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燒麥哪家好吃?


謝謝邀請!

其實北京很多餐廳都有燒麥,北方的清真燒麥尤其的多,大多數是牛羊肉入餡,很多時候沒處理好,再加上個頭較大,吃那麼3-5個就膩味的不行,所以北方系的燒麥館在北京雖然多,但是除了「都一處」還真沒有幾家特別的火,即使是「都一處」也都還是在講故事,真正的口味和口碑,看看食客們的評價就知道了……(很多老館子,感覺都有點你愛吃不吃的勁兒,實在無語)

其實,還是有幾家北方系的燒麥館,很值得推薦像:

陳紀德慧源稍麥地址: 回龍觀西大街上北鑫座2號樓

稍麥這個就是內蒙古的說法,內蒙古的稍麥也算是有著悠久歷史了,最早是歸化城(現在的呼市)茶館裡的茶點,後來傳到關內陳紀德慧源也是內蒙古稍麥,不同於南方的燒麥很多時候主料是糯米,內蒙的稍麥以牛羊肉為主料。陳紀的特色就是不是肉糜而是肉丁,口感也完全不一樣。

主推他們家的羊肉稍麥和三鮮稍麥,最好配一碗羊雜湯,很愜意。他們家還可以打包半成品自己回家蒸。

人均:40左右---------------------------

三生食德地址:朝陽區亮馬橋都匯天地B1樓

採用豬脊骨、整隻老雞等食材熬制6小時以上的高湯,再拿這高湯去蒸鮮香菇,完美的肥瘦二八比例的豬前臀尖豬肉、鮮冬筍、被高湯渲染滲透了4個小時的鮮香菇,加上秘制調料,才成就了餐廳招牌的「香菇冬筍豬肉餡燒麥」。練習四五年的熟練師傅從皮兒的頂端折出一朵裊裊娜娜的花兒來,一褶一褶,猶如裙裾。上屜,碼好,蒸6分鐘,皮兒不爛,餡不溢,頂上的面花兒盛放,看起來就賞心悅目。燒麥最好現蒸現吃,亦可蘸醋、辣椒油、蒜蓉汁,面花兒的乾和餡料的鮮潤,就是扎紮實實的傳統滋味

價格:98/2位套餐(這個ENJOY有售,首次使用可以找我要新客禮包,還有優惠)-------------------------

當然還有南方燒麥的代表

金鼎軒地址:雍和宮/方庄等多家分店

金鼎軒作為北京最早的24小時餐廳,一直以粵式點心著稱,廣東的白案師傅一直都做的一手好燒麥,完全無需懷疑,只是南方的燒麥入料多為糯米、海鮮等,就看食客的口味了。金鼎軒的「蟹柳燒麥」也是口碑爆款,很適合成為一桌小點中的一份,不像北方燒麥來一屜就飽了。金鼎軒的鮮蝦燒賣也還不錯,只是不夠蟹柳燒麥入味價格:人均80


北京城裡最有名的燒麥當屬「都一處」,這裡的燒麥不但餡料品種多,而且造型也相當漂亮,就像是一朵朵盛開的白蓮花,賞心悅目。

都一處的名字還跟乾隆皇帝有關係。

乾隆17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從通州微服私訪回京途經前門,當時所有的店鋪都已關門,只有這家"王記酒鋪"亮燈營業,便進店用膳,由於招待周到,酒味濃香,小菜可口,所以對小店產生了興趣,便和店主閑談起來,詢問酒店叫什麼名,店主回答:"小店沒名"。乾隆聽後說:此時京城開門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處』吧!」乾隆回宮後親筆題寫了"都一處"店名,將其刻在匾上,幾天後宮中派人送來這塊虎頭匾。從此"都一處"代替了"王記酒鋪",從此以後生意十分紅火。

1964年擴建後的新樓為兩層,營業面積達170平方米。同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觀賞乾隆御賜的虎頭匾後又為"都一處"寫了匾。"都一處"自乾隆賜匾開始出名,再加上北京小吃一燒麥,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也很有名氣。並已流傳到國外。

如今,都一處也開了多家分店,但是在前門大街的這個店還是吸引著無數京城百姓以及中外遊客。


老北京最地道的京味燒麥就在都一處,北京現在一共開了五家店,來北京除了烤鴨,必須還要報道的是都一處燒麥。都一處地位尊貴,位置顯赫,名字是乾隆爺起的,字是郭沫若提的。


燒麥不像烤鴨要興師動眾才能吃一餐,肚子餓了,一個人就可以跑過去,吃個肚歪。燒麥,就像包子,油條一樣,適合平民百姓的日常。

都一處燒麥以皮薄餡多味道鮮美而出名,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光肉餡的製作,便要選用70%的精瘦肉,使肉餡香不膩。燒麥皮子也有講究,必須用特製的軸棍將面擀成直徑3寸的蓮花折皮,擀得外圍薄中間厚。

在都一處吃燒麥,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排隊是一定的,有點耐心,有美味回報!


