生,而是類似禪讓。皇帝選拔自己的繼承人,任命為核心人物。這種政治制度並不穩定,容易產生皇位的挑戰者。尤其是在有大量擁有實權的將軍存在下,只要有一名將軍說服自己的軍隊進攻義大利,他就有可能當皇帝。於是帝國陷入了無休止的內戰,減低了邊境的防禦力,凱爾特人和日爾曼人開始崛起。同時,為了防止軍隊變節或者獎賞軍隊幫助新皇帝成功奪權,皇帝對軍隊提供大規模的賄賂成為常態,在經濟已經枯竭的帝國後期,帝國開始髮型一種鍍銀貨幣代替銀幣,引起了災難性的通貨膨脹。
經濟方面,在帝國初期,整個帝國是一張繁華的貿易網,高盧和不列顛的礦產資源,原材料通過羅馬運往世界各處。羅馬及世界的產品輸入到這些帝國西部。而到了二世紀中葉,西部的製造業開始自立。義大利的進口和出口都迅速減少,導致了義大利地區的經濟衰落,而各個行省則經濟越來越自立。
在羅馬擴張初期,羅馬是一個自由農民的國家,征服戰爭帶來了大批奴隸,這使義大利地區的農業變為了以莊園或種植園為主,由大批奴隸來進行勞務。在羅馬擴張初期,每次征服都帶來充足的奴隸,但自從邊疆穩定後,不再有帶來大規模奴隸的戰爭,勞動力開始變得昂貴,並且長期得不到補充。由此羅馬的經濟又進一步衰落。
外因方面,從三世紀一開始,羅馬開始被各種大規模傳染病襲擊,有天花,瘧疾,麻疹,隨著貿易線路蔓延,這對沒有免疫力的羅馬人是致命的,人口又進一步下降。而蠻族,隨著不斷的內戰和傭兵制度成長了起來。另外傳說羅馬人熱愛泡澡也使羅馬男人的生育能力下降,使人口素質和數量都不斷降低。
可見,羅馬滅亡是這幾個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原因很多就是羅馬的立國之本,其中政治和經濟原因還互相起了加速作用。不過這些原因也是其他很多帝國覆滅的原因,並沒有特別特殊的情況,甚至有些原因在現代仍在很多國家出現。羅馬滅亡可以說是歷史發現的一個十分正常的結果。


古羅馬為什麼會滅亡,會扯出來一大堆制度、軍事、宗教、技術、風俗、法律、水管、食物等等各種原因。
但是,最更本的原因,就是:歐洲大陸(西歐、中歐、部分東歐地區),逐漸開發起來了,以亞平寧半島為核心的羅馬帝國,再也沒有力量開控制這些地區,甚至沒有能力自保。
地中海地區,文明傳播的路線大致是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羅馬。地中海為遠古時期沿岸文明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誰能控制地中海,誰就能掌握當時世界的主導權。

地中海及周邊地形

總體來說,地中海周邊一圈環境,是支離破碎的。以島嶼、半島、海峽、沿岸狹窄的平原、陡峭的海岸、以及沙漠為主。周邊的國家和城邦,就散落在沿岸這些狹小的平地上。
而羅馬所在的亞平寧半島,無疑是戰略地位非常有利的一塊區域。北邊有阿爾卑斯山與歐洲大陸阻隔,半島相對平坦(相比小亞細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那高原地形,以及希臘半島那山地地形),面積也夠大,能容納足夠多的人口。地中海沿岸,能在人口規模上與亞平寧半島相比的,大概只有兩河流域,而兩河流域並不直接面向地中海,這讓佔據兩河地區的政權在和羅馬的海軍競爭中,從沒佔據過上風。
所以,亞平寧半島就像一個大要塞,即安全,又便利。羅馬人打敗希臘人、迦太基人、埃及人、西班牙人(如果這裡有人的話)等等,成為了地中海的主宰。
所以,羅馬是一個地中海帝國。

