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南昌海昏侯墓清理髮掘過程中發現失傳近兩千年的《齊論語》?


不請自來,知乎首答。
首先我們要感謝第一線的考古與文保人員,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我們才能看到《齊論語》。

我們就是在見證歷史。
在五月底,楊軍領隊就曾公布過《齊論語》的消息,鏈接如下:
海昏侯墓為啥讓盜墓賊空手而歸 專家鄭州解密
而在6月底「一席」的演講上,楊軍領隊更是在視頻中公布了《齊論語》的消息,鏈接如下,31分40秒開始:
一席 楊軍:海昏侯墓考古
載有海昏侯簡報的《考古》第7期於7月底發行,直到8月底,北大等方面的專家仍沒有能對竹簡進行考釋,故在下不揣譾陋,寫就《小考》。
我曾在「孔子衣鏡」的文章中對海昏侯墓竹書《論語》為《齊論語》進行過推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文章太長,真對不起大家,可以直接從文章中間開始看起):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782
因為《齊論語》太過重要,之後,約在12月,官方會在紙媒上正式公布《齊論語》的信息。這部竹書確定為《齊論語》,茲事體大,是要經過考古學證據、史學考證與經學論證才能得出結論。但由於要尊重整理方的權益,我們不能做過多內容上的披露,還望理解。即便在正式版文章中,也只能給大家展示簡報中公布的兩張《齊論語》的照片(《知道》首簡的正、反面)。但我們是經過詳細考釋與多方請教,才得出的結論,故應能給大家一個準確的說法。
至於評價,只能說《齊論語》可能是海昏侯墓竹簡中最重要的發現。這部竹書是《齊論語》,比《齊論語》究竟寫了些什麼還要重要。《論語》在漢代分為三個版本《齊論語》、《魯論語》、《古論語》,我們今天通行的本子出自《魯論》系統的《張侯論》。《齊論語》比《魯論語》多兩篇——《問王》、《知道》。我們此次在海昏侯墓發現的就是《論語》第二十二篇《知道》。鄭康成之後,大致從曹劉那一代人開始,《齊論語》徹底失傳,世上再無人見過《齊論語》。可以想見,連朱子、陽明子這樣的大儒都只能耳聞、未能親見的《齊論語》,一千八百年後重現於世,肯定是極其重大的考古發現。更何況裡面包含有若干失傳的孔子的話,無論多少,這畢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且又是權威版本的《論語》,這對經學與儒學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
我還想再說一點,《齊論語》的發現也體現了考古與盜墓的本質區別。很少有盜墓賊會關心墓葬裡面的有機質文物(竹簡、服飾之類之類),尤其當墓葬中出現了大量金銀器時,竹簡很可能就淪落為照明工具(例如汲冢竹書)。但考古的職業道德就在於,我們會對文物一視同仁。無論是金餅還是竹簡,都會得到充分的保護與研究。更何況,文字帶來的信息可能比金餅值多少錢更重要,就好比《齊論語》與「孔子衣鏡」,這簡直就是「神器」級別的國寶,日後肯定禁止出國了,怎麼是區區幾百斤金子能換來的?
所以說,我們就是在見證歷史。畢竟,我們知道了,一千八百年來,無人知道的《知道》。

ps:我很歡迎大家交流,無論是留言、私信,或是在北京的朋友想要見面交流我都很歡迎,但請大家僅就學術問題進行交流。七十二子,有齊、魯,有吳、楚,之所以集結《論語》,為的是微言不絕,大義永繼。我當然很希望大家能夠留言,但糾紛就不好了。聖人治禮作樂,是為了明辨禮與非禮。所以,爭鳴當然很好,但是爭吵就不用了吧。
另外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據我所知,一般情況下出土文獻不會作為教材出現(考題倒是有可能),所以《齊論語》應該不會加進語文書里。但是,確實有可能作為背景資料加入考試當中…

現在,

《齊論語》簡文在此,歡迎大家圍觀!

