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蘇德對決中,蘇聯的勝利是不是偶然?


赫爾曼·沃克的小說《戰爭與回憶》當中有這樣一個段子。
一個黨衛軍軍官正在和他的情婦做愛,完事後情婦要求軍官為她講解軍隊的工作,於是軍官就講了對蘇聯作戰的計劃。
「這裡是德國。」軍官指著地圖上一小塊黑色說。
「那麼,親愛的,哪裡是俄國呢?」情婦問到。
「這裡。」軍官指著圖上一大片綠色說。
「天啊,天啊。」情婦大驚失色:「元首看過這份地圖了嗎?」


當然是偶然,只不過德國運氣有點差罷了。
轉:二戰中素質最高,科技最先進的德軍本來該打倒腐敗無能的盟軍,最終失敗,不是德軍不善戰,純屬運氣實在太背。下面將系統列出來:

例如德軍重要敵人蘇聯,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春泥夏塵秋雨冬雪無一不損害部隊戰鬥力,都不合適打仗。
典型事例:莫斯科戰役。12月遭受第一次陸上大失敗,是因為冬天要下雪,導致德軍大量人員裝備被凍傷凍壞;之前的一次攻勢沒能攻下,是因為秋天要下雨,導致德軍機動困難;再之前行動遲緩,那是因為夏天雨雪太少,導致塵土飛揚嚴重磨損德軍機械化部隊設備。
具體到天氣情況,導致戰役失利戰線瓦解的例子那就更多了。
1、冷。科爾松戰役。
2、熱。庫爾斯克戰役。
3、不冷不熱,不能給敵人造成阻礙。諾曼底戰役。
4、陽光太好了。阿登戰役。
5、陽光太差了。斯大林格勒戰役。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某種程度上,地皮不好更加損害運氣。
最麻煩的問題,東線公路不好,妨礙德軍車輛機動;西線公路太好,不便於妨礙盟軍車輛機動。
具體小事例
1、林地太複雜。列寧格勒戰役。
2、城市太立體。斯大林格勒戰役。
3、山路太崎嶇。高加索戰役。
4、地勢太平,不能給敵人帶來阻礙。莫斯科戰役、羅斯托夫戰役,法萊斯口袋戰役。

所謂地利不如人和,雖然德軍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某些情況下還是不幸出了紕漏。
最氣人的事: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保加利亞人(以下省略若干)。。。。。。。不幫德軍幫盟軍。
其他一些小麻煩
1、客場作戰,氣氛影響。害得德軍三個月攻不下蘇聯首都莫斯科。
2、主場作戰,干擾太大。害得德軍半個月被蘇聯攻克首都柏林。
3、羅馬尼亞人幫德軍。害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被包了餃子。
4、羅馬尼亞人幫紅軍。害得德軍在羅馬尼亞又被包了餃子。
5、義大利人幫德軍。害得德軍輸掉了北非戰役。
6、義大利人幫盟軍。害得德軍需要整整一個集團軍群守衛狹長德爾義大利半島,結果救不成諾曼底。
7、希特勒不肯聽職業軍官博克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8、希特勒聽信職業軍官萊布元帥和倫斯德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9、希特勒不相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冬季風暴。害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被打斷東線脊樑
10、希特勒輕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巴巴羅薩。害得德軍陷入了二戰最大的泥潭。
總的說來,德軍運氣實在太差,就像我國那本可捧得大力神杯的國足一樣背。


有一種幼稚的觀點,認為蘇聯靠冰雪才戰勝了德國。


二戰蘇聯戰勝德國是必然結果,原因是4個不平等:


1、鑄劍實力不平等。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將二戰比喻為鑄劍之戰,擁有強盛生產力的國家,即使一開始遇到戰略困境,最終也能奪取勝利。蘇聯和美國就是這種國家。二戰期間,蘇聯生產坦克約12萬輛,德國不到5萬輛;蘇聯生產飛機約16萬架,德國約11萬架,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其最困難的1941-1942年,蘇聯生產的飛機仍然比德國多1.4萬架,這是工業規模的差距。

