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為何不能擁有 iPhone 那樣巨大的市場佔有率?

iPhone 幾乎成了手機行業的標杆和領頭羊。但同樣出自 Apple 的 Mac 為何一直很小眾佔有率遠不及 Win 本?如果說售價貴 iPhone 不也貴嗎?Mac 同樣有完善的生態系統啊。


全球範圍內, Mac 的份額沒那麼低, iPhone 的份額也不是那麼高了.

但對此, John Gruber 的評論, 不得不說實在是太到位了. Daring Fireball: New Microsoft Surface Ads Take on MacBooks (and iPads) Directly

What』s more interesting to me is how by mocking Apple』s products by name, these spots illustrate how clearly the tables have turned in the last decade. Apple could run the 「I』m a Mac / I』m a PC」 campaign a decade ago because they were the underdog. It』s nearly impossible for the market leader to belittle its competition by name without appearing small, defensive, bullying — or all of the above. Pepsi makes fun of Coke, but Coke never even mentions Pepsi.

It』s another pillar of the Church of Market Share crumbling. MacBooks don』t have even close to a market share lead in laptops, and the iPad doesn』t have one in tablets, either — but Apple is the clear leader in both markets because they dominate the profitable high-end in both.

當知乎上人們還在聲稱「對於Windows來說Mac電腦不存在。」 Tim Cook 在 WWDC 2014 Keynote 中對 Android 的嘲諷是否有道理? 的時候, 微軟用行動給他們打了一耳光.

同樣, 三星一年賣出的手機是蘋果的幾倍, 推出廣告不還是總要拉蘋果對比?

蘋果在 Get a Mac 廣告之前, 還有更嗆, 更 underdog 濃郁的 Switch 系列廣告: Apple Switch ad campaign

為什麼今天的蘋果不再需要? 市場佔有率已死.

最後一張僅供娛樂的截圖:


簡單的一句話,一個時代會誕生一個時代的王者,如果這個王者可以常青,後續的追趕者只能另闢蹊徑或者等待下一個時代的到來。

這麼說有點抽象。

蘋果最近幾年,確實是靠iPhone翻身的。但是,在桌面電腦剛開始的時候,Mac的台式機的佔有率一度還是不錯的。但是那個時候,蘋果走過彎路,並且將喬布斯趕出蘋果(當然喬布斯自己也有問題)。讓本來就鑽了空子的微軟更加強大。隨著成本的降低,PC崛起,IT行業進入個人PC時代。而微軟的Windows不是封閉的,是可以授權安裝的。它恰恰抓好了個人PC的機會,成功的推廣了自己的操作系統。

那麼接下來,如果想趕超微軟,尤其取代其桌面操作系統的霸主地位就難上加難。後起之秀谷歌,從搜索做起,也知道和微軟硬碰硬不容易,所以就採用各種雲端方案,企圖繞過微軟的桌面操作系統,把一切都搬到雲端,把桌面架空。而這一切都是從打造Chrome瀏覽器開始。隨後又推出了Chrome OS,雲端的在線辦公軟體等等。著實把微軟嚇了一跳。後知後覺的微軟,開始加快IE的迭代,追趕雲計算的腳步。但是,說心裡話,有點晚了。比如Office 365,最近才正式上線。

再說蘋果。當初輸掉桌面的戰爭,後來又缺乏創新,加上斯卡利的無能,蘋果早已奄奄一息。後來不得不通過收購NeXT請回老喬。老喬確實是一個有天份的人,在一系列有效的舉措之後,通過推出iPhone,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移動互聯網。

既然是iPhone開創了這個時代,iPhone佔領這個市場自然在意料之中。即使iOS不是開源的,也不會授權安裝在別的手機上。但是,對於這個開創型的產品,這些都不會影響它的市場佔有率。再加上蘋果的產品一向以優美的設計,良好的客戶體驗著稱,iPhone的銷量更加是一發不可收拾。

同時,由於蘋果系統無論是在手機端還是PC端,都無比的封閉,所以很多時候,產品必須配套購買,尤其對於開發者。另外,蘋果的再次復興,重新燃起果粉的熱情,所以蘋果幾乎所有的產品的銷量都被iPhone帶動起來。

