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諸封國國名的含義與緣由是什麼?

我知道楚國來源於荊楚,而且很多國名來自於古地名。我想知道的是這些古地名的由來,比如燕為什麼叫燕。也歡迎各種古地名溯源。


講究。

既然說周朝,那就先看下周的來歷吧!
周起源於周原。

周原是啥意思呢?
我們看「周」最開始的寫法:

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口」,合起來就是周。說白了,所謂「周原」,就是「被圈起來的一片的田原」。古周原位置就在下圖中所畫位置,其實廣義上的周原,除了圈內部分,也包括沒圈出來的鳳翔等縣。

這就是「周」的來歷。
始於國人熱愛種菜。

周臣服於商,是商的一部分。後來周一步一步往東靠,最終滅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於是有了列國。

1.
首先是「魯國」,周朝的堅決擁護者,頑強的周禮復興地。然而最開始,魯這個國,並不在山東,而在河南。

魯國一開始的設置就是「相周之國」,即在周都洛邑附近的魯山,而絕非山東之魯:

最開始的魯國,學界稱為「西魯」。西魯時並無東魯(山東的那個),後來遷封才到的山東。(原都魯山,後遷曲阜)

「魯」的意思,是美味之魚:

我們知道羊大為「美」,那麼魚鮮為啥呢?
為「魯」。

2.
齊,多數人認為是由於這地方有個天齊水。這個天齊水到近代還有,但到現在已經完全停噴了。這是一方神泉,有五眼並出,噴得整整齊齊。天齊泉已經消失了,這裡就拿齊國的另一股子齊泉作為比喻:

注意,「齊」字最開始的意思,就是整齊排列的三個水滴:

還有一說,「天齊」是「天臍」的意思,象徵著這泉眼是上天的肚臍,哺育人類,當時在山東半島的確有很廣泛的崇拜。

3.
楚國,來源於荊楚,楚就是荊條。
刑罰里有捶楚。
痛苦喚作痛楚。
楚國,又稱荊國。
荊楚的來歷,先前都胡扯八蛋。出土的清華簡,則說是楚國祖先的生母,為生他難產而死,脅裂而出子,巫師便用荊楚纏繞胸脅後安葬。(妣列賓於天,巫?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

為紀念自己的生母,這個國家也就命名為荊楚了。

4.
秦,也在西周時封國。有人說秦國國名是秦始皇定的,《春秋》「春」「秋」二字各取一半,形成「秦」,這雖然看起來很神奇但其實是瞎雞巴編的。還有一說,說「秦」原本寫作「琹(琴)」,這個不多說了,總之就是附會。「秦」這個字很早就有,在甲骨文中即有,具體意思可能是「農產豐饒之地」。

非子很會養馬,讓周天子很爽,於是封給他秦邑,叫秦非子。

5.
邢國,也是本來就有的地方,只不過周公兒子被封到了那裡。邢國的範圍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邢」是啥意思呢?

前面有答主說啦,是「井+邑」,即是井非常多的地方(邑):

6.
酆(Fēng)國,也是個物產豐饒的地方,後來被周武王分封給了他的十七弟。我們看「酆」的寫法:

右側的「邑」大家都知道是小城的意思,左側有個「豆」,「豆」是幹啥的呢?以前說過,是裝食物的:

「豆」上面裝著東西,糧食唄。

7.
杞國,典型的以植物名為地名的地方,就是「枸杞」。

這個國家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但這個國家故事又很重要,他們不知何故,從河南杞縣遷至山東泰山南部。魯庄公七年時,杞國遭受過隕星砸毀,火燒數月,砸死半個國家的人(毀滅程度如同汶川地震)。隕石墜落處在汶河附近,這裡有兩個村莊,叫南、北落星村,曾有人質疑說村莊附近的落星山根本不是天外來的,近來分析出的確是隕星。杞國活著的人又逃難去了,經常擔憂天會塌,這被很多人笑話。

8.

今天先到這裡。


謝邀,的確諸侯國的取名不是隨便的,有很多有獨特的寓意。周代諸侯國名有一些是周天子所賜,有特定的政治含義。
這裡我試著舉舉例子說明吧。
《左傳·隱公八年》寫道:「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預注:「因其所生以賜姓,謂舜若由媯汭,故陳為媯姓,報之以土而命氏曰陳。」杜預注前半部分還有推敲的餘地,後一句則是符合歷史事實,即諸侯國的名號是天子所賜,而不是諸侯國所自定。以往對於諸侯國名號的考辯,主要關注它所處的地域,受封的時段,而對於諸侯國名號的寓意,它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卻往往被忽視。

具體事例:

1.齊國:
這裡的齊有整治、整齊的含義,參考「修身、齊家」就可以得到理解。而齊國受封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2.魯國:
魯國其實也是有美好的政治含義,魯像魚在器皿之上。本義是美好的意思,而不是我們理解的魯鈍、粗魯等後起含義。《說文》以鈍訓魯,其實是鹵的借字。魯指美好,與嘉字可以互訓。《史記
·周本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樂》。」這兩篇傳記或稱「魯天子之命」,或稱「嘉天子命」,魯、嘉意義相同,可以互訓。這樣看來,
以魯為國號乃是美稱,魯國即美好之邦的意思,這是對始封之君的優待嘉獎,也是對他的期待和鼓勵。

3.衛國:
《史記·衛康叔世家》稱:「以武庚殷遺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殷墟。」康叔所封之地是殷商故都,管轄殷商遺民。國號為衛,顧名思義,就是要在此守衛,充當周王朝的屏障,國號的寓意非常明顯。

4.晉國
《周易》有《晉》卦,卦辭稱:「康候用賜馬蕃庶,晝日三接。」《彖》曰:「《晉》,進也。」
晉,指的是不斷向上,卦辭展示的是蒸蒸日上的興旺景象。以晉為國號,是期待、祝願它發展壯大。
《說文》裏「巴」和「蜀」都是蟲子的意思。
5.魏國
魏國本來是山西的一個小諸侯國,後來為晉國滅掉了,晉國國君晉獻公把魏地封給了畢萬這個人。對此《左傳.閔公元年》記載了卜偃對此事的評價言論,很有深意:

