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故事內核?

每一個好的故事,都是在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故事內核基礎上,安排相關的人物情節,並通過故事本身,展示這個內核和相關的價值,並讓讀者獲得一段時間旅行以及他人生活的體驗。
那麼好的故事,都有哪些內核,或者說一個故事內核到底是指什麼?
比如我能理解的,寓言的教訓,短篇的結局,那麼長篇呢?


所有的故事都會圍繞一條核心原則運轉,這條原則就是故事內核,但故事內核不一定要以道理的形式存在,故事內核可能是道德框架、可能是人物、可能是故事本身,也可能根本沒有內核,所有內容都在表面,但仍然是個好故事。

注意了,在我們看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永遠只能看到一個故事的表面,比如:我早晨想去買支筆,沒錢所以沒買,中午想買個饅頭,沒錢就沒買,晚上想買只燒雞,沒錢就沒買,這些事件都在表面,但我們知道這個故事的內核是——沒錢就會過得很慘。

也就是說,內核就是那條不會被破壞的核心邏輯,一旦內核被破壞,故事就崩了。

比如我一直黑的《捉妖記》,內核是妖很可愛,人和妖可以共存,最起碼在那個村子裡人和妖共存了——那麼你告訴我,那一村子妖穿的人皮是哪來的,妖吃人的問題怎麼解決,姚晨公然吃妖啊,所以這個故事的內核是精神分裂的,當然也可以不說是分裂的,因為從單純的喜劇角度看,這個故事的內核就是——想搞票房拍喜劇就行了。

有些故事的內核不能通過僅僅一次的提煉得到,比如死亡筆記,從劇情第一次提煉的結果是這是智斗,然後在智斗的基礎上又能提煉出「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但這個故事只提煉到這一步,所以人物是僵硬的。

內核就是核心邏輯,這東西的特點是:

1.所有故事可以提煉出內核,也可以從內核還原出整個故事,如果還原不了,說明內核錯了,或者故事的邏輯不是自洽的,邏輯不是自洽的也包含根本沒有邏輯。

2.故事內核不一定是創作的起點,也可能是創作時的內核升華後的結果。

3.有高層內核的故事,低層內核一定是邏輯自洽的,所有內核自洽的故事,都可以只用開頭推理出故事的整個流程,而不需要背誦

4.關於內核即三觀這個觀點,我一向不認同,我認為邏輯合理即是內核合理,跟三觀關係不大。


以村上春樹眾所周知的挪威森林為例,裡面講了敢死隊,講了綠子和她的父親,講了以某種方式變強的永澤和他絢爛如美國荒野落日般的女友,講了如雙生子一般依靠長大的直子和男友,那麼將這一切串聯在一起的僅僅是渡邊嗎?

不是,是某種作者希望講的在這一切表象之下的東西。

這個東西就是故事的內核。


謝邀。
姑妄言之。

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的話,故事內核就是創作者有關「世界應該是怎樣的」這一論題的觀點。
在這裡就稍微摳一下字眼來展開一下。
「怎樣的」可以涵蓋的範圍很廣,如人應該怎樣活著、人們應該如何相處,世界應該如何對待不同的人,概括起來的話,也就是探討人與世界、人與人的相處交互之間,應該抱持怎樣的姿態。
正因為這個範圍過於廣大,所以它是「論題」而非「問題」,創作者提交的是「觀點」而非「解答」。人們並不一定需要知道某個正確的答案才能更好地活下去,人們也並不會因為獲得了某個解答而得道升天。創作者同樣不應該過於武斷,也不應強加自己的看法。

