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周皇帝柴宗訓及其皇族為什麼沒有起兵反抗趙匡胤?
趙匡胤能夠發動陳橋兵變,是經過縝密策劃的,皇室和朝廷為何沒能起兵反抗?這是因為他們既缺乏防範意識,又不具備緊急反抗能力,惟一反抗的韓通被輕鬆鎮壓。
一、先看後周皇族。郭威和柴榮的家眷親屬大多在後漢時期被誅滅,基本沒有其他年長的皇室成員。柴榮死後,他的長子柴宗訓按遺詔繼位,卻只有7歲,由符太后照顧(小符後)。小符後沒有呂后、武則天這些女強人的野心和才能,所謂皇族就是一對孤兒寡母,根本不懂政治和軍事,只能依靠以范質為首的執政班子和忠於皇室的禁軍將領。
二、再看執政班子。柴榮死前任范質(首相)、王溥(次相)、魏仁浦(末相)為宰相,掌握軍國大事決策權。三人中,魏仁浦性情寬厚,為人謙謹,而且與趙家頗有交情,趙匡胤的母親杜氏是魏家的常客;王溥擅長察言觀色,早已向趙匡胤暗送秋波;范質,清傲耿介,性子急躁,與趙匡胤並無深交,但在軍隊中沒有派系,號召力有限。整個執政班子都是文官,缺少一個能壓住陣腳的人物,面對突如其來的兵變無力應對。
三、再看禁軍將領。我們看看柴宗訓即位時禁軍中高層將領構成情況:
這樣看來,整個禁軍80%以上的中高級將領已被趙匡胤直接或間接控制,這為他成功實施兵變奠定了基礎,也為和平奪權提供了可能。
四、再看敵對勢力。 朝廷有能力防範兵變的有三人:張永德、李重進、韓通。
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此前執掌禁軍殿前司,是趙匡胤的頂頭上司;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執掌侍衛親軍司,軍職比張永德還高,堪稱趙匡胤最大勁敵;韓通與趙匡胤地位相當,是柴榮的心腹將領。三人無論軍功、資歷還是職務都比趙匡胤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張永德已在柴榮死前因「點檢做天子」的謠言被罷軍職,失去軍權;李重進則被調任淮南節度使,移鎮揚州,失去對禁軍的指揮權,這兩件事很可能都是出自趙匡胤的謀劃。
韓通兼任在京都巡檢(衛戍司令),本可防範兵變,但他勇猛有餘,謀略不足,他的兒子曾提醒他防範趙匡胤,可韓通剛愎自負,不以為然,最後吃了大虧。
五、最後看反抗情況。陳橋兵變發生後,趙匡胤率禁軍回到京城,在殿前司都虞候王審琦配合下進城,正在開晨會的大臣們得知消息後驚愕不已,宰相范質只能自責後悔,想不出任何應對措施。
韓通倒是很想反抗,他一路狂奔回府,準備組織兵力抵抗,但趙匡胤早已安排王彥升率兵準備鎮壓反抗勢力,韓通還沒到家就在半道遇見王彥升,王彥升二話不說,立即率軍追殺,追到韓府後將韓通殺害,韓府百餘口悉數被殺,無一倖存。
兵變中唯一的反抗被平息了,有韓通血淋淋的例子在前,誰也不敢輕舉妄動,趙匡胤完全控制了局面,范質等人無奈之下只得屈服,成功說服後周孤兒寡母禪位。
準確來說不是沒有,首先要從周太祖郭威建立後周前說起。954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病重,臨終之際卻將皇位傳給了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內侄柴榮,這是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特例。人們通常認為郭威沒有兒子,傳給既是養子又是內侄的柴榮很正常。其實郭威之前有兩個兒子郭青哥、郭意哥(小名),但在後漢末年都被殺害。兒子雖然沒了,但皇位至少應該傳給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吧。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至少有兩個人比柴榮有優勢。