前二十篇

失傳的《問王》《知道》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84


先說結論:《齊論語》可以成為《論語》的一種版本,對於研究漢代思想史和經學史有重要價值。但是不應該認為《齊論語》比今本《論語》更有價值,或者認為《齊論語》體現的是真正的孔子。因為它僅僅是西漢的一個版本而已。

新增:幾點重要說明
1、目前《知道》的價值還不宜預測過高,就已公布內容來看,類似的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早存在了。
2、今本《論語》是今文《齊》《魯》和古文《論語》加上漢人不斷添附的集合體,並非《魯論語》。
3、這批竹簡沒有《史記》,據說是節目的發言人或字幕組一激動,把《禮記》說成《史記》了。

=======================

幾個知友提到了漢代《論語》版本,但感覺都說得不太清楚。其實應該從《論語》起源說起。《論語》可能是曾子一派的作品,它記錄孔子的言行未必是真實的孔子。 《韓非子》就說過「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 可見,就算是這個原始的《論語》版本,也只是儒家學派中的一派,只能反映他們學派心中的孔子。

《漢書·藝文志》說「《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魯》二十篇,《傳》十九篇」。所以大家一般都知道,西漢有新成書的《齊論語》《魯論語》與新發現的戰國《古論語》。但是,1973年在河北定州八角廊40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論語》,墓主中山懷王死於漢宣帝時期,但這部《論語》可能抄寫於漢高祖時期,理由是只避諱「邦」而不避其他皇帝諱。

對於這個八角廊漢簡《論語》的性質,學者也是眾說紛紜。比如,李學勤先生認為是《齊論語》、劉來成先生認為是《魯論語》、孫欽善先生認為是《古論語》、陳東先生更是認為是獨立於三本之外的另一本《論語》。如果我們對《藝文志》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那麼八角廊漢簡《論語》確實可能是另一個版本。這樣一來,《論語》的版本更加複雜了。

其實,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不但《齊論語》和《魯論語》不一樣,就是《魯論語》這個系統,魯國經師所傳的又怎會完全一樣?《齊論語》和《魯論語》的區別也肯定不僅是多兩篇,其他篇章內容也不會完全一樣。舉個例子,今本《論語》孔子既認為管子「仁」又認為「無禮」,可能就是後人雜糅《齊》《魯》的結果;而《論語》提到長沮、桀溺、接輿等隱士的篇章,則又可能受到道家傳說的影響了。

漢成帝時期出了個張禹,他早年學《魯論語》,晚年學《齊論語》,所以他把《魯論語》和《齊論語》雜糅,加上自己的見解整理出一部新《論語》(注意:並非單純以《魯》為底本而刪《齊》兩篇)。而東漢因為古文經大行其道,鄭玄又把張本《論語》和《古論語》雜糅起來並作注,之後曹魏的何晏以鄭本《論語注》為底本,又作《論語集解》。《論語集解》就是今本《論語》的前身。

考慮到昌邑王中尉王吉正是《齊論語》傳人之一,而《漢書·藝文志》又提到多出《知道》等兩篇,可以說海昏侯墓出土的這批竹簡,作為《齊論語》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即便如此,這應該也只是《齊論語》系統的一個重要本子,而不是唯一的本子。

據此,八角廊漢簡《論語》是西漢的一個本子,海昏侯墓漢簡《論語》可能是西漢的另一個本子,今本《論語》是定型於曹魏併流傳至今的又一個本子。考慮到版本傳承的複雜性,不能輕易以一個本子的記載去否定另一個本子的內容,而應該從思想史和經學史的角度去重視。換句話說,不同的本子體現的是西漢人和東漢人心中孔子的差異,但真實的孔子都無法還原了。

ps:海昏侯墓公布的竹簡,內容據江西文物考古所楊軍等先生考釋,是:

[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其實,類似內容在肩水金關竹簡出現過:

孔子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易易,就是非常容易的意思。《大戴禮記·鄉飲酒義》也說過:

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參考資料:

1、顧頡剛《孔子事實的變遷》

2、趙瑩瑩《定州漢墓竹簡〈論語〉研究綜述》

3、楊軍等《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論語·知道〉簡初探》


謝 @李超字子躍邀。

目前不知道海昏侯墓本《論語》殘存情況,一切都很難講。(有貢獻是肯定的,但是就是貢獻的大小的問題。)