這一故事內核中蘊含的觀點,是通過角色及其經歷來展現的。
角色承載了某種生活狀態或人生狀態,也承載了某種觀點。不同的角色抱持不同的觀點,相互交流、碰撞構成了劇情的推動。不同角色在劇情之中境遇的不同,以及結局的不同,展現了創作者對於不同觀點視角的取向,和他所認為的結果,這些就構成了這一故事的故事核心。
既然說是為了討論「應該抱持怎樣的姿態」,那麼誰才是那一個「應該」,就得由其結局展現,不由其結局展現,則應由某一個評價體系予以評價。這個評價體系,可以是作品內世界觀邏輯建構的,也可以是外部讀者所處的現實世界的通用體系。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好」的角色和「壞」的角色的交鋒,最終「好」得生,「壞」死去,傳遞出「正義(好人)必勝,邪惡(壞人)必敗」的觀點,此即可以認為是該故事的故事核心。
但是也不一定僅止於此,這之中的過程還可以由創作者重心的偏移來使故事核心轉向不同的側面。通過豐富「好人(壞人)在交鋒中得生(死亡)」這一過程,來討論更加具體的議題。

這一更加豐富的過程也就引出了故事核心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即由因至果之間的邏輯傳遞是否恰當。一定意義上說,這之間的傳遞才是故事核心最引受眾注意並引發討論的部分。如「好人得勝」,「好人」是指他所處的立場還是他個人的品質抑或是他選擇的隊伍;「好人」是不是可以只要站對的隊伍就可以放肆破壞——只要破壞的對象是「壞人」一方的,只要這個目的是為了擊敗「壞人」的。創作者在建立故事內核時,為了傳遞某個核心觀點,在建立使這個核心觀點得以成立的劇情邏輯時,在具體的布排上就忽略了某些可能很核心的議題,從而暴露出核心觀點的不合理或是不成熟之處。
事實上,相比起不同立場角色的結果,角色的行動過程才是真正暴露創作者觀點的部分。因為立場本身從語言上描述還是模糊的,甚至是空泛而虛無的,唯有具體到行動中才能了解這一立場是怎樣的立場。「青春是美好的」,這沒錯,但是你要說「墮過胎打過架私過奔痛哭流涕過放肆大笑過在大街上歇斯底里過的青春是美好的」,那受眾就要跟你好好談一談了。「人生是美好的」,這可能沒錯,但是你要說「我戴著A牌的表挎著B牌的包開著C牌的車前往D酒店喝著E年份的酒吃著F國的特色大餐的人生是美好的」,那問題就不一樣了。

儘管故事內核往往涉及到人、事、世界的觀點或看法,但是它並不代表三觀。它只是在某一具體議題上的看法,除非創作者的野心過於龐大非得要討論只有怎樣才算如何,一般而言讀者不會過於將其上升到三觀的高度。
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創作者在闡述觀點時應抱持冷靜與剋制的原因,過於言之鑿鑿就容易引發質疑,從而暴露出問題。

但是故事內核本身並非必然存在的。近現代先鋒文學就試圖剝離故事內核,只追求「講述」什麼但不考慮講述「什麼」,他們存在的意味有點像是回歸語言敘述本身,抑或是對現實本身的抨擊與反叛,這種時候,它們的文學作品的內核便不是「故事內核」,而是基於立意的「精神內核」。

拙見如此。


很好的一個問題。基本認同徐老師的觀點,我再做一些補充。

個人拙見:故事內核的本質,是作者本人在當下階段,基於對於世界、自身、精神、物質等一切存在因素的認知,而形成自身的邏輯體系的一種展現。這種展現可以解讀為一種思想,一種態度,一種意境等等。

所以我和 @徐湘楠老師的觀點的還有一點的分歧在於,徐老師認為故事的內核大抵在於核心邏輯,但我認為故事的內核在於這種邏輯的展現
就好比「西施本人」和西施所展現出的「美」的區別。

因為故事的存在不僅僅只是被作者創造出來這麼簡單,故事還需要有讀者,故事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樑,正因為故事的價值是由作者和讀者兩個方面決定的,所以我覺得把故事內核僅僅歸結為故事自身的邏輯是有些片面的。


因此我認為故事內在的邏輯並不是必須要「自洽」,甚至割裂故事的內在邏輯從而給讀者營造出荒誕的、搞笑的、震驚的、跳脫的感覺,也是一種寫故事的手法。

比如李盆的零故事,其內核大多是基於個人的情緒與思考而傾瀉出的故事,故事是跟著意念走而非內在邏輯,因此初看會覺得他的故事混亂而奇妙;
大咕咕咕雞的部分作品則是擅長在故事內安置許多個毫不相干的自成邏輯體系的片段,以此直接不停地打破讀者的慣性思維,令你沒有任何邏輯可以依靠,不得不被他帶著泡;
而大師兄朱炫的以《門房大爺》與《廣場舞風雲》兩篇為代表,則是很典型的內在有兩套容易形成「反差萌」的邏輯體系交互,從而產生荒誕和搞笑的感覺。


