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或欣賞現代藝術?

如裝置藝術領域有杜尚的《泉》,繪畫有葉永青的《鳥》,行為藝術等等。


怎樣去欣賞現代或當代藝術?


由於學習當代藝術,往往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就有些想法想拿來跟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怎樣去欣賞」 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關於「how"的問題,在這裡推薦一本介紹藝術類的科普書籍認識藝術》,裡面就給出了答案。

  • 其實很簡單,如果條件許可的話親眼去看它,在作品前多停留一點時間,用眼睛去看,捕捉細節,設法有意識去看

比如當代最知名的攝影師之一,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 (Andreas Gursky) 的這張巨幅攝影作品《Montparnasse》,乍看之下很平常,只是一座體量很大的建築

但當你走近時,看看發生了什麼,這是一張可以放大到許多倍的照片,像素非常之高,以至於你可以看到這棟大樓里的每個房間的細節

&是不是開始變得有趣了?這幅作品在微觀與宏觀的轉換中帶來了一種強烈視覺的體驗,如果只停留兩秒中,那這些細節很可能就會被錯過。

是不是開始變得有趣了?這幅作品在微觀與宏觀的轉換中帶來了一種強烈視覺的體驗,如果只停留兩秒中,那這些細節很可能就會被錯過。

  • 更有心的做法是去問問題,挖掘聯想意義,將更多體驗帶進這次相逢

這裡我用很喜歡的一位藝術家,菲利克斯?岡薩雷茲-托里斯(Felix Gonzalez-Torres)做個例子,他的一件作品是堆鋪在地上的糖果,觀眾不但可以去觸摸而且還可以撿走它們

如果你問到藝術家這麼做的意圖,答案往往會打動你。


這位古巴裔的美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傳體的,他因為艾滋早逝於90年代,他的摯愛先他而去,也死於艾滋,於是藝術家此後的創作主題便是死亡與艾滋,藉此紀念自己的同性愛人和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

托里斯用這些糖果來象徵自己死去愛人的身體,無論展覽時造型怎麼變化,它們的重量卻永遠不變,永遠都是他逝去愛人的體重。


至於他想帶給觀眾什麼,則可以由我們自己體會,你可以理解為是在分享他們往日甜蜜的愛情,也可以看作是疾病在慢慢蠶食他愛人的身體,這些經過思考得到的感受與共鳴都是你自己對這幅作品的體驗,也是你與它的這次相逢得到的收穫。

這裡插句題外話,雖然我學習的是當代藝術,但碰到沒做功課去看一個展,也會一頭霧水,往往是回家以後查了資料才會恍然大悟,所以說在網上看看介紹,有了基本的了解後來看展,會更有感觸呢。

  • 運用自己的經驗知識拷問自己的感覺;

作為女性,我對行為藝術之母 瑪麗娜.阿莫拉維奇Marina Abramovi?)的&這個作品有很強烈的共鳴

在她的《節奏0》的作品中,瑪麗娜站在一張桌子前,向觀眾奉獻自己的身體,觀眾可以對她的身體做任何他們喜歡做的事。在表演期間所發生的一切後果,由藝術家本人負責。

牆上寫著:「桌上有72件東西供你在我身上隨意使用,我是對象。」桌上的東西包括一把槍,一顆子彈,一把鋸子,一把斧子,一把叉子,一把梳子,一根鞭子,口紅,香水,油漆,小刀,火柴,羽毛,玫瑰,蠟燭,水鏈條,釘子,針線,剪刀,蜂蜜,葡萄,塑料,硫磺和橄欖油等。

開始,觀眾只是小心翼翼地進行一些試探,逐漸地,傷害開始升級。表演持續到六小時的時候,她所有的衣服都被剪碎,她被切割,塗畫,沖洗,化妝,加冕,甚至被上膛的槍頂住腦袋


後來阿莫拉維奇自己回憶,直到有觀眾拿著槍指著她時,她才覺得深深的恐懼,因為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在沒有道德的束縛下,人性之惡就這麼被釋放了出來。發展到這裡,這場表演最終被她的朋友以及一些好心的觀眾強行中止。


如評論所說,這個作品是陰險的,很象一個預謀,一次成功的逗引。不同之處在於,瑪麗娜並知道這場預謀會導向什麼結局。她把自己的身體當畫布,準備的東西是畫具,她邀請公眾當畫師,結果公眾畫出來的作品是暴力和凌辱,人們顯示出自己的惡毒,自私,冷酷。