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啟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名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
初,畢萬筮仕於晉,遇《屯》ⅴⅲ之《比》ⅴⅰ。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

很顯然卜偃是晉國的占卜天文一類的宗教神職人員,也是命名專家,他這番對畢萬和魏國名字的解釋,核心就是「大」。萬在占卜數字上是盈數?什麼是盈數呢,這很關鍵。
指十、百、萬等整數。《左傳·庄公十六年》:「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杜預 註:「數滿於十。」 孔穎達 疏:「《閔元年傳》曰:『萬,盈數也。』數至十則小盈,至萬則大盈。」 晉 陸機 《百年歌》之十:「百歲時,盈數已登肌肉單。」可見在古人的數字觀念系統里萬是一個圓滿終極的數字,是整數也象徵這卜卦人生國家的光大、拓展。
聯繫到晉國在晉獻公時代的開拓發展,滅國無數也就不難理解這裡的魏有著光大本邦的良好祝願了。

6.焦國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滅商,「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神農氏和黃
帝後裔所封之國,分別以焦和祝為號。可見在當時是存在焦國和祝國這2個小諸侯國,這也是周天子懷恤古代的聖王后裔所封建的國家,類似的還有杞國、宋國、薊國等等。
炎帝神農氏,與火的關係特別密切,炎帝的稱號就能體現出來。《國語·魯語上》寫
道:「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韋昭注:「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
於烈山。」②炎帝又稱烈山氏,顧名思義,烈山即放火焚燒山林之義,這個稱號反映的是刀
耕火種時期的情況。

炎帝神農氏與火的淵源很深,在火的使用方面有過建樹,留下許多相關的傳說。周武
王把炎帝神農氏後裔的國號確定為焦,亦與火密不可分。焦,當是燋的本字。《說文》:
「燋,所以然持火也。從火,焦聲。」段玉裁注:「持火者,人所持之火也。《少儀》:『執燭抱
燋,』凡持之曰燭,未爇曰燋,燋即燭也。」④燋,指的是持火燃燭,是火的管理者。炎帝神
農氏後裔所建的國稱為焦,意謂國君要繼承炎帝的傳統,充當火的管理者、使用者的角色,
這是以焦為國號的寓意。

至今我的家鄉還流傳著炎帝神農氏嘗百草、創立太陽市的神話傳說故事,可見炎帝確實和火淵源很深。而從字義來說焦和燋同。炎帝神農氏包括烈山氏當是遠古時代放火燒山、刀耕火種的先民的真實寫照,焦國的含義自然就是為火正、執掌炎帝光明的意思。

7.祝國
周代的武王封「黃帝之後於祝」,黃帝後裔所建的國稱為祝。

《說文》:「祝,祭主讚詞者。」桂馥《義證》寫道:祭主讚詞者,《釋名》:「祝,屬也。以善惡之辭相屬著也。」《玉篇》:「祝,祭詞也。」《書·洛誥》:「逸祝冊。」鄭注:「使逸讀所作冊祝之書告神。」
祝,指的是神職人員,充當人神之間的媒介,向所祭祀的神靈致辭。所致之辭事先書
於簡冊,祭祀時進行宣讀。《國語·楚語下》對於祝這個角色所作的說明更為詳細:
使先聖之後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廟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
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榮、忠信之質、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

祝說到底在先秦時代就是主管和上天鬼神溝通的巫師,而上古的巫師常常需要注重血統的高貴,因為需要精通許多最高神的專門學問,比如寫字、醫藥、天文、占卜等等,故而巫師階層很多都是源自於上古以來部落里的高等級貴族的後裔。。除此之外,還要有廣博的知識、良好的道德素養、熟悉禮儀的各項規定,並且對神靈極其恭敬尊崇。祝國的君主是黃帝的苗裔,屬於「先聖」之後,把國名定為祝,是勉勵該國要尊崇神靈,按照禮儀的規定進行祭祀,擔當起巫祝的職責。周族姬姓,出自黃帝集團,與封於祝的黃帝後裔存在血緣關係。周王朝期盼祝國能在祭祀神靈方面成為楷模,很大程度上在於周族與祝國君主有共同的祖先,希望祖先神能夠得到很好的祭祀。
周天子分封祝國作為溝通祭祀神靈的重要國度,這在先秦時代並不罕見,類似的分封執掌祭祀的案例很多,這裡可以來舉幾個小的例子。也出自於左傳之中。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任 、宿 、須句、 顓臾 ,風姓也,實司大皥與 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杜預注:" 顓臾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

對於炎帝神農氏和黃帝後裔所建立的諸侯國,其國號都包含寓意。一是希望焦國能
繼續成為火的管理者,二是期待祝國能夠在祭祀方面成為楷模。對於炎帝和黃帝後裔來
說,完成這樣的使命其實都是在繼承祖宗的事業,延續以往的歷史傳統。《國語·楚語上》
在敘述重和黎各自主持祭神和治民的分工之後寫道:「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
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西周王朝將炎、黃後裔的諸
侯國分別稱之為焦和祝,為的也是使兩國君主不忘舊,並且各有分工。

8.羅國
在漢水西側有一個羅國,很有意思曾經大敗過楚國大軍,創下了趾高氣揚的典故。而羅的字形字義,根據《說文》:絲罟鳥也。釋器。鳥罟謂之羅。王風傳曰。鳥網爲羅。從網。從維。會意。魯何切。十七部。或作罹。俗異用。古者芒氏初作羅。葢出世本作篇。
簡單的來說羅網羅網,羅就是古代捕捉鳥雀的陷阱工具。至於羅字的名義,最早出現於甲骨文的,有《續甲骨文編錄》六三七作" ",《續甲骨文編》七四三作" ",又四二一八作" ",《殷契粹編》一一O七作" ",就象拿著鳥罟捕鳥之狀.",《爾雅》雲"鳥罟,謂之羅。"注:"謂羅絡之。"疏:"羅,鳥飛張網以羅之。"《詩·王風·兔爰》雲:"雉離於羅。"傳:"鳥網為羅。"《禮記·月令·季春》:"田獵置罘,羅罔畢翳。"注:"羅罟曰羅罔。"杜甫《遺興》詩:"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羅就是張羅以捕鳥的羅網。
究竟羅網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據張澍粹集補註的《世本》雲:"句芒作羅。宋衷注:句芒,伏羲臣。"《說文解字》:"羅,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古者芒氏初作羅。"可見華夏族在很古的時候,就已發明羅來捕鳥,創造了狩獵的一種工具。如內蒙古東部的虎爾哈部,據《御制增訂清文鑒》卷二十二載,"虎爾哈",意為"大圍網",是用以打鳥雀。則古老部落以此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以後,善於製造羅網,並用來羅捕飛鳥的部落,便稱為羅。分封時固定下這個名字自然也有表明羅人擅長捕獵的特徵。