簡略介紹一下

一、今本《論語》形成史說略

《論語》一書,本來漢代經師所傳是兩種,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後來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壁,從中發現古文《論語》二十一篇。這是今本《論語》比較重要的三個源頭。
魯《論語》二十篇和齊《論語》二十二篇相較,章句內容很多相同,但是比齊《論語》少了《問王》和《知道》兩篇。這兩種版本的《論語》剛開始是各有師傳,一直到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先後通兩家之說,便把魯《論語》和齊《論語》兩個本子,融合在一起,以魯《論》為骨,採取齊《論》編纂,這個版本世稱「張侯論」。由於張禹是漢成帝的師傅,所以自張禹之後,世傳《論語》皆以奉《張侯論》為主。
古文《論語》二十一篇是漢景帝時發現的,相較魯《論語》,它多了一篇《子張》篇,據如淳注,古文《論語》是把第二十篇《堯問篇》從「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這一章以下,一分為二,稱作《從政篇》。(個人意見,大概是《子張》已經做了篇名,後人為了避重,改稱作《從政》)。古《論》和魯《論》兩書之間,篇次不一樣,文字不同的地方,也有四百多字。
何晏《論語集解》一書在序文中說:「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爲之訓解,而世不傳。」《集解》中也時常引稱孔安國說。然而關於「孔注古論」一書,在《漢書·藝文志》和《漢書·儒林傳》中,前者完全沒有著錄,而後者也沒有十分明確的文字指出孔安國曾經為古《論》做過訓解。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學者認為是何晏偽作的,有學者認為是王肅偽作的。這樁公案到底怎麼樣,此處姑且不論。
東漢末年,「經神」鄭玄依據《張侯論》,參考魯、齊、古三家,為《論語》作了注,後來沒有傳下來,但是敦煌藏經洞曾經發現了《論語鄭注》的殘卷。十分珍貴。從殘卷中,還可以略窺古、魯、齊三個本子的異同。
楊伯峻先生認為,現在所見的《論語》版本,祖述的源頭,基本上是《張侯論》。個人意見,保守來看,很大程度上,今本《論語》的譜系,祖述實際上應該追到何晏的《論語集解》,至於何晏的《集解》序文雖然交代了流傳譜系,但是總歸是沒有詳細交代自己這本《集解》根據哪個本字來考訂的。現存的比如說宋本《論語註疏》、以及日傳各類抄本《論語義疏》,究其根柢,都是《論語集解》作為底本來註疏的,更遑論後來諸如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程樹德的《論語集釋》。

二、海昏侯墓本《論語》想闡。

現在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有關方面確認說,發現了《知道》篇(註:竹簡作「智道」),應該就是齊《論語》。個人意見,海昏侯墓本《論語》,在沒有確定殘存的卷數,以及是否有可能如同郭店所出戰國楚簡本《老子》一樣,要分成甲、乙、丙三系來看(這些都亟待研究工作的推進),沒有切實的研究成果佐證,便將海昏侯墓本《論語》與歷史上的齊《論語》等同起來,太冒失了些。
海昏侯墓本《論語》,如果現存的卷數多,且可以確定所有篇卷,皆同出一系,那麼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幫助我們研究今本《論語》的形成過程。也即搞清今本《論語》形成過程中,發生了哪些直觀的變化,這些直觀的變化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這一點將大大推進未來的論語研究,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清代發軔的輯佚學,代表人物如馬國翰、代表作品如《玉函山房輯佚書》,可以藉此檢驗自己的輯佚成果。馬國翰輯有《齊論語》一卷,王紹蘭輯有《齊論語問王知道逸文補 》一卷。這些輯佚書,多出自經史子集的引文、注文。其中屬於「層層累疊」所見,更是不少。發現的海昏侯本《論語》正好檢驗這些輯佚作品的得失。
另外,海昏侯墓本《論語》可以輔助文字學的研究,漢代殉葬制度的研究等等,總之,發現了新東西,全看後人怎麼去用,不用的話,金山放在你面前,你也兩手空空無所得。

三、所見海昏侯墓本《論語》簡考釋。

現在流傳出來的「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考釋如下:
叔燏案:
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乃今見海昏侯墓所出土《論語》,此簡王楚寧先生點曰:「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按,姑不論前文如何斷,王氏此「子曰」以上一斷,此斷是。《孔子家語·顔回篇》:「孔子謂顔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正合此文爲釋。前文所斷,則前文所言,似別有多説矣。或可以斷作「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或以斷作「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或可以斷作「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或可以斷作「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然不據下文,皆不能定之。俟其全文矣。


