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用知乎漸變得不會獨立思考,如何解決?

我把知乎上一個贊同過一千的答案放到了空間上,回復全部是反駁的。
我使用知乎都是看高票數的答案,我覺得那些答案最接近正確,而且這種方法很高效(我沒有時間去看很多答案)。現在看來我錯了,而且越來越不會獨立思考,怎麼辦?


雖然獨立思考應該是一個主觀能動性的問題,不能把問題歸結到一個網站上,但是從環境的角度來說,什麼樣的情境最能激發一個人的獨立思考呢?

第一種,是啥都沒有。在啥都沒有的環境里,我們啥都沒有,沒有任何信息來源,沒有任何知識鋪墊,所以要知道點什麼,只能自己去觀察,自己去試驗,自己去思考,想出來的東西,有可能很正確,有可能很詭異。比如那些最最早期的哲學家。在這種情況中,獨立思考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問題從何而來。那麼問題從何而來?從好新奇而來。


第二種,是啥都有。在信息爆炸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信息已經遠遠超過了你所能接收的信息,如果你只是被動地接受,那麼你就會溺死在信息的海洋里。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能夠在信息的海洋里遊刃有餘,破出一條自己的路來,除了屏蔽世界,就是只能獨立思考了。這是求生的本能在逼你去獨立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獨立思考的慾望最強。在樣的情況下,獨立思考的困難在於,你可能還沒來得及思考,就被答案淹沒了。在這種情況下,你不用去問,就有千萬個問題已經在那了,你不用去想,那千萬個問題又都已經有很多答案了,這些問題包括了你想問的一切,這些答案也包括了你想知道的一切。你想要去獨立思考,但未必能獨立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去質疑已知。

沒有完美的讓你去獨立思考的環境,只有完美的讓你去思考的動力,那就是對未知的好奇,和對已知的質疑。

那麼知乎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知乎上有很多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的,知乎上也有很多答案,這些答案我們覺得,啊,怎麼會這麼對?!在這樣的地方,我們似乎只要被動接受就好了,只要去看別人說什麼就好了,甚至我們都不需要去選擇哪個答案是最好的,因為已經有人投票了。知乎是一個有些啥的地方。知乎有些啥,但卻不是啥都有。曾經我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在知乎上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回答?上知乎的人很多,但卻不是所有人都上知乎,上知乎的人只是所有人的一個小小的樣本,這個樣本還是有偏的,那麼大部分上知乎的人是不是會具有某種相似的特點呢?我覺得這種樣本的偏性是導致知乎是個有些啥而不是啥都有的地方。有些啥的地方和啥都有的地方的差別就是,對於同一個問題,雖然有很多答案,但是這些答案卻沒有彼此間相互衝突,沒有那種那你覺得兩個答案都對,但是他倆又相互矛盾的狀況。這種狀況的缺乏可能會導致我們很容易就選出一個比較好的答案——這種選擇並不是依賴獨立思考的,而可能是依賴「字數長短,票數多少,是不是看起來煞有介事」。或許這就是題主覺得上知乎多獨立思考能力下降的原因吧。我們不需要產生問題,因為問題已經有了,我們也不需要去思考答案,因為我們很容易找到一個能接受的答案(並且沒有看到這個答案被挑戰和反駁)。

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怎樣才能找回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我想說的第一點,不是「你要有好奇心,要有批判精神,要思考,不要被動接受」,而是想說,你看過的答案,你真的就懂了么?食物吃下去,還要消化,分解成基本物質,排泄掉廢物。那麼當你攝入一個答案的時候,你有沒有去消化,分解,吸收,利用,排泄呢?我一直覺得人思考的過程就是吸收消化所攝入的知識的過程。如果你有,你就不會對在你搬運到空間的答案受到反駁的時候無法回擊了。高中的時候,有個同學曾經自嘲「我覺得一本參考書我買了我就當做我做了」,很可笑,而我自己呢?我覺得一道題目我做了就等於我會了,即使我做錯了,一樣很可笑。現在呢,我們可能覺得對於一個問題,我看了就等於我會了。我覺得這不是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我覺得這是喪失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其實主動學習的過程就必然伴隨了思考的過程。思考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並不是說每一個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是你的思考的結論應該有你的氣息。問題的答案可以是發散的,但是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卻能呈現出屬於你的鮮明的特質。至少你應該把把一個事物想到你能接受的程度,想到你覺得它是正常的程度,你要把一個想到你一提到就知道是怎麼回事的程度。