故事的內核是在創作完成後對故事本身的「提煉」才能得出,這種提煉後得出的可以是一個故事裡任何一個很出色的「點」。

比如你可以從《塵緣》這種網路小說中提煉出屌絲心態/披著仙俠外衣的言情/對天道與人生的思考,你可以從《西遊記》中提煉出對夢想的堅持/人生的本質就是苦難重重/開了主角光環就是死不了,你可以從《搏擊俱樂部》中提煉出中年危機/對物質社會的厭倦/對自由的追求,等等。

我們所提煉出的這些內核,並不是全都必須基於故事內在的一個能夠自洽的邏輯,即便是被割裂的、邏輯混亂的故事,依舊能夠展現出一種思考,一種現象,一種意境,一種意識流。

如果故事的內核是基於內在的邏輯,那我們便無法從內在邏輯割裂、被混亂的股市中提取出內核,但事實上,即便是一些內在邏輯混亂的故事,我們依舊能從中感受到作者想傳遞的一種意境,一種感覺,一種邏輯之外的感受。


因此我認為,故事的內核更多的是在於故事內在邏輯的展現,而非內在邏輯本身。


以上。

唱了首揚州一日游~ 哈哈哈哈哈

http://changba.com/s/hn05dMmxE5NZ45rfRYngZQ?code=Gt1bjDM0qnG_X60NZcKtOwBorKGpKMrIXK_Q97akz_GQYDIJoQMzM--A1AbLfu_F3d5ZUu8_Gbs9mZQvMvV4-n-ZRQjs3RjC_3cy7SLVH8w#wechat_music_url=7B22736F6E675F5761704C69766555524C223A22687474703A5C2F5C2F6368616E6762612E636F6D5C2F735C2F686E3035644D6D7845354E5A3435726652596E675A513F636F64653D477431626A444D30716E475F5836304E5A634B744F77426F724B47704B4D7249584B5F513937616B7A5F47515944494A6F514D7A4D2D2D413141624C66755F463364355A5575385F476273396D5A51764D7656342D6E2D5A52516A7333526A435F33637937534C56483877222C22736F6E675F5769666955524C223A22687474703A5C2F5C2F6368616E6762612E636F6D5C2F735C2F686E3035644D6D7845354E5A3435726652596E675A513F636F64653D477431626A444D30716E475F5836304E5A634B744F77426F724B47704B4D7249584B5F513937616B7A5F47515944494A6F514D7A4D2D2D413141624C66755F463364355A5575385F476273396D5A51764D7656342D6E2D5A52516A7333526A435F33637937534C564838772661696D3D6D7033227D


瀉藥。

昨天坐車的時候碼了一大堆,結果手機摔了,直接重啟了。實在沒心情重寫,今天說些新的。

看了下大家的答案,討論的邊界過於模糊。我整理一下大家的內容,基本上界定了兩個概念範疇。希望能把問題思路理清。

縱覽各位觀點,一部分討論的是故事的結構性、決定性的影響因素,一部分討論的則是故事最具不可替代性的價值因素。這其實是在不同語境下形成的兩個概念,而大家都將其附會為「故事內核」,實在過於籠統。私以為這種討論方式不足取,會形成自說自話的局面。

對某一辭彙下定義,確定其概念之前,應當先劃定概念範疇,之後在一個我們都有共識的範疇概念之下展開論述,這樣大家才好把握論述的實質。比如,文學可以首先是一門學科,也可以首先是一種個人素質。如果a就前者展開論述,b就後者展開論述,卻各自不聲明自己的概念範疇,那麼就算他們的定義再貼合人們的普遍認知,也仍就是不確切的。而且這樣的討論極度混亂,範疇之間經常有跳躍,更加令人困惑。比如說,有人認為某些作品的內核是「人物形象」,卻又說這個內核的形成由作者主導,但是這個「內核」明顯受讀者行為影響很大,是讀者「總結歸納」出來的要素。背後邏輯根本就是矛盾的。他先在一個範疇內確定了概念,卻又跳到另一個範疇內展開論述了。

