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中國畫的筆墨精神?


在中國畫的創作中,談及最多的就是筆墨,什麼是筆墨?在互聯網「百度」里我們可以檢索到:「筆墨」是中國畫術語,有時亦作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在技法上,「筆」通常指鉤、勒、皴、擦、點等筆法;「墨」指烘、染、破、潑、積等墨法。在理論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相互依賴,完美地描繪物象,表達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大家談一幅中國畫作品的好壞,評價一個中國畫家,往往論及他的用筆是否老辣,是否蒼勁有力,用墨是否恰到好處,水與墨的結合在宣紙上有多少表現力等等。其實在我看來,「筆」和「墨」在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中,有著更深邃的含義。一、筆是一種對「形」的追求

筆是一種對「形」的追求,而神似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用筆,其實還包含了對畫家的思想境界、觀念思維、知識修養的要求以及所處的人文環境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筆」所傳達在紙面上的,就不僅僅是簡單的皴、鉤、擦、點,而是一種形而上的追求。石濤《畫語錄》云:「筆與墨會,是為氤氳,氤氳不分,是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畫于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畫於林則生之,畫於人則逸之。得筆墨之會,解氤氳之分,作辟渾沌手,傳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


我們以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代表作《五馬圖》為例,在畫中可以看到畫家精湛的用筆,畫中人物與馬的刻畫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五匹駿馬,由五個人牽引,每一個牽馬人的形態、表情、服裝、動態各有不同。李公麟的用筆,抓住了每個人物的特徵,勾畫出了不同民族的形象,更體現出了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甚至表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前三位牽馬者為西域少數民族的形象和裝束,姿態各異,「鳳頭驄」的牽馬者身體魁梧,目光炯炯,多須捲髮,衣紋採用釘頭鼠尾描,剛勁有力,用筆流暢,既表現了人物厚重的服裝質感,又表現出性格的幹練,「筆」的表現妙在其中。而第二個牽馬者,用筆採用鐵線描,細線勾勒,很好地表現了這個少數民族人物形體消瘦、精神輕鬆、氣質平和溫順的特徵。第三個牽馬者的刻畫最為精彩,目光深沉,身體微駝,左手持刷,右手牽馬,是一個飽經風霜的勞動者。李公麟用筆簡練準確,尤其身體裸露的部分,簡練的勾勒如刀切斧刻一般,使形體盡現,形象地勾勒出這位樸素的勞動者的精神世界。第四個和第五個牽馬者則是身穿官服、氣度驕橫,自信氣盛、執韁闊步的馬倌。李公麟的用筆飽滿瀟洒,挺拔有力,表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馬的造型處理也形態各異,用筆簡練,把結構需要加強的部位略施淡染,具有較強的節奏感,極其細緻生動地表現出駿馬的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和性情。李公麟在《五馬圖》中精湛的白描用筆,充分發揮了線的表現力,對「筆」的運用達到完美的境界。

李公麟的畫作,表現出他對生活的觀察「非世俗畫工混為一律,貴賤、妍丑,止以肥紅綠瘦之分」(宣和畫譜)。李公麟的用筆高度簡潔精鍊,用粗細、剛柔、輕重、濃淡而極富韻律的線條,表達了物象極其複雜的形狀與特徵。《五馬圖》《九歌圖》《維摩詰圖》這些傑出的作品,表達了中國畫用筆的精髓。


八大山人的用筆也極具代表性。八大山人,明朝寧王朱權的後裔,名朱耷,籍貫南昌,明亡後,落髮為僧,後做道士,一生對明朝覆滅隱痛於心,不肯容於當世。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斥著一種強烈的個人情緒。他所畫的花鳥、竹石、山水墨筆狂放而富有激情,造型別具一格。八哥、鴛鴦、鷺鷥、蘆雁、鱖魚、鯰魚,無不表現出八大山人對造型的獨特理解,這種獨特的處理突出表現出了八大山人的思想和感情。


八大山人作品中的花鳥、山石、枯柳、動物多用渴墨頹筆,形態冷寂凋零,造型決定了作品悲涼的格調。如《松樹雙鹿》,用筆豪放不失剛勁,鹿的眼睛也和其他作品中動物眼睛的表現形式一樣改成圓形,山石松樹圓潤中透露出荒蕪寂寥,溫馨中暗藏凄涼。再如《梅石》,簡潔的用筆剛勁有力,簡單的造型,寥寥幾筆,畫面的氣勢宏偉,意境空闊。

在陳洪綬的繪畫作品中,用筆和形象的刻畫更是爐火純青,他用筆簡潔質樸,線描清圓細勁、深厚獨到,所畫人物特徵鮮明,如《歸去來圖》《屈子行吟》《西廂記》插圖等,尤其《水滸葉子》不僅是陳老蓮一生的精心力作,也是明末清初中國繪畫史上的傑作。陳老蓮的《水滸葉子》選取了《水滸傳》中的好漢宋江、林沖、史進、燕青等梁山泊英雄繡像40人,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這些綠林豪傑的英姿氣概,畫中用筆採用銳筆直拐、釘頭鼠尾、剛勁有力的線條,人物造型誇張又明確,嚴謹又不失疏曠散逸,既形似更神似,體現出陳老蓮對人物深刻的理解、對造型準確的把握、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會觀察。