2、資源存量不平等。坦克要石油才能跑起來,飛機要石油才能飛起來,得石油者得天下。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及其僕從國)石油總產量約為4800萬噸,蘇聯約為2億噸,蘇聯是德國的4倍。當希特勒1941年兵敗莫斯科後,德軍主力不得不放棄北線和中線,轉向南線進攻,原因就是必須奪取高加索油田,否則德國裝甲部隊將成為擺設,閃電戰更是無從談起。


3、戰鬥意志不平等。要論二戰時期最頑強的部隊,蘇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蘇聯紅軍在戰術上可能還不如芬蘭,但在戰鬥意志上絕對傲視群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軍硬是跟德軍耗了200多天,正規軍打完了後備上,後備打完了婦孺上,甚至有七萬多名姑娘成為高射炮手、無線電兵、衛生員和護士,蘇聯人一堵牆、一間房屋、一堆瓦礫都要跟德國人爭奪,早上被德軍攻佔了20公尺,晚上就要奪回來,正可謂一寸土地一寸血。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徹底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4、盟友智商不平等。義大利以羅馬帝國傳人自居,結果打得還不如羅馬尼亞。日本在戰術上還算可以,但在戰略上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由於偷襲珍珠港,日本獲得了局部戰術上的勝利,但卻將美國這個擁有最強生產力的國家拉下了水。在美國參戰前,它只能通過租借法案為盟友提供物資援助;在美國參戰後,它不僅可以繼續提供援助,還能同時進行兩線作戰。因此,短視,是軸心國戰略上的最大弱點。


綜上,蘇聯擁有強大的戰爭潛力、龐大的資源儲量和堅決的戰鬥意志,雖說戰爭初期被德軍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很快便扭轉戰局,最終反敗為勝。要不是德國擁有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這樣的天才將領,也許1943年戰爭就結束了。

PS. 關於盟國對蘇聯的援助。有人認為,英美在二戰期間援助了蘇聯飛機1.4萬餘架,坦克2.2萬餘輛,石油260萬噸,因此「沒有盟國援助蘇聯將不堪一擊」。這跟「蘇聯取勝靠冰雪」的說法一樣不靠譜。實際上,盟國對蘇聯的援助只佔蘇聯生產總量的10%左右。而且從年份來看,在蘇德戰爭最殘酷的1941-1942年,盟軍援助蘇聯物資只佔援助總量的16%,餘下84%是在1943-1945年完成的。換句話說,盟軍的援助的確緩解了蘇聯在西線的壓力,但還遠沒到決定蘇德戰局的地步。


蘇聯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西方援助在最基本的領域保障了蘇聯工業體系的運行。朱的資料不完整

只說一種資源,就能證明蘇聯對美國的依賴多麼嚴重:蘇聯每月消耗的300噸鉬全部由美國提供。沒有鉬,金屬加工工業的很多設備就無法使用,比如鏜炮管,切削鋼板等。鉬的使用在金屬加工領域裡非常重要,屬於基本原料,沒有它,就沒有炮管裝甲板等坦克的基本構件。德國在消耗完儲備的鉬後,全部工業立即停產,由此可見鉬對工業的重要性。

即使是蘇聯自己的出版物,也只是含糊的說自己通過改進工藝,節約了300噸鉬,而不說是自己生產的。對比一下鼎盛時期的德國,整個歐洲的工業能力每月也才消耗300噸。那麼蘇聯的鉬究竟來自哪裡就很清楚了。


