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欣賞一件古董?如何在參觀博物學到東西?


個人認為,欣賞一件文物的價值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藝術價值。這是一件文物價值最直觀的體現,它通過文物的外觀造型、色彩、紋飾等等表現一定的藝術形象,體現古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情感,不僅給予觀者以視覺衝擊,更給予人美的享受。例如國博里的青銅錯金銀犀牛尊,紋飾精美,造型生動,肌肉線條清晰有力,是古代寫實雕塑造型藝術的傑作。

2.歷史價值。文物的內在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上,它們產生於各自不同的歷史時期,是某些特定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如何尊,其銘文中有「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之句,是「中國」一詞迄今可見的最早文獻;再如國博的利簋,其銘文記載了武王伐紂的內容,與史料相印證。

3.文化價值。文物是物質載體,承載的內容是製作時期特定的文化特徵,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思想文化、審美情趣、信仰價值都可以通過文物加以流傳體現。如淅川下寺出土的雲紋銅禁、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盤尊,裝飾造型複雜多變,裝飾靈動飄逸,充滿了楚地文化的浪漫主義氣息,和北方中原地區的獰厲厚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技術價值。文物的製作工藝體現了特定時期加工工藝的水平,記錄了人類技術的進步歷程,而且很多文物的製作工藝即使是工業技術發達的今天也難於複製的。如河南省博的雲紋銅禁,是迄今發現的最早一批使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而以往的青銅器都是用范鑄法製作的;再如故宮的瓷母(各色釉彩大瓶),一件瓷器同時具有十五種釉彩,十六層紋飾,燒造工藝之高超堪稱登峰造極。


另外,如何更好地參觀博物館,我認為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提前做功課。對要參觀的博物館事先進行初步了解,注意其收藏特點(也就是說哪個方面的收藏品是它的強項,如國博的強項是青銅,故宮是書畫陶瓷),陳列方式(像國博的古代中國是按歷史脈絡陳列,殷墟文物展是斷代/考古發現專題展,故宮的文華殿是瓷器專題陳列,養心殿是原狀陳列),主要展品(就是要了解它的鎮館之寶是什麼,如盧浮宮的維納斯、勝利女神像和蒙娜麗莎),由於很多大型博物館展出文物眾多,很難一次性看完,所有要事先做好準備,根據展館特點和個人興趣有所側重地參觀。

2.留心觀察。所有的博物館都會給展出文物做標牌介紹,根據介紹了解展出文物的信息,結合文物的年代背景、歷史信息對文物特點作進一步的仔細觀察,發現文物的特點。

3.多問、多聽、多交流。可以請專業人士同行介紹,也可以跟隨專業講解人員參觀,聽取他們對文物的介紹,提出自己的疑問,並可以就自己的想法與專業人員或者其他參觀者交流,增進理解。


以上僅是個人看法,希望有所幫助。


如何欣賞「古董」(我把這個詞先和「文物」劃等號了)
我認為對於普通文博愛好者來說可以關注幾個方面:
1.文物的造型、色彩。這些都是直接就能通過視覺獲得的,是我們最直觀接觸到的信息。從這些信息就可以延伸出很多,比如可以看出當時人的審美、當時的製造工藝,甚至可以看出一些當時的避諱禁忌神馬的。
2.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歷史。對於一些大墓出土的明器或者一些流傳下來的寶貝,其中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小到一段故事,達到可能糾正史書的遺漏甚至錯誤,這些都有可能。即使是一些普通的古墓中出土的東西也往往有自己的一段歷史,只是可能沒有前面說的那些東西所承載的歷史那麼吸引人。

