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像他們這樣的皇帝,屬於中國歷史在冊的,認可的皇帝嗎?
曹丕是繼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統皇帝,劉備和孫權只是割據政權自立的皇帝。這是一千多年來歷朝歷代,包括晉朝、南北朝各國、隋朝、唐朝、北宋的君主大臣皆認可的史實。
現代人單看三國鼎立時的地圖,大約會有蜀吳兩國地域廣闊,兩者之和竟可與曹魏抗衡的錯覺。
而事實上,兩漢時期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王朝佔據中原地區整整九州之地,再加上荊州和揚州的一部分,代表中央政府,是為正統王朝;
蜀國僅佔據益州一個州,東吳佔據交州加上荊州、揚州的大部分地區,兩國是偏遠割據勢力。
蜀國吳國看似地方不小,但從人口密度和開發度而言,兩國加起來也只相當於十分天下有其七的曹魏的一半。
漢朝人口密度圖:顏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大;顏色越淺,代表人口密度越小。
如果類比於近代中國版圖,蜀國相當於佔據了東北三省;吳國相當於佔據了地廣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而魏國則相當於傳統的中原漢地十八省地盤,還要再加上內蒙古。
那麼這樣的三方勢力,誰為正統,誰為割據,不是一目了然么?
明清之前的一千年里,原本並沒有「三國」,只有「魏晉時期」。曹魏正統說之所以在明清之前的各朝,一直是官方主流說法,首先當然是因為曹魏王朝按「禪讓」的合法程序,全盤繼承了東漢王朝的社稷和中樞官僚系統。之後一統天下的西晉王朝,同樣是依樣葫蘆,全盤繼承了魏朝的社稷和中樞官僚系統。
滅蜀者魏,晉受魏禪,承魏制,這是沒有任何人否認得了的基本史實。因此《三國志》中尊崇魏朝,以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將曹魏諸帝皆為正統入本紀,而以蜀吳諸帝為割據政權首領,入列傳,這也是任何後世人修三國史都不可免的。
魏太祖武皇帝:曹操
事實上,《三國志》也是晉朝人陳壽分別寫就的《魏志》《蜀志》《吳志》三本書的合稱,原本並不是一套書,否則,將割據政權蜀漢和東吳,和正統王朝曹魏並列合稱,在晉朝就是政治不正確了。
陳壽原本是蜀人,劉禪是其故君,譙周是其恩師,因此對蜀國相對推重,所以雖然同樣只列入列傳,相比對東吳諸帝直呼其名,陳壽尊稱劉備、劉禪為先主、後主,符合魏晉時期崇尚崇尚的禮法道義,若不如此,反要受時評非議。卻並非是只有益州區區一州的蜀漢,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過佔據荊州、揚州、交州三州之地的東吳。
(即使如此,《晉書·陳壽傳》尚且認為陳壽對諸葛瞻評價不公,有挾私報復嫌疑,卻遺漏了陳壽曾時任蜀漢衛將軍的姜維或諸葛瞻之主簿,曾任蜀漢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重要官職的記載。)
《華陽國志陳壽傳》:【初應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大同後察孝廉,為本郡中正。】
東晉偏安江左後,因為自己丟失了中原地區,若再主張「得中原者為正統」,不免頗有些尷尬。權臣桓溫的幕僚習鑿齒率先提出否定曹魏的合法性,鼓吹三國皆為割據政權,並無正統。
然而習鑿齒的本意,卻是主張司馬懿祖上為東漢名臣,而且司馬宣王又心存漢室,可謂於漢室有德,故晉朝可直接繼承東漢。
這樣就把司馬氏祖孫三代篡奪曹魏政權的事迹,全都給洗白了。貶低魏,最終目的是為了洗白晉朝建立的「原罪」,而且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說,從未成為主流,更勿論得到當時晉朝官方認可。
後世論者,頗有以為「習鑿齒首倡蜀漢正統論」,實為一廂情願的誤讀。