1.李重進。李重進是滄州人,他的母親是郭威的四姐福慶長公主,也就是說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後晉、後漢時期李重進就跟隨舅舅郭威四處征戰。951年郭威即位,李重進先後被封為大內都點檢兼馬步都軍頭、殿前都指揮使等職務,負責管理禁軍,頗具軍事才能。論情說他的和郭威是實實在在的甥舅關係,論才能、資歷他絲毫不遜於柴榮,而且李重進比柴榮還年長,但皇位卻輪不到他。歷經滄桑的郭威也明白李的心情,在臨終前頒布遺命時,特意讓李重進向柴榮下拜,行君臣之禮,以定君臣之分,讓李重進徹底放棄幻想。柴榮即位後,李重進在高平之戰中立下大功,被任命為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柴榮死前,將他調往淮南,鎮守揚州。陳橋兵變後,李重進被逼無奈之下舉旗反宋,最終兵敗自殺。
2.張永德。與李重進不同,張永德和郭威沒有血緣關係。但他卻娶了郭威唯一存活下來的女兒壽安公主。俗話說「女婿半個兒」,郭威戎馬一生,僅有一個女兒,因此對她格外照顧。郭威即位後,二十幾歲的張永德先後在禁軍中擔任重要職務,但最終皇冠也沒有落到他的頭上。柴榮在位期間,在張永德既重用又不斷考驗,柴榮臨死前(柴榮北伐期間病重班師,當時張擔任都點檢,是實權人物,有一天不知誰送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策點檢當天子,後來看來應該是趙大搞的,趙大是實際利益獲得者,最後也應了那句策點檢當天子),害怕張永德覬覦皇位,免去了他殿前司都點檢的職位,改由趙匡胤擔任。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稱帝後,對曾經的老上級十分尊重,「每呼駙馬不名」,在宋太宗、宋真宗在位,張永德依然受到重用,直到陳橋兵變40年後的1000年才離世。
那為何郭威會傳位給柴榮呢?讓郭威做出選擇是因為一個女人,她就是郭威的原配妻子柴氏,也就是柴榮的姑母。郭威之所以傳位柴榮,一方面看重了柴榮的才幹,另一方面也是緣於他與柴氏非同一般的感情。當郭威與柴氏結合後,一直未有子女,於是便將十幾歲的柴榮(柴氏的哥哥柴守禮之子,柴家家道中落,柴榮能力突出,很受郭威夫婦喜愛)收為己子。當郭威成為皇帝時,柴氏已經故去,但郭威並沒有忘記她,下詔追封柴氏為聖穆皇后,並且從此不再冊立皇后。周氏和柴氏親屬都被後漢隱帝所殺,總的來說皇族已是人丁單薄。953年柴榮被封為晉王、開封尹,成為事實上的皇位繼承人。954年正月郭威臨終前,召集文武眾臣,宣布自己的遺命:「晉王榮可於柩前即位」,並讓自己的外甥李重當著眾臣的面前,向柴榮行君臣之禮。當日郭威離世,柴榮繼承皇位,是為周世宗。柴榮稱帝後,由所以養子身份繼位,不得不面臨怎樣對待生身之父的疑問。出於封建禮法的考慮,柴榮為了維護自己後周皇帝和郭威養子的方位,做出了一個比照痛苦的抉擇,便是仍以「以元舅禮之」,即仍將生父柴守禮當作生母(實為姑母)的哥哥來對待,盡全力贍養柴守禮及家人,但父親卻再不能與其相見,這是為了避免呈現相見今後,親父給兒子下跪朝拜的尷尬形勢。因此,柴守禮很快就遷至洛陽居住,「終世宗(柴榮)之世,未嘗至京師」,也便是說父子二人,自從柴榮當上皇帝一貫到死,都再未碰頭柴守禮對兒子柴榮的這種安排,也沒有辦法,終究兒子皇帝的身份不是源自於他,而是源自於妹夫郭威,因此,他基本上從未乾涉過國務。站在今天視點看,後周江山之所以被趙匡胤攫取,與柴榮為人行事過於精細和講原則是有聯絡的,他如果能再自私一點處理郭柴兩家的聯絡,稱帝後以生父之禮對待柴守禮,並賦予柴家人(特別是親兄弟)一定的方位和權利,或許就不至於讓趙匡胤那麼容易就「黃袍加身」了。
當然,柴榮或許是因為對自己掌控形勢的才幹太過於自信,所以,他將柴家江山徹底寄望於自己和兒子身上,可又有誰能料得到自己的存亡呢?老天便是這麼嚴酷,偏偏過早地奪走了他的生命,因此,任何人都無法掌控悉數,趙匡胤作了皇帝後不也相同被弟弟害死了嗎?
所以,趙大篡位之後,只有李重進進行了一下反抗,也很快被鎮壓了下去。
周世宗柴榮本就是先帝郭威的養子,後周皇族力量本來就相當孱弱,根本沒有龐大的宗室群體,何來反抗趙匡胤呢?