當然是。
毛瑟98k可以正面穿透t34
一輛虎式可以穿透50輛t34
一個德國少年兵可以殺1000個蘇聯軍人
德軍都用高級肥皂,蘇軍只能吃黑麥麵包

德軍44年都已經將格古古投入實戰,而蘇軍這邊還在用吉姆先期量產型。

要不是蘇聯人太狡猾發表了」德國已無可用之兵「演講,德軍早就在45年大規模生產格古古打敗蘇軍了。


有一種冬天,叫只凍德國人的冬天。


歷史從來都是複雜的,嚴格說這個問題沒有真正的答案。不過從我的角度,我認為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的角度來說,德國只要沒有搶先開發出原子彈,兩線作戰就必敗無疑。德國作為居於歐洲中心的內線國家,兩線作戰始終是一個不可迴避的戰略難題(居於邊緣的外線國家這個問題要小的多),圍棋上說金角銀邊草肚皮就是這個道理。元首又不是打的蘇聯一個,一方面被英夷勒脖子,一方面米狄又在拚命給羅剎輸血,這種兩線作戰的棋局,贏面真的不大。
其實就拿中國歷史上看,逐鹿天下時能夠從內線打出來的也少之又少,曹操是最著名的一個。當然有原子彈就不一樣了,原子彈在目前來說,還是終極的武器形式,是唯一可以把相對戰爭變成絕對戰爭的武器,所以德國只要搶先開發出原子彈,贏面還是很大的,至少不會被滅國。所以這裡就引出了納粹德國戰敗的偶然性問題,漢斯們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

說到德國戰敗的原因,的確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沒有及時認識到原子彈的價值而全力投入開發工作自然是最大的一條(其實海森堡等人對原子彈的認識應當早於愛因斯坦,只是雖然同樣作為文科生,學渣希特勒顯然不如受過良好大學教育的羅斯福更容易理解這些高度前沿的問題)。但是其他幾條也不容忽視。
首先就是沒有及時投入總動員,作為一個文藝元首,希特勒相比其他列強的老大來說,有些地方的確太過於理想化,在動員方面尤其如此。希特勒一直固執的認為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改善德國人生活而不是反過來,所以他一直頑固的拒絕實施總動員(相比之下一戰爆發以後威廉老二馬上下令進入總動員),也拒絕實施戰時經濟制度,其結果就是德國一直沒有充分發揮其戰爭潛力(很多人列舉很多數據證明德國產能不如蘇聯,其實並非德國工業能力不行,沒有及時總動員才是關鍵),更不要說整合法國等被佔領國家的資源。其實就整個二戰全過程來看,在人力資源枯竭速度來說,德國一直好過蘇聯(蘇聯在戰爭末期前線和後方人力比例達到空前嚴重的程度,這個是德國從來沒有的),但是越打越差,與其說是人力不足,不如說是技術兵器方面補充一直不好,斯大林格勒會戰德國人損失了接近東線六分之一的步兵,庫爾斯克會戰讓德國所有坦克集群都失血嚴重,從此以後德軍陷入頹勢。問題是從比例上看比這更大的損失羅剎都經歷過,卻能迅速恢復,主要是技術兵器補充能力大大超過德國。一直到42年戰局開始走向惡化,希特勒才不得不同意實施總動員,但是關鍵戰略節點已經過去,美英也開始聯合轟炸德國,留給德國人的時間已經不夠了。
文藝元首不僅拒絕實施總動員,更頑固的拒絕動員婦女一直到戰敗(一戰德國是全面動員婦女了),與蘇聯將大量女兵投入一線作戰不同,希特勒甚至拒絕讓婦女走出家庭參與生產(連美國都大量動員了婦女)。雖然納粹德國通過大量奴役佔領區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是奴工的積極性和效率顯然不及本國人民高,更不要說強迫奴工勞動還需要很多看守和設施上的投入。
其實我們想像一下,如果希特勒正常一點,和其他列強一樣及時投入總動員並動員婦女,德國的生產能力會有很大提高,那麼在東線技術兵器的差距只怕就不是歷史的那種情況了。