如何參觀博物館學到東西(假設在參觀前完全不做功課,參觀完也不會自己去再查東西的)
1.一定要注意每一件文物的銘牌,裡面至少有文物最基本的信息
2.最好 能帶一個錄音筆或者筆記本什麼的,有想記的趕緊記下來。因為大博物館裡文物真的是非常多的,所以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不能及時記下的話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忘掉的。
3.拍照吧。有些東西靠記憶和筆記錄音是完全不夠的,有照片還能有直觀的印象。比如青銅器分那麼多種器皿,有圖都是崩潰的節奏,沒圖就是作死
4.請人講解。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不請人講解大多數只能看看文物長什麼樣子,拍幾張照片走人,確實學不到什麼東西。這個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西安碑林。碑林展出有兩千多方碑,還有很多石刻(石刻的數字記不住了),加起來至少有一百組文物是國寶或者一級文物在展出。而這些東西(尤其是碑)不請人講解依我的經驗90%的人兩眼一抹黑,出了碑林連什麼東西重要都不知道,因為碑長得都差不多。請人講解在我個人看來是非常值得的,特別是大多數人一個博物館一輩子可能就去一兩次。大博物館專職的講解員水平都不低,不會出現史實錯誤(比無數導遊滿嘴跑火車強多了)。當然在節假日時候會出現講解時間比正常要短,因為博物館講解的壓力實在太大了。現在很多博物館都有志願講解員,大學生做志願者講解員還是可以相信的,一般水平講的可能沒有導遊生動,但是在準確性上也是完勝導遊的。有一些志願者的水平真的是非常棒非常棒,會比一般的講解員還強。有一些博物館有小學生中學生講解員,對於他們的水平只能表示呵呵。講解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缺點就是不夠個性化,和人講的還是有差距。優先順序來說專職講解員》志願者》講解器》導遊》小學生講解》自己看。
5.最重要的就是多去博物館。就算你去博物館一次準備再充分,離開後功課做得再足,也不如你多跑幾次。現身說法:當年我考志願者講解員的時候別人很多都是歷史專業或者考古之類的,我學的和歷史完全不沾邊,純粹是愛好。所以我一周跑三次博物館(從我學校到博物館單程一小時公交),後來我在過考核時非常輕鬆,現在在博物館裡也屬於去得多水平比較高的那撮兒。
先寫這麼多,想起來再補充。有到碑林或者陝西歷史博物館想聽志願講解的,歡迎在知乎私信我,或者在新浪微博@碑林鄭志澤


瀉藥。第一個問題我不懂啊。第二個問題比較簡單,以西安為例,博物館是免費的,發現講解員帶團就蹭過去聽,幾個月,文物,歷史知識就上來了。


關於如何欣賞,@葉知秋 已經講述地非常詳細了。再補充些關於如何學到東西的。
本人是學文物相關專業的,因此在參觀博物館時必然手持照相機一隻,對感興趣的物品分別拍器物和標籤的照片,少數時候會拍一些細節。但這只是為了防止遺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博物館並不需要嚴肅地學習。
就我以及朋友們的經驗,參觀時帶上一隻在相關領域有所涉獵的朋友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再也不用擔心學不到東西啦?如果不幸沒有這方面的朋友,就只好聽講解看介紹了。
從展覽陳列設計者的角度來看,一個展覽中的一件文物通常是一個完整故事敘述的一部分,如果對序言、各部分導覽等文字版面投入一些關注,也許能幫助了解一件器物所在的宏觀環境,並從整體上把握一個展覽的架構。當然我不得不承認這方面通常都做得不好。
另外,博物館對於知識的呈現往往不會限於展廳之中,可以關注它的公眾帳號,可以去參加它的公眾活動,可以去聽它的講座。


你幹嘛要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學到東西。
如果非本專業,你覺得你看了覺得再去看看也可以就去看嘛。
我喜歡上海的一個理由是,用學生證可以用5塊錢蹭很多博物館的票。

吹牛打屁泡妞多棒啊,如果你非要有用的話。


古董是古代文化的產物,一定離不開古代的文化背景,需要對古代的文化,社會,習俗,生產力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準確的定位和欣賞一件古董的內涵。


推薦閱讀:

戰無不勝的帖木兒大帝,為何終身對明朝稱臣?
美國歷史任期時間最長的總統是誰,最有威望的總統是誰?
皇帝登基時,會怎麼處理父皇留下的嬪妃?
周朝分封的五爵諸侯都有誰?
朱允炆明知道朱棣起兵造反,為什麼在攻打他時卻下令手下不許殺他?

TAG:歷史 | 博物館 | 古董 | 國家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