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紀實攝影時,紀實攝影師經常前往哪些場景取景拍攝?


想在這個提問下來討論一下 關於 「紀實攝影」

先聲明下面談的都只是我現階段的想法,非針對任何人勿怪。

先說幾個問題,後面舉例細說
1.我想說知乎上大家對 「紀實攝影」的理解很狹隘,以為拿著相機走到大街上,切切實實拍下了一張有故事,具有畫面構成感的就是「紀實攝影」了?
不,我認為 紀實攝影 要更深刻,好像是社會學家不寫論文了,而是拿起相機了。 而紀實攝影的思想和主觀性也是要優於畫面的,不單單只是記錄那一刻眼前發生了什麼。紀實攝影是你需要關懷」對象「很長的一段的時間,也就是說你可能會花很長時間去紀實那個對象。

2.刻意去拍的就不是紀實攝影了嗎?
不,上面說了 紀實攝影 的所要的思想和動機很重要,所有當你有很強烈想拍的動機時候,就會去那個地方拍,因為那裡有「你要說的東西」。

3.現在大家對「紀實攝影」的觀念很淡,因為現在人與人的距離遠了。而我認為 紀實攝影 的核心就是」關於人的問題「,你是否真的深入到了你想要拍的人的世界,而不只是說你走在路上按下了快門

好了,先說這麼幾點。結合例子

今天舉得都是中國的攝影師,因為我們國人拍出來的會讓我們感同身受。
(我不是托,我不是托,我不是托)
圖片來源:中國攝影家協會,雅昌攝影
1.朱強《江湖》

作者 河南人 生平就不多說了,來看照片。
這組照片 拍了一群從小開始練習雜技的小娃娃們,雜技 算是中國一個比較特殊的藝術形式,而這項技藝需要小孩子們從小就進行各種鍛煉,中國老話說的 從娃娃抓起 。而這種現象,放在當今的中國一二線城市,都不會有家長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吃這苦頭了吧。
好了,你說這組照片難道不是在作者強烈動機下去刻意拍的嗎?所以說,紀實攝影 是思想與動機先與 畫面的。我不是在強調刻不刻意的問題,而是 紀實攝影 的思想性、關懷的問題。
那是不是說畫面就不重要了?有很多作品入選 第一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而我最喜歡他的照片,因為這組照片最刺痛我,(好像是李媚女士說的,紀實攝影照片總是需要一點痛感的)。因為這組照片我認為 內容和表達結合 較好的一組,很多紀實作品給你的反映是拍的很尋常,我上我也行的感覺 那是因為表達弱了。但是說了 紀實攝影 的思想意識可以先於畫面,首先你所記錄的東西需要有意義或反映什麼問題,而這還只是基本條件。更上一層樓的 需要你運用你的攝影能力把要表現的內容用更恰當的手法表現出來。
很多人應該會很喜歡第一張,一排的孩子們做著倒立的動作,第一眼很有衝擊力,很有形式構成感,再看一會兒覺得 有種 荒誕 的感覺,又是那麼殘酷。的確我也認為第一張很好,但是我最喜歡第四張的小女孩,過多描述性的不多說了,我認為可以通過圖片表達出來。只是在我看來,把人拍的有形式感,必然削弱了人的 「情」,第一張是很好,但是與我之前始終隔著一層東西。而那個小女孩卻讓我有種親近感,給我更多的感情上的衝擊並且刺痛我。

2.駱丹《素顏》

作者重慶人,感覺巴蜀地區的人們總是更能關懷少數名族。

好了,這很明顯也是一組很好地紀實作品,這不是廢話23333,同樣入選 第幾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 來著。
作者選擇拍攝生活在怒江峽谷的少數民族基督徒,而這組紀實作品的難得性在於,他用了 火棉膠濕板工藝。這種古典工藝化作另一種當代的藝術語言現又慢慢的重回藝術舞台了(扯遠)。
這種工藝其實對紀實來說特別困難,因為它需要有一個小型移動暗房陪同,在拍之前,支好三腳架和相機,然後在「暗房裡「把感官塗料塗在玻璃板上再放到相機上拍攝。所以其實也可以推理出,攝影師需要模特配合才行,需要模特先在那裡坐著、站著等等。所以最後體現出的效果,會有點像 肖像照片,但是作者又盡量的去讓對象生活化再加上 濕板工藝的特殊效果,最後呈現出一種 別樣的 紀實作品味道,也就是我想說的,和好的結合了,拍攝對象和表達手法。


