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今川義元他們為什麼要上洛(上京)?利益何在?

僅僅是為了挾天皇以令大名么?而當時在離京都最近的大名為何沒有上京?


上洛的洛,指的是洛陽。京都本來分為西京和東京,但西京很早就被棄置,一直只有使用東京的部分。平安時代仿照唐朝,將西京稱為長安,東京稱為洛陽,所以『去京都』在文言裡就叫做『上洛』。

廣義的說,上洛就是去京都的意思,誰都可以說我要『上洛』,這個詞從在平安時代一直用到幕末(現在也可以說啦……只是別人會覺得你講話很奇怪)。題主提的上洛,裡面包含了『去京都(控制將軍)掌握政權』的意義,適用於幕府權威低落,盛行下克上的戰國時代。

上洛控制將軍是有很多好處的。幕府就算權威低落,名義上還是全日本武士的共主,有權任命各國的守護官職(也就是說,把這一國給你管)。在下克上的戰國時代,許多幹掉自己主人(原來的守護大名)的新興大名,雖然實權在握,卻沒有正當的名分。能從將軍手上獲得正式的任命,不但確立了自己統治的大義名分,獲得敵人領土的守護官職(或是接到將軍的攻擊命令)更是攻打對方的最好藉口。還可以藉著將軍的名義鞏固自己的地位,發命令聯合其他的大名攻擊自己的敵人。政治權力就是利益,這在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一樣……

(補充一下,朝廷的官位是由天皇頒布的。大名想要官位,按規矩必須通過將軍向朝廷溝通(也就是給錢啦)。當然,勢力大到想信長一樣,自己廢了將軍又牢牢控制京都的話,就可以自己去和朝廷要了……)

戰國時代的前期,各大名在京都爭的是幕府的『管領』。管領可以說是代理將軍,按規定只有細川、斯波、畠山三家能當。在斯波、畠山兩家衰落,細川家獨強之後,細川家又因繼承原因出現內鬥分裂,雙方各擁將軍爭鬥(大內義興、六角定賴就是在這個時期跑來京都湊熱鬧的)。細川家內鬥多年之後衰退,最後被自己的管家(家老)三好長慶給篡了(三好家不能當管領,所以是以將軍直屬部下的身份在幕後掌握權力)。三好家掌握了京都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自己的管家松永久秀給篡了……後來就是信長上洛,趕走了三好三人眾,收降了松永久秀。

所以呢,不是靠近京都附近的大名沒上洛,而是上洛的大名就控制了京都附近。

另外說明一點,其實沒有任何史料證明今川義元當時的西進是為了上洛。今川義元上洛一說起於後人的推測和附會,現在的史學家大多認為義元當時只是想把尾張併吞而已。


「上洛」本來是指的大名進京面聖(這個名稱來自中國古都洛陽,日本的平安京有個別名叫けいらく(京洛)),應仁之亂之後逐漸演變為「大名率軍進京勤王」的意思。一般而言,上洛需要朝廷的許可(如織田信長上洛就借用了將軍足利義輝的名義),不是想上洛就上洛的。

一方面確實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注意不僅僅是天皇,還有幕府將軍),提升政治影響力
戰國時代京都是政治中心,「上洛」意味著成為天皇與將軍的守護者,可以借其名義頒布官職與指認「朝敵」,大權在握,天下在手。

另一方面是上洛要沿途打敗其他敵對大名,清除反對勢力,能夠成功「上洛」,也是軍事實力的證明。

實際上上洛不僅僅發生在戰國時代,德川幕府末期將軍德川家茂就為了向孝明天皇表明「尊皇攘夷」的決心而上洛,幕末島津一族也曾多次上洛,試圖借天皇的政治影響實施武裝倒幕。

在以上的定義下,戰國時代曾經「上洛」成功的大名有大內義興,六角定頼,三好長慶與織田信長,六角定賴(南近江)的領地就離京都(山城)很近——上洛與否只與「實力」有關,不存在「京都附近大名不上洛」的說法。

以上。


信長上洛前,京都媒體集體發文,以下是新聞標題摘選:

尾張大傻瓜啟程上洛」

岐阜的暴發戶與小谷的軍閥在近江大道會師」

信長攻克觀音寺城」

織田彈正忠收服三好義繼,松永久秀:歡迎信長公上洛」

幕府之星、將軍的守護者、天下布武的總設計師明日抵達京都」

喜歡聽我胡說八道的看官可以關注我的微博,每天發幾條原創的戰國歷史小段子

文西武東說戰國的微博


補充一下。通常語境下的「上洛」其實有兩種不同的含義。

一者是指,大名本人或派遣代理人,前去京都,找朝廷和幕府,取得一些大義名分。大致可理解為「進京跑官」。

這種現象可追溯到室町中前期守護大名常駐京都的慣例。戰國大名奪取了守護職之後,為了彰顯本人的正當性,也仿照舊例,保持與京都的聯繫,為自己的統治和侵略找個說得過去的由頭。

例子就太多,但凡數得上的戰國大名基本都干過至少一次。最有名的就是上杉謙信五千人(一說一千五百人)大遊行,聲勢十分浩蕩,也得到了天皇和將軍的極大禮遇,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多加分。

大家熟悉的信長也在統一尾張後帶100人上洛過一次。山岡庄八的《織田信長》當中對此事做了詳細描寫。

PS:實際上,我覺得信長這次行動影響力並不很大,只是讓將軍默認了他取代斯波家對尾張的管轄而已。相比而言他的敵人齋藤義龍在朝廷和幕府兩邊面子都比他大得多。

這種跑官型上洛是一種正常而頻繁的政治活動,對各大名家的實力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所以一般重視程度也不會太高,在文章里經常是一筆帶過的。能被反覆提起的也只有上杉這樣規模極大,逼格甚高的少數例子了。如果大名離京都很近,去一趟很容易,就更有可能被忽略了。

另外一種所謂狹義的上洛,是指直接控制京都,把朝廷和幕府控制在手裡。即中國人理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做的收益顯然很大,風險也顯然很高。成功做到這一點的戰國大名,一共也只有大內、六角、三好、織田四家而已。

針對第二種狹義的上洛而言,大名實力越強,且離京都越近,越容易成功。六角定賴就是離京都很近的大名,所以題主的問題不成立。


主要是拉關係,在中央領導面前混個臉熟,給自己的勢力做做宣傳

說難聽點,就是跑官要官


尾張的大傻瓜


  應仁之亂以後,室町幕府的統治陷入崩潰,「下克上」的風氣逐漸盛行,各地有實力的官僚、豪族、下級武士甚至普通貧民紛紛開始奪權,推翻或者架空了原先的統治者,建立起獨立性極強的地方政權,日本進入了封建割據的戰國時代。

  織田氏正是在這股「下克上」的風潮中迅速崛起的,架空了原來的統治者,掌握了尾張國實權。其中以有「尾張之虎」之稱、掌握尾張四郡實權的織田信秀實力最為出眾,而1534年降生於勝幡城的織田信長便是他的嫡長子。


織田家徽-木瓜花

  因為是嫡長子,織田信長從出生起就被立為了家族繼承人,雖只是個小國王儲,但好歹算是身份高貴。可織田信長卻完全沒有一個主子該有的覺悟,相當蔑視傳統的禮儀條規,經常穿著各種邋遢的衣服混跡於市井鄉間,帶著幾個小夥伴到處打架鬥毆,追獵探險。

  而在織田這一眾小夥伴中,還有一個叫「竹千代」的,雖是以人質身份被劫至尾張,但據稱信長對他非常照顧,經常與之玩耍、郊遊,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兩年後竹千代再次被作為人質交換到了今川義元方,這段友誼才告一段落,而竹千代就是日後的德川家康。

  因為行為放蕩不羈,織田信長一度以「尾張的大傻瓜」而聞名。這令織田家上下很多人感到不滿,覺得讓這麼一個野孩子繼承家督(老大)之位,只能害織田家滅亡,包括織田生母土田夫人在內的很多人都主張取消信長的繼承權,改立品行端正的織田信行為繼承人。

  然而信秀似乎看出了兒子信長在野蠻之下還有著與眾不同的優秀能力,力排眾議,始終堅持以信長為繼承人,並在其13歲元服(成人禮)後,就任命其為總大將第一次出征,雖然只是去敵城放幾把火的簡單任務,但信長戴著紅色頭巾、身披鎧甲和陣羽織的英姿卻讓家臣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信秀也再次堅定了自己的選擇,開始和老臣平手政秀一齊竭力扶植信長。


戰場上的織田信長突然帥到讓家臣流淚(圖為木村拓哉版《織田信長》)

