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以後馬謖會不會作為姜維的軍師而大有作為呢?


馬謖之死,首要責任在諸葛亮,而不在馬謖。

在街亭之戰前,馬謖沒有單獨歷練的機會。突然把這麼重大的任務交給馬謖,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培養一個將軍,就要讓從低級軍官做起,先做一些不重要的戰事。讓他對實戰有清醒的認識,慢慢積累經驗。

如果放在歷史上,突然把一個不合適的人放在重要位置上,就是要殺這個人的表現,而不是提拔重用的態度。

這樣使用一個人,他肯定是要犯錯誤,並且極有可能是大錯誤。然後就可以藉機把他除掉,這才是歷史上的正常邏輯。

因此對於諸葛亮為什麼不按正常程序培養使用馬謖,不得而知,總之這肯定是一個錯誤,誤了蜀國,也害了馬謖。

其實,我們稍提一個題外話。

長平之戰的趙括也是一樣,趙括並非無能之輩,只是缺乏實戰歷練和時間經驗積累,貿然被推上了重要崗位,還是極其難以完成的任務。從這個時間點,失敗的命運就基本上已經註定了。

趙括和馬謖,從本質上看,都是大用之才。

將軍必起於發卒之間,沒有十年左右的歷練,很難打造出一個合格的將軍的。在積累經驗的道理上,時間是最難跨越的尺度。

趙括和馬謖,如果是從很小的年紀,就放在軍中名將身邊進行重點培養,最終都有可能成為一代名將或參謀人才。

如果馬謖不死,吸取這次的教訓,再假以時日,也會成為一個大才,至少成為姜維的軍師或者姜維在朝中的幫手是沒有問題的。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馬謖必死。

因為劉備剛死沒幾年,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並不穩固,受到蜀中派和劉備親信的打壓,本來位置就很尷尬。

這次失敗給了蜀中派和劉備親信發難的機會,諸葛亮只有找個替罪羊來頂,這個人只能是馬謖。殺了馬謖,才能堵住蜀中派和劉備親信的嘴。

不管是用人不明,還是事後所為,馬謖都是諸葛亮的犧牲品。


馬謖適合當參謀,但不適合直接統兵作戰。馬謖少時成名,飽讀書卷,平時喜歡和別人談論軍事謀略。做過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郡太守,有一定的從政經驗。

諸葛亮非常喜歡馬謖,馬謖擔任參軍的時候,諸葛亮經常和他談論軍事謀略,一談就是一整天。馬謖也不是空有理論,建興3年諸葛亮南征,馬謖建議諸葛亮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用了馬謖的建議,順利征服了南中地區。

估計這個時候,諸葛亮在心裡決定,把馬謖當做重點對象去培養了。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違背眾議,讓他做先鋒,這讓很多人不解。因為諸葛亮平日謹慎,不大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個沒有一點統兵經驗的書生參謀。

諸葛亮這樣做,有他的考量。既然想重點培養,就得給他一個展現能力的平台,這次先鋒正是一個好機會。我估計馬謖聽到自己要當先鋒了,他心裡是又驚又喜,換做任何人都一樣。

其實諸葛亮這樣做,也是效法劉備的做法。劉備拿下漢中後,人們都認為會讓張飛鎮守漢中,沒想到劉備卻選了一個牙門將軍(低級武官)魏延去做漢中都督,這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最後的實踐證明,魏延做的很好,劉備從隊伍中發掘了一個帥才,一個軍事骨幹。

所以,諸葛亮也想在馬謖身上重演一回魏延的故事,既能讓馬謖建立威信,又能讓大家知道自己善於發掘人才,等等。諸葛亮越想心裡越開心。

可是實踐證明,這個平日談論軍事謀略一套一套的,提出過好意見的人才,在實戰中的表現差的離譜。街亭戰敗,使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痛失大好局面,只能撤回漢中。

戰敗需要問責,馬謖成為矛盾焦點。殺還是不殺,成了諸葛亮最難抉擇的。親手殺掉好友馬良的弟弟、重點培養對象、難得的好參謀,有些於心不忍;不殺,這個自己破格提拔引起眾人不滿、在指揮中違背自己意見、丟失戰略要地、讓自己的設想全部落空,又有些不符合自己嚴明法令的風格。於是在痛苦的抉擇中,諸葛亮最終選擇殺掉了馬謖,算是給死去的將士和活著的人一個交待。站得越高,摔得越慘。諸葛亮用錯人,自己連貶三級;被拔的老高的馬謖,只能一死了。

第一次北伐雖然失敗了,但諸葛亮卻收穫了另一個人才——姜維。經過簡單接觸,許多人發現這個年輕人可不一般,比馬參軍的水平要高了不少。於是剛剛成為俘虜的姜維被火箭提拔為奉義將軍、當陽亭候,最後成長為蜀漢後期最為重要的將領。

假如馬謖不死,我覺得他也不會有其他更好的機會了,有這一次失敗,就基本結束了他的政治軍事生涯,更不會成為諸葛亮另一個培養對象的好幫手。他的臉往哪擱?