唐朝立歷代帝王廟,魏武帝曹操和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北魏道武帝拓拔跬、北周太祖宇文泰、隋文帝楊堅等八位王朝開國皇帝一同入祀。
唐朝對曹操,依舊尊稱為「魏武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寫就《祭魏武帝文》。李隆基幼年時也以曹操的小字「阿瞞」為名,以示對其英武事迹的效仿。
李世民撰寫《祭魏武帝文》
一直到了南宋,以理學大師朱熹為代表的一些儒生才發明出「蜀漢正統論」。
朱熹在其《通鑒綱目》中,以蜀漢、南朝為正統,以曹魏、北朝為僭偽,其目的無非是因為此時宋朝自己丟失了中原地區,卻還要自居為正統王朝,所以將偏安的南宋類比於歷史上的蜀漢政權和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而把北方的金國類比於歷史上的曹魏和北魏、北周。
【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亦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國志》
朱熹雖做如此主張,但此說在南宋同樣沒有能夠成為官方主流意見,一直到了明朝時,朱熹學說已經成為了儒家統治學說,科舉必考內容,經過百餘年演進,到明朝中後期,士大夫們才逐漸認可了「蜀漢正統論」。
明朝官方的歷代帝王廟,只祭祀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這幾位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來又以種種理由先後罷去楊堅和忽必烈的祭祀,卻已經始終不再有曹操的身影,而將其和南北朝時期的拓跋珪、劉裕等人一樣,視為非大一統王朝的帝王。
到了清朝,情況又發生變化。滿清八旗在關外時以《三國演義》為軍事教科書,以關羽為戰爭守護神,對蜀漢的推崇無以復加,所以他們正式從官方層面確立「蜀漢正統論」,將曹魏當做類似王莽的新朝、武則天的周朝一樣的僭偽政權。
滿清的歷代帝王廟中,整個三國時期,僅僅供奉了蜀漢昭烈皇帝劉備一人,並以諸葛亮、趙雲二人陪祀,同時又另外建關帝廟祭祀關羽,可為明證。
從朱熹到滿清的「蜀漢正統論」,最荒謬的地方,是主張晉朝通過滅亡「正統」的東漢繼承者蜀漢,才獲得了政權的合法性;
然而誰都知道攻滅蜀漢的並非是晉朝,而是魏朝,司馬昭當時是魏朝的晉公,鄧艾鍾會當時是魏朝的將軍,劉禪也並非向晉朝投降,而是向魏朝投降。
雖然彼時的魏朝皇帝曹奐,也和曹操執政時的漢獻帝一樣,就剩下個招牌了,但是這就是禮制道統,程序正義,是必須要堅持傳承的。
如果否認司馬氏執政時期的魏朝,那麼漢獻帝之許都政權,甚至完全依賴軍閥曹操而建立,其合法性又何存?
朱熹同時否定了北朝合法性,不承認隋朝繼承北魏-西魏-北周的道統,主張隋朝通過滅亡南陳,來獲得正統王朝合法性,倒還勉強能自圓其說,但是用來解釋魏晉時期,就完全不成立了。公元263年蜀亡,公元266年晉立,中間這3年的空窗期,正統王朝又該是誰?沒得鬧出大笑話。
辨析一個王朝是否正統,成敗論確實高於延續論。所以王莽的新朝政權,明明也是走了完整的禪讓程序,然而統治天下十餘年後,卻被劉秀復辟漢朝後,強行宣布其是僭偽政權,並得到後世二千年歷代史家認可。然而即使如此,為了避免大空窗的尷尬,史家還是「篡位奸賊」王莽的年號來紀年。
蜀漢政權要是有能力北定中原,攻滅魏晉,和劉秀那樣再興漢室。那之前呆在四川割據的那些年,當然也可以同樣被洗白成「正統」。既然蜀漢反而被魏滅了,蜀漢皇帝劉禪變成了魏帝國的安樂縣公,當然就只能永久在歷史上當個割據政權了。此所謂成王敗寇。
雖然到了滿清時期,基於他們自身的政治目的,不斷抬高蜀漢地位,但即使改書狂人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也終究不會去把陳壽《三國志》里的「蜀主」改成「漢帝」,給劉備劉禪們立本紀,順便把曹操的魏武帝本紀改成「漢賊」曹操傳,就是這個緣故。 ——你自己不爭氣,卻讓後人怎麼好意思吹呢?