但即使是這樣,仍然不能改變微軟在PC端霸主的地位。因為是處於不同時代霸主,並且微軟尚有一定的後勁,所以各自的重要產品無法互相取代。就好象微軟的WP也無法與iOS抗衡一樣。還有,用戶多年來的使用習慣,錯中複雜的軟硬體生態系統,廉價的產品,這些也都是消費者不能拋棄PC的重要原因。此外,蘋果的操作系統的封閉性也是推廣的一大障礙。

但是,微軟的Windows將越來越難於給它盈利,畢竟,屬於它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它不能創造新的時代,或者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微軟必將像網景一樣,被淹沒在軟體發展的幽幽歷史長河之中。


windows筆記本支持的遊戲多,軟體多,方便。
iphone支持的遊戲多,軟體多,方便。


要問為什麼 iPhone 能夠佔領市場那麼多而 Mac 沒有,恐怕和現代智能設備的靈魂 —— 操作系統能否保持領先有關。 iOS 一直在觸屏支持,系統安全,雲服務整合上保持架構設計上的領先水平,以此保證了 iPhone 能具有領先其他產品的『非設計性體驗』。而 Mac 上的 Mac OS(非 OS X)雖然一度是領先的圖形操作系統,但並沒有始終保持技術領先的地位。

事實上老 Mac 在 PC 出貨量迅猛增長的 1984-1995 年,還是保持著不低的速度增長的。這得益於 PC 上圖形操作系統的不成熟,大多數 PC 上運行的是 DOS 系統。用戶想使用靠譜的圖形應用,還是要用 Mac。 此時 Adobe 會為 Mac 開發 Photoshop, 微軟會為 Mac 開發 Office。Mac 系統雖然貴,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唯一的圖形應用解決方案。此時蘋果的技術還處於領先地位。

轉折點發生在 1994 年到 1995 年,隨著英特爾 Pentium 和 Windows 95 發布,PC 開始具備了優越的多媒體性能,Windows 95 甚至還具備 Mac OS 不具備的搶佔式多任務。和 Mac OS 的協作式多任務相比,搶佔式多任務無需等待進城主動釋放計算資源,有操作系統管理分片給需要的進程,使得多個任務流暢的同時執行成為可能。蘋果的這種技術劣勢持續到了 2001 年,直到 OS X 的發布才在技術上追平 Windows。

各位持續關注 iPhone 和 Android 的用戶可能都注意到一些現象,哪怕是一點技術劣勢的縮小,都能顯著的提高 Android 的市場佔有率。比如 Android 手機觸屏操作的流暢度的逐步跟上,屏幕解析度和質量的提升,桌面內核瀏覽器的預裝,功耗的顯著改善等等。Mac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但讓 PC 大步的縮短技術劣勢,最終還被 PC 反超。用戶就更加沒有理由花更多的錢,買一台技術更糙的電腦回家了。

所以,在同樣維持更高價格的情況下,Mac 因為了技術上一度處於劣勢,最終沒有取得像 iPhone 那樣比例的市場份額。

=============================
分不清 Mac OS 和 Mac OS X 的自己先面壁,面壁回來再評論。


這得看競爭對手的情況。
IOS出現的時候市面上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成熟度不高,手機軟體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IPHONE作為IOS的唯一搭載平台顛覆了這種情況並佔領了不少的市場份額,說是智能手機行業的一場革命其實一點都不過分,與此同時安卓也開始發力,但問題是安卓不與硬體捆綁,廠商可以自己搭配硬體,高中低端同時發展,賣出了更多的機子,這也是為什麼IPHONE的銷量一直都在增加,但是市場份額卻被安卓擠壓。
放眼電腦操作系統,情況何其相似,MAC電腦也是MAC OS的唯一搭載平台,但WIN不是。雖然MAC 電腦最近幾年的發展一直還不錯,增長率也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但跟IOS一樣,軟硬體捆綁銷售的模式註定了MAC OS的市場份額敵不過不搞軟硬體捆綁、可以大量裝機的WIN,而MAC電腦售價高昂也是市佔率低的原因之一,另外還要考慮到WIN長期以來的壟斷地位(特別是在中國)將大部分的開發者和用戶牢牢掌握在手裡形成了慣性,使得MAC OS的增長顯得不那麼起眼,但這不代表MAC電腦沒有存在的價值,事實上在出版、視頻/音頻處理、工業設計等等領域MAC電腦以其出色的穩定性和一些行業軟體的平台獨佔性而佔有相當的份額。