其實當你有了思考的過程我覺得你就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了。但是我還是想接著往下講。


經濟學有兩種,一種是positive economics,一種是normal economics。positive economics研究事實是怎樣,normal economics研究應該怎樣。每個人對應該怎樣都有自己看法,所以經濟學不研究這個。問題也有兩種,一種是事實是什麼,也就是什麼是什麼;另一種是觀點是什麼,是你覺得什麼是什麼。但是我們能把這兩者完全分開么?也許可以。我記得某人回答知乎和維基百科的區別的時候,說,維基百科的答案是fact,而知乎的答案是opinion-based fact。事實有真相,有標準答案(really?那科學家在幹嘛?好吧,對普通人來說,事實有真相有標準答案),但觀點卻沒有標準的觀點。我們有時候覺得自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因為我們被別人的觀點牽著鼻子走了,我們覺得失去了形成自己的觀點的能力。但老實說,如果你有形成觀點的能力,它是永遠不會喪失的。我們失去的是我們以為我們能形成自己的觀點的幻覺。一個有自己的觀點的人永遠有自己的觀點,因為那個觀點是由內而外的,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外在展現,是他的內核在外事上的顯現。會失去的,是零碎的、離散的形成觀點的能力。而那些零碎的、離散的觀點確實是獨立思考的結果么?親,別逗了。那只是別的信息在你腦子裡的植入,所以你有時候才會覺得,呀,別人的觀點好像更牛逼哦。


從【沒有思考——覺得別人說的是對的——發現別人說的也有問題——獨立思考】
這就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是迭代的重複的過程
不是因為你看太多知乎,而是你看的不夠多

看的書不夠多、寫得東西不夠多、思考的不夠多、體驗的不夠多……所以才無法分辨和分析。

我對 「越來越不會獨立思考」 這個問題體會最深的是在看書的方面。每本書都很好,每句話都有道理,關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觀點我都覺得是對的……那個時候我也曾經懷疑自己,怎麼辦?我也覺得自己的腦子好像被人洗了,看了很多,但是都沒有我自己的想法。

怎麼辦?
一點我用過的小tips給你參考~

  1. 自我暗示式的,每天和自己說:要做一個有思想的人。自然就會想「什麼才是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是什麼樣的?」不見得能想出答案,不強求,保留這個疑問直到你有答案。有了答案也沒有結束,因為這個答案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以前【地球中心論】大家都認為是真理不是也被推翻了么?更何況是一個網上的答案。這是一個再自然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2. 從關注觀點本身,變為關注他的思考方式,並與自己比較,去粗取精。
  3. 自我充實,看更多的書,做更多的總結。eg : 讀書筆記,我的讀書筆記記得方式很簡單,就是只要喜歡的句子/段落就抄下來,換行表示切換。現在回頭看我第一本讀書筆記,充滿了華麗辭藻,覺得當時幼稚;看第二本讀書筆記,嘲笑自己過去記過的俏皮話;...;然後看現在的,覺得很能鼓勵自己。但是也許一年之後再回頭看,會不會也覺得幼稚呢?——我覺得會。但是即使幼稚,我還不是在進步么?至少是在自己認為更成熟的方向進步。
  4. 輸出記錄。除了記錄你的成就和沉澱,也是在記錄你的淺薄。都是反思的根據。
  5. 從自己想到的最笨的方法開始練習。因為其實並不存在什麼真正普適的方法論。你自己好好問一下自己,你覺得一個有思想的人會怎麼做?然後就去做。比如,你覺得又獨立思想的人可以回答知乎上的問題,那麼你就去回答,哪怕不發布上來,你都要寫一下看看自己寫出來是什麼。然後對比你覺得好的,自己還有哪些改進的地方?自己受到了什麼局限?等等。
  6. 發現潛在問題。在上課、講座、看書、包括看專業書,儘可能地提問題,記錄在書的側面解決,可以自己解決,有時候我寫完問題的時候就想到了答案,實在解決不了在向外部求助。這種發現問題的過程對任何一個方面都很有好處。比如你現在就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因為知乎覺得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下降了?什麼原因造成的?真的是因為知乎嗎?