首先,先科普幾個基本概念
提到海昏侯,不得不先說漢武帝,武帝晚年和聽信江充之言,和太子劉據不和,引起巫蠱之禍,後反省,臨死前立了昭帝,幹掉他媽勾弋夫人,找了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算了,省下兩個字打不出來,等四個輔政大臣。
昭帝是個明君,可惜死的太早,手握大權的霍光立了劉賀,然後又把他廢了,這就是海昏侯墓的主人。

下面說論語,一般論語作者被認為是孔子再穿弟子和再傳弟子的弟子所著,比較靠譜說法是孔子後人弄的。
漢朝初年,破壁找到蝌蚪文寫的古文經,引起今古文之爭,當然,主要是尚書不同,但論語也有不同。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寫到,當時論語分三部分,古論,魯論,齊論。
古論就是破壁找到的古文經版本,後來落入孔安國手裡,但現在應該是不見了。
齊論就是齊地流行的論語
魯論就是魯地流行的,簡單易懂。
齊論比起魯論,多出了知道和問王兩篇,所以這也是為啥我們確定這是齊論語的原因。

海昏侯墓之前最早的論語文本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找到的,是中山懷王劉修之墓挖到的。但很可惜不全。
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時間應該和定縣的差不多,而現在看樣子,海昏侯墓的應該比八角廊的要多一些,但也肯定不全。
說起論語編纂,首先要提到張禹(魯論語的繼承者),也講過齊論語,所以他在編定的時候把那兩章刪了,這就是最早的論語定本——張候論。而定本的出現導致了三家不再流行。

東漢末年大神鄭玄結合三家,再次為論語做注,這就是論語第二次編定,也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原型。
何晏做論語集解的時候用的就是鄭玄的注。
後來又是皇侃的論語義疏用的也是鄭玄的注。奠定其基礎。
後來唐朝開成石經的時候,論語被刻到碑上,現在就在碑林,成為正統。
所以現在齊論語出土之後,業內人士並沒有過於興奮,因為定縣出土的和現在的今本區別不大,而海昏侯的和中山懷王的時間也差不太多。因此也沒有報太大期待。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知道問王這兩章,其他內容區別不大。不像老子,由於郭店本的和今本區別巨大,成為人們關注焦點。

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揭示當年張侯編定的時候為什麼會刪除這兩章,個人原因還是別的原因,很有價值。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推薦北大李零先生的書,會有很詳細的介紹


《論語》按下不論,最最驚喜的難道不應該是海昏侯墓中居然有《史記》嗎!!兩漢時期《史記》不是作為「謗書」而被貶低嗎?《史記》成書於公元前90年,劉賀死於公元前59年,至多相隔31年啊!什麼概念,很有可能是初版《史記》啊!《史記》已被後世修改得面目全非,如果初版能被成功解讀,不知多少歷史將被顛覆,大驚喜啊!!!!!


謝邀。

是不是張侯刪去的兩篇之一,這要存疑待考。坐等發布。
但終究是好事。

一.知道

知道的用法往往是戰國孟荀的年代的文本中才用的,孟子摘錄說是孔子連用的。以此為篇名倒是齊國稷下的味道。《齊論語》二十二篇,是戰國齊論,還是西漢流傳的齊論,其實學界貌似也沒有定論。有了定論可以推翻的,^_^。要不然後人吃什麼。單以《知道》篇來說,早有學人主張以孟荀兩位的章節代替的。所以發布之後或可以和《孟子》《荀子》對比。

這些都是學者們的事了,我們就看看乾貨就好了。

單單看這段話

孔之知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在說,孔子所說之道美也,難御也。這有一點點道家味道啦。^_^前文應該也在說此道之美。

這麼斷,關鍵在三日不能貫通,但應該大體意思在讚美孔子知道之長揚美奧。

二.莫之御

在《孔子家語。顏回》里

顏回問子路曰:「力猛於德,而得其死者,鮮矣。盍慎諸焉?」孔子謂顏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莫之為也何居?為聞者盍曰思也夫。」

這是秦末漢初所傳孔子門人集成的本子。這裡在講大家都知此道美,但沒人御之,沒人為之的原因。似乎和簡文中這種讚美之詞還是有區別的。抑或文中那種讚美是家語表達的一種引申啦。