柴榮一共留下七個兒子,柴宗訓是老四,因為三個大兒子都死在了後漢政權手中。陳橋兵變的時候,柴宗訓尚且只有七歲,更何況三個更加年幼的弟弟。
而柴榮的兄弟,也就是柴宗訓的叔叔伯伯,也都在後漢時代就都死了,更不可能去反抗趙匡胤。
趙匡胤奪權之後,顧念方面柴榮畢竟對自己有恩,再加上柴宗訓年幼,因而並沒有像歷朝歷代朝代更替那樣,對前朝趕盡殺絕,而是放過了後周皇室,並且善待。
歷史上的「陳橋兵變"從起兵到政變成功,為時不過二天,時間倉促,也是迅雷不及掩耳,對後周大臣來講別說反抗,甚至沒反應過來,就得改口,聽之任之,任人擺布了。
趙匡胤回師京城與早已等候的石守信等人迅速控制局面,柴宗訓也無計可施,只得召集群臣,宣奪趙匡胤幾天前就準備好的以柴宗訓名義而寫的」禪位詔書"。群臣只能奉天承運,加上個名正言順,順天應人。
各文武大臣也沒調動,一如繼往,繼續留任。然後又進行收買和籠絡,也就俯首稱臣。柴宗訓當時七歲,被封為鄭王,二十歲時不明不白地死了。
兵變時,五位統兵將軍慕容延釗、王審琦、高懷德都是趙的親朋故友,禁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察覺有變,企圖抵抗,被早已和趙匡胤通謀的王彥昇斬殺於府第。
另一位皇親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在柴榮北伐途中,因有人送"點檢做天子"的讖語謠言,而被罷去殿點都點檢之職,失去軍權,兵變後,趙匡胤仍向以前一樣,尊稱他為附馬,進行感化和拉籠,消除了戒心,也就沒了後文。
另一位皇親郭威的外甥李重進被柴榮生前調任淮南節度使,移鎮揚州,和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呼應,進行反攻,被趙匡胤御駕親征而鎮壓被殺。
周世宗柴榮從小父母雙亡,過繼給姑父郭威收養,姑姑柴氏又不會生育,乾脆把柴榮做為養子,跟隨郭威立有戰功,後繼位皇帝,也沒有加封柴家之人。
郭威曾與小妾生育兩個孩子,被後漢隱帝劉承祐聽信奸佞群小造謠生事,無故亂殺先帝遺留的文武大臣,首先把宰相史弘肇等大臣家人所殺,又把郭威家屬老少及柴榮的三個兒子全部斬殺。後來郭威也被眾人黃袍加身代後漢稱帝建後周。
劉承祐被部下殺死,他的叔叔劉崇又在太原稱帝,號北漢。劉崇子劉贇被郭威所殺。故此北漢和後周成了國讎家恨,劉崇自稱侄皇帝,勾結契丹遼軍,多次和後周交鋒。
柴榮一死,魏仁浦聽信趙匡胤為了給北征三關酬功大移鎮,把郭威的老兄弟王仁鎬從河北的邢州移到山南東道的襄州去,騰出地方給某個人的義兄李繼勛;把李重進領的鄆州改成揚州,支得好遠啊;把韓通領的宋州改成鄆州,同樣支遠了;把張永德領的澶州改到許州,讓慕容延釗從揚州來澶州,這也太會掌握要害了;讓石守信到滑州,讓趙匡胤從許州換到宋州,就準備這 樣掐住東京左右了。 擬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曹州節度使、檢校太保袁彥出為陝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傅;擬侍衛親軍龍捷右廂都指揮使、閬州防禦使柴貴出為虢州防禦使;擬控鶴左廂都指揮使、虔州團練使陸萬友出為安州防禦使;侍衛親軍龍捷右廂第一軍都指揮使、彭州刺史王晉卿出為濱州刺史。 兩個軍司裡面的預備變動就更是居心叵測了。這幾個樞密院打算落去軍職的人,都是魏仁浦和某個人畫著靶子打的吧?袁彥自不必說,長期追隨郭威和郭榮,柴貴可是郭榮的親弟弟,即使按照宗法論,那也是親表弟;陸萬友是郭威當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時候的天雄軍馬軍都指揮使,之後歷經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都是郭家父子一力提拔;王晉卿也同樣是郭榮的嫡系,從郭榮當澶州節度使的時候開始追隨的。這種差不多就是荊軻獻地圖的表章,史上皇帝太小、太后也才虛歲二十毫無主張,才讓這種拙劣的伎倆成功的吧。接下來就是陳橋兵變。李筠和李重進起兵被殺,副都指揮使韓通於954年創立「神威營」,忠誠守護後周皇室安全。韓通之子韓微,曾幾次勸說父親除去後周重臣趙匡胤,但韓通卻欣賞趙匡胤之人才氣度,並未對其下手。後趙匡胤知曉此事,感念韓通之情。960年陳橋兵變之中,韓通全家被王彥升所殺,僅存一幼子韓守瓊。那些被支出的大將也無力回天。