這個作品顯示出來的惡令人害怕,一群人對一個人肆意的攻擊,而不用承擔責任,這讓人聯想到很多事件,其實離自身的生活並不遠,同時因為身為女性的共同點,我對她的感受深有同感,回想到

社會上一些對女性安全有威脅的事件,就更覺得對這個作品有共鳴。

寫到這裡,想到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現代/當代藝術並不是再現一個事物,它是展現,是藝術家原創的觀點,不再是簡單的複製。它發生在現在,與我們共存在同一個時代,它展現的事物是真實的發生在你我周圍的,它往往會提供另一種看世界和社會的視角。


換句話說,真正的當代藝術家是社會的前瞻者和觀察員,能帶給我們一些未曾注意到的思想,所以希望更多的朋友能關注當代藝術,了解它,當代藝術的本意本不是想遠離我們,相反它始終都在關注著這個世界。


歡迎大家關注這個寫字兒的地方

http://weixin.qq.com/r/5EQ6IoPEGd5mrcdB9xH2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沒了解過葉永清,評論也沒建設性。說說杜尚的《泉》,和古典藝術相比來看看吧。


最好的對比應該是安格爾的《泉》和杜尚的《泉》了。兩個作品名字是一樣的,但內容卻迥異。


安格爾的《泉》算是他藝術的頂峰了,把人體美和古典美完美結合,這是很官方的說法了。其實可以看出來,古典藝術都是把好的一面體現出來,那些女性的體態都是那麼柔美,比例很均衡,看著讓人很舒服,都是有點理想的境界,無論是畫神還是畫人,可以說跟普通大眾貼不上一點邊。古典藝術,是貴族的藝術,是有錢人才能欣賞的藝術,我是這麼認為的。古典藝術都很美好,就算有點猙獰有點現實的作品,也是唯唯諾諾、服從著古老的框架不肯打破,又想有點突破,但還是做不夠,被束縛,遵循著以往傳統美的理解,不敢嘗試新的東西,就像之前中國清朝,努力去嘗試改變,但是舊體制下的變革都只是徒勞。

然後就是杜尚的《泉》,其實那個作品就是個代表,他的其他作品都是反映了他的一個價值觀:對美,對藝術的新理解。這個作品在藝術展覽會上是荒誕不經的,但事實上這卻改變了人類對藝術乃至對世界的整個看法,人們開始質疑傳統價值觀念和藝術創作模式的必要性,現成品藝術首當其衝。杜尚的作品們打破了所謂的一切條框,讓人類醒悟藝術不僅局限於完美,局限於貴族,藝術可以是群眾的,可以是每個人心中的,可以是主觀理解的。

形式於美真的不重要,杜尚警醒世人,普通物品與藝術品沒什麼區別,如果藝術是美的;那普通物品也是美的。所謂藝術的審美價值只不過是人們的成見而已。他把那個「小便池」送進展覽會,對打破這個成見起了很大作用。古典藝術的規格是死板的,而現代藝術的決定因素很自由,在一定條件下,任何東西乃至行為都可以是藝術。由於環境和時間永遠在流動和變化中,所以文藝復興的經典「蒙娜麗莎」到了20世紀,就可以被畫上小胡於,成為笑料;囪行車輪和凳子放進美術館裡,就等於結構主義的雕塑。

現代藝術就是在一步步走向真實,走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引藝術回到自發和天然的狀態。杜尚的現成品藝術完全不把已有的藝術標準乃至文化尺度放在眼裡,以一種看似搞笑,而實際上相當深刻的思想,嘲笑了人類在文化領域的拘謹和匠氣,在號召這一個新的富有自由、創新精神的時代到來。並且沒有技術的限制,它只需要被欣賞,被理解,需要一種眼光,一種思考的過程。所以在現代藝術里,任何物質產品都可以成為藝術品,只要它們被賦予思想。

欣賞古典藝術作品時,人們的思維被限定住,只在畫框里,在雕塑台上,那幾個人物,或是偶爾引申出的幾個人物,幾個動態,幾個眼神,幾個故事。而現代藝術,每個人有自己心中的理解方法,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故事,把作品賦予新的含義,新的理解,新的時間人物地點,新的故事和傳說。所以一千個觀賞者就有一千個《泉》,我個人更能理解這種更偉大更寬容的藝術形式。