看完了以後覺得怎麼是簡單的問題,沒有經歷過早期PC的時代,大家不明白電腦和手機的區別。

---------------------------直接看後面有結論----------------------------

電腦最初就是一個生產工具,辦公用的,早期的電腦普及靠的是文字處理,軟體開發,到了後來出現的多媒體、遊戲、上網這些娛樂功能,但是電腦的根子上是一個辦公用品。當初蘋果把功夫都花在如何做一個美麗的電腦上,在那個以辦公位核心的80年代,90年代,MAC死了一點也不奇怪,有人說是喬布斯沒在,其實喬布斯在了也沒用,電腦是屬於工業的,要量產,要普及,要實用,就像windos系統一樣,當年是要去培訓班上一個月課才會使用的。像蘋果那種玩意,做那麼漂亮哪家老闆給員工買??

手機最早是通訊工具,後來成了一個以信息交互為中心的娛樂工具。但是手機從來就不是為辦公而生的。手機除了帶電話,就是玩,就是炫耀,實際上為什麼微軟做不好手機系統就是因為微軟是以工作效率為思考中心的,而幾乎不考慮好看,簡單,炫耀這些目的,相反,喬布斯家天天就是研究這些的,不但要求,簡單,漂亮,好玩,而且老喬家完全是用做時尚產品的路子做數碼產品。手機正好就是傳統數碼產品中最接近消費品的。所以,蘋果的手機比別人先進的多,這種先進不是光軟體硬體,更多的是思維方式:我們做的東西就是衣服鞋子一樣是的。

---------------------這裡是結論---------------------

簡單說,電腦就是生產工具,手機是消費品。

蘋果做消費品是成功的,比如後期的IMAC MACBOOK iPod iPhone,這些都是面向消費者的玩具。

蘋果做生產工具很不成功,倒是微軟,IBM,英特爾三家合作的非常好。

ps:問這種問題的估計是不太了解早期的電腦吧,編程時代蘋果2當初還是有點流行的,到了後來就基本消失了。


反對樓上的答案,我從企業戰略角度來分析。

為什麼Mac市場佔有率低而iPhone市場佔有率高,即使他們擁有一樣的特點:最佳用戶體驗、封閉系統和高昂價格?

這是因為PC行業已經發展到後期,產品性能穩定,是模塊化公司(比如DELL、聯想)的天下;而智能手機行業還處在中前期,這時往往是共生型公司(蘋果)的天下。

為什麼這樣呢?
這有必要普及一下蘋果和戴爾微軟谷歌等企業戰略的不同。

蘋果使用共生型產品架構,其產品的主要設計研發全部自己完成,並且不與行業其它公司產品兼容。

三星戴爾等都是使用模塊化產品架構,它們的產品更像一個個獨立模塊,由不同的公司製造,而且不同公司的組件是相互兼容的。

比如,三星的CPU或者系統簡單修改一下就能組裝到小米手機上,但是蘋果的CPU和系統放到其他手機上就不兼容。
直接上圖:

那麼為什麼蘋果在Mac和iPhone上選擇了一樣的策略,但是市場份額不同?
這是因為行業的發展要經過幾個時期,在行業發展的初期,競爭基礎主要是性能和質量,這時採取「共生型產品架構」的公司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性能好;而隨著行業的發展,競爭基礎逐漸向便捷和低價轉移,此時採取更加靈活的「模塊化產品架構」的企業更容易成功。

其實歷史上的其他行業也是這樣:

PC行業: 初期蘋果這樣的共生型公司取得巨大成功(讓年前的喬布斯變億萬富翁)。到了後期,隨著行業的競爭基礎向便捷低價轉移,惠普、IBM等採取「模塊化產品架構」的公司更成功,他們不自己研發系統和晶元,而是交給了微軟和英特爾。

運動服裝行業:初期很多公司採取共生型產品架構,自己獨立設計、生產、銷售服裝;後來行業競爭基礎轉變,NIKE這樣的高度模塊化公司(除了設計自己啥都不做)取得了更大成功。