在這裡,按照科學嚴謹的方法,我先提出兩個概念範疇,再在這兩個範疇下分別做出定義,以正名目。

其一為創作的範疇,其二為創作和批評的範疇。

在創作範疇內,故事內核就是故事的結構性、決定性的影響因素。

在創作和批評的範疇內,故事內核就是故事最具不可替代性的價值因素。

為了令概念進一步明晰,我將後者重新命名為「故事的核心價值」

下面展開說

內核是支撐起事物發展和特性的全部必要因素。所以內核會涉及事物的諸多層面,對於不同的事物,涉及的層面會有所不同。它可以是一個夢想,一個假設,一個道理,一個感嘆,甚至包括上述全部。比如題主說的寓言「教訓」,其實就有可能涉及到道理性、假設性、警示性、荒誕性等多個層面。教訓只是一個概括性的總結。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找到一個準確的辭彙加以總結,而且概括性的辭彙本身涵義就不夠確切,容易令人產生歧義,因此我更傾向於用描述型的語句去闡釋故事內核。儘可能將決定故事發展的各個要素說得清楚明白。

此外,這些要素之中,會有一個在創作和批評的互動過程中最不可替代的價值性要素。我借用其他領域的概念,稱之為故事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必需不是概括性的表述,而是精確細緻的某一分析層面,並且這一核心價值只能對應具體的一部作品,不能對應一類作品。兩部作品就算類型不同,也有可能具有同樣的核心價值。

例如。西遊記和水滸傳的核心價值都體現在對中國固有的道德實踐問題的挖掘上,而三國演義和亮劍的核心價值都體現在人物塑造方面。

最後,故事內核對應於故事的情節,只由故事本身確定,由創作者主導。而故事核心價值則是在創作和批評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起來,由作者和讀者雙方共同主導。在未經過時間檢驗之前,故事的核心價值只能預計,並不能確定。正如產品的核心價值,在設計和使用的過程中,被雙向推動這才得到確立。


題主,人生有故事內核嗎?

在初中課堂上,我們都認認真真地在課本上做了筆記:魯迅先生寫《故鄉》和《阿Q正傳》,故事的內核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可是每個人很認可嗎?

這並不是因為標準答案設置的洗腦目的導致的,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對同一事物的理解的多元導致了對於每個人故事內核理解的不同。所以不要說作者的寫作過程和閱讀者的接收過程了,「故事內核」由於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存在它的不確定性。

@徐湘楠和我對故事內核一詞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故事內核是:故事本身能發出的聲音。它對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耳語,而且這並不是邏輯或者中心,它是我們的體會。

首先,作者的邏輯並不是閱讀者的邏輯,還原幾乎是達不到的。記得有一次我在書店童書區讀了《找花生味的屁》,那種文字被還原到不帶邏輯,但依舊能給人美好的感覺。感謝出版這樣不帶故事解讀的童話書。

其次,優秀的小說都有它的複雜性,比如米蘭昆德拉的《不朽》中,阿涅絲的死因很迷離,估計作者也無法清晰地說出;比如魯迅先生非常令人稱道的寫作方法就是「反覆性」,多層次的小說沒有什麼「核心邏輯」,「還原出整個故事」也是無稽之談了。

另外,小說情節的跳躍性也值得關注。什麼給戰友看女友照片的戰士必死啦,什麼三角戀的女主必定選多金的男主啦,大概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在藝術作品之中,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顯克維奇筆下的尤妮絲會親吻石膏像、被放血而死疼不疼,也不知道羅密歐為什麼很快從他原來的情人移情朱麗葉並愛到殉情……為了藝術效果,有時候作者也要放棄那麼多的邏輯。