我的岳父是蝮蛇


  織田信長自由散漫的表現畢竟難以收攏人心,為了給勢單力薄的信長增加點政治資本,平手政秀策划了一場聯姻,成功讓信長迎娶了鄰國美濃的領主齋藤道三的女兒——歸蝶姬。


信長與歸蝶姬(濃姬)被譽為標準的英雄配美人

  這個齋藤道三被稱為戰國第一陰謀家,有「蝮蛇」之稱,為人極其陰狠,原為下級武士,靠著暗殺、屠殺等殘忍的方式顛覆主家,成為了美濃之主。據說織田氏提親時,道三早已聽說了信長「尾張大傻瓜」的惡名,想著讓一個傻瓜以自己女婿的身份當上尾張之主,自己定可以輕易吞併尾張,所以才允了這門親事。可以說,陰狠的蝮蛇一直像盯著獵物一樣在盯著自己的女婿。


  織田信長18歲時,父親信秀終因酒色過度去世。年紀輕輕的信長繼任家督,但品行依然非常粗鄙,穿衣舉止皆同野人,不得人心,廢黜之聲不絕於耳,面對執迷不悟的信長,老臣平手政秀只得死諫,切腹自殺的同時留給信長一封長信,大約就是要信長好好穿衣,好好吃飯,見人要有禮貌之類的……信長見信悲憤不已,從此收斂許多。

  平手政秀一死,信長更為孤立,數月之後,他的岳父齋藤道三終於按耐不住野心,提出了要和信長在兩國邊境會面的要求,織田家的人全極力反對,認為道三必殺信長,進而攻取尾張,但向來我行我素的信長決定欣然前往,要去拜見一下這個同樣臭名遠揚的岳父大人。

  據說道三帶著重兵提前到達了正德寺,躲在窗口的他想在見面前探一下女婿的虛實。很快一隊人馬就出現了,只見一列列的騎兵、槍兵以及鐵炮兵排著整齊的陣勢,氣勢如虹的前進著,面對這樣訓練有素的部隊,道三不禁心中一驚,然而很快他又在隊伍的尾端,看到了一個倒騎著馬,蓬頭垢面,穿著如土匪的人,這就是織田信長,道三不禁又笑了起來,說「這織田信長還真是一個大傻瓜!」並和手下密謀,一會兒等信長一進來,就治他個不敬之罪,斬殺之。

  然而待到正式見面時,信長卻忽然變了一番模樣,頭髮梳理得一絲不亂,身穿整潔的褐色禮服,態度恭謹而不失尊嚴,非常得體而有魅力,令道三甚為欽佩。

  這次會面中兩人究竟說了些什麼,後人不得而知,但兩個行事向來特立獨行的人自此獲得了彼此的認可,達成了堅定的同盟,道三不僅未再侵略過尾張,還數次出兵幫助信長統一各部,成為了信長堅定的後盾。據稱在這次見面的最後,看著信長遠去的身影,齋藤道三意味深遠的對手下說「我的兒子將來恐怕都只配為他牽馬吧。」

  一生在陰謀中摸爬滾打的齋藤道三,最終遭到了自己兒子齋藤義龍的背叛,慘遭殺害。據稱在道三死前曾發出「衣帶詔」,表示要將整個美濃國作為女兒的嫁妝都贈與信長,條件只有一個,要信長為自己報仇,殺掉「小蝮蛇」。

  然而還未等為岳父報仇,信長那個人氣爆棚的弟弟織田信行就掀起了反旗,想趁著信長失去岳父這座靠山的機會一舉奪取尾張。信行擁有絕大多數家臣的支持,其中還包括柴田勝家和林秀貞兩位虎將,兵力雖然只有1700人,但彼時信長手中也不過700人而已。

  最終雙發在稻生展開決戰,信長率兵奇襲猛將柴田勝家,在本來大劣勢情況下,竟靠著信長几聲怒吼所產生的震懾,讓很多士兵臨陣倒戈,神奇的逆轉了戰局(好吧,這塊兒略玄幻啊!),而後信長乘勝追擊,包圍了城中的信行,並在一年後誅殺了二次謀反的弟弟。

  此戰之後,再無人敢覬覦家督之位,織田信長逐漸完成了尾張的統一,而信長也赦免了柴田勝家、林秀貞等叛亂將領,將內亂帶給織田氏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其中柴田勝家更是成為了信長日後攻取天下的第一猛將,當然,在織田信長步入天下之前,首先要面臨他人生中最為困難的一次挑戰。


