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全國甚至全世界參加馬拉松的意義是什麼?


謝邀。

除去專程去參加某個賽事的行為。馬拉松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借口」,得以讓體驗、遊玩、放鬆、逃離、旅行……變得更名正言順,並且這些之外的整個過程也更充實

國內一個沒工作/親友交集,也沒什麼旅遊景點的二三線城市,本來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
被生活、工作折騰的焦頭爛額想出去透透氣,哪怕就一兩天,想找理由請假還會支支吾吾;
出門旅行的新鮮感越來越少,模式變得固定後需要更多有趣的未嘗試過的方式;
在遊玩、出差、訪友等的異地/異國外出行程中,多一種身份/方式/認同感;
……
那這兩年「跑馬旅行」的方式差不多正好符合且滿足上面這些。

比如去太原,原來對這地方的印象是「這有什麼好去的」,然後去吃了羊雜割,跑馬後當天下午去了永祚寺,第二天又去了晉祠,前後逛逛博物館和太原的街,整個行程倒也覺得值得一來。不然怕太原壓根就不會出現在旅遊目的地清單里;
比如壓力很大的時候,去跑馬也是偷得浮生半日閑,身體累,但起碼半天時間可以放空不用想別的;如果馬拉松的賽道設計的好,也可以看到些不同的景色,有些不是平時遊玩能看到的;
旅行中間安排個一天時間跑馬拉松,對行程影響不會很大。如果有一定跑馬經驗(是經驗不是跑的有多快),用一種比較舒服的配速跑完馬拉松,基本對別的安排沒什麼負擔影響,稍微降低強度就行了;
比如賽後在當地逛玩,嘚瑟點也可以帶著完賽牌和完賽Tee,路上遇到跑馬的同類都會打個招呼;


以前看過王小波這段,覺得和邊跑馬邊遊玩的方式也有點異曲同工:

有人問一位登山家為什麼要去登山——誰都知道登山這件事既危險,又沒什麼實際的好處,他回答道:「因為那座山峰在那裡。」我喜歡這個答案,因為裡面包含著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說是山在那裡使他心裡痒痒。除此之外,我還喜歡這位登山家乾的事,沒來由地往懸崖上爬。它會導致肌肉疼痛,還要冒摔出腦子的危險,所以一般人盡量避免爬山。用熱力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個反熵的現象,所發趨害避利肯定反熵。

現在把登山和寫作相提並論,勢必要招致反對。這是因為最近十年來中國有過小說熱、詩歌熱、文化熱,無論哪一種熱都會導致大量的人投身寫作,別人常把我看成此類人士中的一個,並且告誡我說,現在都是什麼年月了,你還寫小說(言下之意是眼下是經商熱,我該下海去經商了)?但是我的情形不一樣。前三種熱發生時,我正在美國念書,絲毫沒有受到感染。我們家的家訓是不準孩子學文科,一律去學理工。因為這些緣故,立志寫作在我身上是個不折不扣的反熵過程。我到現在也弄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干這件事,除了它是個反熵過程這一點。
——王小波《我為什麼要寫作》節選

——————————
跑步有故事 - 知乎專欄


玩。enjoy。


謝邀

給號碼簿上畫個國旗,跑完再披個中國國旗,多驕傲


謝邀,我以前也一直糾結這個問題,我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會質疑我,「跑步就跑步唄,為什麼非要跑馬拉松呢,還要去外地」。我也不知道答案,我之前還在知乎上提了問題,「你為什麼跑馬拉松?」。很多知友的回答似乎也給了我一些啟發,但最終,我還是沒有答案。也許,這就不需要什麼理由和答案吧,站在賽道上的時候,我相信,你的這些困惑糾結都會煙消雲散。


有段雞湯,我覺著特別好,說紐西蘭登山家希拉里等過珠峰後,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要登珠峰,他指了指珠峰的方向說,因為它就在那裡。

今天看到朋友圈一個跑友分享的,其實馬拉松最困難的並不是能不能跑過終點線,而是你能不能站在起點線上。

拉拉雜雜說了一些,今年我跑了六個線下的半馬,揚州,大連,長春,吉林,哈爾濱,瀋陽,明年我準備跑全馬了,也許又會有新的感悟吧,到時候再回來說說。

上個圖,傳說中的東北四大滿貫賽事。


1.鍛煉身體。解決溫飽問題後人們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充實和身體的健康。這點中國和當年的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是人們有個更高層次的追求。
2.便於開展。跑步的開展其實還是很簡單的,可能說起來我最近在跑步,感覺挺時尚。其實從每公里十分鐘的散步,快走,到每公里3,4分鐘的快跑都可以算在裡面。而且一雙鞋子就可以開展,不需要太多的場地,有操場就可以。
3.一股潮流。我發現其實大家運動的項目並不少,乒乓球、羽毛球、籃球和足球這些項目中國都有挺好的運動基礎,玩的人不少呢。但是確實跑步是最近幾年在國內比較流行,超越了其他所有類型的賽事。