然後還想到一點,一部作品的各類補充背景也是很關鍵的。如果我只是翻開一篇《估「學衡」》我可能讀的五里霧中,翻看了學衡派的資料後,我可能覺得有點意思,了解兩派鬥爭的歷史背景和兩方的古文功底後,我覺得寫的精彩,發現這是封回信後我覺得魯迅的文章毒辣的過癮,細細了解後事發展,我又覺得學衡派的主張真的也有其深刻意義,魯迅先生因為他過硬的國學功底和犀利的文筆戰勝了他們,但不該是新文化的白話思想戰勝了學衡的「過於中立妥協」的主張。在每一次了解中,這一篇小小的文章在我心裡都有不同的「故事內核」呢。

最粗略地處理這個問題也要從創作者和接受者雙方來想,不過,我甚至願意放棄這兩種想法。故事不記錄人生嗎?人生由生入死,我們追逐的內核在哪?

我只是覺得,「文學即人學」,文學是不能被過度解剖的。邏輯,深意,主旨,也不該被看得多麼重要。對於一碗完美的牛肉麵來說,沒有人在意麵條里的石膏放的多麼得當,只願意通過味覺知道它一清二白三紅有沒有達到麵條中的大和諧。回到故事,老談故事內核,故事邊沿要生氣的。

從作者方面來看,沒有真正體味過想要表達的內容就急於表現出「故事內核」;從讀者方面來看,沒有真正品位一個故事就急於與作者的思考準確對接並得到「讀書的效益」,整個過程都不太健康。 在一個社會矛盾較多且各個矛盾相對對立的時代,對於文學,搞懂內核也許是重要的,但多元眾生的未來,不需要那麼多假高潮和所謂的剖析了。


看了幾個專業的說法,學到了,但我還是想說說我的理解。
在我看來,故事內核,並不等同於故事主題,一個故事的內核是作者價值觀的反應,如莎士比亞寫什麼樣的故事,都逃不過他自己的浪漫氣場,托爾斯泰怎麼寫,都是追求最真實的來往脈絡。刻意為之的內核並不算是內核,那些悄然灌注在故事內部的,由作者不經意間注入的東西,更接近於「核」的範疇。
比如說余華的《活著》吧,你要去提煉主題,去挖掘作者「想」表現什麼,那最後挖出來的無非是「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這一類的東西,但你細細讀來,去感受作者落筆的時候隱含在其中的感情呢?整個《活著》的故事,這個無比悲觀的故事中透露出來的內核是:人的主觀意志,是敵不過時代的。
而同樣是作為大時代中受難者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則表現的是人的意志在時代磨難中無法湮滅的光芒。
再看現在很多學生哥在網上寫的那些玄幻小說,你甭管他們寫的是好還是壞吧,總還有個故事不是?這其中的大多數大多數,在根本上透露出一個核心:對規則的反叛。你要說友情愛情親情裝逼爽,這些東西都存在,但這些網路作家在根本上都是一群反叛規則的人,正因為他們反叛規則,被規則排擠,不接受規則,和無聊的現實世界做對,才會在作品中透露出對規則的反叛。
如果說故事的主題可以命題,可以造假,內核就是不能造假的東西,因為主題是「我想告訴世界一些東西」,而內核是「我就是這麼想的啊」,就好像巴爾扎克用了偌大的力氣去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卻終究無法逃脫「錢是巴爾扎克永恆的主題」這個論斷——因為這貨就是個花錢能手,深知錢的重要性啊!
所以你說一切是根據內核創造的,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妥,我認為這個關係是反過來的,因為存在一個內核,你才會創造出這樣的一個故事,這個內核直接影響創作,間接的將你自己介紹給世界。


基本看了一下答案,都棒棒的,但是我覺得吧,這個故事內核我們似乎可以這麼來說。
題主的問題其實是有歧義的,故事內核,在我理解可以是「戲核」也可以是「戲劇性前提」。這倆東西實際上是不一樣的,雖然很多時候會重合但是實際上還是兩碼事。
那麼在一個故事的創作之中我們必然要營造戲劇性,當然我這裡使用的「戲劇性」是廣義上的戲劇性,而不是單純指戲劇性場面,人物的戲劇性需求等等。並且我們要知道戲劇性在表現上可以是顯性的戲劇衝突,也可以是內部的戲劇矛盾。
那麼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故事內核。按照題主的意思,是要求一句話總結一個故事,但是這個不是「短篇的結尾或者寓言的教育」。畢竟在很多寓言之中是是沒有世俗的教育意義的,特別是北歐的一些傳說童話。