9.陳國
陳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國家,春秋時期內亂也很多。周武王對虞舜胡公滿賜姓媯,賜國號為陳。《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郭璞注:
「堂下至門徑也。」對此,郝懿行寫道:
陳者,《詩·何人斯》傳:「堂,途也。」《釋名》雲:「言賓主相迎陳列之處也。」《詩》正義
引孫炎曰:「堂,途,堂下至門之徑也。」《鄉飲酒禮》注云:「三揖者,將進揖,當陳揖,當碑
揖。」是陳在堂下,因有下陳之名。《晏子·諫·上篇》雲:「辟拂三千,謝於下陳。」蓋言屏退
之,謝於堂下而去也。古者狗馬之屬以為庭實,故曰充下陳,婢妾卑賤,與庭實同,故亦曰
充下陳,俱本《爾雅》也。
郝懿行所作的辨析極其充分,道出了陳字的特殊含義及演變,陳指堂途,見於《詩經·
小雅·巷伯》:「彼何人斯? 胡逝我陳? 我聞其聲,不見其身。」陳,指堂下至院門的通道。
堂下通常是陳放禮品財物、羅列婢妾的地方,因此,女性姬妾、歌舞之人所處的地方往往稱
為下陳。郝懿行所引《晏子春秋·諫·上篇》的案例具體段落如下:
公然後就內退食,琴瑟不張,鐘鼓不陳。晏子請左右可令歌舞足以留虞思者退
之,辟拂三千,謝於下陳。

孫星衍對此解釋道:「《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言所退歌舞思虞之人謝於堂下而
去。」這裡的下陳,指歌姬舞女羅列的場所,含義很確定,其位置在堂下庭內,是從堂下到
院門的路徑。

周王朝封虞舜後裔胡公滿做君主的諸侯國賜號為陳,用的正是陳字的上述含義,由陳
的堂途含義而來。《左傳·昭公九年》記載周王朝使者桓伯的如下話語: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
土也。

概括的說來陳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是中原通往江漢、江淮地區的樞紐,正是從堂下到院門的路徑門戶所在啊。諸侯國命名為陳,就是取其堂途之義,把它視為由周王朝宮廷通向南部領土
的必經之路,看作與周王朝關係極為密切的有機構成部分,是一個美稱嘉號。以陳為名
號,《尚書》已經出現。《尚書》有《君奭》、《君陳》、《君牙》,都是以人名作為篇題名。其中的君字,都是表達尊敬之義,奭、陳、牙則是人名,《君陳》序稱:「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
郊成周,作《君陳》。」管理東周洛邑的重任先是周公擔負,周公逝世,朝廷令君陳到那裡任
行政長官,是相當重要的委任。這位高層貴族以陳為名,和胡公滿做君主的陳國用的是相
同的名號。

賜虞舜後裔為君主的諸侯國以陳為號,體現的是對它的信任、期待,這與周武王嫁女
於陳、賜姓為媯存在密切關聯,可以說是政治聯姻的產物。

10.宋國

宋國在周代的地位很高,可以說是最高規格受到周天子對待的諸侯國。也是公爵。
殷商後裔為君主的諸侯國稱為宋,對於宋字的含義,尹黎雲先生寫道:甲骨文與小篆同,在宀之下增一木,象宀下樹木之形。《魏書·劉芳傳》引《五經通義》雲:「天子大社,王社,諸侯國社,侯社。社制度奈何? 曰:社皆有垣無屋,樹其中以木。有土者,土主生萬物,萬物莫善於木,故樹木也。」社又稱社宮,其特點就是有垣壁,沒有屋頂,宮內種植樹木,這同宋的形體完全吻合。可見,宋的本義就是社宮。所謂社宮就是神社宗廟之類的祭祀場所了。

宋,指的是社,即祭祀土地神的場所。它的這種含義,從春秋時期貴族的名字可以得
到印證。鄭國有公子宋,首見於《左傳·宣公四年》。杜預注:「公子宋,子公也。」古人的名
和字可以互釋,宋本指社,是國家的象徵。公,謂公室,亦指國家。公子宋,又稱子公,就在
於宋和公的含義有相通之處。
殷商是周朝所滅,亡國君主後裔所封之國稱為宋,為的是延續殷商對社神的祭祀,不
致於中斷。《史記·宋微子世家》稱:「乃命微子開代殷後,奉其先祀。」這裡所指的「奉其先
祀」,就包括對社神的祭祀。令殷商的後裔繼續祭社,這是宋國名號得來的緣由,因為宋
字的本來含義指的就是社宮。

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於共頭之下,而與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
林,宣私孟渚。」
傳說周武王派召康公與微子開盟誓,令微子做宋國君主,祭祀殷商祖先神及桑
林,以這種方式延續殷商族的存在。
《呂氏春秋·慎大》也有類似記載:「武王勝殷,……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宋國
君主祭祀桑林,以此表示作為成湯的後裔沒有滅絕,還在供奉祖先神靈。《墨子·明鬼下》
寫道:「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有桑林。」宋國對桑林的祭祀,其隆重熱鬧的程度,相
當於燕地祭祀路神,齊國祭祀社神和穀神。
宋國繼承延續了殷商王室貴族的血統,繼承了社神的祭祀。而史記里的記載也很明確了,分封宋國來維持香火不斷的統緒,因此宋國得名確乎與社神和先秦的社神崇拜有密切淵源,關於這一點可參考晁福林先生的《先秦民俗史》,茲不贅述。

