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品房普遍都是33樓?
感謝小秘書的邀請。
這是一個很系統也非常非常有意思的問題。通常我們在買房的時候會發現,為什麼一般商品房的樓層主要是6、18、22、31、32、33這些數字呢?是因為開發商都很懶設計圖你抄抄我我抄抄你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今天@一文房談來以33層為例給大家揭秘蓋房子的秘密。
相信不少朋友都知道今年6.14的倫敦公寓事故2017年6月14日,倫敦西部一棟24層公寓大樓發生的大火,火勢猛烈,大火連續焚燒十幾個小時才全部熄滅,倫敦公寓樓大火遇難者總數已經上升到79人。
我們都知道,高層建築一旦著火,後果會多麼的嚴重。因此,在蓋房子的時候,有關部門就對高層防火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
我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規定:建築高度超過100m時,不論住宅及公共建築均為超高層建築。
一旦成為「超高層」建築,防火的要求就會立刻升級:
其中,就超高層要設避難層,避難層的消防設計更加複雜就足以使開發商多操很多心,卻沒什麼收益;同時整層的避難層,我就問你,作為買房人,你願意為這麼大的公攤面積買單嗎?
而具體超高層怎麼升級,在建築專業領域有哪些更加複雜和嚴苛的要求,我們在此就不再展開了,要不容易跑題。
所以,目前市面上的房屋層高最佳為3.1米左右,33層已經到了總高低於100米的極限,在100米以內,防火消防的標準不用跟著「升級」,對於普通開發商來說專業水準就可以覆蓋。
第二條就是,開發商為何選33層來建,同樣限高100米,為什麼不把層高拔高,或者把建築基底加大?簡單得很:
1、在100米以內自然做的越高越好,只要抗震指標達標,就有更多的房源。
2、樓層越高景觀越好,價格也就越好。盡量讓更多的戶型「處於高位」,價格也能賣的更高。
3、如果層高提升,單棟基底面積越大,要麼就是提高梯戶比,要麼就要增加進深影響了採光,會降低單套產品品質,價錢也不好。
總之,開發商作為企業追求盈利無可厚非,設計部門除非開發商有著特殊的需求,否則一定是貼著各項指標的上限來設計房子,以求為之服務的開發商的成本降到最低,而工程造價和容積率的平衡,是建築設計行業的設計潛規則,在這個潛規則下,層高33層的100米一下建築,就成為常見。
因為再高的話開發商投資會暴漲,而收益會降低。涉及的領域太多,消防和安全系統,結構抗震級別都是大幅度的資金投入。對於開發商成本控制來說毫無性價比,企業都是利益最大化。
利潤低了開發商就缺少投資慾望,在土地資源足夠的情形下,開發商不可能投巨資搞超高層。除非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投資一個億造34層的大樓肯定沒有33層的利潤高。商人都是逐利的。利潤少的沒人願意干。因為33層的樓房總高度沒有突破100米,所以按照規範要求可以不用投資建設消防避難層等附屬設施。這就為開發商減少了大量額外的不產生效益的投資,能利益最大化。而34層的建築按照規範設計總高度會超過100米,否則就得降低每個樓層高度。降低每戶的房間高度顯然不可能。
很簡單,就是控制造價和得房率。
在我國規定100m以上高度為超高層,33層就是99米。
超過1百米後疏散要求提高,就是增加樓梯寬度和通道寬度,還要設置避難層,避難層是不算建築面積的。另外電梯的數量、消防設施、通風排煙設備和人員安全疏散設施會更加複雜,同時其結構本身的抗震和荷載也會大大加強。
總之採用超高層規範會大大增大公攤面積和造價。
由於我國的開發商都是唯利是圖,很少會開發100m以上住宅。
再從購房者角度說,買超高層住宅也不合算。比如小高層有80%得房率,高層有75%得房率,150米的超高層只有65%的得房率,超過200米的超高層估計60%的得房率都沒有。這樣的房子你會去買嗎?