被赦免的柴田勝家,日後成為織田信長手下的第一猛將。

風雨桶狹間


  上洛,是日本戰國時很多地方大名(諸侯)所夢想完成的偉業,所謂的「洛」即指中國的東都洛陽,上洛也就是帶著自己的部隊進入日本京都的意思,這有中國古代「問鼎中原」的感覺,昭示著自己有統一天下的實力。當然整個上洛過程非常艱難,一路上要征服所有不服從自己的勢力,所以除非國力非常強盛,否則斷不敢發起上洛。

  今川義元,當時有「東海道第一弓取」的威名,坐擁著大片的領土,且兵多將廣,軍力冠絕各大名,有這樣的實力做後盾,野心勃勃的今川義元決定上洛,於1560年集結了25000兵力浩浩蕩蕩的殺向了京都,其中一位先鋒就是當時以人質身份出仕於今川氏的德川家康(當時名為松平元康),而他要攻擊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兒時玩伴織田信長的城池。

  和放眼天下的今川氏相比,當時的織田氏只不過是偏居於一方的小勢力,靠著父子兩代人奮戰十餘載,才不過統一尾張而已,信長對今川,簡直猶如獵犬遇上猛虎,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所以當時家臣大都主張投降,而且這確實是個有誘惑力的選擇,急於進京的今川義元必然不願意在尾張耽誤太久,信長只需表面臣服就可以,如果今川義元上洛成功,織田氏說不定還會因第一個投降而獲得獎勵。


桶狹間之戰時的信長只擁有小小的一塊尾張

  是戰是和?織田信長自己也一度拿不定主意,他雖然傾向於迎戰,但自己只有區區三四千兵力,似乎無論怎樣展開,都不足以破敵,無奈的發出了「運數終時,智慧之鏡也蒙塵垢」的慨嘆,只按照常規以鷲津砦(砦=營寨、堡壘)和丸根砦為據點布置了非常徒勞的防線。

  5月18日清晨,今川軍開始了對兩座砦子的進攻,其中德川家康負責進攻丸根砦,消息傳到清洲,信長突然從被窩中跳起,命令侍童打鼓,親自揮舞摺扇,當著身邊數將之面,高歌了一曲——那是演繹四百年前平敦盛在「源平合戰」中故事的能劇幸若舞:

  「人間五十年,如夢亦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長不滅?」

  信長唱罷,便穿上甲胄,率隊出征,朝前線奔去,想要救援砦子,沿途陸續有各地部隊匯入,人數漸漸擴大到2000多人,但此時兩砦實際上均以被破,德川家康已進駐大高城休整,以逸待勞,織田信長若前往則必死無疑。絕望之際,信長從豪族口中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敵方首領今川義元正駐紮在桶狹間,機運之神似乎在眼前一晃而過!

  據說今川義元本人非常肥胖,且上身長,下身短,不善於騎馬,是坐著轎子在領兵打仗,所以本陣移動很緩慢。行至桶狹間時,當地百姓拿著美酒佳肴主動前來犒勞「王師」,今川義元一樂就決定在此地駐紮,一方面由於地形狹窄,一方面也由於輕敵,所以根本沒有採取守勢,而是乾脆沿路紮營,一字排開,使部隊首尾不能呼應,犯了兵家大忌。

  此時沿著山路小心進軍,成功繞過今川軍前鋒部隊的織田信長終於來到了桶狹間,對今川義元本陣發起了突襲,毫無防備的今川軍大為震驚,只能倉促應戰,且天助信長,忽然間風雨大作,今川軍的鐵炮(火繩槍)也無法使用,信長軍順風衝鋒,很快就擊潰了今川義元的本陣。


風雨桶狹間

  今川義元情急之下,棄轎騎馬而逃,但還是被信長方的武將追上,斬下了首級。今川義元一死,今川軍頓時崩潰,前鋒部隊也紛紛棄城而逃,織田信長用一種近乎於「暗殺」的方式,直搗黃龍,戰勝了有奪取天下野心的今川義元,自此一躍成為了名震天下的大名。


今川義元之死

  而德川家康也趁著今川氏大敗,擺脫了其對自己的控制,逃回了老家三河,經營起了真正屬於自己的一方勢力,並很快與好玩伴、大恩人織田信長結盟,這就是著名的「清洲同盟」,這是爾虞我詐、朝秦暮楚的日本戰國史上最堅定的一份盟約,維持了足足二十年,一直到信長死於本能寺才結束。