印表機行業: 初期施樂採取共生型架構,不與其他公司兼容墨盒,所有流程自己設計,一度成為印表機的代名詞。後來佳能、惠普等高度模塊化的公司(兼容其他公司的墨盒)佔據市場,把施樂趕向高端市場。

汽車行業:初期以研發和內部整合擅長的福特、通用佔據市場;後來隨著市場競爭基礎轉變,高度模塊化的豐田等(幾乎全部外包)成為世界第一。

通信行業:初期ATT這樣的公司自己生產路由器,自己賣電話號碼,幾乎壟斷市場;後來市場競爭基礎改變,市場空間留給了願意把路由器業務外包給思科和華為的通信公司。
……

智能手機行業也是這樣,行業的初期(2007年開始),市場屬於高度共生型的公司,比如蘋果;但是隨著行業競爭基礎的轉變,會逐漸變成模塊化手機的天下。三星比起蘋果,更多的業務外包;而小米比三星外包的更多……

也就是說,iPhone現在市場佔有率高,只不過是因為現在行業還沒有發展到高度模塊化的時代,行業的競爭基礎還沒有完全轉變。可以預言,將來如果蘋果不變的更加模塊化,iPhone肯定會被擠到高端的小眾市場(一如mac、施樂、ATT的命運)

不過幸運的是,蘋果現在更加懂得行業規律了,趁行業競爭基礎還沒完全轉變,提前開始模塊化自己的產品。比如現在IOS8已經支持第三方輸入法了。

從下圖可以看出手機行業如何越來越模塊化:(到了鎚子,除了營銷,什麼都不是自己做了。所以我堅持認為鎚子是個零售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

那麼為什麼行業初期往往是蘋果這種共生型公司稱霸,而行業中後期往往是戴爾聯想小米這樣的模塊化公司?

因為:
1,行業初期的產品往往性能和可靠性最重要,而行業後期往往便捷和低價最重要;
2,共生型產品架構往往性能更好,而模塊化產品架構往往成本低、速度快、變化多。

下面詳細解釋:
1,為什麼說【行業初期的產品往往性能和可靠性最重要,而行業後期往往便捷和低價最重要】

為了解釋,必須要說一個市場營銷的金科玉律:「消費者不願意為超過其需求的東西支付溢價」。比如單核處理器變雙核處理器,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價格,因為單核速度慢得讓人難受,雙核明顯快很多;而4核處理器變8核處理器,雖然手機速度仍然顯著提升,但是消費者已經不願意為此支付更高價格了,因為4核時已經基本滿足了消費者需求。

所以,在行業初期,產品的各種性能都普遍坑爹的時候,你的產品只要比別人好一點,就可以得到消費者熱捧;但是到了行業後期,科技非常成熟,各個公司產品都能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了,這時你即使比其他公司產品好,但是消費者已經不在意了。相反,消費者此時在意的是價格和多樣性。

就好像,當飲食普遍不夠,別人提供1碗飯,你提供兩碗,你就是絕對優勢,因為消費者能吃飽。但是當所有人都能提供100碗時,即使你提供1000碗,消費者也覺得沒什麼了,因為他已經吃飽了。

iPhone就是這樣,初期消費者覺得手機流暢等問題都難以忍受,iPhone比安卓流暢,因此體驗天差地別。但是到了後來,手機流暢性等性能普遍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即使現在iPhone仍然比安卓流暢,但是消費者已經沒有那麼在意流暢性了,所以iPhone的市場份額肯定會下降。(除非它推出革命性功能重新定義市場需求)

2、為什麼說【共生型產品架構性能好,而模塊化產品架構成本低、靈活性高。】

  • ·首先性能,模塊化產品架構對兼容性的需求嚴重限制它對前沿技術的應用。比如當你是一個蘋果的工程師,你可以盡情發揮你的才能,因為你只需要設計出可以匹配iPhone的東西;但是如果你是安卓工程師,對不起,你的有些才能不能發揮,因為你的某個改進不光要讓三星能兼容,還要讓HTC、小米、鎚子等都能兼容,你要設計一個放到哪裡都能用的東西才行。因此模塊化產品對兼容性的高要求限制了工程師的發揮,犧牲了前沿技術應用。