我使用知乎都是看高票數的答案,我覺得那些答案最接近正確,而且這種方法很高效(我沒有時間去看很多答案)。

其實這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最高票的回答你都贊同嗎?不見得。有些時候,你會看到下面有你更贊同的。即使你沒有看其他答案,但是你能知道那個最高票的答案有哪些不好的地方,也能體現出你的獨立思考。

現在看來我錯了,而且越來越不會獨立思考,怎麼破?

根本上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這種提升不見得只有我說的幾種方法,有很多很多。


【注】
不要害怕,有這種想法,說明你已經在思考了!
你以前沒有發現自己思考力不足,通過知乎你知道了。
說明已經在進步的路上了。

XD

.


這事兒不是知乎的錯。。。
跟用不用知乎沒啥關係。。。


題主你應該樹立一個觀念:知乎上的「答案」不是答案,而是「觀點」,「觀點」是可以被認可也可以被反駁的,然後通過各種觀點的碰撞再催生新的觀點,這樣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未必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那些高票的答案可能只是一種馬太效應,真理有可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低贊同答案)。

怎麼破?把所有答案都看一遍,包括摺疊區的。然後思考下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最後給出屬於你自己的「觀點」(或者說答案)


面對一個問題,首先你得自己嘗試地去給出解答,
而你的惰性使得你只是想往下面翻看精彩的回答。
你不願意思考,又怎麼能獨立思考?


我也覺得應該從自己熟悉的領域著手,開始回答問題


你沒有錯,也不一定是不會獨立思考;首先,知乎裡面的答案都是經過回答者大腦過濾後產生的,每個答案代表一種視角、思維方式,或從不同層面分析問題的結果,或不同領域對於事物的看法,你把一個獨立的答案放在空間,就只代表了一種觀點和看法,脫離了知乎裡面百家爭鳴和思維碰撞的環境後,答案就顯得那麼蒼白,就一定會招來很多人的反駁;
其次,在知乎里獲得高票贊同的答案,往往或視角獨特,或深刻省人,或詼諧幽默,故往往在脫離知乎後遭人非議;另外,說句不好聽的,空間裡面的人的確在包容性及知識廣度方面不如知乎,所以反駁的人多;
最後來說下,你對不會獨立思考的擔憂,是否會獨立思考建立在博覽眾家觀點之後能否對問題有一個清晰的定位,而非再另闢蹊徑創造自己"獨特"的論調,多看,少說,多思考,少輕信,多學習,少藐視,廣納百言,慎下定論!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時間有限,所以只看贊同數較高的答案,原也沒什麼錯。

至於是否獨立思考,這個跟看什麼關係真不大。有些人,就腦子懶,總是人云亦云,不習慣自己思考。這樣的人還是人群中的大多數。

另有一些人,總有種逆反性,就是懷疑精神。不要說看到一個普通人回答的得到了幾十個贊同的答案,那怕是佛祖站在他面前,告訴他一個答案,他也會自己先思考下,哪怕是出自馬克思親手寫的經典,他也會想,是不是時代不同了,或者馬克思雖是聖人般的存在,但也只是被世人神化,他說的話準不準,還是要看社會實踐的。不巧的是,社會實踐真就證明,馬克思真不是上帝般的存在。

你看,連佛祖、馬克思的話,都值得懷疑,而且必須懷疑。你還完全信一個知乎大牛的話嗎?

所以,有沒有懷疑精神,跟你是不是泡知乎,關係真不大。如果你有懷疑精神,只相信自己親自實驗過嘗試過的,否則對一切都持懷疑態度,慢慢的,你就一定能獨立思考。


為什麼說獨立思考很重要?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習慣於被動學習、傾向於人雲亦云、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向別人尋求答案。


也許他們真的懂很多道理,但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還有另一種人:他們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看問題獨到深刻、遇到問題會向自己要答案。

同樣是判斷問題,在 「吃包子還是油條」、「豆腐腦要甜的還是鹹的?」 這種問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少有人會盲從別人的意見。


但是,對於 「中醫究竟有沒有用?」、「網路科普可不可信?」 這一類問題,很多人的觀點都只是道聽途說後的人云亦云。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對於前者我們有自己的觀點,對於後者卻沒有了呢?