再說說行為藝術,行為藝術我個人是十分喜歡的,是一種很難被保存的藝術,是當下的想法,的體會,的五味雜陳,你只能回憶,但無法記錄。

代表有那個阿莫拉莫維奇,我不是很記得名字了,就是那個行為藝術很出名的女人,《凝視》就是她的,在展覽廳,700多個小時和觀眾對視,最後她前男友粗線了,我覺得這有點狗血,不過我一直相信比電影更狗血的就是每個人的故事哈哈。

還有一個人我很喜歡,Joseph Beuys,剛剛上百度查的他的名字,他有個作品叫《我愛美國美國愛我》我記得好清楚,因為太具有政治批判性了,我好喜歡。他個人作風也比較大膽,突破教育啥的各種限制,有興趣可以上百度查下他生平,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行為藝術有好多種,很多人以為行為藝術就是暴露血腥,還有些老一輩把行為藝術理解為性工作者做的活。其實我覺得中國早期好多行為藝術家是有點這方面偏向,自己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明確想表達的東西,自己的作品還沒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就常常以裸露來吸引受眾。這種行為藝術我個人十分不欣賞。

行為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是一種表達形式,走進人的內心,煥發起你自己的感受,專屬於你自己的理解,同樣的,每個人對同一種藝術,可能都有不一樣的理解。你感受你的感受,回憶你自己的回憶,但,一定要真實,我覺得它強調一種真實。行為藝術弱化了它的感知形式,讓每個人參與到互動,有無窮的想像空間,是你在觀賞那一刻的享受,而不可被記錄。而這不可被記錄,是最珍貴的地方,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它的原因。


最最後,這些都是我個人看法,如果有說錯或者有違背傳統看法,請忽略。


這個寫起來太麻煩,還有好多消費社會,後現代哲學的東西。
你加這個微信(可以直接掃描二維碼哦,我剛學會用哎),
沒事時候翻翻,裡面人都在講。
看個半年,就欣賞了。

不好意思啊,寫這個需要列提綱,太長了。
所以我覺著還是自己持續了解一段時間比較好,
這個微信裡面,還會常介紹一些中外的年輕藝術家,
很多想法挺新的,不大適合用歷史的眼光去看了。
現代藝術就是一個 「現在史」 。
對對對,哎呀我這個組詞太絕了,
現在史:對剛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所做的總結。
太絕了。
贊!


The Baltimore Museum of Art收藏的馬蒂斯作品《Seated Odalisque》,1928,現展出於SFMOMA(圖片來源:The Nasher Museum of Art at Duke University -/ 版權屬於原作者)▲SFMOMA收藏的畢加索作品《Still Life "The Coffee Pot"》▲

這張咖啡壺創作於二戰期間,顏色和同時代表現二戰的作品《格爾尼卡》一樣, 也是黑白灰,畫的對象是個靜物咖啡壺,可是據說欣賞畫的人們還是從中敏銳地嗅出了強烈的性暗示和人的感覺來 ▲

畢加索畫中的直線和尖角,有點工程圖紙的味道,看起很有科技感,也和現代社會很合拍。這種風格也漸漸影響了建築、室內設計和fashion圈。想想在這之前西方世界刮的是維多利亞風,而到了上個世紀20-30年代,開始流行幾何形狀的建築了,服飾裡面也出現了幾何圖案。

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影響力,比如美國建築師Frank Gehry的作品。在西海岸的小夥伴可以去洛杉磯的Walt Disney Concert Hall和西雅圖的the Museum of Pop Culture一睹他的風采,當然灣區也有他的作品,Facebook的新樓就是他設計的,只是FB這一棟似乎和以往的Gehry作品風格有點不一樣。因為住的地方剛好有箇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裡面涵蓋了20世紀幾乎所有現代藝術名家的作品,有的還是代表作,作品形式涵蓋繪畫、雕塑、攝影、裝置藝術、建築等等。所以跟著博物館能夠很清晰地梳理現代藝術的主要脈絡,我寫過一篇怎麼結合著博物館裡的展品理解現代藝術的文章,回答你的問題應該剛好合適。

(本文無利益關係,純個人喜好,誠意創作)

我認為現代藝術是一場革命。它顛覆了古典藝術只為帝王權貴服務,表達美感,而且不再局限於描摹物體的外表,更注重「透過現象看本質」。

接下來一本正經說說舊金山現代藝術館的展覽和藏品(嚴肅臉)。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英文叫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SFMOMA)

展廳二層常展《Painting and Sculpture since 1900》

官方介紹:從眾多繪畫和雕塑藏品中挑選出來的大師作品,旨在探索自二十世紀初至今塑造了現代藝術歷史的主題。

這間展廳里雲集了各路大牌,連藝術圈之外的人都保准叫得響的名字:畢加索,馬蒂斯,達利,杜尚,等等。光聽著名字就激動人心,如果排優先順序的話,這個展廳一定是No. 1.