談到藝術作品中對於人物的刻畫,也讓我想起了中國古代文學創作,比如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明清小說等,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傳神,無論《三國演義》里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還是《水滸傳》里的宋江、林沖、李逵、武松,都彷彿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在這裡,文學和繪畫有著共同的藝術規律,即生活的積累、理解、體會對一個藝術家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倡導藝術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義即在於此。

二、墨是一種「意境」


意境即「境界」或「境」。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成高格。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是有我境界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乃無我境界也。有我境界,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中國畫之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物象的一種哲理性的感受、領悟和表達。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也是氣與勢的營造,筆與墨的經營,心與物的交融,意境所表達的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是中國繪畫的靈魂。

而在我們的理解中,用墨又是怎樣的呢?用墨就像用色,主要目的是表現物體的色彩、明暗等。墨雖然是黑的,但中國畫卻有「墨分五色」之說,即指黑、濃、淡、干、濕。古人說「墨即是色」,濃淡水墨可代替各種色彩。

其實,這些墨的運用與變化,是我們營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在范寬《溪山行旅圖》中,整個畫面的構圖,迫人肺腑,氣勢如虹,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莊嚴、樸實、雄渾、磅礴,表現出北方山水畫派堅韌勁拔的特點。巨峰高聳而立,萬壑千岩,山間飛瀑在畫面中形成了一條洗鍊的細線,與雄厚的巨峰形成鮮明的對比。山腳下氣霧茫茫之中隱約看到遠處的雜樹叢林,畫面近處巨石橫卧於一條小路旁,石上的樹木、亭台樓閣雖若隱若現,但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潺潺溪水從畫面深處靜靜地流來,密林深處,一隊馱馬商旅穿林而至。在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范寬把墨用到極致,畫面用墨深厚,重骨法,皴擦、渲染並用,刻畫出了秦地山川峰巒渾厚、壯麗寧靜的氣概,表達了畫家於現實生活無法達到的心神嚮往的山水意境,也是畫家心中的山水畫卷和精神家園。

米友仁的作品子承父業,創造了「米家山水」的新畫法,在《瀟湘奇觀圖》中,「點滴煙雲,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整個畫面完全以水墨畫成,沒有勾勒皴擦之筆,利用水墨的濃淡變化營造出煙雨朦朧的江南山水的意境。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畫家為後人留下了一幅幅的優秀畫卷和藝術瑰寶。他們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在用筆用墨上極為講究,通過筆墨這種看似僅為技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和藝術境界,這無疑將對我們理解中國畫的「筆墨」概念產生重要的作用。

三、中國的筆墨精神

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其觀點充分說明筆墨的造型立意的作用。其實,在中國筆墨精神和思想里,追求的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大象無形」,而並不是為再現現實生活中物象的形。而意境是通過畫家的豐厚藝術修養和審美取向所表達出的一種美學態度。畫家用筆墨將自然物象同自己的思維、意識狀態緊密聯繫起來,達到一種理想化的認識,以此表達對大自然精妙深邃的感悟,這才是中國古代畫家追求和展現給我們的繪畫的「天人合一」真諦。

石濤說:「夫畫者,從於心也。」說出了中國繪畫的精髓。繪畫所表達的是畫家的思想與精神世界。畫家要有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有自己觀察事物的態度,有發現美和表現美的手段能力,還要有對生活的熱愛,正如石濤所說的「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心受萬物,萬物受天,天受道,道法自然,由此,「吾道一以貫之」。


關注中國畫,喜愛中國畫的朋友,經常碰到筆墨精神的話題,和大家一起交流這個話題,明白什麼是筆墨精神?是文人藉助筆墨在創作文人畫過程中,將文人的個性化的主觀思想和情感,融化到藝術作品形象,表現出來的內在的精神,在這裡,避免過於理論化的說道,選擇代表中國畫發展高峰的中國畫家,以其代表性的中國畫作品,讓喜愛中國畫朋友直觀的鑒賞過程中,來認識和理想中國畫筆墨精神,大家都熟悉的明代徐渭,先看他的代表作《墨葡萄圖》(附徐渭作品《墨葡萄圖》),



作品上自題:「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向大家展現的是徐渭個人的內心深處的情感,表達他有理想抱負,卻懷才不遇的痛苦和無奈。再舉例更是大家熟悉的徐悲鴻,也舉例大家熟悉的他的代表作《奔馬》(附徐悲鴻作品《奔馬》),



向大家展現是國家和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國土在淪陷,人民在哀傷,作為畫家的徐悲鴻,用自己的畫筆塑造一往無前的奔馬形象,鼓勵真正的中華民族的兒女團結起來,保家衛國,冒著侵略者的炮火,前仆後繼……其中更是可歌可泣的海外華人和華裔子弟,不忘故國故鄉,有錢出錢,支援祖國抗戰,甚至是直接回國參戰,直到取得中華民族的最後的勝利。這樣,大家是不是能夠真正的體會到中國畫筆墨精神的內涵?