除了拒絕動員方面,納粹黨內鬥和腐敗也牽扯了大量精力。施佩爾回憶錄對此有大量的介紹(雖然施佩爾有給自己粉飾和吹噓的懲罰,但我相信很多內容也是所言非虛的)。就拿鐵路來說,二戰德國鐵路運輸組織遠不如一戰,東線鐵路分成德鐵和東部鐵路兩個系統,雙方各有黨內高層充當後台,彼此互相撕逼,施佩爾為了協調鐵路運輸耗費大量精力,甚至小報告打到希特勒那裡,才能部分解決問題。施佩爾還回憶說各地黨部高官都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給自己修建豪華掩蔽部(當然是仿效希特勒等高層的結果),有些地區即使不是盟軍轟炸重點,依然修建了高級別 豪華掩蔽部給黨的地區領導人,而這些資源本來是應當用在更重要的戰時生產上的,施佩爾對此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因為各地黨的領導人都是有更大的大佬做後台的,他雖然有希特勒的恩寵加身,但也不能搞定這些人。湯恩比一針見血的指出,納粹黨的結構其實是非常「中世紀式的」,山頭林立,彼此為了私利互相你爭我斗,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德國戰時資源的整合。

最後是希特勒還在很多不重要的領域浪費了太多力量,文藝元首的理想是除掉猶太人。為了這個目標,他不惜投入了大量資源在「最終解決猶太人」上面,而這些資源本來也應當用在對戰爭真正有用的領域。

雖然說了很多元首的壞話,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如果沒元首天才的戰略想像力,德國人在法蘭西戰役就會打成僵局,這樣不要說打蘇聯, 在那之前就可能會戰敗了。其實一直到斯大林格勒之前,元首的每次戰略選擇都不能說是有明顯的錯誤,很多還是神來之筆。比如說發動基輔會戰,元首顯然比德國軍官團更理解經濟資源對戰爭的作用,也明白即使奪取莫斯科也不會迫使蘇聯人投降。


蘇德對決,雙方都犯了不少的錯誤。但是德國犯了更多錯誤。
比如蘇聯大清洗,造成了軍隊戰鬥力和士氣低下。
德國也有不少,比如對天氣認識不足,居然用德國的火車(管道都在車外面)去給蘇聯戰場上的德國士兵送補給,不出意外的火車罷工了。
還有令人詬病的軍工大躍進,坦克噸位嚴重浪費。
豹式坦克,重45頓,號稱中型坦克。
IS-2重46頓,卻是重型坦克。
虎式的短88炮厲害吧,但是卻只生產給虎式用(差不多1000多門的樣子),這要是蘇聯工程師拿到了,絕對給開發成88炮自行榴彈炮,88炮自行反坦克炮,88炮高射炮,88炮武器運載車,縫縫補補又3年啊。
蘇聯的工程師都吐槽說,虎式和豹式坦克是挺厲害的,在它們能用的時候,但如果壞了就別修了,它們的傳動垃圾,動力垃圾,壞了就是一堆垃圾。
比如策略問題。
蘇聯基本上只有夏季雪完全化開了才利於裝甲集群作戰,或者冬季土都凍住了,裝甲集群也能飆車的飛起。春秋基本無法進軍。結果就是夏天德國在進攻,冬天蘇聯打回來。
石油問題,德國能夠佔用的油田就是羅馬尼亞那點了,所以德國如果能夠一開始就把主攻方向放在高加索油田,而不是莫斯科,說不定能好點。

還有最主要的是,德國是從經濟危機中被納粹接手的。而蘇聯在經濟危機中,嗨皮的進行中5年計劃。蘇聯的國力更加的強盛。


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基本問題:蘇德戰場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二戰的一部分。而作為二戰整體來講,軸心國的體量和經濟實力與美英蘇三國差距太大,因此按照現實的進程來打,失敗是必然的。

但題主恐怕想問的是,在已知歷史的情況下,作為一個穿越者去代替希特勒,在必須和蘇聯開戰的前提下,能否做到至少是強制媾和,避免國家被毀滅?