我提到的「戲核」和「戲劇性前提」實際上都具有一句話總結故事的能力。
「戲核」,我們可以體味齣戲劇的核心,如果換成故事那麼也就成為了故事的核心。但是這個「核心」不一定是為敘事或者說是營造戲劇性而成立的。這個核心是為了支撐起這個故事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那麼戲核可能並沒有什麼支撐戲劇性的能力,例如薩特的戲劇《禁閉》中的戲核是「他人即地獄」。這個戲核的目的並不承載過多的敘事任務,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完成薩特的哲學輸出。這樣的內核我認為可以稱之為故事內核。這也比如是:
《麥克白》——「貪婪使人墮落」
《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戰勝仇恨」
這樣的內核相對唯一,成為作者用來通過敘事的方式表達的根本,但是這種內核雖然看起來容易提煉,但是在當代的文學作品之中卻也進一步變得複雜。而且在文學作品中越來越通過更多的方式來體現戲核,甚至不僅僅通過敘事的方式。
「戲劇性前提」,從這個詞我們就可以體會出——這是營造戲劇性的前提。這是承載敘事和戲劇性的東西,這個核心跟故事直接有關,但是卻不一定跟作者的表達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這也是一個可以一句話總結出故事的東西,但是這個則真的是總結故事,很單純的故事。戲劇性前提可以直接生成故事模板,比如我們所熟知的「36種故事模式」實際上就是一堆「戲劇性前提」。(具體我就不貼了,可以自己搜一下)

我認為一個好故事的確立,必然會讓「戲核」和「戲劇性前提」有所交合併且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確定一個故事。當然在敘事學進一步發展的現當代文學之中「戲劇性前提」被相對的薄弱,並且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反戲劇性」的東西,或者無意識寫作的方式。但是我認為在這都是戲劇性的另一種形式而已。我向來不認為完全的無意識寫作可以呈現出多麼優異的作品,但是我承認它在文學上的價值。畢竟我們在「故事」的前提下討論,既是在敘事的前提下討論。所以我們不牽扯其他的文學形式。我們也不牽扯詩意和辭藻這種東西。甚至我認為這些都是為了戲核服務的,他們進一步使得戲核更為準確。
所以我認為題主的「故事內核」實際上是二者的結合體。任何好故事都不能脫離這二者,我們不討論一個內核的深度問題和價值問題。只是說它們本身就是存在並且在創作中就已經確立的東西,可能是作者在寫作之前已經確立的也可能是在寫作中逐漸確立的。這應該是職業寫作者能夠搞清楚的東西,而不是一個人隨便寫寫就說你看我不依靠這些也一樣能寫。可能一個寫作者不慎清晰這些,但是在創作過程中會無意識的考慮到(比如會考慮男主角是不是應該殺掉女主角之類的事情)。
以上。
如有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但希望大家可以抱著一種討論的方式聊天而不是單純的跟我耍流氓,那樣就沒意思了。


西遊,傳經
三國,三國
紅樓,夢
水滸,走投無路死方生,柳暗花明生方死
竇娥,冤
金瓶梅,貪慾嗔痴


所有故事的內核都是衝突

我們看故事,就是看解決衝突的過程

衝突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直接的衝突,生死看淡不服就乾的;可以是間接的衝突,道不同不相為謀。可以利益的衝突、價值觀的衝突、權利的衝突、聲譽的衝突,等等等等。

比如西遊記的核心衝突,是佛教和道教的衝突。這是利益的衝突,佛教和道教搶地盤,佛教想在道教的地盤上傳教。因為劇里有個孫悟空,悟空和劇里其他角色基本上都有衝突,這劇就特別好看。大的衝突一直在,小的衝突隨時會出現,這劇就會讓人看得根本停不下來。