11,薊國和杞國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滅商,封「帝堯之後於薊」、「大禹之後於杞」。《史記·陳
杞世家》對杞國的始末亦有敘述。

唐堯後裔所封之國稱為薊。《爾雅·釋草》:「求,山薊。楊枹,薊。」郭璞注:「《本
草》雲:『求,一名山薊。』今求似薊而生山中。」釋楊枹:「似薊而肥大,今呼之馬薊。」
薊,又稱求,有兩種,其中山薊收入《本草》,是一種藥草。《山海經·中山經》首山條目
稱:「其草多求芫。」汪紱雲:「莍,山薊也,有蒼求、白求兩種。芫,芫華也。皆入葯
用。」這裡說的白莍是山薊,可以入葯。《山海經》的記載表明,薊草的藥物功能,很
早就受到先民的關注。

《說文》:「薊,芙也。」桂馥《義證》寫道:
沈括曰:「予嘗至幽州,見路旁生薊芙甚大,恐薊地因此得名。」陳藏器雲:「薊門,
以薊為名。」沈括、陳藏器都斷定薊地因生長薊草而得名,是有道理的。依此推斷,周武王把唐堯
後裔所建立的諸侯國賜號為薊,也是取自草名。
至此薊國和草木的淵源可以印證,次草還可以入葯。
夏族後裔所封之國稱為杞。《爾雅·釋木》:「杞,枸檵。」郭璞注:「今枸杞也。」夏族後
裔的封國是以木名為號。杞,在《詩經》中曾多次出現,分別見於《小雅》的《四牡》、《四
月》、《北山》等篇,無一例外指的都是枸杞。《山海經》兩次提到這種植物。《南山經》的
虖勺之山「其下多荊杞」。郭璞注:「杞,苟杞也,子赤。」《西山經》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枸杞這種植物在《山海經》中也很受關注。《說文》:「檵,枸杞也。」枸杞,又稱檵,二
者是同樹而異名。桂馥《義證》寫道:
陶隱居雲:「今出堂邑,而石頭烽火樓下最多。其葉可作羹,味小苦。俗諺雲:
『去家千里,勿食蘿摩枸杞。』此言其補益精氣,盛陰道也。」①
枸杞是一種藥材,具有滋補功能,至今仍然作藥材用。它生長的範圍很廣,從北方到
南方都可以見到。

黃帝、夏禹後裔所在的諸侯國,都是以具有藥物功能的植物為名號。這兩個諸侯國所
在地域植物種類繁多,周王朝選擇這兩種藥草作為它們的國號,表達的同樣是美好的祝願
和期待。這兩種植物都具有滋補功能,可以使人延年益壽,周王朝把它們作為兩個諸侯國
的名號,是希望黃帝、夏禹後裔的諸侯國能夠昌盛長遠,像兩種藥用植物一樣有旺盛的生
命活力。

-------------------------------------------------------------------------------------------------------------未完待續,更新中

總體來說,命名是門大學問了。先秦就提出了命名的幾大準則:
《左傳·桓公六年》記載,魯國
申繻提到命名的如下原則:

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
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申繻這裡談的是給人命名的五種方式,同時也是命名的基本準則,可以用它來衡量周
初為上述異性諸侯國命名的類別。「以德命為義」,這裡的德指的是事功,不是純指道德。
黃帝後裔的諸侯國命名為祝,殷商後裔諸侯國命名為宋,其寓意是延續祭祀方面的事功,
屬於以德命名。「以類命為象」,炎帝神農氏後裔所在諸侯國命名為焦,取其執掌火的職
責與其祖先屬於同類。虞舜後裔所建諸侯國命名為陳,取其類似於周朝王庭的堂途。焦、
陳二國,屬於以類命名。「取於物為假」,薊、杞兩國都是以葯類植物命名,明顯是取於物。


鄭,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

楚,辛也。其地蠻多,而人性急,數有戰爭,相爭相害,辛楚之禍也。

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晉進也。其土在北,有事於中國,則進而南也。又取晉水以為名,其水迅進也。
趙,朝也。本小邑,朝事於大國也。

衛為殷後,三監以守衛之也。

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之於此,虞其志

也。

越蠻之國也,度越禮義無所拘也。

參考文獻:
許慎《說文解字》
左丘明《左傳》
《聖王后裔所建諸侯國名號考辨———周代異姓諸侯國名號的由來及寓意》,李炳海,《中國文化研究》

張澍《世本》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甲骨文辭典》
《釋名》
《國語》
司馬遷《史記》
孔穎達:《禮記正義》


如楊懷所言,燕國本字是匽,是召公封國,早期封國不在河北遼寧一帶,而在河南省境內,郾城,偃師皆與召公一族相關。匽的本字為諸臣向周王進獻之所,召公所職應該是主持進獻活動,因此以匽為封號


謝各位邀。

這個坑,著實叫一個大,容我有了時間慢慢來填吧。

既然說到了燕國,就先帶一句。

燕的本字是匽。本義是帝王退位。匽地在北,依前朝後寢之制,則為南朝北寢。匽字加表示地名處所的邑,即為郾。表意大致是北面帝王朝後的寢地,退位帝王安居之地之類的。這裡的匽的得名,其所謂帝王,大致所指是少昊一系。匽或者郾,變為燕,是秦人所做的事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秦人世係為皋陶長子之後,匽人則為皋陶次子之後。周人之匽並非匽人之匽。因此,秦滅周匽實際上是為宗族報了滅國之仇的感覺。加之匽與嬴其時同音。基於上述原因,為了姬匽與匽、嬴與燕相區別,秦人將匽改為燕。個見

有朋友問到郾城。多說一句。郾城實際上召公初封之地,今日所言燕地,是成王時代遷封所致,

接下來說下朋友提到的魯國。魯山其地,正是魯國初封,也正是古早的魯地。魯字本義,是形容魚之美味。這個應該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表達。後日之魯,亦來自於成王時代的遷封。