信長與義昭:相愛相殺的上洛之旅


  桶狹間之戰後,織田信長軍力大振,通過一系列征戰終於征服了美濃國,成功為岳父報仇,拿到了老婆的嫁妝。之後信長將本城遷到了美濃的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城」,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之意,並開始實行「天下布武」的方印,表明了自己要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雄心,而上洛無疑是實現這一抱負的重要方式,但以織田信長當時的實力看,還相當困難,然而信長又一次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

  室町幕府崩潰後,原先坐在將軍寶座(將軍=皇帝/老大)上的足利氏也跟著失去了權利,被各種操縱與陷害,彼時合法的繼承人足利義昭已然各地流亡,希望藉助地方大名的幫助登上將軍之位,但卻無人理睬,最終在麾下能臣明智光秀的撮合下,足利義昭得到了織田信長的援助,而作為幫助的條件之一,織田信長從義昭手中要來了明智光秀,這位智勇雙全的武將深得信長親睞,從此成為信長奪取天下的得力幹將,當時誰也不會想到有一天光秀會徹底的扭轉歷史。


明智光秀那驚人的才(容)華(顏)瞬間就征服了織田信長

  信長擁有了足利義昭,就好比曹操擁有了天子,上洛也變得師出有名了,在足利義昭來到岐阜兩個月後,信長就打著擁立足利將軍之名,率領數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京都進發,一路上只擊敗六角氏,嚇跑了三好三人眾、松永久秀等勢力而已,並未遇到太大阻力,最終竟然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率先完成了上洛,令諸大名大憾。

  足利義昭順利的成為了第十五代足利幕府將軍,此時他對織田信長無比感激,要給他副將軍的高官,希望讓信長為自己所用,但志在天下的織田信長怎麼可能為一個無一兵一卒的將軍所統,婉言謝絕,從此兩人短暫的蜜月期就結束了。

  織田信長很快就暴露了自己擁立足利義昭的真正目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派明智光秀和羽柴秀吉(當時名為木下秀吉)嚴密的監視足利義昭,不斷脅迫他發布各種命令,幫助自己征伐各方,並不斷架空將軍權力,甚至直接威脅足利義昭要安心的做一個傀儡。

  認清現實的足利義昭非常氣憤,索性與信長撕破了臉皮,給各地大名發去書信,要求他們共同討伐織田信長,地方大名見到信件後,各自心懷鬼胎的響應了號召,至此形成了「信長包圍網」,信長被迫開始和來自四面八方敵人戰鬥,而控制著京都的信長隨後也驅逐了足利義昭,室町幕府就此滅亡,信長開始直接操控中央。

長筱合戰:老子有槍,騎馬有個鳥用!


  處於包圍網之中的織田信長,日子自然很不好過,四面楚歌,到處征戰,其中以擁有日本最強騎兵的武田氏最讓人頭疼,其領主「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曾率三萬五千大軍上洛,並在三方原會戰中大破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的聯軍,甚至嚇得德川家康拉了一褲子,眼看京都危機,上天再助信長,武田信玄居然病死在了上洛途中,武田軍被迫撤退。

  甲斐之虎雖死,但他的繼任者武田勝賴卻更為好戰,開始不斷的侵襲信長和家康的領地,此刻信長若想進一步邁向天下,必須找機會戰勝武田氏,好在武田勝賴也是個有勇無謀之輩,很快就送來了良機。

  1575年,在武田信玄死後三周年的法事上,武田勝賴宣布要進攻德川家康,實現父親上洛的夙願,「長筱合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武田勝賴率領著15000大軍很快就包圍了長筱城,此時城中僅有500守軍,城主奧平貞昌急忙向老大德川家康求援,家康自知手中的8000士兵完全無法與武田騎兵相抗衡,不敢前往救援,只能坐等織田信長的援軍。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奧平貞昌的率領下,小小一個長筱城面對20倍於己的兵力,竟然堅守了一個多月,等來了織田信長率領的30000大軍,與家康合併後兵力接近40000人,然而儘管兵力佔有明顯優勢,織田信長卻選擇駐兵在易守難攻的設樂原,顯示出某種怯於進攻的弱者態度。


好戰的武田勝賴

  此時面對久攻不下的長筱城,武田勝賴已氣急敗壞。而面對趕來的織田信長大軍,家臣皆勸撤軍,但勝賴以外姓回歸本宗,威望一直不足,很多老臣對自己輕視,此次興師動眾,若無功而返,恐怕地位不保,加之信長的怯戰之態,以及對武田騎兵的自信,勝賴最終堅持要與信長決一死戰。