好的故事,其主要衝突必須要是致命的。這裡的致命,除了生理上致命——死亡之外,還包括很多。比如心理上的失戀;比如工作上的失業等等。

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和主角產生衝突的一方被乾死;要麼是主角跨越了自己的心理障礙,反正都是衝突被解決了。

大家想想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小說什麼的好了,反正都是這樣的啦~


當我們在談論故事內核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我們先來看幾個定義已經比較明確的內核概念,首先是操作系統內核——
一個操作系統的核心。是基於硬體的第一層軟體擴充,提供操作系統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操作系統工作的基礎,它負責管理系統的進程、內存、內核體系結構,設備驅動程序、文件和網路系統,決定著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

接下來是CPU內核——
核心(Die)又稱為內核,是CPU最重要的組成部分。CPU中心那塊隆起的晶元就是核心,是由單晶硅以一定的生產工藝製造出來的,CPU所有的計算、接受/存儲命令、處理數據都由核心執行。各種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邏輯結構,一級緩存、二級緩存、執行單元、指令級單元和匯流排介面等邏輯單元都會有科學的布局。

最後來看看瀏覽器內核——
瀏覽器最重要或者說核心的部分是「Rendering Engine」,可大概譯為「渲染引擎」,不過我們一般習慣將之稱為「瀏覽器內核」。負責對網頁語法的解釋(如標準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應用HTML、JavaScript)並渲染(顯示)網頁。 所以,通常所謂的瀏覽器內核也就是瀏覽器所採用的渲染引擎,渲染引擎決定了瀏覽器如何顯示網頁的內容以及頁面的格式信息。不同的瀏覽器內核對網頁編寫語法的解釋也有不同,因此同一網頁在不同的內核的瀏覽器里的渲染(顯示)效果也可能不同,這也是網頁編寫者需要在不同內核的瀏覽器中測試網頁顯示效果的原因。

讓我們來找找共性。
操作系統的內核是操作的基礎,CPU的內核是計算的基礎,瀏覽器內核是渲染的基礎。
而操作是操作系統的目的,計算是CPU的目的,渲染是瀏覽器的目的。
以此類推故事內核肯定有這麼一條性質:故事內核是故事目的的基礎。而文學作品,除了自娛自樂的那些作品,目的大多就是「表達」。
那麼說句大家可能不愛聽的,「故事內核」的意思,更接近於「文筆」(但不完全等同),而不是「思想」,「道理」,「三觀」或其他。文筆是其他這一切的載體,沒有文筆你啥也別談,根本就不成文,而且同一個故事,我是指一模一樣的故事,若是二者的文筆不同,不好意思,解讀出來的完全不一樣。

某匿名用戶說得其實很好,我這裡引用一下

個人拙見:故事內核的本質,是作者本人在當下階段,基於對於世界、自身、精神、物質等一切存在因素的認知,而形成自身的邏輯體系的一種展現。這種展現可以解讀為一種思想,一種態度,一種意境等等。

所以我和 @徐湘楠老師的觀點的還有一點的分歧在於,徐老師認為故事的內核大抵在於核心邏輯,但我認為故事的內核在於這種邏輯的展現
就好比「西施本人」和西施所展現出的「美」的區別。


我認為一個好的故事的內核,應該是穩定的內核人性,在變化的環境和人性互動碰撞中,實際不斷爆發出新的精彩火花 ,最後還能形成一條宏觀 可接受的總體序列,給人生以啟發和參考 。因此好的故事撰寫者,必須首先 深喑人性 ,把世間人林林總總都看個通透 ; 其次 , 要有足夠多的閱歷,有足夠多的實際真實素材,以便組織一個足夠真實的 ,精鍊或者持續精彩的故事 。


最簡單的例子:所有武俠小說的內核都歸結在一個「俠」字上。


高票答案已經說的差不多了。我來說說實際操作時的要點吧。
1.故事的本質是兩種此消彼長的力量相互對抗的過程。
當兩種力量都達到最頂峰,勢均力敵的時候,誰勝利,便是這個故事的內核。
2.但是切記不可刻意。
寫作時不要在意第一點,修改時方可帶上意識。
3.故事的內核遠沒有故事的戲劇性重要。
是的,不要懷疑。
4.不要無病呻吟。
5.故事內核是為了人物服務的。為了說明什麼狗屁道理而寫小說的人請回罷,這裡不需要你。