說說蜀國。這個還是比較複雜的。要從《山海經》一點點說開來。《山海經?海內經》: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這個「淖子」,有別的稱法。《世本》:顓頊母濁山氏之子名昌仆。《大戴禮?帝系》: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喏,就是這個蜀字了。這幾個字的古音讀法,是十分接近的。根兒上的字兒,還是那個「淖」字。《廣雅?釋詁》:淖,濁也。《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曰:淖,深泥也。到這兒,基本清晰了,蜀人先民所居,在若爾蓋泥炭沼澤邊上,羌語稱湖沼為[ciu],這個蜀,就是這麼來的。

相比之下,巴就比較簡單,就是像大家都知道的,因為蛇。

蕭國得名,是因為其地多蕭茅。

邗國。干+邑。干是盾牌,邗,就是防禦重地。

邢國。井+邑。古邢台百泉竟流,稱井方。邢,就是有井的地方。

邵國。召+邑。召和今天的意思差不多,就是召喚。邵最初應該是個地方人稀的地方,所以是個號召大家來移民的地方。

說說韓國吧。韓這個字,左半部分的根兒是榦,《說文解字》:榦,築牆耑木也。即築牆時所豎的起固定作用的木柱。也有榦為夾版兩邊木的說法,表達的基本方向一致。右半部分韋的意思,《康熙字典》說是取其幣也。幣是啥意思?周、匝、環繞。所以韓這個字,說的是井架、井垣。河南湯陰白營遺址內發現了水井,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的名字,就是能做這種井的地方。

郇國。旬+邑。郇,正確讀音同環。這個地方是古代產鹽的地方,知道多重要了吧。所以獲封的是文王幼子之後。最親的自己人。旬,是滿、足的意思。大膽猜測或是對此地食鹽戰略資源的描述或寄寓的願望吧。

梁國,得名於梁山。梁山,因山勢如屋樑而得名。

谷國。神農植谷之地而得名。

趙國是比較有源流的。三晉之一,趙,祖先為造父。造父封趙城,以之為氏,後成其國。趙城之趙,源於東夷少昊,以鳥名官,其中有伯趙氏之稱。伯趙,伯勞也。

州國。州,就是水中的陸地。

唐國。來自唐堯。唐堯的唐,來自地名。地名的由來,是指取水之地。唐字上半部分象桶,下半部分象池。

隨國。得名於隨地。隨之意,為有山崖的地方。

賈國。得於地名。賈地得名,所指為商人議價之地。

冀國。得於地域名。冀,北,田,共,共的形象所指,是蛙。冀,就是北方蛙崇拜普遍的地方。

曲沃國。得於地名。《爾雅》有:「沃泉懸出,懸出,下出也」的記載,「沃泉」古指由上向下流的泉水,「沃泉」處史學界考定為今天的曲沃縣景明瀑布;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時任曲沃知縣的湖南湘潭人士張坊主持修正的《曲沃縣誌》中稱,「晉國以絳山為宗,絳水(今沸泉)出絳山之南,沸涌而東,西北經青玉峽,東流袱石罅至白石山,懸而為沃泉。又東折白水村,九曲而北入於澮、西流入汾。凡曲沃、新田兩都襟帶,皆此沃水之所瀠洄盤旋也,是為曲沃命名之由。」幾經史料佐證,不難看出,曲沃之名,源以「絳水」為根,「沃泉」為線,取其曲,取其沃,故名曲沃。

中山國。因城中有山而名。

邶國。北+邑,表示的就是「朝歌以北的地方」。

應國。以鷹為圖騰。

邘國。得名於原有古方國邘方。邘方因擅長制盂而得名。

原國。原指水流源頭,今濟源,繼承了原意。

有知友問蔡國了。蔡國得名於地名蔡。蔡的本字是祭,祭的本義,是蓍蔡,也就是一種用來祭祀的大龜。蔡地,多產此龜。


西周前的古地名真的沒人知道到底是怎麼來的,西周之前黃河流域的族群語言多樣性可能是超出想像的,而且地名多來自族稱,族稱也是個意思沒準的東西。
但是西周封國名字有些是有意義,以下有我腦洞的成分,不用太當真。左傳里說:「凡 蔣 邢 茅 胙 祭,周公之胤也」。後面四個明顯跟禮制有關,刑法 苞茅 胙肉 祭祀,他們都是分布在東方的周人國家。東方分封的周人諸侯沿用舊地名的並不多,例如滅薄姑封齊、滅奄封魯、殷墟封衛,本來沿用舊稱的唐也改名晉,這些國名可能真的是類似後世取吉祥字樣的名字那樣取出來的。
晉是覲見時的上前
衛就是保衛的意思
魯可能是旅,軍隊的意思,魯衛一南一北,是周人東諸侯的前線重鎮
齊大概是齋?


唐商周魯下面都是口字,代表著是夏朝以前黃帝時代就存在的古老方國

類似的還有春秋的牆咎如,也是兩個方國合併而成的部落。

中科院論文《自然科學史研究》第30卷第2期(2011年)

日影千里差一寸_觀念起源新解

https://wenku.baidu.com/view/e53c9b76a5e9856a56126050.html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觀念在中國天文學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結合考古學和考古天文學的新發現和新的研究結論,並重新分析解讀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得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觀念當產生於國家建立之際黃河中游兩個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堯都陶寺和禹都王城崗――的日影觀測實踐。這兩個地點觀測到的夏至日影分別為1.6尺和1.5尺,也就是《周髀算經》和《周禮》所記載的兩個夏至日影長度;通過對早期長度和距離的分析證明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接近當時的1000里。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文明史上日影測量和大範圍地理測量相繼開始的特殊時期,由此產生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理論觀念。

「日影千里差一寸」本文提出觀念的產生遠在史前,它產生於早期日影測量與早期 「千里」的其他歷史活動中,其中的並不是指南北方向上的1千里,而是兩測量地點的大 致直線距離,且當時1里長度也不是後來的1里或現在的1華里,而相當於今250米,即0.5華里。由於當時中國文明的發展處在正午日影測量和大範圍的地理測量的早期階段,相關的兩個日影測量地點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因而建立了1千里和1寸的關聯。


齊秦都是樹木圖騰的象形文字

這個是象形文字字典,自己查看吧

象形字典:屍的象形字,屍的甲骨文,屍的字形演變,屍的說文解字,屍的片語,屍的解釋,屍的含義,屍的引申,屍的書法,屍的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在線漢語字典

楚國原本是在台兒庄的,所以那裡宋朝才叫楚州


.