拿我來說,跑步確實瘦了不少,帶來健康。然後不用買太多裝備,幾百塊錢一雙鞋子就可以了。同時還趕上一波潮流,和大家一起跑的不亦樂乎。
最重要有一點,馬拉松比賽是個所有人都覺得很難,但是普通人經過1,2年的一個堅持,可以一步步的靠近並且完成的賽事。當你看見自己完成了之前從未敢想的目標,會對自信有一個較大的提升,也對堅持一個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概和你問這個問題的意義一樣


沒什麼意義。喜歡而已,高興而已。
我喜歡馬拉松,馬拉松讓我快樂。
別扯其他的,就是這麼簡單。


借用村上春樹的一句話開頭。


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某些類似觀念的東西來。在長跑中,如果有什麼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


【關於第一場馬拉松】

自己所在的城市,是美國中南部的一個小城,一場馬拉松,幾乎封了大半個市區。這邊的馬拉松更像是一場盛宴,從學校、河邊、居民區、林間小路以及高速公路。居民區的老老少少們,一大早就搬出個小馬扎坐在路旁,只為了給參賽者加油吶喊,拖家帶口的好不熱鬧。


馬拉松一直寫在自己的願望清單上。直到去年末,下定決心報名,從1月份開始準備。每次和朋友說,都會被問到一個極其相似的問題,你為什麼參加馬拉松?伴隨這個問題訓練,跑過了大半個城市,但始終沒有突破25公里。直到今早跑前都惴惴不安,給自己定了7個小時的目標,底線就是最後爬過終點。但一切都順利的像今天的天氣一樣,最終交出了5小時45分鐘的成績。


兩個小提示,一雙好的跑鞋是最重要的。別的裝備真的可有可無,但請一定貼好乳貼,今天跑完整個胸口都疼的發黑了。

【關於跑馬拉松上癮】


從科學的角度上說,「上癮」與「獎賞迴路」相關。所謂「獎賞迴路」指的是由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介導的一類神經迴路,是人類所有內在動力的根本來源。人喜歡做的所有事情,無論是吃飯喝水還是做愛,都是通過獎賞迴路來讓人感到愉悅的。人之所以進化出這個獎賞迴路,就是因為上述這些事情可以讓人更好地繁衍下去,所以通過獎賞迴路來鼓勵人繼續做下去。

以文藝氣息來敘述,《猜火車》里有一段關於上癮最好的描述。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事業;

選擇家庭,選擇一個巨他媽大的電視機;

選擇洗衣機,汽車,鐳射音響,還有電動開罐器。

選擇小心保養自己的身體,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

選擇低利息貸款,選擇房子,選擇朋友,選擇休閑服和配套的旅行包;

選擇用分期付款買回同系列的他媽什麼織物做的三套件西裝。

選擇自己動手做,然後在某個星期天早上從床上醒來,問自己我是他媽的誰呀。

選擇坐在一張睡椅上看讓腦子發木腦漿被擠成稀屎的體育節目,一邊往自己的嘴裡塞作嘔的垃圾食物。

選擇在這一切的末尾爛成一坨狗屎,最後在一個破爛的家庭里遭兒女的唾棄,當初你自私的用精子弄出他們,現在對這些滿不在乎的小子們來說,你只是一個老厭物。

選擇你的未來,選擇生活。

但我是誰啊?我為什麼要做那些事情?

我選擇不選擇,我選擇一些別的東西。

理由?沒有理由。」


作為第一次完成全馬的小嫩丁來說,我是無法體驗那上癮的感覺,查了資料,丹麥一女子曾經365天完成了366個馬拉松,並且成功治癒了她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該女子也算是一個傳奇了,不過,就像我一直認為普通玩家選擇標準配置,高級玩家選擇自定義配置。

【關於為什麼跑馬拉松】

從訓練開始,就一直在問自己。問過一些跑過的朋友,最好的答案還是來自美國版的知乎:


「There will be a day when you can no longer do this. Today is NOT that day.Some day I will be too old to get out of a chair or out of bed. But my mind will still be racing」


慢跑可能最不需要天分的一項運動了,有推著嬰兒車的媽媽們,有帶著兔耳朵的中年大媽們,中國大媽跳廣場舞,美國大媽跑馬拉松。路途中遇到兩位白髮飄飄的老者,舉著美國國旗,身上掛著一張英俊的美國大兵頭像,為了紀念這位在戰鬥中犧牲的英雄,可能是他們的兒子,也可能只是隔壁每天早上打招呼的鄰居。不知道他們是否完成了全程,但每個穿著奇裝異服跑全馬的人,背後一定都有一段講不完的故事。


