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飛機過安檢為什麼不能攜帶超過100ml的液體?

即使證明這個液體是可以喝的、無毒的為什麼也不能攜帶?


2002年5月7日晚9時24分,北方航空公司從北京飛往大連的6136航班在大連海域墜毀,機上112人全部身亡。據官方的新華社報導,調查人員得出的結論是,37歲的乘客張丕林在機上縱火導致這架客機墜入了黃海。中國官方媒體隨後的報導稱,這名乘客此前購買了7份航空意外險,保額總計高達17萬美元,據懷疑他在這架MD-82飛機上點燃了一瓶汽油或其他易燃液體。

此後不到1年,在2003年2月2日,又有人將易燃液體用於劫機。新華社報導,39歲的失業人員董躍在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北京飛福州的CA1505航班上將一個飲料罐內裝著的燃料撒在機艙內。他隨後要求飛機改道飛往台灣。這名劫機者後來被機上人員制服,這架飛機也在福州安全著陸。

在2003年的這起事件後,航空部門開始禁止乘客攜帶液體物質登機。


3-1-1 formulation是美國制定出來的規則,後來被加拿大,歐洲亞洲等國採用。

The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TSA) 做過相應的解釋,我截取了部分原文,用括弧做了相應的補充和解釋。

3. We reduce risk by deciding what we believe is necessary for a completed bomb -- the core of the 100ml (3.4 ounce) limit. Extensive testing bega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0, 2006 -- the day the liquids plot was made public --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 level at which any liquid brought onboard a plane represents little risk. These were tests by multiple government agencies, National Laboratories and other nations and they assisted in the 3-1-1 formulation (3-1-1 for carry-ons = 3.4 ounce (100ml) bottle or less (by volume) ; 1 quart-sized, clear, plastic, zip-top bag(大概就是大約1升不到一升容量的袋子); 1 bag per passenger placed in screening bin). We announced 3-1-1 on September 26, 2006 and that allowed travelers to go on overnight trips without having to check a bag (這裡的check不是檢查的意思,是指託運). That is the trade-off: if 3-1-1 is too complicated, you can always just check your bag.

5. The container itself adds complexity (to mix the explosives). A 100ml container limits the effect of, and even the ability of, a detonation. It also forces a more precise mix, and a lot more boost -- which makes it easier to detect from that side. Even creative ways to smuggle liquids in are less effective because, eventually, they still have to mix it right and get it into the right container, etc. There are also issues with what kind of container you use, but let"s leave them to puzzle that out further.

所以結論是兩點:
一,100ml任何液體即使帶上飛機可發生的危害極小
二,即使所帶的液體加起來有1升(帶了10個瓶子),不能用大容積的瓶子有效混合也可視為是安全的。

美國08年出台這項規定的時候到至今仍有很多美國人質疑,說「this rule is nothing more than inconvenience"。話說美國人真的什麼都質疑,想盡各種理由質疑,挺好的,當然比沒質疑好。

有很多美國人對此表示了質疑,比如就算各種液體無法有效混合,恐怖分子也可以帶10瓶已經混合好的上飛機。但是我想,上了飛機後,也沒有容器把10瓶液體裝在一起引發爆炸啊,把10個小瓶子綁在一起可能不起作用吧?我不是化學專業的,真不是很懂啊。

也有人質疑,飛機上供給旅客食用的飲料等也是遠遠超過100ml的液體,為什麼可以上飛機?官方對此似乎沒有給什麼很明確的解釋,我想,安檢可以查出已經成為可爆炸物的液體,但是有這種情況,本來不可爆炸,但是按比列將某幾種液體混合就可以形成可爆炸物的液體,這些光用現在安檢的成像技術還判斷不出來。另外,安檢口的工作人員不一定都是化學天才,在短時間內判斷一個旅客身上所帶的所有液體中會不會混合出可爆炸性液體,是幾乎不可能了,即使把安檢工作人員都換成會判斷的天才,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準確,並且非常消耗時間。

我想到一種辦法,就是發明一個新機器,可以將傳送帶上的東西經掃描準確無誤的確定是什麼物質,然後經過電腦計算可能混合出可爆炸物的可能性。但是仍然有個缺陷,比如恐怖分子A帶了5瓶超過100ml的液體,這5瓶液體的各種組合都無法產生可爆炸物,恐怖分子B也帶了5瓶超過100ml的液體,這5瓶液體的各種組合也無法產生各種爆炸物,但是,恐怖分子A和恐怖分子B通過安檢匯合後,它們的交叉組合可以混合產生可爆炸物。那就傻逼了。

所以,如何保證飛行安全確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保證安全就必定會不便,直接什麼都不檢查直接讓上飛機當然最方便。所以保證一樣多一些就得犧牲另一項多一些,這也是經濟學中所說的交替原則。等再過個八十年,科技更發達的時候,就會有讓保證安全也提高又比現在方便的安檢水平了。

http://blog.tsa.gov/2008/02/more-on-liquid-rules-why-we-do-things.html


2006年8月21日,超過10個英國人帶了液體炸彈飛往美國,成分是過氧化氫,因為當時希斯羅機場檢測不出這個東西來,然後這個事件導致了短暫時間內,英國所有航班不能帶任何液體,以及從2006年11月之後,不能帶超過100ML液體上飛機(The Times, 2006)


Precise mix,right container,就是需要按照嚴格的比例進行混合才會產生爆炸,比如xx115毫升,yy125毫升,zz110毫升,比例不準確都不可能產生爆炸。Which makes it easier to detect from that side,你要做到這麼精確,你都還沒開始混合就已經被人發現了。高空的氣壓和陸地的氣壓不一樣,100毫升已混合好的爆炸物最多也就「砰」一聲響,產生一點短暫的小火花,不會構成危險。請化學專業的出來解答一下吧。


推薦閱讀:

飛機遭遇事故,除了迫降就只能跳傘了嗎?
在剛剛起飛、低空低速的條件下及時重啟飛機發動機有多大難度?
飛機上擅自更換座位會影響飛機的平衡參數,從而危及飛行安全嗎?
高速鐵路相比飛機出行有哪些優勢?
試問如何經濟的做到長時間飛機旅行中盡量讓自己舒服?

TAG:飛機 | 民航 | 安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