差不多這就是我要講的關於紀實攝影的東西了。又有點小跑題。

新的一年我也打算拍一組有關紀實的照片,等有成果了再展示 XD


謝邀。首先覺得該扭轉下思維,不只有苦難才是紀實。然後該去哪裡拍,這取決於題材。
對於職業紀實攝影師攝影記者來說前往事件中心和調查事件是必須要做的。普通攝影愛好者多是街頭隨拍或者旅行見聞,有能力有精力做一個完整的深入的紀實項目的愛好者很少。
身邊的蝸居青年,普通上班族,高端精英人士,也或者街頭巷尾賣水果的阿姨都是題材,關鍵在於攝影師認真思考如何呈現,就像寫作文一樣,有思路有主線,然後文筆優美。
就比如,攝影師楊炸炸的《愛在北京》

又或者黃慶軍《家當》系列

在中國這樣劇烈變遷的國家,紀實題材非常豐富,就看人有沒有心去執行而已。


恰好前幾天才看完一本關於紀實攝影的書《最後的耍猴人_百度百科》馬宏傑_百度百科。
封面是這樣:

裡面內容:

MEBKM:TITLE:Vista看天下客戶端下載;URL:http://m.vistastory.com/ (二維碼自動識別)


來自新浪微博用戶:vista看天下。
此外,還有微信公眾號:新青年攝影聚集地有推送關於這本書,鏈接如下:
猴年,看攝影師鏡頭裡最後的耍猴人!

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最後的耍猴人》。
kindle上也有。

侵刪。


會去現場。


我看了很多去西藏拍小孩老太太的,膩味得很。


我只想問一下,多少回答里舉例的樣片是擺拍?


謝邀.
以前我會直接上街,預先調好ISO跟光圈,看到什麼拍什麼.


@盈任 謝邀。(終於有一個自己能答的題了。)

雖然我不會把自己定位為「紀實攝影師」,但還是想答一下這題裝個小逼(在機場裡過夜有點無聊)。我將自己定位為「街頭攝影師」,因為我主要在街頭拍照。我拍照不是為了紀錄社會,而是為了自己爽,我太喜歡在街頭拍照的感覺了(在東京這幾天基乎天天都在澀谷新宿這一帶走來走去,尤其是 shibuya crossing,實在是有太多有趣的人了,我覺得這地方夠我玩一百年)。

好吧,馬上要回家了心情有點激動,說正題。紀實攝影師常常前往哪些場景取景拍攝?我覺得「街頭攝影」應該屬於廣義上的「紀實攝影」,或者說攝影的本質就是紀實(但記錄的東西不一定就是現實),那麼我就以街頭的經歷現身說法吧。

我一般都喜歡到人多的地方拍照,我喜歡在人群中穿梭的感覺,所以我經常會在同一個地方轉來轉去,尋找一些「有趣的人」(拍攝對象)。什麼是「有趣的人」?說實話這更多只是一種感覺──可以是打扮特別的人,可以是帶有某種動作、神情的人,也可以是一個普通人(只要我認為他有吸引我的地方)。

以前我用 35mm 鏡頭拍照的時候我一般距離我的拍攝對象 1.2m 左右的距離,現在用 28mm 大概是半米左右吧。真的是越近越刺激(街頭攝影獨有的生理性快感)。

我認為街頭攝影應該是最難的攝影類型,也因此是最好玩的攝影類型。你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人打(誤)。

我這樣拍照已經拍了大半年了吧,大概半年前開始使用閃光燈(風格可以參考 Bruce Gilden、Charlie Kirk、Jonathan Auch 等街頭攝影師的作品),為什麼要使用閃光燈?(我知道很多人會說我是 Bruce Gilden Wannabe。)我剛開始街頭攝影的頭幾個月,大概拍了50卷底片左右,沖洗掃描出來之後發現幾乎沒幾張能看。Bruce Gilden 說他1980年剛開始拍紐約的時候拍了600卷底片,他說這600卷底片都是 shit,因為他不能將拍攝主體從背景裡獨立出來。同樣地,我也發現自己不能將拍攝主體從雜亂的背景中分離出來,但我又不喜歡大光圈的拍攝風格。