馬謖是一個參謀型人才,不是一個帥將之才。劉備生前實際上評價他是非常對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言過其實,就是愛吹牛逼。不可大用的話,不是不用,而是不可大用,不可讓他當將帥,但當參謀長還是可以的。馬謖實際上並非一無是處的,《三國志》明確記載:(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所以你不要以為諸葛亮是個瞎子,胡亂用人。馬謖的長處一時蒙蔽了諸葛亮的眼睛,讓他錯用了馬謖為將,從而也讓馬謖因自己的「言過其實」付出生命的代價。馬謖作為將帥剛愎自用,不聽諸葛之言,不聽王平之諫,故然咎由自取。但他作為一個參謀人員,還是完全合格,甚至是非常合格的。馬謖作為參謀長幫助主帥制定軍事作戰計劃是有成功的先例的。諸葛亮平定南中地區「七擒孟獲」時,就是聽從了馬謖獻計「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並且取得巨大成功。所以,如果諸葛亮在馬謖兵敗之後,聽從了其他的求情不斬馬謖,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很有可能就給後三國時期人才凋零的蜀漢留下一個人才。這個人才如果給姜維做軍師,當智囊,說不定會獻出什麼奇計也未可知。事有兩面性,未來的事誰長著前後眼呢,既便是諸葛亮,也不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錯用馬謖不就是他犯下的錯嗎?如果不斬馬謖,也許將來再一次重用馬謖,就馬謖剛愎自用的樣子,說不定給蜀國造成更大的損失呢!





首先,我們是以《三國演義》來談論這件事,而非《三國志》。

可以說,諸葛亮殺馬謖是迫不得已。不得不殺。一是馬謖立有軍令狀。而是馬謖罪責不小。三是諸葛亮自己用人失察。再有一點就是街亭失手的最大責任在諸葛亮,而非馬謖。

諸葛亮在用人這個問題上顯然不如劉備,也不如他的對頭司馬懿。識人不明,用人不慎。是諸葛亮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看,馬謖是一個高級參謀和幕僚,絕非一個主事的領導。也就是說。馬謖可以提供若干個高明的建議。提供給主事者採納。如果讓這樣的讓做決定權,並不是這樣的人長項。

馬謖如果不死,在姜維麾下應該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謀士。但成為一個軍師缺缺乏應有的能力和戰略眼光。馬謖在劉備死後早在諸葛亮的提攜下展露頭角。但馬謖就給過諸葛亮一個建議,就是在曹魏散布謠言說司馬懿要造反。其他並沒有高妙的意見。馬謖缺乏大的格局意識和戰略管觀。

再就是,姜維必須要控制住馬謖,馬謖剛愎自用,有些自傲,目中無人。如果馬謖看不上姜維,或者說姜維難以降伏馬謖的話,恐怕馬謖不僅難以成為助力,恐怕還會為禍姜維。

總之,還是劉備那句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不管是歷史還是演義,馬謖都是一個存在爭議的人物,至於馬謖不死會不會作為姜維的軍師而大有作為的問題,我們先看看馬謖生平及表現。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郡宜城縣人。三國時期人物,與哥哥馬良等四位兄弟並稱「馬氏五常」。馬謖才器過人,且好談論軍計,《三國志》多次提到,「諸葛亮頻攜謖,逢議點謖」,可謂深受諸葛亮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諸葛亮征討南中時,曾向諸葛亮提議採取心戰。建興六年(228年)街亭之戰時,馬謖因違反軍令,為張郃所破,蜀軍進退無據,不得已放棄隴右三郡,退守漢中,後被諸葛亮處斬。

馬謖生平表現:在演義之中的主要表現:

第一次,諸葛亮平南蠻,馬謖獻計攻心為上。諸葛亮: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第二次,識破孟憂詐降,馬把孟憂的來意寫在紙上與諸葛亮意見相同;

第三次,諸葛亮要北伐被馬謖勸住,獻反間計差點搞死司馬懿;

第四次,提醒諸葛亮趕快修書告知孟達早做提防;

第五次,馬謖立軍令狀去守街亭,丟了街亭被處斬;

應該說馬謖是人才,但不是將才。他的失敗是諸葛亮為了培養他,在不適宜的時機讓他單獨領兵,而且事關全局勝負,把他放錯了位置(劉備也曾告誡過),這是諸葛亮的失誤;事後為了所謂的交代也罷面子也罷,斬了馬謖,沒有給他成長的機會;如果馬謖不死,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會大不如前,即使他吸取街亭之戰的教訓不斷成長。又能在諸葛亮死後能平安過渡到姜維時代(魏延就沒挺過去),也只會成為姜維左膀右臂。至於是否大有作為?不好說!