燒麥雖然是北方的吃食,其實仔細想想北京城裡並不特別多,最好吃也最有名的,自然是都一處,都進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倒是採訪過都一處的第八代傳承人吳華俠,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小燒麥里一些不為人知的大秘密。

要想做好燒麥,必須要有好面。供貨的廠家,是合作了幾十年的夥伴,打吳華俠的師傅甚至師傅的師傅那會,就專門混配都一處燒麥的專用麵粉。即便如此,每次麵粉到了,吳華俠都要親自手檢。麵粉的好壞第一看顏色,不說潔白如玉,也得欺霜賽雪方能過關。第二聞味道,得有淡淡的麥香。最後一關有點像品鑒普洱的開湯,就是硬碰硬的從這批次麵粉中?出幾勺當場揉面,用手來感受有沒有勁以判斷做成燒麥後是否筋道耐嚼,同時還得體會觸手是否細膩以判斷其過羅粗細,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客人食用時是否順口。去年一年,吳華俠退回了100多袋麵粉。

都一處燒麥的工序有近三十道,講究很多,可惜不能公開。這裡給大家揭秘一點褶子里的匠心吧。老北京或許聽說過,每個都一處的燒麥的麵皮都有24個褶,代表24節氣。其實呢,這些褶子是有實際作用的,用來「竄味」。頂端蓬鬆束折如花,是燒麥的一大特點。可惜這些麥花無餡,吃到嘴裡難免寡淡。褶子的作用其實就是在底部和麥花間形成細微的通道,蒸燒麥時餡汁和氣味順著褶道上行,給麥花部增加咸鮮的底味,吃起來味道更好。

吃了都一處的燒麥,我才明白高密包子煎法為何那麼獨特了,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哈哈,以後有機會再聊。順便說一句,其實原來都一處有個不亞於燒麥的人文景觀,那就是「一口清」,可惜,現在看不到了。還是那句話,掛一漏萬,歡迎拍磚。(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程勝


燒賣是非常引人喜愛的特色小吃,據說起源予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


(圖片來自網路)

北京的飲食老字號最為集中,所流傳的故事也最耐人尋味。很多飲食老字號往往以一招打天下。老字號飲食都曾有一時的風光,留有一段佳話。

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摺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裡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裡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後讚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製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到同治年間,王掌柜的後人承繼祖業,接棒經營。這時燒麥的品種增多,除了傳統的蔥花豬肉燒麥,還增添了三鮮燒麥、蝦肉燒麥,以及炸三角、回鍋肉和炒菜等。他們的燒麥皮薄、餡大、味好,仍然是看家主食。

北京都一處飯莊的燒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目前,在北京有五家店,前門大街(大柵欄東口)、永定門、地安門、學院路、方庄等。

都一處的燒麥,製作要求非常嚴格。用小籠蒸熟,潔白如雪,造型很美,有如朵朵蓮花,又似石榴,吃起來皮薄餡大,味道鮮美,香而不膩。三鮮燒麥是由雞蛋、鮮肉、蝦仁三者拌餡製成,雜以蘑菇、竹筍、海參的丁塊,味道十分鮮美,而且有~股清香氣味。蟹肉燒麥在每年九十月問菊黃蟹肥之際銷售。至於鮮肉燒麥更是鮮美可口。

美食一起來分享,吃過之後歡迎來繼續品評吧... ...



太原市柳巷清和園稍梅(燒麥)地道!


都一處的燒麥真心不怎麼樣!最差的就是天壇南門往西的那家。衛生條件極差,服務員帶廚師沒一個北京的,真是糟蹋老北京的玩意兒了。東四的明華燒麥館也沒嘍,老北京就這樣慢慢的消失了…………


要說燒麥,只能是內蒙包頭的最正宗,燒麥的起源就是在包頭當時包頭是南北商貿的交易地,來往客商多,內蒙的羊肉拌餡時會加入澱粉調製的料,也叫燜子,加入當地特產胡麻油,大蔥,鮮姜,花椒粉等,才能做出正宗的燒麥。


第一次吃燒麥,是差不多四十年前,和同學去朝陽門那邊買書,正好旁邊有家燒麥店(為什麼記得也是都一處呢?),就去吃了一次。近些年來都是在內蒙吃的燒麥,呼和和集寧,街上好多燒麥店,如今很火的一家好像叫做老綏遠。


北京有部分老字號以老賣老,都一處就是其中之一,其無論是餡,麵皮,製做工藝還是成品後的品像,味感與口感以及服務都無法與自身二十多年前相比。現在的面點尤如燒麥做成了包子像,包子吃出了饅頭感,饅頭下頓窩頭臉……


推薦閱讀:

武漢的豪宅值不值得買?
汪峰今天輸給了張學友,就是徹底輸了嗎?要是演唱會在北京開呢?
北京有哪些公主墳墓?
怎樣在北京看到免費的話劇?

TAG:燒賣 | 小吃 | 美食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