  • 然後成本。看下圖

    如果你是蘋果,你的每一筆研發投入都是要算在iPhone身上的;但是安卓陣營是開源的,你的每一筆投入都可以讓幾百個廠商受益,因此每個公司的研發成本顯著降低。(我覺得鎚子手機這種公司都可以研發成為為零了。)

  • 然後看靈活性如果小米想換個風格容易嗎?太容易了,它各個部分隨意組裝,晶元可以隨時從高通換成英偉達,系統可以隨時同MIUI換成鎚子,因為它各個部分都是外包的,高度模塊化。再看蘋果,它想換晶元,必須自己花一年重新研發A8,想換系統,必須自己再花半年重新改IOS。如果說小米換配置像人換工具一樣容易,那麼蘋果換配置像人換胳膊一樣困難,因為外來的胳膊不兼容啊。


    所以,綜上所述。
    MACiPhone沒有什麼差別,都是高度共生型的產品,優勢是性能和可靠性,劣勢是成本和靈活性。當行業的競爭基礎是性能和可靠性時,上世紀80年代的MAC和這幾年的iPhone都是消費主流產品;而當行業的競爭基礎轉變為成本和靈活性,現在的MAC和將來的iPhone都會變成非主流高端產品。

    當然理論是共通的,這樣的理論適用於其他行業:

    比如京東為什麼自建物流成功?因為電商初期,性能(比如物流速度)最重要,靈活性相對不重要,這時你體驗比別人好一點就會贏得市場,因此京東選擇「共生型產品架構」很正確;而到了電商後期,當物流等體驗都很好時,又應該把這些足夠好的部分外包出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劉強東不顧反對開展第三方平台,外包物流,因為競爭的基礎要變了。

    再比如人類的進化勝利。獵豹是共生型的,所有工具自己長(比如鋒利的爪子),性能超級好;而人類是模塊化的,工具是外包的(比如鋒利的刀子)。在進化前期,肯定是更適合獵豹生存;進化後期,高度模塊化的人類就會變成萬物之長,因為人類工具成本最低(只要1個人研發出來,所有人都能用上),靈活性也高(隨時更換工具,適應不同環境)。

    好了,就到這裡。
    上面的主要理論來源於我做的一次講座《行業領頭羊如何變遷》,看該講座視頻,可以搜索微信主頁李叫獸,並回復行業

    李靖

    2014-8-5

    更多精準商業理論,關注微信主頁「李叫獸」。


如果非要說文不對題,我就用簡單的幾句話總結下:
無論Mac還是iPhone,蘋果並不追求市場佔有率最大化,在以體驗及品牌維持較高利潤率優先方面是非常執著的。iPhone剛出來的時候領先5年,這個是大多數人達成的共識,但最關鍵的不是硬體,而是軟體及其生態系統,Mac初創年代由於系統升級斷檔及高昂的使用成本造成受眾群過小而未能達成軟體生態的良性可持續發展,iPhone已經沒有此問題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Mac也過了市場規模過小的臨界點,但要快速達到iPhone的份額,已無必要!
拉升份額並不難,降價開路。
但蘋果無絕對必要擴大份額時,作為商人,以體驗、品牌溢價甚至內容利潤率優先原則,凡事欲則立,不預則廢。蘋果都不想犧牲利潤加入紅海廝殺以快速拉升份額,那麼短期快速提升佔有率就沒有可能,長期緩慢提升才是可行之路。
所以,下文會說清楚為什麼份額最大化對蘋果而言沒有必要?
以下線內為補充內容,來解釋某樓關於所謂共生框架還是模塊框架的問題。
=======================================================
他用「就好像,當飲食普遍不夠,別人提供1碗飯,你提供兩碗,你就是絕對優勢,因為消費者能吃飽。但是當所有人都能提供100碗時,即使你提供1000碗,消費者也覺得沒什麼了,因為他已經吃飽了。」來解釋的無非是供需關係而已。但這個難以解釋為什麼Mac在PC銷量下滑的同時,業績能夠連續數年不斷的逆勢增長,不知道的請查看蘋果2014 Q2財報。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完整的道理,就不至斷章取義。
那就是,還有故事的下半段!
那就是當所有人都吃飽了,且購買力提升之後,消費者會重新需求消費升級。吃飽之後,大家還要吃的更好,只要我買的起!所謂模塊化大神,不要老說Wintel打敗Mac的事情了,Win95推出的1995年1萬塊一台電腦,那時的一萬塊是神馬概念?一年的工資好不好,消費升級那是不可能的。現在幾千塊的電腦,對於一個普通家庭還算個大事兒么?消費升級是必然的。而模塊化天生不是為了極致滿足體驗而生的,且模塊化和什麼共生都不可能是割裂的,共生的不模塊,模塊的不共生?intel難道是蘋果產的?iPhone的Arm指令集難道是蘋果搞的?蘋果不過是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折衷方案而已。所以我在原問題上都懶得非黑即白的畫好人壞人,只是說誰有盈利能力。
Mac佔到PC利潤的45%,有人非說它是失敗的,我能說什麼呢。
好吧。我只說到此。
8月8日添加。
========================================================
照理,這個問題應該回的很單純,就是為什麼Mac的份額沒有很多人希望的那麼大。但這個問題及以上幾個答案似乎隱含著一種令人遺憾的傾向,即份額是成功與否(所謂有些答案中的王者)的重要乃至唯一的標準,這個傾向是PR宣傳和五毛黨盛行的結果。