西周封國之前,還有文王開國

¨¨¨¨¨¨¨¨¨¨¨¨¨¨¨¨¨¨¨¨¨¨¨¨¨¨¨¨¨¨¨¨¨¨¨¨¨¨¨¨¨¨¨¨¨

所謂「先周」,就是西伯昌逃出羑里監獄後祭祀岐山而稱王,公開與紂王分庭抗禮。

周人沒稱過王,是夏、商諸侯國。所以,西伯昌自己取了個王號、亦稱為「謚號」,

叫做「文王」,是私謚、生謚。從此,中國歷代帝王效之。周王皆為生謚,東周時

禮崩樂壞,諸侯僣王僭謚,也是私謚,生謚。例如,第一個僣王的就是楚子熊通,

效周武王而私謚、生謚,謂之「武王」。第一個僭謚的諸侯是魯侯姬息,私謚、生

謚謂之「隱」。魯隱公之前的那些個「魯考公」、「魯煬公」、「魯幽公」,都是漢武帝史

官司馬遷臆想出來的,他甚至還給周公姬旦也官謚、死謚謂之「文公」,但他卻不

給周公的兒子姬伯禽官謚死謚。並且,也不給召公官謚、死謚,他更不給召公後

世官謚、死謚,就一句話「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瞎編都編不出來了!


周王朝一百多個諸侯國,他司馬遷自己都覺得累。所以,不知是哪些好謚文人替

他續編而圓其說。中國史官自司馬遷始,就逐漸失去了史官操守,沒了周代史官

的客觀、真實的記史精神。司馬遷不但不秉承其父太史公司馬談之治史精神,篡

改其父的《太史公書》,公然還違背史官操守為中國漢奸鼻祖李陵喊冤!

扯偏了,回到正題吧。

西伯昌稱王后,不滿商紂王的諸侯就擁戴他所新建之周王朝,司馬遷始說有八百

諸侯(真不知一個史官有什麼權力封侯)。夏商周三古三聖所封的諸侯國,就只

有一百多個,正如詩曰「百爾君子」、「凡百君子」。所謂.「百家姓」,就是指百爾君子

所封建的、百多個諸侯國的國君。先周、西周王朝只新增了一個諸侯國衛國,即

把康國和管國而合併為「衛國」。


因此,西周武王滅商統國後的一百多個封國,取名承襲原有百國之姓(衛國是公

新取之名,為管國和康國合併後的新封國),即使不承認周王朝的殷商諸侯,也

只是滅其君而留其國姓。《論語·堯日》:「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夏商周三古三聖所分封的一百多個諸侯國的國名,是中華社會文明之.「農業城邦制」

的真實記錄,而這一百多個封國的國名是城邦依水而建而得名。歷史發展以人文而

記錄其發展軌跡,有的城邦沒了對應之.「水」,是因為歷史的變遷。上善若水,中華

民族逐水而居,之所以在五大文明古國中永恆繁衍,依水也!那四個文明古國是依

河而居,豈有不斷層之理?中華民族若象那四個文明古國一樣,僅依長江黃河而居,

同樣不會綿綿瓜迭上下五千年。


中央電視台有個《中華姓氏文化大觀》之節目,亂談姓與氏、亂談中華姓氏起源,

令人髮指。姓,父系社會的標誌;氏,氏族部落的象徵。例如,黃帝依姬水築城

而取姓為「姬」因發明軒轅而以.「軒轅氏」.為氏族之象徵也。又例如.「豢龍氏」,姓董,

依董水得姓,因發明豢龍(野豬)而以.「豢龍氏」為象徵。再例如炎帝,以姜水得

姓,因發明火耕而以「烼人氏」為象徵。所謂「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連祖先創造

的文明都不知道,就知到「四大發明」,不肖子孫啊…。

(一己之觀·僅供笑閱)


坐等我老家吳國 越國也行啊


漢劉熙的《釋名.釋州國》記載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廣,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
宋,送也。地接淮泗而東南傾,以為殷後,若雲滓穢所在,送使隨流東入海也。
鄭,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
楚,辛也。其地蠻多,而人性急,數有戰爭,相爭相害,辛楚之禍也。
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晉,進也。其土在北,有事於中國,則進而南也。又取晉水以為名,其水迅進也。
趙,朝也。本小邑,朝事於大國也。
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
衛,衛也。既滅殷,立武庚為殷後,三監以守衛之也。
齊,齊也。地在渤海之南渤齊之中也。
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之於此,虞其志也。
越,夷蠻之國也,度越禮義無所拘也。此十二國上應列宿,各以其地及於事宜制此名也。
ps:下面的文獻來源於齊魯學刊1987年第二期李衡梅的周代重要封國名稱由來初探
1.漢人對宋這一稱號的來歷亦已茫然,遂望文生義,造出一個產宋,送也
」的解釋.那麼,名宋的根據究 竟何在?甲骨文為我們透露了一點消息.武丁之子子宋被封在宋地,稱宋伯歪。這與周人在武丁時接受 了商王的封號稱周侯一樣。說明宋在武丁時已為地名
,且為武丁之子子宋的封地 。其所以名宋,是 因「子 宋」名宋,抑或因地名為宋而
「子宋
」由此得名 不得而知。不過以慣例方之,稱「 宋伯
」當與稱
「周侯」 一樣
,周人既以周原得名,宋亦當以宋地得名,這個宋地當在商邱附近,或即商邱。至微子啟受 封時
,因不得再名商,故名宋。是 微子啟封宋亦因地名

2.齊國名稱的由來《史記·齊太公世 家》說: 「封師尚父於齊
, 都營丘
。 」《封 禪 書》 說
: 「 齊之所以為
齊者
,以 齊也。又說
: 「 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下者」 有人據此認為齊之得名於天齊淵 ; 又有人據《說文 》
「 禾麥吐穗上平
」 為齊,而 臨苗一代盛產小麥
, 齊因此得名
;有人說
「 齊即濟
」 , 因地近濟水
, 因以得名
。可 謂眾說紛紜。以上說
,似均持之有 故
,然 並 未切中。其實
, 「 齊
」 字作為地 名,卜辭中巳有