  設樂原的北面為山,南面為河,戰場被限定在一條2公里寬的通道內,信長在這裡修建起數道防馬柵,但威名遠揚的武田騎兵完全不把這些放在眼裡。


長筱合戰前的織田信長(圖片來自於《影武者》)

  隨著勝賴一聲令下,武田騎兵發起了強力的衝鋒,在過往的許多場戰役中,這種強悍到不講道理的衝鋒曾數度衝垮過數倍於己的敵人,所謂的防馬柵也從不曾真正的阻撓過他們,然而這一次武田騎兵們卻要面臨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

  防馬柵後突然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硝煙起處,槍彈亂飛,武田騎兵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就已經紛紛中彈,撞倒在馬下,頃刻間,騎兵的衝鋒就失去了鋒芒。

  原來信長為了準備這場決戰,緊急集合各地鐵炮,組建了一支規模空前、人數達3000人的鐵炮隊,並採用了著名的「三段射」戰法,也即將鐵炮兵分為三個梯隊,一隊填葯,一隊瞄準,一隊發射,大大彌補了老式火繩槍發射過慢的缺陷。


「三段射」戰法,令老式的火繩槍發揮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日本當時的老式火繩槍非常落後,不但瞄準精度差、射擊距離近、故障發生率高,陰雨天也無法使用,並且最重要的是射擊速度慢得驚人,想要正面與高速機動的騎兵相抗衡,簡直是做夢。實際上,戰國第一個組建鐵炮隊的正是武田氏的武田信玄,但也僅在有限的情況下使用,絕不敢當做正面主力。

  信長在如此重要的戰場上竟然大規模的使用鐵炮,確實藝高人膽大,重創了武田騎兵,但若就此認為鐵炮就是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未免過於異想天開,實際上信長精心選在地形狹窄的設樂原布陣以及設立重重防馬柵,這才是保證鐵炮發揮威力的前提,當時的火繩槍局限性確實太大,此戰之中雖威名遠揚,但在之後相當長的歷史中火槍再未成為戰場的主力。

  重挫武田騎兵的同時,織田信長派出的酒井忠次也偷襲鳶之巢山成功,斷了敵人的後路,武田軍逐漸陷入崩潰,隨即信長與家康率眾展開反攻,徹底擊垮了武田軍,武田勝賴倉惶逃跑,原15000部隊最後只剩不到3000,這只是其次,更嚴重的是,武田家幾乎所有重要將領都在此戰中陣亡,武田四名臣一下死了三個,可謂精銳盡失,一敗就幾乎亡國,沒過幾年武田家就被信長和家康所瓜分了。


武田勝賴一戰就敗光了信玄留下來的所有老本

  戰勝武田勝賴之後的織田信長,已接近於天下無敵,他辭去織田家家督之位,開始著手為統一後的日本建立新秩序,改革勢在必行,但首先他需要建立一座至高無上的宮殿——安土城。

改革家or第六天大魔王?


  安土城自然是一座極其雄偉的宮殿,內部金碧輝煌,極盡奢侈,但更為重大的意義在於這棟堡壘是織田信長推行改革的支點。


安土城

  首先信長將安土城的頂層命名為「天主台」,供自己居住,而將側殿留給天皇居住,寓意要將傳統的精神領袖置於自己之下,要成為名副其實日本至高。同時信長在安土城之下為眾將領、豪族修建住所,要他們離開自己的領地,全部住到都城來,這就引出了織田信長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向改革——兵農分離。


以安土城為支點,信長開始大規模的推行兵農分離。

  戰國時的大部分國家根本沒有常備兵,也幾乎沒有純粹的武士,大部分人既要打仗又要種地,因此戰爭大都發生在農閑時期,且戰爭無法持續很久,一旦戰事拉長,軍心就會大亂,因為士兵們會擔心家鄉的莊稼,如果不能及時回去耕種,恐怕就算打勝回鄉,也只能忍飢挨餓。

  織田信長則從很早開始就堅定的推行兵農分離,將農民嚴格的束縛在土地上,不再允許武士與農民間的互相轉化,甚至頒布「刀狩令」,沒收農民的武器。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士兵的專業化使戰鬥力大幅增強,且可以長期作戰,是織田軍強大的重要原因。後來信長雖然死了,但他的後繼者秀吉與家康都嚴格的繼承了這項改革,使得農民和武士徹底分化為了兩個階級。