王家衛在《墮落天使》里說,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其實自己的答案一直在心裡縈繞,只是一直沒有那麼清晰。在衝過終點那一瞬間,豁然開朗。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那股高興勁兒嗎?沒有為什麼,只因為我想。

歡迎關注公眾號:RiJiBen-Diary

http://weixin.qq.com/r/_kPv99XEAIh-rZGU9xbo (二維碼自動識別)


自己喜歡就好


用腳步丈量這個世界是種很原始的願望,當然世界那麼大沒有辦法一一走過,可是馬拉松的參與基本可以滿足心理上對一座城市城市的征服。如開荒一樣,憧憬地圖中下一個未知的城市。
當國內跑的差不多,必然就是星辰大海,走向世界了。
不過,這只是其一。

其二,在正常人眼裡跑馬拉松就是全國全世界的跑,其實不是的,只是有好些跑者對自己的馬拉松事業有更多的一份期待,所以必須到處跑馬拉松。

一,渴望參加更高規格賽事的話,會這麼做:
跑了野雞賽事,就會向田協合辦賽事看齊;
跑了田協合辦賽事,就會向田協金牌銀牌賽事看齊;
跑了金牌賽事就又會向國際田聯和路跑協會認證賽事看齊;
到這一步,我想就會向六大滿貫賽事看齊了。

二,渴望更好成績的跑者,會這麼做:
前提,好多跑者都有一個終極夢想,跑進波士頓馬拉松。20~34歲男子要求3小時05分以內,這個成績是至少。
那麼要完成這個夢想就需要去跑國內或國外被國際路跑協會認證的馬拉松賽事,跑個進波士頓時間線的成績:光國內就有北京上海大連廈門揚州杭州香港可供選擇。
而參加以上這些國內賽事,需要至少有個不錯的個人最好成績才容易中籤,所以為了有個好成績,就又需要多多參加其他賽事提升自己以及取得好成績以便更好中籤。

三,完成100個馬拉松。

這大概就是國內國外跑馬拉松的意義吧。


一個變形的旅行借口。
一個看世界的動力。
一個宅男/女社交的動力。
一個自己給自己的人生期中考試。
如同參加一個城市(運動)狂歡節。
如同參加一次荷爾蒙暴炸的相親會。
如同和一個陌生城市的盲約。
也可能是和一個熟悉如老友的城市的再次心動。

喜歡,總有無數理由喜歡。
畏懼,總有無數理由畏懼。
因此理由(樹)並不重要,而是是否心動。

2016-9-29 加
有的人一生中都沒嘗試過一天連續走42+公里,我們---馬拉松跑者,我們完成過。


跑一次馬拉松,可以吹一輩子牛,多好。


瀉藥。

為什麼凡事都要問個意義,又不是上語文課,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


給自己一個去旅遊的理由,看一段與別人不一樣的風景~


我沒有自己跑過馬拉松,但是做了幾場馬拉松的裁判。
在終點的次數多點,每個達到終點的人都是開心的,我想這就是意義所在。


瀉藥.

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我呀 我並不跑馬拉松


多數人是搞不清自己的需求的,所以他們會去嘗試一樣又一樣的新奇東西。

我有個朋友告訴我,人天生就有變得更大更強的需求,一件事情是否有意義,就是看和更大更強的東西的聯繫強不強。我很是贊同。現實生活中,你想變得更強,需要你去鬥爭去贏得資源去打敗別人,很難實現,也很難量化。所以有些人就轉而去跑步去健身,換一種方式去獲得需求的滿足。

簡單來說就是老子雖然沒法登上人生巔峰,不過我可以換種方式暫時得到登上人生巔峰的感覺。

另外就是人總是希望體驗新奇的東西,好的體驗也能讓人開心,至少有吹逼的資本。

我並不否定這種去跑馬拉松的生活方式,不過我不覺得這個有什麼了不起。在我看來馬拉松就是一種摧殘自己的方式,看看你多能艹自己。一般人都不怎麼會艹自己,所以練一練也無妨。不過這種能力是有簡單的方法去學到的,馬拉松還是低效了一點,並且這能力學會了也不會忘,沒必要一直艹自己吧。


用雙腳丈量跑過的每一個城市,看不一樣的風景


謝邀……因為跑長距離很爽,但是自己給自己補給有點麻煩,所以參加比賽(但是參加比賽的煩惱在於7點的廁所排隊),旅遊什麼順便吧,順便看看而已啊


假裝自己是中產階級。


推薦閱讀:

做紐約城市馬拉松的志願者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國內馬拉松越野跑運營公司背後都有哪些故事?
跑馬拉松上癮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馬拉松征途中遇到哪些尷尬的事?

TAG: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