畢加索(Pablo Ruizy Picasso),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誌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紐約MOMA收藏的畢加索作品《亞威農少女》(圖片來源:Museum of Modern Art | MoMA 版權屬於原作者)▲

畢加索生活的年代是科技革命風起雲湧的年代,懷特兄弟的飛機飛上天,照相機技術也日新月異,電影和照片霸佔著現代世界,繪畫裡面對現實世界的描摹功能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畢加索打破了傳統藝術中透視畫法,把這種像碎片一樣拼起來的風格叫做「立體主義」。

SFMOMA收藏的畢加索作品《Still Life "The Coffee Pot"》▲

這張咖啡壺創作於二戰期間,顏色和同時代表現二戰的作品《格爾尼卡》一樣, 也是黑白灰,畫的對象是個靜物咖啡壺,可是據說欣賞畫的人們還是從中敏銳地嗅出了強烈的性暗示和人的感覺來 ▲

畢加索畫中的直線和尖角,有點工程圖紙的味道,看起很有科技感,也和現代社會很合拍。這種風格也漸漸影響了建築、室內設計和fashion圈。想想在這之前西方世界刮的是維多利亞風,而到了上個世紀20-30年代,開始流行幾何形狀的建築了,服飾裡面也出現了幾何圖案。

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影響力,比如美國建築師Frank Gehry的作品。在西海岸的小夥伴可以去洛杉磯的Walt Disney Concert Hall和西雅圖的the Museum of Pop Culture一睹他的風采,當然灣區也有他的作品,Facebook的新樓就是他設計的,只是FB這一棟似乎和以往的Gehry作品風格有點不一樣。

Frank Gehry作品Walt Disney Concert Hall,地址111 S Grand Ave, Los Angeles, CA 90012(圖片來自:http://photoserge.com/ 版權屬於原作者)▲

Frank Gehry作品the museum of pop culture,地址325 5th Ave N, Seattle, WA 98109 (圖片來自:http://www.thoughtco.com版權屬於原作者)▲

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畢加索齊名,野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畫家。野獸派主張印象主義的理論,促成了20世紀第一次的藝術運動。使用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就是馬蒂斯的風格。

SFMOMA收藏的馬蒂斯作品《Seascape [La Moulade]》▲

SFMOMA收藏的馬蒂斯最有名的風景畫之一《The Joy of Life》▲

SFMOMA收藏的馬蒂斯雕塑作品《The Serf》▲

馬蒂斯的作品也影響到了全世界一直到今天,比如荷蘭插畫家Dick Bruna是馬蒂斯的超級粉絲,受馬蒂斯晚年的剪紙作品影響,他創作出了世界聞名的小兔子米菲(Miffy):

Miffy(圖片來源:http://www.miffy.com 版權屬於原作者)▲

Dick Bruna本人親口說過:「沒有馬蒂斯就沒有米菲。馬蒂斯的剪紙作品對我來說很特別。當我創作的時候,馬蒂斯的作品就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把它們創作得越簡單越好,線條越簡單越好,色彩也越簡單越好。這就是我從馬蒂斯哪裡學習到的精髓,而且到現在我也依然在學習他。」

另外英國時裝設計師Paul Smith還把馬蒂斯畫中的顏色運用到服裝鞋子包包上。伊夫聖羅蘭(YSL)直接把馬蒂斯的剪紙圖案照搬到他設計的裙子上。

達利(Salvador Dalí),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他與畢加索和馬蒂斯一同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3個畫家。他天生具有淘氣的幽默感。一般大眾認為荒謬的東西,他卻抱有極大的興趣,所以也難怪他的畫面中經常出現奇幻和離奇的東西。光文字說說還不夠,看看他本人的照片就知道有多魔性了:

達利照片(圖片來源:http://baterbys.com 版權屬於原作者)▲

SFMOMA收藏的達利作品《Unsatisfied Desires》▲

一直到今天,時尚圈的很多設計包括Alexander McQueen都在受著達利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

杜尚(Marcel Duchamp),又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人們說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現代藝術的關鍵。杜尚年輕的時候學習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但是最後發現自己不想被任何主義所約束也不想僅僅創造視覺作品。於是就有了這件震驚全世界的小便池:

SFMOMA收藏的杜尚作品《Fountain》▲

這件作品應該是杜尚最著名的作品了,一個小便池,簽上了一個名字:R. MUTT 1917。就是這件作品打破了人們傳統印象中對藝術的理解:這個小便池並不美,是別人已經做好了現成的(「readymades」),杜尚除了簽名並沒有做任何修改,還是工業製造的產品,一件再普通不過了的物品。▲

其實這件作品裡的小便池並不重要,它還可以是自行車輪胎,挖土的鏟子,等等。而重要的是杜尚通過這個小便池希望引起人們的思考:什麼是藝術?藝術是否一定是美的?一個現成的物體是不是因為藝術家選擇了它就成為了一件藝術品?(這麼一看,現代藝術還挺燒腦的)

杜尚是很前衛,但也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如今越來越多的匪夷所思的藝術作品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不能不說杜尚是他們的鼻祖。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原本是個寫實的風景畫家,而後受到藝術界各種新思潮和一戰的影響,變成了一個抽象畫家,以直線方形三角形和紅黃藍黑白五種顏色組成畫面了。

SFMOMA收藏的蒙德里安作品《Composition (no. III) blanc-jaune / 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這幅畫原本創作於1935年,當時的畫面中少一些元素,也沒有這麼多色彩。後來蒙德里安移民到美國之後又往這幅畫中加了左下角那一塊藍色,還把紅色色塊原本的邊線去掉了▲

SFMOMA收藏的蒙德里安作品《New York City 2 [unfinished, formerly New York City III]》這幅畫是作者生前未完成的遺作,畫中還粘著一些膠條,通過這個可以看到作者畫畫的過程▲

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要數收藏於紐約MOMA的《Broadway Boogie Woogie》:

紐約MOMA收藏的蒙德里安作品《Broadway Boogie Woogie》(圖片來源:Museum of Modern Art | MoMA 版權屬於原作者)▲

這時候的蒙德里安因為二戰從歐洲逃往美國紐約,他被這裡的建築和爵士樂迷住了。這張畫中的交錯的顏色和網格就是紐約方格一樣的城市道路、閃爍的燈光和爵士樂的節奏。▲

這間展廳里還有不少其他名家的作品:

SFMOMA收藏的Frida Kahlo作品《Frieda and Diego Rivera》▲

SFMOMA收藏的Stuart Davis作品《Deuce》▲

SFMOMA收藏的Georgia O"Keeffe作品《Black Place I》▲

展廳四層特展《Matisse/Diebenkorn》

展出時間:2017.3.11-2017.5.29

官方介紹:這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展出將展出100幅油畫和素描,這些作品探索了加利福尼亞畫家Richard Diebenkorn從法國現代主義藝術家Henri Matisse的作品展受到的深刻啟示。

馬蒂斯(Henri Matisse),有人把他成為「the master of color」,也有人說他創造了我們現在社會的樣子。從梵高時代起,畫家們就從現實肉眼所見的色彩中解放了出來,而到了馬蒂斯這就更加大膽了。比如這張馬蒂斯的代表作《Woman with a Hat》:

SFMOMA收藏的馬蒂斯作品《Woman with a Hat》(圖片來源:http://www.sfmoma.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這是馬蒂斯為妻子Amelie畫的肖像,線條粗狂,色彩之間對比強烈,可以說是挑戰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傳統繪畫,他不僅僅是描繪眼睛所見的這個世界,而是把個人情感融入到顏色中,於是有人批評他的畫說「瘋狂得像野獸」,野獸派從此得名。

這次展覽有約40張馬蒂斯的畫,時間跨度也很大,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看一看畫家一生在不同時期的變化。下面的畫都是在這次展覽中展出的,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SFMOMA收藏的馬蒂斯作品《Corsican Landscape》,1898,(圖片來源:http://www.sfmoma.org版權屬於原作者)▲

SFMOMA收藏的馬蒂斯作品《Fruit Dish》,1902-1903,(圖片來源:http://www.sfmoma.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SFMOMA收藏的馬蒂斯作品《Landscape: Broom》,1906,(圖片來源:http://www.sfmoma.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紐約MOMA收藏的馬蒂斯作品《The Blue Window》,1913夏,現展出於SFMOMA(圖片來源:http://www.moma.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紐約MOMA收藏的馬蒂斯作品《Goldfish and Palette》,1914,現展出於SFMOMA(圖片來源:http://www.henrimatisse.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收藏的馬蒂斯作品《Interior at Nice》,1919或1920,現展出於SFMOMA(圖片來源:http://www.artic.edu/ 版權屬於原作者)▲