翻看蘋果過去三四年的新聞記錄,你會看到:
媒體:蘋果岌岌可危,蘋果份額下降,蘋果份額下降,蘋果份額下降……
媒體:安卓統治市場,安卓份額上升,安卓份額上升,安卓份額上升……
媒體:Win8王者歸來份額超過OSX,Win8份額超過OSX,Win8份額超過OSX……
似乎份額是檢驗勝敗的唯一標準。

份額到底是什麼?是品牌階段時間內的出貨量佔比對吧,影響一個品牌成功與否,非常重要的兩個指標,一個是使用者份額叫保有量,一個是利潤率即消費者溢價認可度。前者是平台使用人數影響平台價值的評估,後者是對產品及品牌價值的認可,同時也是公司經營最重要的標準。
為什麼幾乎沒有人宣傳這2個標準呢?這是PR公關的需要,媒體收了誰的錢,就要替誰說話(關於這點請參照我另一個回答關於公關費用佔比的問題:為什麼一般的輿論都認為 Apple 或 iPhone 不行了,各種 Android 機輿論卻很好?)。

其實份額重要還是利潤重要,想想業務邏輯就知道了。
企業最最重要的是神馬?獲取利潤。而蘋果的高利潤率是任何企業都想獲得的,但為什麼他們沒獲得呢?是他們良心么?定價低給普羅大眾優惠?開玩笑。因為他們漲價會死,因為他們的價格增長帶來的好處難以彌補銷量下滑帶來更大的損失。如果能漲價,他們早漲了。蘋果的價格高,卻能獲得PC及移動市場的大部分利潤,這個能力是普通屌絲喊兩句腦殘粉和裝X就可以解釋的?

一切不以利潤為目標的銷售行為都註定是要耍流氓。道理很簡單,用戶如果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那麼用戶就是企業的產品,即用戶的行為、注意力、數據等就必然成為企業打包販賣的產品。比如谷歌,成功的以打包用戶注意力販賣了廣告,成功的獲得了數據,於是利潤到手,盈利模式清晰,沒有問題;而很多國內智能手機廠商,手機銷售本身不賺錢甚至賠錢,於是和運營商捆綁預裝各種垃圾Apps賺錢,也有靠騙流量賺錢的,也有靠融資畫餅賺錢的,再比如很多PC大廠,如Think販賣給聯想後,選料級別下降,這不是聯想的問題,惠普也一個德行,部分降低零部件及工藝質量和使用壽命擠出那可憐的2~3個百分點的利潤率;再比如很多盜版軟體,靠病毒和木馬的傳播賺錢;牛奶不賺錢靠加某些化學元素周期表賺錢等等等等。不賺錢,一方面是賣方製造產品差異化能力的問題;一方面是買方能便宜就便宜的購買心理問題,比如盜版軟體,使得中國軟體開發能力大大受損,很多優秀軟體也無法得到商業回報,這個就是買家問題。