但是「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出自《孟子》恰恰在說莫之御而無仁心的壞處。和這裡用莫之御來講道的高大上是不一樣的價值取向。這段倒是和《孔子家語》中這種對於「莫之御」似有疑問的說法更相似。

而漢初崇黃老,漢武帝前後,儒道交並其實很厲害,絕不下於稷下。這時漢儒用「莫之御」往往在說道之不可人為操作。無人能御之,更多是讚美的意思。換成魏晉傳來的和尚說辭也許就是無上之類的。譬如揚子
《法言。問神》

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滌之,灝灝乎其莫之禦也。

這倒是和簡文中莫之御一樣贊其道莫能御也。

所以,這簡文也許真的就是漢儒所做呢。

三,昜昜雲者

昜是陽之正字。開而飛揚,為長,為疆者廣播之眾也。昜昜連用倒是不難理解。不過這種雲者雲者的表達,一股子董先生的感覺。海昏侯劉賀是漢武帝孫子,不小心留點董博士或者類似大儒的簡文也未可知?楊先生和董先生相距不遠,算的上西漢中末同期大儒的,尤其在思想語言上,同時代同樣背景的人用的語言特性有極強的相似性。也恰恰反映了董先生吸收道法陰陽家獨尊儒術的實質。劉賀正好在兩人年代之間。所以真的有可能就是這類大儒所做的簡文。而你們確定這篇不是因為被發現是武帝前後之儒作,而被刪除出孔子論語的?^_^,當然這就是個腦洞。

最後,三日
三日在先秦典籍中,往往是喪葬,齋戒所用。或者是一種大家公認時間描述方式。在這裡沒有上下文,委實難斷。

沒有結論
再沒有其他佐證之前,一下子定論是《齊論語》並不算合適。但我們不是學者,這種事其實並無所謂。^_^。誰講的,不要緊,要緊是講的東西是啥。


《論語》的重要性堪比《聖經》,《齊論語》如果是真的,就意味著中國的《聖經》出了新的大型補丁。
或者大型DLC,一個意思。
應該是建國之後考古top10級別的發現吧。

清華在黑市上買了一批簡,北大就挖了一個墳……
這兩個學校的中文系未來50年都不愁飯吃了。


反正已經交給北大去研究了,如果真的是失傳的《齊論語》,那無疑是中國哲學的一次大發現,而且我始終相信,以往所謂的沒流傳下來的,可能都在一個又一個的墓葬里。


同志們,這算得上是「為往聖繼絕學」吧


這個是我等過的最長時間的更新。


我反對 @十萬個為什麼 這位道教信徒先生的意見。知乎是一個開放的平台。當然不會允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語言上進行攻擊傷害。我只用他以往的言論來向他發出質疑的聲音。
十萬個先生在此處說,

再沒有其他佐證之前,一下子定論是《齊論語》並不算合適。但我們不是學者,這種事其實並無所謂。^_^。誰講的,不要緊,要緊是講的東西是啥。

他並沒有就版本真偽下一個確定的結論。而是委婉的承認,文獻版本的審核考訂工作,話語權在專家學者的手上。
然而這位先生,是一位道教板塊的大亨。根據他以往的言論來看,他對道教的信仰足夠虔誠,而且浸淫頗深。如果有人認為這是我對他個人的憑空捏造,不妨點開他的頁面,查看其過往的評論。
他曾經大講,與鬼神溝通,道教神祇,神仙方術等等。

齋醮 延請真神「降靈」。

祭祀溝通鬼神

什麼是了解和溝通鬼神的一步大前提?

佛教僧侶比道教修行上差了不少,沒法子駕馭溝通太歲。佛教沒有道教的乾貨。

墮胎之後有了「不可說」的無形的東西,將當事人害到下場凄慘。道士有能力救,但是不想把「不可說」的無形之物「打散」。

當年,帛書老子的發現,使學界對《老子》一書的認知上升一大步。這一大步是個大白話。我文化水平太差,不知道該怎麼說。我看過一位高先生寫的《帛書老子校注》,書里曾講到,還是有一些段落,與今本不同。文欄位落的不同,其含義也大不一樣。所以比起以往歷代的註解,又有一番發現。帛書老子,起碼動搖了道德經的命名。因為帛書本系統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前後次第不同。到底要叫德道經還是道德經呢?
楚簡老子的出土,又為人們對《老子》一書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楚簡本雖然是殘本,但是其篇章次序又與今本和帛書本大大不同。
《老子》可說是道教經典的重中之重了,可這些能與鬼神溝通,延真降靈的道士們,他們手中的道德經本子,恐怕未必是原汁原味的呈現原貌。楚簡老子的發現,有學者以此為據,提出老子一書並非是有一個人來完成的,而是一個跨越歷史的團體在不斷增廣整理文本的。為什麼道士們不「延真降靈」,請請祖師爺們考訂文本訛誤,給出一個確然無誤的定本來呢?