答案很簡單:不夠了解。


有句諺語是: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人們常用這句話來比喻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也聽過、見過,所以至少會有所了解。


思考問題也是一樣,需要多經歷、多傾聽、多看見、多思考。也許第一次遇到時會吃虧上當,但隨著經驗的累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達到 「見多識廣」 的境界。


行萬里路之外,讀萬卷書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有些人即便是在讀書這件事兒上也做不到獨立思考。他們整天追著別人索要書單、一味追求乾貨、每年定下快速閱讀幾十本書的目標。

然而,問題在於:


讀完了幾十本書之後,真的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嗎? 

有人說,我讀的書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這些知識都埋藏在心裡,需要用的時候就能夠自動顯現。


我覺得,這種特徵描述更符合掃描儀和印表機吧?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


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討論的並不是讀了多少本書、拿到了哪位大師的書單,而是通過讀書這件事兒引發了多少思考。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缺乏獨立思考。簡單來說,這是由於內、外因兩個因素造成的。


先說外因,也就是大環境影響。


? 媒體誘導


互聯網時代,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難免要寫出一些偏激、誇張的報導。

比方說 2015 年發生的 「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先放出女司機被打的視頻,引起女權主義者的義憤填膺,賺一波關注。然後又放出行車記錄儀的錄像,打著還原真相的旗號再吸引一波眼球。


輿論風向不斷反轉,我們究竟該信誰?


? 信息趨同


主流媒體或大 V 的關注點基本都集中在僅有的幾個熱點,這會造成看似信息爆炸,實際上都說的是同一件事兒的窘境。


再加上大眾會通過轉發等手段表達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單方面倒向某個觀點。從心理原因分析,這是因為人們會為了尋求 「認同感」 與 「安全感」 而放棄獨立思考,選擇跟隨大眾。


說回內因,則是由於大多數人更傾向於相信自己所認可的 「真相」。


打個比方,在我們看完一篇減肥成功的勵志文之後,可能會發出如下幾種感嘆:


「這個人好有毅力!我也想減肥!」

「他好厲害,可是好辛苦哦!」

「他這麼累有什麼意義?人生難道不應該順其自然嗎?」

「這哪裡算勵志?我上我也行!」

「原來減肥要犧牲這麼多人生樂趣,不減也罷!」


這些評論中有人表示讚歎、有人表示否定、有人顯示輕蔑、有人收穫安慰。


這些評論雖然著眼點各不相同,但足以說明一個問題:


我們在信息海洋中徜徉時,會下意識將自己代入其中進行比較。


可是這些信息本身是否真實呢?


沒有人會在意。


其實,當我們開始注意到獨立思考這件事兒的時候,獨立思考的 「意識」 就已經覺醒了。下一步,就是提高獨立思考的質量,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裡有三個小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 思考式閱讀

相對來說,讀書永遠是最好的學習途徑。一是因為作者通常會再三修改,二是由於書中的內容更加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讀書也要搭配思考。因為未經思考就吸收的知識,遠不如獨立思考後得出的想法實用。


如果把大腦比作圖書館,讀書量就相當於藏書,而思考就可以看作是對藏書的整理。雜亂無章的大型圖書館,實用性自然遠不如井然有序的小圖書館。


有的書會幫我們完善知識體系,有的書會幫我們在不同領域間建立新的連接,有的書還可能會提供一個新的關注視角。總的來說,讀書就是將書中的知識與我們自身的經驗碰撞、融合,最終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在閱讀中,我們唯一需要警惕的就是:


不要在無意識中只顧尋找符合我們當前價值觀的內容。


這種閱讀只不過是尋找認同感、滿足心中的期待而已,對於培養邏輯、論證思考等方面毫無幫助。


理性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增長見識。如果只為消遣,真不如看綜藝節目有趣。


? 質疑式分析


首先,不盲目輕信。

判斷一條信息之前,請務必找到消息來源,因為可靠的來源會帶來更客觀的信息。


媒體的信息都帶有相當的目的性。微博、公眾號上的段子朗朗上口、讀來暢快淋漓,但真實性與可靠性卻難以判斷。信哪些?信多少?這些問題都要在思考過後進行判斷。


比方說,我們都認為轉發信息與獲取 Q 幣之間沒什麼關係。但突然有人冒出來說:轉發這條信息可以獲得 50Q 幣。這時候我們不需要去懷疑最初的判斷,即 「轉發信息與獲取 Q 幣之間沒關係」,而是應該判斷消息的來源,以及 「轉發信息」 與 「獲得 Q 幣」 之間有什麼聯繫。