如果說羅馬在地中海的行動是征服的性質的話,那麼羅馬在北方——歐洲大陸的行動,多少有些被動和出於自保的目的。
歐洲地形圖
從一開始羅馬共和國時期和高盧人的戰爭就可以看出,羅馬是被動的捲入和山南高盧人的戰爭,就像中國古代和匈奴人之間的戰爭類似。雖然羅馬後來成功的征服了高盧全境,把邊界推到了萊茵河-多瑙河一線,但是北方始終是個隱患。森林裡的日耳曼人,就像韭菜一樣,剛割掉他們一茬,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恢復過來。漫長的北方邊界,在政局稍有不穩的時候就漏洞百出,根本無法阻擋這些野蠻人的遷移和滲透。況且,為了保持對於野蠻人的軍事優勢,常常有要在這裡駐紮大軍,而這又催生了手握重兵的將領的出現。一旦這些將領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崇高的聲望,又會反過來威脅元老院,沒錯,說的就是凱撒。

中國古代面對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脅,羅馬面對森林野蠻人的威脅。
中國古代帝國有兩大基本盤: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羅馬也有兩大基本盤:歐洲大陸和地中海。

然而,森林野蠻人比起草原游牧民族有個優勢,就是只要把森林、沼澤清理掉,立馬就可以進入農耕社會,草原卻沒有這個條件。到了羅馬帝國後期,大約公元4世紀左右,野蠻人們也學會了定居,發展出了自己的國家。據羅馬人記載,此時在羅馬人邊界外,這些被羅馬人稱為野蠻人的民族,有城牆圍起來的城鎮(雖然很多其實的木圍牆)就有3000多個。他們定居、耕作、放牧、貿易,有自己的一層層組織,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雖然軍事訓練還是比不上羅馬人,但是人多啊。

羅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敵人,茫茫無跡。畢竟,義大利和歐洲大陸比起來,還是太狹小了,轄制不了這些地區。
或者,如果羅馬更有進取心的話,遷都巴黎,依託法國廣大的地域,硬抗野蠻人稱霸西歐估計還是可以,但是物質生活上就要下降很多了。
要麼就跑吧,反正羅馬守不住了,到君士坦丁堡去,不要歐洲羅馬了,只保留地中海羅馬。就像中原政權南渡長江、偏南江南,也能解燃眉之急。
所以羅馬東西分治也不失是個務實的辦法。

綜上:當歐洲大陸逐漸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後,羅馬對這些野蠻人的優勢就消失了,因為野蠻人已經不是野蠻人了。


個人感覺羅馬帝國的滅亡原因也離不開羅馬人的數量不足,或者說羅馬人在人數上不能對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其他民族形成絕對優勢。
一,軍隊方面
羅馬共和國時期一直到帝國初期,羅馬軍隊基本上是完全由羅馬人和義大利同盟軍組成,這些人是具有羅馬公民身份的,他們的利益是與羅馬密切相關的,所以會對羅馬保持著很高的忠誠。想當年漢尼拔跨越阿爾卑斯山直接殺入亞平寧,坎尼一戰把羅馬人緊急召集的大軍殺了個屁滾尿流,之後也是一路凱歌,但是羅馬人就是不投降,直到大西庇阿率軍打進迦太基並在扎馬乾翻了漢尼拔,靠的就是羅馬軍隊的絕對忠誠。但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大量的日耳曼人,高盧人,薩爾馬提亞人,敘利亞人都進入了羅馬的軍隊中,甚至連禁衛軍中都充斥著大量的野蠻人。在這些野蠻人眼中根本沒有道義和忠誠可言,誰給錢就跟誰,弒主奪權甚至買賣皇帝都是常有的事,皇帝只要給錢,控制住禁衛軍就可以為所欲為,惹惱了禁衛軍就會被殺,以至於國里的庫大量金錢被用來籠絡禁衛軍和其他軍隊,軍人日益貪婪,國庫日益空虛,羅馬也日益衰落。
二,社會方面
到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將公民身份大量分發給被征服的各民族,羅馬公民人數大量增加,但是,那些被征服的野蠻人,他們雖然有了羅馬人的公民身份,但是他們根本不具備羅馬人對羅馬這個國家的忠誠。他們獲得了公民身份,可以免除一定的稅賦,但是要讓他們為了羅馬拚命,那基本即使扯淡。保盧斯就是相信了一個在羅馬長大的日耳曼人嚮導才會使一整個軍團葬身在日耳曼的黑森林裡。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其實我覺得蘇聯解體也是俄羅斯人口太少的原因——至少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其實不贊同中國的計生政策,總感覺那個提出這政策的專家是個間諜,扯遠了,請無視吧