再沒有其他佐證之前,一下子定論是《齊論語》並不算合適。但我們不是學者,這種事其實並無所謂。^_^。誰講的,不要緊,要緊是講的東西是啥。

你們溝通鬼神,延真降靈一下子,不就能下定論了么。^_^

講一個笑話。

吳雲岩家扶乩,其仙亦云邱長春。一客問曰:西遊記果仙師所作,以演金丹奧旨乎?批曰:然。又問仙師書作於元初,其中祭賽國之錦衣衛,朱紫國之司禮監,滅法國之東城兵馬司,唐太宗之太學士,翰林院中書科,皆同明制,何也?乩忽不動,再問之不復答。知已詞窮而遁矣。然則西遊記為明人依託,無疑也。——《閱微草堂筆記》

道士還有能力更強的。飛神謁帝。上奏天庭。這更厲害。希望十萬個先生努力修行,有朝一日,能飛神謁帝,上奏天庭。請天庭為世人下一個《論語》、《老子》、《樂經》、《尚書》等確然無誤的定本。如果後期有了新的考古發現,兩相一對照,發現竟然就是道家提供的文本,更顯道家手段。

所以請十萬個先生努力,為大眾提供一個祖師、神仙、天庭定本。為華夏文化造福。^_^


抖個機靈,深深覺得我們中國文化存活至今太幸運了,兩千年前的古籍啊,現在的我們居然字字都認識,就看怎麼解讀了。
夠考古界和漢語言文學玩幾十年了。


作為中文系的一員
就說句實話:海昏侯墓地的書簡至少能吃70年。科研價值高的很
但是對於社會和老百姓而言,基本上是啥用也沒有!


文治國 武安邦
給看重此物的諸公道喜


有一種幸好畢業了不然好幾篇論文估計要白寫了的感覺………………


我不是搞經學的,也不習慣在寫知乎回答是翻書,所以隨便說說,見笑了。
由於沒看到文本,所以目前還不能做出具體的判斷。只能大致說說。首先,它對論語的文獻學研究肯定會很有意義。除了提供一個新的版本外,也有助於我們了解《論語》的成書過程。即齊、魯《論語》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是否可以在地域文化中得到一些解答(關於齊魯學風的比較,前賢多有高論)。後來傳世的張侯本,在多大程度上選取了齊、魯論語中的內容,而這種主觀選擇又與漢代學術及政治文化的演進有什麼關係?再比如說,漢初齊學一度領先於魯學,比如叔孫通。那麼《論語》的成書有是否能為認識二者的關係提供一些新的線索?


微博上看到的:五千年的回歸,《論語》系列大作火熱更新中!
有生之年,幸甚至哉啊!


我就是突然想到,秦始皇會不會是穿越的,知道陵墓挖不開就把所有的古書全藏起來了。。。。真激動


意味著朱熹會對我說:「我讀書少,你別騙我。」


值得說一下,海昏侯墓的《齊論》其實並不是《齊論》的第一次出土,早在出版的《肩水金關漢簡》里就出現了寫有「孔子知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一支殘簡,並為學者指出為《齊論語》。
參見肖從禮 趙蘭香: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齊論知道》佚文蠡測 (原文發表於《簡帛研究 
2013》)


推薦閱讀:

一個真正讀懂《道德經》、《史記》、《論語》、《資治通鑒》之類的書籍會到處宣揚自己讀過這些書嗎?
以直報怨和以怨報怨有什麼區別?
怎麼理解「以直報怨」中的「直」字?
《論語》中,最讓你有切身體會的是哪一句?
為什麼司馬遷說孔子對管仲是「小之」的態度呢?

TAG:儒學 | 考古 | 論語書籍 | 出土文獻 | 南昌海昏侯漢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