「 口 口 卜
, 又於五山.在錯 … … 月 卜 」
(《 殷 粹
·
七二》) 又 「 癸丑 王 卜貞旬 亡斷在卿豁
。 」
( 《後上
· 一五
·
十二 》 )
「 附
」即古「齊」字
, 在卜辭中多見。這 些 地 名
, 都 在齊
境 內
, 說明 早在商代巳有齊這個地名,周初封太公於齊,亦因地名而為國名,《 左傳》 昭公二十年記晏子對景 公說
: 「 昔 爽鴻 氏始居此地
。 季前因之 , 有逢 伯 陵因之
, 蒲 姑 氏因之
, 而後大公因之
。 」
《 漢書
·
地 理 志》 說
: 「 殷末有薄姑氏 (古時薄、蒲音同 )
, 至周成王時,薄姑與四國共作亂
, 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 」可見齊之名由來已久,至殷末為蒲姑氏所居。
3.衛國名稱的由來封衛事見《史 記
·衛康叔 世 家》。原文說
「 : 周公旦以成王命興師伐殷
, 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
。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為衛君
, 居河淇間故商墟
。 」
《左 傳》 定公四 年和 《 尚

· 康浩 》 序亦有詳細記載

衛國名稱的由來不詳。惟 《 釋 名》 說
: 「 衛
, 衛 也
。既滅殷立武庚呀三監以守衛之也」
《 漢書
· 地理志》 說
: 「 周 既 滅殷
, 分其散 內為三 國
,
《詩》、《鄴》 《庸體》、《衛》是,鄴,以封封子武庚.庸盡
, 管叔尹之
。 衛
, 蔡叔尹之
。 」 說 明衛 在 八 京才對議前
,
曾分 給蔡叔治理
。 衛 又 可稱殷
。 殷 衛 一地
, 證據 很 多
。《逸周 書
· 作錐 》
: 「 建 蔡叔、霍
叔於殷
。 」
《 漢 書
· 地 理 志 》
: 「 衛
, 蔡叔尹之
。 」
《 左 傳》 定 公 四 年 記封康叔說
: 「 命以《康浩》而封 於殷 虛
。 」 等等
, 所言極為明白。《釋名》 所釋 之「衛
」,恐亦為望文生義,筆者囿於學識疏淺,尚未見他說,姑且存疑古人云
: 「 信以傳信
, 疑以傳疑 .」 誠哉斯言.存疑以待能者,亦不失為讀史良法

4 .燕,番二國名稱的由來為敘述方便,茲將燕,魯二國合在一起進行討論,封燕,《史記》以為是 武王 時的事,其實不然 .燕即鄴
, 封燕 只能 在誅武庚 之後
。封於
燕 的是 召公 爽之 子,封於魯的是 周 公 子伯禽

封魯事
,
《 左傳》 定 公 四 年 記載甚詳, 關於燕

魯二 國名稱的由來
, 舊說 多誤
。 近 人吳秋 暉 於 《說 文 溯源 》 中指 出
,伯禽封魯的始 封地 是河南 省魯 山縣
。 今人李 白鳳在 《東 夷雜考》 中認為
「 ` 魯
』 之本字 從魚 從 口
, 應
讀成魚方 才合 例
。 」
.
(《 魚 族考 》) 即 認為
「 魯
」 是
「 使 用
` 魚
, 作為
` 族徽
, 」 的一個氏

。 上述 二說新則 新 矣
, 然失 之 孤證
, 又有臆 測成分
, 恐不 宜 盲從

著名學者王國維 《 觀 堂集林
·
北 伯 鼎跋 》 認為
「印即燕
, 蒯 即 魯
」 其說至確,可以信據
。原文 如 下
:
彝器中 多北伯
、 北子器
, 不 知出於何所
。 光 緒庚 寅
, 直隸 ( 今河北省) 深水縣張家
窪又出北伯 器數種
。余所見 拓 本
, 有鼎 一鹵一
。 鼎文 雲
: `北 伯作鼎』,自文雲
: ` 北伯致作寶尊彝
, 北蓋古之鄴國也

自來 說邪 國者
, 雖以 為在殷 之北
, 然 皆於朝歌 左右 求之
。 今則殷之故虛得於范 水
,
大 且

大 父

大兄三戈出於易州
, 則 鄴 之故 地 自不 得不 更於 其北求之
。 余謂鄴即燕,庸即 魯也
。鄴之為燕
, 可以北伯 諸器 出土 之地證 之
。 鄴 即遠在殷北
, 則都 亦不 當求諸殷 之
境 內
。余謂都與奄聲相近
。 … … 奄之為卜
, 猶 焰
、 閻之 為庸矣

… … 及 成王克殷

踐奄
, 乃封康叔於衛,封 周公子伯禽於 魯
, 封召公 子於 燕
, 而 太師 采
詩之目
, 尚仍其 故名
, 謂之鄴都。然 皆有目無 詩

季札觀魯樂
, 為之歌鄴
、 都
、衛, 時猶未分為三 。後人以衛詩獨多
, 遂分隸之於鄴郎。因於殷 地求 鄴

都二 國
, 斯失 之矣

魯地
, 可以稱東

這從《 詩魯頌·悶 宮》
「 乃 命 魯公
, 伸侯 於 東
」 和 《 逸 周 書
·

錐》
「 建 管 叔於 東
」 的記載中可以得到證明
。 又
,
《 漢 書
, 地 理志 》 說
: 「 庸巧
, 管 叔尹 之
。 」
知魯又可稱都

《左 傳》定公四年 說
: 「 因商奄之民
。 」
《墨子·耕柱》說
: 「 古者
, 周公 旦關
(管 ) 叔,辭 三公
, 東處於商蓋
。 」
《韓非子
·
說林上》 說
:
「 周公旦已勝殷
, 將攻商蓋
。 」
則魯又可稱商奄
、 商蓋 ( 古奄
、 蓋音同 )