再說份額。

份額越大越好,是現代企業利用信息、供應鏈、物流等新手段新模式製造贏家通吃、單一化生態、以行業標準獲取利潤及定價話語權最大化的思路。對於企業來說本來無可厚非。但前半句「現代企業贏家通吃、單一化生態」對消費者一點都不好,如Wintel聯盟一家獨大,如國外電商只有一個亞馬遜,如全球快餐只有肯德基麥當勞,其他小快餐幾乎都死翹翹了等等;後半句"以行業標準獲取利潤及定價話語權最大化"安卓做到了么?iOS做到了。Mac在成功保持品控的基礎上,在它自己的生態系統中做到了,這才出現類似MacBook Air出來了那麼多年,設計幾乎不用大改但仍舊笑傲江湖的原因:不因利潤和生存問題降低品控,誰做到了?Sony等日系企業,本著外面看的到的做到一流,內部看不到的做二流的思路都沒做到!死的很慘,只有PC主流大廠靠內外全部二流的 Cost Down 標準,靠巨大的銷量才能帶來那可憐的利潤率,這些品牌能夠維持住商用產品部分的品控和利潤率就相當不錯了。

其實,一個能夠維持生態系統的份額已經足夠了。就好比熱帶雨林,好比海洋,從份額講,海洋最大,但並不能說熱帶雨林就輸了。回到個人電腦,Mac在賠錢的那個階段,是失敗的,因為系統越來越脆弱,且不可持續,只能靠品控降低,想要靠授權系統賺錢等等。
在一個巨大的市場中,中低端市場用戶永遠佔比最多,夠用就好、價格低廉是他們第一要考慮的要素,所以相對高價格支持的高價值(以用戶體驗、時尚品味及超一流品控及服務保障著稱)的蘋果產品永遠不可能長期擁有主導性份額,卻能夠擁有主導性系統進行不斷的創新升級,並最終以此獲取整個市場的話語權,而創新並輔以足夠利潤率支持的超一流品控,可以長期獲得用戶溢價認可,最終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好吧,最後我承認,我滿篇說的是Mac的低份額已經足夠好了,沒有說為什麼 &>. &<
其實為神馬呢……一言以蔽之:因為PC爆發的年代,很貴,又有剛需,所以性價比王道了。但在消費升級的年代,誰說麥克兄不會逆襲呢~~


  • 先入優勢。iPhone是很多人的第一台智能手機。而大多數用戶的第一台電腦是Windows平台的。轉換成本很大。
  • 規模優勢。延續上面的,初期iPhone佔有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亦如Windows變態的市佔率。大家都用,有問題好解決。
  • 價格因素。三星旗艦和iPhone差不多甚至更貴。同配置的Windows本只要一般價格。
  • 投資點。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權重是不一樣的,相比之下更願意為智能手機花更多錢。正如女生喜歡花大錢買包,男生喜歡買籃球鞋之類的情況。

以後,預計Mac不會發展很快保持小眾,而iPhone會慢慢不那麼領先。看Cook如何運營了。


成本因素導致的(尤其是國內)
電腦的總價應該是硬體費用與軟體費用之和。
國內電腦軟體0成本,自然PC絕對領先。

蘋果電腦硬體上貴了點,但是操作系統免費,iWorks價格極低(參考Microsoft Office售價)。
行業軟體方面,請參考以下對比:
Aperture - Lightroom
FinalCut - Premiere
Motion - AfterEffect
LogicPro -
拉完接著睡覺去了,明天再詳細分析


各位說 iPhone 市場佔有率高的人, 來看張圖

答題前真的不用查數據的嗎。。。。


反對李靖的答案。
他的理論其實還停留在標準化工業品大生產的時代。他的理論放在汽車行業,甚至10年前的電子產品行業都是有效的,但是現在已經過時了。
蘋果其實也是很模塊化的,就如上面有人所說,Mac和PC除了操作系統和工業設計之外,製造、供應鏈上已經沒什麼區別。因為這個行業已經足夠成熟了。
但是現在的個人消費電子產品行業越來越呈現出來的是體驗消費的趨勢。蘋果恰恰沒有把關係消費者體驗的最核心的部分外包出去。工業設計和操作系統,這兩個方面,蘋果一直在持續地投入。
Mac為什麼沒有iPhone那樣的巨大的市場佔有率?並不是Mac不夠模塊化,而是PC行業並不像手機行業那樣是個人消費主導、體驗優勢主導。