為什麼?因為太簡單了。

在街上躲在某個角落裡用長焦偷拍,用大光圈虛化將拍攝主體獨立出來,誰都能做到。但不是誰都有勇氣近距離抓拍,不是誰都敢用閃光燈在街上拍照。我很喜歡閃光燈那種突出主體、壓暗背景和 motion blur 的感覺。

(發現好像又答跑題了。。)

我不懂什麼「紀實攝影」,我只覺得街頭攝影很好玩。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何必為難一個愛好呢?Just shoot for fun!

先醬。有空再認真寫寫。


我不否認對周邊的掃街,市場或公園這些場景中的抓拍也可以拍出非常不錯的作品,但這種幾率太小,特別是你經常這樣做的時候就越來越對你之前認為比較好的作品覺得一般,甚至不好,幾千張照片可能就自能篩選出1,2張還說的過去的來。而這種東西要看機遇,作品中要有交流。。平淡而無特色的人群中可能對攝影新手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抓拍一些老人,美女,小孩子,或一些生活片段,或乾脆拍一些比較另類的什麼要飯的,修鞋的,一些場景諸如老人皺紋臉的面部特寫,老人推小孩所謂的爺孫情,一個美女抓拍,一些買菜的場景,各種臟殘傻人物的特寫,景色方面破舊的樓房,現代的高樓大廈,或藉助路邊的廣告牌和行人融合拍出一些所謂有意思的題材。。。而對於攝影作品和長久抓拍的審美眼光來說,除非發生極特殊的畫面才能讓人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比如一群人再冬季的河上鑿冰炸魚,因為很少見所以才能吸引人,你可以拍成一個系列的照片。否則這些人物抓拍早就失去了吸引力的。
所以我認為選擇場景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考慮到這樣的場景能不能吸引人,和這類場景是否已經很泛濫,這種場景在圈內是否罕有人去等等。當然攝影抓拍的功力還是至關重要的,給你一個好的場景你抓拍不到好的東西也是白搭。我只能說這種藉助選擇場景環境的照片可以使你照片吸引眼球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換句話說出精品的幾率大大提高。
類似場景比如,醫院搶救,火災現場,戰爭地區現場,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區,(包括周圍環境,建築,和人們的服裝或結合本民族市場的一些特殊商品都必須具有畫面的民族統一性)偏遠山區結合當地的建築人文。以及各種異國情調,戲班子的後台,耍猴者的家裡....你能想到一切基於難得見到的場景配合你的抓拍都可以吸引別人的眼球。


紀實不僅僅是記錄,更多是一種證明,或者代表一件事情,一個時代。
紀實攝影里也充滿了偶然性。

個人覺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這一張《勝利之吻》了。
相信看過照片之後,大家能從上面那些話語里得到啟示,或者問問自己:這張照片證明了什麼?代表了什麼?
關於偶然性的傳說也是眾說紛紜,個人不多做評價。

不過有句特別著名的理論:決定性瞬間——布列松

然後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提到紀實攝影時,通常會想到去哪兒。
這個得看題主的個人喜好。
我是一個喜歡戰爭的人,這個問題給我,我就會想到中東地區,哪怕被IS抓,我也會想去哪兒,因為我喜歡。我想去了解戰爭真正的樣子,我想去體會一下那種殘酷,我想證明這個世界並不和平,電影里並不真實,最後別人看到我的作品後會明白了解,在21世紀初發生在中東地區的人和事,這裡的戰爭這裡的一切都將記錄在歷史裡。而我則是見證這段歷史的人,我會以最客觀最直觀的方式去記錄下這一切。

我是一個喜歡體育的人,以足球為例:我會去馬德里,巴薩,曼徹斯特等等等等,我喜歡那個球星去他的城市,獲得關懷他的機會!!!