The Baltimore Museum of Art收藏的馬蒂斯作品《Interior, Flowers, and Parakeets》,1924,現展出於SFMOMA(圖片來源:The Nasher Museum of Art at Duke University -/ 版權屬於原作者)▲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收藏的馬蒂斯作品《Lemons on a Pewter Plate》,1926,現展出於SFMOMA(圖片來源:http://www.artic.edu/ 版權屬於原作者)▲

The Baltimore Museum of Art收藏的馬蒂斯作品《Seated Odalisque》,1928,現展出於SFMOMA(圖片來源:The Nasher Museum of Art at Duke University -/ 版權屬於原作者)▲

The Baltimore Museum of Art收藏的馬蒂斯作品《The Blue Eyes》,1935,現展出於SFMOMA(圖片來源:The Baltimore Museum of Art 版權屬於原作者)▲

SFMOMA收藏的馬蒂斯作品《The Conversation》,1938,(圖片來源:http://www.sfmoma.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Richard Diebenkorn,舊金山長大的畫家,曾就讀於斯坦福大學和California School of Fine Arts。在他的藝術生涯中,馬蒂斯對他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曾這樣描述馬蒂斯的作品:「It is difficult not to ascribe enormous weight to this experience for the direction his work took from that time on. Two pictures he saw there reverberate in almost every Ocean Park canvas. View of Notre Dame and French Window at Collioure, both painted in 1914, were on view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US」。

展廳五層常展《Pop, Minimal, and Figurative Art》

官方介紹:美國波普藝術家和極簡抽象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以及以人像為主題的作品。

安迪沃霍(Andy Warhol),名聲顯赫又極富爭議的美國現代藝術家,有人討厭他作品中艷俗的色彩和扭曲的形象,但是他又成功預言出了今天這個消費主導名人驅動的世界。其中他最有名的作品應該就是瑪麗蓮夢露和番茄罐頭了。

紐約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Gold Marilyn Monroe》(圖片來源:http://www.moma.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紐約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Campbell"s Soup Cans》(圖片來源:http://www.moma.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安迪沃霍來自猶太移民的貧民窟,是個不折不扣的屌絲逆襲的故事,他渴望成功渴望名利。雖然27歲的時候已經以商業畫家的身份將作品登上過各大雜誌並且收入不菲,但是要真正進入頂級藝術圈子,安迪沃霍必須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打破當時藝術圈的格局:比如說,讓作品反映出對當時世界的態度和觀點,讓人看後過目不忘。

當時安迪沃霍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工商業蓬勃發展的年代,他迅速嗅到了這一切背後的本質並想用藝術來反映這個本質:複製!批量生產!他有句名言:「總統喝可樂,伊麗莎白泰勒也喝可樂。想像一下,你也可以喝可樂,這樣的價錢你不可能買到比可樂更好的東西」。波普藝術就這樣把商品和流行文化帶入了藝術,也使上面32個罐頭瓶能進入美國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MOMA的原因。無論是可樂瓶子還是罐頭瓶子,安迪沃霍都把資本主義和消費社會的本質表現了出來。

基於此,安迪沃霍的作品既不原創也不手工,而是採用工業流程生產作品,稱為silkscreen printing(絲網印刷),製作時間非常短,而且複製起來非常快(對絲網印刷感興趣的好奇寶寶,周末有時候會有handcraft的集會,在那裡能玩到這個)。SF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的這幾幅作品就是採用silkscreen printing技術製作的:

SF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Mao》,作品中的人物咱們都熟▲

SF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Nine Marilyns 》,作品中的人物是瑪麗蓮夢露▲

SF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Jackie Triptych》,作品中的人物即肯尼迪總統的夫人傑奎琳▲

SF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Triple Elvis》,作品中的人物即貓王▲

SF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Self-Portrait》,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安迪沃霍本人▲

SF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Robert Mapplethorpe》,作品中的人物叫羅伯特·梅普爾索普,美國攝影師,擅長黑白攝影,他的作品主要包括名人攝影,男人裸體,花卉靜態物等等。梅普爾索普的《安迪沃霍爾》 是世界排名第18昂貴的攝影作品▲

SFMOMA收藏的安迪沃霍作品《Dolly Parton》,Dolly Parton是一位美國歌手、詞曲作者、作家、樂器演奏家和慈善家,她以鄉村音樂出名。 她現在仍然是最成功的女藝術家之一,獲得「鄉村音樂女王」的頭銜,與25個女聲獨唱第一,她的唱片41次入選國家唱片十強▲