想起上學的時候,老師推薦劉震雲寫的一本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

男主人公是生活在河南延津的楊百順,楊百順想上學卻被父親用假抓鬮的把戲給陰了,所以有仇父情節。楊百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干過許多活計,開始跟他爹在家做豆腐,豆腐做了一個月,就跟老楊鬧翻了。16歲離家出走,剃頭、殺豬、種菜、挑水、扛活、蒸饃樣樣干過。後來為了尋找失散的養女走出延津。小說的後半段寫的是楊百順失散養女的兒子牛愛國走回延津的故事。

故事寫的平凡而實在,沒有一句話為了升華主題而脫離故事情節去點題寫內核的,通篇描述的都是主人公楊百順或者他周圍人發生的故事。但這種寫法確是劉震雲的高明之處。細細想來,小說每一個情節恰恰講的都是「一句話頂一萬句」這個內核。舉個例子,小說一開篇寫到:

楊百順他爹是個賣豆腐的。別人叫他賣豆腐的老楊。老楊除了賣豆腐,入夏還賣涼粉。賣豆腐的老楊,和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是好朋友。兩人本不該成為朋友,因老馬常常欺負老楊。欺負老楊並不是打過老楊或罵過老楊,或在錢財上佔過老楊的便宜,而是從心底看不起老楊。看不起一個人可以不與他來往,但老馬說起笑話,又離不開老楊。老楊對人說起朋友,第一個說起的是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老馬背後說起朋友,一次也沒提到過楊家莊賣豆腐也賣涼粉的老楊。

劉震雲一開篇講楊百順的爹老楊與趕大車的老馬之間的關係,扯出了鎮上鐵匠老李的故事,而這衍生出的故事裡,又扯出老李與母親之間的糾葛,劉震雲寫了那麼長的篇幅,只是為了說清一句話——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說不上話」。而就是因為話都說不上,所以人就會去找說得上話的人說話。

男主人公楊百順的故事也是這樣,因為楊百順跟周圍的人都說不上話,唯有跟養女能說得上話,所以楊百順才千辛萬苦千里迢迢的走出延津尋找養女。就是因為,跟能說得上話的人說一句話,頂得上跟別人說的一萬句話啊。


劉震雲通篇小說沒有點題,但每一個平凡的小故事背後都是這一個內核,會促使讀者在讀完後細想故事中的每個情節,最後恍然大悟領會了內核之後,反而像參透了天書一般喜悅,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擇師擇友不過也是為了能跟說得上話的人說話。無論是在小鄉鎮延津,還是在大城市,當說話成了唯一的溝通渠道,語言又無法直達內心,孤獨便永遠如影隨形。這種永不點題卻處處表現內核的故事,讓人不由得感嘆這是只有作者真的切身體會,才會寫的出來的好故事啊。

這便是我看過最高明的表現內核的長篇了。


故事內核或許與母題有關,是故事的最基本的意義模型。從某種程度來看,是一種高度抽象的哲學。


才疏學淺,推薦題主讀夏丏尊和葉聖陶先生合著的《文心》。可以當索引讀。三聯中信中華還算我比較喜歡的三個出版社。

直接上圖。


論bug前因後果


其實題主上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就學過了,所謂的「本文中心思想」「段落主旨」,還有分段操作。。看來題主沒好好念書。


寫故事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作者將自身的信念和價值觀賦予了故事人物,而故事人物的信念和價值觀則通過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情節來體現。
我個人認故事的內核就是你所要表達的價值觀有沒有契合這個社會多數人的


推薦閱讀:

你拖稿用過什麼借口?
如何把平淡無奇的普通故事寫出傳奇的感覺?
有哪些適合遠行前或者上大學前寫下的體現豪情壯志或者悲壯心情的句子?
哪些作家對美食的描寫比較好?
100字能寫出什麼樣的溫情故事?

TAG:電影 | 寫作 | 故事 | 寫作技巧 |