如果沒有,那麼這個人散發的消息就是假的,繼續保持原來的判斷。若發現這種說法是真的,那就轉變思想,接受最新的事實變化。


未知的不一定錯,已知的也不一定對。

其次,整合可用信息。


比方說,我最近在租房,有人說 A 中介不錯,也有人說 A 中介很糟糕;有人說 B 中介挺好,也有人說 B 中介特別差。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卻得到了不同的甚至於矛盾的答案,這時候我該相信哪一個呢?


我建議一個都不要信。還記得 「小馬過河」 的故事嗎?這條河深不深不是由別人判斷的,而應該由你自己判斷。


別人提供的建議都只是參考,最後可以針對每一點深入思考,為什麼他們會給出這樣的判斷?他們的判斷是不是客觀?然後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處理具體的問題。


最後,獨立得出結論。

如果你能夠把外界的信息與自己的觀點放在同等位置處理,就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了。


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做出決定,也只有你才是最了解自身情況的人。因為:


每一個人經過思考後做出的選擇,都是當下對 TA 來說的最優解。


? 規避獨立的誤區


真正的獨立思考應該是不斷尋求真理的思考,而不是僅停留在表面上無關對錯的臆想。


有人質疑自己時,不應把 「獨立思考」 當做逃避的借口,應是關注對方質疑的原因、具體觀點等。


所謂 「獨立」,並不是 「獨自」,閉門造車是最不可取的方式。忽視他人意見、拒絕別人指導、無論對錯的 「獨立」 都是耍流氓。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只停留在知道,是永遠做不到的。


新聞說什麼就聽什麼,媒體報道什麼就信什麼,周圍人對事情一致的看法也只會表示贊同,這不是合群,更不是獨立思考,只是單純的人云亦云。


當你跳出這種困境,就會發現前方的目標更加清晰,未來的道路更加堅定!


最後,有一句話送給大家:


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包括這句話。


如果選擇相信,請自己掌握度。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馬雲的微博,他有 2162 萬的粉絲,關注卻只有 1,為什麼?


請獨立思考。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願我們都能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


下載新生大學APP,讓自我升級成為一種習慣。


多回答問題。


因為那些都不是你的答案。

看過是輸入,寫下你的答案才是輸出,才是最有效的思考和學習。


還是那句老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可以把知乎當作一本包羅萬象的書,每個問答都是一個小章節。
咱的問題並不在網站,也不在具體那些問答的內容,而是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如何處理這些信息?
【獨立思考】其實不是天生的,就像寫字、打籃球、騎自行車一樣,是一種後天培養的能力。
@內小妞 的回答里說到

從【沒有思考——覺得別人說的是對的——發現別人說的也有問題——獨立思考】
這就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不是順序的,而是迭代地重複的過程

基本贊同。其實這裡面還有更複雜的步驟。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現有的知識無法解釋某個問題,他很自然地向他人尋求幫助。但是這些答案或無法解釋問題,最後還得自己尋找證據,形成一個能為自己所認可的答案。甚至有一天,出現了新的證據,或許原來的答案就要推翻重建了。
獨立思考,是一套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在某個問題上堅持自己的觀點,就算獨立思考了。而是要把它的來龍去脈完全掌握。我們看到有些人會反駁一篇文章,應該分辨清楚,哪些人批評了文章的邏輯與方法,哪些人質疑的是證據的真實性,哪些人是抵制它的觀點。
他人的反駁,其實也是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那麼這部分人的回答與之前的答案有何異同呢?他們為何持有相反的結論,差別在哪裡?這才是更值得思考的事情,而不必為出現反對的聲音感到奇怪。

補充,有人提到了,盡量把各種答案都看一遍,這是個好方法。所謂「兼聽則明」,是在聽取了來自各種階層和立場的不同答案之後,再認真地思索和分辨。如果您覺得都看完了比較費時,那麼不如在相同的時間內少瀏覽幾個問題,盡量把時間集中到自己最感興趣的那個領域,畢竟貪多嚼不爛。