馬謖只是有小才不堪大用,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諸葛亮死後,以馬謖自大,過於自信,做事情不考慮前因後果的心理,肯定會誤導姜維。


在征南蠻時,也許大家看到的是馬謖建議諸葛亮,要收起心,但是諸葛亮七捉七放,付出很大的代價,加上蜀國本就是資源匱乏,人員凋零,南蠻地處煙障之地,只需要派一員將軍守之即可。


第二就是街亭失守,固然當時兵將不多,難敵司馬懿十幾萬大軍,但是街亭設防,肯定能拖延司馬懿很久時間,但是因為他的自作聰明,險些諸葛亮死無葬身之地,一指撫琴空城計才解的大軍之危。


姜維本身就是個文武雙全之人,智可抵周瑜,武可抵顏良,姜維需要更強大的後盾,當時蜀國多為飢餓貧困,連年多災,蜀國國力一年不如一年,縱然神仙諸葛亮在世,也無力回天。只是有了姜維的出現,延緩了蜀國的衰敗。

固然馬謖未死,姜維和馬謖也很難友好的合作,馬謖自負的心理是成就與它,也是因為自負而毀於一切,諸葛亮殺他時,一是為了振奮軍心,二是怕他以後危害別人。


實際上三國中的馬謖是有一定的過人之處,他善於計謀,熟讀兵書,是個人才,他曾建議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為上,以兵為下」,諸葛亮採納了他的意見,結果七擒七放孟獲,以仁德取得了人心,嬴得了勝利,諸葛亮也非常器重馬謖,並精心指導和培養,希望其有所作為。但馬謖自高自大,剛愎自用,無有謙虛之心,所以在街亭之戰中,沒有按諸葛亮的計划去執行,沒有聽王平的勸告,導制街亭失守,造成蜀軍處於危急的狀態。諸葛亮想起劉備臨終時囑咐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之言,所以揮淚斬了馬謖,說明諸葛亮也是有暑悲哀之心的,奈何軍紀難違,不得不斬馬謖以嚴明紀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諸葛亮不斬馬謖,馬謖將來作為姜維的軍師,是否能有大的作為呢?這個也需用如果回答,如果馬謖接受教訓,改掉剛愎自用的作風,按諸葛亮的教導去行,根據自己的才能,很有可能大有作為,否則他的命運同樣是悲殘的。


劉備知人善用。諸葛不行,是因為劉備把諸葛放對地方,才成軍師。劉備死了,馬謖沒戲。危險。人事部長,蜀國沒了。那就是劉備死了。劉備去行街,就能尋到殺豬的張飛,賣棺材的關羽,更能厚臉皮,三顧。。。


難說。

在姜維以前,馬謖可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他和姜維算是同門。

馬謖的形象,受演義影響,無非就是諸葛亮認定他是個聰明人,有悟性值得培養,而劉備覺得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他自己呢,帶了兵就飄飄然,遇到了張郃這種老司機,被海扁一頓。

所以,這個人是個很自負缺乏大局觀的人,很難說會不會和姜維有衝突。

要知道,姜維在蜀漢後期是大權獨攬,尤其是在蜀漢四相相繼故去之後,姜維位高權重,劉禪只是名義上的領導。

所以我懷疑黃皓之所以得寵,也是為了制衡姜維。

像姜維這種也是凡事親力親為,做事很獨的人,心高氣傲的勁不下於馬謖,兩個人在共事以前會不會掐得你死我活都不好說。

諸葛亮下半生,都在致力於調節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如果馬謖還在生,也許多一對需要調劑的對象了。


我覺得應該不會是。

首先我們知道在人才培養方面是要有成功有失敗的,經歷了失敗才可能成功,但是諸葛亮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了即將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十分可惜的。

其次在許多野史上關於姜維的軍師,記載裡面有一個叫寧隨的人,傳聞是當年諸葛亮偷偷放走的馬稷不過從知名度上應該不會太出眾。


推薦閱讀:

荀彧被稱為「王佐之才」,可為什麼知名度卻不如郭嘉、諸葛亮和周瑜?
黃金分割率3個小彩蛋,諸葛vs周瑜,誰的大招更厲害?
如果諸葛亮壽享百年,三國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諸葛亮不分冷熱一直拿著扇子嗎?
如果司馬懿面對空城不裝傻,直接除掉諸葛亮,那麼司馬家族還有幾年的存在空間?

TAG:諸葛亮 | 馬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