這一張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張世界盃的圖片。

這個呢是我最喜歡的球員退役時的一張圖片。

PS:以上圖片均來自百度 - -!!!

我是一個喜歡文化的人,以小劇種為例:我會去湘?魯?川?地區尋找一下各種傳承者的生活,去記錄他們的生活。
印象最深刻的一組圖是國內一個攝影師拍的關於國粹京劇的圖。是京劇演員的台前幕後。

最後紀實攝影如同大時代下史官手中的筆。把紀實的作品彙聚在一起可以成為一本現代化史記一樣的著作,把普利策,荷賽等各種紀實攝影獎項彙集一本書里就像世界圖譜一樣地點時間事件清清楚楚。每一張好的紀實照片都能反映出它獨特的時代意義,也許今天看來一般般的作品,放到十年後?或是一百年後,它的價值和意義可能就展現出來。

如果說紀實拍的是情懷,或許你會從某些自己喜歡的作品裡發現,在時光的某一個瞬間,我見證了這一刻,我經歷了這一刻,或者代表了一個傳說,亦或許,你看到某些作品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瞬間似曾相識!


我認為的紀實攝影 是可以反映一些社會的現象或者表達你或者被拍者的情感 。
或許很簡單 但是在我看來是攝影中最難的。


雖然算不上攝影師,但是也很喜歡拍攝,主要是去城中村。那裡才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剛剛出來打拚的年輕人,最高也超不過15塊一份的湯粉攤,賣五金塑料的小店,擁擠的握手樓。


這個節骨眼,買張最便宜的車票,進入車站,拍春運吧


紀實攝影:就是記錄現實為目的的一種攝影方式!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紀錄的瞬間,表現出當時的環境和情景!表達出攝影者想要展現給觀賞者的情感和觀念!所以紀實攝影經常去哪裡取景就要看哪裡的文化、景色、人物或者事件更能吸引觀賞者!下面我就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比較好實現並且受眾最廣泛的!那就是風景片!

美麗的風景可以說是所有人都喜歡的!並且大家都有機會拍攝到!主要就是表現風景的美麗環境的宜人!當然也有通過風景表現心境的!不在大多數!就不深做舉例!

第二多的就是人物啦

大家可以通過這張照片看到什麼呢?一個打太極拳的拳師在山洞裡打太極!表現的是一種安寧祥和略帶神秘的氣氛!當然如果用在外國報紙上也可以說成另外的意境!種果唔買台重了!所以紀實攝影拍人物的主觀色彩就會非常的強!

第三個就說說拍物品的

通過這張照片能清楚地表現出落葉的厚度!這也是攝影者想表達的東西!當然拍物品的還有很多大牌攝影師拍的戰地里的旗幟啊!沙漠里的水桶啊什麼的就不盜人家圖片啦!而且人家表現的東西也不是我一個散手可以揣摩的!

還有就是綜合類的、通過環境人物事件來表現出一個問題!其實我第二張照片就屬於這樣的!

因為我手機里沒有好的人物肖像所以就用那個暫時代替一下!這張反應了什麼呢?應該有好多方面吧!就像梵高畫的星空!每個人看了都會有不同的聯想!總的來說!紀實攝影要經常關注的主要有這麼兩個大的方面!醜惡的和美好的!所以你想表達什麼就去適合的場景拍攝就好了!手機打字不方便!限制了我細節上深入的刨析!見諒!


首先要有一雙好的眼睛去發現去尋找


小區里玩耍的小孩,你家邊上的菜場,你寢室里昏天黑地的舍友……etc. 哪都是紀實攝影題材。紀實攝影並不全是跑到藏區或其他偏遠山區拍那些眼裡靈光的小孩兒或老太太


大學時我和我的好兄弟秦老師去到處旅遊拍照。

我覺得太傻逼了


推薦閱讀:

攝影中如何表現建築物的質感?
佳能6D拍人像,風景配什麼鏡頭比較好?
尼康用戶面對佳能用戶時應該把辯論重心放在哪些方面?
別人非要給自己拍照,如何避免被拍殘?
iphone X所使用的Portrait lighting等AR技術會對未來攝影產生什麼影響?

TAG:攝影 | 攝影師 | 紀實攝影 | 場景 | 攝影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