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克的美學思想?在視覺藝術史的影響?

如何欣賞這幅1948年5號作品?


不用解釋,看就行了。如果你不相信,那就去找些其它的看起來雜亂無章的塗鴉對比著看,你會發現,波洛克的「塗鴉」有一種神秘的魅力。
對大多數公眾而言,波洛克的畫確實蘊藏著某種「難以言表的吸引力」。曾有人將波洛克的一幅作品與另一幅看上去同樣雜亂無章的塗鴉之作同時展出,調查哪一幅畫更有魅力。在接受調查的120人中,113人選擇了波洛克的畫。

這種吸引力究竟從何而來?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們的介入,使對波洛克繪畫的審美嵌入了理性的視點——波洛克的油畫之所以有著令人愉悅的神秘美感,是因為它們與自然界中的許多事物一樣,符合分形法則。

圍繞在我們周圍的大自然的各種圖案:人類的指紋、貝殼上宛如刺繡一般美麗的紋路、海岸線的曲折迂迴、樹木上樹枝的錯落交織……乍看之下令人眼花繚亂,但其實各自存在著自己的內在規律,取其中一角,無論比例大小,其構造儼然都是整體的縮小複製。這種局部是整體結構的無限重複的現象,被稱作「分形」。

人類對分形圖案的偏好,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祖。在人類的發源地——非洲熱帶草原,土著居民們至今還能通過草地上的分形圖案來分辨,這些痕迹究竟是被風吹皺,還是被伺機捕食的獅子所壓平。「這種欣賞最初並不是因為美感,更多的是生存本能的需求。」華盛頓州立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詹姆斯·懷斯說。

科學家們將波洛克的畫掃描進計算機,在每一幅圖中截取不同的位置和放大率,並評估對比了近500萬個分解後的圖案。結果表明,那些看上去像亂麻一樣糾纏不清的畫作,的確是一些分形圖案。

在揭示波洛克的創作技巧上,科學家們的解釋也令人信服。在波洛克用身體撞擊顏料桶後,繩索的鐘擺運動和顏料桶自身的抖動,使下落的顏料在不同的比例上產生了無數具有自我相似性的線條。這些居住在抽象世界裡的精靈們,雖然毫無具體形態而言,卻在直覺地領悟到了自我相似性的波洛克的精心策划下,具有了精妙的自然模式。

波洛克去世後的數十年間,效仿其繪畫方式的怪招層出不窮:有人將顏料裝在槍里,打在畫布上;有人把顏料堆在畫布上,然後用鐵鏟等各種工具用力拍擊;還有人在裸體上塗滿顏料,然後在畫布上翻滾扭動……

讓人遺憾的是,這些後來者們多半只注意到了波洛克奇怪的創作形式,卻沒有意識到,在這位天才畫家開放性的藝術風格之中,蘊藏著渾然天成的自然韻律,「恰如穿行森林時,景色總是在視野之外持續延伸」。


推薦閱讀:

古羅馬和古希臘藝術的傳承關係?
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都有什麼不同點?
如何評價十九世紀末維也納的發展?
說說你最欣賞的一幅或幾副畫,附上你喜愛這些畫的原因?
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會皺緊眉頭還是會全身心放鬆,為什麼?

TAG:藝術 | 美學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