我覺得並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到。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納粹進攻蘇聯初期取得的驚人勝利是由於蘇聯完全沒做任何準備,是其閃電戰術勝利的延續。

只能說納粹是有取勝的機會。這種機會不在於進攻蘇聯前在希臘浪費的幾周時間致使德軍碰上嚴冬,也不在於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兩條戰線節點的搖擺沒能集中兵力畢其功於一役,而在於納粹惡劣的民族政策,對斯拉夫人的屠戮而致使蘇聯軍民同仇敵愾,這種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驟增使蘇共將蘇聯工業化成果慢慢發揮出來。蘇聯和德國的體量差異一目了然,德國輸在情理之中。

德國取得成功初期,軍官團普遍認為勝利是囊中之物,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初步勝利足以讓蘇聯政府失去民眾信任甚至即刻垮台(見多了民主國家政府的脆弱性),這樣的觀點並不是一點道理沒有。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民眾憤恨不滿,赤色恐怖,民族矛盾不遑多讓。如果德國能採取分化策略,籠絡民心是為上策。

然而這又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美好而幼稚的想像,所有這一切都取決於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而這個獨裁者視其他種族為劣等必滅而絕之的狂熱註定二戰是轟轟烈烈的死亡之戰。

德意志的命運早已註定。

有興趣的可看我在另一個問題的答案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03006/answer/61263310。


無論多大的優勢勝勢,也沒什麼勝利是必然的註定的,不然還打什麼?

這種馬後炮的問題有意義么?


美國對國民政府的援助清單
 從開戰到1945年8月,美國共提供國軍簡陋版的美械39個師的武器
  140660支步槍
  26907支衝鋒槍
  7430挺輕機槍
  1404挺重機槍
  737支信號槍
  1009門迫擊炮
  148個火焰噴射器
  286個火箭筒
  277門戰防炮
  36門155MM榴彈炮
  M3A3戰車2個營

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清單這還是蘇聯自己統計的
根據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整理:

飛機: 14018架
坦克,裝甲車: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衝鋒槍: 108293挺
無煙火藥: 130713噸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艦艇: 672艘

1941年蘇聯自己生產的高品質航空油只能滿足其需求的4%,從1941年8月-1945年9月,蘇聯生產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幾乎全來自美英的援助.西方盟國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的航空油是蘇聯自己生產的四倍,提供石油260萬噸.蘇聯人聲稱他們有x千萬噸汽油,實際上明顯是在吹牛.蘇聯的主要產油地區是哪裡?西西伯利亞、伏爾加——烏拉爾、外高加索,而這些地方在戰爭初期都被破壞了.在公路運輸方面汽車,美國提供給蘇聯的汽車409500輛,是蘇聯戰時總產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車是蘇聯總產量的1.2倍;如果再考慮到美國汽車的噸位大、性能優,所起作用就更大.美國還提供給蘇聯的汽車外胎共5,606,000件,而且主要是大型汽車的輪胎.英國也提供了103500噸橡膠.美英向蘇聯累計提供了運輸車輛42.7萬輛,摩托車3.5萬輛.蘇聯的軍用車輛有2/3來自美國的援助.如果沒有這些援助,估計蘇聯人得把至少一半的工廠用來造運載工具,那也別指望他們能造那麼多坦克了.

在鐵路方面,租借法案也大大幫助了蘇聯戰時的鐵路運輸能力.盟國提供了相當於62萬多的鐵軌,佔蘇聯鐵軌總產量的56.5%,即蘇聯戰時鐵路上的一半鐵軌是由美提供的.美英兩國提供的蒸氣機車是蘇聯總產量的2.4倍、電氣機車是11倍,車廂是10.2倍.