不難發現安迪沃霍作品的另一個特徵:全都是名人,還不乏有爭議的名人或者新聞熱點人物。其中傑奎琳那張更是肯尼迪總統遇害之後,安迪沃霍第一時間搜集報紙雜誌上的總統夫人照片製作的,當時他用絲網印刷法製作了300多張傑奎琳的肖像畫,今天這些畫價值幾百到幾千美元之間不等。瑪麗蓮夢露死後他也第一時間製作了相關主題的肖像畫。

除了繪畫,安迪沃霍還涉足電影、音樂和行為藝術,大衛鮑伊(David Bowie)是他的粉絲,麥當娜2009年專輯的封面仍然在向他致敬。

波普藝術展廳里還有另外一位20世紀藝術明星的作品可以看到:Roy Lichtenstein。他的畫以漫畫式的風格出名,大面積的紅色黃色藍色、黑色邊框線還有圓點是他的標誌,其中哭泣的女孩和空戰都是常出現的題材。

SFMOMA收藏的Roy Lichtenstein作品《Figures with Sunset》▲

SFMOMA收藏的Roy Lichtenstein作品《Reflections: Whaaam!》▲

SFMOMA收藏的Roy Lichtenstein作品《Live Ammo (Tzing!)》▲

Roy Lichtenstein的事業飛速發展期是二戰後美國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他的作品也深深的影響了商業廣告這個行業。

說到美國的波普藝術,現在熱播劇《人民的名義》裡面丁義珍逃到美國洛杉磯的時候,住在LA的小賓館牆上就掛著一位美國新波普藝術家的大作(當然是複製品),這部劇真是有心了:

(截圖來自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版權屬於原作者)▲

這位藝術家名叫凱斯·哈林(Keith Haring),這就是他的畫風:

(圖片來自Email campaign to promote art in all of its diversity 版權屬於原作者)▲

展廳三層特展《Alexander Calder:Motion Lab》

展出時間:2016.5.14-2017.9.10

官方介紹:展出Calder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間將實際運動引入藝術中,凸顯其突破性創作力的著名作品,以及這位藝術家比較鮮為人知的作品。

這是一個工科男改行當了藝術家的故事,Alexander Calder以動態雕塑著名。原本專業是機械工程,看他的作品就能感覺到了:

SFMOMA收藏的Alexander Calder作品《Eighteen Numbered Black》▲

這些動態雕塑大多由抽象的形狀組成,之間有金屬絲相連,周圍空氣一動,雕塑本身和地上的影子都會跟著東西來,每時每刻都不一樣,就這樣把自然運動和機械運動結合在了一起。而可以運動也成了它們與傳統雕塑最大的區別,連杜尚都專門給這些雕塑起了個名字叫:mobiles。

SFMOMA收藏的Alexander Calder作品《Constellation》▲

MOMA收藏的Alexander Calder作品《Tower with Painting》▲

SFMOMA收藏的Alexander Calder作品《Big Crinkly》▲

展廳六層特展《Tomás Saraceno: Stillness in Motion — Cloud Cities》

展出時間:2016.12.17-2017.5.21

官方介紹:一項身臨其境的場域特定藝術項目,旨在探索與人類互聯性有關的主題,挑戰既存世界的先入概念,將展廳轉變為建築挑釁空間。

(圖片來源:http://www.sfmoma.org 版權屬於原作者)▲

Tomás Saraceno是建築師也是視覺藝術家,還研究過物理、宇宙、生物、工程。他的展廳走進去,會讓人感覺像是在雲端,又像是在童年吹起的泡泡里。

展廳三層特展《Bureau Spectacular》

展出時間:2017.2.11-2017.8.13

官方介紹:Bureau Spectacular傳世合伙人Jimenez Lai創建的城市景觀大型實物模型,充滿各種超現實主義的建築特性和顛覆性環境元素。

(圖片來自http://www.iarch.cn/ Don Ross拍攝,版權屬於原作者)▲

除了這些展覽,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本身的建築也很值得看。

(圖片來自:Slow Painting 版權屬於原作者)▲

(圖片來自:New 版權屬於原作者)▲

(圖片來自:http://cultbytes.com/ 版權屬於原作者)▲

感覺我寫了好長,可還只寫了藏品中的一小部分,沒寫到的部分等著大家自己去發現去體驗!一個小福利:很多公司都和SFMOMA有合作關係,員工只要出示工牌就可以免票,還可以再帶一個朋友也免票進去,目前我知道的有Google FB Salesforce,其他很多公司應該也有這福利。