  讓各地將領和豪族離開封地,住到自己腳下,防止分裂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後世學者認為,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進一步的深化兵農分離,讓武將能徹底離開土地,專心帶兵打仗。當然這項改革遭到的抵制也是空前的,很多名將、豪族感到不滿,怨念叢生,最後織田信長的悲劇據說也一定程度上與此有關。

  改革家之外,織田信長有個更為廣為人知的外號——「第六天大魔王」。

  關於信長魔王稱號的來歷很多,最有趣的大約是,武田信玄在上洛前曾寫信給織田信長,署名「天台座主沙門信玄」,自稱佛教僧侶與護法者。信長見信粲然一笑,回信時簽名「第六天魔王-信長」,以消遣武田信玄,顯示出自己對於信仰的不羈。

  因為寺社勢力的不順從,織田信長確實長期與佛教對峙,曾經火燒比叡山延曆寺,近三四千名和尚與信徒被殺,之後還長期圍攻本願寺,前前後後又殺戮無數。其它諸如一向宗以及一向一揆等叛亂的民間教派,信長更是肆無忌憚的鎮壓,製造了多次屠城事件,殞命者數以萬記,其中在伊勢長島,更是在已接受對方投降的情況下,突然下令屠殺放下武器的信徒和百姓。因為以上種種噁心,故而也被當時的很多佛教信徒怒稱為「第六天魔王」。

至於在戰事之後,屠殺敵國士兵和百姓的事情,身為征戰四方的將軍,當然更加數不勝數,比如在「天正伊賀之亂」中,信長攻破忍者之國後,就將伊賀忍者幾乎屠盡,僅服部一族因出仕德川家康而幸免於難,否則恐怕就沒有日本第一忍者服部半藏的故事了。另據傳說,信長在消滅朝倉和淺井一族後,更是將其三個首領的頭蓋骨做成了器皿,用以吃飯喝酒,這故事雖可信度不高,大約只是民間的傳說,但足見百姓對信長殘暴的認識有多深刻,魔王之名自然廣為流傳。

戰國第一懸案——本能寺之變!


  時間進入到1582年,織田信長已控制了以京都為中心的最富庶的大半個日本,最後一位有實力與之一戰的「越後之龍」上杉謙信也病死四年有餘,再無人有能力撼動其地位了。


織田信長鼎盛時的勢力圖

  彼時信長旗下有六大軍團:關東的瀧川一益、北陸道的柴田勝家、南海道的神戶信孝、山陽道的羽柴秀吉、山陰道的明智光秀以及東海道的德川家康,全部都在以絕對的優勢攻略著殘存的勢力,此刻,對於織田信長而言,離奪取天下真的只差一步之遙了。

  當年6月1日,志得意滿的織田信長下榻在京都本能寺中,身邊只跟著幾十個護衛,進入下半夜,早已就寢的他忽然被外面的喧鬧聲所吵醒,以為是守衛間發生了爭吵,正準備斥責,卻聽到了震耳的鐵炮聲,才明白是有人造反了。

  侍衛及時回報稱,叛亂部隊樹立著水色秸梗的旗幟,織田信長大驚,無奈的跟眾人說「是明智光秀啊,那就完全沒有辦法了……」他很明白,以光秀的才能,若是叛亂,定然已經有了萬全的計劃。

  本該率軍去攻打毛利氏的明智光秀,此刻率領著13000大軍,已經將本能寺包圍的密不透風。光秀始終沒敢告訴士卒們討伐的究竟是誰,很多士卒在秘密入京後,還猜測是暴虐的信長背棄了盟約,要讓他們來除掉德川家康。

  「敵在本能寺!」隨著明智光秀的一聲怒吼,明智軍開始了圍攻,織田信長只能率領身邊的幾十人做徒勞的抵抗,據《信長公記》記載:「信長公取弓放箭,僅僅放了兩三發之後,弓弦崩斷;再以長槍應戰,結果肘部為敵長槍所傷。信長公自知不免,遂命令身旁的女性逃出。此時,御殿上已經烈火熊熊,難以見到信長公最後的身影,料想他已在御殿深處自盡。」


信長一生中最後的戰鬥

  離取得天下只差一步的織田信長就此喪命,享年49歲,正應了自己當年所唱的「人間五十年,如夢亦似幻。」其一生的野心也伴隨著本能寺的烈火化為了焦土,連半點屍骨也未留下,日本的歷史因此而徹底改寫。