嘗試一下:
1. 在提問之前,問問自己有沒有對該問題的一個答案,放在補充裡面,大家的回答會參考到的,這樣你看別人的回答就對自己更有效果。
2. 在看到知乎每個問題的時候,如果是專業性的問題,自己實在沒有回答的知識儲備,那就當學習的機會,感興趣的話認真看看答案,並做主動引申閱讀,直到自己有了初步的想法。如果是通用性問題,自己嘗試給個答案,帶著答案去閱讀其他人的答案和評論。

總之,主動性非常重要。


不要迷信權威和票數。只有絕對的角度,沒有絕對的權威。

多關注自己熟悉的領域。練習思維。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後再去看其他領域。


和樓主正相反,我在用了知乎以後,反而越來越會獨立思考了!我覺得培養「獨立思考」的第一步,是建立批判性思維,也就是說無論你看到任何信息、消息,先用懷疑的態度去閱讀,帶著「我可能要駁斥這個觀點」的態度有互動性地去閱讀,而非單純地「接收」信息。

知乎是一個雙向性的互動社區,用戶可以接收信息,更可以創造信息;題主之所以會覺得自己「越來越不會獨立思考」,是因為在使用知乎的過程中只把自己當成了信息的「接收者」,在接收了信息之後缺乏辯證思考的過程,也沒有主觀判斷的過程,所接收的信息是否是「正確「的。

既然題主問的是」如何解決「,那我就提一些建議吧。

首先,不要一味看答案,試著「提問」吧,但是不要問過於直白、淺顯,google一秒就能搜到幾千個答案的問題。在提問之前,心裡可以預先有一個構想,」我希望看到怎樣的答案「,」怎樣的答案對我最有幫助「。

其次,在收到回答之後,一邊看答案一邊想,這個答案符合我的預期嗎?如果符合,是哪裡符合了?哪個點讓你覺得說的特別對,特別確切?如果不符合,又是哪裡讓你覺得不贊同?當然,」不符合預期「不代表沒有幫助,試著找一找不同答案里的閃光點,如果你有了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那麼恭喜你,這就是你思考後的成果之一了。

需要指出來的是,高票數的答案只能說明點贊同的人比較多,但並不說明這個答案就一定是「正確」的,其中可能有一些紕漏或錯誤,只不過大家沒發現;同時,它也不表示對你最有用,因為每個人關注的點都不同,期待的答案類型也不同,有些人可能喜歡「現身說法」型,希望找有真實事例的答案,有些人可能喜歡「理論分析」型,希望找有理論依據的、條理清晰的答案——總之,「好答案」是沒有標準的。

在閱讀最高票數的答案之前,不要預先就給自己心理暗示「這個答案是最佳答案」,而應該疑問「為什麼這個答案會獲得這麼多贊同」,然後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原因。

不論是對答案的贊同還是反對,只要是經過思考後的行為,就都會對你自身的三觀有一定的強化甚至是調整的作用,但是怕就怕在,你壓根沒有自己的三觀,於是就只能「大多數人同意哪個,我就同意哪個」了。

如果樓主不想成為跟風的人,那就從對高票數答案的質疑做起吧。


高贊同票的答案反對票也不少,只是你看不到


我只想說一個事情,獨立思考是需要基礎的,對於某方面的事物,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而妄言獨立思考,是很可笑的。就像土摩托給那些科技科普類記者說的那樣,是什麼給了你能夠獨立思考的勇氣?


你會來問這個問題說明你是會獨立思考的嘛


嘗試回答問題。


看到一個知乎問題前,先自己想一下自己的答案。這樣能促進你主動思考。
然後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在你的答案形成文字。。而且你你有條理的逐步將他完善的時候 也促進了你的思考 有時甚至有驚艷的感覺,這個問題還可以這麼想
然後再看別人的答案


推薦閱讀:

知乎大神李東回答數達到驚人的10069,這是怎麼做到的?
為什麼知乎上反智主義如此盛行?
為什麼知乎的回答總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在知乎刪自己答案的這種行為你怎麼看?
很多人回答起手式是「我是XX星座的」是一種怎樣的邏輯?

TAG:思考 | 知乎回答 | 獨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