根本不是偶然。 製造趕不上蘇聯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很重要,那就是蘇聯是背水一戰。 沒有退路,贏了可以保家衛國,輸了團滅。當時,德國對待二戰俘虜是非常不人道的,基本上就是拉出去埋了,這激發了誓死一戰的勇氣。 所以莫斯科保衛戰,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鬥志激昂的後備軍 。而德國不打還有機會龜縮回家享太平,至少軍人是這樣想的。 可是元首動不動就是不許撤退,打的不好就來回換人,這種玩法在小規模作戰中是有用的,但是面對對蘇戰爭這種超級大團戰,實際上是非常不利的。 蘇聯人一開始打不贏,一方面是戰術修養問題,另一方面斯大林早期搞內部清洗,真正能打仗的都靠邊站了。 後來一看不靠譜,一方面啟用了一些老將,一方面年輕將領被磨練出來。
還有人說閃擊戰的問題,的確,閃擊戰對這種疆域巨大的蘇聯,是比較吃力的。最大也就是打打波蘭那麼大的地方,波蘭其實算不小了。 還有就是政治體系,蘇聯當時的政治體系實際還是一種現代君主制度,而不是民選,所以國家的控制力比較強,領導對於國家主權的歸屬感也強,死多少人也不會投降的,不像歐洲當時的一些國家,領導幾年就換了,誰還在這裡玩命抵抗啊。
說道閃擊站,還有一點就是飛機可以閃擊,德國哪些破坦克又費油又容易壞,閃擊個P 啊。。。。光搞維修了。。。。



6我覺得不是偶然的,閃電戰是晚上我還在你家門口轉悠,早上我已經在你家吃麵包,突出快字,高機動部隊瞬間侵入,先席捲一波,整個敵國都打蒙了等你反應過來,我已經在你家紮根了。可是蘇聯國土太深了啊,坦克是開進來了並且很快,可還沒到人家核心地區,人家已經反應過來組織反擊了,你總不可能坦克一晚上從蘇聯邊境開到莫斯科吧,而且戰線拉的太長了,後期補給有點麻煩,要是蘇聯首都不在東邊,而是靠近西邊,結果就不好說了,頭天晚上指揮層就會被打掉,整個國家沒有指揮層,德軍趁亂就能一路砍過去。所以說,我覺得蘇聯勝利並不是偶然,而是德軍戰術錯誤,而且,要是一開始就被德國打掉指揮層,你生產力再高也沒用,


狹義的蘇德單挑德國打不過蘇聯。
但是沒有英美的幫助,德國及其佔領區和蘇聯「單挑」蘇聯沒什麼贏面。
不說美國的援助,德意在北非消耗的資源拿到東線足夠蘇聯喝一壺


可以這麼說, 假設蘇聯沒有遭到大清洗而且戰前準備充足。假設德國依然擁有整個西歐(除英國)的人力和資源而且不跟英美開戰。那麼蘇德戰爭有可能更慘烈而結果將是兩敗俱傷打成平手


只用一句話總結就夠夠了
如果是偶然的,是靠美國支持才打敗納粹,美國憑啥會和蘇聯去劃分歐洲勢力範圍,覺得羅斯福和他的智囊們是聖母呢,還是比問這種問題的人蠢。


舉幾個戰例:
戈利科夫在1943年2月初對哈爾科夫的進攻很順利,比如69集團軍衝破SS 2nd Div.的防禦從北部切入哈爾科夫,連續作戰頂著減員損耗奪下該城。
1942年蘇軍冬季反攻,德軍2集基本被打廢,丟了頓巴斯,要不是曼施坦因拚命保羅斯托夫,一裝集會更蛋疼
有空再更


不是必然勝利的,仔細看戰線動畫,代入當時的角色就能明白。可惜元首來不及寫二戰回憶錄
POBEDITELI


推薦閱讀:

有哪些第一次知道名字的古典音樂的旋律一響起就有種"哦,原來是這首曲子"的感覺?

TAG:德國 | 蘇聯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聖彼得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