  本能寺之變後明智光秀立刻聯絡各地反對織田信長的勢力,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然而送給毛利氏的信件卻意外的被羽柴秀吉截獲,使得秀吉能在事變後第三天就知道了信長已死的消息,匆匆和還蒙在鼓裡的毛利軍和談後,就打著為織田信長報仇的旗號第一個趕回了京都,在天王山打敗了明智光秀,取得了信長留下的江山,繼而很快完成了統一日本的大業,之後他獲賜氏姓豐臣,開始了以豐臣秀吉之名對日本的統治,因為其官至「太閣」,所以光榮另一款以秀吉為背景的策略遊戲就叫做《太閣立志傳》。

  明智光秀在事變後僅僅11天就戰敗而亡,被後人稱為「十日天下」,且因為光秀的速死,關於他究竟為何要突然謀反,也跟著成為了一個永遠的迷,有說是因為怨恨的,有說是因為野心的,也有說為了大義的,等等還有無數種稀奇古怪的說法,但終歸都只是後人猜測而已,真正的答案恐怕要永遠的埋藏在歷史的塵埃當中了。

  本能寺之變,作為戰國第一懸案,其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何?其實已經不重要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曾為誰停留,也不會再為誰改變,如今它最大的意義或許只是為織田信長那傳奇的一生划上了一個極其戲劇性的結尾,讓這個有關英雄的故事在濃濃的悲劇氛圍中散發出了永恆的魅力。


無論本能寺之變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它都給織田信長的人間五十年划上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句點。


其實川胖不想上洛的……他要上洛,要打平我魔,齋藤,六角,三好……其實川胖沒那本事……桶狹間惡性殺人案,只是川胖趁我魔內亂放畢,自己兵精糧足,想去撈一筆


日本是一個很推崇古代中國的國家。他們追慕中國周朝、漢朝及唐朝的風采,自古至今都如此。所以,織田信長打下稻葉山城,改名岐埠,就是這個道理。

而上洛,洛是指「洛陽」。洛陽是漢首都的名稱,當年日本造京都時,就分東西二市,西邊的叫洛陽,東邊的叫長安。——結果「長安」那半邊沒建起來。——而去京都,就是「上洛」。

至於為什麼要「上洛」,其實很簡單,這就跟我們古代常說的,逐鹿中原、問鼎中原、乃至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道理。織田信長他們帶著兵,唱著歌兒吃著火鍋,從自己領地跑到京都,一路走一路打,顯示自身實力,這本身就是一個標榜及彰顯的事情。——更何況織田信長本身也是個張揚的主。不這麼做,戰國時期那麼多個大小諸侯,誰知道你是誰啊……


類似中國春秋時期的會盟盟主 問鼎輕重吧

上洛是地方實力藩鎮的特權 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宣揚武力的過程

過程中各地大名會不擇手段的阻攔 阻攔成功上洛方當然就GG了 而上洛方成功了就可以強制天皇授予組建幕府的權力了


與曹操同理,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去討伐他人,即可拿到大義名分


鄉下人想要上京看看,開開眼界而已。那時候的京都在各大鄉下地區被吹噓的連天上的雲都是金色的,總之各種神話........嘛、不過大名上洛主要還是要向其他大名證明自己的實力(某上杉家家主對此表示不屑)


有錢、有地位、無大勢力~


不是誰上洛都可以控制局勢的,就算你去了,一是沒人待見你,二是其它大名不願意,去了也白去,拿個虛名,沒幾天被收拾,沒什麼意思。可以類比袁術,大家都想爽但是能力都不夠的時候,槍打出頭鳥就是一個消長的好機會。

今川義元就類似於袁術的角色,當時袁術也是威布天下,但是真正有腦子的諸侯都知道他的斤兩,就算現在還沒能力消滅掉他,但是都明白這種人早晚有一天會自己找死,今川義元的困境跟他是很類似的。


推薦閱讀:

如何從歷史背景及性格方面評價織田信長的火燒比叡山、殺僧人、放逐佐久間等行為?
本能寺之變時如果織田信長向圍攻的士兵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否能制止明智光秀的叛亂行為?
很多人十分喜歡日本戰國的歷史的原因?
為啥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人在關原合戰中為德川家效力?
猴子中國大迴轉的時候,毛利家為什麼不趁機反撲?

TAG:日本 | 歷史 | 日本戰國 | 織田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