我認為這個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單純看操作系統層面,Mac應該是比PC更優秀。但是PC具有開放的力量,加上大量盜版的使用,客觀上造成PC廣泛的使用,造成的結果是應用程序異常的豐富,而這些應用程序正在Windows平台最寶貴的財富,這其實是微軟帝國的根基。

iPhone與Mac的歷史不同,他是創新的力量,領先一步的優勢使得iPhone一開始就形成大量的應用形成足夠強大的生態環境,能夠滿足幾乎一切的應用。Mac雖然很好用很安全但是有許多應用實現不了,這就是Mac機要裝Windows的尷尬,而iPhone卻沒有這種問題。所以對於價格下太敏感的消費者,一般會選iPhone就不奇怪了。


硬體壟斷呀。微軟是軟體的壟斷,蘋果還想壟斷硬體。iPhone是蘋果開拓的市場,但由於蘋果一貫

的特性,也只能佔領高端手機的市場。Android的品牌終端很豐富iPhone還真壟斷不了
PC:從幾百塊的洋垃圾到加錢加到九萬八的神機應有盡有 Mac?你只是Apple一家的產品,OS X又不開授權(黑蘋果終究不符合EULA)它的優點並沒有大讓絕大多數買電腦的人到非買Mac不可。更何況Mac用了N年的PowerPC("06年改Intel 再允許Windows)OS X應用程序超不過 Windows,Office還是微軟開發的。那自然就別想.....

*我們通常吧Mac看做是Apple出品的PC品牌,特點是提供專門的定製系統(OS X)


蘋果在桌面市場也曾經有過份額很高的時期,但那是三十年前。
iOS前幾年是在經歷類似的時期,現在份額也已經掉下來了,只有15%~20%。

蘋果一慣的極少產品、高端定位、封閉系統、絕對控制、不接納用戶意見的路線,決定了它更善於在新開拓的領域中快速領先,而不善於在成熟產品中做老大。
Jobs貌似也對在成熟領域廝殺不感興趣:

就看Cook能不能打破這個魔咒了。


題主請去看看mac的定價範圍,然後再做結論不遲。
千刀以上的筆記本市場,MAC份額穩穩壓制windows PC。拿500~1000刀的戴爾惠普聯想跟蘋果比份額你確定make sense?


手機不是生產力工具
但是 PC 是


第一,比iPhone貴,賣一個腎不夠。
第二,不好隨時拿出來裝......
第三,iPhone高級功能不會用,至少會打電話,Mac不會用就真的是不會用。

這個答案看起來很水,但真的說明一些問題。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未來的桌面計算機市場很可能是屬於Mac的(如果未來還有桌面計算機市場的話)。


pc到mac的用戶轉換成本非常高,而安卓到iOS的轉換成本非常低。
如果我真的想要用mac,那麼大型遊戲我必須放棄,同時會遇到眾多軟體購買的繁瑣問題。這也不是最為難受的,mac的操作涉及到非常多的技巧,這個是pc用戶之前沒有接觸到的,學習成本還是很大的。同時pc的使用體驗還沒有差到讓普通消費者難以忍受的地步,所以想要更換mac的pc用戶自然不是很多。當win8出現之後,確實又一小部分人因為操作邏輯的問題選擇mac,當然這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因為就算不學習新的邏輯,原來的使用技巧也能湊合。而這些學習的東西,早早的在小學就學會啦,根深蒂固啊。
安卓轉iOS非常簡單,這個不言而喻。所以ios如果能把操作邏輯運用到mac上,會極大的促進mac的銷售,只是這麼做,很難。


推薦閱讀:

MacBook 對比 PC 如何提高生產力?
Mac 上有哪些鮮為人知且極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有什麼讓你相見恨晚的 MacBook 使用技巧?
為什麼 Mac 下漢字詞句輸入西文 Helvetica 字體會整行下沉?
QQ for Mac 3.0 體驗如何?

TAG:macOS | iPhone | 互聯網產品 | 蘋果公司Apple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