等逛博物館逛累了呢,一定要嘗嘗博物館裡面的餐館In Situ,雖然這家餐館不是米其林,但它家的主廚卻是一位米其林三星的主廚:韓裔小哥Corey Lee。Corey Lee曾經在French Luandry(老牌米其林三星而且全球50佳餐廳排名得過兩次第一)當過head chef,然後與人合夥去紐約開了Per Se,得到了米其林三星。而後回到舊金山又開了一家新餐廳叫Benu,又拿到了米其林三星。所以這位小哥開的餐館肯定錯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map,版權屬於原作者)

這家餐廳比較有趣的一點事,提供的食物並非原創而是主廚Lee走遍世界跟各地名廚學來的拿手菜,所以在菜單中,每一道菜旁邊不僅註明了原料還註明了提供菜譜的主廚是誰,什麼時間創作出來的。

博物館的展品就先說到這,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好奇為什麼SFMOMA可以擁有這麼多重量級大師的作品甚至是名作?而有些作品單件的價格就是上千萬刀。細心的你可能已經在照片中發現「The Fisher Collection」字樣了,Fisher就是GAP的創始人Donald Fisher夫婦,他們夫妻二人為SFMOMA捐獻了1100件藏品,說到這本熊貓還挺感動的,也很感恩。

(內容編輯:panda,文字編輯:panda)

關於作者:矽谷碼農和他老婆,舊金山灣區的詩和遠方,走心的吃喝玩樂。在居住的城市旅行,認真實踐著文化深度游:去旅行,去生活,融入當地文化。

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秒拍/FB/YouTube:@灣區玩去

我的其他原創美國旅行生活體驗文章說不定你也感興趣:

2017年全球50佳餐廳評選揭曉!我大加州怎麼才一個?NYC有仨。。 - 知乎專欄

象海豹的一生,從一號公路邊的這個沙灘開始 - 知乎專欄

舊時光中的經典:舊金山古著博覽會 - 知乎專欄

堅持跑步4個月會發生什麼?報箇舊金山馬拉松試試!我已經報了5k,別笑!約不約? - 知乎專欄

穿越回還沒有被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看一場原生態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新年慶典 - 知乎專欄

程又青說十七歲少女的夢想不是芭蕾舞鞋,而二十幾歲的我們卻想成為她--芭蕾女皇譚元元三月起舞舊金山 - 知乎專欄

最近幾個月,每晚你都在錯過一場來自太陽馬戲團的大Show--新劇LUZIA,家門口就有巡演! - 知乎專欄

蘿蔔丁、仙女棒、鍋鏟子,今年女王節你用什麼變身? - 知乎專欄


在弗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後,20世紀,許多藝術家開始挖掘許多與潛意識相關的題材,例如象徵主義,肖像主義,以及夢。可見現代藝術作品呈現出的模式都相當主觀,也有很多作品是藝術家們對私人感情的挖掘和呈現。藝術原料方面更是拋棄傳統,特別是裝置藝術和雕塑等,以及之後出現的攝影。這些藝術家們追捧著新浪潮,勇於創新,最後做出的藝術品的模樣多數時候也是無法預料的。由此而知,經常我們所看到的現代藝術作品,對於沒有藝術教育背景的人來說,在技巧和美感方面都是無法被欣賞的,所謂「觸電感」則是自己的經歷和情感與藝術品巧合般的連接。隱藏在作品裡的象徵主義和深層意義經常需要被藝術家自己向欣賞者們解釋,而如何呈現給觀眾,則又是策展人的本領了。

題主所題的杜尚先生的《泉》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他的這一作品是否是藝術品還是有待爭論。但是這一小便池顯然已經與它本身的功能脫離,它所在的「藝術品」本體也已經化身為思想的詮釋。杜尚先生早就已經放棄了所謂對美學的執著追求。他看似用著日常生活品所做的藝術品們引導著欣賞者的看法和思路,實際上欣賞者們走進了自己的意識,對藝術品所有的判斷都是非常主觀的了。


附個moma關於現代藝術的鏈接

http://www.moma.org/learn/moma_learning/themes/what-is-modern-art


以上,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藝術創作中的靈氣與匠氣?
怎麼看待知乎上對待相聲的越來越多不同意見,以及激烈的矛盾和過激的言行?
古往今來,有哪些成功的畫商?
如何理解勃魯蓋爾的《伊卡魯斯》?
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應該如何理解?

TAG:藝術 | 藝術品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