五代時期,由於戰爭頻繁,武將掌握實際兵權就成為了必然,趙匡胤由於戰功以及自己組建部隊的緣故,在軍中擁有了巨大的威望,其豪爽洒脫的性格在軍外同樣贏得了一班文人朋友的信賴,同時他出身不屬於後周家族政權體系內,使柴榮將他作為制衡其內部權力結構中的重要人物,以保障其子能順利接班。這使得趙匡胤擁有了超然的地位。而且在他兵變後,柴榮家族是有起兵奪權的嘗試的,只是並非柴榮幼小的兒子。但各方面條件都相對較差,很快被撲滅,我更願意將趙匡胤的開國看做其勢成,故自然而至。陳橋兵變當然不會是他被動成為皇帝的童話,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但幾乎兵不血刃,只殺一人的情況下兵變成功正是這種勢的表現。五代時期最高權力變更頻繁,多數人對於忠字早已看淡,感受到的只有力量決定一切。這直接造成了趙匡胤開國後以文武,再次倡導讀書的基本國策,正風化以安國,但特殊背景下的政策也客觀造成了有宋一代,武人地位底下,國家崇文厭武的結果。
這和亂世的皇族實力有關。後周郭威、柴榮都是英明神武的帝王,致命點在於都是壽命不長,子嗣自然年幼且少,皇族實力基本談不上。這一點與穩定的中原大一統王朝宋、明和清區別很大。沒有那麼多的王爺王子。
再說後周柴宗訓,當時還是個孩子。有能力反抗的皇族成員都不是柴榮的直系親屬,諸如郭威女婿張永德,侄子李重進。柴榮對自身能力太過自信,人算不如天算的就是壽數,皇帝也不例外。因而倉促之下為輔佐兒子做的安排根本防範不了趙匡胤的兵變。
再看軍事反抗,韓通有兵權倉促反抗被殺。整個權力中樞對兵變沒有絲毫應對,木已成舟的情況下顧命大臣基本承認事實,因為沒有兵權。李重進後來舉兵敗亡。
當時的政治、軍事環境,註定後周皇帝柴宗訓及其皇族起兵反抗得不了好結果:一是趙匡胤擁有較高的威信和群眾基礎,槍杆子里出政權,他武有眾多武將的擁戴,文有趙普輔佐;二是兵不血刃,貌似無可奈何地在眾將逼迫下皇袍加身,和平政變,同時優待後周皇室;三是當年後周皇帝柴宗訓年紀尚幼,更無威信而言,即使趙匡胤不取而代之,皇族也難免有人覬覦帝位,趙匡胤作為政治軍事強人,後周皇族無出其右者,皇族即使有人有反抗之心,也無反抗之力,自然無人反抗。
都是有定論的東西,沒有討論價值,討論的在熱火朝天,分析的再鞭辟入裡,回答的再精彩萬分。那個披著薄薄一層霧的歷史漸行漸遠。而我們這生者也還要踽踽前行,直到成為歷史。我們不必沉醉於祖先的輝煌,不用沮喪過去的落泊。為更美好的明天仼重而道遠,也許今天過後的明天,不見得好過今天
中國的皇權太大,能欲所欲為,這是人類最邪惡的權力,它能讓人幸福,也會讓喪命。正因為它邪惡的誘惑力,才使中國歷史上的野心家們趨之若渴,使盡各種陰邪手段,不斷折騰,不斷爭殺,而沒有人去想過為國家,為人民作正義的選擇!正因為皇權的邪惡誘惑,中國的歷史才演繹出一幕幕王朝更迭劇,邪惡的皇權在眾人的偷窺下不得安生,不斷被剷除被更換!——邪惡的循環史
推薦閱讀:
※再上戰場,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石敬瑭根本不是漢人,為何會說他是「漢奸」、「賣國賊」?
※金匱之盟是真是偽?
※為什麼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韓琦、富弼、文彥博都反對王安石變法?
※被「兒皇帝」割讓的幽雲十六州,為什麼令北宋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