滿清滅亡後,大文豪魯迅等人掀起新文化運動,破除封建傳統觀念,倡導為曹操翻案,一代偉人開國領袖,更多次稱讚曹操為一代英雄。曹操和曹魏王朝被強加了數百年的「僭偽」罪名,至此煙消雲散。
時至今日,主張曹魏王朝為承接漢朝和晉朝之中央政權「魏晉派」,和主張魏蜀吳皆為割據政權,三國無正統的「三國派」,成為史學界並行主流說法。
其實蜀漢、東吳之於曹魏,就如同後蜀、南唐之於後周,無論疆域人口都差相彷彿。要麼就只承認周秦漢晉隋唐宋明這些大一統王朝,余者皆為割據政權,當然可以;
如果一方面認可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正統王朝,南唐、北漢等十國是割據政權,那麼魏朝當然亦為正統王朝,曹丕曹睿為正統帝王,而蜀漢和東吳皆為割據政權,劉備和孫權為割據政權首領,否則就是尚難脫離滿清數百年意識形態影響,赤裸裸雙重標準了。
屬於,在歷史皇帝的排名中,有曹丕,劉備,孫權。
單從現在的觀點看他們也是屬於歷史在冊的,首先他們擁有皇帝的幾個基本特徵,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而且是君主專制制度。
有人認為他們有的是竄取漢朝,有的是自立稱帝,不配載入史冊,我們來看兩個人,一個是李淵,竄取了隋朝,一個是朱元璋,自己起義,自立稱帝。而他們都被載入史冊。所以說不存在應不應該,歷史就是歷史,三國雖然短暫,但是輝煌,每段歷史有著每段歷史的意義。
那麼什麼樣的皇帝不會被載入史冊呢?
土皇帝,所謂的土皇帝指的是盤踞一方的軍閥或者土豪劣紳,意思就是稱霸一方的壞人。這些人很多,因為不夠本紀,列傳的檔次,所以沒有被載入史冊,舉兩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例子,偽帝袁術,太平天國洪秀全等
感謝頭條邀請。蒼茫大地以為:
一、曹丕、劉備、孫權事實上都割據一方,相當於皇帝。魏、蜀(漢)、吳三足鼎立這是史實。
二、曹丕稱帝相對而言更合法些。三國時,漢獻帝儘管從董卓時代上位起就是聾子的耳朵一擺設,但不管怎樣,他還是天下名義上的共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挾的是他!即是明證!曹丕逼獻帝禪讓,獻帝再無奈也讓了,所以曹丕上位程序上合法。
三、劉備野心勃勃,真假兩兒子一封一禪即是明證,以皇族自居,這還說得過去,晉漢中王本是自封,再稱帝無非是第二次給自己長臉,純屬自己和大臣們自娛自樂,孫權是跟劉大哥、劉妹婿(從年齡上看稱叔也行)模仿秀,純屬娛樂。
四、大凡正規稱帝,一般兩種情況:一是掃平天下群雄,這叫武稱,如始皇帝、劉邦…二是宮廷改變,讓原來的皇帝表演禪讓的好戲,讓國家改姓這叫文稱,如隋文帝…
綜合上述,我以為曹丕子承父業,擁有天下十分之七的地盤,又有禪讓這一情節,程序合法,相對正統,劉備、孫權稱帝純屬娛樂,稱王割據是史實。
望斧正。
這麼表述吧,不知道你能理解不。
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漢朝分西漢和東漢,之後就是晉朝,晉朝又分西晉與東晉。而我們的三國時期就發生在東漢到西晉的過渡階段。
論朝代,漢之後是晉,中間夾雜著一個三國特殊時期。這個三國時期不是一個朝代,因為它沒有實現大一統。
可魏、蜀、吳又的的確確是主權獨立國家,它們的國君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且屬於開國皇帝。只是與漢晉唐宋元明清這些正統皇帝比起來有點小雜牌的意思。
所以說,我國歷史是承認曹丕、劉備、孫權是皇帝的,這個假不了。但是,他們的朝代不屬於一個獨立完整的朝代,隸屬於東漢。
總而言之,皇帝是真皇帝,但他們都沒有像司馬炎一樣開闢新王朝。
三國有點不同。
曹魏是東漢的禪讓繼承者,並繼承了東漢的絕大部分遺產。劉備是東漢官方認證的皇族(不管實際上是不是),以漢朝的名義在川中立國,延續漢朝正統,這兩者在名義上都有法理依據。
孫吳是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割據勢力自立為帝,名義上不僅曾臣服於東漢,也曾臣服於曹魏……這在三國中是最有典型性的。