筆者做過不少超高層項目設計,但是從沒有做過超高層住宅。
沒有人回答為什麼高層建築規定是100米內,超高層建築規定是從100米開始。
1- 100米內的建築,可以用鋼筋水泥做,成本低廉。
2- 100米內的建築,鋼筋混凝土做出的結構可以承受高樓上的應力風到了極限。
3- 100米內的建築,鋼筋水泥做地基結構強度也到了極限。整個樓體重量也到極限了。(還記得上海整體倒掉的那幢30多層的居民樓嗎,就是地基出了問題,倒在地面時全樓整體結構完整,牆面完整,玻璃都沒碎一塊,但由於重量所在,地基沒能承受住支撐)。
4-100米以上的建築,沒人敢用鋼筋水泥做結構了和地基了。非要做成本巨大。
5- 100米以上的建築,地基和樓體,為了強化結構,減輕重量,承受風力,樓身一體,現在幾乎都是採用鋼架結構。鋼筋水泥不過是個填充物,主體承重應力抗風都指望不上了。
6-用鋼架結構蓋商品房買給普通居民,這個目前沒可能,太貴。
32層或33層的核心原因,的確是限高100米。100米,按33層,每層平均3.1米,減除樓板大約20-30公分,實際上就2.8-2.9米,從居住感受來說,算一個下限的。換個角度,在建築面積相等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做少一些層數,增加基地面積,做成個胖子一樣?核心原因1:樓層越高景觀越好,價格也就越好。盡量讓更多的戶型「處於高位」,可以想像一下。核心原因2:單棟基底面積越大,要麼就是提高梯戶比,要麼就要增加進深影響了採光,會降低單套產品品質。所以規劃中不會規定多做多少層,只規定限高。所以開發商一定把樓高拔到上限,並且做能被忍受的33層。以上。
我做消防的,我告訴你。高度100以上為超高層,不管是住宅還是商用樓都得有噴淋和消火栓系統。而且必須有避亂層(也叫避難層)。100以下商用也得有噴淋和消火栓系統,無需避亂層。100以下的住宅樓不需要噴淋系統到需要消火栓系統,也無需避亂層。100以上消防成本會增加很大。我做過很多項目報建時候高度都報的99.9米,其實加上花架高度已經超過100米,但他們不會報,給點錢,消防大隊也睜隻眼閉隻眼。
朋友,商品房33層往下有人買,如果超過買的人就少了,因為在高就啥也不方便了,還非常危險。朋友,現在的人不喜歡太高的樓,太高的樓一但失火,住在33層往上的人,一點辦法也沒有。現在的人都喜歡低層的樓房,33層在往上有錢人肯定不會買的,要買也是那些沒錢的窮人才會要。
謝謝邀請。現在「寸土寸金」,所以一般報批規劃的時候會盡量增大容積率。但是規劃又有樓間距要求,所以盡量往高了走。但是航空局還是哪個部門對房子高度又有要求。想建超高層得特批。所以一般的民用住宅性價比最高的層高在33左右。
以上是七年前聽一個管報批朋友講的。他說大概是這個原因,讓我當個小常識知道就成了。,太過具體專業的原因他說我「你沒必要了解那麼細緻」
超過100米的建築在中國定義為超高層,每層3米只能最多33層。而建造超高層的標準與高層100以下的標準完全不同,建造成本會暴漲,最經濟的就是100米33層,所以國內你見到的都是33層居多,還有些30層左右是因為容積率要求不能有過多建築面積。總之,開發商很精,以利益最大化為標準,但不能突破容積率紅線。
從商品房越造越高,反映了有關部門對土地資源稀缺性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70、80年代造的老公房,多為六層的多層,90年代至2005年前後,造的商品房多為14至18層的小高層,2005年之後造的商品房基本上20層至33層左右的高層。房子越造越高,說明土地越來越緊張,政府用提高容積率的方法,希望用更少的土地建造更多的房子,以解決老百姓的居住需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