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偏旁「方」的右上部總會有一個「」結構?

為什麼偏旁「方」的右上部總會有一個「」結構?

比如:旖、旎、施、旗等等等等。


因為「?」是一個獨體偏旁,「旖」「旎」「施」「旗」皆是從「?」的形聲字。

從字源上講,這些字不從「方」,和「方」也沒有關係。

「?」是象形字,象旌旗的樣子。


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題主指的是「?」部吧!

《說文·?部》:
「旌旗之游,?蹇之皃。從屮,曲而下,垂?相出入也。讀若偃。古人名?,字子游。凡?人之屬皆從?。」


「?」是一個重要的意符,以「?」為意符的字,大多與旗幟有關,如「旗」「旖」「旎」「施」「旅」「旌」等等。


實際上這裡的「方」和後面的「人」是一體的,譬如「旄」的金文、小篆和楷書,分別是這樣寫的:

意思是有氂牛尾巴裝飾的旗。

而「旅」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書,則分別是這樣的:

「旅」的原本含義,是旗幟下面站著很多人,故謂之「軍旅」。

我們再回頭看這個結構:

就是它,後來分化成了「方」+「人」。

這其實就是一桿旗,十分形象、寫實。蘇武出使,所持為旄,一節一節的,象竹節,節操的節。


推薦閱讀:

「亓」是什麼字?
「一二三四五」一直到十,在古代是如何造字的呢?
「命」字的由來是什麼?怎麼理解這個字?
古人創造甲骨文時,有沒有造字法?
同从「火」的「烫」和「热」,为何偏旁写法不同?

TAG:漢字 | 漢字字源 | 隸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