歷史上當然承認三國的君主都是皇帝,但以當時的情況而言,應該有微妙的區別。比如,曹魏在心理上和名義上應該可以把蜀漢當作對等的對手,但面對孫吳,就必須當作是叛逆來對待了。
劉備,曹丕兩人的皇帝身份可以確認!不過孫權就很難說了…原因很簡單!曹丕的皇帝身份來自於漢獻帝的禪讓,不管具體過程如何,「法律程序」是有的!劉備在稱帝前是漢臣,他拒絕承認曹魏政權的合法性,在漢獻帝「禪讓」後,宣布自己繼承漢王朝的皇帝位置。作為漢王朝政權的延續,他這個皇帝也擁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而孫權就不好說了…孫權曾經也是漢臣,但在曹丕「篡漢」後,首先承認了曹魏政權的合法性,並接受了曹丕給予的「吳王」尊號,從法理上講,他在漢朝滅亡後搖身一變,成了「魏臣」,他的統治區域是魏國政權的一部分!之後他的稱帝行為,可以認為是對曹魏政權的分裂或者背叛行為!(打個比方,安祿山背叛唐朝後也自稱大燕皇帝,但歷史上只認為他是唐朝的叛將,有誰真認可他這個燕國皇帝?)這就是孫權與劉備還有曹丕兩人稱帝上本質的不同,劉備和曹丕繼承的都是滅亡了的漢王朝的「道統」(各自表述)…而孫權建立的「吳國」卻是從魏國分裂出來的偽政權,既然是偽政權,孫權的這個皇帝就很值得商榷了…
其實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樣理解,只要不是像袁術、李自成、洪秀全、袁世凱這些土皇帝,其它都是正統皇帝。即使是李煜、劉志遠、孟昶這些也算。因為有大一統的皇帝,也就有分裂期的割據皇帝,但在分裂期怎樣確定誰是正統呢?這個不用分。只要大的原則沒問題就好,比如明跟北元,那一定是明正統。但像三國這種,就誰都是正統,或者誰都不是。那什麼時候才要分正統呢?兩種情況,一是當時,比如南宋跟金,他們要分出個正統,這是古人的事了,這對他們重要。二是出現跳樑小丑,比如當時明朝滅亡,朝鮮跟日本說自己才是中華文化正統,清不是,它們就是跳樑小丑了。
謝邀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五代十國期間,南北朝時期南宋北宋,東晉西晉等都有在不同時期不同時間裡有各自的國家,有國家的就稱皇帝,類似這樣皇帝和大一統的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皇帝有區別,再如東西周以前諸候稱為國王,自秦始皇以後稱皇帝。
曹丕的皇帝身份絕對沒問題,劉備和孫權就有點問題了,曹丕是漢獻帝發詔禪讓的,而且有傳國璽,魏國完全的合法繼承了漢國,包括領土,即包括蜀和吳的控制土地,孫權和劉備自漢獻帝禪讓之時起便從漢臣變為魏臣,劉備和孫權不願效忠曹丕,先後稱帝,劉備自己說是漢朝正統,就因為他姓劉,那有什麼用?平時我們都說魏晉南北朝,很少說三國晉南北朝的,就是因為當時代表中國正統的是魏朝,蜀漢和吳是地方的反叛政權。所以曹丕應該屬於正統傳承的皇帝,劉備和孫權屬於地方反叛政權皇帝。
曹丕、劉備和孫權都是正史認可的皇帝。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而以上三人是三國各自的開國皇帝。三個國家之間沒有從屬關係。
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所以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
(我是六甲番人,請您關注我的頭條號。)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那些殉國的奸臣?
※已經對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失望的石達開為什麼選擇出走,為什麼不撥亂反正甚至取而代之?
※《明朝那些事兒》有哪些主觀性錯誤?
※林則徐在逝世之前,指天大呼三聲「星斗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