這是我讀《羅馬人的故事》的讀書心得,同做為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個人思考

~~~~~~~~~~~~~~~羅馬的大路,條條通民心~~~~~~~~~~~~~~~~~


讀這套書,是懷著和作者同樣的問題:「古羅馬人究竟是一些怎樣的人?」而去閱讀的,與作者一起看盡這上千年的英雄沉浮,帝國興衰。掩卷而思,不敢苟言讀懂了羅馬,但若置身處地,已能體會為什麼「偉大屬於羅馬」。

   羅馬帝國,從一個蕞爾小城,到稱霸地中海,歷經王政,共和,帝政,期間有名主,暴君,賢帝,留下了數不盡的宏偉遺迹和文明遺產,究竟給我們啟示過多少功過成敗,就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恐怕會一直有人解讀下去。孟德斯鳩分析羅馬的共和政體,寫出《論法的精神》和《羅馬盛衰原因論》,從中啟發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馬基雅維里分析君王之道,寫出《君主論》和《李維史論》,開啟了現代政治學的歷史;吉本寫《羅馬帝國衰亡史》分析帝國是如何走向毀滅的;蒙森寫《羅馬史》詠嘆共和時期的英雄史詩;更不消說羅馬時代的李維和塔西陀,他們在羅馬的最前線為後世留下第一手資料。

   鹽野七生也有自己的羅馬史觀,她想在寫作的過程中去發現「人類和人類成果體系都需要順應時代的變化」的過程,去明白古羅馬人是如何順應時代的要求的。

   通過閱讀,與作者一起探尋這個問題,我也敢略表思考,與作者共鳴。

   帝國的興起(從羅馬建國到凱撒被刺),羅馬戰勝了文化更強大的希臘,戰勝了體格更健碩的高盧,戰勝了技術更發達的伊特魯里亞,戰勝了經濟更繁榮的迦太基,戰勝了埃及,西班牙,不列顛和兩河流域,吧地中海變成了內海,靠得是卓有成效的軍事成就大業

   帝國的維持(從奧古斯都稱帝到五賢帝結束),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作者貫穿十五卷都在提及這個問題,世人稱謂的「Pax Romano(羅馬統治下的和平)」是什麼?自從凱撒征服了高盧開始,羅馬統治下的和平面貌就基本呈現了:

   其一,社會階梯,稱為羅馬公民是驕傲的,因為一旦成為羅馬公民,即可享受帝國提供的糧食,土地,稅收,軍政等各項優厚的社會福利,成為羅馬公民甚至就成功打開了通向騎士階級,元老院,乃至皇帝的成功之門,帝國為每個羅馬公民和行省公民勾畫出一個美麗的「羅馬夢」,充分調動起人力資本的活力,戰士在戰場上勇於拼殺,農民和商賈勤奮經營,騎士和元老樂於奉獻,充分調動起人力資本的活力,讓帝國境內所有的人民都願為帝國的強大貢獻力量;

   其二,財稅基礎,在完成擴張霸業後,帝國並沒有繼續靠強盛武力無限制開疆拓土,而是裁撤軍力,以最少的軍隊維持邊界的穩定,從而維持境內和平,並以此為基礎保持合理且較低的稅率,讓利於民,十一稅(行省稅),廿一稅(解放奴隸稅和遺產稅),百一稅(營業稅)及不等的關稅就簡單構成了稅基廣泛同時又必要合理的稅制,同時,通過廣泛的地方自治和社會回饋體制,解決了國家運轉是中央行政觸及不到或不便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了小政府,大社會,道路,給水,排水,神殿,浴場,劇院,競技場等基礎設施不但由S.P.Q.R.代表的元老院和人民的國家意志來完成,皇帝,行省總督甚至有公德心的富賈也會出錢出力,教育醫療等社會福利,也由國家,地方和個人分管解決,從而反向維持了合理,簡單,較低的稅制。

   其三,福利待遇,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四通八達的道路網,使商業,旅行,通信,軍事高效便捷;劇院,浴場,神殿,競技場提供了完善的休閑娛樂體系;先進的給排水是流行病不肆虐的前提,醫生和教師的崇高社會地位為公民的幸福生活給予了教育和醫療的保障,每個月的配給糧甚至保證了基本溫飽,最重要的是,羅馬的法律精神為上述的「社會階梯」「財稅基礎」「福利待遇」提供了堅實穩定的基礎。我想,作者就是在這裡理解了羅馬是如何偉大的吧!