答:這個問題可以分開來說,一種是以專業知識來回答;若回答書畫愛好者則以舉例來說明。

石濤(清四僧之一、書畫大家)說:「夫畫者,從於心也。」就是說繪畫所表達的是畫家的思想與精神世界。畫家要有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有自己觀察事物的態度,有發現美和表現美的手段能力,還要有對生活的熱愛,正如石濤所說的「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心受萬物,萬物受天,天受道,道法自然等等。

徐悲鴻中國畫作品▲(網路資料圖)

徐悲鴻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以畫馬著稱;黃胄(北京炎黃藝術館創始人)也是著名畫家,也畫馬還有驢。徐悲鴻筆下的馬不是膘肥體壯而多是瘦骨嶙峋,四蹄蹬開的奔馬,這與時代是相關的。當時中國處在抗戰時期,名不聊生,表達了一種抗爭精神,馬融入了徐悲鴻全部的激情,不僅僅是馬,也代表民族,代表他的激情。有馬踏匈奴、馬踏飛燕之精神。

黃胄中國畫▲(網路資料圖)

黃胄筆下的馬則是草原上讓人騎行的馬放牧的馬,則表達的是一種奉獻精神,因此有位理論家曾說「徐悲鴻畫馬是精神,黃胄畫馬是交通工具」(不代表筆者觀點),但是都有意義。

八大山人中國畫作品▲(網路資料圖)

八大山人筆下的畫則表達禪意,畫得鳥和魚,不是正眼看人,而總是斜眼、閉眼,這裡所表達的與八大自己的身世息息相關。

山水古畫▲(網路資料圖)

山水畫家的筆下多表達寄情山林、天人合一的精神。宋朝畫講可游可居,就是說畫家在畫中所畫的人物就是自己,一種住在大山裡或逃避紛亂的現實,或山為家,融入到這個環境中,這不就天人合一了嗎!

所以,中國畫要有意境,只是畫一個大美女杵在那裡,有什麼意義,只能讓人腦淫,不如看美女照片。

這樣大家是不是有所理解。

望有幫助。


中國畫基本「語言」就是筆墨,離開了筆墨中國畫就不存在了,筆墨是中國畫的生命,筆墨是中國畫靈魂。從古至今提倡的筆墨精神到底是什麼?以卑人之見「筆墨精神」就是充滿東方哲學智慧,充滿著筆墨哲理性,失去了筆墨哲理就失去了筆墨的本質,就是失掉了中國畫筆墨精神。記得明末清初畫家朱耷有一枚閑章,這枚閑章只有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對中國筆墨精闢論證,這枚閑章就是「技成於道」,中國畫一切技法都是因「道」而產生,背離了中國畫筆墨哲理就是背理了中國畫本質,就是背離了中國畫筆墨核心,古人所說「筆墨千古不易」就是這個道理。技法層出不窮,哲理千古不變。清代石濤所講「筆墨當隨時代」,是筆墨技法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筆墨哲理永遠不能改變。中國畫用筆線條充滿著哲理:長短,粗細,寬窄,轉折,曲直,疏密,呼應,顧盼,虛實,開合,勾勒,輕重,疾徐。中國畫墨色同樣充滿著哲理:乾濕,濃淡,薄厚,深淺,焦潤,黑白。筆墨在對立中得到統一與和諧,形成了中國畫節奏美和詩意美,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美妙意境。(課間匆匆寫點感想,附學生線描習作一幀,請方家斧正!)



你如果知道「水墨丹青」就知道了中國畫,可是中國畫的筆墨精神並不是水墨丹青。






圖片:黃昌友。源自新華社


應該是中國畫的水黑畫山水,人物,花鳥,很多很多一下也說不清取,中國的寫意畫也在其中吧這都是筆墨精神。



所謂平圓留重變,濃淡乾濕焦只是用筆用墨的技法問題。本人淺見中國畫的筆墨精神是中華民族審美觀念的體現,是中國文化哲學玄學的體現。吾國先賢看世上物象用最為樸素"黑白"來表現,透過現象看本質,以一種如歌如舞筆墨情趣展示人們情感,表現出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謝邀!


中國畫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從涓涓溪流到滾滾長江,曲折蜿蜒,時聚時分,這條河流遇到山巒就會改道,遇到巨石就會拍打出浪花,遇到凹陷就會產生漩渦。那麼,凡是讓這個歷史進程出現改道、轉折或者跌宕起伏的人物或事件,都是中國美術史繞不過去的關鍵點和里程碑。與之相對應,在藝術市場當中,之所以出現有的畫家地位高、畫價高,有的畫家卻顯得不那麼重要,評判的標準即在於這些人是否起到讓歷史改道的作用。如果說某位畫家讓歷史發生了轉折和變化,他便是理所當然的大師,其創作自然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推薦閱讀:

初學者能臨摹吳冠中的畫嗎?
如何評價國畫、書法藝術類網站中華珍寶館及其系列APP?
如何欣賞國畫?
你所見過的最好看,最有意境,最有內涵的古畫有哪些?
怎樣讓國畫為大眾所接受,尤其是70、80、90後?

TAG:文化 | 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