-
燕可稱北
, 則由 《左傳》 昭 公九年說
:
「 及 武主克商
, 蒲 姑

商 奄

吾 東土 也; 肅慎

燕毫
, 吾北 土也
」 得 到證明
。同時
, 對魯地稱 東
, 於 此
, 亦 可 以得 一證 明

此外,《詩·魯頌 月宮》 還有
「 王日叔父
, 建元子
, 悴侯於 魯
」 一句
, 這與
「 乃 命
魯公
, 伸侯 於東
」 一語在句式上和句意上都 一樣
, 可證魯即東。實際上
, 北


, 都是 以方位得名
` 北
, 謂在殷之北
; 東
, 謂在殷之東

周 武王克殷後
, 以邪 封封子武庚
, 使奉守先 祀
, 不絕 殷後
。 又使管叔鮮治郁
, 蔡叔度治殷

《逸周書
· 作雛解》 說
:
「 武王 克殷 乃 立王子祿 父 像 守 商祀
。 建管叔於東
, 建蔡叔霍 叔於殷
。 」
《 漢書
·
地 理志》 說
:
「 河 內本殷 之 舊都
。 周 既滅殷
, 分其哉內為三國

《詩·風》
邪、都、衛國是 也。郊
,以封封子武庚
; 庸凡管叔尹之 ; 衛
, 蔡叔尹之
。 」 是 其證.後來 武庚
聯合三叔及 東方一些異 族 舉行叛 亂
, 但旋即被周公 鎮壓
。 「 周公旦承成王命
, 伐誅武庚
, 殺管
叔而放蔡叔

( 《 史 記
· 管 蔡 世家》) 是其證.接著, 「 風公吊二叔之不咸
, 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 《左傳》 嘻公二十 四 年 )
, 把蔡叔所 封舊地殷
, 即衛
, 再封給康叔
; 把管叔所
封舊 地都
, 即魯
, 再封給周 公子 伯禽; 把 武庚所封舊 地鄴
, 即燕
, 再封給 召公之子。這就 造
成 了殷衛一地
, 鄴即燕
,庸卜即魯的事實
。 後來學者多不辨這兩次分封
, 甚至 連司 馬遷也弄錯了
, 故 《史 記
· 周 木紀》說武 王 「 封弟周公旦於 曲阜日魯
, 封 召公爽於燕』」 因此,人們也就不知道燕、魯名稱的本意了。幸有王國維的考證 ,使我們有機會窺探歷史的本來面目

5.晉國名稱的由來關於晉國的名稱的由來史載明確,學者歷來無疑義.據《左傳》昭公元年載
, 晉地最早稱大夏,為高辛氏之子實沈所居,後又為陶唐氏 ( 堯
為其領 袖 ) 所因
,故名唐。至周成 王 時
,
唐 國有 亂
,周公誅滅唐,封成王弟叔虞於唐,故名唐叔虞。至叔虞子燮始改為晉 。《 詩譜》 曰: 「 南有晉水
, 至子燮
, 改為晉侯
。 」 是晉之國號以晉水得名 .關於晉始封時 的地 點
,
《 漢 書
·
地 理志》於太原郡晉 陽 下說
: ` 故 《詩》唐國,周成王滅唐
, 封弟叔虞
。 」 鄭 玄 《詩 譜》從之。此說不確。其實《左傳》 定公四年有明白的記載
,

: 「 命以《唐浩》而封於夏虛 」 這個
「 夏虛
」 就是《史記
·
吳太伯 世 家》所說 的
「 乃 封
周 章弟虞仲於 周之北故 夏虛
」 , 絕 對不是 在 晉陽。《世本》 說
: 「 唐叔虞居鄂
。 」 宋忠說
:
「 鄂地今在大夏
。 」 張守 節釋
「 大夏
」 說
: 「 與絳州夏縣相近。」 這些說法應當是對 的 .而且《樂記》也未形成
。 孟子 特別講 到
「 孔子作《春秋 》
」 的重大意義。他 所 注重 的 《春秋 》 是在 其義而不在史事

這 些所謂 的 「
《春秋 》 大義
」 , 經過戰 國秦
漢經 師 的傳授
, 形成《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二). 孟 子於六藝 中
, 講 到詩.書.禮.樂.春秋
, 而沒 有隻 言片語涉及 到 《 易 》
, 可以看出
, 在 孟子 的時代 《 詩 》《書》《禮 》《易》《春秋》五經 的概念和體系 尚未形成

( 三 ) 孟子 對 於詩、書、禮、樂、春秋等
, 不管他是論 述或 引證
, 都是為了論證其 王道
仁義為中心的思想
, 雖然也偶然涉及 到訓 話
, 如引《書》「 條水 警 予
」 , 訓

;條水
」 為洪水 。引 《詩 》「 天之方厥
,無然泄泄
」, 訓
「 泄泄猶沓沓也
」 但重點在援 引經典來論證其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 這正是思想家的性格
, 先秦諸子一般均具有這一特徵。這 種 性 格特

,秦漢以來 的今文經學家比較接近,而與古文經家著重於文字訓話典章禮制等歷史的考訂, 頗異其趣。這也正是經學與史學
, 哲學家 思想家與史家和歷史學者的分野 。


糾正一個錯誤吧,如果我沒記錯,或許也記錯了,九州應該是來自大禹


根據字面意思


根據省份的簡稱來的
比如我大山東又稱齊魯大地
所以這裡的封國一個是魯國,一個是齊國


我承認,我對古歷史一無所知,我不知道燕國為什麼是燕,魯國為什麼是魯,但我還是想說幾句。

當時(周朝吧,我也不知道)的封國,大大小小總有一百多個吧,大的楚齊趙魏等,小的衛鄭鄒杞,這麼些地方,總得有個名吧。
為什麼?我也不知道。虢為什麼是虢?鄒為什麼是鄒?我也想知道。


推薦閱讀:

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及秦的篆文,互相是傳承關係還是沒有關係?
西周分封的特點是什麼?
穿越到西周真的會餓死嗎?
周宣王四十六年遇鬼身亡?
殷商出於東夷卻又進攻東夷,這裡的東夷是方位上的概念還是部落或民族上的概念?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地理學 | 分封制 | 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