   羅馬的偉大,不是因為強悍的軍事,不是因為傳說的英雄,而是因為這些切實的直通民心的政策,為每個人構建起的那個幸福生活。

   帝國的衰亡(從康茂德道西羅馬滅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卡拉卡拉的「安東尼努斯赦令」正式應了凱撒的話「善意的出發點未必導致圓滿的結果」整個社會的歷史,基本上就是由不乏惡意的冷靜促成的成功和充滿善意的盲目導致的失敗相互彌合而成的,卡拉卡拉破壞了成就「羅馬和平」的三項要點,沒有了社會階梯,從此沒有了進取奮鬥的精神,混亂的稅制導致無節制的通貨膨脹,統治階級腐化墮落,平民階級民不聊生,進而保障安全的軍隊和保障生計的福利都難以為繼,而其後的蠻族入侵和基督教崛起,只是時代的浪潮在拍打帝國破敗的城門,輝煌不再的偉大羅馬再也抵禦不住這些壓死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罷了。

   嘆息這千年的帝國興衰,不禁自覺渺小,同在時代的波濤中該如何激蕩起屬於自己的浪花,如何從羅馬歷史中反思屬於自己的明鑒,我想給自己留下這幾個詞:「寬容」「務實」「進取」。

   以上這些,是我眼中的古羅馬!


大家扯了這麼多。。。
這可是歐洲史第一引戰的問題啊。。。為什麼大家要嘗試在五萬字內回答題主。。。
在知乎能夠容忍的篇幅里關於這問題只有一種沒有爭議的回答:
」一切人為的產物都必然會滅亡,不要去為這種必然的後果去嘗試尋找某種帶有偶然性的理由(比如說天冷了,馬瘋了,一顆釘子脫落了)「
如果您覺得這個回答扯淡,那就請去看書,請一定去看書。


要他們自己說的話,該死的高盧人,該死的法蘭克人,該死的匈奴人,該死的奧斯曼,該死的義大利醬油隊。。。。。
再次重申「神聖」「羅馬」「帝國」(日耳曼酋長聯合王國)不是羅馬帝國


根本原因在於歷史上就沒有長盛不衰的帝國,盛極必衰使亘古不變的真理。


做為獨特的羅馬文明的代表,我們僅討論公元284年之前的羅馬:
政治
1.實行元首制,卻沒有明確的繼承法;元首意外掛掉的時候,帝國政治容易陷入失序狀態;
2.社會變革缺乏法律手段,大多採取暴力手段;
3.各行省居民:羅馬人除了給我們帶來戰爭和重稅,還有啥好處?滅就滅吧;
經濟
1.235-284年的動亂間,角逐帝位的將軍們為了籠絡軍隊,以苛捐雜稅搜刮民財,嚴重打擊人民生產積極性;
2.從馬可·奧勒留時代到公元284年,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一;期間還爆發過鼠疫;田沒人種,仗沒人打;
關於奴隸制
1.壓榨奴隸的勞動力,不給其繁衍的機會,高度依賴奴隸的社會無法獲得穩定的勞動人口補充;
2.活都讓奴隸去干好了,要什麼技術創新?
外患
1.西邊日耳曼,東邊波斯;

總結自羅伯特·E.勒納等的《西方文明史》


古羅馬帝國的衰亡在於過分放寬公民資格,以至於公民權泛濫貶值,失去了凝聚帝國各階層各民族的重大作用,動搖了帝國政治的根基。


推薦閱讀:

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查理曼繼承西羅馬帝位之前,教廷、蠻族王國、東羅馬帝國這三者是什麼關係?
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愷撒對日耳曼的征服與諸葛亮南征的性質十分類似。為何愷撒最終被譽為戰神,而諸葛亮卻被人詬病不擅用兵?
比如今天是2017年2月7日,這個時間準確嗎?
求教,關於羅馬貴族等級制度?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羅馬 | 羅馬帝國 | 古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